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環保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7:29: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環保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環保論文

環保意識教育論文

科學技術的發展盡管使人類較大程度地獲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來越崐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仍然時刻帶給人類不期而遇的災難,嚴重威脅著人類崐的安全。當前,全球性環境與生態狀況的繼續惡化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崐人民的密切關注,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崐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學生又是21世紀國家的棟梁,因此結合學科特崐點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滯崐后生效的作用。

憙一、從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看加強環保教育的重要性。憖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源源不斷地產生了大量的工業“三廢”,使得崐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據有關資料記載,1943年9&127;月美國洛杉磯首次發生崐了光化學污染,即“洛杉磯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國倫敦崐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廢水通過生態系崐統食物鏈的轉移、循環、累積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水俁脖事件;由于崐全球溫室效應,引起人體組織缺氧,導致頭痛、神經麻痹,甚至危及生命崐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我國的上海、蘭州等工業城市上空已出現了濃重崐的化學煙霧;我國長江以北的地區已找不到一條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崐國的一些大工業城市近年來連降大量的“酸雨”……顯然,環境的污染已崐嚴重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嚴峻的環境危機,使得加強環保教育成為我崐們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教委也從1990年起把環境教育納入九年崐義務教育大綱,并在《關于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中指出:“把崐環境教育滲透到有關學科教學中去?!庇纱丝梢姡_展環境教育,提高全崐民族的環保意識勢在必行。

憙二、結合化學教學,加強環保教育。憖

環保教育具有綜合性、時代性、全民性等特點,涉及到自然科學、社崐會科學、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學科,目前在我國尚崐未有專門對中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教材和大綱。而化學學科與環境問崐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滲透的內容很多。因此,寓環境教育于化學教學崐之中,是廣大化學教師應努力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1.在化學課堂上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

查看全文

世界地球日研究課

2007年世界地球日

(一)把環境教育的知識寓于學科教學之中。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們立足課堂,利用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環境科學知識的滲透教育,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在科學學科中包含著極其廣泛和重要的環境教育思想和內容,通過科學課教學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樹立保護環境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的信念。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其中環境考察課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進行動、植物的養殖,環境科學實驗,環保宣傳,鄉土地理考察等活動。

另外,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要強調實踐性、參與性和跨學科性。小學思想品德課可能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環境保護和節儉教育。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及德育相關的規律,因此開展活動時,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在美術與勞動技術教學中,應結合環境保護教育,使學生既掌握美術方面和環保方面的知識,并能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在手工制作課中,利用廢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當同學們用廢物制成各種各樣的作品其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對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環境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以學校教育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縱橫交錯,更加開放,更加寬泛的教育體系。這將有利于素質教育,有利于課外活動的開展。

查看全文

環境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與實踐

摘要: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特點和目標,從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過程管理、考核機制和校企聯合指導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環境工程;畢業設計(論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工程素養和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重要環節[1-5]。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程教育認證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重要方式?!耙詫W生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作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指導和推動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核心理念為指導,對畢業設計(論文)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以提升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強化畢業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存在問題

(一)選題內容脫離環保工程實踐

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指導能力是決定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工程經驗相對缺乏,缺少與環保行業企業急需解決的相關課題,選題內容偏重理論研究。由于指導教師不能及時跟蹤技術前沿和企業技術新需求,選題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無法滿足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查看全文

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研究論文

1996年1月,臺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結集出版《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收釋傳道《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釋恒清《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張維安《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陳玉峰《臺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釋悟殷《佛教的醫療保健--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廣律為主》、洪啟嵩《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關于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陳清香《當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態》、王淳隆《當前臺灣寺院建筑之困局與轉機初探》、王鎮華《廟宇的空間組織----以山西五臺山的廟宇為例》等十二篇論文。按楊惠南的看法,臺灣的環保運動,在1970年才開始萌芽;而臺灣佛教界之參與環保運動,則是近幾年的情形。(楊惠南A)但從上述論文題目來看,臺灣學者對佛教思想與環境保護的研究,已經涉及相當具體的領域,在理論探討上也進入比較深入的層次。

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與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江燦騰合寫的《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對西方環境保護理論模型的介紹,但從中亦可一窺臺灣佛教環保實踐及思想演變的概況。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的《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和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二文,則對佛教環保思想的理論基礎作了比較有份量的論述。照王俊秀與江燦騰的說法,這兩人在環保思想上的研究,不僅是對西方知識界“環境范型”的思想回響,而且也可以視為此一領域在臺灣地區的先驅性研究。社會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環境保護則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筆者主要根據上述三篇論文所提供的資料,對此略作介紹。所用資料,悉據從國際互聯網下載的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所建佛學資料庫電子文檔,特此志謝!

