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人才市場的開放,有大批農民都告別了曾賴以生存的土地,告別了溫暖的小家庭,前往發達的地區打工“淘金”,或者,做一些小生意,無可奈何地把“掌上明珠”或者“心肝寶貝”托付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親戚、朋友照看,于是便產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
所謂“留守學生”是指父母雙雙進入城市打工,被寄在親朋好友家里或交給年邁的長輩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
由于,我校地處偏遠的農村地區,自然條件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村。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因此,產生了新群體――留守兒童。
一、關愛留守兒童案例分析
我班三年級學生,李萬清(化名),男,9歲,經常遲到,不交作業,愛和其他同學打架,有時候就不到學校上學,經常逃學。但是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做生意),很少與孩子交流、溝通。只是孩子在寒暑放假的時候,才把孩子接到身邊,平常由孩子的奶奶管教。家中只有一位老人,既要照顧李萬清,又要看管一個一歲左右的小孩子,很少顧及李萬清的學習,使他成了一個急性子且懶惰的人,上課坐不穩,課堂隨意說話,不守規矩,大聲吵鬧,不講衛生,亂堆亂放,亂拿別人的東西。老師布置的作業愛做就做,不愛做就不做。成績下降,特別是語文,因為懶,怕寫字,降到了20多分。數學、英語都很差,與同學關系也很差,幾乎沒有同學愿意與他坐、與他合伙值日,學生經常在老師面前告李萬清的狀。
以上案例表明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刻不容緩。知道李萬清的情況后,我既當他的老師,又當他的父親,天天關心他、照顧他。從教他整理書包開始,教他學會與同學相處,不經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公共場合注意個人衛生。給他補課,他有一點進步就表揚鼓勵他,并教會他向好學生學習。正確引導他,耐心輔導他,培養他慢慢養成好習慣,作業天天檢查,個人衛生天天督促,安排一些性格好的學生主動跟他交往,我深知一個9歲孩子需要的是關心、是呵護。現在他變了很多,值日主動打掃衛生,個人衛生也很講究,每天衣服整潔干凈,東西放得有條有理、學習態度也很端正、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做,特別是語文成績在不斷提升,上次期末考試語文考了60分。數學、英語也有了很大進步,和同學們的關系也融洽了,再沒有同學告他的狀。此案表明,關愛留守兒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是很有成效的。
二、采取的措施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個人認為,要教育好留守兒童,我本人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措施:
1.及時溝通
教師要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很好地溝通,在同他們的相處中,教師有意地提高他們監管孩子的能力和責任心,配合學校、教師一起管好孩子。這樣一來,教師成了監護人,成了孩子們的親人,留守兒童的心里也不再孤單。
2.播撒愛的陽光
盡管留守兒童有時很調皮搗蛋,給我增添很多麻煩,可是,想想他的家庭情況,看著他那孤獨的身影,我不忍心去責罵他,去懲罰他,我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說:“你是他的老師,如同他的家長,你應該幫助他。”
3.利用集體的力量
我經常利用晨會、班會等恰當的時機,做好班級學生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們不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孤立班集體中的任何一員,向學生講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4.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袋”
“成長袋”包括留守兒童的健康卡片、家庭卡片、榮譽卡片、成績卡片、評價卡片等。要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調查,摸清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輔導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盡記載。教師并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學生及其監護人,以便及時聯系。同時,適時根據本班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檔案的相關內容。
5.班主任多關心留守兒童
班主任應放下架子,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給班上學生每人一個記事本,要求他們把當天教師布置的各種作業、任務記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對照完成,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6.關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的嚴重問題,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留守兒童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
關愛留守兒童,就是要讓他們用陽光般燦爛的笑臉面對生活,面對學習,自強不息,快樂健康地成長。每個留守兒童都有一個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學習、生活上幫助他,與他一起成長進步。
總之,愛是陽光,她能融化堅硬的冰角;愛是春雨,她能滋潤萬物煥發生機。愛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是最佳的“靈丹妙藥”。只要我們用得恰當,準能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作為老師,只要我們多給留守兒童一些關愛,就一定能讓兒童擁有一顆微笑的心靈,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農村的留守兒童作出自己的貢獻。
