留守兒童教育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守兒童教育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組合家庭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現代教育的各個階段。他們缺少親情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愛,他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現了逃學、厭學、學習習慣差、人際關系緊張、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內向、抵觸行為、小偷小摸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竭盡全力幫助這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地成長、愉快地學習。
現將近幾年我就本班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中的學生湯文淵所進行的教育加以分析總結:
一、基本情況
湯文淵,男,11歲,四年級學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懶散,自尊心極強;人聰明,但上課從不主動回答問題,即使老師提問也表現得不樂意回答;作業馬虎,寫字潦草,愛跟老師唱反調,樂意和老師對著干。
在湯文淵很小的時候,他的媽媽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湯文淵就是因為長期父母的愛的缺失,使得他內心很孤獨、脆弱,人際關系冷漠。他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對他的教育是溺愛有加,學習上對他的關心和督促很少。放學后,他一邊吃零食一邊寫作業,甚至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三年級時,有了一個繼母,繼母擔負起了照顧他的責任,可他對繼母的教育愛理不理,甚至翻白眼,還不服氣地說“關你什么事”。出門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鄉下,從不給繼母說一聲,繼母說也不好,不說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湯文淵的爺爺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爺爺說,他媽媽說了他,他就不回家了。聽到這兒我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在爺爺的思想意識中是繼母對自己的孫子不好。作為老師,只有給予他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幫助,促使他改掉傲氣,忘卻孤獨,增強愛心,友善地與家長、老師、伙伴交往,促進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二、原因分析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湯文淵起初寄宿于爺爺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離開了父母的關懷,小孩子沒有了安全感,對社會沒有信任感,對社會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態度就很容易走向極端。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理性的溝通,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創傷。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父親常年在外,根本談不上對孩子進行教育,爺爺奶奶只是為孩子提供吃飯、住宿,更是談不上教育。這種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品德培養、學習輔導之職,使家庭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有了繼母之后,孩子總是把繼母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看成是跟他過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監護不周、重養輕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這孩子由祖父母照顧,父親只負責寄點生活費回來。祖輩們雖然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敘述,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還是弊大于利,因為祖輩對孫輩一般都溺愛疼愛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與祖輩在一起時只是看看電視,不怎么說話。而無人監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獨自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缺少自律意識。
4.學校教育鞭長莫及。
學校教育側重在校時段的教學管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問題兒童”難以管理。
5.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多。
目前我縣的社會教育還很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比較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1.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愛護。
老師要主動和孩子親近,和他做朋友,對他的情緒表示理解。當他和你對著干時,不要直接批評,要調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講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讓他慢慢地平靜下來再探討原因。
2.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
我和湯文淵的家長聯系,告訴他的爺爺奶奶一味的嬌縱孩子已經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對他的無理要求說“不”,當他犯了錯誤要注意方法,及時批評教育;告訴他,繼母對他的教育是為他好,從心理上讓他接受繼母,并理解繼母的做法;讓他的爸爸通過電話經常和他聯系,關心他的學習、生活,讓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擁有父母的關愛。
3.改善繼母與孩子的緊張關系,努力成為孩子的朋友。
湯文淵不良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我建議湯文淵的繼母多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如:每天都爭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還是有關心自己的人。因為這個孩子比較敏感,剛開始聊的內容盡量不要談學習,就隨便聊,孩子想說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過一段時間,跟孩子的關系緩和了,再慢慢往學習上靠,問問今天學的什么、在學校有什么開心的事、老師有沒有表揚等。孩子哪怕有點滴進步,家長一定要抓緊時機狠狠地表揚他,讓他品嘗成功的甜頭,增強進步的信心和動力。這樣的話,在家里,繼母就能協助老師做好課后輔導的工作。
4.在集體生活中,多鼓勵他與其他同學交流和玩耍,多些機會讓他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
對于這類學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為,這樣會適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談話,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動態、和繼母的關系,教給他一些和繼母融洽相處的方法,告訴他繼母對他的肯定,表揚他的課堂思維很好,很多難題都能解決,作文寫得也很不錯,他感覺有些羞澀,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興。正所謂“潤物細無聲”,慢慢的疏導和教育,讓孤傲的他和班級有了匯集點。
5.教給他一些正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過適當的提示,幫助他回想生氣的原因;請他大膽地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帶動班上學生給他找優點,和他做朋友。
四、初步成效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湯文淵已經有了進步。現在的湯文淵和他繼母之間的隔閡已明顯好轉;學習興趣有了明顯提高,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新學的知識掌握得也還不錯;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人際關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學做朋友,上課有時能舉手發言了,在同學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強了,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進步,明天更美好。
五、從案例中引發的幾點思考
1.心理問題別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往往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品德的優劣,而忽略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甚少注意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把解決思想問題的方法用來解決心理問題。這樣做,將使班主任工作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也培養不出學生對學習與生活健康和積極的態度。
2.以對學生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會悄悄地拿走,在他們的內心,用意是很單純的,他們沒有社會上的道德觀的約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絕對不能定義為“小偷”之類的,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慢慢認識到這種做法是不好的,逐漸改掉不良習慣。但如果我們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惡果,甚至誘發各種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給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篇2
一、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身心發展亞健康。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沒有父母的生活照顧,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家庭教育缺位,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一些兒童出現了內心封閉、情感冷漠、交往能力較差、頑皮任性、逆反心理強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二是學業成績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有效監管,主動性和自覺性不強,缺少學習動力,出現厭學情緒。部分留守兒童看到沒上過什么學的父母照樣能在城市打工掙錢,覺得讀書不讀書也沒啥區別,不自覺地陷入“讀書無用論”。三是道德行為失范。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道德約束缺乏,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出現行為偏差,有的甚至出現違法違紀行為。四是安全隱患凸顯。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爺爺奶奶,只關心孩子吃飽穿暖,不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問題,學校和家庭在安全銜接上存在漏洞,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事故發生。
