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23:38: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模式思考
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堅持“邊建設、邊探索、邊學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創新思路,以實現信息入戶為目標,積極探索實現遠程教育功能最大化的辦法,形成了六種建設和運行模式,走出了一條擴大覆蓋,延伸服務,有效實現遠程教育服務功能的創新之路。
一是通過廣電模式,實現教育資源直接入戶。瓜州縣根據農村有線電視網絡覆蓋面廣、基礎設施條件好的實際,開通遠程教育專用頻道,接收轉播國家和省級資源,插播當地“鄉土教材”,實現遠程教育與廣電有線網絡對接,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坐在家中通過電視就能收看到遠程教育節目。
二是通過黨員信息示范戶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在遠程教育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從政策、資金上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購買電腦或機頂盒,接通寬帶,以電信模式在家中新建遠程教育信息接收點,建成黨員信息示范戶,利用遠程教育提供的服務和信息幫助黨員進一步增強帶頭致富的能力。同時,為每個黨員信息示范戶確定10-15戶農戶作為信息幫扶對象,要求每月至少為幫扶對象提供**條以上的技術信息或市場信息,帶動周邊農戶積極利用信息發家致富,通過示范引導,強化遠程教育的服務效果。目前,全市已建成黨員信息示范戶****個,為周邊2萬戶農戶提供了信息幫扶服務。
三是通過行業協會信息服務模式,培育新的信息傳遞渠道。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村專業協會中建立終端接收站點,幫助行內人員了解市場行情,學習掌握生產技術,產品信息,并根據產業和行業的不同特點,對行內成員開展專業化培訓,通過協會內部的溝通渠道向參加協會的農戶傳遞生產、銷售等市場信息,把遠程教育服務延伸到了農戶家中。目前,敦煌、玉門、金塔等縣市的葡萄、棉花、辣椒、韭菜、運輸等協會,已經建立起了遠程教育終端站點,運行效果十分明顯。
四是通過“小學生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模式,實現遠程教育信息互動傳遞。金塔縣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和群眾的階段性信息需求,定期編印《致富信息導報》,在輔助教學網站上,由終端站點接收打印后,通過小學生信息小分隊分發給農戶,同時收集農戶的信息反饋單,由終端站點管理員匯總后逐級上報,實現遠程教育信息的雙向傳遞,突破了“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五是通過村級站點功能擴展模式,實現信息的發散式傳播。建立信息制度,通過信息公布欄、有線廣播、手機短信等及時為黨員群眾提供信息服務。敦煌市為所有的鄉鎮和行政村免費配置信息欄,在3個農產品流通市場建立LED顯示屏,及時在公眾場所致富信息。金塔縣建立了“手機黨校”,定期向黨員干部群發教育信息。建立遠程教育培訓內容公示制度,由站點管理員提前公示集中培訓的時間和內容,方便有培訓需求的黨員群眾提前做好準備,及時前來參加培訓或獲取信息。肅州區、玉門市在部分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以網吧模式建立終端接收站點,隨時為黨員群眾上網學習查詢和信息提供方便,拓展了站點功能。
精準扶貧教育模式研究
一、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現狀
(一)教育扶貧投入不足,教育資源配置匱乏。對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支出調查發現,相對于重慶市整體經濟而言,渝東南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教育投入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支出不足。政府需重視教育扶貧在渝東南民族地區扶貧中的地位,教育扶貧是基礎。精準扶貧供給與教育產出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由于教育扶貧投入資金分配制度缺失,教學設備和互聯網教學資源落后,校級實驗室和實訓室建設未得到重視。渝東南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學設備急需更新換代,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缺乏,是人才培養的阻力之一,教育扶貧資金不到位,影響了國家扶貧的效果。(二)教育的發展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渝東南地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高,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人才稀缺。渝東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近幾年以10%的速度增長,同比其他地區差距縮小。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體系初步建立,教育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差。