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育作用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教育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律教育作用

篇1

在歷數了這一期診所式法律教育課程中種種感性的經歷之后,我們將目光集中在學生對這個 課程效果的反饋上,希望籍此能夠了解到學生對這樣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意見和建議。通過 從對課程及方法的評價和對自身收獲的評估,學生們的意見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對診所式法律教育的評價

學生們對這樣一個全新的而且應當說還是不十分完善的法律教育項目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支 持,這從參加診所課程的學生極高的出勤率和在課程進行中所表現出的極強的責任心和認真 精神就可以看出。在課程評估過程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診所式法律教育在法學院開設的課程 中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它所提供的學習模式和接觸實踐的機會以及從中取得的收獲與其 他的課程相比有極大的不同,諸如互動教學和模擬教學的方式,在指導教師監督下的獨立辦 案,對某些專題的集中討論等,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能夠更加 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從而擴展了視野,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這種嶄新 的實踐性教學方式的引入及時地填補了我們傳統課程設置中的缺憾,對學生而言,深有益處 .

此外,從選課時由于同學們極大的熱情而使我們不得不采用抽簽的辦法確定選課人數這一點 來看,也顯示出了法學院學生對實踐性教學的需求和我們在這個領域投入上的不足。

其次,對診所式法律教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的評價

在診所式法律教育的課堂教學部分,我們采用了其他課程較少采用的一些方法,例如模擬場 景,用現場錄像回放分析,就個別問題有針對性的討論,這些方法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 習興趣,使他們始終關注課程的內容,同時為他們進一步接觸實際案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

在接觸實際案件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如有關談判的技巧)。 在同真實的當事人接觸的過程中,學生們不但掌握了如何運用相關的法律技巧來處理問題, 同時還通過幫助當事人解決相應的問題而對社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幫助他們認識了 社會,增長了人生的閱歷。

第三,對自身收獲的評估

對每一個同學而言,在診所式法律教育課程中所經歷的情況和所體會到的收獲可能都不盡相 同,這主要是基于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所辦理的案件的不同,但在大家進行交流評估時,卻發 現有許多體會是共同的。在學生的總結會上,他們提到的最多的是兩個方面的收獲:

1、在實踐中對法律的全新認識和對社會的進一步了解。

許多同學提到了在實踐中應用法律與在書本中所學到的并不一樣。在他們獨立承辦的幾起案 件中,他們都發現自己所學的法律的理論和平時認為是無可爭議的道理在辦理真正的案件過 程中經常會遇到挑戰。即使是有法律的明文規定,在適用時還要考慮到許多其他的情況,這 些情況都使學生們開始重新認識這個真實的社會和社會中的法律。在面對當事人時,不但要 處理法律問題,還要處理許多情與理的問題,有的同學不僅慨嘆“這個社會太復雜了”。他 們認識到,處理一個案件不僅應當有扎實的法律功底,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也是必不 可少的。

2、職業道德與合作精神的加強。

同學們通過在案件中處理自己與客戶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了律師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的 重要性,并在辦案過程中出色的加以實踐,他們的認真與負責得到了當事人的一致稱贊。而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在北大婦女中心這樣的法律援助機構從事一定的工作,同學們接觸到了 一些社會中最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在為他們提供可能的幫助的過程中,同學們認識到了對于 法律工作者而言,應當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如何真正地去理解公平和正義的含義,作為 律師職業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對這些問題應當進一步加以思考。

對合作精神的加強,這應當是我們的一個意外的可喜成果。學生們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是獨 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而相對缺少合作和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法律診所的工作中他們 能 夠通力合作,親密無間,不僅解決了許多棘手的法律問題,而且從彼此獲得了幫助和啟發, 更從中感受到了合作的愉悅,這對于學生們而言收獲是巨大的。

以上的介紹可以使我們對診所式法律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和重要性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然而這種重要性價值的來源又在哪里呢?如果說診所式法律教育其價值僅現于淺表的實踐 性的經歷和經驗性的積累,這無疑將流于淺薄。這種教育項目更深層次的意義,它所著重的 目的和作用,才是它得以產生如此影響的來源。

我認為,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核心目的應當是完善學生的法律思維,彌補傳統教學所欠缺的功 能,充實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應用法律的能力,以使之成為合格的法律人才,這才是這個項目 之所以受到學生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長久以來,法學院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片面地強調 理論學習而忽視甚至是輕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認為只要掌握了理論,在實踐中稍加磨練,就 可以應付自如。而學生由于缺少實踐的檢驗并不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哪些更有用,由于并不 了解理論的實際意義而不能進一步地理解和把握知識,這都造成了知識資源的浪費。另一個 方面,學生們只是強調了對知識的掌握,而沒有意識到作為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所應當具有的 社會責任和社會意識,缺乏對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的直觀理解,這樣的人更易于為社會的風 氣所影響和左右,久之勢必不利于法律職業的發展。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法律 人才就應當扭轉這一觀念,轉變重學理而輕實踐的思想,即全面考慮法律教育的功能構成, 加強法律實踐教育的比重。法律的實踐教育特別是診所式的法律教育恰恰能夠彌補這一功能 的不足,可以全面地訓練學生的法律思維和能力,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才。

全面的法律思維應當是兼具學理性思維和實踐性思維的能力,是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才所不可 或缺的。在這里,法律思維并不是單純的指法律推理中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是指一種更為廣 義的思維,具體地說應當包括對法律的理論和應用能力的理解、法律的頭腦和意識以及對法 律職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診所式法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性思維上與傳統的法律教育模 式相比較,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背景不同——虛擬與真實。

