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22:22: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價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勞動價值

勞動價值理論

一、關于創造價值的勞動問題

現代社會的人們,并不是生活在馬克思的那個時代,自然看到的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與馬克思所能看到和預想的不同,而且有些人從這些表象觀察人手來理解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勞動。「一種觀點是認為社會勞動創造價值。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否定了物化勞動創造價值,科技是生產力就不能成立,相對剩余價值包括超額剩余價值就無從得來,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就不能存在,所以創造價值的勞動應該是社會活勞動。我們知道,生產力不是創造價值的力量,僅僅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力量。因此,把科學技術作為創造價值的力量是不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另外,如果承認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則必然得出價值等于使用價值的荒謬結論,從而必然導致否定商品的二因素。顯然一結論是錯誤的。第二種觀點是認為生產要素創造財富(或價值)。這種觀點從現代資本、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出發,認為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在現代有許多局限,應該轉向生產要素價值論或財富論。第三種觀點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是聯合勞動。認為物化勞動創造價值是不正確的,同時片面強調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不全面的。必須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實物生產勞動和服務生產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辨證統一,才能創造和實現使用價值和價值,才能正確處理商品內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經濟利益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即認為只有聯合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真正源泉。顯然,這些觀點都是片面地從現象出發,或靜態地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沒有采取與時俱進的態度。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而且堅持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和實體,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科學真理。它一方面為徹底批判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乃至一切剝削制度,論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石;另一方面為人們從深層次上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促進其健康高效地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武器。但是我們對活勞動的概論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理解,從當代社會來看,凡是直接生產物質商品和文化商品、以及直接為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服務的勞動,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內部管理勞動和科勞動都屬于創造價值的活勞動。

二、關于知識、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

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認為知識、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的。并認為把物化勞動等同于資本加以批判,把剩余價值和剩余產品完全歸功于活勞動,是勞動價值論研究上的兩個不同而具有內在聯系的理論扭曲。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主要來源于物化勞動,科學技術通過物化勞動創造剩余價值,從而發揮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另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雖然并不完全認為知識、科學技術創造價值,但認為科學技術對價值形成有一定影響或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價值。他們認為除了勞動以外,生產過程的其他因素雖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也作為一個決定因素參與價值的形成。先進技術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價值,因為新技術設備用于生產時,在能夠促使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的前提下,它就不僅轉移了價值,而且還有條件地創造了價值,為企業帶來了超額利潤。第三種觀點認為對知識、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不能一概而論,要從生產過程來具體分析。因為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生產過程中,大量內化在活勞動中的知識技術,以活勞動的抽象支出形式,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過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大量內化在生產資料中的知識技術不能創造價值,只能在有效轉移價值的過程中吸收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激發并擴張、放大活勞動創造價值的效能。我們認為知識和科學技術并不創造價值,而是科技工作者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因為從價值創造的條件來看,先進技術是不創造價值的,原因就在于:先進技術以及作為先進技術體現的先進設備是人類活勞動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化勞動而不是人類活勞動本身。勞動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物化勞動—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存在都不能創造價值。在商品生產中,新知識、新科技進人勞動過程,但不進人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不是新知識、新科技本身在創造價值,而是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科技的勞動者的勞動在創造價值。.

