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9:19: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辯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極限思想的辯證深究
摘要:極限理論貫穿整個微積分學,是微積分的重要內容和難點。認識極限思想是把握和理解極限理論的前提。通過極限思想與辨證哲學的緊密聯系,加強極限思想的辨證理解,有助于數學思維的培養和數學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極限思想;辨證哲學;對立統一
微積分是研究客觀世界運動現象的一門學科,我們引入極限概念對客觀世界運動過程加以描述,用極限方法建立其數量關系并研究其運動結果[1]。極限理論是微積分學的基礎理論,貫穿整個微積分學。要學好微積分,必須認識和理解極限理論,而把握極限理論的前提,首先要認識極限思想。極限思想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思想,是變與不變、過程與結果、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以及否定與肯定的對立統一。
1極限思想與辯證哲學的聯系
1.1極限思想是變與不變的對立統一。
“變”與“不變”反映了客觀事物運動變化與相對靜止兩種不同狀態,不變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但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例如,平面內一條曲線C上某一點P的切線斜率為kp。除P點外曲線上點的斜率k是變量,kp是不變量,曲線上不同的點對應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與kp是變與不變的對立關系;同時,它們之間也體現了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關系。當曲線上的點無限接近P點過程中,斜率k無限接近kp,變化的量向不變的量逐漸接近。當無限接近的結果產生質的飛躍時,變量轉化為不變量,即“變”而“不變”,這體現了變與不變的統一關系。
作表率的辯證思考
當前,全國組織系統“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樹組工干部新形象”活動正在深入開展,這是廣大組工干部加強礪煉,提升自我的一次良機。對組工干部而言,要按照活動要求,做到最講黨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是與非”、“大與小”、“先與后”等幾方面的辯證關系,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中積蓄人格力量,塑造良好形象。
一、慎權履責,知曉是非之理
權是雙刃劍,責為功過臺。同樣的職權,成就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事業和人生。組工干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干部的干部,自當謹小慎微,分清本末、知曉是非。一要頭不昏,做政治上的清醒者。政治上的糊涂是最大的糊涂。當今時代,國際政治格局錯綜復雜,多元思潮相互激蕩,作為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的組織部門,尤需過硬的政治意志和政治品格來把握方向、明辨是非。這就要求組工干部自覺講政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鮮明的政治觀點,切實增強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嚴格、模范地遵守黨的政治紀律。要善于從政治的高度把握組織工作全局,自覺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二要責不怠,做工作上的清正者。責任心是成就事業、錘煉黨性的基石。縱觀世間萬物,“蠶吐絲、蜂釀蜜、雞司晨、牛耕地”,只因各施其職而成精彩世界。作為組工干部,當倍加珍惜“特殊”身份和“重要”崗位,以如臨深淵、如覆薄冰的凝重感,夙興夜寐、寢食難安的責任感來用好干部、建好組織、聚好人才。要敢于堅持原則、大膽抵制歪風邪氣,公道正派、坦蕩無私。三要義不失,做生活上的清廉者。“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個干部的失節往往是從生活小處和興趣愛好中打開缺口的。組工干部因為手握“黨票”、“官帽”,更易成為別有用心之人“攻擊”的首選,稍有不慎就會身陷泥沼。對此,組工干部務必堅持道義為先、廉潔為要,看淡功名利祿,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寂寞怡然,清貧自樂。
二、修身養性,諳練大小之道
修身養性重品行是組工干部的生命。組工干部要在實踐中大小兼容,內外兼修,既重政治品行,又重生活品行。一要集大誠不丟小信。誠信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組工干部應當遵守的道德底線。組工干部擁有“社會人”和“單位人”的雙重身份,講誠信應該體現層次感和立體感,既忠誠于事業,又忠實于生活。在事業上,要實事求是、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努力實踐黨的宗旨,切實增強組織部門的影響力和親和力。在生活中,要表里如一、一諾千金,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做一個至誠至信的人。二要養大德不疏小善。做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做人以立品為先,做官以養德為要。選拔任用干部講究德才兼備,德是第一位的要素。組工干部既是選拔干部的干部、亦是影響干部的干部,自然應該躬身示范,蓄養浩然之德。常言道,“德之高下,根在其心。”組工干部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成為遵循道德規范的典范,敢于匡扶正義,始終光明磊落。在怡養大德的同時,更不忘多行扶貧幫困、尊老愛幼等小善之舉,因為積小方能成多,于細微處見精神。三要有大量不拘小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細流,故能成其深。”成事之人,重在容人,心胸如海。組工干部要豁達大度,對待組織常懷感恩之心,做到奮發有為;對待同志常懷真誠之義,做到情真意切;對待群眾常懷跪哺之恩,做到魚水相依。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容對待一切,不為閑言碎語所左右,不為誤解委屈記小帳,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三、審時度勢,善謀先后之舉
政協工作辯證思考
近讀*同志的著作《學哲學用哲學》,覺得獲益匪淺,并且更加深切地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工作中事事有辯證法,就政協工作來說也是如此。