傳統的思維培養是建立在已知的和虛擬或想象的基礎上。即便是模擬法庭或是案例分析這樣 的課程也是使用虛擬的或是已經發生過的案件作為分析的材料,這種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三個 方面:(1)學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因為是已知的或是虛擬的案件,事實與證據都可以 在一定的限制范圍內自由確定,不象真實的案件中會遇到許多未知的情況,無法真正地鍛煉 解決問題的能力;(2)難以引起學生真正的興趣。由于缺少實際的利害關系,無法讓學生 投入、負責地辦理與案件有關的問題,因此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3)難以對案件 做盡可能全面的注意及觀察,特別是針對有些程序上的問題。

而診所式法律教育則是建立在真實的案件背景和真實的當事人基礎之上的,學生通過辦理真 實的案件,可以切身體會到案件的全部過程和細節,了解和掌握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對個案和與當事人的關系的處理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

2、方式不同——抽象與具象。

我們傳統的法學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學理性思維的培養,將正義和公平的理念深植入學生 的頭腦,以使學生在考慮任何問題時都不由自主地直接去探究公正與否,合理與否,而忽視 了其產生的有些程序上的問題。

而診所式法律教育則是建立在真實的案件背景和真實的當事人基礎之上的,學生通過辦理真 實的案件,可以切身體會到案件的全部過程和細節,了解和掌握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對個案和與當事人的關系的處理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

2、方式不同——抽象與具象。

我們傳統的法學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學理性思維的培養,將正義和公平的理念深植入學生 的頭腦,以使學生在考慮任何問題時都不由自主地直接去探究公正與否,合理與否,而忽視 了其產生的原因和各方面的利益衡量,結果往往陷于抽象的價值判斷,尋求不到解決問題的 有效辦法。例如在我們法律診所中處理的一些案件,由于只聽當事人一方的陳述,學生們在 沒有全面的了解案情之前,就已經先入為主地認定了一些情況,有時經常不自覺地就用情感 替代了法律的思考,經常會因對當事人的同情而單純從情感的角度看待案件,忽視了作為一 個律師應當具有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忽略了運用證據和事實來分析案件,結果造成了一 些周折。這也就暴露出了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缺乏全面的考慮,缺少對學理性思維之外 的其他因素的考慮。另一個方面,學生經常會出于一種力求中立和客觀的角度做出判斷,我們并不恰當地將之稱 為法官式的思維,因為它更注重單純地對理性的分析和依法律的規定。這是一種接近抽象地 判斷是非的思維方式。因此我們在辦理實際案件中經常提醒學生,注意要用律師的思路去考 慮問題而不是從法官的角度去做出判斷。這都是傳統教育思維模式的慣性在起作用。

而診所教育要求學生對每一個細節都要注意并認真思考,即便是對案件的處理并不會起重要 作用的環節也應當注意。不能簡單地對事情做出判斷,而要結合具體的事實與證據進行分析 ,得出結論。要考慮法律與事實背后的聯系,甚至是要去推測和判斷法官的想法,了解案件 所具有的特定的社會背景,進而對案件做出判斷,這就是實踐中具象的思維方式。

3、角度不同——理論與實踐。

傳統的法律教育模式更加偏重于讓學生練習從全局來把握問題,重視掌握理論分析的能力, 強調學理性思維的重要性。

診所式法律教育則通過解決具體而實際的問題,鍛煉實踐性思維的能力。注重創造應變的能 力,培養一種超出單純學理性的實踐的理性,這是形成法律精神與法律意識所必不可少的。 所謂實踐的理性(并不是指實踐理性)是實踐性思維的集中表現,是將理論分析與實踐能力 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位同學曾經提到:“通過參加診所的工作,我感受 到了自己在理論與實踐上的脫節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能力的提高。當我們在開始處理具體 的法律問題時,有時會因對法律、法規的陌生而感到難以應付;到后來發現自己可以通過運 用掌握的事實和理論去嘗試解決一些沒有規定可循的情況,從而做出處理。”這就說明學生 們從法律診所的課程中已經開始學會運用實踐的理性來解決問題。

4、效果不同——單一與豐富。

與傳統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效果相比較,診所式法律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更為豐富一些。如在診 所式法律教育課程中可以體驗多樣性的角色,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正如一位學生所言,“ 在接辦案件的進程中,與當事人的交談,與法官庭上、庭下的交流,也使自己有意識地扮演 多重角色,一個精神的慰籍者、一位指導老師、一位法律顧問、一名學生、一位人…” .多樣性的角色帶來多樣性的思考,也獲得了多重的收獲。通過診所式法律教育,也使學生 能夠開始全方位地認識法律的存在,不僅僅是“書本中的法律”,還有“法官的法律,當事 人的法律,社會的法律”等等。學生們通過辦理案件,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巧,更為 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了社會,同時通過為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更加深刻地 體會到了作為一個法律人所應當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這些都是 傳統的法律教育所難以達到的。由以上的分析我們也大致可以總結出診所式法律教育的作用,即:法律實務技巧的培養、法 律意識和法律頭腦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形成和道德的完善。在這三者之中,完整的人格和完善 的道德是合格的法律人的根本;全面的法律意識和法律頭腦是其基礎,而良好的法律應用能 力和技巧則是其外在的表現,它們共同構成了實踐性的法律思維能力。診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種實踐教育,它的特殊性不僅僅是它同傳統的法律教育方法不同,更在 于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的模式,從單純的由理論去指導實踐的演繹式模式到通過實踐獲得 更加全面知識和技能的歸納式模式,讓學生學會了從實際的個案著手探索法律的精義和對社 會的意義。

通過診所式法律教育使法學院的學生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法律,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應當是幫助人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正如梁治平所說的:“教育所關涉的 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而且是人格的成熟與道德的完善。”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是真正觸 及了教育的目的了。

