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22:55: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良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良心培養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良心形成作用培養
論文摘要:教育良心是教師在履行教育職責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控制與評價能力,是教師履行職業道德要求、開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內在精神因素。教師應重視教育良心的培養。
教育良心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履行教師職業道德義務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這種意識既是教師對學生、教師集體和社會積極履行教育職責的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又是一種高度自覺的對自己教育行為進行道德控制和評價的能力。教育良心首先表現為教師對自己應當履行的道德職責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從而把對學生和教育事業應履行的責任、義務上升為對自己的責任、義務。這種高度自覺的責任和義務是個人職業道德意識的深刻表現,成為教師個人職業的良心。教育良心在教育活動中還表現為教師對自己教育行為進行自覺的道德控制和道德評價。當教師深刻認識到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和要求行動的合理性時,就能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去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一、教育良心的特點及其形成
馬克思說:“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盵1]教師在文化水平上處于較高層次,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職業生活方式,這就決定了教師良心既有著與其他職業良心相同的特點,又有自身特點。
(一)教育良心的特點
教師的教育良心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良心恪盡職守道德修養
論文摘要:道德素養是現代教師重要的專業素質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師個體的道德素養,是教師內在的天平,是教師在精神上抵制錯誤的道德動機,選擇正確道德行為的調節器。教育良心作為一種“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內涵與特點,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有其特殊意義。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社會和教育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取決于教師將一定社會對從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變為“自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傳統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的徹底變革。而課程改革與教師的關系相當密切,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教師的道德素養、業務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本次課程改革的成敗??梢哉f,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個教師都將在這場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須在這場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應,在改革中促進自己的發展,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質發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時期不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更要加強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和造就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關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關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苯處煴仨毷恰叭藥煛?。道德素養是現代教師重要的專業素質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師個體的道德素養,是教師內在的天平,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責任和對自己的教育言行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和監督,是教師在精神上抵制錯誤道德動機,選擇正確道德行為的調節器。教師的良心,是一種“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師內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職業良心,就能夠從內心深處自覺抵制違犯職業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內涵與特點
教師教育良心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良心恪盡職守道德修養
論文摘要:道德素養是現代教師重要的專業素質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師個體的道德素養,是教師內在的天平,是教師在精神上抵制錯誤的道德動機,選擇正確道德行為的調節器。教育良心作為一種“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內涵與特點,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有其特殊意義。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社會和教育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取決于教師將一定社會對從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變為“自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傳統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的徹底變革。而課程改革與教師的關系相當密切,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教師的道德素養、業務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本次課程改革的成敗。