1、遠與近問題。有人認為,政協工作離“火線”太遠,與“二線”太近。其實,遠近本身并不能說明問題,關鍵是能否做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如果能夠始終不忘記為國是建言、為民生操勞。這就是胸懷,就是境界,就是盡職盡責了。
2、忙與閑問題。有人認為,政協工作要忙一點;也有人認為應該閑一些。其實,忙與閑都是對的,只有忙,各方面工作才能闊步前進,整個事業才能興旺發達;閑一些,說明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進退有據,張弛有度。按理說,做任何工作都應該要找準位置、發揮優勢,忙而有序、閑而不廢。
3、新與老問題。有人認為,今年中央五號文件有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沒有突破。其實,凡事“應該變的,必須改變,不變則衰退;不該變的,決不能變,變則自我瓦解。”一位偉人也曾經說過,思想上經常變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一般地說,老東西未必全是壞東西;新東西未必都是好東西。就政協工作來講,結合老精神、發揚好傳統、貫徹新要求,更符合國情的要求,更利于事業的發展。
4、大與小問題。有人認為,政協是一個政治組織,要抓大事、議大事。其實,大事小事是相對而言的,在局部看是大事,放在全局看可能就是小事;在局部看是小事,放在全局看也許就是大事,因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就要從方針政策里面去找原因,反復出現的問題就要從規律性里面去找答案。一般地說,大事總是由小事所組成,小中也可以見大。更何況“群眾利益無小事”。因此,無論是大事小事,只要事關發展、事關民生,都應該高度關心、高度關注。
5、有與無問題。有人認為,通過政協提出的很多建議被黨政部門所采納,“說了沒白說”;也有人抱怨,提出了不少意見都沒有了下文,“說了也白說。”其實,意見建議有無作用,既要看意見建議本身的對與錯、質量的高與低,還要看解決問題的客觀條件是否成熟和具備。無論有用無用,就委員來說,還是要堅持“茍利于國,知無不為”,繼續滿腔熱情、鍥而不舍地在建言立論上盡所能、展所長。再說有些意見建議“不用不等于無用,今天不用不等于將來不用”。
學習辯證論文:教師學習范式的辯證透析
本文作者:杜海平工作單位:紹興文理學院
以終身學習、追求發展、自我設計為特點的學習范式"我們依舊按照瑪格麗特馬斯特曼范式三層面來分析內生學習范式的內涵和特征"首先是哲學層面"從根本上說,教師內生學習范式的哲學基礎是主觀主義,主要以析學解釋學和后現代主義哲學、符號活動論社會學、情境學習以及建構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強調實在是建構的觀點"在后現代的文本中,客觀主義的假設是沒有根據的"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斷言世界就-在那里.或者通過內部的機制予以客觀地反映〔]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心靈構成于會話之中L所謂的知覺、記憶、動機并不關涉任何真實的存在,它們僅僅存在于特定的話語實踐和社會交流中川世界或實在只不過是由一些人所創建的概念和符號所組成的集合體,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合理的解釋"因此,教師的教育世界是教師基于自己的理解而建構的,教師的學習只是要提高建構和解釋的能力,發展獨特的專業自我"從認識論上講,主觀主義強調認知是一個創造過程,是個體在自己獨特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與環境相互作用建構出來的主觀之物,具有個人性、情境性、動態性、價值性、意義性、多元性和差異性等特征"教師學習就是發展教師的自主論釋情境、建構意義與理解言語的能力,就是以經驗學習、情境學習、對話學習和反思學習為主的自我成長"從方法論上講,主觀主義強調方法的多元性、重視認識世界的個別差異性,甚至認為人無法按照既定的模式或途徑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因此,教師學習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常處在在學習、在反思、在你我互動、交往、對話、反思的學習過程中"總之,教師內生學習范式的基本哲學特征是現象性、開放性、多元性、差異性、過程性和主動性"其次是社會學層面"就內生學習范式的目標取向看,養成反思習慣、樹立學習信念、建構個體知識、確立專業自我、達成專業認同是教師學習的主要目標"反思實踐的倡導者舍恩認為,反思涉及一種驚奇、一種讓思想返回到自身對驚異的回應,它要思量我們做事之時的所為,檢驗情境中的問題,并通過現場的實驗努力解決新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檢驗看待事物的新方法,也可以嘗試將情境變得更好"社會學層面的教師內生學習的基本假設是:教育領域主要是藝術性質的實踐,所謂抽象化和范疇化的知識與專業將學校和生活分裂,將教學和做分裂,將研究和實踐分裂,而真實的教學是由現場的實驗來推動和檢驗的"因此,教師學習就必須是探究性的,是在考察自己活動的經歷中探究其中的問題和答案,重構自己的理解,激活個人的智慧,并在活動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相互作用下,產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學習"教師學習還必須是自主性的、自我設計型的,是以追求自身學習的合理性為動力,進行主動的、自覺的、積極的探究"教師學習還是發展性和創造性的,把學會學習作為學習的目的,把尊重自身、完善自我作為學習的動因"學習信念的形成也是內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因為學習信念作為學習者在學習的內涵、價值、品質、內容、途徑等方面所堅持的立場與訴求,決定著學習的方向、方式、動力與效果"外促學習范式的學習信念基本假設是:學習者沒有知識,因此學習者就必須學習知識"而內生學習范式的學習信念是:知識是個體的,實在是建構的,因此我要學既是教師學習的內涵和品質,也是動力和途徑"建構個體知識也是教師內生學習的主要社會學層面"因為,在內生學習范式看來,教學實際上是波蘭尼所謂的模糊規則(vaguerules),它們常常給個體的判斷留有很大的空間波蘭尼指出:技藝的規則將是有用的,但是它們不能決定一項技藝的實踐;它們是準則,只有當其被整合進關于某項技藝的實踐知識中去的時候,它們才能夠成為該項技藝的一種指南"[l〕教師學習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所謂的技藝規則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再用理性的激情內化為默會知識"這種默會知識是教師實踐中管用的知識"當然,教師在建構自己的個體知識時,需要確立專業自我、達成專業認同"教師的專業自我是教師自我形象、職業動機、工作滿意度、任務認知以及職業前景期望等多方面因素構成的一個體系"具有良好專業自我的教師,其主觀幸福感、教育效能感都很高,對教育教學具有深度的認知和良好的預期"這些因素都是一個優秀教師