教育發展落后于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校企合作數量少,學生就業能力不夠。渝東南民族地區人才流失嚴重,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人力資源的待遇低,崗位職員幸福感低。(三)教育扶貧管理體制不健全,扶貧開發效率低。渝東南地區居民住宅樓修建較好,學校設施簡陋,扶貧資金不到位,學生數量少,教育落后,出現了“民富校窮”的現象。“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忽視了以鎮、村為單位的學校教育,降低了鎮、村教育責任意識和升學率。教育經費管理混亂,資金使用情況不夠透明,經費監督機制缺乏。扶貧開發缺乏統一管理,村、鎮鄉村中小學人數不能組建班級,農村教育扶貧力度較小,效率較低。
二、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模式的構建
(一)扶貧投入增長機制建設。針對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資金不足的問題,應打破傳統的資金鏈條,逐步建立起由社會幫扶資金、財政資金等多元支撐的教育扶貧資金機制,使教育扶貧步入規范化、市場化和可持續化的道路。善于利用國家資金扶助的教育項目,使教育扶貧攻堅項目建設真正落到實處。設立教育扶貧基金,在使用方面重點支持留守兒童學校擴建教學、生活設施。(二)構建民族文化教育教學機制。精準扶貧資金需增加民族文化保護板塊,優化民族文化課堂教學機制,將課堂多樣化教學方式與民族文化傳播相結合。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如黔江區民族博物館、修繕花燈博物館等,提升民族教育的知識性。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進一步挖掘、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扶貧需帶動民族文化教育發展,促進經濟與民族文化教育的良性互動。
三、深化教育模式措施
(一)增加教育扶貧攻堅資金,拓寬資金渠道。要改變渝東南民族地區的教育基礎,需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按照精準識別分類施策的原則,對渝東南地區貧困家庭建立精準扶貧學生檔案庫,錄入全國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并且實行動態管理。增加教學儀器設備和互聯網投入,實現貧困學校通網絡,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二)加快教育發展速度,增強多元化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的發展需跟隨經濟發展腳步,人才的培養需順應市場的要求。教師作為教育環節的重要部分,是保證渝東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健康的關鍵。精準扶貧政策下,應加大對教師外出學習的扶貧力度,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開展多元化教學方式,增加教學實踐能力;加強師風師德教育;提高教師待遇,改善基本工作條件,增加福利等,以穩定教師隊伍,減少教師流失比例。(三)關注少數民族留守兒童教育。渝東南地區外出打工中青年較多,家長應選擇合適監護人,學校教師也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學校盡可能地成立專門負責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中心,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當地政府應嚴厲打擊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家庭教育與學習教育相結合,扶貧幫扶應重點關注留守兒童家庭。學校與家長不定時多溝通,共同提高學生學習和生活狀況。對留守兒童的隔代監護人進行有效培訓,對留守兒童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總之,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模式還需不斷探索,政府、學者以及家長需共同努力,在現有扶貧政策下,找出合適的辦學模式和扶貧機制,提高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水平。
期刊編輯教育模式
一、媒體融合要求必須對期刊編輯進行繼續教育
在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的編輯模式、發行渠道、傳播方式、受眾范圍、管理體制和機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此背景下,編輯理念的更新,編輯手段的轉變,編輯素質、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迫切需要繼續教育。編輯繼續教育正是基于期刊編輯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期刊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活動。媒體融合對期刊編輯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新形勢下的編輯工作,期刊編輯必須培養新技術應用、資源整合、用戶服務、傳播互動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1)期刊編輯必備的基本媒體素養包含了對所在期刊新媒體技術平臺APP應用軟件、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的日常運營維護。