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教育范文
時間:2023-04-01 10:0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守兒童的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在戶籍地以外的地方謀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大多與一方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親戚、朋友等。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環境是不夠健全的,他們從小缺乏父母親的關愛,使得他們極易在認識、價值觀等問題上產生異常。
一、留守兒童受教育現狀
1.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由于留守兒童大多是屬于隔代監護,尤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撫養為主導,由于農村老年人文化素質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經無法承擔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問題。還有的老年人重男輕女思想較為嚴重,他們總是認為,讓女孩子上學是“花錢給別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兒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權利往往總是很輕易地就被剝奪了,加上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各方面的監管不夠嚴格,很多孩子無法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他們中有的讀完小學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過程中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再一次成為留守兒童,悲劇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對于現在的留守兒童來講,他們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現在所謂的“80后”,而他們的爺爺奶奶大部分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紀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無法履行他們的監護責任,或者是用他們曾經教育子女的思想來教育孫子女,這種隔代教育的結果往往無法滿足現代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需要。
3.學習能力不強
存在于留守兒童身上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習能力較差。由于他們從小缺乏家庭教育,較之其他的孩子,他們起步較晚,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叫“輸在了起跑線上”。不夠自覺、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現在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整個家庭缺乏學習的氛圍,導致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興趣不濃,甚至厭學、逃學等。
二、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要陣地,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從小就缺乏了這樣一位“啟蒙老師”,在他們的生活中,從來就沒有人教育他們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是錯的。在遇到一些他們自己沒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們往往是迷茫的。加上農村教育意識的淡薄,總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萬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總覺得“那么小的一個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農村教育條件的制約
城鄉二元化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農村小學教育條件較之城市的學校來講,要落后得多。這種貧瘠落后的農村文化以及嚴重的小農意識的影響嚴重地阻礙著先進文化的傳播,很大程度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使得農村小學教育難以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如何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
對于農村小學而言,留守兒童占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強對留守兒童語文教育的監督力度,如何讓留守兒童跟其他兒童一樣,享受一個健康的受教育環境?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1.多一份關心,多一點愛
留守兒童大多是缺乏關愛的,他們的內心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態比較容易產生。在一個課堂上,留守兒童往往比較膽小、不敢當眾講話、不善于表現自己、羞怯等。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多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那些特別膽小特別害羞的,應多給他們一些關照,讓他們有受重視的感覺,讓他們不斷克服自卑心態,敢于在公眾場合大膽地展現自己。例如,在課余時間可以多和留守兒童交流,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課堂提問的時候,多提問那些比較害羞的學生,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鼓勵,讓他們敢于在課堂上表現自己。
2.盡可能地和留守兒童父母溝通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如此多的學生,其精力總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兒童父母溝通,讓他們多抽時間關愛自己的子女,也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例如,對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大部分不會去買課外讀物,從而減少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而在兒童時代,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速度是相當強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和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告訴他們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他們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讓他們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過電話溝通也可以,讓父母更多地參與到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來。
3.重視留守兒童心理教育
一個人的價值觀往往決定未來的選擇,所以,在兒童時代,價值觀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缺乏學習氛圍的家庭往往導致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不高,由于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掙錢,所以,在他們的生活中,對打工的理解也許比對學習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并且還容易產生“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因此,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已經成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給他們灌輸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讀書才能改變未來的思想,告訴他們,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不會重演他們父母的悲劇。
篇2
我是一名在農村小學任教多年的教師。現在農村學生父母外出務工的也越來越多,造成在家的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伴隨這一現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他們無論是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是平時的行為習慣,甚至于家庭教育,都比父母在身邊的孩子要差的多。
一、兒童的基本狀況
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典型代表:今年我帶的班級中的宋炳玉,父母均在天津打工,跟著自己的奶奶和老奶生活,平時父母寄回的錢確實不少。足夠他們三口人生活及教育所用。但由于奶奶和老奶的年齡太大,文化水平低,且他們只有這一個獨苗,兩位老人對這個孫子別溺愛,可以說是衣來伸的,飯來張口。但由于兩位老人對教育的認識不足,也有此力不從心,只是管吃管穿,致使該生的習慣養成特別差,作業潦草,且不能及時上交,甚至一次作業教師催促多次仍交不上的現象。現在是我班的一位“老大難”。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 學習狀況一般
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典型代表:我校四二班的黃程同學,原來是在班成績不錯,基本上屬于優等生,學習認真刻苦。但這個學期她父母買了一個車,父母兩個同時外出,將這個女兒獨自留在了家中,他們一個星期也不見得能回家一次。這樣就沒有人監督黃程了,學習習慣逐漸下降,作業雖然能夠完成,但基本上是在應付。最近一次檢測,班中有兩個D級,而她就是其中一個。