應該具有的品德"最后是人工層面"內生學習范式強調教師自我主導、自我設計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師自主學習就是教師根據自身工作的特點和需要主動地設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并進行自我學習監控和評價"教師自主學習的確證性主要來自成人教育和學習的實踐研究"教師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經歷造就了成人學習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另外,成人在社會實踐中面臨問題解決的緊迫性強,造成成人學習的問題導向和任務中心"成人更關注的是問題解決的策略和學習的效能"成人具有較強的自尊,更需要一種寬松、舒適、具備自我認同的學習環境,因此,成人更喜歡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教師自主學習的類型主要有教師個體自主的理論學習、教師個體自主的實踐學習、教師集體自主的理論學習、教師集體自主的實踐學習等"從操作模式上講,目前的教師自主學習模式研究還很少,自我設計學習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模式"我們可以把設計型學習看做一項以學習目標為準則、基于項目的活動,學習者基于工作中的問題,為自己提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并通過各種資源獲得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幫助,設計能反映主題的項目,再通過新學的知識,重新加以修改和設計,這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需要學習者不斷地設計"在美國,研究者設計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逆向思維的模式:(l)學習者確定需要學習什么,即設計一個學習主題;(2)在實踐中或理論上提出問題;(3)根據解決問題的路徑設計問題解決清單;(4)使用工具和搜集證據;(5)處理數據和解釋問題"仁;這種模式對教師自主學習模式的建構具有一定的啟示"成人教育家諾爾斯的自我導向學習過程也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廣義來講,自我導向學習描述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個體在他人或沒有他人的幫助下都能在下列活動中積極主動:診斷學習需求、明確敘述學習目標、識別人力資源和學習材料、選擇和執行適當的學習策略、評價學習結果"〔-2〕總體說,教師內生學習范式還處在理念盛行、行動遲緩的過程中,內生學習本身既是理論也是實踐,由他人提供的模式都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
國內眾多論者在強調教師學習范式的轉變時,歸納了許多范式轉換方向:從專家講座式學習到教師參與式學習,從大學主導式學習到校本自主式學習,從他律學習到自律學習,從知識技能學習到反思實踐學習,等等"斯邁利概括了西方教師發展范式轉變的四個基本維度:(l)從以外力主導教師發展轉向重視教師在自身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2)從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遞轉向要求教師更多地進行實踐反思;(3)從單打獨斗式的教師學習轉向以專業共同體為基礎的合作學習;(4)從行政部門主導的集權式管理轉向學校本位的分權式管理"不難看出,這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既不符合教師學習的應然訴求,也不符合教師學習的實然狀況"從教師學習的應然訴求講,教師學習是一種內生的需要,這種學習需要是對現實和理想的關照,是對自己生命價值和專業追求的回應,同時也是對學術霸權與思想殖民的反抗,是建立在本土化實踐中的理解,是強調尊重教師個體的生命特性、實踐特性、理論特性,激發教師個人以及局內人的變革動力,實現教師改變的主體完整性和獨特價值性的自然歸來"從教師學習的實然狀況說,教師依舊還是那個教師,不可能一下子變成自覺的學習者"許多學習主體性理論都夸大了教師學習的主體能動作用,以為只要確認了教師本身的主體地位,他就可以自主地、有效地學習"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主體,所謂不完整的主體,就是人不能獨立地確證自己的存在,每個人都需要他者,每個人的主體能力都是有限的,完整的主體只有在關系中才能得到確證"退一步講,教師擁有了學習主動性,在實踐中形成了大量的個人理論、實踐知識,但由于教育實踐具有布迪厄所言的實踐感,可能導致個人知識走上惰性化、保守化的道路,逐漸形成行動定式,從而失去其產生之初的創造性、新異性,并進而排斥變革"從這個角度講,任何教師都需要不斷吸納公共知識,以克服實踐知識、個體理論的保守性"因此,教師學習既是教師主體不斷完善的內部訴求,也是應對外部世界不斷變化的生存智慧,是確證教師專業存在感的必然"外促與內生的辯證是教師學習的必然"這就要求我們在哲學層面上超越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在社會學層面上尊重學習發生發展的規律,在人工層面上遵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階段"在哲學層面,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反映,這種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的,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是具體性和歷史性的統一"〔.5〕就教師的學習而言,作為認識不完整主體的教師通過教育實踐能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實踐,既是學習的方式,也是學習的過程,是發展,是主客體的統一,是外促與內生的辯證"趣達默爾雖然認為不存在所謂的客觀性反映事物的本質的知識,把知識當做帶有人類自我理解性質的關于-事物的語言.,〔.