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23:43: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經濟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經濟管理激勵機制定位與實踐
【摘要】教育經濟管理屬于新興學科,開展一系列的培訓活動,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激勵機制的準確定位、高效實施、實踐分析,然后通過科學研究,促進高素質人才全面的發展,使其順勢走向更大的成功。激勵是教育經濟管理的要點,定位足夠準確,可以解決不同的發展問題,并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先進育人思想,給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起到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經濟管理;激勵機制;定位;實踐分析;思考
各大高校均面臨著教育經濟管理效率低、效果差等問題,如何構成激勵機制,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解決,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個關鍵點。
一、教育經濟管理中激勵機制定位的分析
(一)目標引導促進發展。目標必須涵蓋教育和經濟兩個部分的內容,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將影響到最終的管理效果[1]。教育經濟管理中建立起的激勵機制目標,具體實施應由教師負責,這就要求相關教師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能夠在履行個人義務的同時滿足教育對象的個人愿望,日常工作積極熱情,始終維護單位聲譽。另外,教育經濟管理中已經明確的培訓任務屬于激勵機制設定目標的關鍵點,只有獲得了教師群體、教育對象、整個社會的一致認可,才能真正促進科學研究事業的長遠規劃、可持續發展。(二)運用手段實施定位。激勵機制可以應用的手段有很多,教育經濟管理中實施激勵機制,應該同時考慮基本內容、量化環節及改進目標。一般情況下,參與教育經濟管理培訓活動的教師們,課時量都是按照薪酬劃分的,然而薪酬并不等于激勵內容,所以,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不斷改進,從物質、精神兩個方面做出相應補充,最終實現激勵內容量化處理,激勵行為真實有效。(三)彈性評價優化效果。教育經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都與公民關系有著特殊關系,激勵機制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教育經濟管理的效果[2]。所以說,既要重視激勵管理,也要建立評價機制,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未來發展的機遇更多。評價本身有一定的彈性,不能生硬的確定激勵機制,實現了教育經濟管理激勵評價的多元化發展,極有利于內部建設,加強各種要素、各類信息的高效收集。在合理的范圍內量化處理激勵評價,它對完整經濟管理體系的形成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
二、教育經濟管理中激勵機制確立的研究
道德教育經濟管理論文
道德教育的經濟功能是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薄弱環節。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研究宏觀經濟與教育的關系,對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經濟意義認識不深,尤其在前一階段,有一種理論似乎認為:在經濟持續增長的過程中,道德的淪喪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說,經濟起飛階段,不得不以犧牲道德進步為代價。這種思潮,對我國道德教育尤其學校教育工作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因此,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據道德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重新探討道德教育的經濟功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經濟功能,必須從研究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本身的辯證關系開始。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也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的發展為道德的進步提供了物質的前提。作為精神生產的道德的發展,一種新的、進步的道德觀念和規范的形成,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總要以一定的物質生產發展為基礎;而物質生產的落后和貧困,文化生活的空虛和貧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認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不是唯物主義者。另外,唯物主義認為,在經濟發展與道德之間的聯系存在著許多中間環節。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生產力,一定要通過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因素,其中首先要通過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社會制度來作用于道德的發展;其次,還要通過道德教育和各種文化設施等等,才能促進道德的發展,這種“折光”關系是唯物主義者所必須承認的,否則也將陷于庸俗唯物主義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產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也是社會生產中人們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的重要因素,社會分工協作關系又是影響生產力的一個要素。因此,作為精神生產范疇的道德,它在物質生產過程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道德對于經濟發展的這種“折光”,正是通過這一中介機制實現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形式來考察”。只有從歷史形式來考察社會分工與物質生產的關系,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辯證關系,進而正確分析道德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聯系。
物質生產中的分工協作關系,唯物主義者是把它作為生產方式的重要因素來看待的。馬克思曾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馬克思在這里所指“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便是生產中人們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馬克思不僅一般地肯定了生產中人們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是影響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還作了詳盡的分析。
指出人們生產中的分工協作關系是影響生產力的一個新要素。因為分工協作“激發個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們的精力”。并且認為“這種生產力是由協作本身生產的。”他還給這樣特殊的生產力一個專門名稱: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還說“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為精神生產范疇的道德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但它對現實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那就必須看它所屬的那種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其道德對經濟的發展也必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這一點,是我們理解道德的經濟意義時特別應該注意和把握的。
道德教育經濟管理論文
道德教育的經濟功能是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薄弱環節。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研究宏觀經濟與教育的關系,對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經濟意義認識不深,尤其在前一階段,有一種理論似乎認為:在經濟持續增長的過程中,道德的淪喪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說,經濟起飛階段,不得不以犧牲道德進步為代價。這種思潮,對我國道德教育尤其學校教育工作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因此,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據道德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重新探討道德教育的經濟功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經濟功能,必須從研究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本身的辯證關系開始。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也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的發展為道德的進步提供了物質的前提。作為精神生產的道德的發展,一種新的、進步的道德觀念和規范的形成,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總要以一定的物質生產發展為基礎;而物質生產的落后和貧困,文化生活的空虛和貧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認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不是唯物主義者。另外,唯物主義認為,在經濟發展與道德之間的聯系存在著許多中間環節。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生產力,一定要通過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因素,其中首先要通過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社會制度來作用于道德的發展;其次,還要通過道德教育和各種文化設施等等,才能促進道德的發展,這種“折光”關系是唯物主義者所必須承認的,否則也將陷于庸俗唯物主義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產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也是社會生產中人們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的重要因素,社會分工協作關系又是影響生產力的一個要素。因此,作為精神生產范疇的道德,它在物質生產過程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道德對于經濟發展的這種“折光”,正是通過這一中介機制實現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形式來考察”。只有從歷史形式來考察社會分工與物質生產的關系,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辯證關系,進而正確分析道德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聯系。