二、學校關愛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任務
篇3
[關鍵詞]家校合作;留守兒童教育;障礙;克服
[中圖分類號]G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07-0009-05
一、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兒童教育中家庭和學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
留守兒童是我國當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伴隨農民工問題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隨著農民工規模的不斷擴大,留守兒童數量也在隨之逐漸增長。全國婦聯2008年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留守兒童占全國農村兒童的28.29%。[1] 留守兒童由于與家長長期分離,親情缺失,其心理、情感以及人格的發展容易遇到問題。范先佐在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發現,留守生活對留守兒童心理和情感方面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1)柔軟無助;(2)自卑閉鎖,自暴自棄,喪失信心;(3)寂寞空虛;(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5)對父母充滿怨恨,少數孩子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掙錢。[2]2004年公安部的調查顯示了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3]因此,留守兒童教育成為當前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家庭和學校是留守兒童生活的兩個主要場所,家長和教師共同肩負著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兒童家庭和學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不能提供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和空間上的保證,家庭教育功能在弱化。與此同時,由于當前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的實施,以及寄宿制農村中小學數量的增多,留守兒童在校時間延長,學校承擔的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在逐漸增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于學校來講,聯合家庭教育力量,建立家校合作體系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必然選擇。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歐內斯特?L.博耶在《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一書的《基礎教育》報告中指出:“最近我們聽到不少有關學校失敗和教育革新的議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堅定地相信失敗的不是學校,而是學校與家庭、社區及宗教機構的伙伴關系?!盵4]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可以使教師和家長在教育思想和認識上達成共識,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暢通無阻,加強相互之間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二、留守兒童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障礙
雖然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兒童教育中學校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但是,留守兒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還面臨著諸多障礙,具體表現在觀念的偏差、時空的限制和家校合作組織不健全等方面。
(一)觀念的偏差
從留守兒童家長方面來看,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留守兒童家長對家校合作意義的認識存在偏差。留守兒童家長普遍存在一種心態,認為“養”是家庭的責任,“教”是學校的責任。當他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后,意味著把孩子教育的責任全部托付給了學校。這種認識導致的結果是家長一般不會積極主動聯系教師,了解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情況,而且,如果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的話,他們往往會把全部責任推卸給學校和教師。其次,留守兒童家長對家校合作內容的認識存在偏差。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性的發展過程,包括他們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涉及他們的學業成績、同伴交往、身體心理、審美能力等方面。在家校溝通中,留守兒童家長理應對孩子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的信息同學校和教師進行交流,從而達成統一認識,促進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和發展。然而事實上,留守兒童家長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學業成績,往往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狀況。特別突出的一點是他們忽視孩子心理、情感、精神層面的發展,這也致使一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成為問題留守兒童。最后,留守兒童家長對家校合作時機的認識存在偏差。家校溝通本應該是經常性的,教師可以及時獲得學生在家里的表現情況,家長也可以及時獲得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情況,這有助于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全面了解和適當的教育措施的制定。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留守兒童家長通常只有在學校召開家長會,或者教師邀請家長去學校的時候才會去。而家長會往往是集體性的,很多家長難以通過和教師的個別交談來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里的具體情況。家庭缺失理論(Family Deficiency Theory)[5]認為,缺乏文化培養和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家中由于缺少教育傳統,家長不注重教育,對長遠的教育成就沒有足夠的追求,因此趨于較少參與子女教育。該理論認為,問題家長或問題家庭被視為家長參與程度低的問題核心。按照家庭缺失理論的解釋,留守兒童家長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決定了家庭本身缺少文化教育氛圍,而且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不高。因此,他們對學校教育的關注不夠,參與程度也較低,這也體現了他們在家校溝通中主體性缺失。
從教師方面來講,有些教師缺乏對留守兒童家長的正確認識。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文化素養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農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偏低,尤其是留守兒童父母不辭辛苦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維持生計和求得經濟發展的考慮。如果教師不能形成正確的家長觀念,則會阻礙與家長的順利溝通。事實上,在家校合作中,由于教師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高,部分教師會存在比較鮮明的優越心理和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留守兒童家長產生自畏、退縮心理,致使他們不會積極主動和教師溝通。另外,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部分教師不考慮留守兒童家庭的生存狀況,會存在對家長的埋怨心理,這也會影響到家校之間的有效合作。
(二)時空的限制
有的留守兒童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很少回家,有的隔幾個月才回家一趟,難以有機會和教師見面,這使得家校溝通存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的困難。筆者在一所農村中學調研時,幾位班主任講述了他們在家校溝通中的尷尬處境。
班主任甲:我們農村老師現在挺可憐的,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父母,見不到父母的面。我們當地經濟狀況不好,大家都出去打工了,遠的在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稍近一點的在上海、南京、揚州等。有的常年不回來,孩子就丟給爺爺奶奶照看,有的回來了也沒待多久就走了。多數家長通常是過年時候回來,過完年又走了。所以,我們很難見到學生父母的面。開家長會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爺爺奶奶給孫子孫女來開家長會,還有的是舅舅、舅媽、阿姨來開家長會。老人的記性差,理解也慢,他們一般對孫子孫女本來就比較溺愛,孩子有問題他們也解決不了。舅舅、舅媽、阿姨也不可能盡心管理,又不是自己的孩子,肯定不會很上心的。
班主任乙:現在的家校溝通很困難,教師很難見到學生父母。學生在學校出現問題,需要家長過來,可他們在外打工來不了。我班有個學生的父親在內蒙古打工,孩子有問題時給他發短信,他一直都沒有回信息。另外一個學生的父親在上海打工,兩年后才回來,結果是回來辦離婚手續。
班主任丙:現在一般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但母親在家也不閑著,大多打個零散工?,F在,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對教育的影響很大。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沒有錢,加上通貨膨脹嚴重,很多家長不得不外出打工,這就給教育帶來了很大影響。學生在學校出現問題,我們讓家長來學校一趟,他們卻說:“沒有時間啊,請假要扣錢的。”他們說的是實話,我們也感到很無奈,一味責怪家長沒有意義,因為他們不掙錢也不行啊。
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這種空間上的距離決定了他們難以真正參與學?;顒印<词宫F在的通信工具發達了,手機和網絡也基本普及了,但對于絕大部分農民工來講,這些都還屬于奢侈品,即便可以使用這些通訊工具,他們還需要考慮費用支出的承受能力。此外,他們也沒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同教師溝通。同工廠和企業里的職工不同,農民工沒有雙休日和節假日,他們是按日計酬,請假就意味著沒有收入。而當前農村的社會現實情況是“種田不掙錢”,務工收入基本上成為農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正是出于經濟方面的生存理性的考慮,當教師讓家長去學校的時候,家長通常還需要在經濟上做出權衡。
(三)合作組織不健全
首先,農村中小學基本上沒有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國內很多城市的學校大都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它是家校溝通的一種正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家庭與學校開展順暢的溝通和交流。但是,農村中小學基本上還沒有成立家長委員會,這使得農村中小學與家庭之間缺少廣泛、穩定的聯系。對于農村中小學而言,當前要成立家長委員會還面臨著一些現實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家長在外務工,他們沒有時間參加學校組織的家校溝通活動,而出于經濟方面生存理性的考慮,他們也不會對家長委員會投入很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個現實困難是,家長自身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欠缺。相對而言,農民整體上受教育層次比較低,他們不可能對學校教育的課程、理念等很好地理解,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參與學校教育的程度不會很高。而且,相對于城市的學生家長,農民能夠擁有的社會資本總體上欠缺,這也決定了他們對農村中小學的發展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