〕但他更強調語言并非完全是個人化的產物,而具有公共屬性"正是通過它才構成了一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世界,語言具有無我性,是屬于我們的領域,是人存在的真正媒介"l-7〕這就要求教師的學習既要關注我的實踐和我的語言,也要關注我們的實踐和我們的語言,要實現自我實踐、自我言說與-他者實踐、他者言說的視界融合"同時,教師學習不是自己的事,而是不完整的主體在關系中產生的愿望和內容"教師關系首先是教師與教師的關系,個體教師為了更好地確證自己的教師存在,必須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以獲得與其他教師對話的資本"教師關系還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個體教師為了顯現教師的魅力,獲得學生的尊敬,也需要通過學習來提高尊嚴能力"教師關系也是教師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個體教師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實現教學的最近發展區,也需要通過學習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這種關系中的教師會產生學習的動力"但是形成教師關系,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也需要內部力量的覺醒"外促學習范式的弊端在于忽略了教師主體的自覺水平,限制了教師能動性的發揮;內生學習范式則高估了教師主體性的動能,把學習責任推到了教師本人身上"因此,關系中的人強調的是內生與外促的結合,這才是辯證法"在社會學層面,教師學習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經歷過曲折的歷史"從尋找可靠的專業知識基礎、建立專業自主團體的專業化運動到注重實踐智慧獲得的實踐發展運動;從關注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提高的專業發展到注重文化力量的集體學習;從知識技能理解到自我理解,然后到生態理解;從理智取向到反思取向,其實質是什么知識更有價值的問題,而恰恰回避了學習本質的問題"當然,我們對學習本質的把握還沒有接近真理,人們對學習是如何發生發展的還存在爭議,但人類對學習機制有限的理解也主要落腳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不論是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聯結說,還是強化說模式;不論是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或者頓悟、同化、形成結構的認知說模式,還是強調生成、意義、理解等的建構和人本說模式,其實質歸根結底都是認識起因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的中途."皮亞杰認為,認知是人的本能,是人感知到與外界信息不平衡時主動的平衡過程"教師的外界環境是其他教師,是學習文本,是外界的改變"這就需要教師內在的覺察,覺察到自己認知的失衡,產生改變的動力;外界環境適時給予變化的要求和學習的指導,則教師學習就會產生內外合力"因此,社會學層面的教師學習應該是內生和外促的辯證,是外促引發內生,內生融合外促,實現教師學習的個體主動性和個人性與社會要求性和公共性的有機結合"在人工層面,教師學習既要遵循個人學習成長的特性,也要遵循教師學習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筆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經歷著不同的階段,同時也對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第一是專業他律階段,教師學習的動力來自外部,首要的任務是學習知識、技能,以及學習優秀教師身上的默會知識,以適應教學需要,這一學習目標一般通過正規的師范教育以及師徒制實現"第二是他律向自律過渡階段,教師的任務是將從官方組織的學習活動中體會到的專業發展的樂趣與自身的工作實踐和思想感受相結合,喚醒自我學習的意識,這一階段的學習目標通過教師培訓、教學觀摩以及教師自身的教學研習等來實現"第三階段是專業自律階段,教師既要挖掘、探究、提煉、總結自己的實踐性知識來促進教學發展,同時又要通過互動、交往、對話等合作性學習方式建構教學理解,這一學習目標主要通過反思和對話來實現"顯然,外促學習與內生學習是教師學習范式取向的兩極,在兩極之間存在著許多中間地帶,為外促與內生的統一留下許多空間"從教師成長的時間橫軸上說,新手教師更多地需要外促的力量;從教師學習主體性的強弱來說,缺少學習動力的教師更多地需要外促的力量"從這個角度看,人工層面上的外促與內生學習范式的有效模式應該是統合了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優點的學習模式"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既可以實現學習者自主學習也可以與其他學習者產生互動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結合了電子書以及電化教育和遠程教育方式,實現了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實現個性化學習、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互動學習的功能"當然,其他的教師學習模式諸如社群學習模式、學習型學校模式、行動研究學習模式等都可以實現教師學習的外促與內生相統一"簡言之,要想讓教師高效學習,處理好外促與內生的關系是一切人工層面的學習模式都不能繞開的話題"在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中,走向外促與內生相統一的教師學習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立場"一方面,我們需要外促引發內生,因此,需要被動式學習或安排式學習;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內生推進外促,由此,自主式學習、對話式學習也就成為必然"。
馬克思主義辯證論文
【內容提要】我們有理由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分為三種具體形態:一是否定既成知識、面向未知世界的發現辯證法,二是否定既成現象世界、面向本質世界的再現辯證法,三是否定既成現實、面向未來世界的實踐辯證法。辯證法的這三種形態具有不同的應用功能,并且在適用范圍、矛盾結構、解決矛盾的方式、基本規律和辯證運動進程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英文摘要】WehavethereasonstothinktheMarxistdialecticsmaybedividedintothreeconcreteforms:first,thediscovereddiaecticsthatdeniestheaccomplishedknowledgeandfacestotheunknownworld;second,reappearingdialecticsthatdeniesthepresentphenomenonworldandfacestotheessentialworld;third,practiceddialecticsthatdeniestheaccomplishedrealityandfacestothefuntureworld.Thesethreeformsofdialecticshavedifferentapplicativefunctionsandhaveapparentdifferencesinscopeofapplication,structureofcontradiction,thewayofsolvingcontradiction,thebasiclawandthedialecticalcourseofmoverment.