篇2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現代化的加快,大規模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農村大部分地區產生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由于農村人口流動的日趨頻繁,留守兒童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個數目龐大的群體。[1]由此而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成為我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留守兒童”一詞最早出現在1994年,一是指因父母出國工作或求學而留在國內的兒童;[2]二是指本文關注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或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簡稱進城務工或外出打工,而將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根據全國婦聯統計調查,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占全部農村兒童的28.29%。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3]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而農村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
(一)師資力量薄弱,班級過大,留守兒童在學校很難得到學習以外的關懷[4-7]
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中小學校對于寄宿學生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師負責。班主任老師負擔極重。而大班教學,也使所謂的互動式新教學方式落空。班級人數過多,老師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對于留守兒童特別的心理、感情需求更無法顧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留守兒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二)農村學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機制失當,影響了對農村兒童的教育
目前農村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幾個差生,不如帶好一個優生”。無論是對教師的考核還是對學生的評價,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理念上。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對成績較差學生的教育、管理,從而也在一定意義上加劇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對“困難”學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原來對這些學生可以讓其“留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促使農村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而強調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一些地方取消“留級制”以后,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可以升級,一些家長也便不再關心子女的學習,認為把子女交給學校就是老師的責任。
(三)學校辦學條件差,留守兒童分散寄養多于在校寄宿,管護形成“空檔”
許多外出打工的家長之所以不愿意將子女寄宿在學校,是因為他們嫌學校的寄宿條件太差。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寄住在學校附近的親戚家中。在這些學生中,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住校的不足一半。寄住家的親戚一般不會像對自己的子女那樣管束、教導留守兒童。他們認為管得太嚴,小孩子不理解;而這些孩子自己也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另一方面,學校認為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學校和親戚之間形成一種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監護失控,他們很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氣,例如,亂花錢、泡網吧、賭博等等。
(四)留守兒童并不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
公平地接受國民教育,是每一個兒童的法定權利。所謂“有教無類”,也就是這個意思。而教育公平本身就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正如人們常說的,消除貧富懸殊,最重要的手段不是稅收調節,而是教育公平,因為公平地接受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從而提高全民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水平,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所以體現社會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公平。本來,絕大多數農民工之所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讀好書,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事與愿違,結果是“掙了票子誤了孩子”,因為這些父母一年到頭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所以,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確實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不能簡單地將之歸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須進行系統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具體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父母親情的長久疏離和家庭監護的嚴重缺失