物質生產中的分工協作關系,唯物主義者是把它作為生產方式的重要因素來看待的。馬克思曾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馬克思在這里所指“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便是生產中人們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馬克思不僅一般地肯定了生產中人們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是影響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還作了詳盡的分析。
指出人們生產中的分工協作關系是影響生產力的一個新要素。因為分工協作“激發個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們的精力”。并且認為“這種生產力是由協作本身生產的。”他還給這樣特殊的生產力一個專門名稱: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還說“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為精神生產范疇的道德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但它對現實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那就必須看它所屬的那種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其道德對經濟的發展也必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這一點,是我們理解道德的經濟意義時特別應該注意和把握的。
高校教經管專業建設特點及經濟貿易的啟示
【摘要】本文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為對象,調查研究了四所高校教育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目標、課程體系、專業人員和專業資料的建設現狀和特點,以及對首都經貿大學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啟示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型碩士研究生專業,教育經濟管理專業自從1998年在我國開設至今已有17年的歷史,開設院校也從最初的師范院校擴展到綜合院校、行業院校。2011年,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設立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并于2012年開始招生。時至2015年9月,該專業已經連續招收四屆碩士研究生。然而,由于該專業并不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傳統專業,加之創辦時間較短,因而在專業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做大、做強。本文認為“專業是指根據學科分類和社會職業分工需要分門別類進行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基本單位”[1]。具體言之,專業“一般都由專業目標、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師資、專業設備等四個基本要素構成”[2]。在此,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四所高校為對象,研究各高校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特點,及其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啟示。
一、四所在京高校教經管學科建設特點
(一)務實的定位、明確的方向
通過研究發現,四所在京高校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碩士人才培養規格逐漸調整為管理型與研究型的復合,并不斷向管理型傾斜,從而使人才培養定位更加務實化。如清華提出培養“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3],人大強調培養“有科研及管理能力的教育行政人員、學校師資及與教育有關的管理人員”[4]等。同時研究方向也比較明確具體,四所在京高校根據專業教師的數量及研究方向各設置了兩到四個研究方向。
高校教育經濟活動指標評估探究
摘要: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社會不斷深化的影響下,我國教育發展也呈現出新的態勢,教育模式改革進程加快,各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得到應用。為了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為現代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高等教育的雙軌制和自主招生的發展趨勢日趨顯著,高校教育活動的經濟性特征愈加明顯。對高校教育經濟活動進行科學的評估對于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以及教育經濟效益的增長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高校教育機制評估指標主要包括人才培養成效以及自身可持續發展兩方面的內容,其中前者為社會效益指標,而后者為經濟效益指標。文章就高校教育經濟活動指評估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校教育;經濟活動;指標評估
在現代市場經濟模式下,高校教育活動與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高校的科研、招生、教學、畢業生就業等各個環節都涉及一定的資金活動,對高校教育經濟活動進行科學的評估,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等教育可以視作經濟效益綜合表現為社會效益的經濟活動,高校教育經濟活動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高校教育經濟活動進行指標性的評估,可以將高校教育體系中的要素和資源進行分類,并構建相應的評估體系,通過科學的邊際效應分析,為高校教育經濟管理活動提供依據。
一、財務要素指標評估體系
以貨幣形式為主的財力資源要素直接與高校活動、行政管理以及各類經濟活動相關,對高校的資本進行科學的管理,實現財力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對于高校的穩定運行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財務要素評估指標
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與對策
摘要:為了提高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教學效果,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展開探討。分析了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招生方案有待優化、課程體系有待完善、教學質量有待提高。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策略,要優化課程設置,開設適應高職院校學生實際需求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相關課程。明確教學目標,使教師掌握教學方向,學生樹立學習和發展方向。因材施教,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認知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制定詳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明確交叉學科的分類,明確課程歸屬,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問題;對策
1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招生方案有待優化。在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的招生方案中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生源問題。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經濟與管理這門學科的基礎相對薄弱,不像本科院校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他們在面對學科發展以及學科探索相關問題的時候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另外,不同生源之間的差異性較大,不同地區的學生接受基礎知識的水平和能力不同,當他們一同進入高職院校進行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知識的學習時就會暴露出不同地區之間基礎知識的差異性,有些學生無法在知識結構上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導致學生之間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第二,教學問題。同一種教學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地區的學生,當前的課程教學未體現靈活性和適應性,沒有因材施教,需要優化并改善教學方法。1.2課程體系有待完善。課程內容與學科歸屬之間有著極大的關聯,學科歸屬直接影響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目前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中,有的學校將該學科歸屬于教育學學科,有的則將該學科歸屬于管理學學科。在教育學學科之下側重的是教育類課程,如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等必修課程。在管理學學科之下側重的是管理類課程,如管理學、西方經濟學等必修課程。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于該專業的學科歸屬并不十分明確,歸之于教育學或管理學的都有,課程體系有待完善。1.3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就目前高職院校中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來說,教學質量還有待提高。不同學校對于該學科的教育計劃和課程規劃不同,很多學校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未能有效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優勢輔助教學,導致教學質量不高,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要。