【關鍵詞】發現辯證法/再現辯證法/實踐辯證法/discovereddialectics/reappearingdialectics/practiceddialectics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9743(2003)06-0001-05
一、辯證法形態理論異動的歷史回顧
極限思想的辯證思考以及詮釋
微積分是研究客觀世界運動現象的一門學科,我們引入極限概念對客觀世界運動過程加以描述,用極限方法建立其數量關系并研究其運動結果。極限理論是微積分學的基礎理論,貫穿整個微積分學。要學好微積分,必須認識和理解極限理論,而把握極限理論的前提,首先要認識極限思想。極限思想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思想,是變與不變、過程與結果、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以及否定與肯定的對立統一。
1極限思想與辯證哲學的聯系。
1.1極限思想是變與不變的對立統一。
“變”與“不變”反映了客觀事物運動變化與相對靜止兩種不同狀態,不變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但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例如,平面內一條曲線C上某一點P的切線斜率為kp。除P點外曲線上點的斜率k是變量,kp是不變量,曲線上不同的點對應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與kp是變與不變的對立關系;同時,它們之間也體現了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關系。當曲線上的點無限接近P點過程中,斜率k無限接近kp,變化的量向不變的量逐漸接近。當無限接近的結果產生質的飛躍時,變量轉化為不變量,即“變”而“不變”,這體現了變與不變的統一關系。
1.2極限思想是過程與結果的對立統一。
過程和結果在哲學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極限思想中也充分體現了結果與過程的對立統一。在上例中,當曲線上的點無限接近點P的變化過程中,k是變化過程,kp是變化結果。一方面,無論曲線上點多么接近點P,都不能與點P重合,同樣曲線上變化點的斜率k也不等于kp,這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對立性;另一方面,隨著無限接近過程的進行,斜率k越來越接近kp,二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無限接近的變化結果使得斜率k轉化為kp,這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統一性。所以,通過研究曲線上點斜率k的變化過程得到P點的斜率kp就是過程與結果的對立統一。
從嚴治黨思想內涵與辯證思考
一、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的定位與基本內涵
(一)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的定位。2014年12月,在江蘇考察調研時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這是我們黨90多年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成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執政黨自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黨內建章立制與加強思想建黨兩個層面并舉,力圖從根本上解決影響黨的先進性、純潔性與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問題,鞏固執政基礎,密切黨群關系,確保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堅強領導核心地位。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作為執政黨的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執政黨自身建設與執政黨治國理政的統一。全面從嚴治黨既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落實其他三個“全面”戰略的重要保證。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體現了執政黨自身建設與執政黨治國理政的統一,是“四個全面”之魂。正如所說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以更大力度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了領導核心與方向指引的保障。(二)準確把握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的基本內涵。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明確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深刻闡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內涵。1.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是“全面”首先,管黨、治黨要面向8700多萬黨員、430多萬個黨組織,覆蓋黨建的全領域、全方位;同時,管黨、治黨的重點就是抓住黨員領導干部的“關鍵少數”。其次,管黨治黨要突出制度治黨的迫切性與關鍵性地位,同時要明確思想建黨的必要性,治黨也需要法治與德治兩手共抓,黨規黨紀的他律約束與黨性先進性思想教育的自律約束并舉。從心理學視角分析,人的行為除了受到外界環境、制度的他律約束之外,還時時、事事受到自身思想理念與價值觀的自律約束。因此,全面從嚴治黨的“全面”,在強調加強黨內規章制度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黨內政治思想與政黨倫理道德建設。必須將黨的思想理論和尊崇黨章的黨性與黨的先進性教育作為黨內思想建設的重點內容,以增強全黨反腐倡廉的自律約束,使制度治黨與思想建黨緊密結合、自律約束與他律約束并舉。2.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是“嚴”“嚴”就是黨內制度要嚴、黨內思想教育要嚴、黨內紀律執行要嚴、黨內腐敗懲治要嚴;“嚴”就是真管、敢管、長管,“從嚴”貫穿管黨治黨始終。黨的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反對“四風”、“三嚴三實”教育等,有力推動了鐵腕反腐,為從根本上杜絕黨內權力腐敗,形成廉潔的黨內政治生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內制度改革與建設的根本是制定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黨內法規制度,以及科學規定制度執行的合理性程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使全面從嚴治黨由從嚴治標走向科學治本,明確了黨建制度改革與建設的新思路。黨內一系列法規文件的制定與頒布正在不斷完善黨建的制度體系,為全面從嚴治黨與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提供基本遵循。從嚴治黨的“嚴”,需要黨內規矩制度改革與建設,需要大力建構制度籠子,還需要從嚴落實制度,從嚴執紀。制度籠子建構固然重要,但是關鍵還在于制度的執行。要從嚴執紀,首先需要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執行制度。其次,需要強化制度執行與監督檢查。要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制度落實。他在講到抓整治“四風”時強調“一抓到底”,要強化制度執行,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出臺一個就執行落實好一個。再次,從嚴執紀需要特別關注“關鍵少數”,重點在從嚴治吏。3.全面從嚴治黨的要害是“治”從嚴治黨應從制度治黨入手,以黨內的“關鍵少數”為從嚴治黨的主要對象,以黨內法規與制度制約“關鍵少數”的權力。同時,從嚴治黨也不能忽視以黨內基本紀律要求大多數黨員群眾,用黨紀約束普通黨員的思想行為。在黨規黨紀面前,沒有一個黨員可以成為特殊與例外。因此,在強調重點關注“關鍵少數”的同時,還需要兼顧“大多數”的遵紀守規,這樣才可能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宗旨。從嚴治黨的“治”,還體現在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落到日常管理監督中去。各級黨的領導既是黨規治理的主要對象,又是執行“治黨”職責的責任主體。從嚴治黨必須突出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要求,使領導干部保持政治立場不動搖,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從嚴治黨的“治”,還體現在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紀律管住管好全體黨員,在日常管理監督中從嚴執紀,敢于較真、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特別是使黨員干部繃緊作風之弦。從嚴治黨要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兼顧,在堅持紀律懲戒的同時,更要推進向善向上的黨的道德倫理建設,在思想道德上筑牢拒腐防變的底線。