篇2

【關鍵詞】 護理不良事件; 護理安全; 護理質量; 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9-0129-03

doi:10.14033/ki.cfmr.2015.29.064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安全是一直關注的焦點;在瑣碎而繁雜的護理工作中,如何更有效的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是不斷探討的主題。本研究針對筆者所在醫院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并結合相關法律知識對筆者所在醫院的護士進行相關的護理風險教育及法律知識的學習、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相對較高的10個科室的284名注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法律知識對所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學習,同時對2013-2014年500例住院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的問卷調查。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臨床發生的不良事件結合相關的法律知識對筆者所在醫院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相對較高科室的護士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并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改進措施。比較干預措施實施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并分別對調查對象采用《護士風險認知調查量表》和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護士的一般情況以及護理不良事件的認知情況,住院患者的一般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等內容。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0個科室的284名注冊護士,并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3年及2014年在所選取科室住院的500例住院患者分別進行問卷調查。

1.3 觀察指標

比較結合相關的法律知識對護士進行護理不良事件反饋性學習教育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護士的護理安全行為比較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情況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資料類型采取相應的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和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反饋性學習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實施護理不良事件反饋性學習前后相關科室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反饋性學習實施之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反饋性學習前后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施護理不良事件反饋性學習前后相關科室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反饋性學習實施之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創新,護理職能需要不斷的拓展,而護理學科相對的滯后性增加了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系數[1-2]。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風險無處不在,已成為全球醫療護理界的共識[3]。在臨床醫療護理過程中,護理工作瑣碎且復雜,因而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隨之增高[4]。相關研究發現醫務人員對患者安全的重要性意識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醫務人員特殊的工作性質、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以及醫護溝通不足是影響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顯示護士工作年限、所在科室也是患者安全的影響因素[5-7]。凌秋英等[8]研究顯示在患者的安全意識方面醫生顯著高于護理人員。李娟等[9]調查研究顯示,患者自身因素在護理安全中的作用也要引起關注。對護士進行護理安全案例及法律知識教育,有利于護士在工作過程中更好地分析和評估安全風險因素從而有利于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護理,保證患者的安全[10]。為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確保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本研究對護理人員進行不良事件反饋性學習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以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法律意識是護理人員做好細節護理的基礎,只有提高自身工作的重視程度,才能關注與完成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能夠極大的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護理安全不僅反映了臨床護理人員的服務素質、技術水平,而且是衡量醫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11]。醫療護理安全一直是各家醫院首要的關注點,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到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張海燕[12]研究發現護理風險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安全、顯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并采用護理不良事件反饋性學習結合相關法律知識的方法,比較干預措施實施前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情況。結果顯著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各類隱患事件的發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有利于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羅旭,吳瓊,郭文瓊,等.透視我國醫療風險的特點、種類及成因[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6,13(2):7-9.

[2]張潔,張峰.醫療風險形成的原因與防范[J].中國醫藥導報,2006,3(16):108-110.

[3]王紅敏.護理法律風險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4]梁珍紅,葉旭春.安全文化研究及其對我國護理的啟示[J].護理雜志,2007,24(10A):43-44.

[5]黃美萍,劉翠萍,王愛敏,等.護士對病人安全文化認知情況及安全文化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1,18(11):65-67.

[6]李燕,魏譽民,丁明暉.護士對患者安全文化感知調查[J].護理雜志,2009,24(16):15-17.

[7]吳曉靜,樸玉粉.護士醫院安全文化知的調查研究[J].護理雜志,2009,24(3):7-9.

[8]凌秋英,張晉聽,許璧瑜,等.醫務人員參與患者安全文化建設狀況調查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雜志,2010,9(7):6-9.

[9]李娟,趙慶華,肖朝陽.病人參與病人安全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5(2):473-474.

[10]劉蓮,黃娟.臨床護理風險的防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8):25-26.

[11]錢亞平.患者安全管理目標對護理安全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433-434.

篇3

一、消除自卑心理

適當、及時的鼓勵性評價能對學生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而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善于為落后學生或學生學習中暫時落后的方面創造種種成功的機會。通過教學評價,讓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閃光點。教師在評價時可以運用“低起點、小臺階”的方法,為他們發展興趣愛好、發揮特長、取得成功提供機會。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也要求實施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看到成功之處,認清自己的力量,找到失敗的教訓,要信任和鼓勵學生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筆者曾接到一個差班,該班初一時的語文教師年老多病,無法正常教學,作為該班語文教師的我,從激勵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著手,主動地關心后進生,不時地對他們細小的進步表示贊賞,在全體同學面前重新樹立他們的形象,讓他們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和老師、同學們對自己的期待。在他們再次失利的時候,告訴他們“耕耘多,收獲少”的現象亦經常出現的道理,并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科學的道理,激情的話語,不斷的贊賞,真誠的相幫,填平了他們心中的缺欠,點燃了他們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這時候,我因勢利導,趁熱打鐵,讓他們完成《語文與生活》《學習語文的苦與樂》等作文練習,讓他們明白生活中離不開語文,生活中又處處可以學到語文,而要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慰,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等道理,進而樹立起為了更好地從事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排除一切困難,學好語文的決心。

二、激發自信心

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同學們所關注的焦點往往是那些少數的優等生。而學習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學往往很難看到自己的長處與進步。如果能夠引導他們以“我”比“我”,從縱向比較中,他們將看到自己的成績與進步,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增強前進的動力。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每一點進步,或對某些長處有所發展的學生都給予鼓勵。如:課文朗讀正確、流利,體會作者感情準確到位,遣詞造句新穎獨特,作業書寫工整漂亮等等都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也可以通過填寫隨堂記錄卡的方式進行評價。如:“你今天有什么收獲?”如果有,學生就可以在這欄后面畫上一個笑臉的符號。使學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不斷地由小成功積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信心,激發內在的學習主動性。

三、克服自滿情緒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目標是以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評價體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評價。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激勵性評價,不僅有利于改善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而且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

