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索

時間:2022-12-25 03:00:58

導語:區域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作為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很難做到東、中、西部齊頭并進,因此,各區域如何立足現實找到最優的生態經濟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區域;生態;經濟;產業

一、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萊斯特•R•布朗認為:“生態經濟是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是一種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不會危及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經濟”。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人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獲得了長足提升,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發展中才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問題如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75%的河流、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50余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2013年還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面對這些現實,人們不得不反思、探索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鏈接起來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劇烈沖突,既符合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德國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完善、先進的法律框架體系。德國聯邦和各州目前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多達8000多部。德國聯邦政府遵循預防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肇事者責任等,構成了世界上最完備、最先進、也是最詳細的環保法律體系,從主要內容上看,包括垃圾法、環保信息法、水利法、土壤保護法等。(二)嚴格的政府執法管理。僅僅有完善的環保法規體系還不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依法設立了級別較高的環保警察,只要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一概嚴格執法。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采取補救行動。一旦發現企業違法排污或出現漏污事故,環境警察有權立即要求這家企業停產,并通報上級部門,向民眾發出污染警報。(三)用好經濟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環保的主體。德國通過稅收和收費手段對各種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限制,要求污染環境的主體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德國政府還通過補貼、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措施,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對于安裝環保設施的企業,免征三年環保設施的固定資產稅,并允許企業可以以高于正常比例提取環保設施折舊;環保項目的研發也允許企業將研發費用計入稅前生產成本。對于積極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聯邦德國銀行還可能給予直接信貸優惠或補貼。(四)深入人心的公民環境教育一項德國的調查顯示,高達92%的德國人認為環保很重要,87%的德國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德國人這么強的環保集體意識,既是完善的教育體系的結果,也是多方社會力量努力的結果。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延伸到社會形成了完整的環保教育體系,其中特別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采用情感教育方法,讓人對自然產生情感,繼而產生責任感,自發保護生態環境。

三、我國區域生態產業模式構建

(一)生態農業模式設計。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態學、經濟學的規律,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形成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的現代化農業。主要模式類型概括為3種:1、“食物鏈”型多級循環模式生態系統中同時并存著多種生物,一條條食物鏈把它們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互相依賴和制約的關系。比如,作物秸稈可以養豬,豬糞養蛆,蛆喂雞,雞糞施肥作物。2、時空演替模式時空演替模式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根據生物群落生長規律和時空分布特點,人為合理地構建多物種共棲的生態系統,形成時、空上的多維立體結構。比如,在水稻田里養魚、蝦、蟹,在田間的溝、渠栽種葡萄等作物,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3、旅游觀光農業模式旅游觀光農業模式是利用農業自然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農業活動、農業和農村文化,吸引游客觀賞、品嘗、購物、體驗、休閑、度假、科學普及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比如,依托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垂釣設施,依托花卉種植基地開展觀光休閑和開發婚慶產業園。(二)生態工業模式設計。生態工業是模擬生態系統建立起“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建立互利共生的工業生態網,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生態工業模式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企業內部入手,具體包括資源生態化利用模式、清潔生產模式、生態產業鏈模式、生產者責任延伸模式和產品服務化模式,其中清潔生產模式為主,其他為輔。另一個是企業外部入手構建企業間的共生網絡。它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遵循“3R”原則,生產過程減少不必要的投入,最后的廢棄物都得到了循環、最優利用。比如有“產品鏈”戰略聯盟模式、生態化企業集群發展模式、生態工業園式整合模式等。(三)生態服務業模式設計。服務業的范圍比較廣,生態服務業一般指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的和最低限度的廢物。具體包括綠色餐飲、綠色住宿、綠色交通生態旅游、生態金融業等。1、“內循環”模式。按照循環經濟“3R”原則的指導,是服務業自身入手,從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和消費模式綠色化三個方面著手,把生態發展理念植根于服務業的長遠發展。2、“外循環”模式。服務業與其他產業必然進行資源、產品、能量的交錯流動,因此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企業間的生態化耦合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酒店來說,周圍電廠產生的多余蒸汽可作為熱源,食物殘渣可為養殖業提供飼料。簡言之,“外循環”模式就是服務業與農業、工業之間通過供求建立起來的生態發展模式。

四、我國區域生態消費模式構建

生態文明的消費模式中,它把消費納入生態系統之中,既符合滿足人類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又遵循生態系統演化規律不危害環境。這一提法雖然由來已久但真正實現還是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如政府、NGO、媒體、企業、消費者)建立起普遍的生態消費行為為基礎的,并且最為關鍵問題是由誰來統籌、協調多種社會力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主導模式:(一)NGO主導模式。NGO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和現象,從國際范圍看,發達國家的NGO數量多、規模大、人才集中、社會地位高、活動能力強,能夠積極參與國內事務,享有一定的話語權。它們一方面督促并協助政府制定、執行環保等相關政策,同時也擔負著對消費者進行生態消費教育的責任。(二)消費者主導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后,消費者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發達國家具有較高生態意識的消費者在構建生態消費模式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消費者生態意識相對較高,愿意支付溢價去購買、消費生態產品,在這樣的生態需求下企業往往需要從戰略、戰術層面作出回應以適應市場環境變化。(三)政府主導模式。國際經驗表明,盡管政府、消費者、NGO環保組織都可以推動生態消費的發展,但在不同國家,這些主體的作用并不相同,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在推動環保和生態消費方面就起到很突出的作用。政府可以用政策、法規強制性地約束企業的非生態行為;引導企業由高污染產品向低污染、無公害的生態產品轉變;協調推進生態教育的多種力量,倡導生態消費。因而,在其他主體還不能擔任生態消費主導責任的條件下,唯有政府在構建生態消費模式中應發揮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多金榮.縣域生態經濟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

[2]綠色發展引領時代潮流-赴德法意三國考察報告湖北省黨委政研系統考察組《政策》[J].2011.

[3]程紅偉.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6.

[4]朱麗娜.東北老工業基地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5]張立華.西部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路徑選擇與支持體系創新.《經濟問題探索》[J].2011.

[6]阮迎勤.構建環境保護稅制體系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智能城市.2017(8).

[7]周碧云.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5).

作者:徐雪竹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