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軌跡與成效

時間:2023-03-30 18:08:05

導語: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軌跡與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軌跡與成效

摘要: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歷史變遷可以分為孕育初塑、探索發展、改革轉型、完善確立四個時期,演變過程顯現出如下特征:政策的目標、內容走向分類多元;教育內容及實施途徑日趨完善;課程綱要及體系逐漸趨于規范合理;勞動教育地位和作用日漸凸顯。根據歷史制度主義邏輯框架,演化出勞動教育政策變遷過程中的斷裂均衡、關鍵節點、路徑依賴和漸進轉型四種模式。通過分析政策變遷成效,發現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從體力勞動到腦體并用轉變的教育模式被迭代更新,從單純勞動技能到勞動價值觀塑造的教育內容被重新定義,從促進工農業生產到助力現代化建設轉型的教育功能被深化拓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歷史制度主義;政策變遷;社會網絡分析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在不同時期的重要議題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事業在探索中不斷前進,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勞動教育政策作為以勞育人實踐的依據,對深化勞動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國家相繼頒布了系列勞動教育相關政策,以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保障勞動教育目標的貫徹落實,使其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現已基本形成一套較為系統、完整的勞動教育政策體系。盡管如此,目前我國勞動教育政策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知識空間中“有教育無勞動”、實踐空間中“有勞動無教育”等[1]。因此,梳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演進軌跡,總結勞動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分析其中的得失與經驗,對提升新時代勞動教育工作具有現實意義[2]。與此同時,學界也掀起了有關勞動教育研究的熱潮,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王洪晶等[3]探析了勞動教育政策目標的漸進轉型,進一步推動了勞動教育政策目標體系的現代化發展。周君佐等[4]通過梳理大學生勞動教育現狀,為優化高校勞動教育制度提供了策略。吳嘉佳等人則強調勞動教育政策實施的效果,提出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制度和評價體系[5]。徐雪平等已經關注到勞動教育政策執行偏差和實施困境,認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6]、全方位滲透勞動價值觀[7]、建立專門教師隊伍[8]、建立多元主體評價共同體[9]等一系列應對策略可以有效緩解現存問題。雖然上述觀點為本研究提供了頗具價值的經驗基礎和理論線索,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是研究對象多集中在分析單一勞動教育政策文本,多采用靜態描述,而對于政策演進脈絡的歷史維度動態圖景以及理論解釋則鮮有探討;二是研究內容多為針對勞動教育的具體某方面提出政策建議的范式,少有研究能夠綜合考察政策變遷形成的內在因素及作用機制;三是關于將勞動教育置于歷史制度主義框架下,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研究仍付諸闕如。因此,制度作為推進勞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內生資源之一,有其自身的演變邏輯和發展脈絡。歷史制度主義恰好從歷史維度提供了動態變遷視角和內在邏輯機理分析。據此,基于優化勞動教育政策的現實需要和既有研究不足的張力,本研究依據歷史制度主義分析框架,綜合運用社會網絡方法,分析勞動教育政策變遷軌跡、機制和成效,以期為勞動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實證依據。

一、理論基礎:歷史制度主義分析框架

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國家層面頒布基礎性的政策以供各地參考和研發更為具體的實施方案。各地區、學校的勞動教育政策通常遵循國家政策的制定。本研究通過追蹤國家政策文件,了解勞動教育的歷史變遷軌跡。具體而言,我們通過檢索教育部網站“文獻”一欄中歷年發布的《教育部公報》、教育部令、政策法規等文件逐一排查,篩選出1949年以來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政策文本。此外,本研究還查找了與主題相關的研究文獻,對勞動教育有關的政策進行核查與補充,共得到28份文件,建立了含有149545個漢字的語料庫。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四個階段勞動教育政策熱點進行量化分析,并繪制勞動教育政策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圖。在此基礎上探究我國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軌跡、機制和成效。歷史制度主義是教育政策研究的新理論基礎之一[10]。瑟倫(Thelen,K.)等人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歷史制度主義”的概念[11]。這一概念提出后迅速得到廣泛運用,理論也逐漸完善。歷史制度主義強調以時間序列為基礎來剖析制度演變的邏輯,通過詳細闡釋關鍵事件來分析制度政策變遷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該理論最早建構了自身的方法論基礎,并在新制度主義的三種流派中占據特別關鍵的位置,成為有效的制度變遷分析工具[12]。歷史制度主義注重歷史階段的關聯序列性和關鍵節點的時間重要性[13],展示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多重變量的關系與作用[14],重點關注中觀層面的制度分析。其主旨在于注重梳理特定時間點和時間序列(即關鍵節點),展現政策變遷的具體演進脈絡和內在邏輯規律(即路徑依賴)。基于此,本研究對我國勞動教育政策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遷理路和特征,從歷史制度主義視角構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分析框架(圖1)。