佛教思想如何為環境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所謂“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檢驗人類社會現象的觀念及假設,可用來提供一種世界觀或宏觀視野。長期以來,人類以自身創造的文化,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路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認為“科技萬能”,人類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長無限論”一再被認為是人類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種表現。在這種“環境侵略思維”籠罩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創造物質文化的過程對人類而言是“文明化”,對其他萬物而言則是“野蠻化”。人類對其他萬物“野蠻化”的過程間接、直接地影響人類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種“生態反彈”,并體會到“萬物之靈”有可能會變成“萬物之零”。(王俊秀、江燦騰)

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標。從此環境污染不再只是“臟”的問題,更是“生與死”的問題。治本之道在于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轉移”(paradigmShift)乃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必要過程。王、江的論文首先介紹了四組對比的觀點:一、由“萬物之靈”到“萬物的一支”;二、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轉移”觀念,可見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特別是指歐美社會)如何從“成長范型”(HEP)逐漸轉移成為“環境范型”(NEP)的思考和體認。

回顧戰后近五十年來臺灣佛教的環保思想,則傾向于傳統的護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錄學專家蔡念生,從1950至1980年,在各種佛教刊物及報章雜志撰寫了幾十萬字的護生與戒殺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結為《如是庵學佛賸語----護生百講》、《如是庵學佛賸語----鳥獸春秋》,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從環保角度對放生活動本身進行反思,則要遲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釋圣嚴在《人生》第62期發表《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學生物學系在《人生》第67期發表《請勿隨意放生》。而且這兩篇文章,都未進一步提出如何保護生命或生態的問題。

查看全文

環保教育演講稿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環境的惡化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嚴重的災難。環境保護是防治污染,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保證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造福后世子孫的千秋大業。近年來,隨著環保宣傳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日益增強,已成為全體人民的共識。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保教育是提高全體國民環保意識的重要途徑。而要做好環保教育工作應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生著手,從規范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抓起。中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觀念意識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積極開展中小學環保教育,注重培養其保護環境的態度和行動,激發青少年的愛護環境之情,是提高全民族環保意識的基礎工作。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環保的好壞取決于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水平。如果一個人在中小學階段就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那么長大成人后,當他們踏入社會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時候,就會增強自覺性和減少盲目性。因此,讓環保教育早日擺上中小學課堂,增強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他們關注環保問題,讓他們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尚情操。使他們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提高環保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落實環保行動,關注家庭、校園、社會、國家及全球的環境問題。

搞好環保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要想使我們的城市環境變得更加優雅美麗,清新壯觀,環保意識必須從娃娃抓起,環保教育一定要擺上中小學的議事日程。建議編寫《中小學生環保知識手冊》,要求學校將環保教育納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教務處把環保教育與學科知識滲透列為教研課題之一,各學科組、教研組探討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政教處應把環保教育與德育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法制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知識競賽、即興演講、黑板報等方式及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等競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豐富學生的環保知識。組織學生到風景區踏青、寫生、撿垃圾,激發學生愛國愛鄉、愛生活的情感,增強他們參加環?;顒拥呢熑胃小⑹姑泻途o迫感。從而將環保教育從單一的知識灌輸,擴展到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參與五個方面的目標發展。

環保教育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環保教育的行動任重而道遠,為了子孫后代,為了人類的生活品質。

查看全文

職業教育環境教育工作計劃

一、總體規劃

我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構建具有職校特色的環境課程體系,在專業課教育中結合專業特點解決諸如能源減耗、廢物利用、旅游環境設計等問題,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主人翁的責任感。

(一)機電與數控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在機電與數控等理論課中貫穿環保機械理念,在數控車床、數控銑床、鉗工等實踐課中將數控設備的噪音污染和數控加工的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滲透其中,鼓勵學生積極研究。在專業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節約實訓材料,節電的習慣和合理管理利用廢料愛護工作環境的良好習慣。

(二)電子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我國是電子電器產品、電子電氣設備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今后幾年我國電子廢棄物的產生量將大幅度上升。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果貯存、拆解、利用或處置不當,將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電子企業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制造、綠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財會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財會專業課可結合誠信教育與節儉教育,引導學生在從業過程中把好企業財務關,做好企業參謀,減少資源浪費。

(四)烹飪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保障我們健康的生活,在烹飪專業課教學中要教育學生重視食品衛生,這和環境保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教育學生在烹飪過程中注意減少油氣污染和污水排放。

查看全文

詮釋素質教育設置與網絡教學

1984年鄧小平同志指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踐表明,"現在計算機已成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標","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正在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轉到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教學中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和網絡教學密不可分,網絡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中明確提出,每個8歲的兒童都能閱讀,每個12歲的少年都必須能登錄到互聯網上,每個18歲的青年都受到計算機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美國人都能進行計算機的終身教育。在實際教學中,網絡教學更應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著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網絡教學應有與其它內容的教學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而能夠體現這種要求的教學形式之一就是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什么是建構主義呢?建構主義(cotructivism)也可譯為結構主義,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何克抗教授語)。

下面,我們分別從教學的幾個方面探討網絡教學的方法與建構主義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一、網絡教學的任務

眾所周知,人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家如此,小學生也如此。所以,網絡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上面所說的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學會上網,不是為技術學習,而是為能力學習。

