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17 03:02:58

導語: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農村留守青少年缺失家庭關愛,“家庭—學校—村社—社會”這一完整的鏈條發生斷裂,導致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入困境。要以系統性思維為基點,從個人、家庭、學校、村社、社會、國家等各個層面探尋相應的解決路徑,改善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生存境況,解決其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關鍵詞: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解決路徑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就是其中之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關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關涉怎樣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因此,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至關重要。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是孩子的港灣,但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至少一人長期不在身邊,缺少一定的家庭關愛。[1]這導致他們在思想、人格、心理、身體健康、交往等方面呈現出與非留守青少年不同的特點。農村留守青少年群體大多數都具有留守時間長、自我意識強、自尊心較強的特點。雖然留守生活提高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卻沒有提高他們改善環境的能力。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必然影響留守青少年在學校、鄉村、社會中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其中一部分人存在沉溺于網絡無法自拔、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等較一般青少年更加嚴重的問題,而且留守經歷更容易使其產生心理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生存境況不容樂觀,留守經歷已經深深地印在他們心中,對之后的健康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這不能說明留守青少年就是問題青少年,我們不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而是要根據他們的成長環境和實際境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引導、教育他們成長成才。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質教育,要引導人形成良好品質和高尚道德,確立對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正確態度。這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指導思想道德建設,增強民眾對道德現象的敏感度,建立與時展相適應的道德知識體系,引導其養成修身、正己、自律、自查的良好道德習慣。[2]由此可見,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個人能力,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激勵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之中,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增強他們抵御金錢、利益等各種誘惑的能力,做到明善惡、辨是非、知廉恥、分美丑,從而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時代新人。多次強調,當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是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的人,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是使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基本保證。[3]換言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青少年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知過程、接受過程、內化過程,對農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融入課堂學習、課外實踐、校園建設、鄉村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增強其思想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價值觀認同、情感認同等,使之具有諸如誠實、尊嚴、慈愛、克己、互助、寬容、責任感、協作精神、群體觀念、健全人格和對真、善、美的感受性等優秀品質。[4]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立竿見影,有待于我們深入研究

二、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

青少年群體的思想道德狀況具有波動性、不成熟性,特別是有留守經歷的青少年,他們的思想道德問題更加突出。在兒童早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影響其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及在社會的生活狀態。留守青少年家庭關愛的缺失使得“家庭—學校—村社—社會”這一個完整的鏈條發生斷裂。第一,家庭結構不平衡,父母關愛缺失。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由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長期在外務工,導致啟蒙教育不完整。農村留守青少年大多由祖輩監護人照料,但他們始終無法替代真正父母的角色。首先,為了給孩子父母一個交代,祖輩監護人往往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質保障,卻忽視了對其精神層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那些長期在外無法陪伴孩子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大都盡可能地滿足其物質需求,疏于對孩子學習、品德等方面的教導與督促,即便部分父母對此有所認知,但也囿于無法親自指導和監督而選擇彌補虧欠式的寬容,以孩子平安為第一要務,降低了對孩子思想道德的要求。最后,多數農村父母與祖輩監護人的知識水平有限,無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留守青少年內心容易產生愈益深重的被遺棄感,并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對監護人的管束多有不服從甚至沖突,形成叛逆心理。可見,父母遠在他鄉,對孩子的管教有心無力、鞭長莫及,使留守青少年缺失了應有的家庭關愛。第二,學校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能力欠缺。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最佳助力,關乎他們知識、能力的生成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但部分農村學校由于缺乏完善的課程體系、師資能力欠缺,使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實效。首先,部分農村學校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教育理念落后,重教學、看成績,輕思想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從校領導到教研室主任再到具體任課教師都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至于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他們所期待的學習環境等則鮮有人關心,心理輔導教師崗位形同虛設。其次,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體系不完善,各學科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溝通與整合,而且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內容千篇一律,教學方式單一。重主課輕副課的整體觀念使得思想道德、音樂、體育等陶冶性情的相關課程不被重視,而且為了升學率幾乎取消了課外實踐活動,甚至取消了體育課,一切為升學讓路,一切為成績讓行,導致課程設置的功利化傾向。再次,農村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隊伍薄弱,且缺乏專業性。思想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大部分由主課教師或者校領導任課,主課教師教學任務重、校領導事務繁忙,經常是湊時間上課,缺乏計劃性,導致思想道德教育如同走過場一樣。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具備專業知識,只是根據常識及自己的主觀認知進行授課,缺乏深度和說服力,這就導致農村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收效不大。第三,村社治理缺乏創新,文化環境建設不完善。農村正處于現代化轉型階段,傳統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制度規范出現斷裂。[5]舊的傳統正在消失,新的傳統尚未建立。村社是人們生活的公共區域,其治理狀況關系到與外界社會的有機銜接。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有的在農忙時節才臨時回來,留守農村的主要是孤寡老人、婦女兒童、病殘弱者等,甚至村委會的個別干部也會外出打工,村里有重大事務時才匆忙趕回,無法及時、有效地處理日常事務。此外,農村優良文化環境建設受到沖擊,如,時常出現低俗的舞臺演出、有關文明禮儀的宣傳標語流于形式、體育廣場等基礎設施成為閑嘮家常和打牌消遣的場所,煙酒買賣不避諱青少年等,這些很容易使青少年暗生不良的生活習慣。與此同時,某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6]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第四,社會組織缺乏責任感,服務意識不強。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失信、欺騙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客觀存在。政府部門對一些社會組織,如企業、服務性機構、非營利性組織監管不到位,社會組織機構自身建設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一些社會組織幫扶留守孤寡老人、婦女兒童,但整體環境不佳、制度不完善、服務理念不夠創新,最終只能流于形式。另外,開設在校園附近的網吧、歌舞廳、KTV、酒吧等成年人娛樂場所容易使青少年沉溺其中,荒廢學業。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干擾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五,農村教育資源不均衡,制度保障不足。國家在各方面給予農村政策傾斜與財力支持,但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村生活水平相對落后,優秀的教師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長期任教,大部分通過人才政策引進的教師在按照要求工作數年后,往往因為制度保障的缺失而選擇返回城市。教育財政的支持力度不足導致農村學校基礎設施較差;課外活動無經費保障難以實施;農村教師的個人權利保障制度不完善,拖欠工資、延發補助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解決路徑

