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實踐內容及過程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實踐內容及過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學生畢業后對《勞動法規》課程內容的現實需求和課時的要求,此門課程選擇了以《勞動合同法》為主要內容,配合《勞動法》的部分內容,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掌握未來將要遇到的各種勞動法律方面的問題。具體內容設置如下:課程導入(4學時);主要授課內容(28學時)、復習考試(4學時)。其中主要授課內容包括四部分:勞動合同的訂立,理論依據為所選教材第二章;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依據教材第三章;勞動合同解除和終止,依據第四章,以上三部分為課程的重點內容;勞動合同爭議的預防和處理,依據第八章。以上四部分內容構成勞動者在就業過程中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及遇到違法情況時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所需的理論框架。以上課程內容的選擇是要解決講授內容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會遇到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理論知識的轉化方式和學生技能掌握的訓練,這是職業教育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問題。《勞動法規》課程中勞動法律關系的建立需要有兩個特定的主體,分別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了使該門課程更適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授課教師分別針對授課內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課程導入階段除了要向學生介紹《勞動法規》這門課程的總體情況及《勞動法》基礎理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安排就是根據先導課程《經濟法》的相關內容將學生分組,由不同小組的學生組成有限責任公司、一人有限公司、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組織學生給各自的經濟組織選定名稱、確定注冊資本及經營范圍、建立經濟組織的組織機構等。在此基礎上核定各經濟組織需要勞動者的數量、專業等信息,由各小組學生根據授課教師提供的本地媒體的招聘廣告及本經濟組織的人員需求,仿寫各自經濟組織的招聘信息,此種課程設計既讓學生了解到現實中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及對勞動者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又讓學生真切體會作為用人單位確實需要什么樣的勞動者,在各小組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總結各經濟組織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個人素質的要求的共性與不同,實現學生(未來的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換位思考。教師及學生總結以上教學活動環節之后,進入課程的下一階段,第二部分主要授課內容的學習與實踐。當學生用工信息招到(虛擬)滿意的勞動者后,用人單位就應該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授課教師根據此部分的授課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仔細閱讀教材的相應理論內容(共3頁)及勞動合同法N.17條的法律規定,在學生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勞動合同示范文本的格式及基本內容起草適合本經濟組織的勞動合同,使學生能夠動手書寫、熟悉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和約定條款,進一步掌握各條款的法律規定。在學習約定條款內容時,教師設計了試用期勞動合同解除的情景再現的環節,根據教師提出的不同情形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真實情況下勞動者、用人單位管理者怎樣有效解決試用期期間解除勞動合同的問題,涉及到如何遵守法律規定并清晰、得體地闡明各自的觀點,以減少勞資糾紛。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接觸、了解到勞動合同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文書———勞動合同,通過閱讀、書寫、角色扮演,不僅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書寫能力,也讓學生體驗到職場遇到問題時應如何以正確有效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的訂立是本課程的重點內容,知識點多,具體有:勞動關系的建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勞動合同的內容和形式、試用期管理、保密和競業限制制度、無效勞動合同的確認和處理,這些法律規定與現實情況聯系緊密,有大量案例可供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給學生提供了運用理論分析具體案例,積極參與課堂內容,發揮主動性與創造力的機會,并且無效勞動合同的確認和處理會涉及到部分第八章勞動合同爭議的預防和處理的內容,在此可以根據案例的內容向學生介紹解決勞動糾紛的途徑和程序,讓學生逐漸完善對勞動糾紛救濟途徑的了解,及對有可能產生的糾紛有必要的預見能力,以避免相應糾紛可能的出現。第三章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開始各自履行合同義務實現合同目的過程,其中《勞動法規》涉及到工作時間和工資問題是勞資雙方利益最大沖突問題,也是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相關規定,如計算工作日、公休日、法定節假日加點、加班的工資,是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配合實際工作中發生的職場案例可以培養學生知法、守法、認真仔細的工作態度。第四章勞動合同解除和終止是課程的難點所在,不同的勞動合同主體出現的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最終會出現經濟補償能否獲得、具體數額及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勞動者獲得經濟賠償與經濟補償的關系等。法定情形多,綜合情況多,要求學生具有熟練掌握勞動法律規定,綜合運用各章理論,通過分析判斷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授課教師針對此部分內容要加大學生自主閱讀的要求,與學生互動提問,認真講解、分析總結法律條文的含義,使學生能夠從總體上全面掌握勞動法規的內容,為學生就業后維護合法權益,知法、守法、用法打下堅實的職業基礎。學習過程中各種法律文書的熟練書寫、案例分析、法律條文的內容可作為學生安排的課后作業。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為:理論考核占30%,實踐考核占70%分值。理論考核中期末閉卷考試占30%,實踐考核從學習態度和紀律占50%、業務內容占50%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學生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是:完成教學大綱的學習要求,掌握教學內容。能力目標是:書寫相關法律文書,解決遇到的勞動法規問題。素質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閱讀能力及提升職業道德水平,增強團隊合作精神。
二、《勞動法規》課程改革的實踐總結
通過《勞動法規》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授課教師明顯感受到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課堂氣氛、學習熱情、師生互動等教學狀態都優于傳統講授的教學方法,達到了快樂學習、快樂教學的目的。《勞動法規》課程改革的實踐活動要求課程實行小班額授課,學生人數不宜超過二十五人,而且,在教室中應多置可供學生書寫的黑板,保證學生均可以充分展示各自的創造性的課堂成果。
作者:翟江 單位: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篇2
[關鍵詞] 實踐教學 “分類化”管理模式 課程體系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管理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形勢下,隨著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管理仍明顯落后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和要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以下問題:
1.實踐教學管理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統規劃。近年來,高校在實踐教學的硬件投入上普遍加大了力度,教學條件逐漸改善。
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實踐教學環節缺少全局性、可持續的建設思路和發展規劃。在教學管理方面沒有具體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設計,缺乏規范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任課教師各自為戰,為了應付差事,在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上多次重復采用,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無法銜接起來,無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不但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2.實踐教學內容缺乏規范管理。教學大綱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導性文件,也是教師授課的綱領性文件。近幾年多數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教學大綱,在課程設置、教學課時安排上,沒有體現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導致教師教學內容的選取過多依附于某門理論課或現有教材,缺乏實際崗位所需要的實用性內容,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3.實踐教學質量管理較為薄弱。教學質量管理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關鍵和核心。在開展教學質量監控的過程中,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通常與理論課教學采取同一評價標準,尚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實踐教學過程控制和質量評價體系,或雖有相應的實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監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驗實訓課程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改革的思路
1.實踐教學管理管理改革的目標。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管理目標在于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具備勞動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從事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創
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實踐教學管理客體的分類化管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管理的客體是實踐教學所涉及的人與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教師、學生以及教學過程本身。在教學實踐中,管理的關鍵內容是課程、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評價。課程是連接教師、學生、教學過程的紐帶,又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分類化”實踐教學管理,就是首先從課程入手,針對課程的特點對現有實踐教學課程進行科學分類,為科學管理奠定基礎。在課程分類的基礎上,不同類別的課程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明確不同類別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要求,規范實踐教學方案;在課程分類的基礎上,確定各個類別實踐課程的學生成績考核方法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
三、“分類化”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
1.“分類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構建“分類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首先要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現有課程劃分為三大類別:一是基本實驗課程。這類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對課程內容的原理和方法進行驗證實驗,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二是專業技能實驗課程。這類課程與現實對接緊密,實踐性較強,需要通過現實操作或模擬操作來完成教學任務。熟練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三是綜合性實驗課程。這類課程需要綜合性的實訓環境,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和處理問題的綜合技巧。