三、克服留守兒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障礙的策略
(一)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一般而言,所有合作都必須基于雙方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才能夠達成,合作雙方在合作關系中都居于主體地位。在留守兒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是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專職人員,與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較低的留守兒童家長相比,在一定意義上,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方面更具有優勢,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這一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積極承擔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由于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務工,他們回家的次數往往很有限,從時間和空間上無法保證同學校的溝通。當這些留守兒童在學校出現問題時,教師很難找到他們的父母溝通,這容易引起教師的埋怨和不滿。這時,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要認識到農民外出務工主要是出于生存需要,他們生存和生活的艱難處境需要來自農村學校和教師的理解。一位農民工就這樣訴說他外出務工的心情:“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呢?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我們有什么辦法?外出務工也是迫于無奈,背井離鄉、忍饑挨餓,也要去。在家種莊稼不掙錢,養雞、喂豬沒有規模也難賺錢。種果樹什么的,沒技術管理,質量不好,也找不到銷路。有的水果,五六分錢一斤,連支付摘下來的人工費都不夠。農民不出去打工,只有等死。說農民現在不苦,是假話,我們是迫不得已拋兒棄女在千里之外打工。”[6]農民外出務工后給農村學校教育帶來的困難是一種既定的事實,教師需要給予農民的處境以充分的理解。與此同時,在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拿大現象學教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指出:現代社會由于家庭的變故,家長無法履行教育責任,當兒童進入學校的時候,教師要履行“教師替代父母的職責”。[7]對于留守兒童來講,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對教師的期待更多,也需要教師履行“教師替代父母的職責”,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支持。正因為如此,學校要積極承擔起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二是幫助留守兒童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留守兒童家長在家校合作方面還存在觀念上的偏差,他們的正確觀念的形成和確立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賴于學校和教師。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和發放宣傳單的時機,借助《告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讓留守兒童家長認識到家庭不僅養育了子女,還具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不能把全部的責任推給學校,要建立家校聯合培養機制。另外,學校和教師還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使其關注子女各個方面的成長,包括學業、體質、審美、道德等方面的發展,不能僅僅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同時,讓留守兒童家長形成隨時和及時與學校聯系的意識和習慣,建立家校聯系常態化的觀念,使學校和家庭之間關于子女的教育情況保持信息的通暢和互動。事實上,教師在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校合作的觀念時,有些教師首先必須克服自身對于留守兒童家長的偏見,在跟他們交流和溝通時要增強自己的親和力,尤其要尊重他們,對他們的處境給予充分的理解,這樣才能夠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和提高合作效果??傊?,樹立正確的留守兒童家長觀念是教師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觀念的前提和基礎。
(二)溝通形式多樣化
首先,從方向來講,倡導家訪和校訪相結合。家訪是一種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但由于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教師家訪時很難見到家長。相反,提倡校訪的好處在于,留守兒童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隨時到學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可以跟班主任、代課教師和學校領導交流,共同商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由于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對班上所有的學生進行家訪,有些學生可能就會被“遺忘”,但校訪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所有家長都可以通過校訪使所有學生都受到關注。[8]但是,校訪卻不能夠代替家訪。隨著農村社會觀念的轉變,農村家庭在發生著巨大變化,離異、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增多,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而留守兒童家長在校訪中不方便表露這些情況,教師只有通過家訪,走進他們的家庭,通過觀察等才能夠感受和了解到。而且,家訪中教師和留守兒童家長、學生面對面的親切交流對農村家庭也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所以,家訪和校訪都重要,二者要相結合。
其次,從時間上來講,充分考慮留守兒童家長和教師的現實狀況,家校溝通時機要靈活多樣。留守兒童家長通常會在農忙季節和春節回家,這為家校合作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性。但一般來說,在農忙季節,農民要忙于收割或種植,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因為錯過時節會影響莊稼的收成,而莊稼的收成會直接關系到農民一家的溫飽問題和經濟收入。如果學校在農忙季節召開家長會或開展其他家校合作活動,就會給家長出難題。因此,學校在制定家長會等活動計劃時一定要避開農忙季節。另外,留守兒童家長在春節期間基本上都會回家跟家人團聚。其實,這是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家訪的機會。但是,由于春節期間屬于假期,這又會給學校工作安排帶來困難。出于為留守兒童成長考慮,學??梢园才沤處熢诖汗澠陂g對留守兒童進行集中家訪,也可以準備充足的家庭教育宣傳資料,讓留守兒童帶回家,讓家長閱讀,增進家長對教育知識的學習,以及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從空間上來講,要構建信息化溝通網絡。現達的信息網絡技術為克服留守兒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空間上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學??梢岳矛F代信息網絡技術構建信息化溝通網絡,包括校訊通、班級博客、留守兒童家長QQ群、電子郵件等。一方面,學??梢园蚜羰貎和谛5谋憩F和發展狀況信息發送給留守兒童家長,讓他們及時了解子女在校情況;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家長可以把自己對子女教育方面的想法和觀點反饋給教師。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促進學校和留守兒童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當然,這里還涉及留守兒童家長和子女之間的溝通問題。事實上,他們也可以借助學校創建的信息化溝通網絡來相互交流和溝通,留守兒童可以給家長發送電子郵件,在班級博客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讓家長了解自己在校的表現和發展狀況。然而,家校溝通中信息化網絡使用的前提是留守兒童家長熟悉并能夠熟練操作它們,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也是一種挑戰。但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普及,相信這種設想會變成現實。
(三)健全家校合作組織
家長委員會是家校合作的一種正式組織。一般來講,家長委員會都是以學校為本,即按照年級、班級分別成立年級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委員會以及校家長委員會等。城市學生的居住往往比較分散,與他們不同,農村學生基本上都是以村落為單位居住。在一村之內,大家相互之間都比較熟悉,家庭的基本情況相互之間也比較了解。因此,農村學校應該以家庭為本,以村落為單位來成立家長委員會。而且,可以選擇村落里面文化層次相對較高、有一定威信又熱心公益事業的家長來擔任家長委員會負責人。由于大家生活在一個村子里,相互比較了解,以村落為單位的家長委員會能夠對本村里每一個在校學生的家庭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他們提出的教育建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們在領悟和掌握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精神方面會比較困難,這需要學校加強對家長委員會成員的培訓工作。以村落為單位的家長委員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促進留守兒童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雖然留守兒童家長回家的次數有限,但由于共同生活在村落里,他們在回家期間可以加強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之間的溝通,探討家庭的狀況和子女的教育情況,充分借助家長委員會聯系學校和家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篤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N].中國教育報,2008-07-19.
[2] 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78-84.
[3] 留守兒童: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之警鐘[EB/OL].http:///CMS/forum/Posted_ch.jsp?forumid=100069.
[4] 歐內斯特?L.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涂艷國,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2.
[5] 何瑞珠.家庭學校與社區協助――從理念研究到實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7.
[6] 任運昌.空巢鄉村的守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05.