1.評價學生學習活動。教學評價必須與學科教育目標和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因為這些內容是培養目標的一部分,是必須關注的,同時它們也是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激勵性的“全程式”評價,可將教學活動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啟動階段。在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二是運用創新。不僅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評價,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學習策略的評價。對學生評價的內容除了語言技能之外,還有學生是否團結、是否互助、分工是否有條理,都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激勵發展的評價。三是終結階段。一堂課的終結階段主要是作業評價階段。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作業的難易尺度,著重檢測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把它作為衡量好差的一個重要標準,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落實,創造意識才能得以增強。

篇4

關鍵詞:首發精神分裂癥;阿立哌唑;氯丙嗪;療效

氯丙嗪屬于常用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而阿立哌唑則是一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兩種藥物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和陰性癥狀均有效[1]。為比較阿立哌唑和氯丙嗪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療效,本院將患者進行分組分別予以兩種藥物治療,并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72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符合CCMD-3中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按照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女比為17:19,年齡19~59歲,平均(37.3±6.1)歲,病程2個月~10年,平均(5.2±1.6)年;研究組患者男女比為15:21,年齡22~58歲,平均(40.2±8.7)歲,病程5個月~12年,平均(6.7±2.1)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經清洗期1w,研究組患者予以阿立哌唑(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1304,規格5mg*10片),起始劑量為5mg/d,再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加至10~30mg/d;對照組患者予以氯丙嗪(大同市云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4020185,規格25mg*100片),起始劑量為50mg/d,再逐漸加至300~500mg/d。兩組均連續治療4~12w,期間不合用其他抗精神藥物。

1.3判定標準 采用陰性與陽性癥狀量表(PANSS)在治療前和治療12w后測定癥狀改善情況,總分100,分值與癥狀程度成反比關系[3]。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量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生活質量,選取軀體功能、情感功能和精神狀況3個項目,每項0~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水平成正比關系[4]。采用TESS副反應量表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嗜睡、視力模糊、便秘和血壓下降,不良反應可疊加[5]。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均用SPSS21.0軟件分析,用(x±s)表計量資料,用t進行組間比較;用百分比(%)表計數資料,用?字2進行組間比較,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精神病理總分均有降低,研究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研究組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精神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精神分裂屬于常見慢性精神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有研究報道:與傳統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比較,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更有效[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陽性、陰性癥狀及精神病理分值均優于對照組,表明阿立哌唑治療首次精神分裂癥療效較氯丙嗪更為顯著。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阿立哌唑屬于喹啉類衍生物,主要是通過多巴胺的D2部分激動作用提高額葉不足DA功能;通過降低中腦邊緣喜用的通路過高的DA功能,降低亢進的DA活性,達到改善患者陰性癥狀目的,其藥理不同于傳統抗精神藥物氯丙嗪,因此治療效果更顯著[7]。另外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表明阿立哌唑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表明阿立哌對首次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患者傷害性更小,即安全性更好。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氯丙嗪會升高患者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對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較大,因此不良反應情況較嚴重[8]。

綜上所述,阿立哌唑較氯丙嗪治療首次精神分裂癥效果更顯著,可以提高患者認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其不良反應少即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伯軍,張華,劉嚴.阿立哌唑都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與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0):1450-1452.

[2]熊建文,楊遠堅,周朝雄.阿立哌唑與氯丙嗪對慢性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31-33.

[3]阿立哌唑與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安全性系統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9):682-684.

[4]楊淑珍.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3,19(9):1348-1351.

[5]劉倩倩,李亞飛,朱祥路,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用阿立哌唑夠血清1L-2、1L-4水平變化的探討[J].貴州醫學,2014,38(2):99-101.

[6]杜彪,李慶平,母波,等.阿立哌唑與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安全性系統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9):682-684.

篇5

一般來說對于法律素質的定義廣泛的認為是人們所具有的守法能力以及識法、用法的能力,也有一部分的學者把法律素質劃分為人們思想道德的部分之一,認為法律素質是構成人的道德素質的最基本的內容。除了上面兩種對于法律內涵的定義外,還有一部分的學者把法律素質定義為人們通過對法律的了解而形成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情感,是一種作用于人們心理活動的表現。只要人們加強對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其法律素質一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法律素質是個體學習法律的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目的,因此在法律教育當中,要充分發揮法律素質的引導作用,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習者的法律素質提升。

二、法律素質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關系

法律素質教育應該是法律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律素質和法律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既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在某些方面有著一定的差異性。法律教育主要指的是院校或者培訓機構對于學習法律的人員知識傳授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在法律教育實現的過程也實現了法律素質的培養,因此對于這兩者的具體定義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是某些細節來說,法律素質教育和傳統意義上的法律教育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法律素質教育隸屬于法律教育,其是法律教育的龐大支系中一個主要分支而已,在面對的人群和對象來說,法律素質教育和法律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前者所面向的整個整個社會人群,是為了提升人們對法律和法制的整體認識,而后者所面對的主要是將來會從事和法律有密切關聯的專業水準比較高的學習法律的學生,其針對性更強。

三、提高院校法律素質教育水平的具體方法

1.加強對社會法制環境的優化過程

所謂的社會法制環境的優化是在改變人們傳統法制觀念的基礎之上實現和社會法制有關的各個環節的優化的過程。在優化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注意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優化。要加強基本法制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在立法時要充分的發揮人民的民主性,讓最廣大的人民積極的參與到立法工作中來。在執法時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相關執法人員切不可知法犯法,對于社會法制環境的進一步優化造成阻礙。只有對社會法制環境進行最大程度的優化,才能夠促使相關學生法律素質的提升,才能夠盡可能的讓以法律素質教育為基本引導內容的法律教育的得以順利高效的進行。

2.院校大力推進法律教育課改革的進行

目前我國高校和法律有關教育的具體情況,大多數的高校已經把法律基礎課程列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須要學習的內容,這對于提升學生整體的法律素質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由于我國人民傳統的法制意識淡薄,在推進高校法律基礎的教學過程中還存有一定的問題,因此要想從根本上發揮法律素質教育對于法律教育的引導性作用,必須加強對院校法律教育的基本模式的改革。首先應該提升琺瑯彩素質教育的整體地位,把其納入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規程中去,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律素質,院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把學生對于法律的認識和應用情況進行考評,并且把考評結果納入學生學分的評定當中等。除此之外院校也應該對傳統的法律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改變,在法律教學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和教師在法律教育的課堂上的互動,從而為促進學生法律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其綜合能力的完善奠定基礎。