2.構建“分類化”實踐教學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既是對課程的有效規范,又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導性文件。在課程分類的基礎上,教學管理的主要工作,首先就是指導教師根據不同類別的課程分別制定不同的實踐教學大綱,明確不同類別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對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項目的教學目標、內容、要求、形式、手段、學時安排,與理論教學的銜接等應作出明確的規定,使實踐教學規范化。制定教學大綱要注意各課程實驗內容的優化組合,避免實踐教學內容的重復或脫節。其次,教學大綱一旦確定,就要嚴格根據大綱規定檢查教師的實踐教學情況。注重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組織、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嚴格遵守實踐教學大綱要求。
3.構建“分類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分類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由“分類化”學生成績考核、“分類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組成。
構建“分類化”學生成績考核方式,是指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課程類別制定不同的學生成績考核方式。實踐教學的考核可分為統一考核和獨立考核。統一考核是指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綜合起來加以統一考核,即將實踐教學成績以一定比例計入學科總分。獨立考核是指將社會實踐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考核成績合格者記入若干學分,沒有相應學分,大學生不得畢業。
“分類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式,是指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課程類別制定不同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式。教師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學生成績考核相對應,可分為統一評價和獨立評價。統一評價是指將教師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綜合起來加以統一考核,即將實踐教學成績以一定比例計入教師總的質量評價。獨立評價是指將社會實踐作為一個獨立的質量評價過程對教師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篇3
1.1對安全工程(職業衛生)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
除了進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是到各類型企事業單位中從事安全管理及相關工作。由于各學校行業背景不同,安全工程畢業生就業方向也不盡相同,總體來說主要分布在礦山、石油開采、化工生產、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國民經濟各行業,就業范圍相對較廣。本科教育的培養類型主要包括:學術性本科教育類型、專業性本科教育類型、職業實用本科教育類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網,對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專業主要定位于專業性本科教育類型。這種本科教育主要作為最終學歷教育進行,也考慮后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運用高深知識進行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訓練,培養社會各行業技術骨干和業務骨干。結合目前社會需求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基礎條件,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安全工程專業下又分設勞動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職業衛生等3個方向。其中職業衛生方向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掌握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兩方面基礎理論,具備事故傷亡損失和健康危害預防與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的應用型人才。著力培養能夠將職業健康危害的醫學機理與作業場所有害因素的檢測與評價、工程控制及個體防護手段有機結合的職業衛生專業人才。
1.2對安全工程(職業衛生)人才培養的階段劃分
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是企業管理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而對職業衛生的管理也逐漸納入企業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業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不僅需扎實的現代安全管理理論及方法,而且要具有過硬的與本企業生產過程相應的安全生產技術與技能。根據“卓越計劃”的要求,學生4年的培養方案可劃分為校內學習和校外企業實訓2個階段。因此,可將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同樣設置成2個階段。其中,校內學習階段主要是給學生打下一個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使其學習并熟練掌握安全管理理論及方法,通過校內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由學校負責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程的選擇以滿足基本的學分要求,一般通過3年時間完成;而企業實訓階段主要由企業為主導,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行到企業從事實際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實訓過程中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相應的實訓方案以及畢業設計等任務要求,在實訓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現代企業管理方法與安全技術,參與企業安全管理實踐,促使學生將前3年所學到的理論分析方法用于解決實際管理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促使學生培養基本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2“3+1”培養方案的設想
2.1實踐教學體系的頂層設計
“3+1”培養方案是“卓越計劃”提出的一種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依照“3+1”培養方案,高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聯合培訓人才,本科4年時間里前3年進行專業基礎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據行業生產特點進行專業化的實訓實踐。培養方案由企業和高校根據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行業相關技術的全面了解。在實訓過程中,企業將全程參與教學,指派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所學理論及方法的“實操性”,增強企業安全管理的經驗。
2.2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優化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職業衛生方向)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掌握安全科學、安全技術與管理以及職業衛生與職業病學、職業病危害辨識與控制等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備從事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檢測、評價、工程設計、管理、教育培訓、監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對國內已加入“卓越計劃”的安全工程專業相關院校的培養方案制訂經驗,結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職業衛生方向)的師資力量及實驗、實踐條件設計具有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專業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對原有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將課程體系設置為數學和自然科學類、人文和社會科學類、通用技術基礎類、高級專業技術類、企業實踐學習類5個課程體系模塊。通過上述課程體系設計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職業衛生類課程的基礎能力,并依托職業衛生專業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設計、實驗、現場測試等實踐機會,全面培養學生扎實的數、理、化、力學、職業病預防醫學等基礎理論能力、以及企業生產管理過程所必需的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實行在企業現場授課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考慮了企業各生產環節中可能出現的事故災難預防及應急工作的需要,設置了跨學科選修課程,確保學生具有多行業的災害防控能力,以滿足各類型企業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特殊需求。
3導師負責制培養模式的構想
為了確保“卓越計劃”中對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的明確要求,高校應針對學生“3+1”培養方案有針對性的為學生個體(分組)配備2-3名導師,導師應包括在校專業教師及實訓企業具有高級職稱的相關人員構成。“雙師型”教師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優勢,使其在教學改革、課堂教學、實踐性教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雙師型教師”具有基礎理論知識、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等4方面的綜合能力,因此在為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指派導師過程中應側重選擇既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同時具有一定的現場工作經驗的高校“雙師型”教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專業(職業衛生方向)所安排的企業實踐學習可劃分為工程項目設計、實際操作技能鍛煉、現場實踐等3方面內容。作為學生導師,“雙師型”教師應全程參與到學生培養方案完成的整個過程中去,全面落實導師負責制。
3.1高校導師的條件
作為“卓越計劃”的導師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外,更重要的是應具有較為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目前國內有關“雙師型教師”的定義基本滿足學生導師的基本要求。我們認為,成為“卓越計劃”導師應至少具備以下3方面素質及技能:(1)應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科研及工程實踐能力和素質。(2)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所屬行業發展動態,熟知本行業人才應具備的職業技能;掌握行業發展變化,能夠對本學科專業及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提出有價值的建議。(3)具備較為成熟的社會溝通、交往、組織和協調能力,與行業企業有著廣泛的交流,從事過一定數量的服務于行業企業的科研合作項目。
3.2指導方法
“雙師型教師”作為導師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并結合學生自身特征等對學生大學4年學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尤其在工程實踐、實訓階段應重點把握學生進行工程項目的選題、深度、質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項目選題時首先要符合專業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參考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知識結構及內容,并在學生進行充分溝通的前提下,結合實訓企業的基本生產特征,確定恰當的工程實訓項目的工作任務及內容。另外,學生實訓項目的任務及內容應有一定的深度,體現在實訓工作量、工作內容復雜程度以與企業生產符合度等方面。實訓工作量應既能保證學生實訓工作時間安全充實,同時保證學生有時間對工作任務及實現方法進行深入思考、合理計劃,而不是將所有時間用于趕進度而忽視的工作任務完成的質量。因此,高校導師與企業導師在聯合培養實習生的過程中要定期溝通交流,確保學生工作時間安排合理,當出現與工作安排不符合時應及時進行調整,避免出現前松后緊的情況。為了確定實訓質量,導師應在項目選題階段明確項目完成驗收的量化指標,并明確階段性工作任務成果指標要求。在企業實訓過程中,學生應定期向導師匯報階段性工作成果,導師對學生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完成質量審核,并將審核結果作為學生最終實訓成績的判定依據。
3.3實踐訓練