編輯使用新媒體技術,能夠大大提高編輯在選題策劃與約稿過程中的辦事效率。在媒體融合下,期刊編輯只有及時提升自身的技術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才能不被同行趕超和淘汰。(2)期刊編輯力和運營力體現在期刊內容與傳播渠道資源的全媒體整合,期刊編輯要利用網絡資源、各類新媒體終端、微博熱門話題、微信點閱量的數據以及新聞網站的用戶留言,各類信息平臺的前沿信息進行檢索選題并通過不同媒介,傳送給讀者和作者,從而獲得支持。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需要整合優勢傳播資源(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打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內容與渠道的聯系,提供個性化、立體化的服務,實現期刊內容的多渠道整合營銷,創新期刊傳播的途徑和手段。(3)期刊編輯要具備高水準的用戶服務能力。編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通過開展新媒體用戶情況問卷調查,分析有效用戶群體的特征,增強對用戶多方面情況的了解,秉持專業的服務態度,增強對用戶的服務。(4)期刊編輯要具備跨媒體的傳播互動能力。基于媒體融合技術和視角,期刊編輯要創新辦刊思維和媒體傳播方式,運用新媒體技術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對期刊內容進行廣泛融合,充分利用微博、QQ空間、微信、官方網站等平臺大力推進期刊內容的宣傳,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平臺、渠道來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迅速融合發展。
二、現行期刊編輯繼續教育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正在實施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要求,[2]在報紙、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單位從事出版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要求每年參加不少于72學時的繼續教育培訓,以此作為編輯出版職業資格登記、責任編輯注冊和續展登記的必備條件。全國各地出版業務主管部門每年都組織當地出版編輯人員進行培訓,或自己組織培訓,面授,或發文組織參加總局(總署)培訓中心網上平臺選課學習。自開展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以來,期刊編輯通過參加網上學習和所在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舉辦的24學時面授學習或參加一些經總局授權的期刊學會、培訓機構舉辦的繼續教育學習,取得了繼續教育的學時數,完成了每年的繼續教育任務,知識面得到拓展,編輯業務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具體的繼續教育培訓實踐中,也還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1)內容缺乏針對性,學而無用,繼續教育成了“走過場”、“湊學分”。筆者從2010年開始參加新聞出版總署培訓中心網上遠程繼續教育(選課48學時)和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組織的面授學習(24學時)。綜觀近三年來自己的學習經歷,感覺學習的內容范圍很寬廣,課程包括了期刊經營管理、行業動態和行業管理、數字傳媒與網絡出版、領導講話、出版法律法規和部門管理規章等十幾個類別近300門課程,涵蓋了出版行業的所有門類。由于每個編輯一年必修48學時,課程選擇除了必修與編輯業務相關的課外,還要選擇與編輯工作無關的學時才能湊夠學時數,不然就不算完成當年繼續教育。課程設計中與期刊編輯業務相關的課程在整個設計的課程中僅占20%左右,對期刊編輯來說,可供選擇與實際工作有關的課程相對較少。許多課程雖然具有拓展知識面的作用,但與編輯實際工作相距很遠,雖然內容“大而全”,但難以達到提高編輯能力的效果。這幾年培訓課程內容更新少,每年網上學習都存在重復選課,加上學習測試的方式簡單、難度極低,學不學、聽不聽都能通過考試。主觀上造成了交完360元給總局培訓中心就幾乎能完成48學時,學習中出現了學而無用的情況,為應付完成每年任務而“走過場、湊學分”,達不到通過繼續教育提高編輯業務能力的效果。(2)培訓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對實際工作缺乏指導性,培訓重形式、輕實效,調動不了編輯學習的主動性。期刊出版主管部門每年開展的繼續教育培訓是一年的必要工作,多具有計劃性和任務性,必然存在形式、數量和質量問題。作為管理部門的組織者更多考慮的是完沒完成當年的培訓工作,開展了幾次培訓,有多少人參加了培訓,是否取得實效則不是關注的重點,而參加培訓者關注的是能否完成一年一度的培訓,順利獲得學分,以便獲得三年一次的續展登記或注冊。因此,培訓成為期刊出版主管部門不得不進行的工作,對編輯學習的積極性難以調動,編輯為獲得學分、完成注冊和續展登記而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培訓這樣一個被動學習的局面,既浪費了管理資源,也浪費了編輯寶貴的時間。