我曾經在五年級學生中做過這樣的調查:學生中有60的人在家里上過網,20左右的人經常上網,當問及上網能做什么時,同學們說出了很多的內容,如看新聞、查資料、聽音樂、玩游戲等等。于是,我為經常上網的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堂作業,在網上查找有關"環保"的內容,為一篇"環保"文章搜集素材,結果只有30的學生找到了一些有關資料和文章,其他同學卻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見,網絡教學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如何上網。

二、網絡教學的準備

查看全文

小議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年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指出:“中學生及幼兒園教育應結合有關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兒童是世界的未來,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環境與發展知識的教育,從小培養環境的初淺知識和簡單技能,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職責,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幼兒教育是人接受知識最初的學習活動,幼兒環保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幼兒認識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式進行探索,初步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情感。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幼兒環保教育意識的培養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我市環保教育的發展,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素質教育的實施有更充實的切入點。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0月,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發表的《貝爾格萊德憲章》中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公認目標:“促進全世界人類去認識并且關心環境及其有關問題,并促使其個人或集體具有解決當前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和義務。”

根據環境和環境教育概念的內涵,以及《貝爾格萊德憲章》中提出的環境教育目標之精神。將幼兒園《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課題研究目標確立如下。

1.激發幼兒熱愛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環境責任感,并有初步的環境保護的意識;

查看全文

創建綠色學校規劃及實施方案范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創建綠色學校的目標;創建綠色學校的策略;創建綠色學校的步驟;創建綠色學校的實施方案;創建綠色學校效果預測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把創建綠色學校與爭創品牌學校有機結合起來、把創建綠色學校與德育工作、課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創建綠色學校與學校特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組織網絡、提供保障措施、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創建和諧的人文環境、開發“綠色教育”課程、教育成果方面:學校和教師要有創建綠色學校的論文、總結、校本教材和優秀教案、環保意識方面:師生的環保意識明顯增強,使環保成為廣大師生的自覺行動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中中學創辦于1949年,座落在仙桃市東邊與武漢比鄰,建校以來,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之路,以“抓常規、求質量、創特色、促發展”為辦學指導思想,以“做人求真,治學務實”為校訓,把創建“綠色學?!弊鳛榫G色教育的載體,與德、智、體、美、勞教育共同融為育人要素,一并納入學校發展總體規劃。特別是學校以“終身發展、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健康發展”五個發展為抓手,形成了“學校各方面工作整體推進的一體化、教師教育與學生教育的一體化、全面發展的一體化、課內與課外的教育一體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一體化”的教育特色,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學?!崩砟钌钊氲浇逃姆椒矫婷?,而創建各級綠色學校,則是我校爭創名牌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創建綠色學校的目標

創建綠色學校的目標:創建“環境優美”的校園,做到校園建筑布局合理,校園綠化怡人,校園環境整潔,校園文化濃郁,形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生活,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人格,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意識的學校文化氛圍。具體而言,包括六大指標,即:綠美凈健的生態環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環境、以生為本的課程環境、親善寬和的人際環境、橫寬縱深的信息環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環境。

二.創建綠色學校的策略

1.把創建綠色學校與爭創品牌學校有機結合起來

查看全文

區域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作為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很難做到東、中、西部齊頭并進,因此,各區域如何立足現實找到最優的生態經濟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區域;生態;經濟;產業

一、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萊斯特•R•布朗認為:“生態經濟是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是一種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不會危及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經濟”。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人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獲得了長足提升,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發展中才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問題如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75%的河流、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50余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2013年還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面對這些現實,人們不得不反思、探索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鏈接起來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劇烈沖突,既符合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德國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完善、先進的法律框架體系。德國聯邦和各州目前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多達8000多部。德國聯邦政府遵循預防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肇事者責任等,構成了世界上最完備、最先進、也是最詳細的環保法律體系,從主要內容上看,包括垃圾法、環保信息法、水利法、土壤保護法等。(二)嚴格的政府執法管理。僅僅有完善的環保法規體系還不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依法設立了級別較高的環保警察,只要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一概嚴格執法。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采取補救行動。一旦發現企業違法排污或出現漏污事故,環境警察有權立即要求這家企業停產,并通報上級部門,向民眾發出污染警報。(三)用好經濟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環保的主體。德國通過稅收和收費手段對各種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限制,要求污染環境的主體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德國政府還通過補貼、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措施,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對于安裝環保設施的企業,免征三年環保設施的固定資產稅,并允許企業可以以高于正常比例提取環保設施折舊;環保項目的研發也允許企業將研發費用計入稅前生產成本。對于積極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聯邦德國銀行還可能給予直接信貸優惠或補貼。(四)深入人心的公民環境教育一項德國的調查顯示,高達92%的德國人認為環保很重要,87%的德國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德國人這么強的環保集體意識,既是完善的教育體系的結果,也是多方社會力量努力的結果。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延伸到社會形成了完整的環保教育體系,其中特別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采用情感教育方法,讓人對自然產生情感,繼而產生責任感,自發保護生態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