篇4
家庭教育農村人口留守兒童智育發展就學問題兒童的社會化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在兒童的成長和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因素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不僅能促進兒童智力的開發,更是兒童情商發展的基礎。農村的“留守兒童”是一個新興群體,出現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留守兒童的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對他們疏于管教,也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給兒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共同關注,通過共同努力來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環境,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一、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
1.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農村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的新生群體,這一群體的明顯特點就是缺少來自完整家庭的關愛。由于父母親單方或者雙方在外務工,不能時常陪在孩子左右,這就導致兒童感受不到傳統的父慈母愛的完整家庭氛圍,而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和母親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們沒有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成長動態,了解他們的心理和思想變化,就不能及時地幫助他們走上成長發展的正軌,嚴重的還會導致他們誤入歧途。
2.家庭親情缺失導致兒童情感饑渴
家庭的親情缺失,是留守兒童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他們有時會面臨嚴重的情感饑渴。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處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當中,完整的家庭氛圍他們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進行正常的親子互動和情感交流,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護和關心,也不能及時地向父母親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問題,長此以往,他們的心理歸屬感變淡,容易跟父母產生隔閡,并且形成自卑、封閉的性格,不喜歡與人交流,甚至出現抑郁、暴躁、走極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滯后影響兒童智育發展
因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存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他們在外務工,將錢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賺錢糊口,很難再騰出時間來過問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再加上這些務工人員的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對兒童的成長教育不夠重視,使留守兒童很難在學習當中得到來自家長的幫助,他們的成長無人過問,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起步晚。面對兒童在學業當中取得的進步,監護人無暇給予鼓勵,面對兒童犯下的錯誤,監護人也只能不過問或者采用過激的方式來進行處罰。同時,監護人沒有時間與學校和教師溝通,兒童在學校犯下錯誤之后,教師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長的幫助,這個時候,監護人并不能真正地與教師協調互動,一起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與思考
1.引導留守兒童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兒童的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經常打電話或者寫信給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及思想動向,也應該經常跟學校和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及時地發現并解決問題,對于孩子在學校獲得的成績,需要及時地鼓勵。同時,關注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特別是對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愛護,多與他們進行溝通。
2.轉變“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他們的啟蒙老師,父母應該多與孩子進行溝通,通過交流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當前,我國農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馬上解決,還有很多孩子是通過祖父母這一輩帶大的,而他們認識世界的眼光多數還比較落后,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這就需要農村基層部門積極想對策,幫助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改進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時為他們進行培訓,開設一些家長學校,為監護人教育孩子提供幫助,指明道路。
3.鼓勵家長就近務工,增強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鄉就近務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樣既不影響家庭收入,還能經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顧孩子。同時,就近務工還能使家長與學校多進行溝通,及時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發現并有效解決問題。
4.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學校和教師來進行彌補。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方法。針對目前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現狀,學校應該加強這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其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強化對他們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舉行留守監護人與學校教師的見面會,讓他們及時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
5.調整政策,妥善解決外地民工子女就學問題
很多父母是希望將子女帶在身邊,隨著他們一同進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國長久的城鄉分割的二元化戶籍管理制度,使得他們的子女在城市讀書成了問題。所以,對于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我們需要調整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設新學堂,招收他們的子女來上學。同時,政府應該盡快修改帶有歧視性的戶籍政策,減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費用,幫助他們解決異地受教育問題。
6.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并不是憑借一己之力就能解決的,需要各級有關部門通過配合來共同解決。政府有關部門需要積極倡導社會各界人士來主動擔任起留守兒童的“家長”職務,幫助留守兒童獲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時給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溝通與愛護,彌補孩子因為家庭教育不足所產生的缺陷。留守兒童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各職能部門應該各司其職,家庭、學校和社會也需要積極配合。
三、結語
構建和諧的城鄉環境,維護社會穩定,需要從兒童抓起。為了保障留守兒童可以健康成長,我們需要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資源,給他們呵護和鼓勵,讓他們在充滿關愛的社會中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樊軍,余雪松.扶持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案例[J].知識經濟,2009,(06):61.
[2]周琢虹.農村留守兒童精神世界的困境與消解――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2,(10).
篇5
一、蘭陵縣農村小學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蘭陵縣人口130萬,是聞名全國的“大蒜之鄉”“牛蒡之鄉”,常年有三十萬人在長三角從事蔬菜經營,僅上海一地就有14萬之眾,甚至形成了一些“蘭陵村”。在當前各種社會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關注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問題,應該有所側重,這樣才能使應該被關注的群體得到充分的照顧。從教育規律上講,父母一方在教育上的缺位,對兒童的成長造成的影響,較雙方同時缺位是要小得多的。所以,應該把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兒童排除在留守兒童的概念之外。父母同時外出的留守兒童,多數是交給祖輩撫養教育,根據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調查報告》,留守兒童中的79.7%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小學階段的兒童相對于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形成、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依賴性更強,隔代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更大;相對于學前教育及年齡更小的兒童,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數量要大得多,畢竟孩子太小而父母同時外出打工的情況不是太普遍。在蘭陵,留守現象最為突出的是南橋鎮、向城鎮、長城鎮。由于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夫妻同時外出務工傾向于將男孩帶在身邊,女孩容易成為留守的優先對象。根據對南橋鎮中心小學教師的走訪調查,在其所授課的班級,留守女童的比例遠高于留守男童。
二、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在所調查的小學階段不同案例中個體差異較大。有的兒童十分懂事,知道體貼家長,學習成績在班級中靠前;有的成績不突出,但也沒有什么不良行為,基本中規中矩。但總體上,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在留守兒童中出現的比例要遠高于非留守兒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多種多樣,調查中發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隔代監護人的年齡大,文化素質不高
作為小學生的隔代監護者,其年齡基本都在50歲以上。如果被監護人是小學高年級或外出打工者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較靠后,則隔代監護人往往都要在60歲以上,70歲以上的也并不是個案。在這個以55-65歲為主體的隔代監護者中,其上學年齡正是在時期。一方面,受時代的影響,其文化水平一般在三年級及以下,初中以上的都很少。建國前,蘭陵郯城一線是社會治安非?;靵y的地區,民風彪悍,對文化學習的重視度不高。建國后到結束,蘭陵的初級教育仍相對落后,在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隔代監護者,其對孫輩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現在由于學前教育的普及,小學教材比幾十年前難度要大得多,頗有小學初中化的味道。隔代監護者望書興嘆,有心無力。
(二)隔代監護人的教育主動性不足
很多隔代監護人不愿意照顧孩子,表示這是沒有辦法迫不得已的選擇。自己年歲已大,還要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孩子。但孫輩是家中的希望,是自己身上流淌的血脈,作為祖輩也盼望自己的后代能健康成長。為了家庭的長遠發展,他們不得不挑起了照顧孩子的重擔。走訪案例1:南橋鎮王某,62歲,和老伴帶著二兒子家的7歲的男孩?!鞍忱蟽煽趲н@娃可受難為了。大兒媳意見很大,說俺偏心眼,她閨女沒給拉巴(撫養),這都不上俺的門。這個娃,也不聽話,才上一年級,就不想上學了,天天念叨著要跟他爹娘去江蘇。一催他做作業,一瞪眼就跑出去了?!薄皩W習也就是讓他把作業做完,還能怎么樣?有老師教著?!痹谧咴L的幾個案例中,隔代監護人都認為學習是學校老師的事,自己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對比臨沂城區的孩子,周末、寒暑假父母帶著去上一個一個的輔導班,留守兒童的課余時間是散漫無聊的,他們在以后的競爭中必然和前者沒有可比性。主動性不足,主要體現為多數隔代監護人的教育態度?!皩O子是豆腐上的灰,打不得吹不得”,要是嚴厲了,孩子會告狀,兒媳會有意見。爺爺疼孫子,非常容易溺愛。據相關教師反映,有相當一部分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兒童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作業完成情況糟糕,抄襲作業或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司空見慣,有的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現了厭學、棄學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隔代監護人的教育態度有問題。走訪案例2:劉某,女,35歲,小學教師,三年級班主任。“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特別難管。我們班有個學生,打架了,讓家長來處理。爺爺來了,先說幾句好話。就把矛頭對向別家的孩子,袒護著自己的孫子,倚老賣老,胡攪蠻纏,我們也沒辦法。有的就說,小孩這么小,老師多費心,我也沒辦法呀。我一讓他寫作業,他就掉眼淚,他爸爸電話里讓我使勁揍,我哪能下得了手?”