心理學家通過對兒童認識過程的研究表明,家庭是兒童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環境,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平時對兒童的教誨、獎勵及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范等對于兒童的抗拒誘惑的能力以及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積極的決定性影響。[3]而留守兒童遠離父母,親子關系相對疏離,使孩子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在情感上得不到關心,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兒童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非常稚嫩,如果完全失去家庭教養這個環節,沒有父母的教育與監護,很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也容易被社會不良風氣污染和侵蝕。
(二)代管家長存在種種問題[8-10]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將子女交給其父母、兄弟姐妹、親戚、鄰居等代為照料。這些人就成了留守兒童們的臨時監護人即代管家長。據調查,代管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一般采取的是溺愛或打罵等極端方式。代管家長有的無力管教,有的想管不敢管,有的沒有想到去管。[4]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與父母親的關系決定兒童是否能對世界產生信任感。如果父母親對孩子卻乏應有的關注,孩子大都不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5]由于日常生活中極其渴望得到父母的生存關懷,遇到難題時,一般不愿意從代管家長那里找答案,或者說從代管家長那里難以找到需要的感情支撐。
(三)學校教育的疏忽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足,使得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尤顯重要。然而現實狀況卻令人失望,一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遠遠勝于對學生的關系與幫助;另一方面,目前校園里還廣泛地存在著老師、學生對留守兒童的冷血反應,甚至歧視現象。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目前拜金主義思想已經逐步侵蝕了校園這片神圣的土地。
(四)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留守兒童的法制觀念本來就淡薄,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它猶如游走在孩子身后的一只黑手,有的僅只一次,就可將他們推向道德的懸崖。這些缺乏關愛,缺少家庭管教的留守孩子更易受這些不良環境的影響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社會系統工程。所以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難題,不應只是學校和農民工自身的事情,而應該有學校、家庭、社會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一)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學校寄宿教育與生活條件
第一,國家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為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提供財政支持。
第二,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包括生活教師的選用、培訓以及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相關制度的落實等。
第三,學校應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改善學生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給留守兒童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第四,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并設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保持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讓留守兒童感受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幫助教育作用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以及父母的關愛,從而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11]
第一,政府應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制定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方案,并逐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政府的各部門,如公安、文化、新聞、出版等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的教育和保護責任。
第三,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讓留守兒童遠離不良風氣的影響,讓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第四,積極組織志愿者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
(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
所謂改革戶籍制度,并不是說完全取消戶籍制度,而是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制度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才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路徑。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小學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同其他孩子一樣,也是國家的未來。對這一缺少關愛,存在問題較多的龐大特殊群體,如果現在不采取措施保證他們公平接受教育,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因此,農村留守兒童能否公平接受教育,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這一難題的破解,是一個系統工程。但只要學校、家庭傾情參與,政府、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問題就不難解決。
