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辯證論文
時間:2022-07-31 09:3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辯證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我們有理由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分為三種具體形態:一是否定既成知識、面向未知世界的發現辯證法,二是否定既成現象世界、面向本質世界的再現辯證法,三是否定既成現實、面向未來世界的實踐辯證法。辯證法的這三種形態具有不同的應用功能,并且在適用范圍、矛盾結構、解決矛盾的方式、基本規律和辯證運動進程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英文摘要】WehavethereasonstothinktheMarxistdialecticsmaybedividedintothreeconcreteforms:first,thediscovereddiaecticsthatdeniestheaccomplishedknowledgeandfacestotheunknownworld;second,reappearingdialecticsthatdeniesthepresentphenomenonworldandfacestotheessentialworld;third,practiceddialecticsthatdeniestheaccomplishedrealityandfacestothefuntureworld.Thesethreeformsofdialecticshavedifferentapplicativefunctionsandhaveapparentdifferencesinscopeofapplication,structureofcontradiction,thewayofsolvingcontradiction,thebasiclawandthedialecticalcourseofmoverment.
【關鍵詞】發現辯證法/再現辯證法/實踐辯證法/discovereddialectics/reappearingdialectics/practiceddialectics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9743(2003)06-0001-05
一、辯證法形態理論異動的歷史回顧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在斯大林主編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出版后,似乎就以不可更改的結論性的方式定型了。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也出現了四次對傳統體系的沖擊。第一次是前蘇聯哲學家伊里因科夫在《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一書中,將馬克思的辯證法概括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第二次是前蘇聯又一位哲學家凱德諾夫在《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三個偉大的設想》一書中,依據列寧對辯證法的設想,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概括為發生學的辯證法和結構性的辯證法兩種形態。所謂發生學的辯證法是指從發生學上把辯證法敘述成思維史、科學技術史的總結;所謂結構性的辯證法是指作為自然、社會、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辯證法以一定的結構方式構造成的辯證法理論,這就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的辯證法理論體系。第三次是我國哲學家黃楠森在《<哲學筆記>與辯證法》一書中,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細化為整體范疇、并存范疇、層次范疇、過程范疇、認識范疇等五種形式。第四次是南斯拉夫“實踐派”哲學家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概括為“否定的辯證法”,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就是對一切既成形式采取否定態度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上述四個辯證法理論體系對于沖擊傳統辯證法理論體系、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但這四個體系實質上都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總體性理論的觀念,認為不可能也不需要按應用功能對它進行形態區分。所以,時至今日的辯證法理論還是總體性的,依然帶有粗糙化、一般化的弊端。辯證法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論,具有多面性和極大的概括性。但作為一種“方法”,又要求有具體的應用功能,從而更具有操作性,因此有將辯證法功能細化的理論需要。辯證法的適用范圍不同,應用功能不同,辯證法的形態也就不同。如果功能在于發現,旨在探索世界的隱秘部分及其規律,那么這是發現的辯證法;如果功能在于再現和敘述,旨在說明現象世界,揭示本質世界,那么這是再現的辯證法;如果功能在于指導人們的實踐,旨在表達變革既成現實世界的實踐方針,那么這就是實踐辯證法。