三、關于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的關系問題

目前,在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的關系問題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勞動價值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沒有關系。因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主要回答了分配什么、分配多少的問題,而沒有進一步回答如何分配的問題,這不是價值理論的任務,而是分配理論的任務。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制度與勞動價值論無關。而且認為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理論依據也不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是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第二種觀點是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原則雖然不是完全的因果關系,但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勞動價值論揭示了人類抽象勞動(體力和腦力的支出)是創造價值財富的唯一現實源泉,復雜勞動形成的價值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形成的價值,因此,社會收入的分配理應向勞動者特別是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勞動者傾斜。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仍然是我國分配理論的基石,但是必須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來看待按勞分配問題。馬克思在描繪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時指出,在全社會范圍內,社會在對社會總產品作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質和量)為唯一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但是不創造價值的勞動,有的是社會所必須的,因而也必然要參與價值的分配,應該取得勞動收人。而且在過去的理論分析中,常常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價值創造意味著價值歸屬要求。工人創造的價值似乎應該完全屬于工人。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價值創造、價值歸屬是不等同的,價值創造是整體性的,離開了社會協作勞動整體,就難有價值創造;而價值歸屬是主體性的,價值歸屬于誰,則是收人分配的問題,并非參加了價值創造就有歸屬價值的要求,價值只能歸屬于勞動主體,勞動主體是不參加價值歸屬的。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論分析

生產要素的所有制決定產品和收入的分配

在有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中,我們必須避開的第二大理論誤區是: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看作是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基礎,為了給“按要素分配”的主張找理論根據,為個人獲得非勞動收入辯護,而極力宣揚“資本、土地也參加生產、也創造價值”。這里說的“按要素分配”是社會產品和收入的一種分配制度,它使每個人都依據歸其所有的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和土地等非勞動生產要素得到個人收入。

其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不是他主張在社會主義下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基礎。把勞動價值論當成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基礎,這是對馬克思經濟思想的誤解,是把馬克思當成了一個淺薄的“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強調生產要素的所有制決定產品和收入的分配,連主張非勞動收入合理性的薩伊等人實際上也不能否認這一觀點。

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體系本身就說明,他的勞動價值論根本就沒有否認資本主義所有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的現實。相反地,整部《資本論》恰恰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個人如何能獲得利潤和地租這樣的非勞動收入。在《資本論》最后部分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勞動力、資本、土地的所有者分別得到工資、利潤和地租這3種收入(注:《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00-1001頁,第296頁。)。這是極鮮明的一幅“按要素分配”的圖景。也只有在資本所有者必須得到利潤這種非勞動的個人收入的條件下,而且是在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的條件下,才會形成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本身就體現了“按要素分配收入,資本家得到利潤”的原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主張“按要素分配”的人的最大不同只在于,它把個人的非勞動收入都定性為“剝削”。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中之所以會有“按要素分配”,個人之所以會得到資本的利潤、土地的地租等非勞動收入,是因為有這些非勞動生產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生產資料“首先表現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這些資本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受托人,但是他們會把從這種委托中得到的全部果實裝進私囊”。這樣就產生了利潤收入。而地租收入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土地所有權”“把已經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資本的口袋里轉移到它自己的口袋里”(注:《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00-1001頁,第928頁。)。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系統地說明了他主張的“共產主義”最初階段的分配方式。他在那里清楚地說明,他主張的“按勞分配”只是這個時期在個人之間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原則。社會總產品在個人之間分配之前,必須先扣除“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和“擴大再生產的部分”,這當然是因為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頁。)。而這個時期之所以沒有非勞動的個人收入,也只能是因為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非勞動的生產要素都歸公共所有,個人沒有什么可以據以獲取收入的非勞動生產要素。

查看全文

創造價值勞動研究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引導我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思想,而勞動價值論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中的重要部分。我國當代所遇到的困難與瓶頸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已截然不同。經濟的飛速發展,產業的不斷升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等都對勞動價值理論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要拓展勞動價值論,就要認定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觀。同時要堅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活勞動創造價值。

關鍵詞:勞動;勞動價值論;科技勞動;服務勞動;管理勞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層次創新,價值創造的形式也在不斷豐富,以前被認為并不能創造價值的勞動現在反而成為價值創造的主力。過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解決了很多的經濟上的困惑,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理論。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先前對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已經不合時宜。處于新時代的我們應該聯系時代特征,進一步發展勞動價值論。同時,還應當加強對馬克思理論的認識,不斷為勞動價值論增加新元素,從而使其更好地為我們服務。本文在繼承馬克思的活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的觀點的基礎上,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進行拓展。