二、政策勾畫: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軌跡與主題特征

(一)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軌跡

勞動教育政策的演進歷程既具有階段性,又具有連續性;其政策內容既呈現繼承性,也呈現發展性。本研究結合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頒布的勞動教育的政策內容、價值取向以及政策工具的變化,主要依據政策內容、價值取向與政策工具三個方面的變化,繪制勞動教育總體政策的演變軌跡。在變遷歷程中,不同時期的勞動教育由于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眾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的勞動教育形式會呈現出不同的政策發展態勢。“關鍵節點”指歷史變遷過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或歷史發展的轉折時期,抑或重大決策的關鍵時期,在政策變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根據關鍵事件要點,以1954年《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1959年《關于全日制學校的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的規定》、1995年《關于正式頒布中學德育大綱的通知》、2020年《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為關鍵節點,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的演變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孕育初塑期(1949—1956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的需要,勞動教育開始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教育新形式,為該時期勞動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勞動教育政策開始得以孕育初塑。從勞動教育政策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圖(圖2)來看,勞動教育政策對參加勞動、勞動生產、技術等涉及程度高。政策內容上,國家層面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始關注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發展新形式,逐漸重視勞動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政策目標上,確立了勞動教育成為解決初中、高小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的主要目標。價值取向上,這一階段的勞動教育政策注重生產技能、勞動技能的培養,鼓勵中小學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生產勞動,既是解決教育資源短缺、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恢復的發展理念,也初步體現了“勞動創造一切”的價值觀。政策工具上,“勞動生產”是契合該時期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是該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參加勞動”是對該階段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開設“手工勞動”是提高勞動者的技能,也是教勞結合的重要體現。從“勞動生產”“參加勞動”“技術”等關鍵詞可以看出政府主導是這一階段主要的勞動教育政策工具。

2.探索發展期(1957—1977年)

1957年后,我國逐步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1958年《關于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與《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頒布為起點,我國開始更關注勞動教育的政治意義。這一時期,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對勞動教育的實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規定。圖3展現了1957—1977年我國勞動教育政策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圖中,“體力勞動”“生產勞動”“勞動課”等在該網絡中處于比較重要的位置,它們與其他詞語共同出現在同一政策文本的次數較多,是該階段政策主題中的熱點。政策內容上,生產勞動成為該階段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如何使勞動更好服務工農業經濟生產成為勞動教育政策的熱點。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政策,大力動員學生參加勞動,尤其是參加生產勞動。政策目標上,從“教學質量”一詞多次被提及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勞動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標是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5],嚴抓質量,確保政策目標貫徹落實。價值取向上,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逐漸發生明顯變化,出現了“以參加勞動代替教育教學”的現象,甚至逐漸將勞動作為懲罰師生的措施之一。該階段我國勞動的教育意義開始逐步被淡化,呈異化發展態勢。政策工具上,前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規定要求措施以推進勞動教育的規范性,一是頒布相關文件規定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二是嚴格規定了學生參加勞動的時長和類型;三是對勞動目的及實施形式等方面做了具體要求。

3.改革轉型期(1978—1999年)

改革開放后,我國勞動教育進入改革轉型的重要階段。從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圖(圖4)和表1中12個關鍵詞來看,“生產勞動”“勞動態度”處于網絡中心位置,“勞動技術教育”“勞動習慣”“勞動技術課”也處在網絡中重要位置,表明“生產勞動”“勞動態度”“勞動技術教育”成為該階段的政策熱點。政策內容上表現為國家層面著眼于勞動教育的目的。一是開始注重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二是逐漸重視學生勞動技術、勞動技能的培養;三是開設勞動課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這進一步促使學生逐漸從思想上的勞動觀念轉變到行動上的勞動教育實踐,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學會運用基本的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能。政策目標上表現為明晰中學階段勞動教育的目標。該時期初高中階段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正確的“勞動習慣”“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6]。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國家逐漸重視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和價值觀。在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中“愛勞動”一詞被提及的次數較多,表明這一階段政府開始著眼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情感,培育技能型人才以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政策工具上表現為勞動教育仍舊是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參與的形式存在。從“勞動技術教育”“勞動技術課”可以充分看出政府著手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術、勞動技能,規范課程內容、形式等,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穩步推進勞動教育改革與轉型。