誠然,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一種總體性的世界觀,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方法論,而且是有巨大的潛在的應用功能的方法論,因而,辯證法是可以按應用功能進行形態區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曾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就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P24)馬克思的這一經典論述告訴我們,辯證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是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持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態度。但是,既成對象的類型不同,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方式也就有別。因此,我們有理由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分為三種具體形態。
二、辯證法的三種功能形態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第一個形態是發現的辯證法或稱探索的辯證法。發現辯證法是馬克思獨創的第一種辯證法形態,是在其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首次以隱性方式推出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第二個形態是再現辯證法或稱敘述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黑格爾《邏輯學》中的辯證法之后獨創的又一種辯證法形態。再現辯證法在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中得到了最為光輝的運用,馬克思還多次從理論上闡述過這種辯證法。實踐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明確提出的,是馬克思批判地吸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提出的“否定的辯證法”的理論成果。辯證法的這三種形態在功能上有明顯的不同。
發現辯證法的功能是探索未知世界,適用范圍是科學研究活動領域。人類對既成的科學知識不滿足,要超越既有科學知識,繼續探索未知世界,但是,未知領域的目標有很大的模糊性,這就決定了探索與發現將是一場思想試驗。發現辯證法就是為這種思想試驗的成功而制定思維程序的科學。再現辯證法的功能是再現現實和歷史運動的本質和規律,從本質和現象的結合上敘述現實和歷史的運動,適用范圍是對既成的現實和歷史現象的理論剖析活動。所謂再現辯證法就是分析現實和歷史現象的本質,觀念地再現現實運動的敘述方法,是理論地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實踐辯證法的功能是指導人們的實踐,適用范圍是人類創造未來的實踐領域。實踐辯證法是人們行動的辯證法,是一種具有創造世界、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功能的辯證法形態。在馬克思看來,實踐辯證法比發現辯證法和再現辯證法更為重要,因為它所要否定的“既成形式”,是人們實踐活動的既有成成果,是人們直接活動于其中的現實生活世界,是人們下一步實踐的起點。
三種辯證法中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結構。思辨性矛盾和實證矛盾是發現辯證法中的矛盾。所謂思辨性矛盾就是以現有事物的物質存在為一方,以它的概念規定為另一方構成的一種矛盾。例如,伊壁鳩魯所發現的原子自身的矛盾:從原子的物質存在說,應當認為原子無論怎樣小,也應當有一定的體積、形狀和重量,但是,從原子的概念規定說,根據理性思維的邏輯同一性的原則,把原子的概念堅持到底,那就應當認為原子作為自然的始基,應當沒有任何物理性質,既沒有體積、形狀,也沒有重量,作為概念的原子,只有相對于虛空來說的實在性,這樣理解的原子是不會有任何特質的。這就是說,同是原子,其概念規定和其物質存在,或者說,作為世界“本原”的原子和作為物質最小構成單位“元素”的原子,是自相矛盾的。這種矛盾的新穎之處就在于,它既不是實證世界中的矛盾,也不是純思維中概念的矛盾,它是事物的概念規定與物質存在相互聯結時產生的矛盾。這種矛盾是發現辯證法所獨有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的特殊結構使發現辯證法成為一種獨立的辯證法形態。所謂實證矛盾就是實證世界中的事物的矛盾,即實證世界中的對立與沖突,如原子因有重量而垂直下墜與因無重量而偏離直線的運動之間的矛盾。這兩種矛盾將會在發現辯證法的思想進程中反復交替出現。
再現辯證法中也有兩種不同的矛盾:對象的內部矛盾和矛盾的外部對立。所謂對象的內部矛盾是指對象內部所包含的對立的方面或趨勢,例如,商品內部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矛盾的外部對立就是對象內部矛盾所必然發展出來的兩個矛盾著的事物的對立,如商品和貨幣的對立。這兩種矛盾將會在再現辯證法的運動進程中不斷出現。