一、勞動的形式和范圍

改革開放在為我國經濟帶來新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困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在這種新的經濟環境下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當今時代,勞動出現了很多和以往不同的新景象,勞動的形式和范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新興勞動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一)生產物質商品的勞動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公式應用論文

目前,我國理論界正在深入廣泛地討論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無論是在目前這場討論中,還是在長期以來中外學者的研究中,對勞動價值論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質疑和難題。其中有些難題在馬克思著作中并無現成答案,應用傳統理論也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就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也孕育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勞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把創立了一百多年但至今未獲應有發展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各方面加以豐富和發展。為此,本文冒昧提出幾個新理論和新公式,并嘗試應用這些理論和公式,分析和破解關系到勞動價值論興廢存亡的幾個問題。一、幾個公式(一)價值決定公式——價值規律公式之一馬克思關于價值決定的基本觀點是:“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馬克思關于價值決定的這個觀點是價值規律的首要內容。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理論界通常所說的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下用個量t[,1]及其總量T[,1]表示)。對于t[,1]參與價值決定,在承認勞動價值論的學者中是沒有爭議的。但也許正因為沒有爭議,人們對t[,1]的認識一般也就沒有深化、細化和量化。其實,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和社會實踐,t[,1]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有必要在認識上加以深化、細化和量化。從內涵來說,馬克思所說的t[,1]至少包含著三個重要的規定:一是勞動時間,并且是有效勞動時間,是制造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時間;二是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三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基本上也就是社會平均的或中等的生產條件。后兩個規定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社會平均的或中等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生產力(在這里,這兩個概念完全一致,可以通用)。這樣,商品的價值量(W)就是勞動時間(t)和勞動生產率或勞動生產力(N)的函數,即:W=f(N,t)在這里,N又是由多種情況和要素決定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這多種情況中的每一種,都是一種或一類生產要素,每種要素又都包含著許多方面和因素。具體說:第一,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可以說是勞動力要素(r),其中包括勞動者的德、智、體素質,這又取決于先天的體質和智力遺傳因素、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因素,特別是本人的主觀努力以及這種努力的方向和程度等等。第二,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可以說是科學技術要素(e),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應用程度,相關知識、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貯存、應用水平,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所承載的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種類和含量等等。第三,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可以說是管理要素(g),其中包括微觀的經營管理,宏觀的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政治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紀律、制度、政策、措施、分工、協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生產力系統。第四,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可以說是資本要素(c),其中包括資本的積累、積聚、集中、籌措、運作,生產資料的獲取、配置、利用、更新改造等等。第五,自然條件主要是土地要素(d),完整地說應該包括人類自身的自然(已列入勞動力要素之中)和人類外部的自然,后者又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礦藏、日照、氣候、其他動植物、生態環境等等。所有這些要素,都是勞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從而都是商品價值量的決定性因素。