2 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
典型代表:我校六二班李想同學。父親在杭州干建筑,在家由母親看護。但母親監管力度不夠,對他的思想教育也跟不上,造成他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偏激性格。如:在村里經常追著四五歲的小孩要東西吃;自家的門口攔截比他小的小孩子;在班級中班干部管理時不聽甚至和班干部頂撞等行為。而他自己對這此行為認識不足,只是認為這是和同學或本村的小孩子鬧著玩的。
3 道德行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臟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4 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
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么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典型代表:我班的王建同學,家中有四輛貨車在外跑生意,生活非常富裕,吃的穿的比一般的同學要好上很多。但有一點,這個學生的行為習慣差,非常懶惰,認為自己的家庭條件好,將來不一定指望考上學來謀求發展。平時的作業十次有九次完不成,我們課任老師也多次和其父母交談,但效果不明顯。
三、教育“留守兒童”的基本策略
1 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加強管理,施以愛心
我們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檔案資料的內容有,“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臨時監護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系溝通情況等。
篇3
[關鍵詞]留守兒童;幼兒教育;問題;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4-0071-04
[作者簡介]王海納(1990―),女,四川蓬溪人,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2013級在讀碩士。
全國婦聯2013年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610255萬。其中學齡前兒童增長速度最快,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2342萬,占農村留守兒童38.37%,比2005年增加757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6~11歲)和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數量比照2005年,共減少514萬。因此,農村留守學齡前兒童應受到重視。目前,國內多數學者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的問題,對留守兒童的幼兒教育方面研究還不是太多,本文基于農村留守兒童超過百萬的江西省為例,主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幼兒教育展開研究和探討,旨在通過問卷和訪談等方式,了解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現狀,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農村留守幼兒教育的基本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把子女留在農村的那一部分孩子。從調查情況來看,江西撫州留守兒童的父母親都在外務工的比例高達80%,大約43%屬于留守幼兒,多由家中老一輩的人撫養教育。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從廣義上說,幼兒教育是指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狹義的幼兒教育則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在中國屬于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兒園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劃性、系統性等。本文的幼兒教育是狹義上的概念。
(一)留守兒童的幼兒教育尚未得到普及
據對撫州市東鄉縣楊橋鎮的調查,從父母在外打工情況看,父母都在外務工比例最高,占32%,其次為父親單方在外務工,占19%,母親單獨在外打工比例為5%,三者合計比例高達56%,說明楊橋鎮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較高。在抽樣學生樣本中,男生占535%,女生占465%,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上過幼兒園的比例為39%,說明楊橋鎮留守兒童入園率低。從未上幼兒園與上過的學生學習情況比較得出,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學習優秀率達205%,比未上過的優秀率高出15個百分點,未受過幼兒園啟蒙教育,學習成績處于中下等的學生比例竟高達5574%。可以得出幼兒園教育對留守兒童的今后學習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從農村留守兒童對上幼兒園的態度來看,有54%的兒童不喜歡上幼兒園,留守幼兒入園晚,平均年齡在5周歲,3~5歲普遍由監護人代管,在監護人看來,幼兒太小入園學不到什么東西,到了5~6歲,要上小學怕跟不上,要進入幼兒園打好底子。普遍存在沒有讓適齡兒童接受幼兒教育的意識。
(二)農村以隔代監護為主,文化水平不高
通過對問卷中4~6歲監護人與兒童關系的分析可得出,筆者調查的172名監護人樣本中,有138人屬于隔代監護;有20個孩子屬于單親監護類型,其中有7人由父親單獨照料,有13人由母親單獨照料;有9人屬其他監護類型(包括有親戚、朋友或者雇傭人員代替照料);有5位幼兒的監護者沒有填寫這個問題,即監護類型不詳。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只有10人,初中學歷57人,小學畢業的有89人,小學肄業有16人。留守兒童中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而且他們監護人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小學或者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學歷所占比例較小。
(三)監護人對幼兒教育關注不足
監護人與幼師的聯系相當缺乏,172被調查者當中,高達116人表示不會和老師聯系,只有少數人會每周聯系老師一次,有36人明確表示只有偶爾會和老師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對幼兒的教育關心程度很低,有66%的監護人從不聯系老師了解幼童上學情況,每周聯系一次的監護人只占512%,每月一次的只有765%的比例,偶爾會聯系的占2118%。從結論來看,在農村,幼兒受教育情況很不受監護人的重視。
(四)農村幼兒園數量少,辦園條件差,入托費用高
農村幼兒園數量少,留守兒童去幼兒園的路途遙遠,多數幼兒園的校車并不規范,存在安全隱患,并且幼兒園的教育設施不齊全及教育質量低下。入園費用對于留守幼兒的父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于農村留守家庭來說,主要收入來自家中青壯年的在外務工收入,農村家庭一般都有兩個留守孩子,也就是說,光學費一年可能需要支出2000多元,所以對3~6歲的孩童,很多監護人選擇不送他們去上幼兒園。多數家長一般也不太詢問4~6歲兒童的幼兒教育情況,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問題。
二、農村留守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究
(一)缺失父母的關懷和照顧,家庭教育不足阻礙農村幼兒教育發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照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對其身心健康、人格和智力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期是兒童是非觀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幼兒教育是兒童學習的開端,是必須夯實的基礎階段。目前在農村,很多年輕家長自孩子一出生就把他們交給父母撫育,迫于經濟壓力外出打工,無法參與子女從小的培養和教育,也沒意識到自己與孩子直接親子缺失問題的嚴重性。3~6歲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接受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知。農村留守兒童有很多是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生活,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有限,對于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關心也有時鞭長莫及。正是由于這種親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兒童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內向、自我的性格,他們不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一開始就拒絕離開家去上幼兒園。
(二)隔代監護存在缺陷,阻礙農村幼兒教育發展
在農村,隔代撫養雖然讓很多年輕父母毫無后顧之憂地外出務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都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數年齡在50~60歲之間,他們既要承擔繁重的田間耕作,還要承擔繁瑣的家務活,老人無力接送孩子、照顧孩子。由于家庭缺乏勞動力又無其他經濟來源,照顧留守幼兒在一定程度上也給祖輩造成極大的苦難和痛苦。因此,迫于經濟壓力,很多監護人選擇不讓留守兒童接受幼兒教育。另外,不少祖父母能夠做到的是注意幼兒的人身安全和管好幼兒的吃穿冷暖,對孩子的感情、智力等發展無法關注,也無力顧忌,他們也沒時間關注孩童的幼兒教育。盡管祖輩對孫輩疼愛有加,管好了吃穿和冷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早教觀念滯后,缺乏教育觀念和新方法,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使一些小孩養成隨心所欲、霸道、自私、自我的性格。倘若孩子鬧著不去幼兒園,監護人會隨他的意愿,也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大多數監護人缺乏有意識的家庭教育,難以給予幼兒更好的精神營養,這勢必會影響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農村幼兒園管理與設施不完善,幼師質量數量無保證