4.完善確立期(2000—2021年)

中國的勞動教育經歷了從局部到全面、從體力到腦力的轉變[17],進入了一個系統、內涵豐富的新發展階段。勞動教育的發展進入完善確立期。圖5展現了2000—2021年我國勞動教育政策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從圖5和表2中最重要的16個關鍵詞來看,處于該網絡中心位置的關鍵詞是“勞動教育實踐”“勞動能力”“加強勞動教育”“勞動觀”“勞動成果”“服務性勞動”,表明該階段的政策熱點已由“生產勞動”“勞動態度”轉為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培養勞動觀。政策內容上,一方面逐步完善我國勞動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提出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并明確指導綱要,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更加細化的要求和具體落實方案。政策目標上,該階段的勞動教育更加趨向于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強調多學科的融合發展,并從制度化角度進行了進一步說明[18]。價值取向上,該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從“勞動精神”“勞動觀”“勞動成果”可以看出該階段的勞動教育政策著眼于從精神層面上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感悟勞動精神。政策工具上,以政府和學校為主體,提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具體實施方案,強化勞動教育落實力度;構建勞動教育大綱,建立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系。這一時期的勞動教育進入完善確立時期。

(二)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主題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主題特征可以歸納為:一是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走向多元分類;二是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日益完善、課程綱要及體系逐漸趨于規范合理、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三是勞動教育逐漸走向制度性規范性,從草案逐漸發展為教育立法的形式,體現了勞動教育的突出地位[19]。結合表3,發現國家層面要求嚴格規范勞動教育課程綱要及體系,加強對勞動教育實施過程的監督、考核以及評價,強調勞動教育素養考核評價制度,整個勞動教育課程綱要及體系逐漸趨于規范合理。至此,勞動教育政策體系正式確立。表現為:一是不斷提升勞動教育的戰略地位,如密集發布相關政策文本,促使勞動教育內容更加完善;二是完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育人體系,并層層推進,率先實現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貫徹落實。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穩步發展。三是構建勞動教育的協同機制,由單一部門政策發布主體逐漸轉變為多部門協同,共同發力推進勞動教育穩步快速發展,全面保障我國勞動教育的貫徹落實和高質量發展。