僅以上述五項要素列入價值決定的關系式,可得出以下公式:W=f(r,e,g,c,d,t)以上因素都影響到價值決定,其中有的是加和關系,有的是比例關系,有的是非加和性、非線性的關系。從外延來說,無論在中國在世界都存在著多層次的生產力,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生產條件和勞動力條件。同一規格質量的產品都可能有多個不同的生產者向市場提供;這些生產者有的是個體,有的是企業;企業中有獨資的,有合資的,有股份制的,有國有的。不同生產者會有不同的生產條件、勞動力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不同的勞動生產率。這些生產者各自的個別勞動生產率(N)可能分別等于、大于或小于社會平均的勞動生產率(N[,1]),從而N與N[,1]的比值n(我們把n叫做相對勞動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指數)可能分別等于1,大于1或小于1.即N=N[,1],N>N[,1],N<N[,1],亦即n=1,n>1,n<1.但無論個別勞動生產率N和個別勞動時間t怎樣不同,同一規格質量的產品投放到同一市場上價格都相同,從而社會價值W都相同。因而n值越高,在相同勞動時間t里產品產量越大,產品總價值也越大。于是就存在以下的數量關系和價值決定公式:W=t[,1]=nt當n不變或相同時,W與t成正比;當t不變或相同時,W與n成正比,即與N成正比,與N[,1]成反比;當W不變或相同時,t與n成反比。這就是說,當勞動生產率不變或相同時,商品價值量與勞動時間成正比;當勞動時間不變或相同時,商品價值量與相對勞動生產率即勞動生產率指數成正比,或者說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當商品價值量不變或相同時,也就是在等質等量商品中,包括單位商品中,所凝結的勞動時間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勞動生產率越高,所需勞動時間越少,反之則相反。因此,我們應該區別不同情況、不同概念的勞動生產率,來全面認識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三者關系;否則就會在這三者關系上糾纏不清,爭論不休。在計算同類商品總量、部門商品總量、社會商品總量時,由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總是根據所有個別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平均數計算的,因而這時n=1,從而,W=nT=1T=T.其中總勞動時間T=∑t=∑t[,1]=T[,1].所以,無論是同類產品、部門產品還是社會總產品的總價值量總是等于耗費在產品中的總勞動時間。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論述了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后,又在《資本論》第三卷進一步指出:“事實上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必要的勞動時間,也就是理論界通常所說的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下用總量T[,2]和個量t[,2]表示)。顯然,作為完整意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僅對社會生產、對生產部門、對社會供給來說是必要的,而且對社會需求、對消費者及其購買力來說也是必要的;不僅要具有勞動耗費上的社會平均性,而且要具有勞動效果上的社會必需性,即具有兩種含義上的社會必要性,也就是必須由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共同決定商品的社會價值。這就是說:“價值不是由某個生產者個人生產一定量商品或某個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由當時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總量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7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然后再根據從這樣決定的商品總價值中所分攤到的部分決定單個商品的價值,即由“所生產的總價值除以產品數,決定個別產品的價值,而且個別產品只有作為總價值的這種相應部分才成為商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Ⅱ),1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因而,完整意義的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某種商品社會必需總量(B)所必要的勞動時間(T[,2]=Bt[,1])決定該種商品實際生產總量(A)的實際總價值(W),并由從這個總價值中所分攤到的部分決定單個商品的實際市場價值(w),即由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t[,1]、T[,2])共同決定商品的社會價值(包括總量價值W和單位商品價值w)。用計算公式表示,即:W=T[,2]=Bt[,1]=B(T[,1]/A)=(B/A)T[,1]=b[,T]w=W/A=T[,2]/A=Bt[,1]/A=bt[,1]=bnt其中,T[,1]=T,為生產A量商品實際耗費的總勞動時間,t為單位商品個別勞動時間,n為相對勞動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指數,b=B/A為供求系數或產品需求率或產品稀缺率。上述公式把產品需求率b列為價值決定的一個重要變量,從而把供求關系列入了價值決定。而市場供求是復雜多變的,因此,“價值量不以交換者的意志、設想和活動為轉移而不斷地變動著。”(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這樣,供求變動就決定了價值變動,進而決定了價格變動。從這種新觀點來看,商品價格隨著供求變動而上下波動,并不是商品價格與價值偏離,而正是有規律地必然地向價值接近,與價值相一致。再從供求變動趨勢來看,“如果供求決定市場價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場價格,并且進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場價值,又決定供求。”(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種供求與價格的相互作用,供求的價格彈性,會把供求、從而也把價值和價格拉向一個均衡點。