在農村,有些地方群山連綿,人口稀少,受生源少、交通不便等條件所限,有些村子會有一個幼兒園,而有些村子卻沒有,導致很多孩子無法入園。現在農村的幼兒園大都是當地人自辦的私立幼兒園,國家財政也沒有給予財力支持,很多幼兒園只能因陋而簡,管理不規范,多是以謀利為目的,不顧上級主管部門的規定,隨意創建幼兒園,教學質量無法保證,交通工具隨意拼湊,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同時,農村的師資力量非常欠缺,農村幼師待遇低,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幼師隊伍大量流失。由于4~6歲的幼兒有其特殊性,要求專業知識的新型幼教隊伍來支持農村幼兒教育事業,只有數量有保證,教師有保障,才能為留守幼兒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才能從生活上學習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四)政府不夠重視農村幼兒教育
在農村全面免除農業稅后,在地方政府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對發展幼兒教育沒有給予專門的財政撥款,對于農村幼兒園的創辦沒有實行有力的監督。在農村地區,沒有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福利保障體制,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留守幼兒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補貼。并且有些地方政府忽視學前教育,投了錢也顯不出明顯政績。造成幼兒教育投入不足,公辦幼兒園缺乏,在農村家庭留守兒童需要托管產生需求的情況下,對于民辦幼兒園的監管松懈。放任其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大量勞動力流出,致使留守兒童問題突出,政府也未采取相關措施發展當地經濟,引導人們在家園創業致富,改善勞動力外流的現狀。當地教育部門也沒有制定相關的農村留守兒童幼兒教育方案,對幼兒教育的事業缺乏統籌規劃。
三、解決農村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父母要對留守兒童的幼兒教育關懷備至
在教育問題上,父母角色不可替代。在農村,父母在為生計忙活的同時,不能忽視孩子從小的教育,必須強化對子女的教育意識。《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也明確指出:兒童不應當與他們的父母分開,除非得到有能力滿足他們福利的政府的照顧。要讓父母充分意識到,為了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父母的關懷和教育不可缺失。父母應盡量不和孩子分離,對孩子既不能過分溺愛,事事包辦,也不能放任不管。即使和孩子分開也要經常保持聯系,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情況,不能造成親情隔膜。
(二)監護人要轉變觀念,重視留守兒童幼兒教育
對于兒童的幼兒教育,按理來說監護人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來滿足孩童的求知欲,監護人自身要不斷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但這一要求,對于農村來說很不現實,畢竟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都是上一輩,他們文化水平有限,繼續接受教育輔導也很困難。所以,對于隔代監護的情況,我們要求監護人在幼兒教育這一問題上必須轉變自己的陳舊觀念,要意識到幼兒教育對孫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監護人要積極支持孩子上幼兒園,同時監督孩子按時學習,培養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的興趣,提高他們上學積極性。
(三)完善農村幼兒教育設施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作為進行義務教育的鋪墊,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的財政補助,鼓勵、支持和引導農村民辦幼兒園的建立,同時也要建立和規范公立幼兒園。國家應當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教育服務職能,把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提高投入比例,形成以政府辦園為主體、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在農村,要想盡一切辦法引進優秀幼師,加強城鄉幼兒教師的流動和交流,提高農村幼師質量。針對留守兒童較多的村鎮,要建立兒童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的活動中心或幼兒園,讓留守幼兒在集體活動中驅除孤獨,減少“留守”帶來的傷害,促進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正常均衡發展。
(四)加快建設新農村的步伐,促進勞動力就地就業或就地轉移
政府要不斷引進資金建設新農村,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消化剩余勞動力,促進和帶動本土特色的經濟發展,讓本地農民能在家門口工作,同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家創業,已到達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實現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進,使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父母的照顧和教育,減少一些因為和父母分離而產生的親子關系淡薄等社會問題。
(五)完善城市務工子女的入學教育機制,建立“就地入學”的管理服務機制
針對外來務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城市的政府及教育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對處在接受幼兒教育的農村兒童來說,他們離開農村,但相應的教育經費沒有隨之轉撥,所以兒童所在的城市入園地就缺乏一定的教育經費保障,因此對于教育經費預算的管理要進行改革,突破城鄉限制。其次,在戶口流轉問題上,對于在城市務工人員的子女來說,他們也應該擁有享受教育資源和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就是出于戶籍限制,帶來了農村和城市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因此,政府要改革戶籍制度,破除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的界限,減免學費或取消公辦幼兒園的“借讀費”“贊助費”。
參考文獻:
[1]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
[2]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3-05-10
[3]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節選[J]中國婦運,2008(6)
[4]和建花,譚琳,蔣永萍全國農村留守幼兒的狀況、問題及對策學前教育研究,2009(1)
[5]龐麗娟,張麗敏,肖英娥促進我過城鄉幼兒園教師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議教師教育研究,2013(5)
[6]趙興民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實質與解決路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篇4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策略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
1.隔代教育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后,大多將孩子交給孩子的祖父母輩看護。特別是一些家庭條件一般的農村家庭,很多會在孩子剛出生后不久就離開了孩子外出務工。由于很多農村地區還有著一些傳統思維,覺得男人應該是外出打拼的一方,女人的更多精力應該放在家庭。所以要么是孩子的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要么是孩子的父親外出務工,孩子一直生活在存在缺陷的家庭結構當中,從長遠的角度分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特別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雙雙外出務工的家庭,孩子大多只能交給祖父母輩看護。祖父母輩的很多教育思維和方式,很多已經不適合當下社會的發展了。加上很多祖父母覺得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心疼孩子反而造成了溺愛的情況,這些畸形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2.父母角色參與度不高
如果是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孩子與父母聚少離多,孩子對父母的親密度會大大降低。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成長的問題的時候,祖父母因為年齡較大察覺不到孩子幼小心靈上的小小變化,而孩子因為和父母比較疏遠就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在最關鍵的心理干預期的時候沒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再有,有些孩子是母親獨自在家看護,母親既要料理好孩子的一切,還要兼顧家里的農活和家務,無法抽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雖然看似在家,實際上對孩子來說和也沒有實際上的心靈依靠作用。同時因為務工現象的增長,“出軌率”也隨之上升。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無論是父母不愿忍受對方的不忠選擇離婚,還是因為長期的分開導致父母感情疏遠帶來的貌合神離,給孩子的家庭都是一個畸形的不完善的家庭。這樣家庭里出來的孩子,會更加容易自閉,不愛說話,時間久了會積壓很多的心事。
3.學校與社會配合力度不足
很多農村學校本身教育資源就比較短缺,教學任務大多還是以完成學習計劃為主,對于很多留守家庭的兒童的關心和教育同樣不足。當家庭教育存在重大的疏忽漏洞的時候,學校教育也沒有進行積極的干預引導,留守兒童的心理一旦遇到問題時,很難自己予以解決。同時,社會沒有形成良好的風氣,及時引導家庭教育走向正規軌道,這些都是潛在的因素。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改進策略