企業類型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因此導師應優先選擇那么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能代表國內生產水平的行業領先企業。同時,高校導師應與該企業相關部門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項目合作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高校導師與企業能夠及時、高效地溝通,對學生的實訓效果進行全程把關與監督。在設置學生實訓任務內容時應從專業培養方向與企業生產實際2方面著手,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制訂學生實訓的總體任務及階段性成果要求。學生在企業實訓過程中,除了完成實訓所要求的任務外,最重要的任務是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為了達到較高標準的工程實踐類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高校導師及企業導師應自畢業論文選題、任務書的下達、開題報告、中期檢查以至論文答辯等階段進行跟蹤指導,相互溝通交流確保論文工作達到“卓越計劃”對工程類人才培養的標準。
4結論
篇4
[關鍵詞] 勞技課 勞動基地 特色 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
一、勞技課教學資源的整合
1.分年級整合設計勞技實踐課內容
如在一、二、三年級時,安排“認識花草樹木”、“我和植物做朋友”、“我看哥哥姐姐來勞動”等簡單易行的活動,讓學生適應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勞動基地里的花草樹木、土壤、昆蟲、學長的勞動探究情況;四年級時,帶領學生參加勞動,關注植物的生長變化,安排“走進植物王國”、“我的巧妙種植方法”等主題活動;五年級時,帶領學生以勞動基地為平臺進行科學探究,安排“我的小實驗”“我的小課題”“我的小論文”等主題探究活動;六年級時,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方式日趨成熟,情感日益豐富、開始關注家庭、社會的種植及綠化問題,本階段我們安排“我家與植物”、“社區綠化知多少”、“社區花木的種植調查”、“我為綠化家鄉獻力量”等活動。
2.分年級整合開發勞技實踐課內容
可以根據自己年級的學生特點、教師特長、家長資源進行整合設計活動,
一年級 觀察植物的外形 能用話來表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二年級 觀察植物的生長 用簡單的畫或話來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
三年級 植物、昆蟲相互間的關系 制作植物、昆蟲標本,并開展讀常識類書籍的活動。
四年級 植物、昆蟲與客觀因素之間的關系 寫觀察日記,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
五年級促使植物生長的各種方法 做對比實驗,比如月季扦插、摘頂,發芽時的掩光法等,并根據實驗結果撰寫小論文。
六年級研究土壤成分、光照強弱等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以及進行無土栽培中的水培和基質培的實驗。 對比不同的改良土壤的方法,從發芽率和出苗時間和株數的不同,研究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方法,作好記錄,并根據實驗結果撰寫小論文。
3.勞技課的課外實踐活動整合
除了一些知識性較強的內容,如有關于肥料的認識,玫瑰花的扦插、葉子的輸送養料、蒸發、光合作用,菜粉蝶的生長發育過程等在教室里組織教學之外,大部分教學時間都是在勞動基地進行現場教學。我們根據季節轉換和種植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變換教學內容。如一位老師一次帶領學生觀察西紅柿時,發現“同樣的溫度下,為什么另一個品種的西紅柿沒有提早開花呢?”老師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調整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在邊實施,邊借鑒、邊開發的過程中,讓我們的活動內容不斷調整、生成、充實。
二、勞技課教學模式的整合
1.引導――對話式教學模式
在勞動基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由于瓜果蔬菜的種植等知識技術學生平時從未接觸過,知之甚少,此時我們多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以期可以高效地傳授知識、交流信息。但這種知識、信息的交流不是傳統的、單向的,而是立體的,生成的。通過課堂實踐,我們初步總結出“引導――對話式”教學模式:即“提出問題――創設對話情境――師生互動交流――思維拓展延伸”。
2.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
開放――互動式模式重視以教材為中介,師生共同討論、質疑、評價,教師、學生、教材處于立體開放的系統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探索,我們初步總結出“開放――互動式”模式勞動實踐課課堂教學結構應由以下幾個主要步驟組成: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討論交流、效果評價、回歸目標。
3.發現――探究式教學模式
基于勞動實踐課程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更適宜于運用此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的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通過研究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勞動基地為依托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體系,形成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三、勞技課多學科領域拓展的整合
以學校的勞動基地為依托,學校、教師、學生均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得到了提升與發展。得益最大的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增長了知識、習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視野、體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悅了身心、鍛煉了能力。
1.引導學生向熟悉的空間拓展
為了引導學生多元化有層次地去探究,我們引導學生拓展空間,進行家庭種植實驗,走進自己熟悉的社區,走向社會去探究。
如走進勞動基地大棚,觀察在大棚里進行無土栽培實驗:通過三個階段的不同實驗(第一次應用水培方法,第二次進行改進版的營養液栽培,第三次進行柱式無土栽培)不斷地改進栽培方法和基質,得以實驗成功。由此鼓勵推廣到家庭的無土栽培,給社區寫綠化建議書,建議將樓頂、陽臺、墻體等都作為新的綠化點。
2.引導學生向所學的課程拓展
綜合實踐活動采用向學科滲透拓展的方法,對每一個活動大主題,都向學科延伸,從中挖掘出小主題。教師采取向學科滲透的方法,將大主題進行分解,如關于社區綠化實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拓展:
(1)向數學學科滲透的活動――調查社區綠地面積
關于調查社區綠地面積的主題,主要開展如下的活動。其一,實地測量綠地的長和寬,計算出大致的社區綠地面積,了解能用哪些數量指標來描述花壇的分布情況。其二,繪制初步的社區綠地分布圖。
(2)向美術學科滲透――制作植物標志牌
在活動中,先由小組成員交流搜集到的植物相關資料,再在美術教師的引導下討論制作植物標志牌的方式,以及圖案的設計方法,最后動手制作個性標志牌。
(3)向科學學科滲透――了解植物生長特點
在三年級的科學課程中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常見植物的生長特點,我們結合這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在實踐中通過查閱植物學書籍,如植物圖鑒、網上圖片,進行對比辨認,從而認識更多的植物生長特點。
(4)向語文學科滲透――社區綠化建議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與隊員、老師、親友、鄰居的調查、考察、訪談,了解社區的綠化現狀。然后寫活動總結,撰寫建議書,建議社區進行立體綠化的方法的推廣,將樓頂、陽臺、墻體等都作為新的綠化地點。
篇5
[摘 要] 文章認為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地位重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模式,從宏觀教學規劃和微觀教學方案的實施,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科類群“三大模塊”提供有效可行的實踐教學支持體系。以此為依據開展的實踐教學成為專業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實踐教學 課程設計 實習見習 社會調查
一、地方院校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定位
地方院校主要是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院校,與培養精英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相對而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精英型大學教育轉向大眾化的大學教育,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畢業生人數大量增加,他們成為社會勞動者的主體力量,成為廣泛參與社會生活、參與社會基層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他們往往在社會基層從事各種基礎性工作,直接面向社會大眾因而深深融入民眾之中,他們必將代表社會群體的整體素質,從而體現民族整體素質與特征,而應用型人才的整體素質的提升和與社會實踐的融合,展現著技術進步的時代特征。因此,構建適合社會保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模式的創新十分重要。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發生了重大變化。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具體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特征,應該是培養既有學科綜合、文理并蓄、視野開闊、理論基礎寬厚,專業特色鮮明,富有科學精神、富有人文素養、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基礎理論,掌握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等專業理論知識,有較強的運用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調查分析和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而上述目標的實現和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除了構建理論教學完成課程體系和完成專業理論和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之外,還必須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方案中的比例和分量,才能真正實現上述目標。為此,在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中,應突出體現了實踐性教學,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現狀與實踐現狀
目前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從兩個大的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從實踐教學本身出發,結合本專業教學內容對實踐教學進行歸類,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以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結合學科特點對實踐教學進行描述,構建學科建設基礎上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了便于區分,我們把第一種研究成為狹義上的研究,第二種研究成為廣義上的研究。
1.在狹義研究上,一些研究者根據實踐教學的特點將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和綜合實驗三種類型。陳淑君中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分類化管理,構建“分類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1)基本實驗課程。這類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對課程內容的原理和方法進行驗證實驗,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2)專業技能實驗課程。這類課程與現實對接緊密,實踐性較強,需要通過現實操作或模擬操作來完成教學任務。熟練掌握管理流程 、管理方法和技巧。(3)綜合性實驗課程。但是對這三個方面內涵的描述尤其是對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界定有很大差異。夏艷玲認為基礎實踐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Internet應用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能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及掌握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等課程。而李艷榮則認為專業認知實踐教育、專業文獻綜述訓練、形勢與政策教育、軍訓與國防教育等課程。