(三)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留守兒童價值觀出現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方面出現了危機。比如,他們有的為人處事帶有盲目性和沖動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為;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群體中,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犯罪的動機多種多樣,蘭陵縣檢察院辦理的一起留守兒童盜竊案,其盜竊的目的竟是為了讓父母回來看看她。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大的,而隔代監護人一般采用溫飽式的教育,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動態,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有的隔代監護人試圖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矯正,卻由于巨大代溝的存在而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監護人認為已經是離經叛道了,被監護者卻認為同學們都這樣,監護人是老古董。有的留守兒童對祖輩的辛勤勞動和熱情關心不是心存感激,而是抱怨他們動作慢,愛嘮叨。多次溝通失敗甚至是發生沖突后,監護人最后不得不退讓,回到了溫飽式教育的原點?!肮懿涣耍还芰?,讓他爸爸回來時管他”。外出闖蕩的基本動因是改變現狀,家長們對留守的孩子多有深深的內疚,對孩子進行物質補償就成了他們心理安慰的方式。比起非留守兒童,很多農村留守兒童手中有很多錢,并能自己支配。調查中有非留守兒童這樣表述:“媽媽很少給我零花錢,有時能要到兩三元,手里有五元錢的時候很少。他們(指班上的幾個留守兒童)有時都拿著百元的大鈔來上學,手里有十元二十元錢是經常的事,我和他們都玩不到一起去。”由于農村物價較低,特別是小學周圍垃圾食品充斥。對于追求味覺的小學生來說,“有錢的感覺真好”,這就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價值觀。他們認為,讀書辛苦,還不如過幾•54•年像父母那樣出去賣菜賺錢。
三、緩解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結構大變遷的必然產物,不可能有徹底解決的方案。只能試圖尋找辦法,把問題的負面影響控制在盡量小的范圍內。尤其是要把投入重點放在有嚴重不良傾向的兒童身上,防患于未然,避免其因失敗的自我體驗而成人后走上的道路。
(一)現行常見應對措施中存在的缺陷
關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有很多的對策思路,一般常見的有:1.發展地方經濟,減少人員流動[1]。但這樣的看法實際是不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產業要地區有分工,流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像蘭陵這樣的蔬菜大縣,人員從事蔬菜生產存儲運輸銷售的各環節,更是如此。2.政府工作人員多多參與救助。這個方案看起來可行,很多政府部門也確實采取了行動,抽調人員當“愛心媽媽”“家長”。但因一般都是兼職行為,可持續性是個很大的問題。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幫助和愛護應當是持續性的、長期的,最忌諱的是搞形式主義和運動式的“一陣風”。走訪中,就有知情人透露了一些和媒體報道大相徑庭的情況。搞活動啟動儀式,掛個牌子,拍幾張照片,就沒有下文了。很多活動集中在節假日,采取上一堂法制課,送一些書包、文具之類的學習用品。3.鄉鎮社區積極介入。鄉鎮社區工作人員加強對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的教育,并教給他們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觀念。鄉鎮可設置教育機構,開展社區教育。社區應為放學回家的留守兒童開辟一個固定的活動空間,對他們的業余活動進行規范和引導。社區可以通過一些社區教育活動,塑造留守兒童的優良道德品質。這種建議很好,但在當前基層政權建設相對薄弱、事務繁雜的情況下,實際是很難做到的。4.父母作為直接監護人要盡好責任。孩子的父母要時刻關注家里的狀況,給老人多一點關懷,給孩子多一點關愛,經常給家里打電話。父母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地將孩子帶在身邊一起生活,一方面可以照顧孩子的學習,發現問題及時更正[2]。事實上,兒童留守,是父母不得已的選擇,正常家庭沒有誰會有這樣的主觀故意。在外打拼,十分辛苦,甚至過春節都會因各種原因不能回來團圓。所以這樣的提法,也只能是一種善意提醒而已。
(二)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作用
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也有了很多探索,但基本還沒有找到應試之外的有效辦法。在成績的巨大壓力下,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只能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轉。在辦學理念、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下,教師無法對留守兒童在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予以足夠的指導和幫助。為了提高升學率,追求質量,好學生、有潛力的學生得到老師的充分關注。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很多年輕有為的老師都調到城市工作,農村有些教師對于學生的生理、心理問題很少顧及,也缺乏相關的教育技巧,根本無法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和誤區。當然,老師本身的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每個班的學生數量多,不可能關心到所有的學生,提出成績之外過多的要求也是不近人情。學校是留守兒童生活的主要場所,其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家庭。老師的喜愛和關注程度對其自我意識的形成和良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在進行自我認知和評價時,往往參照老師這一“絕對權威”的觀點,即使是看似“玩世不恭”的學生,實際內心也十分在意老師的評價。好學生差學生的標簽,一旦有意無意被貼上,就很難揭下來了。所以,老師即使不能對其充分關注,也盡量不要進行打擊,尤其不要傷害自尊。當然,班里有搗亂的學生,影響了班風,想學習的學生會大受影響,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三)在學校設立負責留守兒童教育的專職社工崗位
篇6
一、班主任承擔留守兒童的全面成長
“重要他人”是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提出的概念,認為是對個體成長和發展發揮重要影響的人物。留守兒童在學校生活中接觸最多和最熟悉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留守兒童學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這種判斷的得出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層面的分析。
從應然層面來講,班主任是留守兒童全面成長的關護者。[1]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第八條明確規定,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學生,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就是說,班主任要負責班級里所有學生的全面的成長,要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給予每一個學生各方面的關懷和照顧。馬克斯·范梅南認為,現代社會的變遷劇烈,家庭生活也是如此,分居和離婚成為現代家庭的常態,“有些孩子根本就沒有父親或母親,或者沒有像真正的父母那樣的父母,或者家庭中缺少父親或母親。但是,在一個人類的世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擁有父親、母親,或者至少擁有某個對他們終身奉獻特別關心的人,這仍然是比較好的”,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天性依然不變,這是教育學的事實:他們需要安全、穩定、指導、支持”。[2]班主任是留守兒童全面成長的關護者,需要班主任仔細地了解每個留守兒童具體的生活處境,以及他們對留守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并給予留守兒童各方面以關懷和支持。