三、政策闡釋: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機制

(一)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模式

根據歷史制度主義的邏輯框架,出現了四種勞動教育政策變遷模式,包括斷裂均衡、關鍵節點、路徑依賴和漸進轉型[20]。這四種模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且存在交集。它們能很好地解釋勞動教育政策在生成、變遷和持續穩定等核心問題方面的表現。四種變遷模式的特征都在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演變過程中得到了體現。質言之,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是一種混合模式。1.斷裂均衡和關鍵節點政策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惰性特征,只有在重大突發事件或關鍵節點等外部沖擊下才可能發生變化。然而,一旦外部沖擊過后,政策又會恢復穩定。這種周期性的間歇性演變交替進行,既有政策的穩定又有政策的突變[21]。斷裂均衡模式由關鍵節點和路徑依賴構成。關鍵節點強調政策變遷的不連續性,而路徑依賴則強調政策實施內在機制的穩定性。政策變遷的斷裂均衡模式需要歷經較長時間才能呈現出來,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的歷程并不算很長,勞動教育政策呈現較為穩定的特征,其政策演變更多的是在不斷漸進轉型與完善。1954年《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1959年《關于全日制學校的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的規定》、1995年《關于正式頒布中學德育大綱的通知》和2020年《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上四者都是勞動教育政策變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同時期勞動教育政策的波動,是劃分歷史時期的重要依據。第一個關鍵節點體現了教育逐漸賦能體力勞動,著眼培養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第二個關鍵節點拉開了勞動教育的穩步發展的序幕,具體規定了中小學勞動的目的、原則、課時、實施形式等方面,是勞動教育進入公共政策視野的關鍵節點。第三個關鍵節點確立了勞動教育與德育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第四個關鍵節點標志著勞動教育已進入完善確立階段。該階段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規定小學一至二年級的勞動教育時長不少于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于3小時。該政策發揮著綱領性作用,為勞動教育的穩步發展指明了道路。2.路徑依賴和漸進轉型路徑依賴理論是歷史制度主義中用來解釋政策持續和穩定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一旦形成路徑依賴,政策的改變就越來越難以實現。早期的微小變化或選擇可能會對長期產生重大影響[22]。政策結構的建立通常會具有慣性,因而新政策的制定通常需要高成本。即使存在更有效的政策安排,原始路徑仍然會被“鎖定”,并不斷強化正反饋效應。因此,路徑依賴理論可以應用于公共政策中的“報酬遞增理論”[14]。在勞動教育概念未提出之前,我國長期堅持以科考為主、以分數論成敗,這種現象滲透在各個方面。勞動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存在“輕視勞動”的情況,如勞動教育缺乏指導性綱要,呈現“底部沉重”式結構。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穩步發展,勞動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勞動被忽視、被輕視、被弱化”的現象逐漸減少,但應試教育仍然在教育體系中發揮著較大的隱性作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培養的是“理論強、學術能力強、專業知識豐富”的學術型人才,而勞動教育下培養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三大改造后的勞動教育逐漸改革與轉型,著眼于勞動觀、勞動技能、勞動精神的培養與塑造,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勞動教育體系。即使是在勞動教育育人成效有所彰顯的今天,也難免存在貫徹落實不到位的問題,這體現了勞動教育政策演變過程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特征。此外,勞動教育政策演變也呈現出顯著的漸進轉型的這一特征。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勞動教育的內容由單一走向分類多元,其主體由中小畢業生、初中畢業生到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和考核評價機制也逐漸從重量輕質轉變為提質增量,并不斷完善其科學性、規范性、合理性。我國勞動教育政策漸進轉型這一特征在這些方面均有所體現。

(二)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動力

歷史制度主義學派認為,以簡單的機械靜態方法來解釋政策變遷的問題,會產生政策決定論的誤解。深入了解政策變遷的動力機制有助于理解政策的連續性和現實性[23],特別是在考察勞動教育政策變遷時如此。政策變遷的動力來源通常有兩種:一是宏觀背景的變化,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二是與勞動教育目標和實現途徑相關的因素。研究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內生因素,即勞動教育目標與實施途徑的作用不明顯,外源性因素即宏觀背景的因素及其所帶來的促進工農業生產、助力現代化建設是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主要動力。另外,勞動教育作為一種起指導性、決定性的教育方針被提出、落實,受到了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進而成為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主要動力。因此,本研究構建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動力體系(圖6),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既可以直接影響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也可以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工農業生產和助力現代化建設兩個中介變量影響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結合歷史制度主義變遷模型分析,綜合性的政策變遷模式特別是“政策復合體”的整體作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模式強調了對政策、內涵和價值機制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動力體系進行分析的重要性。如圖6所示,促進工農業生產實際上是一種勞動教育政策變遷所處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環境中關鍵性宏觀政策,不同時期的勞動教育重心都由政治背景所主導,即一種受到政治所確認,在經濟領域中廣泛適用,進而運用于勞動教育中的文化內涵和教育理念。圖6所蘊含的價值機制,政府所追求的是基于政治認同所產生的勞動教育成效以及勞動教育下的工農業發展和社會服務成效。教育者作為內部行動者,在政策落地實施過程中需要積極響應,同時也需要從個體價值出發,追求教育成效。因此,教育者與政策之間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穩定的價值機制。作為實施途徑的勞動教育促進工農業生產和作為理念的勞動教育助力現代化建設共同作用于勞動教育政策,導致其發生變遷。第一,教育為無產階級服務、促進工農業發展影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環境中,教育方針的確立為勞動教育政策變遷提供了動力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提出“實行教育與生產結合”的教育方針,要求中小學適當開展有教育意義的勞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生產勞動,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等。勞動教育逐漸得到重視,以參加生產勞動為主渠道并多途徑得以實施,也進一步促進了工農業發展,這一動力有助于勞動教育體系的完善、優化,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然而,促進工農業發展這一動力對勞動教育成效呈現存在適切性有限的問題。勞動是培養人、塑造人的關鍵途徑。勞動與教育相互交織,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互融互通,是貫穿于一切教育形式的獨特內容[24]。促進工農業發展側重勞動技能、勞動情感的培養,政府相繼出臺培養勞動教育技術等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了勞動教育的內容、實施途徑。第二,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助力現代化建設形塑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助力現代化建設是政治背景下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必然會受到來自政治方面所產生的政策慣性作用所影響,并被更為宏觀的政治政策所制約。在經濟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財政、師資和教育設施等都相對落后,因此,該時期我國出現了學生無學可上、生產領域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初中畢業生參加生產勞動以解決勞動力短缺、經濟發展緩慢、教育師資不足的困境。在某種程度上,勞動教育不僅對不同時期的經濟恢復與發展有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也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要的助力作用。在文化層面,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的穩步發展,其實用主義也逐漸向各個領域全面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也逐漸滲透到勞動教育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推動了勞動教育助力現代化建設。