二、全面從嚴治黨的階段性成果
(一)鐵拳反腐成果顯著。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的提出盡管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的實踐早已開始,黨的十八大以來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從監督“八項規定”貫徹落實拉開序幕,一系列違反“八項規定”的典型案件受到處理,“四風”蔓延態勢得到有效遏制,黨風與社會風氣大大改善;黨中央鐵腕反腐,抓巡視、廣派駐,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治“裸官”、鋪“天網”,堅持“蒼蠅”、“老虎”一起打,啃下不少硬骨頭,極大提振了民眾對反腐倡廉與實現中國夢的信心。中央派駐紀檢機構成功實現全覆蓋,使黨內監督不留死角空白。中央紀委設置了47家派駐機構,對139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全覆蓋,充分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管黨治黨已經跨越不少治理的險灘洼地,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階段性成就。(二)黨內制度創新的階段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強了制度治黨。據統計,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首次開展黨內法規清理的同時,已經陸續制定出臺36件重要黨內法規,其中準則1件、條例6件、規則6件、規定14件、細則9件。其中不乏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制定的黨內法規,不少新的法規具有基礎性的、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2014年8月中央出臺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在全面落實過程中,2015年已完成該方案提出的55項改革任務中的42項。黨的十八大以后,陸續頒布的一些新的重要黨內法規文件已經開始發揮深刻影響。例如,2012年12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為全面扭轉黨的作風,改善黨群關系,引領社會風氣發揮著長期指導性作用。2013年5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成為黨內法規制定的“立法法”,從此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有法可依,進入一個更加科學規范的新階段。2015年4月頒布了《關于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方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是全黨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一次生動實踐教育活動,它與“八項規定”精神相呼應,共同對新時期保持與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產生了深刻影響。2015年6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填補了自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建立黨組制度以來黨內有關黨組工作法規制度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義。2015年8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是黨內監督制度創新方面的一個基礎性制度安排,是為鐵腕反腐鑄造的利劍,對于形成“不敢腐”的政治氛圍意義深遠。2015年10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是迄今為止最詳盡的黨內紀律“負面清單”,它第一次全面闡明黨紀處分的五大原則與黨內六大紀律,為塑造黨內“不想腐”的氛圍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期頒布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是思想作風建黨的一個基礎性制度安排,它為全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一個鮮明的思想道德“高線”,為塑造黨內“不想腐”的氛圍提供了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以制度治黨為主線,不放松思想建黨,全面從嚴治黨已經取得一系列寶貴的階段性成果。
三、辯證認識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的基本關系
(一)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創新需要辯證思維指引。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創新是要解決執政黨自身存在的深層矛盾問題。首先是理想目標與現實考驗之間的矛盾,即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實現黨的執政能力現代化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理想目標,與黨面臨著“四大挑戰”(執政挑戰、改革開放挑戰、市場經濟挑戰、外部環境挑戰)的現實考驗的矛盾。其次是理想目標與現實存在的危險之間的矛盾,黨要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還與自身遭遇的“四大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等現實危險存在矛盾。要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創新,需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方法指引,厘清其中一些基本關系,包括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中的前定法規與創新法規之間的關系、“國法”與“黨規”的關系、制度治黨與思想建黨的關系、治黨能力與黨內政治生態的關系等。(二)辯證認識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關系。1.清理黨內前定法規與創設新法規的關系正確處理全面清理前定黨內法規制度與創設新的法規制度的關系,對于全面摸內法規制度家底,有效維護黨內法規制度協調統一,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目標,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中央對前定黨規的處理,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既不一刀切,一概否認,也不全盤繼承,而是采取了辯證思維方法,根據時代的變化,尤其是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揚棄前定黨內法規文件,即廢止那些明顯不適應現實需要,或適用期已過的文件,保存那些繼續有效的法規文件,但是對其中有些文件加以必要的修改。即使那些已經宣布廢止和失效的黨內法規與規范性文件,也需要肯定其歷史價值,不是簡單視如敝屣,而是按照檔案管理有關規定,繼續做好存檔、查檔利用等管理工作,發揮它們的歷史借鑒與參考價值;而對于需作修改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則納入新的黨內法規制定工作整體規劃中,作出統一安排,有步驟地完成;對前定黨內法規中繼續有效的黨內法規文件,則依舊需要貫徹落實。正確處理前定黨內法規制度的全面清理與新法規制度的創設關系,是構建黨內法規制度科學體系的基礎工作。2.治黨制度創新中“國法”與“黨規”的關系在黨內法規制度創新中,關鍵是要處理好“黨規”與“國法”的關系。長期以來管黨治黨存在一個誤區,即把國家法律當成黨內的紀律底線,對“黨規”與“國法”不加區別,導致不同“法”的調節對象與權利義務的混淆。同志指出,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建設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理論研究明顯不足,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管黨治黨不是以黨的法規與紀律為尺子,而是以“國法”的相關法律為依據,“黨規”與“國法”不分,兩者混用,黨規黨紀套用“法言法語”,錯把國家法律當成黨內的紀律底線。