2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策略
2.1優化課程設置。高職院校應合理設置課程規劃以及教學計劃,開設適應高職院校學生實際需求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相關課程,明確學科歸屬問題,理清具體歸屬于教育學學科范疇,還是管理學學科范疇,根據不同的學科歸屬安排不同的課程設置。2.2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能夠有效改善當前高職院校在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方面的教學問題。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還是教學檢測的依據,只有明確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的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師掌握教學方向,學生樹立學習和發展方向。2.3因材施教。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的教學方法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方法,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認知水平,考慮學生在情感態度方面的適應性,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因材施教,制定出詳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高職院校要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2.4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良好和諧的教學環境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更好地進行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學習。課堂教學環境是影響、作用于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它對教學效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高職院校要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有趣、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受、理解、體驗,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5明確交叉學科的分類。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在教育學和管理學兩類學科之間存在交叉,涉及的教育范疇較廣,明確并規范交叉學科之間的分類是改善當前高職院校學科教育中的重要問題。應明確課程歸屬,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探討論文
【內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所創造的能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效應。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擁有的性質和特點,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屬性及表現形態。其經濟價值的四個基本特點分別為:依存性;間接性;多端性;兩面性。這些性質和特點又內在地決定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向度。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性質特點表現形態
一、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基本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基本特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勞動生產、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并發揮作用過程中表現出的穩定的、獨特的屬性。它既蘊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會價值共性,又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活動中的特殊價值個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及其程度,它隨著人類社會主導類型經濟形態的更替和特定國家中心任務的變遷而改變其自身作用的質與量。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呈逐漸上升的發展軌跡。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觀點①表述為:“農業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游離于經濟活動之外;工業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處于經濟活動邊緣;知識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被提高到經濟活動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這三種經濟形態的更替。它們的生產要素分別為:土地和勞動力(以數量為主);資本、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并重,以數量為主)和原材料;知識、科技和勞動力(以素質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質)。而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社會占主導類型的經濟形態,取決于這種經濟形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觀點為:農業經濟時代,大學游離于經濟社會之外;工業經濟時代,大學處于經濟社會邊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被推向到經濟社會的中心。參見潘懋元、劉振天:《發揮大學中心作用促進知識經濟發展》,載《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第6期。)資源與生產要素,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難瞥見,伴隨著三種經濟形態的更替,勞動者的素質、精神性因素在勞動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呈線性攀升。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也逐漸彰顯。
小議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特點與向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所創造的能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效應。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擁有的性質和特點,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屬性及表現形態。其經濟價值的四個基本特點分別為:依存性;間接性;多端性;兩面性。這些性質和特點又內在地決定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向度。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性質特點表現形態
一、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基本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基本特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勞動生產、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并發揮作用過程中表現出的穩定的、獨特的屬性。它既蘊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會價值共性,又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活動中的特殊價值個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及其程度,它隨著人類社會主導類型經濟形態的更替和特定國家中心任務的變遷而改變其自身作用的質與量。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呈逐漸上升的發展軌跡。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觀點表述為:“農業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游離于經濟活動之外;工業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處于經濟活動邊緣;知識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被提高到經濟活動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這三種經濟形態的更替。它們的生產要素分別為:土地和勞動力(以數量為主);資本、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并重,以數量為主)和原材料;知識、科技和勞動力(以素質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質)。而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社會占主導類型的經濟形態,取決于這種經濟形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觀點為:農業經濟時代,大學游離于經濟社會之外;工業經濟時代,大學處于經濟社會邊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被推向到經濟社會的中心。參見潘懋元、劉振天:《發揮大學中心作用促進知識經濟發展》,載《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第6期。)資源與生產要素,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難瞥見,伴隨著三種經濟形態的更替,勞動者的素質、精神性因素在勞動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呈線性攀升。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也逐漸彰顯。