從實然層面來講,相對于科任教師,班主任更多地承擔著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一項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實證調查結果顯示,班主任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從留守兒童角度來看,他們對“班主任老師對你的態度怎么樣”的回答中,有53.56%選擇非常關心,43.62%選擇一般,同時,還有1.93%選擇較差,0.89%選擇看不起;而對“科任老師對你的態度怎么樣”的回答中,有38.93%選擇非常關心,57.80%選擇一般,同時,還有2.08%選擇較差,1.19%選擇看不起。對比后我們會發現,在留守兒童看來,班主任比科任教師更關心他們。而且,留守兒童對“班主任會找你談心,了解你的情況嗎”的回答中,選擇經常的占11.21%,選擇有時的占36.47%,選擇偶爾的占32.44%,選擇從來沒有的占19.88%;對“科任老師會找你談心、了解你的情況嗎”的回答中,選擇經常的占4.92%,選擇有時的占27.72%,選擇偶爾的占34.58%,選擇從來沒有的占32.79%。對比后我們同樣發現,班主任比科任教師找留守兒童談心、了解情況的頻率要高。從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角度來看,班主任對“您經常跟留守兒童談心嗎”的回答中,選擇經常的占41.35%,選擇有時的占36.84%,選擇偶爾的占21.80%,選擇從來沒有的占0.00%;而科任教師對此問題的回答中,選擇經常的占15.15%,選擇有時的占51.52%,選擇偶爾的占32.32%,選擇從來沒有的占1.01%。通過Crosstab檢驗發現,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對“您跟留守兒童經常談心嗎”的回答存在顯著性差異,呈現出班主任比科任教師跟留守兒童談心的頻率更高的傾向。由此可見,在教育實踐中,班主任相對科任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更多,承擔著更多的教育責任,對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影響更大。
二、心靈關懷是班主任關懷留守兒童的
核心內容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并且只有低一級需要滿足后才能產生高一級的需要。對于留守兒童父母來講,生存是他們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他們也就難以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了。正是在這種生活境遇下,留守兒童父母一般不會注重跟子女之間的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導致他們之間出現“心靈溝通陌生化”傾向。[3]因此,當留守兒童進入學校的時候,他們對班主任充滿著更多的期待。
然而,由于人的情感、精神、心靈屬于人的內在性向,具有很大的內隱性,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缺失問題不容易被班主任察覺和發現。當前,應試教育在中小學居于主導地位,班主任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對他們的情感等方面的關注明顯不夠,也使得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缺失問題難以進入班主任的視野。筆者在調研中邀請部分留守兒童寫出最想對老師說的話,他們寫道:“老師應當走進我們的內心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不能只是按照學習的好壞評判一個人的好壞”,“老師覺得我們做得不對或不好時,應該多多鼓勵我們而不是沖我們發火、罵我們,其實我們也想學得好,只是有時候沒有太理解,老師應該多多諒解我們,對待所有的學生都應該要一視同仁”,“我希望老師能夠經常與我們交流談心,不要太過于嚴厲的批評成績差的學生,雖然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有時也會傷害我們的自尊心,使我們產生厭惡的心理”等。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和體會到留守兒童非??释@得來自教師的關懷。
馬斯洛提出“滿足健康”概念,認為“需要滿足的程度與心理健康有確定的聯系”。[4]一個人基本需要的滿足跟其人格的健康成長關系密切。這也就意味著留守兒童心靈關懷需要的滿足有助于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否則,會導致他們的人格發展出現不健全的傾向。
那么,何謂心靈關懷呢?俄羅斯倫理學家恰爾科夫在談到對俄羅斯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心靈關懷時認為,“心靈關懷就是要求關懷者將意識指向意義,用情感去體驗,以思維去反思心靈活動,護衛心靈,安撫心靈,提升心靈境界,進而讓被關懷者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價值,從而建構認識主體,純化自己的心靈”。[5]心靈關懷的目的在于激發和喚醒兒童內在的生命力,讓他們獲得自我生長的勇氣和信心。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心靈關懷的關鍵在于要給予留守兒童積極的情感反應,以體貼、關心、期待、愛護的方式面對留守兒童,喚起留守兒童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讓他們從自身內在的心靈深處獲得克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和力量,順利度過留守生活,從而獲得健康成長和發展。
三、提升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
關懷能力
當前,國家倡導教師發展要走向專業化,班主任專業化也是時展的趨勢。關懷能力是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班主任對留守兒童關懷能力的提升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做出努力,既需要教育部門加強班主任培訓工作,還需要班主任自身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給予留守兒童積極的情感反應和心靈呵護。
班主任是中小學校里的特殊崗位,教育部門加強班主任培訓工作是推進班主任更好地履行班主任職責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在班主任培訓中,首先要讓班主任在思想上明確認識到留守兒童群體存在心靈關懷缺失問題。在當前中小學功利化的應試教育盛行,注重外顯和量化評價方式占主導的情況下,學生精神、情感和心靈方面的問題容易被忽視,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缺失問題難以被班主任感受和發現。所以,讓班主任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是班主任關懷留守兒童的必要前提。其次,要在班主任培訓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學習。留守兒童的心靈關懷問題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班主任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相關的理論和知識,了解和掌握兒童心理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別是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班主任只有具備了豐富、扎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對留守兒童心靈關懷問題才會進行科學分析,準確定位,并采用適合的方式給予留守兒童心靈關懷。最后,班主任培訓過程本身要充滿人文關懷。事實上,班主任關懷留守兒童的前提之一還包括班主任自身曾經是被關懷者,并對關懷的價值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如果班主任培訓過程本身充滿著人文關懷,能從中體悟到關懷在自己內心深處所產生的積極效應的話,他們在對留守兒童的關懷中會更充滿信心和勇氣。
從班主任自我修養方面來講,要不斷提升他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懷能力。一方面,班主任要增強使命意識。近些年,各種媒體報道了諸多留守兒童犯罪、自殺,以及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的案例和現象,這足以促使整個社會的覺醒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需要增強使命意識,積極投入到留守兒童教育中,給予他們關懷和愛護,把確保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為自己應努力完成的責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給予留守兒童積極的情感反應。朱小蔓教授認為,成人對兒童的五種良好的情感反應包括:一是關愛和呵護;二是肯定和鼓勵;三是期待和信任;四是嚴謹和嚴格;五是容忍和寬容。[6]成人對兒童的積極的情感反應有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留守兒童屬于特殊群體,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積極情感反應應該包括敏感、傾聽、關愛。敏感意味著班主任要對留守兒童的具體生活境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單親、離異家庭中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家庭關系更為復雜,并且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壓力更大,班主任要能夠明察秋毫,及時知曉每個留守兒童的具體處境。傾聽意味著班主任要改變通常師生關系中教師講和學生聽的模式,學會做個傾聽者,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在傾聽的過程中拉近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關愛意味著班主任要從每個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出發,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給予他們耐心和細致的心靈上的呵護、照顧和關心,以幫助留守兒童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從內心深處煥發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積極應對和順利度過留守生活。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98.