可以說,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個教師都將在這場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須在這場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應,在改革中促進自己的發展,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質發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時期不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更要加強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和造就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關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關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必須是“人師”。道德素養是現代教師重要的專業素質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師個體的道德素養,是教師內在的天平,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責任和對自己的教育言行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和監督,是教師在精神上抵制錯誤道德動機,選擇正確道德行為的調節器。教師的良心,是一種“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師內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職業良心,就能夠從內心深處自覺抵制違犯職業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內涵與特點
教育良心與職業道德價值實現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良心教師教師職業道德
論文摘要:教育良心是教師高層次道德的表現,是教師職業道德自律性的體現。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和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教師集體和社會自覺履行教育職責的道德責任感,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它對規范教師職業行為起著指導、控制和監督及評價的作用。沒有教育良心,教師道德的行為規范功能很難發揮,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和增強教師教育良心。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和造就優秀的教師隊伍,歷來為我們黨和政府所重視。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育的整個過程是育人的過程,教師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教書育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全面地貫穿于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的始終,而且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關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關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一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職業所應遵循的與該職業有關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它具體包括對所從事職業的情感和責任心、對職業規范的認同遵守等。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規范作了明確的規定:“愛崗敬業、誠實信用、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各行各業具體的職業道德是這一總體要求的具體化。
教師的職業勞動是傳播、創造人類文化、文明和先進思想,職業特點是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關系到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影響到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以及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這是由于教師所處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那么,怎樣才能使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得以實現呢?筆者認為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
獨家原創:論貧困生不良心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摘要】高校里的那些貧困生們,他們的夢想也許近在咫尺但是也可能永遠逝去.他們在努力成長的過程中也有著那么多的困惑與問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招生收費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校貧困生問題逐漸凸現,貧困生人數逐年上升。黨和國家及高校都非常重視貧困生工作,把它作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的大事來抓。貧困生存在的種種不良心態客觀上影響到了他們的敬業精神和進取心,如何幫助貧困生解決實際困難,擺脫過重的思想負擔,清除異常的心理問題,使他們能夠健康順利地成長,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貧困生不良心態影響
目錄
摘要…………………………………………………………………………1
1、貧困生不良心態對教育發展表現的方面……………………………3
1.1、較強的自卑和封閉……………………………………………………4
教育內蘊研究論文
[摘要]教育良心是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對社會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覺意識和情感體認,是在履行教育職責時體現的高度責任感及對自我教育行為的道德調控和道德評價的能力。本文從教育良心的涵義以及它所蘊含的仁愛心、責任心和公正心三層內在價值維度,對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論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礎性的探討,以求推動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與自律。
[關鍵詞]教育良心;仁愛心;責任心;公正心
[中圖分類號]G64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1-0031-04
EducationalConscienceandItsThreeConnotation
XUXin
公民道德建設意義分析
一、黑格爾良心觀的概念