人的生活分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四個方面,要解決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就要從這四個方面著手,以個人、家庭、學校、村社、社會、國家為切入點去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青少年自身困境、家庭結構困境、村社治理困境、學校教育困境、社會組織困境和國家制度困境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中,與其展開思想的互動,以自身的言和行感染他們,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7]第一,從個人層面來看,農村留守青少年要增強自主性。道德教育是要喚醒人們在日常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個體不再是被動地接受道德教育,而是以主動的姿態參與到道德教育中去。[8]只有個體有道德需要,才會產生道德意識,進而形成道德行為,并實現道德自覺常態化。留守青少年自身的內在需要才是教育道德建設最堅實的基礎,要積極引導他們思考當下并展望未來,能積極地認識并改造身邊環境,日常良好習慣的養成要有計劃性和自主性,通過自主模仿榜樣行為,將其內化并轉化為實際行動。為了實現這一行動目標,留守青少年應做到:一是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以參與代替參觀,以行動代替觀看;二是善于自我管理,能為產生的結果負責。同時,青少年生活的外部環境也要對他們的自主性持尊重、支持與適當的要求、控制相結合的態度。[9]第二,從家庭層面來看,要優化家庭結構,改善家庭氛圍。農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結構是有缺失的,以什么樣的方式彌補都不及父母的真實在場,優化家庭結構有利于開展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首先,認識并施用“大家庭理念”。大家庭是相對于現在的小家庭而言的,在傳統的社會中“五世同堂”“四世同堂”是普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家庭模式越來越多。鑒于留守青少年特殊的家庭結構,不妨效仿大家庭模式,以血緣關系為主,留守的親戚就近居住在一起,以鄰里關系為輔,形成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風氣。其次,善于利用網絡。在外地的父母可以和孩子通過網絡視頻等增進交流。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家里的特定空間安裝遠程視頻監控設備,進行立體化的交流。需要提及的是,無論什么方式都要順應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狀況及交往規律,不能產生強迫式交流,不要讓他們感到交流溝通的壓力。再次,家中的長輩要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和留守青少年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要主動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起到模范作用。嚴人先嚴己,雖然作為長輩要具有一定的威嚴,但是如果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會使其威嚴大打折扣甚至喪失,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言傳身教。第三,從學校層面來看,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與打造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除了日常的課程體系建設之外,還要建立完整、立體、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強化“立德樹人”的理念,進一步優化教育目標,創新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式,優化教育生態。[10]具體而言,學校要健全管理機制,優化課程設置,使其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持續性,要改變傳統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力爭教學方法多樣化。要建立學校—家庭—村社的聯動機制,為留守青少年建立信息共享資源庫,建立學習、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狀況檔案庫等,同時注重信息的隱私性、保密性。教師培訓要實現制度化、常規化,打造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教育部門應改善農村教師生活環境,增強其對社會、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教師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長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四,從村社層面來看,要創新管理服務方式。留守青少年缺失家庭關愛,那么其直接生活的環境———村社的作用就至關重要。村社是一種特殊的關系結構,分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從內部結構來看,主要是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家庭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家庭與村社之間的關系;從外部結構來看,則主要是處理村社之間、村社與社會組織之間、村社與鄉鎮黨委、政府之間的關系。相互認同與尊重的平等關系是各主體之間合作的基礎,尤其是在外部結構方面。這就要求要增強村社“兩委”領導的責任意識,黨員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從理念上改變傳統的鄉村管理模式,以服務的理念治理鄉村事務,特別要重視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村社的宣傳空間,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加強村社與社會組織的聯系,利用社會組織的專業團隊對村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村民自身素質;村社之間形成聯動機制,加強鄉村安全治理,建立留守青少年信息庫,在他們活動的區域內及時、準確、持續地了解并關注其行為和思想動態。