[參考文獻]
[1]陳潭.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2]一張. 留守兒童[J]. 眺望. 1994(45):37.
[3]吳霓等.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課題組.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課題簡報[R] . 2004.
[4]葉敬忠,莫瑞. 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5]王東宇,王麗芳. 影響中學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學. 2005(2).
[6]范先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5(7).
[7]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陸繼霞.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J]. 農村經濟. 2006(7).
[8]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9]胡楓,李善同.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于5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 管理世界. 2009(2).
[10]任云昌.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的進展與缺失[J]. 中國教育學刊. 2007(12).
篇3
【案例背景】
隨著新時代高科技的發展,城鄉一體化演變,學校教育也進入深水區,最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落差很大。現實中家庭教育的理念多失偏頗:一是家庭教育有失管教,二是教育期望失落準則。有失管教表現在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期望沒準則表現在孩子只重技能忽略品格修養,成績好就好孩子,考上好大學就算有出息,能掙大錢就算是有成就。現在多數的家長不重視對孩子的品質提升,這是家庭教育的隱性缺失。再加上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學生,監護人對孩子疏于管理,對學校又不積極配合。這樣缺乏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家長的密切配合,家校之間自然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分析近幾年,發生在家校之間的矛盾糾紛事件,學業負擔方面的占大多比例,究其原因,多在雙方對教育的理解不同、認識有分歧所至。怎么才能及時有效化解家校之間的矛盾糾紛?保障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是擺在現代學校管理評價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案例描述】
針對目前家庭教育缺失,家長教育簡單粗暴,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偏面浮淺。城南友誼小學圍繞五年發展規劃,在家校共育方面積極探索,把“培訓家長”作為學校的一項主要常規來管、來抓、來評價,取得了顯著成效。
1.把對“家長的培訓”納入五年規劃,構建家校并育機制。“學校規劃”圍繞“學生發展”這一條主線,搭建“教師成長、家長成長”兩個平臺,依托學校“讀書月、藝術月、感恩月、科技月”四個活動載體,建構“習慣教育課程體系、閱讀教育課程體系、活動教育課程體系、藝體教育課程體系”四個方面的“校本課程體系”,創新“五個維度”教育目標:即做“好學生”,“好老師”、“好家長”、“好學校”、“好校長”。在“規劃框架”中,學校把“三個一”教育機制中的“家長培訓”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通過家校合作機制的建立,搭建家長學校交流平臺,創建和諧穩定的家校關系,不斷提高家長素質,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2.把對“家長的培訓”列入主題活動計劃,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從2014年春季開學,學校全面啟動家庭教育知識主題系列培訓教育活動,著手對所有年級家長進行全覆蓋式教育,培訓內容圍繞“知心姐姐”盧勤的家庭教育知識視頻,分低、中、高年級段集中輪周進行主題學習講座,從“給父母的忠告、愛孩子的十種方法、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等12個主題、25個內容,36周時間進行視頻觀看,在學習中借鑒,在感悟中踐行。通過培訓,提高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識,提升家長教育孩子的能力。讓更多的家長形成共識: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3.把對“家長的培訓”定入學校常規來抓,共建快樂成長家園。創新家校共育機制,凝聚家校育人合力。2016年暑期開學后,學校深入創新家校聯系活動,通過完善家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微信平臺這些教育工具,破解家庭教育中的盲點。每周一是校長接待日,家長走進學校噓長問短,觸及學校教育的短板和家長對教育的關注;校長信箱著力解決學生、家長反映的問題成了得力“助手”;微信平臺更是成了簡捷便利的交流溝通方式。這些策略和手段的使用解決了家長對教育知識的需求、解決了學生教育的薄弱環節、解決了家校聯系的熱點難點,這些都為推動文明校園建設、都為學生間矛盾預警、都為家校教育契合度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領。
4.把對“家長的培訓”深入開展成為學校開學必修課,打造師生成長的陽光樂園。多年來他們對一年級學生家長開展的系列培訓包括:①教導處負責的入學常規教育管理知識培訓(包括學生上學帶的一張衛生紙都要講到);②以老帶新家長對家長的經驗分享培訓(即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家長對一年級家長的培訓);③教師層面的教育要求培訓(升入二年級的原一年級老師對家長進行培訓);④專家層面的家庭教育理念系列培訓;⑤學校層面的校長對學校發展、學生成長、家庭價值觀方面的互動式培訓。五場培訓使家庭教育系列知識走進家長心中,達到讓家長迅速配合學校、幫助老師做好方方面面教育常規管理,并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并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案例分析】