3.加強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學中的應用

法律情感是法律素質的主要體現內容之一,因此要想實現法律素質教育在法律教學中引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加強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學中的應用。這種應用首先表現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如果教學內容選用的恰當,那么想過的教學情感會很自然的流露出來,從而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改變為主動學習知識,為學生法律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提供情感條件。在選用恰當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充分的發揮其指引作用,對于相關法律知識的法律精神及時的傳授給學生,從而實現學生法律素質的提升以及法律教育的順利進行。

四、結束語

篇6

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是通過向大學生傳授與創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幫助他們樹立法治觀念,提升他們的法律運用能力,以適應在創業過程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對于既缺市場經驗,又缺乏創業資本的大學生來說,創業的難度與風險顯然很高。這里的風險不僅包括創業項目選擇的風險,而且也包括創業是否成功的風險,更包括創業中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前兩項風險有時是可預見卻無法控制的,但法律風險卻有可能通過事先的知悉來預防,或者事中的得當處理來避免。因此,創業法律教育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較突出的問題。

(一)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地位邊緣

根據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創業教育教學內容以教授創業知識為基礎,以鍛煉創業能力為關鍵,以培養創業精神為核心。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分別從知識、能力和精神培育3個方面入手,其內容包括創業政策法規、創辦企業、遵紀守法。目前,許多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高度關注金融、企業管理、財務會計、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對創業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創業法律教育被邊緣化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創業法律教育沒有進入課堂教學,采用自學形式,沒有納入課堂教學;二是,創業法律教育的教師團隊建設受關注度不夠,參與創業教育交流、培訓的機會不多;三是,創業法律教育的課程體系開發嚴重不足。創業法律教育內容僅以創業基礎課程的組成部分存在,獨立的創業法律教育系列課程滯后;四是,創業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視不夠。由于創業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潛在性、長期性,因此,高校對于其研究的緊迫性、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較少。

(二)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實踐性指導欠缺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創業也是一種實踐行為。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時,如果能突顯兩者的特點,注重實踐運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與愿違。目前,許多高校的創業法律教育多是由學校老師承擔。有的老師雖有法律專業教育背景,但沒有法律實踐經驗。因此,他們不能向學生提供實踐性的法律指導,只能從書本到書本,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例如,開展創業政策法規教育時,強調學生關注“按規定,有優惠”;進行創辦企業教育時,以告知學生“按規定,走程序”為目標;而在遵紀守法教育上,則簡單告知學生“按規定,不違法”為限。有的老師雖有法律實踐經驗,但沒有創業實踐經驗,對大學生創業中的法律問題關注不夠,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預見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相對于鮮活、生動的營銷策劃、項目選擇等創業教育內容而言,創業法律教育就難免顯得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學生關注,其效果自然受損。

二、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目標定位

創業法律知識的缺乏,不僅導致大學生在創業中可能遭受法律風險,而且還可能招致創業失敗。為了保障大學生創業順利,應加強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而要增強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解決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被邊緣化,理論過度兩個突出的問題。影響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實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創業法律教育的目標定位不準。前者,將創業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則是過分強調創業法律教育的理論性。對于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目標定位,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創業法律教育應重在塑造大學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國許多大學生涉世未深,創業意味著走進社會。在現代法治社會,法律素養是每個人融入社會的基本素質。一個創業者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具備更高的法律素養。創業大學生的法律素質與其他素質和諧統一發展,才有可能成為成功的創業者。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目標應該分為3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講授法律知識,較高層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層次是激發大學生的法律創造能力。講授法律知識,讓大學生了解掌握法律這一社會規則,這是步入社會、創業的基本技能。然而,創業教育不能僅追求生存、賺錢,還必須回歸教育的“育人”本質。創業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過程,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內容之一。創業法律教育,不僅解決大學生創業中的法律實務問題,更注重大學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可能導致學生法律意識淡漠,誤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創業者來說,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是中國新一代的創業者,是未來中國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法律素養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不僅如此。他們的法律素養還將對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能激發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較強的高素質大學生創業者積極、主動地對法律進行探索,在創業實踐中創造法律,這必將有力地推進中國法治的健全與完善。只有明確并且理清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3個層次目標之間的關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實效性。

(二)創業法律教育應重在引導大學生創造性

地運用法律和完善法律為了保障良好的市場秩序,各國不得不依靠法律來約束、規范和指導經營者的行為。引領和規范是法治發揮作用、顯示價值的兩種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國家發展方向,規定了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動準則。健全的法治能規范經濟行為,創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提供穩定的社會預期,引領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業法律教育應該引導大學生關注法律的引領作用。通常情況下,法律對于某些行為的禁止或推動,都會直接帶來或隱藏著某種商機,重在發現。正如人們常說的,當世界對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可能正在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現實中,不少企業家從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無限商機,從而獲得成功。法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規律性、概括性的總結,既有前瞻性,又有滯后性。創業法律教育應該重在引導大學生從法律中尋找商機,而不是學會鉆“法律空子”,違法經營。如果創業法律教育能啟發大學生充分利用法律,從法律中尋找創業機會和空間,那么,它就與“創業”融為一體,解決了“創業”、“法律教育”兩張皮的現象,也能較好地解決創業法律教育過于理論化的現象。高校的創業教育不同于以解決生存問題為目的的培訓,也不是一種“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種滿足以創新為標志的“創業革命”對人力資源需求的教育。創業法律教育也是生產力。總之,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既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業的需要[2]。因此,創業法律教育既要回歸教育的“育人”本質,也要融合創業的“價值”追求[3]。