實踐辯證法中的矛盾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它有不同于發現辯證法和再現辯證法中的矛盾的特殊性。由于人們在實踐中對這些矛盾采取什么態度會影響矛盾本身的結構和發展方向,所以實踐中的矛盾是未完成的矛盾,是正在形成、生長因而未定型的矛盾。事實上,實踐辯證法的矛盾還只是擺在實踐主體面前的一些現實的對立面,例如,人與某種自然境遇的對立,某個人與其他個體、某個人與他所從屬的群體之間的對立,等等。
三種辯證法解決矛盾的方式也不相同。發現辯證法解決思辨性矛盾的方式是將思辨性矛盾客觀化,解決實證矛盾的方式是再構筑思辨性矛盾,再矛盾客觀化,永不滿足于既有科學知識,永遠面向遠方,探索未知。當然,已經獲得的并且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為基本正確的科學知識,暫時是可不必再加質疑的,這樣的知識便會進入再現辯證法或實踐辯證法的領域而成為新的辯證運動的要素。
再現辯證法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事物的內部矛盾著的兩個對立面轉化成該事物與他事物的外部對立,而一事物與他事物又會作為新的對立面融合成新的范疇,造成新的內部矛盾,新的內部矛盾又轉化成外部對立,如此無限循環,直到揭示出現象背后的本質并且與全部歷史發展進程相平行為止。
實踐辯證法解決矛盾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人們對待實踐中的矛盾的態度。實踐辯證法研究領域的特殊性決定了解決矛盾的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首先,對待人與自然的矛盾的態度與對待社會矛盾的態度,是有差別的。因為自然界對于人來說具有優先地位,所以,認識自然的辯證法,和一般實踐辯證法不同,它應當歸屬于發現辯證法。發現自然規律之后如何改造自然?人類實踐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總起來說,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對立面的統一為主,要以“天人合一”、統一和諧為主。當然,對立面的斗爭也是必要的,因為人類要戰勝自然,從自然界取得生存、享受、發展的物質資料。但是,人向自然界“斗爭”和索取的力度,要以人類相對于自然的自由度為轉移的,人相對于自然越自由,人對自然界的“斗爭”的力度就可以越大,向自然界的索取也越多。其次,人類歷史是不斷地面對異化而又克服異化爭取自由最終進入自由王國的過程,因此,人類對待實踐中所面臨的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的態度,具有明顯的歷史性,在人受人的奴役、人的本質被異化的歷史階段,對立面的斗爭是矛盾運動的基本形式,因而,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革命階級的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在異化基本被克服、人的自由得到較充分發展、人的解放逐步得到實現的歷史階段,對立面的和諧統一與對立面的斗爭都是矛盾運動的基本形式,并且各有其確定的范圍,例如,在已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既要處理敵我矛盾,又要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處理敵我矛盾,戰勝內外敵人,自然主要靠對立面的斗爭,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則主要靠團結和統一。當人類真正進入自由王國,建設自由人聯合體成為人類的主要課題時,對立面的和諧將成為矛盾運動的基本形式。
三種辯證法形態的規律體系也不完全相同。發現辯證法以思辨性矛盾的構筑及其客觀化為基本規律,再現辯證法則以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規律和邏輯演進同歷史發展相統一的規律為基本規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是讓“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這既是再現辯證法的思想進程,也是它的基本規律。同樣,邏輯演進同歷史敘述相統一,既是再現辯證法的思想進程,也是它的基本規律。實踐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是辯證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辯證的否定也稱“揚棄”,就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既克服又保留,因此它是帶來進步、孕育生機的活動機制。辯證的否定的第一個含義是否定,它表達的是人對于既有現實的批判、超越態度。主體對既成的現實世界,首要的態度是否定它,批判它,超越它,要建設應有的未來世界。主體應當怎樣否定既成現實,怎樣否定過去的行動,怎樣進行新的實踐?實踐辯證法認為,應當采取辯證的否定的態度,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中有肯定。在辯證的否定過程中,要保持肯定的東西于否定的東西之中,在克服舊事物的時候,要保留舊事物中一切有利于新事物發展的因素。這是辯證的否定的第二個含義。辯證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因此經過兩次否定之后所產生的新事物就會重復肯定階段的某些特征,仿佛是向舊東西的回復。