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管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針對現有管理機制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應優化、創新服務社會保障機制,整合資源、提高服務社會能力,由單一管理型向綜合服務型轉變,加大投入,形成信息化管理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管理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等教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沒有完全形成具有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公共管理模式。高職院校管理的目的是對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進行保障并進行有效規范,實時監控與評測,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相較于物質資本,高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生產開發作用更好、效用更大的人力資本。當前,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嚴重沖擊著傳統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傳統的公共管理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在實踐中探索出適應自身和社會需求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致力于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的理論流派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價值理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和貝克爾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20世紀70年代薩繆•鮑爾斯和郝伯斯•金迪斯提出的社會化理論等,這些理論從多維度研究和分析高職教育的經濟功能,如舒爾茨和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既是經濟增長的投入,又是經濟增長的原因。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直接為各類企事業單位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人力資本理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自20世紀70年代末教育經濟學引進我國以來,國內學者紛紛從不同角度對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范曉婷提出的經濟轉型導向的教育改革,李梓的評《教育經濟學》、吳耀宏提出的教育經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的定位與實踐分析等。國內學者對高職院校面臨的教育管理低下、效果差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在如何提升公共管理質量、更好地促進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關注較少。
二、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地方經濟結構對接現狀及對策
1吉林省普通高校轉型中的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趨勢
普通高校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大、普通高校轉型進程的加速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日益彰顯出來。目前“吉林省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結構對接的現狀及對策研究”在我國不同的地區尤其是我省仍處于起步階段,而我省高校轉型中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研究的相對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地適用人才的有效供給不足以及勞動力的結構性失業共存的局面。所以,吉林省應該借鑒美國等先進國家高校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成果及與市場緊密對接的有效經驗,進一步加大力度對普通高校轉型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研究。
2吉林省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對接現狀分析
吉林省普通高校轉型過程中經濟管理專業建設、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與本省的經濟發展需求狀況、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從而實現吉林省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和最優匹配。因此,吉林高校在轉型中還必須進一步調整學科和專業體系,努力培養出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復合型、實干型人才。實際上,各高校為適應市場需求,紛紛出現增設大量新的專業,甚至是不顧學校自身條件盲目設置新專業的現象。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社會、市場對于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經濟發展、市場對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各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緊密對應的關系,說明面向市場的高校調節機制開始運作。伯頓•克拉克認為,各國高等教育系統就是政府、市場和學術權威這三種努力的整合過程。高校的確應該根據社會所提供的市場信息反饋,做出反應變化,從而使高校的專業類型、學科內容和各科學生人數的分配,能夠適應市場人力資源配置的需要。
3吉林省高校經管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結構對接的策略
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轉型中經濟管理專業結構應該是吉林省普通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培養相對合適的應用型人才。吉林普通高校應加強經濟管理專業各類學科的整合,通過課程的綜合化和優化來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文科類、管理應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高校對自然科學類學科應突出學科的前沿性、應用性和專業化水平,并注意提升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第一,使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加大了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力度。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最直接反映就是專業人才結構的調整,隨之要求作為實施人力投資的社會工具的大學做出回應,尤其是經濟管理學科專業建設、人才結構要做相應的調整,這是一個客觀的連鎖過程。第二,將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省當前普通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結構及人才類型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專業結構失衡問題;新興、交叉、綜合性學科專業發展尚缺乏力度;經濟管理人才類型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對吉林高校整體學科專業結構尚缺乏科學、有力的規劃和協調。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辦學水平,更好滿足我省地方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解決吉林省目前高校應用型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從總體上看尚不能完全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問題。第三,強化和發揮普通高校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對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的機遇和挑戰,解決吉林省高等學校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調整不相適應,層次結構與國民經濟的技術結構不相適應,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與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將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對緊缺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普通高校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吉林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受到經濟結構、市場機制的影響和制約的同時,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及成功與否也必然會對現有的經濟結構、市場機制和政策體制產生作用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過高校、市場、政府、體制的系統作用和相互完善,實現我省普通高校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當地經濟結構對接的一種合理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