期刊管理部門費了很大力氣組織培訓,結果學員學得辛苦,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的狀態,培訓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專題式的面授培訓,雖然內容很好,也可以拓寬編輯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但由于培訓缺乏對實際編輯工作的指導作用,編輯雖然受到了一些啟發,但實際操作起來仍然不知所措。如通過對開放存取、數字化出版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雖然對期刊發展趨勢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但廣大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對如何具體實施、應對和實現,卻沒有明晰的思路,難以收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三、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繼續教育的模式與途徑
繼續教育是媒體融合時代更新期刊編輯知識,提高業務素質之最重要的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繼續教育模式多種多樣,期刊出版行業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培訓,全面開展繼續教育,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編輯自身的知識領域,不斷提升自己能力水平。(1)長期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長期教育相對短期培訓而言,是比較系統的專業學習。是指期刊編輯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在職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或節假日進夜大、電大接受函授教育和遠程教育,脫產教育、出國深造以及掛職鍛煉等。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可選的繼續教育方式種類繁多,選擇的機會也較多,編輯要充分結合自身的特點,將長期教育與短期培訓結合起來,吸取短期培訓的優點,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重點和把握科技前沿信息,同時根據自身和單位的實際情況選擇接受何種長期教育。期刊編輯除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質以外,也可以從期刊行業內舉辦的有關新技術、新業務的短期培訓中學習,系統全面地補充新的基礎理論知識。[3]要爭取、創造機會,積極參加專業方面的學術會議,與會期間同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進行溝通,了解科技動態,加大約稿、組稿的廣泛性及提高這些稿件的質量。期刊編輯還可利用業余時間攻讀學位或雙學位,在與工作相關及感興趣的領域里扎實理論基礎,并在工作中踐行理論。(2)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目前多數期刊出版社都存在編輯人員不足的情況,長期脫產學習培訓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編輯可以根據單位和個人的實際情況,可以出去參加交流培訓,期刊社也可以把專家和專業老師請進來進行互相探討,做到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統一。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滿足絕大數編輯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因編輯部人員緊張而走不出去的編輯業務提高的需要。(3)自主學習與單位安排相結合。媒體融合時代,在繼續教育的學習中,期刊編輯不能單純應付單位的考核,拘泥于形式,只在課堂上學習。鞏固和融會貫通學習,編輯必須克服各種外界條件的影響及自身的限制,擠出時間和精力,注重知識的更新和平時的積累。即使完成了單位安排的繼續教育,編輯也要在業余空閑時間,自覺自愿地自主學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做到學以致用。自主學習是以編輯個人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自己做主,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促使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等方面得到改善與發展的行為方式。[4]它是不同于傳統學習的現代化的一種學習方式。進入媒體融合時代,不斷出現新的學科,產生交叉學科,編輯為了適應新要求,必須自覺不斷地自主學習。隨時進行是自主學習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期刊編輯要利用平時點滴的碎片化時間,讀報、看書、上網或利用手中的移動設備關注時勢政治熱點問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5]媒體融合時代,提升期刊質量,需要期刊編輯業務素質同步提高。在“互聯網+”時代,期刊編輯應該借助手機微信公眾號、同行QQ群這些自主學習的便利條件,通過閱讀編輯類刊物、中國知網信息、專家審稿意見、學術會議信息,以及撰寫文章等多種渠道自主學習。
高等教育教育券模式選擇研究