這樣,雖然在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就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的整體來看,供求總是一致的;不過這種一致只是作為過去的變動的平均,并且只是作為它們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2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時,A=B即b=1,因此,就一定時期整體來看,價值決定公式仍然應該是:W=bT=Tw=bt[,1]=t[,1]這個公式里,似乎b可以消失,不再發生作用,實際上這個公式成立的條件是b=1即A=B,亦即供求平衡,實際上供求在這里仍然是起作用的,而在其他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也就是A≠B,b≠1,從而b都不能消失,供求都起作用。總之,在以上價值決定公式中,既包含了實際勞動時間(t和T),又包含了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t[,1]和T[,2])。在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既包含了勞動時間,又包含了勞動生產率因素。其中也就隱含了決定勞動生產率并進而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多種情況和多種生產要素,如勞動力、科學技術、經營管理、資本、土地等等要素。在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既包含了勞動時間,又包含了供求因素,既包含了生產過程、產品供給和勞動耗費因素,又包含了交換過程、產品需求和勞動效用因素,而在產品需求中也就隱含著產品的效用因素。因為沒有效用也就不可能有需求,沒有使用價值就不可能有價值;而且效用越大,越普遍,需求量也就越大,兩者總是成正比。因此,這一公式既保留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又融合了效用論、供求論、生產要素論、生產費用論、積累勞動論的合理內核,從而這個公式是一個既堅持了勞動價值論基本觀點、又綜合了各種價值論合理因素的價值決定公式,它適用于產品個量價值和總量價值的計算,經得起生產和交換實踐的檢驗。以這一公式為結合點和切入點,我們可以通過吸納各種價值論的合理因素而使勞動價值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并可以進一步探討各種價值論(和以價值論為基礎的經濟學)的溝通和綜合。(二)價格決定公式——價值規律公式之二馬克思關于價格與價值關系的基本觀點是: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是物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必然表現形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由此可見,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是勞動時間,計量單位是時、分、秒;外在的價值尺度是貨幣、計量單位(以我國現行紙幣來說)是元、角、分。商品的價格應該以商品的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馬克思關于價格的這個觀點,是價值規律的又一重要內容。有人由此認為,理論價格就等于價值,諸如1小時勞動=10元之類的等式,在一些文章中時有所見,其實這些等式是不成立的。在這里,至少要加入一個單位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轉換系數h,才能使兩邊相等:如只有當h=10元/小時勞動,才能使10元/小時勞動×1小時勞動=10元。我們設商品價格為G,商品價值為W,貨幣系數為h,以上關系式可通化為價格決定公式:G=hW=hbt[,1]這里的價格只是一般理論價格,實際市場價格與這個價格還會有或多或少、或正或負的差價,這些差價有的是由不同地點、不同流通環節商品中包含著某些追加勞動、從而商品價值變動引起的,有的是由自然條件變化(如季節、氣候變化)、市場競爭因素、國家政策因素、消費心理因素、社會時尚變化,以及種種偶然因素引起的(供求因素已被列入價值決定的內生變量,在此可不再列入)。其中由勞動量變動即價值變動引起的差價可納入W之中,其余因素引起的價格變動和差價可用△G表示,列入價格決定的一個子項,從而上式可完善為:G=hW+△G其中△G可大可小,可正可負,從社會總產品來看在一定時期可作為正負值互相抵銷,也就是∑△G=0.從而使社會產品總價格仍然等于總價值、即總勞動時間乘上貨幣系數,即∑G=∑hW=h∑W=h∑T.由此,h=∑G/∑W=∑G/∑T就一個國家一定時期(一般以一年計算)來說,G應該用全年全國勞動者國內生產凈值計算,W或T應該用全年平均勞動者人數乘勞動者全年平均勞動時間計算。由于目前統計指標和數據上的局限性,G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W或T可以近似地用全年平均從業人數(R)乘從業人員平均勞動時間(T)計算,即:h=GDP/RT通過不同年份的不同h值,可以計算出h值的年變化率h′。用計算公式表示,即:h′=(h[,j]+1)/h[,j](其中j為基期年份)根據以上公式和有關統計資料,我們可以大體計算出一國h值和h′值。以我國近幾年為例,可通過測算列出表1:表1中國h值測算表GDPRThh一年定期居民消費(億元)(萬人)(小時)(元/小時)(%)儲蓄利率物價指數(%)(上年=100)1990185316390924401.191992266526555424401.67121.97.56106.41994467596719922403.11145.310.98124.11996678856885020244.87126.89.18108.31998783456995720245.53104.54.7799.22000894047115020006.28108.12.25100.4說明:T根據我國從1994年實行每周5.5天工作制、從1995年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從1999年節日假由7天延長至10天計算。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01)》,《中國統計年鑒(1998)》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論探討