1.提高當地就業率,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
父母選擇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地的就業環境不好,就業薪資待遇不夠理想等諸多因素造成的。如果能夠有效改善當地的就業環境,并且發展當地經濟實力水平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留在家鄉發展,而不是去外地發展。這樣一來,孩子可以跟隨在自己的父母身邊,感受到健全的家庭結構,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因為一些原因,回家工作收入不足以維持家庭支出,孩子不得不在跟著父母外出打工和留給祖父母看護中抉擇。很多孩子如果跟隨父母生活,到了入學年齡后也會因為戶籍問題面臨入學的困擾。公立學校對于戶籍有著嚴格的規定,而私立學校的學費又過于高昂,一般的務工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在兩難抉擇間,父母只得選擇把孩子送給孩子的祖父母看護。所以,能夠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建立接納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公立學校,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尖銳問題也能夠有很好的解決。
2.提高父母的參與度
很多農村家庭成婚較早,對于“為人父母”的概念比較單薄,很多人都沒能真正體會到這兩個字的含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孩子。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上,因為諸多的客觀因素,就有很多認識不到位的地方,很難參與到孩子眼中認同的“父母形象”。所以,父母必須認識到自己在孩子世界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外出務工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也要在有限的陪伴時間里全身心陪伴著孩子。有相關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全身心陪伴孩子的十分鐘,強過囫圇陪伴一個星期。所以,即使是因為外出務工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比較少,只要父母能夠把握好這短暫的相處時間,也同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做到心靈上依靠父母。因此,父母對于自己角色的認識度必須加強。特別是以往覺得自己外出務工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環境,對于物質方面盡可能滿足以作為不能陪伴孩子的補償的想法一定要及時糾正,否則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價值觀,影響孩子的一生。
3.發揮學校與社會的幫扶作用
學校方面要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班主任幫持制度,教育工作者要及時關注留守望兒童的思想動態,與其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并通過定期走訪,與監護人進行交流溝通等方式,及時了解與反饋留守兒童的情況,也幫助監護人做好留守兒音的思想工作。其次,學校方面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正面引導,教育學生認真守紀,了解父母在外面打工的艱辛,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并了解到金錢的來之不易,形成艱苦樸素的良好生活態度。除此之外,還要構建起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網絡,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涵蓋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各個環節,一起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教育。
篇5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0
由于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留守兒童”比例居高不下。僅以我地任家橋村小為例,該校小學班5個,教師8人,小學生共有89人。全校89名學生中,其父母外出經商、務工,父母病故、離異,學生由公婆、親友代管的“留守兒童”多達68人,占學生總數的76.4%;單親外出的學生10人,占學生總數的11.24%;雙親在家的學生僅11人,占學生總數的12.36%;“留守兒童”68人中,靠祖輩監管的64人,占“留守兒童”的94.12%;靠親友監管的4人,占“留守兒童”的5.88%。近年來,我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考察,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我地“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兒童”性格缺陷,人格發展不健全。“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乏家庭的親情溫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其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表現為任性、冷漠、自卑、失望、孤僻、敏感、膽小等。
第二,家長教育意識淡薄,教育觀念陳舊,不重視學生的學習,造成“留守兒童”的厭學,很多學生學習成績滑坡大,學習成績差。
第三,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缺乏監護人的有效監護,有的“留守兒童”不良嗜好增多,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留守兒童”中違紀行為趨多。
第四,由于代養人文化素質低下,缺乏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使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走上了放任自流和嬌寵溺愛兩個極端,造成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不孝敬老人,好逸惡勞,自私放蕩,品行惡劣,道德品質差,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出現道德發展的嚴重危機。
2 我校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的有益探索
2.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建立機構,加強領導
我校建立了“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具體抓好“留守兒童”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工作。學校黨政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納入了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做到了每周有研究、有布置,平時有檢查,期末有總結,年終有考核。學校狠抓了班主任工作,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每期開學學生報到注冊時,將父母雙方的外出務工情況、“留守兒童”監護情況、家庭成員情況,通訊聯系方式、方法等進行登記造冊,從而掌握了“留守兒童”有關信息,便于我們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2.2 建立規章,落實責任,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經常化、制度化
第一,我們堅持了定期召開“留守兒童”監護人會議制度。每學期,學校分季度召開兩次“留守兒童”監護人會議,組織監護人學習有關法律法規,指導教育方法,交流教育經驗,交換“留守兒童”在校內校外的思想、學習、生活、表現等意見,使學校和監護人雙方充分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第二,落實了“留守兒童”的定期家訪制度。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按學校規定對“留守兒童”每月家訪一次。通過家訪,了解和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表現等情況,發現其思想行為中的閃光點進行表揚,發現其缺點及錯誤等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批評教育和科學的引導,使他們能健康幸福的成長。
第三,對“留守兒童”中的學困生,學校實行了包干負責制。學校將各班“留守兒童”中的學困生包干到教師人頭,制定教育目標,并登記造冊,學校定期檢查教育效果,通過對學困生的重點教育,重點幫助,突出了重點,促使學困生轉變,使其不斷進步。
第四,落實了考核獎懲制度。學校每期期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逗硬考核,分項進行量化評分。每期考核后,及時總結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中成功經驗和不足,表彰“留守兒童”中的品學皆優的學生和成績顯著的優秀教師、優秀監護人。對工作無進展、教育效果差的教師和監護人,學校與其共同查找原因,并對癥下藥,立足不放棄每一個“留守兒童”,使其共同前進。
2.3 切實加強團隊工作,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結合實際,切實開展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
第一,學校少先隊總部和團支部寫出了《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和《致“留守兒童”的一封信》,信中體現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并對“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和行為提出了要求,對監護人明確了職責,要求履行好監護人的義務,擔當起監護人的責任。
第二,針對“留守兒童”中的特困生,學校開展了“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全校師生積極為特困生捐款捐物,幫助他們解決了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困難。