另一些研究者根據課內課外的標準,將實踐教學劃分為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種類型。如杜毅把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1)是融入課堂的實踐教學,包括討論式教學、觀摩式教學等;(2)是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包括到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社區基層組織以及公共福利部門進行實地參觀和實習,或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進行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的社會調查等。周慧文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層次。課堂教學包括模擬仿真實驗,課程實訓等。校園實踐教學,是指有教學計劃,對學生有明確要求的校園實踐活動。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蔣薔則將實踐課程分為(1)模擬實習課程。包括建立模擬社會保險服務大廳該大廳是一個面向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和社會保險業務電子化建設的集開發、研究、實驗、培訓于一體的實驗基地。建立模擬法庭,組織本專業學生進行勞動爭議、保險案例裁決,培養他們獨立判斷的能力。模擬實習企事業員工福利管理。(2)集中實踐課程。建立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集中實踐課程。
2.廣義上的研究,也就是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目標定位的角度來對實踐教學進行定位與規劃。
實踐教學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對專業建設的科學定位。即有什么樣的專業建設目標,就有什么樣的實踐教學。比如,褚福靈(2003)認為首先應照本專業的特點和實際要求對實踐教學進行定位,設計成勞動管理職位和社會保障管理職位兩大類別,相應地實踐教學劃分為(1)勞動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包括:勞動力計劃與招聘職位模擬實習、勞動關系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組織職位模擬實習、工資福利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力培訓職位模擬實習、績效考評職位模擬實習、勞動人事軟件操作職位模擬實習等模塊。(2)社會保障職位模擬實習――包括:養老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醫療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失業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工傷與生育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社會保障會計職位模擬實習、社會保障軟件操作職位模擬實習等模塊。(3)集中實踐課程包括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兩個主要部分。畢業實習即社會實踐,將學生安排到勞動和社會保障崗位或者相關崗位頂崗值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畢業論文是學生畢業實習的成果總結,也是衡量高校畢業生理論和技能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要以畢業論文或社會調查的形式,就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某一方面的現象進行理論探討和實際運作設計。
李賀平[8]等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劃分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三大部分組成,因此,在教學實踐設計及實施中應根據各自的特點展開。 就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課程而言,通過課程實習應使學生了解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勞動力市場政策, 勞動關系運行的規律和特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習應涵蓋人力資源的規劃與招聘, 人員素質測評與選拔、培訓、工作績效考核與獎懲、工作分析等內容, 培養學生熟悉管理環節,進行人力資源診斷;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實習應著眼于研究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 勞動就業, 勞動合同、工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殘疾人權益保障等內容, 使學生了解現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狀況, 存在的問題和立法完善方向, 勞動監察管理的要領等等;社會保障理論課程實習,主要研究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社會保障關系、社會保障的基本框架、主要類型及其發展變遷、社會保障的理論流派等方面,了解我國不同群體的社會保障狀況,熟悉現行社會保障政策等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實驗, 進行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撥付,保值增殖模擬實驗, 財務核算及其信息系統維護、開發等。
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教學實際開展的現狀
應該說現在各個高校已經普遍重視實踐教學,能夠按照教學的具體要求管理實踐教學,這對于完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目標,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實踐教學自身的特點如實習中學生的分散性,考核中有些項目很難量化,主要以定性為主,加上長期形成的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思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實際開展還存在很多不足,表現在:
(1)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許多教師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
(2)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問題。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明確,組織管理跟不上,實訓教學的質量難以保證。
(3)實踐教學的考核問題。沒有建立規范的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遠沒有對理論教學要求的嚴格。
(4)實踐基地建設問題。由于實踐設備和場地不足,使得目前實踐教學條件難于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5)實驗教學安排存在隨意性。首先是實驗內容安排的隨意性,其次是實驗教學時間安排的隨意性。
(6)經費投入不足。院校中尤其是新成立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實驗室設備少,一些模擬實驗無法開展。實踐教學一般都要外出,由于經費不足,難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在勞動與社會保障類實踐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操作能力訓練效果不佳,甚至有些關鍵的實踐項目僅停留在“認識狀態”,而沒有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掌握”。
三、地方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模式選擇
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包括地方院校根據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和社會實踐的需要,搞好專業規劃和專業發展戰略。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實踐教學,教學實踐過程結束后,評價實踐效果。
1、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構建“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踐教學體系整體構成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體現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包括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的必須實踐環節;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課程實踐內容,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技能的訓練上;如學生基本的政務禮儀訓練,主要掌握政務禮儀的基本技能和交往技巧;其他必須的各種能力,如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管理能力等,主要通過開設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加強實踐訓練完成。
第二部分是集中實踐,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在不同的學期和不同的課程中進行安排。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
(1)課程大作業與學年論文:主干課程如社會學、社會統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實務、社會工作實務等安排課程大作業;安排學年論文,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寫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寫好畢業論文打好基礎;
(2)見習、實習: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分別安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認識實習安排主要參觀社會保險辦理流程、社會保險實務,了解有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了解民政部門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等工作狀態,見習主要目的是樹立學生的專業意識,專業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同情心,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畢業實習主要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是專業教育與專業實踐的最后環節,一般安排9周時間。
(3)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體現,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主要集中在寒暑期進行專業課程實習和社會調查研究。
以上實踐教學的三大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在宏觀的層面整體體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模式。形成以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為模式的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新機制。
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根據地方院校師資力量和社會實踐基地的選擇,可以形成實踐內容三大模塊專業方向:人力資源模塊;社會保險模塊;社會工作模塊。三大模塊實習集群的形成,為學生全面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的社會實踐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模式的建立,為確保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協調培養和發展奠定基礎。
2、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新活動評價體系
對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是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完整教學體系的有機整體。因此,需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評價機制。適合地方院校、特色鮮明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評價新體系。應分別建立與“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指標和評價辦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實習、見習評價體系;社會調查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等級設置,一般設置五個等級;評價標準根據五大等級要求分別制定,評價過程嚴格集體評價程序,評價教師簽名等。根據各類實踐教學性質的不同,設置的評價標準也不大相同。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單獨規定(參照河南城建學院關于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相關規定,制定出適合本專業的具體要求。)(成績評價參考附件資料,各種實習任務書,課程設計任務書、畢業實習、論文任務書)
要實現“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新模式,形成良好的實踐教學模式運行機制,必須有相應的配套條件,為實現實踐教學新模式建立良好的必備基礎。需要根據專業發展規劃和專業培養目標,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加強實踐教材建設,教材建設主要通過征訂著名院校的實踐教學教材,自編實踐教學使用教材。
實驗室建設,文科實驗室建設主要應體現現代社會對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的新要求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目標的實現,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的需要。現場仿真環境建設,如建設社會保險中心模擬現場;專業實驗室群建設,特色實驗室建設。