四、政策效果:勞動教育政策變遷的成效

(一)從體力勞動到腦體并用轉變的教育模式被迭代更新

勞動教育是引導青少年實踐創新的重要途徑[25]。從學理上分析,勞動教育應立足于通識教育,立足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更應立足于課本知識的理論基礎上。勞動教育不應被簡化為單一的體力勞動或智力勞動,而應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我國勞動教育政策歷經一系列變遷,勞動教育的形式也逐漸豐富。1958年推行勤工儉學;1982年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1995年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學德育內容,要求勞動教育與德育結合;2017年我國勞動教育成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實施途徑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的形式已發生明顯改變,由以前單一體力勞動或智力勞動轉變為腦體并用、知行合一的新形式。

(二)從單純勞動技能到勞動價值觀塑造的教育內容被重新定義

勞動教育政策變遷推動了勞動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不斷完善的勞動教育政策促使勞動教育更快更好實施并貫徹到位,極大地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勞動教育的目標、原則、內容、價值等逐漸趨于完善。1955年開設手工勞動課,學習與從事生產勞動;1958年勞動教育內容以勤工儉學為主,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注重于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1982年著重于勞動情感和勞動技能的培養;21世紀以來將勞動教育的重心逐漸轉為重視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為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提供了指引,很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進而推動了勞動教育的穩步蓬勃發展。

(三)從促進工農業生產到助力現代化建設轉型的教育功能被深化拓展

勞動教育的功能從緩解勞動力短缺、經濟發展緩慢、教育師資不足等困境發展為實現知識分子和工農相結合的一條重要途徑,再轉變為社會實踐、德育的重要內容。與其他“四育”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體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3]。我國勞動教育的政策歷經反復變革和不斷完善,其功能隨之不斷發生改變。目前已實現從勞動教育為無產階級服務、促進工農業生產到勞動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助力現代化建設的功能轉型。

結語

審思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中的邏輯與脈絡,以為完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政策研究提供經驗基礎,對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首先,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充分認識勞動教育對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與個人成長的重大意義,明確勞動教育是為國家發展和黨的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勞動教育人與國家發展并舉。其次,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學科體系建設。充分認識注重勞動教育師資培養是從源頭上解決勞動教育師資短缺、專業不強等問題的關鍵措施,是推動勞動教育學科建設的重要手段。最后,高度重視完善勞動教育的落實機制。充分認識健全勞動教育的評價機制是推進勞動教育規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評估勞動教育育人效果的重要標尺,對提升勞動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空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6):43-50,57.

[2]曲建武,黃磊.中國共產黨勞動教育政策的演變及啟示[J].教育科學,2022,38(5):1-7.

[3]王洪晶,曲鐵華.中國共產黨百年勞動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基于漸進主義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4):9-16.

[4]周君佐,李鎵,咸春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基于粵港澳大灣區6所高校的調查[J].高教探索,2022(1):122-128.

[5]吳嘉佳,周芳.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的政策邏輯解構[J].中國高等教育,2022(Z3):52-54.

[6]徐雪平.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困境及應對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12):15-18.

[7]祁進玉,侯馨茹.新時代民族地區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定位、現實困境及路徑構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5):102-109.

[8]于麗麗,李晨暘,馬曉軍,等.新工科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的困境及實施路徑[J].包裝工程,2021,42(S1):218-221.

[9]高文紅.高職勞動教育評價改革的時代要求、現實困境和實施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9):62-67,84.

作者:張敏 單位: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