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事務,調動留守青少年參與村社管理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舒適、真實的成長環境。第五,從社會層面來看,各主體之間要彼此聯動,優化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優化是社會各主體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結果,各個主體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提升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將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可組織志愿活動,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社會要形成一個全媒體、多層次、立體化的道德教育模式,新媒體要與主流媒體共同加強輿論的導向功能,傳播優秀的影視作品、歌曲、娛樂節目、公益節目及出版物等。另外,鼓勵民間捐款,設立專項青少年教育基金,建造青少年活動場所,比如青少年劇院、文化宮、少年宮、圖書館等,從而改善農村整體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圍。社會組織應成立關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專業性志愿服務隊伍,健全服務制度,打造服務團隊,形成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第六,從國家層面來看,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制度保障。政府部門要從宏觀的頂層設計理念、中觀的行政政策、微觀的具體政策實施方案出發,協調自身與各社會利益群體、各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保證政策信息的順利傳輸下達及社會問題的及時有效反饋,形成一個良好的信息傳輸反饋機制。要重視青少年特別是有困難的農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政府管理部門必須從“管理”理念轉向“服務”理念,為了改善農村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家庭環境等,既要制定相應的專項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村投資,發展農村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從而鼓勵農民返鄉創業,避免留守產生的問題,也要鼓勵農村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完善農村人口的知識結構并提升整體素質,優化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并引領農村良好的道德風尚。同時,加大教育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加大教育財政撥款,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引導、利用社會非政府組織機構成立專項的志愿服務隊伍,比如政策宣講隊伍、心理咨詢師隊伍、思想道德教育專家隊伍等。總之,政府要從改變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家庭環境入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農村留守青少年群體是一個矛盾體,他們和其他青少年一樣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追求等,但由于家庭環境的變化,又充滿了自我否定、自我調整的內部張力。要解決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留守青少年自身要增強自主意識,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家庭要優化結構,改善家庭氛圍,重在言傳身教;學校要從管理者、教師、學生三個方面著力,不斷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體系;村社要創新工作理念,改變工作方式,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優化家庭結構,增強親情氛圍;社會相關組織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進行頂層設計,構建立體式、全方位的制度框架。

參考文獻:

[1]蔡雙全,郭帥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2]馮富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新時代公民[J].人民論壇,2018(17).

[3]楊智榕.體驗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品質培養的重要途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4]汪宗田,傅安洲,阮一帆.德國大學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5]費雪萊.基于共享發展理念的農村社區治理倫理重構[J].江漢論壇,2018(11).

[6]谷建國,莫憂.加強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7).

[7]楊業華,符俊.十八大以來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

[8]趙志業.道德教育回歸日常生活世界的張力與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5).

[9]孫蕾,王蘇.兒童自我調節水平的發展與培養———養育科學的視角[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10]于冰.轉型期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J].倫理學研究,2013(3).

作者:田嬌艷 郭帥鵬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