第三,針對“留守兒童”中的學困生,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手拉手,一幫一,一對紅”的互助活動。這一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和了解,彌補了親情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針對“留守兒童”中有的行為不良和個性強、脾氣怪、不孝敬長輩、自卑孤僻的個性特征,我們在師生中廣泛開展了《學守則、守規范》活動和“五心”教育活動。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使有不良行為和性格缺陷的學生改正了錯誤,規范了行為。
第五,針對“留守兒童”中的違紀違法行為,我們堅持開展了“遵紀守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動。我們堅持上好朝周會課、品德課、法制教育課和心理健康課,使學生受到了遵紀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學法、知法、守法。
2.4 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兒童”
由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協調努力、齊抓共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我校領導經常到新區黨委、政府和社區去匯報“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起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受到新區黨委、政府、社區領導的大力支持。新區領導、部門領導通過各種節日以多種形式慰問“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生活上得到了關愛,心靈上得到了溫暖。
篇6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現狀
家庭對每個人來說,是人生起點,生活和休息的港灣。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養育、教導和關愛,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大量的事件和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為:自卑、孤獨、人格不健全、行為偏激、為所欲為、敵對心強等,更有甚者對社會產生仇視心理,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
一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引發系列社會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轉型,引發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大轉移,這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體現,但也使農村在家留守人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留守人員變成了“386199”部隊(38,三八婦女節,婦女;61,六一兒童節,兒童;99,重陽節,老人)。僅合川市外出務工農民就達30余萬,占農村人口的40%。這種農村留守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造成大量家庭成員缺位,引發農村老無所養,幼無所教,婦無所扶等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由于成員缺位,缺少家庭應有的溫暖和關心,他們心情憂郁、精神空虛,為了在社會上尋找相應的慰藉,很容易沉溺于黃色書刊、錄像以及網絡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縱等,家庭成員的缺位造成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使留守兒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險,也成了違法犯罪團伙利用和侵害的對象。
二是監護人無力履行監護義務,致使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增多。父母沒有履行好法定的監護義務,關心子女不夠,只注重物質滿足,不注重精神護慰,留守兒童在這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長期生活,使他們產生孤獨、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傾向,容易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精力有限,使隔代監護和臨時監護基本沒有能力監督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由于隔代監護和臨時監護在監管中過分溺愛和不懂得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具體表現為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滑,發生遲到、逃學不交作業、不聽話、不愛學習、喜歡亂翻爬、愛上網、好打架、不團結同學、輟學、違法犯罪等方面。留守兒童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性和越軌行為得不到監護人的及時糾正,致使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有的追求時尚,抽煙喝酒,時間一長形成了惡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逐步演變成社會問題。從****縣2005年青少年犯罪案件104件230人看,農村青少年占98%,這些青少年中90%的父母在外務工。如***鎮的潘某、蔣某、付某等6人團伙搶劫案中,其中5人曾經是留守兒童,他們多次到學校采取持刀威脅、收身、毆打等手段對學生下暴。
三是監護人的教育管理能力較差,造成留守兒童厭學、逃學、輟學。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而****縣留守兒童輟學占全市輟學人數的92%,由于監護人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還要承擔繁瑣的家務勞動,他們90%系文盲或半文盲,不具備教育、管理、引導和輔導留守兒童的能力。監護人的自身素質、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不相適應,存在明顯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他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產生厭學、逃學、輟學。
四是監護人自防能力差,造成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斷層。由于農村治安防范網絡不健全,留守人員結構不合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自防能力極差,留守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弱,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一些不法分子將侵害目標鎖定在農村治安防范弱勢群體年老體弱的留守人員,部分農村留守人員和留守兒童面對不法侵害無能為力,自身遭遇的不法侵害和周遍感受的不法侵害,使留守兒童安全感極差,這樣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留守兒童的生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的斷層,給留守兒童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致使留守兒童對社會的認可錯位,形成仇視社會、報復社會心理。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共建和諧社會
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了不起的民心工程、陽光工程、雨露工程、未來工程、德政工程,所以,建立家庭、學校與社會互動的“三道”防線,通過法律的形式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法制觀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保證留守兒童在家庭中受到家長的呵護,在學校和社會隨時得到關心和關注,使留守兒童隨時都處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方位監控之下,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一)加強“農民工”的教育,增強家庭責任心
目前農民工教育基本處于“三不管”狀態:一是農民工離開家外出打工,時間長,距離遠,無法對外出農民工進行教育;二是農民工務工機動性大,務工地的社區、教育、計生等部門無資料檔案可查,很難找到他們進行教育;三是農民工的用工單位追求的經濟效益為主的勞動方式決定了他們不會進行教育。所以,農民工接受教育實際是空白,這對農民工不公平,對留守兒童也不公平。由于農民工不能把握好和孩子融洽溝通的方式及采取好的教育措施,這是造成留守兒童輟學率高、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制,有關部門利用節假日或回家探親期間,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對外出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具備條件的,也可在農民工聚居地和單位建立臨時黨支部、團支部,充分發揮流動黨員、團員在做好農民工幫助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積極吸收農民工加入流入地的工會和婦聯組織,增強農民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學習要讓他們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識,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掌握正確的教育常識和方法;要讓他們尊重孩子的人格,對有生理缺陷、曾犯過錯誤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給孩子留面子,多鼓勵提高孩子的上進心、自信心;要讓他們注意孩子在社會受到的不良影響,在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更要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養。通過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高,切實發揮數以千萬農民工的作用,增強農民工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無形中對抑制、預防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將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社會監護教育合力。