[摘要]本文從教育券的產生和發展入手,對現今教育券存在的兩種主要券模式即自由市場模式和收入關聯模式在產生背景、政策主張和實施條件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結合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分布狀況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學費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根據東中西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券實施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東中西各地區的人均GDP和恩格爾系數來確定教育券的面值。
[關鍵詞]教育券自由市場模型收入關聯模型
目前,教育、醫療、住房被媒體戲為壓在人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三大問題中教育問題又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從1997年高校擴招開始到現在已持續十年。擴招中出現的生源素質下降、學費漲幅快、整體教育質量下降,導致偏離擴張的目的。怎樣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引入教育券制度是一種新的嘗試。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譯作教育憑證)的做法是政府把教育經費折算成一定數額,直接發放給學生或家長,而不是學校,可以用來支付學費和相關費用的一種有價證券。由于教育券不直接發放給學校,學校則向政府兌取與券值相等的現金。[1]
一、現有教育券制度兩種主要模式的比較
在國外,教育券機制已經存在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弗里德曼倡導的市場機制模式,即通過“教育券”開拓教育競爭市場,提高教育效率;另一種是皮科克和懷斯曼倡導的收入關聯模式,即通過公共政策的有效控制,幫助弱勢群體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此外詹克斯還提出了對經濟條件不佳處于劣勢的學生還可獲得補償性教育券。由于也是從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所以我們也把其歸入收入關聯模式。[2]這兩種模式的都有各自的產生背景、政策主張和實施條件。
1、兩者產生背景的比較
教育行動中教育模式的完善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培訓均面臨著理論如何向課堂實踐轉移的突出問題。將課堂視為可供“野外”考察的學習生態圈,通過行動研究的方法,構建以課例為載體、理念引與行為跟進相統整的教師教育模式,為解決轉移問題提示了一種有價值的選擇。
關鍵詞:教師;行動研究;教師教育模式
一、困惑與思考
(一)問題與困惑
教師在職教育有多種形式,如短期課程培訓、單元式工作坊、教學觀摩和研討會等等,所有這些形式都要面對理論到實踐的轉移問題。實際上,大部分教師在參與了這類培訓后,都感到很難把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的課堂上,這似已成為不易消解的困惑。這一現象,國內有,國外也存在。
(二)消解困惑的現有研究及其討論
德育教育模式
一、講文明、講禮貌──“Sorry”,“Thankyou”不離口
在任何一門學科中都多多少少的滲透著德育因素,英語教學也不例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促進學生情感品質的形成。如教學“I’msorry”這一禮貌常用語時,由于這個短語在我們生活中的出現率較高,所以對于它的讀音、意思教師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釋,而如何正確的使用,什么時候使用成了教師教學的目的。我創設了以下幾個不同的情境進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課的時候,Mike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寫作業的Sarah,他們該怎么做,怎么說呢?情境二:Zoom和Zip約好8:00去動物園,可是Zip等到8:30了Zoom才來,Zoom該說什么呢?學生們在可愛的頭飾面前,爭相扮演角色,并進行極為生動的表演。---I’msorry.---That’sallright.(——對不起。——沒關系。)….通過表演學生們可以知道應用的場合極多,并大多是用來表達自己做錯事時的抱歉心理。由此學生們在情境表演中養成講禮貌的習慣,并知道做錯了事應該誠懇的道歉,從而逐步養成理解、關懷的情感品質。
同樣對于“Thankyou”(謝謝你)這一更為常用的禮貌用語,在教學上,教師也應側重于學生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并時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說“Thankyou”;接受別人的贊美時,要說“Thankyou”;接受別人的禮物時,也要說“Thank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別忘了說“Thankyou”。因為只有對生活時刻懷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體驗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
二、尊敬師長,關愛他人——Lovemakestheworldgoround.