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對“良心”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在道德世界觀中存在著一個二律背反,即義務作為一種道德意識其效準既存在于道德意識的彼岸,又只存在于道德意識之內,在這種觀念指導下,不僅非道德的意識成為道德的意識,而且充分條件變成了必要條件,換句話說,旨在使人的感性沖動的統一性得到體現的道德意識卻沒有實現統一,要使道德意識與感性沖動達到一致就必須達到良心,因為,在黑格爾看來良心是義務的現實[1]。同時,黑格爾還認為,良心既是自在的,又是自為的,是自我意識對自我確認產生的一種普遍物。黑格爾認為良心是合于義務的一種簡單行為[2]。義務之所以是義務,不僅表現在行為主體的自我犧牲上,而且還在于其超功利性的特殊規定,而良心履行的是一個絕對的、真實的義務,即絕對義務和道德統一的義務———正義。正義作為一種最高的義務,不僅使良心具有了“不可動搖的確定性”而且還使良心成為對主體主觀性的善本身的規定。后期,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將良心看作是“自在自為的善和義務”的自我規定,是受理性支配的個體主觀性的善的特殊化,是絕對精神在個體意識中的體現,強調良心的倫理意義和對個體的客觀普遍性的超越。
二、黑格爾良心觀的特征
(一)良心是對義務的自覺意識。道德主體對義務有沒有自覺意識是衡量其有沒有良心的主要尺度。黑格爾認為良心不僅是道德的直接性,而且還是道德主體自身存在的一種形式,一旦道德主體對義務具有了自覺意識,義務便不再是自由的負擔,履行義務也就成為人們實現自由、履行自由的現實行動[3]。有良心的人只會將義務看作是自己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內容,是自我發展的直接內容,而不再是自己厭惡的對象和額外的負擔。就像一個人在照顧生病的家人時,如果他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怎么減輕或消除家人的痛苦,而是計算著花費多少錢、浪費多少時間,考慮著自己的利益得失,那么他的行為并不是出于對義務的自覺,更不是一種出自良心的行為,盡管他也在履行義務,但這種義務是基于外在壓力被動做出的非自愿的行為,所以,此行為不是良心的行為,而非良心的行為不利于實現靈魂自由。因此,對義務有沒有自覺意識是判斷有沒有良心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道德主體對義務實際履行情況的主要依據,只有出于自覺義務意識的行為才是有良心的行為。(二)對義務的信念是良心不可動搖的穩定性的依據。良心是不同自我意識的公共元素,以對信念的承認為前提,不為其他所左右,只為義務行事,是信念的外化和實現;良心是固守信念的義務和行為,其最有價值的是義務及其對義務的信念,這是良心不可動搖的穩定性的依據。因此,只有以義務為唯一動機目標的行為和出于對義務的絕對服從的行為,才是真正的良心行為,做出這種行為的道德主體才是有良心的人。良心不是對利益的計算和權衡,也不是對外在力量的順應,更不是對各種利益的自由選擇,而是“使人的內心世界服從道德自我法庭”,是對義務的履行,是道德主體在精神世界范圍內與不道德動機的對立,也是外在力量受自我的同化,是義務的現實實現[4]。如果道德主體不是將義務看成是最高的行為動機,不是以“對義務的信念”履行義務,那么良心在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就會受貶??梢哉f,良心實質上就是自覺的義務,這是良心的典型特征。(三)良心是對信念的絕對自由。事情的多樣性就是義務的多樣性。任何義務都不是絕對的,道德主體要想在多樣性的義務中作出抉擇,要想在行為上體現自由的真諦和真正的自主,就必須堅持絕對義務,因為,只有純粹的義務才是絕對的。義務有具體義務和一般義務之分,但對于良心來說,它堅持的是絕對義務,它對信念的絕對自由能將義務轉化為行為,因而,不管是為個別物盡的義務,還是為普遍物盡的義務在良心這里得到了統一,堅持絕對義務,保持信念不僅使良心獲得了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自身確信精神與真理性的統一,而且還使一般義務與具體義務、純粹思維與個體性得到統一。(四)良心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良心具有很大的主觀性,當道德主體將那些對自身有利的內容當作義務,賦予義務絕對性履行時,這種義務其實不是良心,而是一種利己主義,因而,按照良心辦事的結果未必都是善的。正如黑格爾所說,良心主體可以通過賦予純粹義務以任意內容而使之體現出良心的性質[5]。這種對義務的自覺的良心,只是個體理解的良心,并非社會公認的良心,加之這種自覺的義務的錯誤,因而,這種在個體看來的良心是不正確的,出于這種良心履行的義務,既不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肯定,也不會產生善的結果,其結果不僅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乎理性的、絕對普遍有效的行為才是良心“希望成為的東西”,才是判斷良心是否真實的主要依據,因而,黑格爾所說的良心和義務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既是一種超越個體性和個人利益,包含社會肯定性內容的義務,也是一種將個人性消融于社會整體性,趨向社會客觀性和普遍性的義務,既是主體以社會內容改變社會,使自我獲得客觀形式的運動,也是良心主體不斷否定自我主觀形式,改造和優化客觀世界的實踐。
三、黑格爾良心觀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意義
“人間最高貴的事就是成為人”。人是有自我意識和道德精神的人,這也是道德之所以能對人的行為產生調控作用的關鍵原因所在。人是社會的人,社會也是人的社會,人的道德狀況與社會的道德風尚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對于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來說,改善人們的良心是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根本要求。黑格爾的良心觀對我國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指導意義。(一)有助于科學把握良心的界定。從黑格爾良心觀可以看出,良心不僅是一種與義務緊密相聯的責任心,還是一種羞恥心和同情心。良心是一種道德責任心,有良心的人會自覺地肩負起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良心作為一種社會感情,是外在義務轉化為內心品質的體現,也是社會關系的產物。良心是“自在自為的善和義務”的自我規定,是“與純粹的義務觀念相聯系的內心情感”[6],正如康德所說的,旅客對當地人不計得失的救濟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出于內心的善良,是個體基于道德責任感做出的自愿的有德行為??梢哉f,沒有社會關系就沒有社會感情,更不會產生責任心。對個人行為的道德評價是良心形成的基礎?!傲夹氖菍ψ约旱恼J知”,良心依附于理性,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羞恥心能使人們對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產生愧疚和自責感,促使人們“捫心自問”、“自我反省”,產生向善從善的內在驅動力,進而使應當履行的義務變成道德需求。情感是個體道德生發的原點,“惻隱之心”、“憐憫之心”、“同情心”都是良心個性化的表現,也是群體道德孕育的前提。生活實踐中的樂于助人、扶危濟困都是良心的情感體現。(二)有助于客觀認識良心的道德影響力。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道德法庭”。良心作為最古老最隱蔽的調節器,一經形成便會貫穿于個人意識和行為的始終,對個體行為產生道德導向、道德監督和道德激勵的作用,這種道德影響力不是社會輿論和法律所能比擬的。在行為之前,道德主體通過自察自省,對行為作出正確的選擇,即良心對行為具有道德導向作用;在行為中,良心是“心頭的崗哨”,能隨時監督主體的行為,促使主體行為符合道德要求;在行為后,良心促使主體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道德判斷,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給予心靈撫慰,對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產生自責和內疚。在道德建設中,要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就必須在全社會構筑一道以良心為主題的道德防線,使良心成為主體行為有德的內在推動力,逐步提高個體的道德修養,完善其道德人格,使良心成為人的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心是人的道德良知的外在反映。