例如,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干部紀律處分條例》,其中不少規定都照搬國家司法條文,混淆了“黨規”與“國法”的調節對象、權利義務的要求,降低了對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上的高標準、嚴要求。治國理政的“國法”調節的主體對象是13億多公民,強調的是一般公民的法律責任與法定義務;管黨治黨的“黨紀”調節的主體對象是8700萬左右的黨員,重點約束黨內“關鍵少數”的高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行為,強調的是黨員的政治責任與黨章規定的政治義務。治黨與治國的對象與宗旨不盡相同,“黨規”與“國法”不能混用。黨內法規應具有兩重屬性,既有法律的一些特征,更有政策的一些特征。“黨規”具有廣義的“法”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以納入廣義的“法治體系”的范疇之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形成包括五個方面組成的“兩大法治體系”,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的“國家法治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顯然,黨內法規體系可以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廣義“法”的范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生態,尤其是憲法賦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威,決定了黨內法規具有某些類似于國家法的特征。1982年憲法在序言部分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唯一的執政黨的領導地位。憲法賦予的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決定了黨章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是長遠的。廣大黨員對效力穩定、形式規范的黨內法規可以形成像對國家法一樣的預期,借以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合理行為。盡管如此,在國家法與黨內法規的對比中,黨內法規的制定與形式更具有政策的一般性質,也可以歸入政策范疇。黨章盡管是黨內最高法規,其修訂形式明顯與“國法”常規修訂形式不盡相同。黨章在每次黨代會后一般都會加以修訂,并補充新的內容;黨內一般法規也存在類似情況。例如,關于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黨內規定在十年內已經修訂兩次:1990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規定》;1997年中共中央對此文件修改補充,印發了《關于提高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質量的意見》;2000年再一次修改補充前定文件,印發了《關于改進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意見》。修改和補充是黨內法規制定與完善的一種常態,這種特征使黨內法規更具有政策的即時性、具體性與靈活性的性質,和國家法律的相對穩定與抽象性的特點不盡一致。從中國政治生態的現實而言,有些領域的規范,黨內法規可能比國家法規更能發揮指導作用。例如,干部選拔任用領域的法規、軍隊治理的法規,一般都受到黨內相關法規指導地位的影響。《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范的是黨政部門所有相關層級的領導干部,而不僅僅是黨的領導干部。就“黨規”與“國法”之間的基本關系而言,黨內法規歸根到底必須尊重憲法與國家法的凌駕性。1982年憲法總綱第五條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以往存在的管黨治黨中“黨規”與“國法”混同的直接后果,就是紀委成了黨內的“公檢法”,黨內紀律審查往往成了“司法調查”,黨內生活形成一種“違紀只是小節,違法才去處理”的不正常現象。如果沒有嚴格的黨規黨紀,缺乏從嚴執紀,其結果就可能是黨員干部作風紀律問題難以及時糾正,黨內監督、執紀、問責無法落到實處,黨內權力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在所難免。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開始全面清除套用“國法”的相關內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依“國法”治國理政、依“黨規”管黨治黨的要求。強調:“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們國家,法律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嚴格。”《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劃定了黨內紀律“高壓線”,黨紀嚴于國法,基本上解決了“黨規”與“國法”混同的問題。3.全面從嚴治黨中制度治黨與思想建黨的關系首先,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生態建設中,需要有效整合諸多因素,發揮合力作用。其次,全面從嚴治黨需要制度治黨與思想建黨同向發力,相輔相成。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對等,而應該分清主次,否則就可能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淖。從嚴治黨的實踐證明,制度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克服黨內“四大危險”的主要抓手。指出:“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思想教育要結合落實制度規定來進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對空。”“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制度治黨與從嚴執紀的關系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治黨固然是基礎,但是即使有了好的制度,還需要從嚴執紀,付諸行動,需要形成從嚴治黨的治理能力。從嚴治黨的能力,除了制定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之外,首先表現在有效執行黨規黨紀、有效實現黨內監督的能力上。不能認為建造了制度的“籠子”,就能把權力關進“籠子”里。要發揮法規制度的效能,必須嚴格落實黨內監督主體責任,真正有人依照黨內規章制度敢抓敢管,真正使黨內紀律規矩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而不是嚇人的“紙老虎”,只有這樣才能展示法規制度約束權力的作用與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從嚴執紀與黨內監督制度化方面,初步形成了問責常態化,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的氛圍。經過幾輪中央巡視工作的監督問責,不少黨員領導干部在巡視問責中落馬。僅2015年,全國共有850余個單位的黨委、紀委和1.5萬多名黨員領導干部受到責任追究。以《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為主導的黨內監督法規的頒布執行,一套科學合理的問責機制的建設必將鑄就黨內鐵腕反腐的制度利劍。5.制度治黨與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關系無論是制度治黨還是思想建黨,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環境。優化黨內政治生態,將有效促進黨內民主建設,增強制度治黨的有效性。優化黨內政治生態是制度治黨的重要基礎。優化黨內政治生態首先需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夯實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需要進一步推進制度治黨的進程,尤其需要將黨的十八大以來已經頒布的一系列重要黨內法規文件真正落到實處,轉化為營造黨內良好政治生態的制度保障。尤其要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兩部黨內法規為抓手,推進黨內反腐斗爭,既處理“腐敗存量”,又堅決遏制“腐敗增量”。優化黨內政治生態要堅持制度建設為本,真正做到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實施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的全面從嚴治黨。再次,政治生態的優化集中體現在干部的選拔與領導班子的建設上。2016年各級黨委開始換屆,2017年黨的即將召開,要通過黨委換屆,以優化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為抓手,將一批腐敗、不作為、被問責的干部清出干部隊伍,將一大批經受住各種考驗的優秀黨員干部選入各級領導班子。