實習基地建設,主要滿足三大模塊方向建設目標的實現,不同課程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綜合實習的需要。人力資源、勞動關系方向,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職業介紹中心;社會保險方向主要選擇,社會保險中心,社區、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民政部門、住房建設部門、住房公積金、慈善部門和各級各類工會等等;社會工作方向主要選擇的實習單位應該有社區、國家其他各類基層組織、福利機構、救助機構、婦聯等社會公益性組織、慈善組織、為殘疾人工作提供服務的場所等等
發展和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體系,要加強與全國同類型院校的經驗交流,不斷實現和提高實踐教學有效性。地方院校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建立適合地方院校的勞動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吸取兄弟院校成功經驗,與各級各類院校進行經驗交流,不斷在實踐中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新體系。
四、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方式與作用
構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主要目的是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以提高思想意識和個體素質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以提高思想認識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形式包括組織大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和指導下,根據課程教育和以上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素質教育的相關基本要求,有針對性地參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下屬的“勞動就業職業介紹中心” “社會保險中心”;民政部門的“愛心超市”“兒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等,深入社區, 參觀社區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重心下移后的工作情況。了解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參觀具有標本意義的村鎮或者社區,調查國情民情鄉情,跟蹤調查畢業生就業狀況等,考察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的貫徹實施情況和老百姓的滿意度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根據教學要求,在學生回校后寫出心得體會。
2、以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大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根據提高學生能力和教育教學需要,有組織地讓大學生參與服務當地社會保障、社會工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生參與社區社會保險材料的整理、建檔;參與民政部門的相關工作;社會保險中心的相關工作。在整個活動和實踐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而且宣傳了學校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提升了學校和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學生在寒暑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我國社會保障政策還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促進了社會的認知等。
3、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主的社會實踐教學環節
該類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形式包括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計;到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的工作崗位見習和實習;或協助勞動與社會保障有關部門或協助地方政府、社區等部門開展勞動與社會寶寶長的相關工作;或緊緊圍繞專業課程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系列社會調查研究等,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科學創新研究。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實施的基本方式,作為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歷的研究創新體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調查研究在目的方式等方面又與一般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有很大不同。從目的來看,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查研究性創新活動不僅注重知識的把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還特別注重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所謂內化是掌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使之成為自己已有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外化是把已經掌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從方式來看,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研究依托實踐,倡導以社會實踐為主導,從而推動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
4、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作用
在構建社會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具有相一致的作用。通過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使本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環節更加科學與完善,成為教學環節不可分割組成部分。并通過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促進本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豐富本專業教學資源的支持系統,增強學生專業發展競爭力。
通過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施,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有利于更加科學的培養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從事本行業的職業素質、職業素養和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從而開闊眼界,增強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正、拓展和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學生能力培養,主要突出4個方面:一是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可通過單項能力、模塊能力、綜合能力和擴展能力的順序分階段逐步提高。二是職業素質。實踐教學體系不是單純培養實踐技能,而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素養為目標,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的培養。三是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四是具備較強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人際溝通能力。
在實踐教學教學環節中,有利于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和情感實踐觀念,關注社會問題,關心弱勢群體,富有愛心、同情心、責任感,為社會培養具有高素質、富有人文情懷的應用型人才。
障專業的特殊性就是與弱勢群體交往多,通過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是把知識轉化為信念,培養大學生一定的道德覺悟,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構建一種自主探究事物規律的方式和方法,而后對事物會形成一定的看法和價值觀。這樣大學生就能在實踐活動中創設一個有利于溝通、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情境,能互相交流認識,體驗情感,分享彼此的成果,從而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在接觸的人群中形成對特定人群的情感和人文關懷。
五、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特點
具體來說,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作用的獨特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教學過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社會需要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要求大學生參與實際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探索、主動體驗,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教學環節則強調學生參與現實生活,在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中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實現從專業理論認識到行為的轉化。它在保證大學生獲得系統基礎知識及提高大學生認識水平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展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2、功效的特殊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理論教學環節平行存在,自成體系,在教學體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功能上,它們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傳統的理論教學環節是實施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必要基礎,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反過來又促進傳統的理論課課堂教學環節的發展。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環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共同構成完備的教學體系。從這個層面講,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彌補了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環節發揮不了的特殊功效。
3、方式的綜合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一種功能型綜合教學過程。這里所說的功能型綜合教學過程,主要是與結構型綜合教學過程相區別,它是指把知識看成是促進綜合經驗增長的一種資源,注重學習主體在探究活動和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靈活地理解與運用知識。它不像結構型綜合教學過程那樣強調教學過程領域內知識結構的重組,而是要打破純粹的理論教學環節的結構。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價值目標追求上,它并不僅僅是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學生能根據現實需求把各種知識有機地綜合在一起,靈活地運用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之中,以大學生的需求、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它緊密結合生活實踐,集教育性、科學性、知識性和時代性于一體,融觀察、實踐、學習于一爐,展開多方面的聯系,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系統性的綜合實踐。整個實踐教學過程體系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游離其外。社會實踐教學體系的系統性不僅指適應實踐教學過程的組織形式的系統性,而且還包含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系統性,即體現為社會實踐教學環節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淑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改革的探討 .商場現代化.2010(6).總第614期
2、夏艷玲,勞動保障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與探索.勞動保障世界.