(三)有助于培養新時期從業者高尚的職業良心。培養廣大從業者高尚的職業良心既是個體真正履行社會義務的自覺行為,也是公民道德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環節。第一,各級領導干部身先垂范,自覺遵循職業道德,自覺培育職業良心是促使社會風氣健康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健全穩定持久的教育機制以及完善道德激勵的感染機制,將社會輿論監督與單位考評監督、行風行規教育與“如何做人”教育、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量化業績考核指標,強化道德教育內化人的信念,形成強有力的他律氛圍,提高組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逐步蘊育從業者的為人之德;第三,加強職業理想教育,使每位從業者認識到自身職業的社會價值,勤業愛業敬業,構建合乎社會需要的職業理想,激發從業者的工作熱情,創造健康向上的從業大環境。雖說黑格爾的良心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良心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道德反映和人們自覺的現實生活的義務,在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應依據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需要,積極吸收和借鑒黑格爾良心觀的營養成分,引導社會成員認同合理的道德義務,樹立科學的良心觀,使其真正形成和內化于人的內心,共同構建和諧友好的小康社會。
中小學生違法犯罪預警實施意見
關于全面建立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的實施意見各中小學: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有效解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突出社會問題,引導青少年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遵守法規、遠離侵害,預防和減少全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因存在不良心理隱患導致重大事故的發生,切實維護學校、家庭和社會和諧穩定。經研究決定從2009年9月1日起在全區中小學全面建立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并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遵照執行。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事前預警、提前介入、有效阻斷”的工作原則,建立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加強教育引導,強化過程管理,預防和減少學生嚴重不良行為的發生,切實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二、工作目標1.積極探索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及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建立的有效途徑,努力構建以學校為主體,以基層派出所為共建重點,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快速、互聯、高效的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網絡。2.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管理機制,完善學校德育管理制度,豐富德育管理手段,探索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從源頭上保障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3.努力達到建立預警機制的目的,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疏導,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和因不良心理隱患造成重大傷害事故逐步減少。三、工作原則(一)以人為本原則。根據中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受外界影響大,可塑性強的特點,立足于保護和預防,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注意幫教對象及有關信息的保密工作,切實維護中小學生的合法權益。(二)預防為主原則。建立預警機制的目的在于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方面要重視教育,立足預防,阻
斷源頭,防患未然。另一方面要通過構建預警網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預防和減少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的發生。(三)正面教育原則。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那些有問題的學生,應堅持正面教育,及時正確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危害,矯正不良行為。(四)共同參與原則。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對象,也是社會人,預警機制的建立和運行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因此,既要堅持以學校為主體,又要廣泛調動公民、家庭、社區、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加強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預警機制建設。(五)注重實效原則。建立預警機制重在制度建設,在充分認識其必要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預警預防的有效手段,通過制度的健全來保證措施的落實,促進工作的規范化,增強機制運行的有序性和實效性。四、工作實施(一)明確預警機制的內涵和實施對象1.北侖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指的是以學校為主,對中小學生中的不良行為,尤其是違法犯罪行為提前進行“有效的、阻斷性的干預”,及時將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動機和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狀態,進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和因不良心理隱患造成重大傷害事故的發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2.預警機制實施對象:以學生中突發性、損他性的嚴重不良行為作為預警重點,特別關注、關心存在思想困惑、心理障礙、行為不良等現象的學生以及單親家庭學生、離異家庭學生、貧困家庭學生、留守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學生、職校學生和其他“問題家庭”學生。(二)建立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各自職責1.區級工作領導小組:在局黨委領導下,由教育局辦公室、教育業務科、人事科、教科所、教研室等部門共同組成北侖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工作領導小組。其職責是:明確預警機制運行的領導職責,強化學校預警機制運行的主體地位,建立明確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定期通報和分析情況。領導小組下設預警機制工作辦公室(區教育局教育業務科),其職責一是具體負責預警機制的推廣與落實;二是建立全區有嚴重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苗頭明顯的“問題”學生總預警信息庫,并對其進行動態監控和聯系相關專家進行幫教;三是加強對各校心理輔導教師的培養。2.校級工作組:學校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同學、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