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是有效實施對留守兒童進行社會監護和教育的基礎。一要充分發揮流出地政府政策導向作用,利用綜治、計生、婦聯、教育、民政等部門,在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的基礎上,準確掌握本地區外出農民工的數量、去向和往返規律,切實督促外出民工履行監護教育留守兒童的義務;二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人熟、地熟、情況熟的作用,社區居委會、村社干部,要對本轄區的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排查,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在作到底數清,情況明的基礎上,還要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及時向外出農民工取得聯系,研究管理留守兒童辦法;三要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基層組織及社會各界根據具體情況,動員一批自愿者,采用結對子的方式進行定期了解、幫助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始終在我們的關心、監督下;四要建立留守兒童管理長效機制。當地黨委政府要將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納入基層干部為民干實事范疇,通過關心、幫助留守兒童融洽干群關系,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同時,將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同部署、同考核,進一步明確關注留守兒童是黨委、政府的職責和義務,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篇7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 對策
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東方古國,有許許多多經典的教育故事,比如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卻沒有對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他們留在農村被父母或親戚代養的孩子則成了所謂的“留守兒童”。這些未成年孩子大部分在6―16歲之間,而處于這一時期的孩子思想意識淡薄,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由于其監管人在時間、空間及文化素養上的原因容易造成這部分孩子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分歧。
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通常只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以彌補對孩子在情感上的虧欠,而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只讓孩子一切順其自然,任其發展,對孩子的行為則不聞不問。事實上“留守兒童”的內心比較孤獨,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是一片茫然,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幫助和引導,內心的煩惱得不到解決,導致他們難以與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相適應。這些“留守兒童”在無形中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卑心理,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別人、父母不如別人是件不光彩的事,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久而久之,這些“留守兒童”便會在學習上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記憶力不持久,等等。
縱觀社會教育現狀,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焦點,更是老師工作的重點,應義不容辭地擔起這份重任。我們的工作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老師應該多關心學生,尤其是缺乏父母關愛的學生――留守兒童。根據任教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感,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希望廣大同仁多關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個充滿溫暖的家,從而營造一個和諧而溫馨的校園,讓祖國的花朵更加茁壯成長。
首先,對“留守兒童”要有愛心、耐心。愛是教育的基石,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留守兒童”自身來說,他們缺少愛和關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渴望我們能在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即使是我們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我們要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對他們多一份關心、愛護和照顧;對他們的偏激行為給予理解、寬容和耐心教導。用自己的愛去彌補他們所失去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家。
其次,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無暇顧及,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得不到真正的引導與幫助。學生幼小的心靈缺少父母的安慰,這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針對“留守兒童”內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點,我們應該舉辦各種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如辦手抄報、音體美興趣小組等。通過活動的開展填補學生心靈的空白,讓他們覺得學校生活是他們生活中美好充實的一部分。這些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為彌補對孩子情感的虧欠,經常往家里寄錢,而孩子對金錢的自理能力不強,再加上爺爺奶奶或叔叔嬸嬸的嬌寵溺愛,便養成一種亂花錢,甚至逃學、自暴自棄的惡習,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蠻橫的性格。我們應該循循善誘,讓他們知道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他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體會到父母在外務工的艱辛,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務工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讓他們生活得更好。
再次,關心“留守兒童”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留守兒童”因缺少關愛,多少有些自卑,我們關心“留守兒童”不應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換取他們的信心。減少“留守兒童”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最后,關注學生的興趣與學習質量,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氣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件小事而和同學大打出手,甚至干出違法的事情,嚴重威脅著其他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大多數女生都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讓學生知道如何來保障自身權益。“留守兒童”大多數由爺爺奶奶隔代親屬撫養,老人往往溺愛孫子,很容易袒護孩子,使孩子養成自以為是的惡習。再加上農村大多數老人是文盲,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很難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產生厭學情緒。老師應該及時幫助這些“留守兒童”解決疑難,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體會到班級的溫暖。
總而言之,老師既要做孩子思想上的引路人,讓他們走出誤區,恢復自信,又要做孩子學習上的引導者,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做孩子生活上的保護者,讓他們免受不法之徒的傷害。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孩子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課外活動,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會合作;多進行家訪,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二知”即要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他們的家庭情況。“一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電話交流溝通,并且采取相應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親情、關愛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
參考文獻:
[1]解占彩.農村“留守兒童”成因及對策淺析[J].經濟論壇,2007,(9).