3、李燕榮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教育教學研究.2009(10)
4、杜毅. 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機制的構建.三峽高教研究.2010.
5、周慧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研究.商場現代化.2009(10)
6、蔣薔.普通本科教育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科教文匯.2009(7)
篇6
關鍵詞 酒店人力資源管理 教學改革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Higher Vocational Hot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LOU Zaifeng, WANG Xiancheng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25)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Hot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s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should focus on key and difficult, take work process as the main line,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flexible use of task-driven method, role playing, case analysis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highlight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ssessment.
Key words hot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酒店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作為酒店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既要具有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的基礎,也要求學生對酒店各部門業務情況的了解。因此,酒店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程如何適應酒店當前發展的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培養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酒店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1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優化教學內容
1.1 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實用性的特點,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酒店的工作性質、任務都有較全面的了解,熟悉人力資源部門業務,掌握酒店發展的最新動態,學會并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做到活學活用;同時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競爭等意識,具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實現與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1.2 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能力訓練項目
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要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維模式,優化項目化教學。通過筆者在國培頂崗酒店人力資源部門的了解,確定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能力訓練項目,將本門課程分為招聘、培訓、考核、薪酬設計、勞動關系等項目。在酒店招聘中,分為招聘流程、面試技巧、招聘方法等,運用案例講解、模擬訓練、課外訓練等方法進行授課;在酒店考核中,把握績效考核原則,對餐飲部、前廳部、客房部、康樂部的績效考核進行學習,運用任務驅動法,學生從服務員、領班、主管及經理等不同層次部門進行課外酒店崗位調查、課上討論、匯報,教師點評等方式進行教學;在薪酬設計中,重點掌握酒店的各種薪酬制度,各種激勵性薪酬制度,對薪酬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在勞動關系中,要求學生熟悉酒店勞動合同的基本內容,掌握酒店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解除等知識,學生課外搜集國內外常見勞動關系出現的事件,分析原因及解決方案,提升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2.1 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是基于探究式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一種模式,其顯著特征是以發展學生能力為主,把教師的功能定位在“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成功上”,其基本流程是創設情景,展示任務;分析任務,找突破口;巡回指導,協作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自學能力。比如,績效考核是本課程的難點,由于學生缺少工作經驗,對學生來講理論性是非常強的一章節。首先,創設適當的情景,某五星級酒店對前廳主管進行績效考核,請做出績效考核方案;之后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到嘉興五星級酒店前廳主管進行訪談和觀察,兩周后上課進行匯報,小組之間進行協作討論,期間教師要充分參與進去,不斷糾正各小組的觀點,最后進行總結,將績效考核的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從學生接受任務到完成任務,學生要充分利用資源聯系酒店,他們絕大部分選擇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對主管的訪談,列出明確的訪談提綱,并且根據調查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經常讓老師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時對酒店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
2.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由學生根據角色需要,讓學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練來體驗某種管理行為的具體實踐,理解角色的內容,并對其行為表現進行評定和反饋,以此來幫助其發展和提高素質和能力的一種有效訓練方法。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驟:設定主題及提供素材,對扮演的管理角色詳解、選定扮演者、分配角色,有限卷入并把握主題,準備道具并進行表演,實施觀察、評估及反饋。在招聘中,面試技巧是本課程的重點,任課教師作為主考官,每組學生分別作考官、應聘人員,為了在師生面前有個良好的印象,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積極準備,課堂效果非常好,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教師的參與和引導,對于出現的問題要當場給予糾正。
2.3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管理類專業相對有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與要求,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能力的方法。人力資源管理案例教學可以通過推出案例、提出問題、分析討論、學生發言和教師總結五個步驟來進行。自從新的勞動法出臺后,與酒店行業產生的勞動糾紛是非常多的,教師可以從簽訂勞動合同、辦理離職手續、合同欺詐、虛假信息以及國內外重大的勞動合同案件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在討論案例中,教師不要急于交代自己的觀點,也不能講完案例就完成任務,重視學生的參與。同時,案例一定要新穎,不能拿出太久的案例進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學生接受外界信息能力特別強,他們喜歡把流行的搬到課堂中,引起他們的注意,調動積極性。
2.4 實踐教學法
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定期到酒店進行參觀和實習,了解酒店不同的崗位職責,帶領學生參加招聘會,增加親身體驗,跟酒店人力資源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了解培訓、績效及工資的設計。同時,教師要通過全職到企業服務、參加國家培訓,深入酒店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豐富實踐經驗,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學團隊,真正做到工學結合的教學。
3 創新考核方式
一直以來,酒店人力資源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閉卷考試,由于太重視期末的成績而使學生忽略過程,很多學生會表現出對課堂任務不積極,上課睡覺、玩手機等情況,到期末時進行突擊甚至作弊。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只能引導學生死記硬背,分析能力、總結能力及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在考核中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本課程的考核中,項目答辯40%:每個項目完成均需進行項目答辯,項目答辯主要參考答辯表現和項目方案;平時表現30%:包括考勤、課堂表現和作業;理論成績占30%,主要由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成績構成。通過考核方式的轉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跟教師、企業人員都有更好的交流,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總之,酒店人力資源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突出實踐能力為本位,貼近酒店工作實際,重視教學過程的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和操作性,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入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振國.以實踐能力為本位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2(9).
[2] 寧凡,施慧莉,徐迅成.基于“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教育創新,2007(15).