群,因此,建立預防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應以學校為主體,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預警制度。各校要在今年8月底前建立以校長任組長,主管副校長、法制副校長為副組長,政教、團隊、安全、教務、教科研、總務等各部門相關人員以及校內執有心理輔導上崗資格證書的教師和班主任為成員的學校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工作組。具體職責一是要在校內對“特殊學生”進行信息收集,并進行匯總、分析與歸類,建立重點預警對象數據庫,安排和落實人員進行幫教并詳細記錄相關過程;二是要建立校內各部門間以及社會、家庭暢通的聯系渠道和明確的聯系方式,加強經常性的聯系與溝通,確保預警機制高效、有序運行;三是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和服務網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培養,加強心理健康宣傳工作、心理輔導室的建設和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開展,逐步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學校心理輔導轉介機制,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科學運轉預警機制整個預警機制的運轉由預防、預警、應急三個系統組成。1.建立預防系統,預防事件發生。預防系統由教育預防和管理預防兩大部分組成,工作重點是強化教育和管理,構筑基礎防線,預防事件發生。(1)教育預防。教育預防是預警機制的基礎,重點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實落實德育在學校各項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各校要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強化以班主任為主體,以政教干部、團隊干部、心理輔導教師、學生導師以及學科教師為骨干的全員育人隊伍。要明確崗位育人責任,對管理薄弱、問題較多的班級,校領導和中層干部要實行蹲點幫扶;對問題較多的學生,要確定導師進行跟蹤幫教;對有嚴重違法犯罪傾向和異常行為的學生,要協同家長實行24小時全方位監管。同時要增強班級之間、年級之間的工作信息溝通,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管理、服務各個環節,確保工作落到實處。二是要加強學生行為規范與法制教育。各校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采用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工作方法,強化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要結合“平安校園”創建活動,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認真開展法制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自護自救意識,增強學生知法、守法的自覺性和防范侵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所有學校均要建立心理咨詢室和開辟心理咨詢熱線,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高
中段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要配1-2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室要定期開放并確保每周10小時的開放時間。各中小學校每月至少安排一個課時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考試、升學、就業等重要階段更要加強針對性的指導,做到輔導人員的專業化、輔導手段的多樣化、輔導設施的現代化、輔導檔案的規范化。(2)管理預防。主要是指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制訂與執行,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達到預防違紀違規、違法犯罪,防止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目的。各校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重要信息登記和通報制度、首問責任制度、出勤日報制度、學生到校離校短信通報家長制度、校門進出登記制度、刀具管理制度、校園巡值班制度、住宿生就寢查鋪制度、校園心理咨詢制度、不良行為學生定期訪談制等,通過日常制度管理來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2.構筑預警系統,阻斷事態進一步發展。建立預警系統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制止中小學生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是整個教育預警機制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所在,其重點是構建監測網絡和運轉信息網絡。(1)監測網絡構建。未成年人不良行為信息的提前獲取,是預警的關健。只有盡早、盡快、盡準確地獲取到相關信息,才能做到“事前預警、提前介入”,把違法犯罪行為“撲滅”在萌芽狀態。監測網絡構建著重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①監測中心:由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在各校設立監測中心,形成區級預警信息監測網絡。監測中心的職責是管理監測點和監測員,收集監測信息,建立信息檔案,提出處理意見,督促有關部門和人員及時處理,重大事件向領導小組報告。②監測點:由校級工作領導小組牽頭,設立“預警應急援助指揮中心”,并在學校的重要場所安裝紅外線電子監測系統,在校內有關部門(如門衛、學生宿舍、心理咨詢室等)、校園周邊以及社會上的一些重點單位、重點部位(網吧、游戲室)等建立監測點,形成校級預警信息監測網絡。監測點的職責是收集監測信息,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監測中心報告。③監測員:校內以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生活指導教師、門衛保衛人員、值周教師、班干部、學生等最有可能獲取第一信息的人員為主體,聘請監測員,建立監測隊伍;校外以家長、社區(鄉村)干部、離退休老干部、交往朋友、民警、交警、居住區域的治安管理人員、游戲廳網吧
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探討
〔摘要〕加強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強其良性行政的責任感、拒腐防變的認同感和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感。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多元文化價值觀、官本位思想和功利性擇業動機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錄用公務員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因此,我國相關部門在開展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時,要根據職業道德教育的發展規律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案,即他律期重在認識職業義務,自律期重在形成職業良心,價值目標確立期重在建構理想道德人格。