[2]楊曉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中國市場,2007,(2).
[3]姚蕓.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第25卷)[J].教育問題與實踐,2005,(4).
篇8
關鍵字: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1-0179-01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基本現狀
(一)學習問題。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少部分留守兒童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成績優良。但多數留守兒童學習不刻苦,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差,成績欠佳,出現了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1]
(二)性格缺陷。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孤僻。
(三)品行問題。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的愧疚往往對孩子采取單純的物質補償,這種方式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又由于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常有逃學、早戀、抽煙等行為,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四)缺乏親情。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越來越需要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而現實的狀況則讓孩子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或基本上沒關注,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
二、影響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長期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撫養者。農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無論在體力還是智力上都難以有效承擔起對孫輩的家庭教育職能。
(二)學校教育缺乏針對性,忽視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學校對留守子女的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針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校經費緊張,房屋失修,教育環境艱難;二是學校沒有開設適合留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課程;三是農村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家務負擔都很繁重,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別關照留守學生;四是農村學校師資普遍不強,教學質量不高。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父母關愛,營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盡管不在孩子身邊,但仍可通過多種途徑關愛孩子,履行監護職責。身在異地的父母,利用現代通信工具來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老師應定期向家長匯報孩子的學習情況。選擇家中托管孩子的監護人應把孩子托付給言講誠信的人監護。家長還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學校營造溫暖的教育環境。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和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2]
1.教師角色要轉變。為適應留守兒童的需要,教師除了應承擔教育、教學工作之外,還要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監護職責,使教師成為教書育人、監護育人、撫養育人的復合型教師和父母型教師,在思想道德、生活、行為習慣上對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監護撫養。
2.教育理念要更新。傳統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不夠的,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適合留守孩子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
3.學校功能要增容。農村的學校功能要增容,要有新的學校理念。學校除應加強教學功能外,特別要加強其生活功能、服務功能的建設,使學校成為留守孩子學習生活、衣食住行融為一體的新型學校。
(三)社會關注,營造安全、健康的社會教育環境。安全、健康的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監管,極易被社會的不良現象所誘惑,加之他們自制力差,必然會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各級政府應把留守兒童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范疇,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優秀家庭成員和優秀成員等評選活動,通過身邊鮮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樹立典型,從而以點帶面,不斷輻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總之,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為補充和延續,三者必須相互配合,方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則是解決留守孩子教育問題的內因和最終目標。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最終還得通過留守兒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篇9
據調查,在我校學生的父母中,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占68%,單親或孤兒占4.5%,一年不能回家團圓的占13%,大多數也只能在寒暑假在一起聚聚。這些兒童由于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這種狀況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發展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學校和社會。在調查中發現,有15%的留守兒童成績很差,大部分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經常作業不做,說謊打架,沉迷于電視、游戲。由于留守兒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性格孤僻。
二、形成原因
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監護不能落實。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占76%;其他親戚監護或寄托在老師家占18%。
簡析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承擔不了品德培養、學習輔導之責,使家庭教育處于真空狀態。而親戚或老師監護,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只要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甚至鬧矛盾;另外,寄托的費用比較昂貴,很多家長無法承受。
(2)父母親情淡薄。對本校一個班的調查中發現:39%的留守兒童與父母不是經常聯系;與父母雙方經常打電話的占28%;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只占56%。
簡析父母親情是兒童于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元素。這種東西是任伺事物都無法代替的。然而,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教育知識和經驗或生活所迫,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認為只要有衣穿有飯吃就可以了,缺少溝通與交流。
(3)老師關注不夠。
簡析留守兒童應該是我們教師關注的重點,然而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也只能在學校正常上課的時間內與其接觸,加上班上人數眾多,有時顧及不來,與家長也難取得聯系與溝通。
(4)社會環境不利。
簡析社會上的游戲廳、網吧管理混亂,有些老板為了營利,招進一些未成年兒童,使其沉迷網絡、游戲,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
三、對策探悉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應該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學校決定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1、成立自立組織。
教師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也要給予他們心靈關懷。我校配備了心理老師,以便對留守兒童及時疏導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數育網絡,真正形成臨時監護人、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教育網絡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聯系與溝通,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研究。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鍛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據調查,這些兒童中有的孩子比同齡人懂事早。因此,班級可以成立“獨立兒童小組”,年級可以成立“獨立兒童委員會”,選用其中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自己管理自己,從而保障自我鍛煉。這樣,既可增加心理傾述渠道,增進伙伴之間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覺,同時自己的組織便于隨時請教,隨時求助。
2、建立專門檔案
從我們的調查看,現在的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極個別經濟十分困難外,最缺的不是財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兒童。因此,不論是一個班級,還是一所學校,我們都應把他們作為我們教育的重點,在教育活動中,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困難,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他們。但從現有狀況來看,很多學校如我們調森情況相似,對其關注不夠,有的甚至漠視了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認為,不管是班級還是學校必須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從而保障對他們生活上的必須求助,對心理上的及時疏導。