1.對家長進行培訓提升家長的能力,改善家長的期望,提高學校和家長的合作實施教育能力。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五唯”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與家長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不到位有直接關系。學校通過舉辦家長培訓會、交流座談會、聯歡會,可以增加學校與家庭雙方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促進家長與學校在教育方面的教學相長,有效合作。通過這些平臺與方式,讓家長能更加理解與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達成家庭、學校對孩子的“共育”。
2.對家長進行培訓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一方面家長接受培訓,另一方面家長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優質資源交流共享,為學校開展校外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志愿服務。城南友誼小學在家委會的多方配合下形成了學校“護學崗”管理隊伍,使學生放學秩序管理、安全管理落到實處。城南友誼小學政教處每天輪流安排10名家長自愿服務者根據學校安排時間提前簽到、穿服裝、拿指揮旗,對學生上下學路段的五大路口(郝經公園入口、希望廣場面粉廠入口、幼兒園下坡入口、學校大門下學生入口、三中巷上臺階入口)進行交通管控,有力整治了交通和其它安全隱患,成為“家校合育”的一面旗幟。
篇4
關鍵詞:中職生;感恩意識;感恩教育
一、中職生感恩意識現狀
古語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然而,當代中職生的感恩意識淡薄,認為人人為我是理所當然的,用不著對有恩于自己的人感激涕零。
部分學生認為,父母對我好是必須的;如果沒有滿足我的要求,那是他們的錯。老師對我好,也是應該的,如果老師對我不好,我就不喜歡她。同學、朋友對我好,那也是應該的。需要他人幫助時,是朋友,如果同學犯了一點小錯誤則追根究底,耿耿于懷,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在人際交往中,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給予。
二、中職生感恩意識缺乏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隔代教育“重監護,輕教育”。以我校為例,一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從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較低,“重監護,輕教育”,完全沒有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意識。有的甚至對孩子千依百順,疼愛有加,以養成孩子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識。以致家長稍微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則大吵大鬧,覺得天下人都虧欠了他。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缺乏榜樣示范。一方面,對孩子的萬般寵愛,把孩子含到嘴里都唯恐化了,對孩子的要求一呼百應。另一方面,物質條件的豐富,富裕的生活條件,讓孩子認為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以致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的,完全沒有感恩的意識。同時隨著青壯年進城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多,外出務工時間長,與老人、孩子的相處時間過少,并且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部分內斂的中國人不會用語言去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這時,家庭就缺乏了榜樣示范的作用。
(二)學校方面
(1)活動的形式化。中職生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化,主要表現為:學校每年都在母親節、感恩節前后以班會課的形式開展感恩教育的專題活動,但這種活動也只是在課堂上感染一下學生,課后,無法讓學生進行實踐。以致活動轟轟烈烈,但收效甚微。
(2)滲透教育過少。感恩教育不僅需要專題化教育,更需要與各個學科結合的滲透教育。由于理念上的缺乏,在學科中滲透感恩教育是不多見的。
(3)活動內容的單一化。僅僅以班會課作為宣傳感恩教育的主陣地,內容過于單一,教育的痕跡過于明顯,從而影響教育的效果。
(三)社會方面
(1)宣傳力度不足。一方面,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大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造成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泛濫。隨著網絡、電視等信息傳播手段的發達,網上的攀比、炫富層出不窮,盲目追求個性、“善無善報”等信息充斥網絡,這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另一方面,媒體大眾對感恩專題的關注過少,社會公益宣傳片也屈指可數,社會傳遞的正能量嚴重不足。
(2)宣傳的內容、形式過于單一。社會對感恩專題的報道主要是通過“感動中國”、社會公益宣傳片等形式,宣傳的形式過于單一。
三、中職生感恩意識的培養途徑
(一)家庭方面
(1)養育并重。隔代教育帶來的“重監護,輕教育”的問題,可從加大社會對祖父母一輩的教育理念做起。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日益發達,電視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因此,媒體大眾可把電視作為傳播媒介普及感恩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傳承中國文化,系統地、深入淺出地普及感恩教育專題。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去解讀感恩的內涵,同時,也可以通過電視劇的形式來剖析感恩教育,以此來增強祖父母輩對感恩教育的重視。
(2)加大家庭教育培訓力度,建立榜樣示范。孩子感恩意識的缺失,解決問題的關鍵在父母身上,必須加強對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培訓,使家長構建正確的教育理念,摒棄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理,在感恩教育上,父母也必須樹立榜樣示范作用。進城務工的家長可通過電話、書信等形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以此激發孩子的感恩意識,引發孩子的感恩行動。