三、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路徑選擇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師資多以校內專職教師為主,社會兼職師資為輔,形式主要是課堂教學。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這種路徑選擇,某種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慮,而不是從最大程度地提升創業法律教育的實效性出發。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實效性,路徑選擇的改變是一種可能。

(一)組建導師團

組建以法律知識、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個層次為內容的,由創業者、企業家、專家學者等組成的導師團。教育部在創業教育師資建設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學校要根據專任為主、專兼結合的原則,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現在,許多企業家對大學生創業指導和支持充滿熱情,問題是如何充分發揮這些社會創業導師的作用。解決這一問題,主要取決于各高校的創業導師制度設計。高校在設計創業導師團時,要重在整合社會創業導師的優勢資源。在創業法律教育導師團的組建中,可以分為3個組:校內法律專業老師和校外律師、法官等以講授法律知識為主;校內外專家學者側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契約精神、公平理念、誠信原則等;外請企業家則主要與大學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學生法律風險意識,把握法律中的商機。高校要組織這3個組的創業導師定期交流,讓他們形成有機整體,但又各有側重,增強創業法律教育的針對性,提升實效性。

(二)開展法律教育

在創業教育中,要以大學生的創業實踐項目或創業活動為載體,開展實戰型創業法律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者的目標與施教者的目標相統一才能有效。創業法律教育必須讓大學生與施教者的目標統一。首先,我們要對受教大學生進行細分,然后確定不同的教育目標。我國允許并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創業,許多高校建立了創業園或創業基地,有一批大學生在校期間已經創業。現在,創業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學生可以分為3類:一類是已經組建團隊創業或個人創業;第二類是有創業意愿;第三類是沒有創業意向。對于第三類大學生的創業法律教育,以讓其掌握基本創業法律知識,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為目標。對于第一類大學生,則可以結合他們的創業經驗、創業需求和創業中的問題,引導大學生在創業中靈活運用法律,甚至創造法律。第二類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可以從對他們的創業項目計劃進行法律診斷、法律指引入手,開展創業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進行創業項目或創業計劃大賽時,可以要求參賽大學生對創業項目或創業計劃的法律環境進行評估,讓學生在事實歸納能力、法律解釋能力以及將法律和事實聯系起來的法律論證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識的鍛煉,最終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

(三)選定法律教育內容

以大學生的創業需求和創業實際為主線,選定創業法律教育的主要內容。創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雜。創業法律教育在內容的選定上,如果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創業需求和實際,就能達到既有效地解決他們創業中面臨的法律問題,也能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提升他們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創業大學生必須了解的,并且會伴隨他們創業的整個過程。目前,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工商注冊登記、合同的簽訂、知識產權的保護、稅收等方面。隨著知識經濟在中國的逐漸形成,知識產業發展迅速增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新媒體和文化創意等領域。結合大學生的創業需求和實際,創業法律教育的內容應該新增互聯網管理法、電子商務法,以及廣告、知識產權、營銷等法律在互聯網的運用等。許多大學生是以個人名義或校園的方式開始創業,隨著業務的擴展,他們成立注冊企業的需求突顯、創業融資的需求突顯、規范勞動關系的需求突顯、理性對待競爭者的需求突顯。這些實際創業中的需求,對創業法律教育的內容選擇上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因此,基于法律責任的分析,開展企業組織法的教育;基于股東權利和義務的分析,開展融資法律教育;基于勞動者權利分析,開展勞動法教育;基于市場競爭的分析,開展反不正當競爭法教育等都將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綜上所述,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超越了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因此,要堅持實踐性與理論性的有機結合,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大學生法律教育圍繞創業主題,強調以大學生創業經驗、創業實際和創業需要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在創業中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發展、促進法治建設為目的,因此,要堅持靈活性、實用性和原則性的統一。增強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把握創業法律教育的實踐性特質與法律能力的隱性、柔性特征,發揮創業法律教育的顯性作用。

四、結束語

篇7

【關鍵詞】高校;法律教育;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人們對于法律知識或者是觀念了解的程度就是法律意識,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法律意識還包含了人們對法律要求和作用等相關情況的了解程度。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心理還不夠成熟,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因此高校需要通過法律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可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頻頻出現刑事案件,這不禁引起了社會和高校的重視。人們開始擔憂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法律意識。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學生的犯罪已經占到了全部刑事案件中的17%,并且還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項調查數據中顯示:只有2.8%的學生對我國的法律體系比較了解,但是他們通常情況下只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卻比較缺乏。當前高校中的學生基本都是九零后,他們在和同學的相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是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又缺乏冷靜思考和解決矛盾的能力,十分容易出現仇恨和易怒的情緒,最后導致悲劇的出現。當然除了學生的因素之外,學校的法律教育不到位也是主要的原因,盡管有的高校會開設法律課程,但絕大多數都是作為選修課程。這無形中就讓學生不再重視這門課程,只希望考試過關,并不在乎自己的法律意識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更不可能在現實的生活中去靈活運用法律知識。

二、高校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也包含法律意識,我國在推行依法治國,因此法律體系也在逐漸完善,而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也是他們更好融入社會的基礎。1、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由高校的性質決定的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到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而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它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對人才的培養效果直接產生作用。在法律普及的過程中,高校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它不但可以為我國的發展和建設培養專業化的人才,而且也可以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讓學生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衡量他們綜合素質的一項標準就是法律素質。2、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就是要為人們的生活營造良好的氛圍,而高校作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也需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把法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參與者都需要具備很好的法律素養,而且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完善的法律體系,大學生即將邁入社會,他們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甚至和我國未來的發展直接相關,所以高校必須要用法律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的法律觀念不斷提高。3、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可以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接受高等知識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讓自己的社會屬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高校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義務和權力,這樣他們在以后進入到社會時,就可以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力軍和接班人。