篇7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勞動與技術活動指導內容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可知,小學階段勞動與技術領域的主要活動方式包括設計與制作、生產勞動體驗以及家政服務三方面內容。因此,在進行活動實踐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常用工具、儀器以及簡單圖紙、產品說明書等相關內容進行指導。
1.指導學生認知并學會使用常用工具、儀器 要順利開展勞動與技術的學習活動,首先要認識和掌握常用工儀器,通過了解各種技術工作需要工具的名稱、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掌握各種技術工具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及要求,為安全有效地完成勞動與技術課程而準備。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跨距較大,對于工具的認識和使用學習要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而逐漸加深,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學習剪刀、美工刀等常用“紙工”工具的用法,開展錘子、滾子以及泥刀等常用“泥工”工具的認知。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學習鉗子、起子以及電熨斗等小電工工具的用法,以及螺絲刀、鉗子和扳子等五金工具,小木工工具和菜刀等食品加工工具。根據年齡的認知程度逐漸跟進學習。
2.指導學生認知簡單的圖紙 圖紙是人類外出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在出去游玩時需要認識線路圖,在制作活動中需要看懂設計圖,裁剪圖等圖紙。因此,認識并會讀簡單的圖紙,是安全、有效地開展勞動與技術實踐活動的重要前提。認識圖紙主要是幫助學生區別不同類型的圖紙,并可以根據圖紙示例看懂圖紙,設計出可以表現作品構造及制作過程等設計思路的圖示。認識圖紙主要分三部分完成:首先,通過觀察和對照物體和圖示,認識常見效果圖,例如十字繡的效果圖。其次,引導學生對圖示和圖意的理解,學會看圖。最后,通過分析和討論掌握制作步驟,為進一步實踐操作做準備。具體認識圖紙的內容還需要根據學生年級增高而逐漸跟進,例如,低年級學生可以學習“紙工”加工中的一些剪切線、粘貼面等符號,高年級學生可以結合外出活動認識地圖以及外觀圖等圖示。
3.指導學生認知和閱讀產品說明書
閱讀產品說明書可以更好了解產品的外觀、性能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完成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小制作和小手工,并且可以培養學生規范、嚴謹地按照說明書操作的科學態度。閱讀產品說明書主要包括了解產品各部件名稱、功能以及用途,明確各部位操作步驟,重視“警告”“提示”等注意事項,從而鍛煉學生根據說明書進行制作玩具、了解家電使用方法等。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勞動與技術活動實施方法
1.適當調整課程設置,重視勞動與技術教育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大領域之一,勞動與技術課的課程設置往往被忽視。因此,要充分實現勞動與技術的高效教學,首先要適當調整課程設置,將勞動與技術課調整成與信息技術一樣的每周一節課,另外需要安排統一師資對同一班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教學,這樣有了課時保證和師資保證,才能夠真正實施勞動與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引入探究學習方式,創新勞動與技術實踐 勞動與技術課既具有操作性,還具有實踐性特征。學校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情況,根據學校的特色和當地經濟創新勞動體系,恰當地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引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的積極性。例如,通過組織《水果大觀園》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發現水果之美”、“探尋水果之秘”的實踐活動,感受“水果拼盤之樂”,不僅鍛煉了學生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且體會到了動手操作的樂趣。
3.整合實際實踐資源,開發有效的實踐內容 科技教育活動是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對設計方案探討、制作和實驗操作以及總結分析,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另外,勞動與技術課程可以設計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活動,通過讓學生清理、維護以及布置校園的樹木花草、教室墻面等,讓學生體驗勞動技術與實踐的樂趣。最后,通過走出學校,讓學生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家庭勞動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經驗和社會責任感。例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為老人做事,打掃敬老院的衛生,清理社區街道衛生等。
篇8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課題組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實質就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而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勞動者真正素質和能力的重要表現。而我國原有的基礎教育體制明顯存在部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脫離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的教學往往以學校、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校要通過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來克服以往課程中脫離學生自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學生勇于實踐的意識和善于實踐的能力。同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培養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實施的主要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1、實施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往幾種課程的隨意疊加,它的內容和形
式和其他課程有交叉,但價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對獨立的。我們在實施中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關注興趣。基于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課程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學科課程的一個基本標志。充分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直接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實現對傳統學科知識結構與邏輯體系的超越,建立一個更接近學生真實學習世界的創新課程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確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選擇。
(2)回歸生活。學校課程建設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景轉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綜合實踐活動必須最大限度地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當今學習理論表明,只有當學習發生在有意義中和有背景中,即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發生密卻聯系時,才是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客觀上決定了這類課程在確定課程內容時必須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堅持的一條最基本的準則。
(3)立足實踐。不在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實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實踐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實踐情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歷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4)著眼創新。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它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著眼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養今天的學生適應明天的社會生活為己任,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實際的過程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具備初步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2、實施途徑
(1)信息技術教育
幫助學生發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即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質。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組織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參加實際,使書本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成為活知識,使實踐能力和創造性得到培養。
(3)勞動與技術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賦予勞動教育更多發明創造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給學生讓出創造的空間。將發明創造賦予動手實踐的過程,使勞動技術變得富有生命力。
3、實施步驟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加強學習,轉變教育觀念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成敗的關鍵。這不是幾個擔任該課程教師的事,而是全體教師的事。通過學習和研究,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習觀,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
(2)健全組織,加強領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立是一種新生事物,必須動員全員參與,全社會參與和支持。以協調和組織順利開展各項活動,必須健全組織,加強領導。學校設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領導小組與協作小組,制定具體工作計劃,落實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名單:
組長:徐耀良
副組長:陳黎明
成員:吳根元(小)、葉建新、金美媛、周秋英、李剛、
許曉紅、吳文喜、及各涉及教師
綜合實踐活動協作小組名單:
二年級組負責人:金美媛
成員:程大妹、賈靜燕、王怡、姚金妹、顧菊芳、龔杏芬
三年級負責人:陳燕紅
成員:魏萍、嚴鳳、蔡秋蘭、胡靜芬、陶妹金、陶亮
四年級組負責人:周秋英
成員:徐艷、毛進興、唐鐵君、徐洪、吳根元(大)、孫文霞
五年級組負責人:吳根元(小)
成員:許曉紅、鄒雪英、胡建剛、張紅艷、孫麗娟、龔燕
六年級組負責人:夏雪明
成員:馬蕙珍、朱葉、鄒國芬、鄔旭霞、吳茜、平建國
(3)選好主題,落實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合作開發和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選題既要體現學校特色(文學)和社區實際情況(城鄉結合部),又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
(4)加強聯系,取得支持
綜合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區、家長有多效參與實踐活動的新機制,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課程實施的評價
篇9
關鍵詞:培智;生活適應;實踐;感悟
引言:
生活適應是人類賴以生存最基本的技能。針對現實生活中智障兒童生活適應能力低下,生活質量普遍不高等實際問題,如何讓智障兒童立足社會,并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培養智障兒童的勞動意識、態度及適應家庭、社會生活的能力則是我們培智教育工作者要達成的目標。在生活適應課中,我們必須根據學生情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必要的生活適應技能,矯正和改善他們的身心缺陷,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下面是本人在生活適應課實踐中的幾點實踐和感悟。
一、重視勞動技能教育,上好生活適應課。
智障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而要使他們真正實現殘而不廢,融入主流,自謀出路,自食其力,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必須利用生活適應課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和勞動技能的訓練。
重視勞動技能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態度,確保勞動技能教學的質量,發展家庭與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校在各年級開設生活適應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智力落后學生進行基本的勞動技能、生活技能教育和訓練。制定集體和個別教學計劃,認真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盡量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進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教師要視自己為學生,看學生為朋友,積極參與學生的勞動實踐,師生同學、共樂。
比如,在衛生掃除課上,掃地、拖地、擦桌子、收垃圾等各項任務學生有分工,有配合,教師因勢利導地鼓勵學生,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即使做不好也沒關系,學生動手勞動的欲望得到滿足,做完后進行評價和獎勵,這樣個別不愿勞動的學生也逐漸地積極主動參加勞動,學生的勞動技能會在勞動中漸漸培養起來。
二、生活適應課的內容及教法要適合學生的能力和特點