的確,只有“愛使世界運轉”。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自我意識較強,他們往往不懂得關心別人、愛護別人。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目的、有計劃的加以引導,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更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師節,引導學生動手制作賀卡,并寫上祝福語:“HappyTeacher’sDay!”(教師節愉快!);在母親節、父親節更可寫上:“Iloveyou,mom./Youarethebestfatherintheworld!”(我愛你,媽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情境表演,排演兒童劇目等。
在PEPBook2“Unint2Myschoolbag”中,我們學了六十以內數字的表達,以及各種書本、文具的名稱。有一個情境對話ForHopeSchool,學完后學生們意猶未盡,并向我詢問第二天是否可以真的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考慮到孩子們還是一個消費者,不宜捐款或刻意買東西來捐,面對孩子的美好的愿望,這不正是一次情感體驗的良好時機嗎?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于是我決定舉行一次校英語跳蚤市場活動。讓孩子們捐出自己部分心愛的書籍、玩具或者文具用品,然后貼上價格標簽,寫上一句祝福語,放上學校的貨架進行出售。并由熱心捐物的同學擔任銷售員,銷售過程中他們必須和“顧客”用英語進行交流,最后將銷售所得的錢款以學校的名義捐給希望工程。如此種種,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和想象力,而且還促進他們形成尊敬師長,關愛他人的情感品質及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情感。使他們真正懂得因為有愛,世界才會運轉。
激勵教育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激勵教育是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在心理學理論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當前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激勵教育就是創設一種積極的教育時空環境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主體動力和內在潛能,培養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學習內部動力機制,促使他們在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和個性特長都獲得全面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主人。
激勵教育模式就是依據激勵教育涵義,由目標系統、操作系統、調控系統等組成的教育過程的組織方式。
本文闡述了激勵教育的涵義;介紹了激勵教育模式的構建;論述了激勵教育與素質教育在思想觀念、目標要求、結構特征等方面的關系;提出了激勵教育模式在實踐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思路;探討了在當前普及中學教育的條件下,如何改善學生學習心理品質,優化教學過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具體做法。
激勵教育模式是我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和育人目標提出的一種教育模式。
一、激勵教育與激勵教育模式
激勵從字面上理解為激發鼓勵之意。在心理學上,激勵就是用誘因來誘發和激起有目標指向的行為。具體說就是通過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誘發活化其相應的動機,產生行為的推動力,它所強調是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拓展人的內在潛能,從而促使人們在學習上、工作上取得成就。
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從美國傳入我國的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是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以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為中心,符合我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但在本土化中遇到諸多問題,在非政法類的工科院校落實更具難度,本文擬就非政法類院校法學專業低成本法律診所的運作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診所;法學教育;非政法類院校
診所式法學教育是美國的法學院興起的一種新的實踐性的法學教育模式,其特點在于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診所實踐,均側重職業能力訓練,使用真實的案件和背景材料,讓學生會見當事人,調查取證、詢問證人,參與談判、調解甚至審判。以學生為主導訓練其律師的思維和從業技能。而隨著我國法學教育的應用型、職業化要求的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被提升,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便引入我國。
一、診所式法學教育在我國的實踐和發展困境
(一)診所式法學教育的中國模式。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職業道德,提供法律援助,促進社會正義。這種教育模式對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缺失具彌補性,因此,我國各高等院校借鑒“法律診所”教育模式,開設相應的課程,并依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探索各自法律診所的運做模式,形成各自的特色。比較典型的模式有:綜合診所模式、專門診所模式、特色診所模式和社區服務診所模式。綜合診所模式的實施者為法學教育實力雄厚的法學院,設立的診所依托強大的科研、教學機構可承辦民商刑事等各種類型案件,有比較充足的經費和相對比較完備的設施和師資;施行專門診所模式模式的學校一般結合學校教育資源和本地情況設立相關部門法診所。例如:勞動法、環境法診所;特色診所往往體現該校特色,例如: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社區服務診所是就近或在有特色的社區設立診所實習基地,將法律知識應用到社區建設中,為社區和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實現了社區法律服務與法治事業的共建。這四種法律診所各具特色,其共同之處在于都和其自身所處的地區和學校本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最初引進的各高校施行過程中產生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中美在法律傳統、教育理念、法學人才培養目標、法學人才培養基礎方面存在的諸多差異以及更多的設置診所的高校在師資、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本土化產生困境。(二)診所式法學教育在非政法類院校實施的困境。1.經費問題。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較為昂貴。美國法學院的學費高昂,民間也有向高校捐款的傳統,可以維持較高的運行成本。在中國的法律診所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法律診所活動的開展需要的辦公場所和設施,學生需要調查取證、承辦案件,指導教師對案件的全程參與指導等都需要經費,而我國各高校的經費來自學費和財政撥款,學費不高,來自民間的捐款很少,非政法類院校法學專業能夠獲得的資金支持更是比較有限。沒有穩定的、充足的經費支持,診所教育持續發展下去難度可想而知。2.指導教師問題。法律診所需要有法律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指導,其最合理構成是除法學專業原有的教師隊伍之外,還應另外聘請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律師。