辯證思維與和諧思維
從哲學角度深入思考和研究辯證思維與和諧思維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
辯證思維與和諧思維的一致性、共同性,是我們首先要把握的一個觀點。所謂辯證思維,簡而言之,就是從矛盾和矛盾對立雙方的聯系中去觀察和把握事物,反對孤立、片面地看問題。和諧思維也是如此。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只考慮經濟發展,同時也要考慮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不能只顧城市、沿海地區的發展,同時也要兼顧城市與鄉村、沿海與中西部的協調發展;不能只對自然進行索取,而要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等。顯然,這些都是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我們所提倡的辯證的和諧觀與形而上學的和諧觀是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學的和諧觀,否認矛盾,掩飾差異,是一種“純粹”的和諧。正像陶淵明所向往的“桃花源”、歷史上一些政治家所主張的“烏托邦”和“大同世界”一樣,這種“純粹”的沒有矛盾與差別的和諧社會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今天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不是否認矛盾、掩蓋矛盾,而是正視矛盾、化解矛盾,即通過努力使社會矛盾減少和控制在最小的范圍、最少的數量,不至于被激化或引發對抗性沖突。
我們所倡導的和諧思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既包含斗爭、沖突的一面,又包含統一、和諧的一面。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物體——不論是死的物體或活的物體——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諧,也包含沖突,既包含斗爭,也包含合作。”我們觀察事物、考慮問題,只有把握這兩個方面,才能作出正確判斷。當然,由于時代不同,我們在戰略和策略上強調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當敵對階級、革命與反革命勢力激烈對抗的時候,無疑要通過斗爭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和平建設時期,則應強調和諧、合作的一面。比方說,今天我們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強調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斗爭。實際上,在人民內部有先進思想與落后思想的斗爭,同時我們還要面對同敵對勢力和不法之徒的斗爭。如果放棄這種斗爭,也不可能建成和諧社會。
當今世界,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的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和諧思維在承認矛盾斗爭性的同時,強調矛盾的統一性,強調事物合二為一的特性。以這種思維方式看待和處理世界事務,看待和處理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才符合國際國內發展的潮流。和諧思維表現在文化上,就是主張寬容。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歷史背景不同,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形成了不同文化,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以排斥、敵視的思維方式去看待與處理不同文化,而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往我們在闡述與理解社會發展的動力時,只看到斗爭、“分”的一面,而忽視了矛盾統一、“合”的一面,這顯然是片面的。要知道,雖然沒有分就沒有合,但沒有合分就失去意義,合是分的目的。今天,我們應該重視“合”的力量,通過“和”推動社會前進。古語云: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全國人民只有和諧相處、齊心協力,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設,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世界也是如此,和而不同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
生物唯物辯證法初探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也必然是矛盾運動的過程。這一法則,不僅適用于社會科學,同樣也適用于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生物學也不例外。
生物學的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觀點是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雖然書中的每章每論文節的具體內容不同,也沒有明確的辯證唯物主義方面的具體論述,但若細細的分析,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方法去透視,我們就會發現,事物的矛盾法則,才是這些內容中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
事實上,在自然界的萬千生物中,不論它是植物還是動物,不論它是水生還是陸生,也不論它是低等的單細胞植物還是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生長、發展過程,總是伴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因為生命的過程,就是矛盾運動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如果簡單機械的移動本身包含著矛盾,那么物質的更高的運動形式,特別是有機生命及其發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個瞬間是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并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
既然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問題是生命發展過程中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那么,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但有助于學生對書本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我認為主要應以三個基本觀點為基礎。
一、運動和發展的觀點。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的基礎,更是復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因此,我們認識物質,就是認識它的運動形式、認識它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過程。例如多細胞動物是由一個受精卵逐漸發育成為一個個體的,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吐故和納新的矛盾運動。卵細胞的發育,正是在這樣一系列的矛盾運動過程中完成的。單個生物如此,整個生物界和整個自然界也都不例外。
電力安全辯證法
安全生產是電力企業的重中之重。來自基層供電企業的長期實踐證明,運用辯證法抓安全工作往往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遵章守紀靠平時點滴養成
唯物辯證法中的質量互變規律告訴我們,量變和質變是辨證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在基層工區或班組,往往有些人因自身在安全工作中未發生過事故而產生了麻痹自滿情緒。他們總認為,只要我不出事,平時松懈一點沒關系。因此,對安全教育不夠重視,提高安全意識便無從談起。操作時不能認真謹慎,甚至對一些違章現象也持無所謂態度。殊不知,安全意識差便是違章的引子,而違章即是事故的前奏。一個人如果沒有隨時警惕的安全意識,干起工作再粗心馬虎無所謂,那么不客氣地講,他是在為發生事故作積累,這種人出事是肯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平時不注意,出事后悔遲。我們應該懂得從量變到質變的道理,平時從多方面提高安全意識,并從一點一滴注意養成遵章守經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打牢安全工作的基礎,在安全工作上取得優良成績。
抓安全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