3、定期召開會議
留守兒童問題應該是當今教育的新問題,也是當今教育面臨的難點問題,而且學生所占比例大,涉及問題多。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班級,可以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留守兒童問題,形成會議制度,要通過會議形成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決議和制度。從而保證班級、學校在決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時,促使我們把握和突出“以生為本”的教育重心,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
4、設立咨詢機構
篇10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D5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單方、其他親人或委托監護、撫養或獨立生活的未成年人( 6- 16歲)。這些滯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正處于受教育的關鍵期,由于家庭交往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管理措施的缺位以及社區教育的空白,其學習、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并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思想品行問題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子女的物質生活關懷較多,對其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部分留守兒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對社會共同理想和主流價值觀缺乏認同。他們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受負面影響較多,有的留守兒童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誤,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會過問,因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 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出現曠課、逃學、迷戀“ 網吧” 等現象,有的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極個別的兒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學業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親或母親在家獨自承擔了全部農活和家務,根本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學習。而父母同為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絕大多數是由祖輩照顧,祖輩且多數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顧孫輩們的日常生活起居,學習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多數留守兒童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明顯低于其他兒童。
3. 心理健康問題
我們知道,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父母與孩子分離時間的長短、代養人的教育方式、孩子交往的對象等都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感到緊張、憂郁、多疑、焦慮, 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存在情緒與交往問題;長期與父母分離, 他們的性格往往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獨。調查顯示,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多。由于與監護人有心理上的距離,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情緒往往無法及時得到排解,常常導致產生自我封閉、缺乏自信和自暴自棄的心理,進而產生感情脆弱和形成消極孤僻的性格。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措施
1、 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要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要加大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建立以家庭監護為主,以社區、學校或其他人員監護為保障,以國家監護為補充的監護制度。要積極推進戶籍管理、就業、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探索農民工社會保障、探親休假等制度。保障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公共服務資源。另外,對于農村留守幼兒和大齡兒童,國家應考慮將其教育納入到下一步國家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中去。
2、在學校教育層面,堅持把以“留守兒童”為本的工作理念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首先,創新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學校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教師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因人制宜進行專門教育和管理,并及時與兒童父母或監護人溝通,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內外教育的合力。(2)建立教師幫扶制度,教師和學生結對子,對留守兒童在生活上關心,在精神上關愛,在學習上關注,驅除他們由于親情缺乏而積壓在心里的陰影,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家的溫暖,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3)建立家教指導制度。學校邀請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向其他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介紹他們的做法和經驗,或者向他們印發反映留守兒童家庭成功教育實踐經驗的學習資料,為他們在教育中提供借鑒。
其次,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機制。學校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豐富課程教學,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正視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樹立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1)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留守學生分析和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和障礙,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2)開通“心靈熱線”,給學生一個傾訴心聲的地方,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同時加以疏導,幫助學生盡快恢復健康心理。(3)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定期組織開展講座、主題班會、聯誼會等,讓兒童融入集體,找到歸屬感,減少內心的孤獨感。
再次,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激勵機制。激勵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最好的驅動力。因此,特別需要用外部的激勵來激發他們的內動力。學校要積極建立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激勵機制。如獎學金制、定期評比文明之星、學習之星等,通過學生自我申報、多方面評比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監督和約束,向好的行為習慣發展,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不斷改進和發展自己。久而久之,這種外部的推動力就逐漸轉化為內動力,積極向上就成為了一種自覺行為。
3、在家庭教育層面,要充分發揮家庭的監護、引導和教育作用
一是父母的親情補償。父母要通過電話、書信等多種形式與子女進行經常性的溝通,交流感情,多關
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狀況;盡可能利用節假日回家看看,使孩子體驗到親情歸屬和父母之愛的幸福。父母還要加強與監護人、學校的聯系,隨時掌握孩子的成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二是為留守兒童慎選監護人。父母在為孩子選擇監護人時要慎重,要充分考慮到監護人是否盡職,是否能給孩子在生活學習方面的指導,是否能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盡可能將孩子委托給那些責任心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一定學習指導能力的人。
三是監護人要明確責任。作為監護人應樹立角色意識,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采取多種措施努力為孩子營造近似完整家庭結構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提高自身的教育方法和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以便能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監護人在教育的同時,要引導留守兒童主動與自己的父母聯系,反饋自己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狀況,以獲得父母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是一個關系到家庭的幸福,需要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聯系, 春風化雨,大愛無聲,讓全社會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生活環境,像知時節的春雨,用真誠的愛去滋潤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田,用熱情的火去點亮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燈,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收獲希望,讓我們共同努力,使他們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