一、勞動和勞動價值論問題研究的背景

1.《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宏篇。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等論著中,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進行了精辟的闡述。要研究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必須認真攻讀《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寫成的科學巨著。

馬克思原計劃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總標題,分六冊寫作:《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注: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頁。)。1859年6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出版后,他又決定改變他的寫作計劃,著手寫作《資本論》三卷本。1867年9月14日,由馬克思撰寫并親自校訂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83年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遺稿進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有關剩余價值學說的其他遺稿,由考茨基以《剩余價值理論》為書名編輯出版,但他對馬克思的手稿作了許多刪改和變動。1954-1961年,蘇共中央編譯局按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內容重新編輯出版了《剩余價值理論》。

《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頁。)。

查看全文

小議罪犯勞動的價值假定

【摘要】罪犯勞動具有何種價值,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而對勞動教養制度的存廢,罪犯勞動應具有何種權利以及勞動改造的行刑方式的評價等諸多問題的解決都亟待于對罪犯勞動價值的既定評價。對罪犯勞動的懲罰、教育、經濟價值進行假定,對實踐中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得出勞動教養制度和死刑應當廢除,勞動應當成為最廣泛和有效的行刑方式,罪犯勞動應給予全額的報酬。

【關鍵詞】罪犯勞動;價值評價;價值假定;問題分析

1問題的提出:實踐呼吁對罪犯勞動的價值評價

《違法行為矯正法》列入了立法規劃,這使得學界乃至社會各界對勞動教養制度的重新關注。而對勞動教養的審視就不得不理清它和勞動、勞動改造之間的千絲成萬縷的關系,問題在于:

(1)勞動具有怎樣的性質和功能?勞動是人類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勞動推動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馬克思在談到勞動的偉大作用時指出:人類“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1]勞動創造人、勞動塑造人、勞動提高人,但不同形式的勞動是否有著不同的性質和價值?

2、勞動以相同的方式在勞動教養和勞動改造中體現著不同的特征和性質。有人認為,通過對勞動教養制度的歷史考察并不難發現,勞動教養既是一種強制教育改造的一種措施,也是安置就業的一種辦法。勞動改造中的罪犯勞動則是要體現監獄或勞動改造原則中的懲罰與改造相結合的方針。那么,同樣方式的勞動是否真的會在不同的制度中具有不同的性質及價值呢?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則需要人們對罪犯勞動的價值評價。

查看全文

剖析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聯性

摘要: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有人試圖用“知識價值論”取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面,臨新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仍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當然,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并不是僵化的理論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關鍵詞:知識價值論勞動價值論知識經濟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了系統調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正確的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斷受到一些挑戰,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價值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

一、“知識價值論”的提出及其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巨大進步,直接參與物質產品生產的工人在發達國家越來越少,在發達國家白領工人的數目已經超過藍領工人;科技產業、信息咨詢業、金融保險業以及為生產與生活服務的眾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卻日益提高。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加大對高科技領域和教育的投資,以便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幾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人類基因工程,納米技術等不斷取得新成就,人類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為知識經濟下了一個著名定義:“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更新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應用之上的新型經濟。它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和信息產業為支柱,在經濟增長源泉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

查看全文

勞動價值論中價值問題探討論文

論文關健詞:勞動價值論效用勞動價值

論文摘要:本文從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出發,探討了勞動價值論的勞動與價值問題,提出了具體勞動的二重性觀點,把具體勞動分為效用勞動和非效用勞動,嘗試把效用勞動納入勞動價值論的討論范圍,來解決傳統勞動價值論中爭議較大的問題。