馬克思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為例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也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徹底的、自覺的、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豐富成果的。”[2](P72-73)馬克思特別強調,作為第三階段的否定之否定,雖會重復第一階段的某些特征,但在質上卻不是第一階段的簡單重復,“決不是返回到違反自然的、原始的簡單狀態去的貧困。”[2](P128)這說明,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但充滿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歷史,人類實踐走的是一條螺旋式上升曲折前進的道路。
三、三類辯證運動進程
發現辯證法作為尋求超越的思想試驗,它的運動進程大體經過四個階段。
思辨啟動發現辯證法的探索開始于對既成知識的邏輯審視。面對既成的科學知識,主體感到不滿足,于是將目光投向遠方的未知物。可是,遠方是模糊不清的,于是主體不得不根據實證世界中的某些提示,按照可能性、偶然性等原則對遠方未知目標進行想象和假設。于是,以現有實證事物的物質存在為一方,以未知物的概念規定為另一方,構成思辨性矛盾。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以伊壁鳩魯的“原子偏離直線”說為例,通俗地敘述了發現辯證法的思辨啟動。
矛盾客觀化思辨性矛盾的出現表示主體有超越既有科學知識、追尋遠方未知物的強烈愿望,同時又表示主體在尋求超越時陷入了思想困惑。二律背反就是困惑的表現形式。為使思辨性矛盾得到解決,思維主體首先必須為思辨性矛盾提供一個可以得到展開和檢驗的場所。所謂矛盾客觀化,就是讓思辨性矛盾的兩個對立面都在實證世界中以實證方式出現,將思辨性矛盾的一個對立面即事物的概念規定客觀化為實證的規定性,但又不失去與另一個對立面即事物的物質存在相對立的屬性,使思辨性的對立同一結構轉化為實證的對立統一結構,使思辨性矛盾成為可感覺的實證世界的對立與沖突。這樣,思辨性矛盾就完全下降到了實證世界,并且改變了它的結構,從反邏輯的對立同一變成了合邏輯的對立統一。思辨性矛盾客觀化是主體實現超越、探索未知的第一步。荒謬的超越所虛構的二律背反將會因其不能客觀化而被否定,合理的超越則因其客觀化的成功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構筑的二律背反是否有價值。辯證的二律背反應當是洞察未知實證事物的智慧的結晶,這樣的二律背反只要一客觀化,就會預示實證世界的真實的聯系、運動、變化、發展趨勢和規律,為實現主體的超越發揮科學假說的作用。例如,前述伊壁鳩魯關于原子的思辨性矛盾,思想試驗向前推進時,新的景觀出現了:一方面,原子因有重量而垂直下墜,但另一方面又因無重量而否定了垂直下墜,但對垂直下墜的否定方式又只能是感性表象的,只能在感性現象范圍內否定垂直下墜,于是這種否定就表現為另一種不同于垂直下落的感性運動——偏離直線的運動。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在矛盾的極端尖銳的情況下把握住了矛盾并使之客觀化”[3](P229)的思想贊嘆不已,認為伊壁鳩魯“把原子概念中本質與存在的矛盾客觀化了,因而提供了原子論科學,而在德謨克利特那里,原則(不可分的物質本原——引者注)本身卻沒有得到實現,只是堅持了物質的一面,并提出了一些經驗所需要的假設。”
對立面融合成新范疇思辨性矛盾的構筑與客觀化一般都不是一次性的。一個思辨性矛盾客觀化了,但并未昭示出實證目標的面貌,于是,思維主體就要再次將兩個已經客觀化了的對立面融合成一個新范疇,這個新范疇將不復是實證矛盾,而是一個新的思辨性矛盾,新的二律背反了。在這個新的思辨性矛盾中,主觀因素將不復具有實證規定性而會重新回到概念規定。這個新的思辨性矛盾也要客觀化為實證矛盾。就這樣,構筑思辨性矛盾,矛盾客觀化,再構筑思辨性矛盾,矛盾再客觀化,如此連續交替,滾動向前,直至昭示出未知的實證目標為止。例如,前述原子內部的矛盾客觀化為直線運動與偏離直線運動的矛盾以后,原子結構的面貌并不清晰,因此,辯證思維主體就要將這兩個對立面融合成一個新范疇——排斥。排斥是從原子的偏離中直接得出來的結論。但是,只有作為物質顆粒的原子才有這種感性的排斥,而作為概念的原子不可能有這種感性的排斥,而作為概念的原子不可能有這種感性的排斥,因為作為概念的原子不僅否定直線下墜這一種感性的運動,而且否定一切感性的運動和感性的空間關系,因此,作為概念的原子所能具有的排斥是觀念性的排斥,這就是來自原子內部的自我排斥。可見,排斥,作為融合成的新范疇,又是一個思辨性矛盾體,這個思辨性矛盾也要客觀化。從物質存在方面看原子的排斥,那就是眾多原子之間的互相排斥,從概念規定方面看原子的排斥,那么這種觀念性的排斥如果被想象為感性存在的話,那就是不同于眾多原子間互相排斥的那種排斥,那就是來自原子內部的原子的自我排斥。將這個思辨性矛盾客觀化,我們就會看到原子的永恒的分裂和變化。就這樣,在融合成的新范疇——排斥中,表現在直線下墜中的原子的物質性和表現在偏斜中的原子的概念規定,都結合在一起了。
實證檢驗和實證解決辯證法的實證檢驗就是通過思辨性矛盾的客觀化使主體的假說在實證世界中經受檢驗,衡量其有無價值及價值的大小。辯證法的實證完成就是思辨性矛盾在經過多次客觀化之后在實證世界中獲得解決,主體所尋求的超越目標得到了實現,世界的隱秘未知部分得到了認識。從矛盾轉化角度說,辯證法的實證完成就是主體在思維中構筑的思辨性矛盾轉化成了實證世界中的對立和沖突,并且開辟了解決對立和沖突的實證途徑,實現了主體預期的超越。例如,伊壁鳩魯的原子偏離直線的學說,成功地解釋了天體現象,這就是原子的思辨性矛盾在實證世界中獲得的一種解決。“天體就是成為現實的原子”,“在天體中,一切促成原子發展的矛盾——形式和物質之間、概念和存在之間的矛盾都實現了。天體是永恒的、不變的;它們的重心是在它們之中,而不在它們之外;它們的唯一行動就是運動;被虛空的空間分離開的天體偏離直線,形成一個排斥和吸引的體系,同時保留著他們的獨立性,并且最后從它們自身中產生出時間,作為它們顯現的形式。”[3](239)伊壁鳩魯原子的思辨性矛盾還預言了原子結構,這是原子的思辨性矛盾獲得實證解決的又一種方式。