生活適應課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他們力所能及的,這樣才便于他們完成,盡快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產生自信心,形成獨立做事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悅。對于接受能力強的,要求高一些,讓他多做一些,教師給予指導;對能力差的、手腳不方便的、理解慢的,要求低一些,少做一些,教師多幫助一些。智障學生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很困難。所以在教學上應采取一步一步地進行教學,每一步都做到準確無誤后,再把相鄰的環節結合起來,最后才能把所有的步驟綜合起來。例如:我們班實行衛生值周,首先讓能力強的學生先做,老師教他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教師監督,做得不好或者沒擦到的地方教師指出來,持續兩三天后,學生就做得很好了,同時,讓其他的學生注意觀察、學習怎么做,每個同學都做好值周的準備。之后能力差的學生做的時候,做過的學生適當指導、幫助。值周一輪之后,每個學生的勞動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生在勞動中也收獲了成功的快樂。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不但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而且還讓學生把做的過程說出來,達到二者的有機統一。要求教育者事先把每個環節都用準確而明了的語言說清楚,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勞動技能的掌握,而且還有助于矯正他們的言語障礙,促進他們心智的發展。
三、生活適應教學校外延伸,發揮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會是學生最終的落腳點,學生習得的成果需要在家庭和社會中得到檢驗。學生在學校學會了擦桌子、拖地之后,我及時向家長匯報勞動成果,并叮囑家長放手讓學生在家里鍛煉、及時鞏固勞動成果。因此,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家長和學校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盡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學校教師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給智障學生家長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共同制定訓練目標和訓練內容,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和訓練中來,從而保證學生能力的提高和鞏固。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和良好的習慣后,生活適應課程的教學要從自我照顧向居家生活、社區生活過渡。通過各種類型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認識和職業價值觀教育,培養職業個性和良好的工作習慣,使其具有基本的職業能力。此外訓練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對語文、數學等文化學科知識的掌握,同時又可以加深對其他學科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教師必須認識到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經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以取得最好的成績。
結語:
事實證明,在智障學生生活適應學習的路上注定充滿艱辛和汗水,但它又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極其重要的工作,我們應該把這項工作滲透到我們各科的教學工作中去,應該相信,通過我們精心的培育和澆灌,就會給智障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春艷,論培智學校教學生活化. 中國特殊教育 2012(03)
[2] 侯冬梅, 培智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及需求研究.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09(05)
篇10
(一)實施的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小學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提出了課程內容選擇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系,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課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我們在對部分學校的調查中發現:在偌大的校園里,雖然進行了全面的多種類植被綠化和一些校園景點的布置,但缺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體驗、動手實踐的資源中心和活動基地。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園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既是促進國家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學校根據周邊經濟、文化等社區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建設一個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校園種植實踐活動基地,研發《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手冊》,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實施的理論依據:
1、教育家米爾曾經說:“所有現存的好東西都是創造的果實。” 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說:“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進程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2、當今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體現了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的發展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獲得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結合學校實際和周邊環境的優勢,開發校園實踐基地,可以為新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過此抓手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乃至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3、現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尤其是聯邦德國。他們有句名言,“我們的學生考試考不過你們,我們的學生做的產品專門賣給你們。”可見德國人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術并非常有成就。他們的學生的勞動技術在學校就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勞動素養非常高。我們的學校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適應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記了 “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訓。導致小學生不會做家務,不會自我服務,在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勞動最光榮”已經是口號、擺設。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僅滿足于課堂,應該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生長的天地。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項全新的課程已開始顯露其勃勃生機,那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余20%是20歲前形成的。兒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實踐教育,則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能力將有深遠的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整體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和研究,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豐富新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辟、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延伸、信息技術的學習利用、社區服務的開展,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關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二)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和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校內基地)課程研究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引導學生了解關于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并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豐富植物類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同時通過花卉類植物的種植活動,綠化和美化校園,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 【1】
與本篇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 內容有關的:
【返回 欄目列表】
(3)通過相關植物的種植和專題研究,豐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素材,提高學生實踐研究能力,培養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探索精神,并能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4)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服務。
(5)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長的規律,體驗勞動的樂趣,有利于樹立正確的科學人生觀。
(6)了解本地農村常見的農作物,開展分班分片分期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活動。收集各學科有關植物內容的信息,在校內的實踐基地上開展種植活動,豐富各學科的植物類課程資源。分年級開展花卉和苗木的種植活動,積累研究素材,開展專題研究。
2、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趣,掌握程序與方法。研究性學習融入在各學科的學習之中與各學科整合,是各學科的拓展和延伸。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術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課程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感性認識計算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利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正確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該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和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4、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開展應考慮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實際鍛煉,不能局限于教室和書本知識。應圍繞主題整合各科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經驗。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己參與設計、自己選擇主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己進行評價,盡可能將活動的實施過程作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的過程。
小學階段目標(3—6年級)
(1)開闊眼界,初步獲得社會經驗與能力。
(2)學會交往與合作,遵守社會規范與公德。
(3)熱心公益活動,關心他人與社會。
(4)關愛自然,逐步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5)珍視生命,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發展興趣,展示才能。
活動實施
以“走近家鄉廚都”為主線,結合各班的活動主題開展“五個走進”活動。
1、走進自然。可以帶領學生到家鄉田野、洪福園華東碑林等地進行實地參觀和考察,了解社區的環境,體驗大自然的美妙。
2、走進企業。學生可以到社區企業中參觀,感受廚都經濟,體驗勞動樂趣,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3、走進敬老院。讓孩子們孝敬長輩,關心他人。定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區慰問孤寡老人,要求每個班級都能與孤老結對,學生們定期上門慰問,幫著打掃衛生,陪著聊天。
4、走進家庭。建立家庭學藝陣地,如學做家務活、廚藝大比賽、棋藝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進行。建立家庭娛樂活動場所,如可以開展打羽毛球、跳繩、踢毽子等體育活動。
5、走進社區。開展美化社區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組織各種志愿服務小隊,行走穿梭于街頭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擦窗、綠化、清潔、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我們的社區,這是我們的家庭,這是我們應該愛護的地方,增強環保意識。
三、學校實施條件的分析:
1、硬件分析:付園中心學校(新校)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務于趙趙、趙馬、付園、南吳、官廠5個自然村,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突出;學校新征地5畝
(2)
- 上一篇:工程決算財務審計報告
- 下一篇:護理理論知識考核小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勞動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