[2]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73.
[3]盧德平.中國弱勢兒童群體:問題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62.
[4]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77.
篇7
關鍵詞:社會轉型;農村留守兒童;馬斯洛需求理論;對策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隨著我國深化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政治經濟轉型不斷深化,由此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結構性社會問題、變遷性社會問題和越軌性社會問題。而城鄉經濟差異、農村勞動力外流就是突出的變遷性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逐漸成為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機制,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現象出現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而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必要需求得不到滿足,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發展。
近幾年來,留守兒童自殺事件屢有發生。2010年陜西省扶風縣5名留守兒童相約自殺;2011年,陜西省藍田縣10歲留守兒童喝農藥自殺;2012年,浙江省玉環縣6歲留守女童看電影時觸景生跳海自殺;2013年,江蘇省盱眙縣兩名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關愛相約服藥自殺;2014年,安徽省望江縣發生9歲留守兒童上吊自殺事件;2015年貴州省畢節市4名兒童服農藥自殺……這一系列悲劇令人們震撼,也引起了總理的高度重視。一幕幕悲劇震驚國人,而這些還只是少數見諸媒體的案例,現實中,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曾有過自殺的想法和行為,恐怕難以估計。
留守兒童自殺現象的背后,暴露出這個群體存在突出的需求問題,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因此,滿足社會轉型期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分析留守兒童需求及問題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需求涵蓋這五個方面。
第一,留守兒童在生活需求方面得不到充分滿足。大多數留守兒童生活在農村貧困家庭,父母為了生計選擇外出打工,隔幾個月才寄回一次生活費;由親屬照顧的留守兒童常常因為寄人籬下而不敢說出自己想要什么東西;無親屬照顧的留守兒童更要挑起生活重擔,勉強維持生活。缺衣少食、生活條件艱苦成了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二,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堪憂。近些年,社會上發生過奶奶帶體弱孫女算命時孫女被,爺爺奶奶外出留下年幼孫子獨自在家造成孩子失足摔死等這些留守兒童的案例,讓人揪心和痛惜。留守兒童需要保護,需要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第三,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問題亟待解決。留守兒童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與照顧,無法與父母進行及時溝通和交流。而這些愛的缺失很可能造成他們性格上的缺陷。有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有的一遇到麻煩就感覺孤立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孤僻;有的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甚至造成心理扭曲、性格叛逆。在中國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的數量占很大比重。這些留守兒童越軌行為的出現除了與缺乏家庭溫暖,導致在解決問題時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有關,還與隔輩教育所產生的弊端有關。留守兒童大多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長輩大多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是極度溺愛、包容放縱的管教方式,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不僅沒有及時幫他們開導排解,而是更為他們的暴力行為添磚加瓦,即所謂的轉暴力行徑。
第四,留守兒童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隨著社會越來越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無形中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簽,不免遇到同輩群體和學校老師的“特殊眼光”。一些社會志愿者進行幫扶的時候并沒有與留守兒童樹立平等對話的意識,更多的是覺得自己應以一種“救世主”的身份來為他們提供恩賜與施舍。
第五,留守兒童缺乏自我成就的動機。不管是自卑心態的作祟,還是習慣一味接受救助的自棄觀念,留守兒童忽視了內心希望得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有時甚至會有意壓制自身的潛能。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為提高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保證其所用無缺、所居舒適,不僅要靠各地方政府提供社會保障措施,如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組建留守兒童關護委員會等;還要集合整個社會之力,開展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款捐物。相對而言,社會幫扶較為容易實行,也是短時期可見成效的途徑。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才能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的生活問題。
如何保障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政府應落實留守兒童監護制度,明確臨時監護人責任,避免出現“監護真空”。留守兒童父母應謹慎選擇臨時監護人,充分考慮臨時監護人的監護能力,加強與臨時監護人的交流和溝通,必要時向學校尋求幫助,更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動態信息。
情感需求的滿足對留守兒童至關重要,完整的家庭結構和溫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但由于受到戶籍和教育政策的限制,留守兒童不能跟隨父母去父母所工作的地點就讀。因此,根本性措施應是政府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給予留守兒童家庭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入學門檻。然而基于這種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現狀,社會應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拓寬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的平臺。如設立親情電話卡,組織專業人員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對一心理輔導,增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免疫功能。留守兒童父母應定期與子女交流和溝通,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盡可能多地與子女團聚,加強親子聯系,讓留守兒童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臨時監護人應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掌握適合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不管是在家庭照顧、學校教育還是在社會幫扶中,大家都應尊重留守兒童,尊重留守兒童的意愿,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對待,而不是在祈求施舍。注重運用“優勢視角”來看待留守兒童,發現他們身上的潛能與優秀品質,如勤儉節約、自理能力強、比一般孩子更加成熟穩重等,從而讓他們樹立自信心,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更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李 越.早期教育對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才智,2015(14).
[2]郭宇鵬,史永濤.不同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較[J].新西部(理論版),2015(7).
[3]曹建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7(5).
[4]呂紹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中國婦運,2006(6).
[5]周全德,齊建英.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州學刊,2006(1).
[6]鄔定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篇8
【關鍵詞】留守學生;教育;人生觀;關愛
隨著城鎮化趨勢的發展,也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農村主要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越來越多地涌入城市,在為城市添磚加瓦的同時,留給農村的卻是“老弱病殘”,其中這里我想要提到的是弱的一部分——農村留守學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埠人走出去,留在家里的孩子,其生活中缺失了父或母的角色陪伴,在成長環境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對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多種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就成了我們班主任的一大重點工作。
一、當前農村留守學生品德存在一定問題
雖然留守學生因缺少父母的陪伴,他們的意志力,獨立能力方面可能比較好,會主動關心和幫助同伴和同學。他們的思想品德方面呈現主流穩定、進取務實和積極向上的態勢。但是,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所接觸到的留守學生,雖有些也有以上的某些優秀的品質,但卻有著更多的令人擔心的問題:
1.思想自我為中心,世俗化
如今家庭基本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后,在家的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對孩子就非常溺愛,他們唯我獨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任何人都難以干涉他們的言行,造成他們自我為中心,愛說謊的性格。另一方面父母由于不能給孩子精神上的關懷,在物質上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容易造成孩子花錢大方,盲目跟風和攀比的世俗化行為。即使部分成績優秀的留守孩子在思想上也過多地表現出對物質利益的崇拜和對人生目標追求缺失。
2.有較強的自卑心理
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礎,任何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的基礎上形成的。留守學生和普通孩子不同,他們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當遇到麻煩時,沒有父母的幫助;過生日時,沒有父母為他們唱生日歌;當看到同學每天都被父母打扮得光鮮亮麗,而自己衣衫不整的時候,他們的眼神中會流露出的是低落和傷感。他們中雖也有理解父母,會以努力的學習來報答父母,但更明白父母是因為生活艱辛而所迫融入城市,因此他們常常會產生自卑心理,這種心理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日益加深。
3.對親情十分渴望
初中階段的留守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非??释玫礁改傅年P愛。他們外在的堅強掩飾不住其對家庭情感的渴望,他們需要和父母交流和溝通,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困難與困惑??墒谴蠖鄶登闆r下,他們的這種渴望并不能得到滿足。親情的缺失往往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他們很容易走向兩種極端: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范,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時常打架斗毆等。
二、班主任對于留守學生的教育幾點看法。作為一名班主任,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其遠大理想
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他們往往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他們的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實上述提到的那位成績優秀品行不端的孩子,就是一個沒有追求目標的孩子。我行我素,隨意之極,過一天就是一天,沒什么大不了的。有一次英語老師在辦公室贊揚他作文好,真是上清華的料!我及時抓住契機,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親耳聽聽英語老師對他的表揚與賞識。結果第二天,他給我寫了長長的檢討書,說自己在那一天才知道自己的目標,以后堅決不玩游戲,努力學習,做一個有追求,有目標的人!