三、加強高校法律教育,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1、重視法律教育對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高校想要充分發揮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用,需要從思想上重視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學校的領導還是任課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法律教育在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國實現法治建設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法律教育,當然也是學校健全法治教育的基本工作。我國的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校領導的帶頭作用和各院系教師的主力作用,構建起大學生法律教育的培養體系,讓法律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也需要加強自身的自檢力度,使法律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開展。2、豐富法律教育的內容我國的法律體系比較完善,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可能將所有的法律知識都掌握牢固。所以高校在進行法律教育的時候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本校的法律教育內容進行豐富。高校也可以積極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法律教育教師,將法律高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積極的吸納到本校的教師隊伍中。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學生學習法律課程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他們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高校要積極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第二課堂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當然還可以舉辦一些與法律知識相關的模擬法庭或者是法律知識競賽活動、法律咨詢活動等,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和鞏固,在不斷的實際應用中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靈活應變能力。3、使學生的守法和用法意識得到提升由于高校大學生刑事案件頻發,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大學生一旦觸碰了法律對自身造成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時應該把學生的成長放在首要位置,這樣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就可以靈活的運用法律意識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高校不可以空講法律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理解法律,運用法律。4、全面優化法律教育師資隊伍從根本上說,法律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具有較強實踐性、政治性、知識性以及理論性的綜合性教育,一方面應該有規范內容、明確目標以及平穩的教育教學渠道,另一方面還應該接受正規法律知識培訓,存在一定實踐經驗與理論水平的法律教師隊伍。當前很多高校的法律專業教師都不是法律專業人才,還有些教師沒有接受過有關法律專業的培訓,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隊伍建設依舊任重而道遠。比方說,“硫酸傷熊”案件的法律當事主體劉海洋就表示:“在大一的時候,我們學習《法律基礎》專業課程,接觸有刑法與民法。然而,通過試劑燒傷動物是否觸犯法律并不清楚。”該情況并不存在普遍性,然而,卻留給法律界以無限思考。高校法律專業教師有必要樹立客觀正確教學觀念,而且在法律課程教學過程中,法律教師必須樹立以下教學觀念,其中一種為樹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主導角色,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觀念,確保學生能夠轉化被動接受法律知識為主動求學的學習理念;第二種為法律教師應該意識到法律教學目的主要是保證學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習慣,不只是相關法律知識的單純傳授,也就是說,是對高校生法律意識進行培養的一種教育;最后一種為教學期間,必須密切結合育人與教書,兩者應該相輔相成,防止出現育人、教書割裂情況。

四、總結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高校必須要重視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用。

【參考文獻】

[1]莊洲鴻,鄧麗賓.淺析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J].經濟師,2013,10:162+165.

篇8

一、法律教育的意義

1.法律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高校學生面臨的學習和生活壓力都比較大,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很多學生自身的分辨能力較差,對于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危險不能有效地應對。加強法律教育對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在法律教育過程中,對高校學生宣講一些法律常識,使得學生在遭受類似的侵害時有一定的防范意識,可以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2.法律教育的發展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揚與升華

法律教育與人文精神是兩個相互影響的主體,法律教育有助于對各種人文精神進行弘揚和升華。當前我國正在提倡法治中國建設,法治的精神在于實現社會公正與平等,使得人可以成為一個獨立、有尊嚴的個體。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加強法律教育,可以對人文精神進行弘揚,有利于高校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水平。當前,高校學生對法律教育的認識還不夠。面對多元化的環境時,加強社會主義法律教育顯得十分重要,但是當前很多高校教育管理者對于這部分教育的認知程度還不高,教育理念還比較老舊,在教育過程中,法律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視。對此,要積極加強對高校法律教育的認知。

二、如何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滲透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屬于人文教育,當前有的高校已經開設了專門的法制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但大多數高校依舊沒有開設相應的課程,因此在高校教育過程中,進行法律教育就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

1.加強對法律教育的全新認識

大學生經過了多年的學習和經歷,對外界各種突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但畢竟還是很少有機會在現實社會中經歷一些違法事件,因此對社會上各種犯罪行為、危害的辨別度不高,應對能力較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犯罪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法律教育是對大學生的法律觀念和意識等進行教育和引導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教育過程中各個學科的教師應該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法律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很多時候,法律教育漸漸演變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育是灌輸各種理論、意識,幫助大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而法律教育的主旨是要讓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對法律的認識,從而能夠為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提供更多的保護,當自己遭受侵害時可以找到保護自己的武器。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融入法律教育,應該要積極加強教師對法律教育的全新認識,比如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法律意識,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入一些法律教育知識,不斷改變法律教育理念,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法律輔導。

2.結合新媒體平臺,為法律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

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受到多方面影響,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保障,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于大學生的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以及行為的影響,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為了提高法律教育的水平,需要結合各種現代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手段,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現代化媒體平臺的種類十分豐富,比如網絡媒體等,這些現代媒體平臺恰好可以很好地發揮引導和宣傳的作用,各種正面、積極消息的宣傳可以為法律教育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所以,在新時期,政府和社會要積極合作,起到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方面的導向作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要積極利用各種現代化媒體,使得高校教育過程中對法律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高,為法律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礎,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此外,也應該要結合新媒體進行法律教育。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一些法律知識進行宣傳,使得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各種法律問題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媒體平臺,組織大學生參加相應的培訓,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和引導,以一種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態度進行高校教育,同時進行法律教育。

3.加強法律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力度

法律教育不僅是各種理論知識的傳遞過程,更重要的是各種實踐教育,累積更多生活中的素材,幫助大學生對各種法律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切忌使用一些純粹的理論教育,以防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惡的情緒。在高校日常教育過程中融入法律教育,應該要加強大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的發揮,一個重要的過程就是在法律教育過程中要加強情境設置,在進行情境設置時,應該要以日常生活為原型,讓大學生能夠對教師所擬定的場景比較熟悉,從而可以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大學法律課程中,可以在授課之前,組織大學生進行表演,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興趣,幫助大學生更快地融入到課堂中,表演的內容可以與法律教育相關,涉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對當前社會常見的一些偷盜方式進行表演和展示,使得學生可以意識到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這樣潛在的危險,而且能夠對比較常見的犯罪方式進行發掘,使得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好防范,保障自己的利益以及人身安全。