我國法律診所教師大部分為法律院系的教師擔任,本身需教授傳統的法學理論課程,還要專心學術研究,較少具有司法實務經驗,即便有兼職律師的實務經驗,往往因診所教育的報酬問題以及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全程的監督和指導,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不愿意擔任。在非政法類院校中這樣的問題更為突出。3.學生受眾范圍問題。診所式法學教育是一種專業化、精細化的教學模式。由于它需要老師的一一指導,在師資和設施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有太多的學生參與,在診所實踐中只適合采取類似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小班”方式教學,與通常法學課程教學幾十人甚至大合堂教授不同,這就意味著只有少部分法學專業學生有機會選修診所課程。4.法律診所案源問題。診所式法學教育需要使用真實的案件和背景材料,讓學生辦理真實案件和法律事務,在實踐中訓練律師的思維和技能。但是一方面因為法律診所的宣傳不夠,另一方面當事人不愿意將案件交由沒有執業經驗的學生辦理,導致國內很多法律診所面臨案源不充足,學生也無法在真實的案件中學習法律知識和技巧,無法培養律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心。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往往導致診所的名存實亡。對以上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經費問題應是阻礙診所式法學教育在我國各高校發展的最大困境,非政法類院校尤甚。經費困難不僅會直接影響診所辦公設施和硬件條件的提供,還對診所教師規模、教師對診所投入、學生受眾范圍、案源選擇等產生影響。
二、非政法類院校實施診所式法學教育的設想
簡述音樂教育的模式思考
當代美國中小學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答案為:多模式就是其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當代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題又是什么呢?答案為:“創造”就是其主題。本文——“多種音樂教育模式中的創造主題”將對當代美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及其成因作一簡要的分析,以期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有所裨益。
一、“分散”導致音樂教育的多種模式
美國是一個教育行政權高度分散的國家。它有50個州,州以下為縣。從教育體制上講,州以下設學區。全國共有600多個大學區(中小學生萬人以上),3000多個中等學區(中小學生2500至10000人),12000多個小學區(中小學生2500人以下),學區的教育權利機關是教育委員會,負責制訂教育政策和教學計劃(含各科教學大綱)。
美國聯邦教育部對各州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等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州可以制訂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大綱,但這種計劃與大綱是非粗略的,對各個學區只具有指導性,并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學區才是真正的教育實體。哈佛大學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其《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一文中這樣寫到:“美國教育的高度分散與此(中國)形成鮮明對照,50個州的方針各不相同,有時16000個學區也各行其事,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權。差異不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勵,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為教育行政權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種民族,多種文化的背景,因而,導致中小學教育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音樂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
在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眾多模式中,如下幾種占有主導地位:即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斯教學法和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模式既各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們交相輝映,使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園地呈現出色彩紛呈、生機勃勃的景象。上述幾種音樂教育模式雖多系外來的,但由于與美國的實際結合緊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為美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當把它們看作是美國式的音樂教育模式。
二、“創造”成為多種模式的主題思想
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
摘要:教育是國家進步的源泉和發展的動力。因此,我國高校應加快對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主要提出了我國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相關措施,并分析了未來我國高校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高校;教育改革;模式
一我國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相關措施
(一)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先進技術
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許多新技術出現在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比如互聯網、多媒體等,能夠很好的促進人們的交流和溝通,并且實現資源共享。在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中,要不斷緊跟時代的步伐,將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入到課堂上,不僅能夠為教學帶來方便,還能夠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國高校必須在教學和教育管理中學會應用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學中應用網絡和多媒體等先進技術,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便于教師豐富教學方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環境中,增加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有效性。網絡和多媒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督促學生對于新技能和新技術的掌握,促進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說,將新技術引入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中,可以促進教學改革更好的向前推進和發展,各高校也要多多關注相關新技術的出現,只有這樣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對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