(二)學校方面
(1)活動情境生活化。學校的感恩教育缺乏生活化的情境,以致學生無法將所思所悟付諸于行動。因此,可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的感恩意識落實到行動上。譬如,讓學生在家里為父母做一次飯,洗一次腳;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以表達其內心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讓學生做一個星期的家長,體驗做父母的不容易;讓學生參與“護蛋行動”,以此體驗養育的艱辛。力求讓學生在行動中去感悟感恩。
(2)主題教育與滲透教育相結合。以班會課形式宣傳感恩教育是主要的宣傳形式,然而,在其他學科中滲透感恩教育則是必不可少的。在語文課、思想品德課等學科中滲透感恩教育是較為常見的,那么,如何在歷史課、生物課、物理課中滲透感恩教育則需要教師發揮教師的教育機智。譬如,在描述科技發展史時,可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在講生命的奧秘時,可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的來之不易、母親的艱辛,從而引發學生的感恩之情;在講力的作用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父母托舉重物時的艱辛,以此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
(三)社會方面
篇5
一、教學質量基本情況。
(一)參考人數:
我校總人數1200左右,外來務工子女學生數接近一半。
(二)學科教學質量:
1.小學科教學質量。
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學科質量均居于全市中上游位置,學生獲獎頻頻,男子、女子足球隊分獲市第四名,田徑隊獲市甲級隊,舞蹈《鴻雁》參加了鎮江市藝術展演,得到了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
2.語數英學科質量。
語文、數學、英語教學質量居于全市中游或中下游位置,特別是英語學科。這從市局每次調研反饋的市平均分和我校平均分中揣測得知。
二、成功做法和經驗。
(一)藝術引領,提升質量。
我校以丹陽市蔡校長名師工作室為抓手,讓農村孩子從小享受藝術教育陽光,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引領各學科同步發展。
1.通過藝術培訓,提升藝術質量。
本學年,我們繼續利用周四下午的社團活動、周六上午的佩爾藝校活動,進行豐富多彩的藝術培訓。每位培訓老師都能規范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有計劃、有內容、重過程,通過培訓全體學生在藝術素養和技術水平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促進了我校藝術特色的發展。
2.通過藝術比賽,提升藝術水平。
通過參加各級各類藝術比賽,學生的藝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期來看,四月份,有30余人參加了鎮江市科學幻想畫比賽,五月份,組織35人參加丹陽市現場書畫比賽,有7人獲一等獎,7人獲二等獎,9人獲三等獎。3位學生的作品被送往鎮江參加鎮江市藝術展演活動。……
(二)搭建平臺,培養教師。
1.邀請客座教師。
本學年,我們從培養青年教師入手,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抓手,加強對教師的業務培訓,特邀正則、實驗小學的語數英學科高級教師來校做“客座教師”。培訓活動每月一次,定時間、定內容、定地點,本著“打造高效課堂,從細處做起;培養青年教師,從課堂抓起”這一定位,每次活動由各年級教研組長具體負責,組內成員共同參與。受聘教師從教學課型的把握、教學時間節奏的把握、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等方面進行評課指導,及時有效地解答了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困惑與疑難。本學年有24位青年教師接受了客座培訓,他們虛心好學,積極進取,尤其是蔡書琴、嚴仙花、唐飚等老師,課前主動請教,認真鉆研,精心準備,課后更是勤于反思,自覺磨課,自然,他們的課堂也呈現出了預期的精彩。
2.開設匡小講壇。
為了引領老師們的核心價值理念,推動學校內涵發展,本學年我們開設了“匡小講壇”,學校校長室分別作了《我們怎樣做教育》、《從容智慧地做教師》、《扣問課堂教學良心》的授課,并且邀請老校長華建波作了題為《匡小要辦成一所怎樣的學校》的講座,精彩地授課,獲得了老師們熱烈的掌聲。今后我們還將繼續邀請校外名人來校開課,對老師們進行教書育人價值引領。
3.比拼教學功底。
按學科、分學段,青年教師全員參與,由校級領導、中層領導和教研組長等成員做評委,在歷時兩個月后,課堂教學基本功大比武活動圓滿完成。本次比賽得到了青年教師的熱烈響應,為了賽出水平,展現風采,老師們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制作教具,做足準備;課堂中激情四射,妙語連珠,不時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充分體現了他們扎實的基本功。我校數學教師唐飚、美術教師殷麗君分獲丹陽市、鎮江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4.名師引領成長。
我校有2個大市級學科帶頭人,11名丹陽市級學校帶人,3名鎮江市教壇新秀,為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學校有1個市級名師工作室,5個校級名師工作室,名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共同成長。市級“蔡建良名師工作室”活動中,同課異構、專家講座、同行點評、外出交流,使每一位參與的美術老師受益匪淺,不光培養了我校的美術教師,同時引領了全市一大批青年美術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校級“周琴秀名師工作室”與丹陽市胡小慧名師工作室開展聯合教學研討活動,我校的唐飚老師上了一節展示課,深受好評。這種教學聯誼活動,上下聯動,從共享走向共識、從共識走向了共進,為我校的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增添了一劑活力,起到了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三)聚焦課堂,力求高效。
課是學校工作的魂,學校的辦學質量主要取決于課的質量。盡管我校在離城區偏遠的農村,盡管現在師資十分緊張,但阻擋不了全體教師對高效課堂建設的向往。我校是鎮江高效課堂建設實驗學校之一。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本學年我們本著“向常規要習慣、要品質、要質量”的管理意識,按市局“教學五認真管理”要求,制訂了本土化的“教學五認真管理細則”。學年初第四周周三,教導處結合“教學五認真”作了“在規范與自主中和諧成長”的動員。我們采用“定時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堅持“月查制度”,以教研組為單位,將檢查情況與月考核掛鉤。我們特別重視日常教學質量調研,一年中,我們分別對二語、四數、六英等學科進行了教學質量調研。每學期末均對教師“教學五認真”情況進行綜合評等,評出一、二、三等獎。