〔關鍵詞〕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官本位思想;職業義務;職業良心
公務員在國家行政管理中具有其他社會職業從業人員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對國家治理和公共行政目標的實現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素質好壞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整體形象。目前,大批新錄用公務員進入我國各級政府行政機關,有力地提升了行政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但由于公務員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錄用公務員正確職業觀的形成。筆者認為,公務員職業道德規范能否被新錄用公務員認同和接受,主要取決于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壞。
一、加強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意義
(一)有助于增強良性行政的責任感
公務員是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行的實際操作者〔1〕,是直接面向社會大眾的國家行為代言人。公務員職業道德不同于一般的社會道德,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典型的示范性。首先,公務員是決策的影響者。公務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有些政府部門領導者的決策決心、決策內容和決策過程。其次,公務員是政策的執行者。國家公務員管理制度和政策需要通過各級政府公務員的貫徹、執行。再次,公務員是政策的闡釋者。國家政策執行到何種程度主要取決于各級政府公務員的理解和落實情況。實踐中,公務員的具體行為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有序運行。因此,加強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強其良性行政的責任感。
初中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在體育的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對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品質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從凸顯體育精神,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借助學生運動行為,及時糾正學生不良心理;堅持因材施教,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的三個角度切入,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滲透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一、凸顯體育精神,優化學生心理品質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專業的心理輔導工作者,會專門強調運動對于培養人們的精神品質的重要性。因此體育教師也要有目的地強化運動精神,凸顯體育項目對培養人的精神意志的重要性,深化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知,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體育教師還要在深入研究體育課程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800米長跑既是體育項目的必備課程,也是鍛煉學生意志力最基礎的體育內容。盡管學生在長跑中會出現一些身體不適的情況,但就教師經驗而言,這并不是訓練強度超過了學生的身體負荷的表現,而是學生身體發出的惰性信號而已。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開展一些有利于鍛煉學生意志力的體育游戲。通過開展長跑比賽,鍛煉學生的意志力,讓學生體會到堅持的意義;還有乒乓球課程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結合,而小組賽需要的是團隊合作精神,只有在每個人的相互配合中才能走向最后的勝利,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在類似的體育比賽中,凸顯體育精神,逐步讓學生在感受體育魅力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優化心理品質。課余時間,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阿甘》《士兵突擊》等影視劇,學習主人公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品質。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努力突破自我,感受超越自我的快感。并在該動力的帶領下,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同時內化為自己的優秀品質,更好地指導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學習。
二、借助學生運動行為,及時糾正學生不良心理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思想激烈活躍的時期,他們渴望被關注,渴望被尊重,急于擺脫幼稚的標簽走向成熟。但在社會的重重誘導下,思想認識極易脫離正軌,再加上一些現實性因素,如傲氣、嬌氣、虛榮等的不良心理影響下,這些特質都會在體育課程中有所顯現。因此教師要觀察學生的運動行為,探究學生的不良心理,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不難發現,在籃球比賽中,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對抗賽,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競技比賽中感受體育帶來的激情。但是我們會發現,如果比賽失敗,學生會將責任歸結于其他人而不在自身找原因;如果比賽成功,又會沾沾自喜,過分炫耀。在這些問題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關系,希望學生堅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鍛煉和培養學生正確的競技心理。要求學生要以集體為主,最關鍵的是享受比賽的氛圍和精神,并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良心理。教師還可以舉行“接力賽跑”體育項目,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每個學生都會竭盡全力爭取比賽的勝利。同時教師要針對取得名次的小組給予表揚,引導沒有取得名次的小組分析失敗原因并給加以鼓勵。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也會逐步增強,密切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糾正學生的不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