勞動價值論在17世紀由威廉·配第提出,經過了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的奠定和發展,馬克思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嚴密的勞動價值論。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解釋當今經濟現象時卻無法完全令人信服,這也是生產費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等西方經濟學理論擁有較大市場的原因。有必要對勞動價值論進行發展、補充和完善,使其適應時展的需要,本文嘗試從新角度研究勞動與價值問題,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勞動價值論的發展。

1.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

1.1關于價值創造的源泉

勞動價值論認為,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過去勞動不能增加任何新價值。與此相應,過去勞動的物化—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起轉移價值的作用。這就表明新價值的創造僅與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相聯,而與生產資料的數量質量變化無關。這無法解決減少了的活勞動和增加了的新價值之間的矛盾。值得研究的是,在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過程,過去勞動中凝結著大量科技成果并大量代替活勞動的今天,過去勞動及其物化形態的生產資料在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變化?在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知識勞動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如果拘泥于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就不能說明如今的現實。

查看全文

剖析勞動價值論的商品價值論文

摘要:本文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內涵出發,通過引入貨幣和競爭等因素說明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本文既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突出理論的繼承性,又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做出現時代的闡釋,突出了理論的發展性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價值;貨幣;

競爭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正是馬克思通過勞動二重性原理的創立,克服古典經濟學家的局限,把勞動價值論上升為科學,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構建起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也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但這種“進”絕不是對馬克思勞動動價值論的泛化、歪曲,相反應是對其繼承和發展。本文在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核的前提下對勞動怎樣決定商品的價值做出新的闡釋。

一、“泛勞動價值論”的表現及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前提

1.在“價值”范疇上的泛化,脫離商品來討論勞動價值論。根據辭海和哲學詞典的解釋,“價值”有三層含義:①日常含義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如研究價值。②專指商品的價值,即“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這個“共同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其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價值就是勞動”,就是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耗費,即支付的勞動成本。勞動成本越低即價值量越小,說明勞動生產率越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強。③哲學含義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當客體對主體有積極意義時就有正價值,反之則為負價值。效用價值論者實際上是在日常含義的層面上使用“價值”一詞的含義,因而價值在他那里就是使用價值。同時,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因此不能脫離商品來談論價值,現在的研究有泛化“價值”的傾向,仿佛什么東西只要對人類有用就有價值。

從“價值”的概念演進看,西方最早使用“價值”一詞的是古希臘奴隸主階級杰出思想家色諾芬,但色諾芬使用“價值”一詞的含義,實際上是價格。其后是亞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學》一書中論述貨幣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時寫道:“起初這些金屬就憑大小輕重來計值,最后,為免除大家分別稱量的煩勞,每塊經稱量的金屬就打上烙印,由這種烙印表明其‘價值”,。價值術語在中世紀被廣泛使用,但通常將“價值”與“公平價格”或“公正價格”聯系在一起。重商主義學派將“價值”看做是商品流通的既定前提。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第一次明確地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查看全文

剖析知識價值論和勞動價值論的關聯性

摘要: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有人試圖用“知識價值論”取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面,臨新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仍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當然,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并不是僵化的理論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關鍵詞:知識價值論勞動價值論知識經濟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了系統調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正確的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斷受到一些挑戰,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價值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

一、“知識價值論”的提出及其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巨大進步,直接參與物質產品生產的工人在發達國家越來越少,在發達國家白領工人的數目已經超過藍領工人;科技產業、信息咨詢業、金融保險業以及為生產與生活服務的眾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卻日益提高。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加大對高科技領域和教育的投資,以便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幾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人類基因工程,納米技術等不斷取得新成就,人類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為知識經濟下了一個著名定義:“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更新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應用之上的新型經濟。它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和信息產業為支柱,在經濟增長源泉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