2.規范校本研討活動。
我校充分發揮各級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課題組的作用。圍繞學科研究課題,圍繞一個教學現象,我校每周定時開展集體備課、說課、案例分析、課例點評、教學沙龍等活動,并通過多種形式展示集體備課效果。圍繞培訓專題,我們推出“一課三上活動”、“隨機推門聽課評級活動”、“外出教師反饋課活動”、“師徒結對幫教課活動”、“新教師學期匯報課”、“校際拉練研討課”等,引導教師靜下心來思考,沉入課堂教學中,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的提升。
2015年上半年,我們一至五年級各教研組還編制了本校特色的暑假作業。
為激勵團隊的作戰力,我們每學期末評定優秀教研組。
3.構建審美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我們確立了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目的,以“盡善盡美”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以美促學、合作互動”基本教學流程:確定一個核心——課堂教學審美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明確四個程序——以美激趣、創設情境——以美激情、探究交流——以美激思、拓展創新——以美導練、張揚個性。以此為突破口,引導教師以美的法則來優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手段,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掌握知識、發展情感、鍛煉意志、訓練技能,獲得素質的全面提高。
4.加強校際教學交流。
一是橫塘、里莊、匡小教育集團內校際交流;二是我校和呂城、皇塘、竇莊、練湖、折柳、埤城、運河等兄弟學校自發組成教學聯盟,研討課堂教學,相互借鑒教學管理經驗。
三、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問題。
1.我們雖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部分學科教學質量也有了提升,但我們仍感覺語數英學科的整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我市兄弟學校之間有一定的差距。
2.就本校來看,同一年級,學科之間,發展也不平衡。
看2015年6月份我校六年級語數英同年級的情況,就可以窺見(略)。
(二)原因分析。
1.學情分析。
外來人口子女的逐年增多,他們基礎差,底子薄,特別英語學科,有些讀五、六年級的外來務工子女,他們有的都沒有學過英語,或者是隨意性上上的。而當地學生中留守兒童也逐年增多,條件好的學生進城的也逐年增多。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長只顧自己工作玩樂,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基本上無人輔導,給老師的教學和管理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感覺家庭教育整合力量在逐漸削弱,學生整體素質在下滑。
2.教情分析。
我校上課教師本學年有76人,其中代課老師有13人,代課教師一是教學經驗不足,二是教學心態不穩定。
從年齡結構來看,一是老齡化,50歲以上的教師約占15.3%,雖然有好的老教師,但個別老教師正能量不足,榜樣模范作用的效果不佳。二是特年輕化,35周歲以下青年教師比例約占57.3%,讀研究生的青年教師多了,女教師生養二胎的多了,環境污染致保胎的女教師多了。這在工作的安排上給學校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狠抓的持續性。
就是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占有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師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少了點吃苦精神,少了點奉獻精神,少了點鉆研精神。當然也有積極向上的青年教師,而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一旦歷練成長后,他們就想到更廣闊的城區舞臺去展示。
教研組有研討,有交流,但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教師只是形式上的參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參與,更有少部分老教師和行政不帶頭參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研討的氛圍,削弱了團隊戰斗力。
四、改進措施。
(一)用“匡老教師第一”思想引領教師成長。
雖然學校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和辦法,但我校將進一步通過“匡亞明獎勵基金”和各項評優評先考核指標,進一步營造和強化教學質量的氣氛,充分調動全體老師參與“教學五認真”活動的積極性,能靜下心來“讀”學生,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
(二)繼續加大教研組、備課組建設。
以本校的教與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研究課題,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力度,不斷改進教學評價體系,優化課堂教學流程,在實踐中提高教學水平。期間,我們一是將積極與市區名師名校多聯系,共享他們的優質資源;二是主動多請市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來校指導會診。
(三)立足課堂,進一步夯實“雙基”。
“雙基”包括詞匯基礎,語法教學,計算教學、基本技能以及基礎知識的學習等。教學中要從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著眼,只有夯實基礎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深度和靈活度,才能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目標。
(四)定期邀請“第三方”來會診我校教學。
通過這種管理模式的運行,彌補校本教學管理“人情化”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學校“教學五認真”管理的效度和信度,提升管理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