2.要細心,有耐心,并且交流時要以情動人
一方面,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意志力不夠堅定,加上留守學生家長監督的缺失,他們更加容易意志動搖,抵抗不了誘惑,忘記自己許下的保證。所以班主任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理解學生出現這種反復性和動搖性。并且要加強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控制力,這對于他們以后的成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學生畢竟是有血有肉的人,雖然他們處在現在的年齡段,不太懂事,但抓住時機與之交流,他們也會理解他人,甚至學會感恩。
3.多組織班級活動,注重心靈上的關懷,培養他們友愛互助,熱愛勞動的品質
留守學生缺少家庭的溫暖和家長的關愛,因此班集體的溫暖對他們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像我們這樣的寄宿制學校,學生一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在學校里,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可以結交和自己年紀相仿的朋友,可以相互傾聽交流。這些都能幫助他們減輕對自己父母的思念之苦,而且也可以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相互幫助,養成團結同學、熱愛集體的良好風氣。
農村留守學生就像路邊的一顆顆小樹,他們經歷著比園林中樹木更惡劣的壞境,不小心就可能被踩彎,壓倒。作為老師的我們更應該幫扶他們,給他們更多的關照。將來他們就可能成為給人納涼,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班主任,讓我們給農村留守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吧!
參考文獻:
[1]胡志鑫律師.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2011(11)
篇9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雙方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并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系,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于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后再次回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后,可能與我是師范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后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余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獲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占全村兒童的12%,由于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范,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于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于地里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干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愿意和老師談談心里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于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周歲后,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初中學歷以上比例僅占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著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采訪一陳姓村民時我了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于干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監護人、學校的聯系。外出的父母要經?;丶一虼螂娫捙c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小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辟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系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里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篇10
關鍵詞: 留守高中生 情感教育 對策
留守高中生問題是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一個普遍的問題。城市化不斷加快,很多農民為了獲得更高的酬勞,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選擇去城市里務工,這反而導致他們的孩子從小和父母長時間分離。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導致很多留守高中生存在嚴重的自卑、自負和悲觀的心理問題和厭學心理,沒有目標的思想方面的問題。情感教育是解決這眾多留守高中生各種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它可以激起留守高中生對生活的熱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幫助他們確立宏大的人生目標。
一、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現狀分析
1.留守高中生感情淡薄,人生目標缺失。
留守高中生都是十五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由于留守高中生長時間獨自生活,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他們感情淡薄自私,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以自我為中心[1]。在與人的交往中,他們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會一味地索取而不知道付出,缺少人情味。由于和父母極少相處,缺少親情,他們會極度自卑,從而導致在各個方面的不自信。并且由于祖輩的溺愛,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便在學習上出現不思進取、興趣低落的現象,長時間他們便失去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理想。
2.學校情感教育資源缺乏。
學校是留守高中生成長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到留守高中生各方面的成長。由于留守高中生大多生活在農村,這就直接表明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理念、學習條件都不能達到給予留守高中生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學校大多是以分數評定學生,而老師們也大多把時間精力放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導致留守高中生產生被老師忽略和遺棄,而這種被遺棄的感受又和他們自卑的心理聯系起來,導致他們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出現嚴重心理健康的問題。很多學校由于辦學條件差,很少開設心理課程,這就導致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缺少很好的引導。因此,學校師資條件是阻礙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
3.情感教育流于形式。
資源的缺乏加上許多農村學校不重視留守學生的情感教育,就算有一些情感類的教育,也只是在網上抄襲。這些活動內容空洞,流于形式,不足以讓留守高中生的內心受到觸動,反而會讓留守高中生產生由于叛逆而出現的抵觸心理,教育效果當然就會不理想??偠灾?,在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中,形式老舊,內容不充實,不能達到教育效果。
二、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
1.留守高中生要學會自我的心理調節。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問題雖說是父母長期不在家導致的,但是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因素??紤]實際情況,父母外出務工是不可避免的,在改變不了這個現實的情況下,只能自己學著適應現實情況,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自信心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多與朋友、同學、老師交流,要學會自我奉獻精神[2]。老師們應該注意留守學生,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并且指導他們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主動與人交流,慢慢地獲得成功的喜悅。
2.學校發揮好自己的作用。
學校是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主陣地,雖然在師資力量上不能做到和一些師資雄厚的學校相同,但是還是要做到最好,利用盡可能多的資源,為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作出貢獻。學校應該培養一些心理方面的老師,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課程,為留守學生解除他們的心理煩惱,縮短他們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學校應該組織一些公共娛樂活動,鼓勵留守高中生一起參加,以此豐富他們的課余活動,也可以使他們對班集體產生依戀和歸屬,留下美好的情感體驗。學校還應該與家長建立聯系,對祖輩的監護人進行交流,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不再溺愛和放縱孩子,并且養成和孩子積極溝通的好習慣,時時刻刻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
3.情感教育的形式要切合實際情況。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真正的情感教育不是一時之功,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老師們堅持不懈的對留守高中生進行指導,而不是半個月一次的主題班會和每周一次黑板報能解決的,更何況這種流于形式的教育一直是講完就忘的典型[3]。教育的形式太過空洞,會讓留守學生麻木無感,所以需要老師們改變形式,在教育中加入輕松易接受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領悟其中的道理,這樣他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教育,從而打開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嚴重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
三、結語
一直以來,眾多留守兒童導致的悲劇數不勝數,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處于青春期和留守壓力下的高中生,他們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國家的未來,所以對留守兒童和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刻不容緩。留守高中生們需要克服自身的困難;家長們也應該重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學校更應該擔任起這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積極努力,找到合適的情感教育的辦法,并把這種辦法推廣開來,才能拯救更多的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是一個長期研究的課題,它會慢慢完善,為未來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康立亮.留守高中生感恩勵志教育對策探討[J].地理教育,2013(z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