再現辯證法的思想進程是:先從感性具體抽象出最簡單范疇,再從抽象上升到理性具體(其間經歷若干次由內在矛盾進展為外部對立的邏輯推演),最后用邏輯范疇體系觀念地再現現實的運動及其歷史發展。
再現的、敘述的辯證法是在抽象出最簡單的科學概念的那一刻才開始啟動的。在再現和敘述辯證法的思維過程中,抽象特指從整體的混沌表象中,通過越來越切近的規定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最后得到最簡單的規定即最簡單的范疇。例如,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運動時抽象出來的商品就是這樣的范疇。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是再現辯證法思想進程的第二步。所謂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是讓“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而推動思想進程的力量則是矛盾的運動,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根本敘述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最簡單的范疇——商品開始敘述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歷史進程。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內在矛盾。但商品的這一內在矛盾必然要向前發展:交換的擴大和加深,使商品本性中潛伏著的內在矛盾發展起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而不再與使用價值粘連在一起,于是,統一的商品世界就分裂為商品、貨幣這兩極的對立。范疇還會一步步上升到資本這一級。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可是,商品流通所遵循的規律是價值規律。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個客觀的事實:一個事實是,商品交換是按照等價的原則進行的;另一個事實是:資本家以一定量的貨幣投入到經營活動中去以后最終賺了錢。社會科學家想探究資本是如何增殖的。這樣一來,問題就成了:等價交換是不是資本運動的規律?資本主義經濟在現象上是肯定等價交換這個規律的。辯證的敘述在這里發現了矛盾。馬克思說:“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1](P188)這就是資本流通的矛盾,是資本流通中的二律背反。這個矛盾是這樣解決的:資本的價值增殖是發生在資本家“所購買的商品上,但不是發生在這種商品的價值上,因為互相交換的是等價物,商品是按它的價值支付的。因此,這種變化只能從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即從這種商品的使用上產生。”[1](P189-190)馬克思的分析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了一種特殊商品,即勞動力商品。馬克思分析說,勞動力商品也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創造價值,它的價值則是由生產、再生產勞動力本身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即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屬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這個商品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價值的源泉。這就是資本家希望勞動力提供的獨特的服務。”[1](P219)至此,資本主義經濟的現實運動獲得了初步再現:“問題的一切條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換的各個規律也絲毫沒有違反。等價物換等價物。作為買者,資本家對每一種商品——棉花、紗錠和勞動力——都按其價值支付。然后他做了任何別的購買者所做的事情。他消費它們的使用價值。”[1](P220)到此為止,馬克思透過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現象的規律——價值規律,揭示了深藏在現象背后的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本質的規律——剩余價值規律。
實踐辯證法的運動進程是伴隨著人們的實踐活動的進程的,這一進程實際上是人類否定和超越既有實踐和現實、建設應有的未來世界的過程,也是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從矛盾運動的角度說,是人們正確解決實踐中的矛盾的過程。
收稿日期:2003-07-20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上一篇:電影精神執著管理論文
- 下一篇:政治寓言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