4.加強教師的引導

高校教育的核心人物是教師,教師在大學生的法律教育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要做到各個學科的教育與法律教育的融合,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水平,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才能在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此,應該要加強對教師能力素養的培養,建立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在教育過程中,要組織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使得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能夠對各種法律知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找準時機、找到機會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法律案例;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9-0079-02

近年來, 像大學生馬加爵、藥家鑫因價值觀扭曲、法律意識淡薄而導致違法犯罪的案例時有發生,類似案例的發生淡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激化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這些矛盾成為文明、和諧社會建設進程的阻礙。所以,在新形勢下探究實現法律案例與思想教育的有效整合,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的社會現實意義。

一、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一)法律案例的特點

法律案例的編寫嚴謹、典型,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正確使用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并培養其法律意識,它具有以下特點。

1.故事趣味性強,且情節復雜。法律案例以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為主線,內容涉及經濟、戀愛婚姻、勞動以及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例等。法律案例中人物間的激烈沖突,很容易吸引學生跟隨著沖突的發展,去思考主人公應該怎么做,不應怎么做,進而會把相關信息反饋給自己,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堅決不能做的。道德規范、法律規則會水到渠成地成為學生選擇的行為準則。

2.具有真實性。法律案例是發生在生活中甚或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件,它的真實性特點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更大的震撼。馬加爵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一點瑣事連殺四名舍友,是什么讓天之驕子變得如此殘忍?馬加爵臨刑前與記者的一番交談道出了悲劇發生的緣由:人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就很容易在意生活中發生的瑣事,就很容易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斤斤計較,胸無大志是人生的一大悲劇[1]。

3.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法律案例與時代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個時代的法律案例能夠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諸多社會問題,透過這些問題能夠看到一個時代人們的思想狀況。針對人們的思想現狀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是思想教育的應有之意。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飛速發展,但是教育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一就是在校大學生屢屢出現違法甚至是犯罪的行為,并且還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其中以財產性問題居多,這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發展經濟不可忽視人們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教育。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效性弱化。重利輕義是目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實效性弱化的主要表現,因為隨著高校的擴招,每年大學畢業的人數急速增長,但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增長過快的畢業生人數與社會的崗位需求嚴重脫節,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就業利益的驅動下,在校大學生自然更青睞專業知識這一硬實力,忽視思想素質培養這一軟實力。合適的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夠使大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做事先做人!

2.大學生對思想教育理論的正確性存在質疑。在學校,大學生聽到的是教育者對“誠實守信”的溢美之詞,在校外,大學生看到的是某些不法經營者投機取巧賺取巨額財富。耳聽與眼見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學生質疑思想教育的正確性。當我們把大量因不“誠實守信”而落入法網的法律案例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從內心反思良好的思想品質對事業的影響。

總之,鮮活的法律案例因其特有的優勢,能很好地針對大學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彌補大學生思想教育傳統教學模式中單調枯燥的不足,在高校育人的過程中能夠與思想教育互融共促、有效整合。

二、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價值觀、理想觀、道德觀、法制觀、愛情觀等很多方面的教育,法律案例對實現大學生思想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

法律對人們的行為能夠起到指導與預測的作用,不同類別的法律案例能夠指導大學生的行為,讓他們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受社會上享樂思想的影響,在校的大學生物質攀比心理嚴重,盲目攀比導致近年來大學生財產性犯罪逐年遞增。王某為了給女朋友買生日禮物,不惜把曾家教過的一名11歲小男孩綁架;周某為了買一款更高檔的手機,不惜攔路搶劫……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夠讓大學生預知綁架、搶劫的法律后果,畏于法律的嚴懲而謹行,進而自覺樹立有法必依的法制意識。

(二)能夠糾正大學生價值觀的扭曲

中學時期重視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價值觀教育有所不足,再加上年齡、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進入大學以前學生的價值觀往往是不成熟、不系統的,所以大學時期成為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進入大學后,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他們尚未成熟的價值觀必然會受社會中一些黑暗、腐朽墮落的人和事影響,使得不少大學生面對誘惑時迷失自我,價值觀發生了嚴重扭曲。法律的強制性使得大學生不得不考慮違法犯罪的代價,在對得到的利益與付出的代價權衡之后,不得不扭轉錯位的價值觀[2]。

(三)能夠幫助大學生端正戀愛的態度

對濰坊科技學院、濰坊學院、濰坊教育學院等十所高校調查顯示,戀愛問題已成為困擾大學生的重要問題。因愛生恨,毀對方容貌的有之,殺死對方的有之,大學生對待戀愛的迷茫,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隱患。

法律案例蘊涵的豐富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的思想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進而能夠規范大學生的行為,使之自覺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所以,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是必要的舉措。

三、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徑

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恰當地援引法律案例,能夠極大地增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在這一措施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整合方式應多樣化

要做到把社會的主導思想真正內化為大學生的指導思想,教育方式應多樣化。信息網絡化是時代鮮明的特點,大學生也喜歡從網絡獲取信息,所以實現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首選方式是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實現案例的網絡化;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著重要的德育任務,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授課內容選取恰當的法律案例教學也是實現兩者整合的重要方式;再次,通過墻報、宣傳欄等校園文化宣傳法律案例也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警示作用。

(二)整合應選準契合點

法律案例能否起到預想的思想教育作用,找準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契合點是關鍵因素。要選準兩者的契合點,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準確掌握大學生思想困惑的原因。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困惑,找到問題的根源,才可能對癥下藥,我們選擇法律案例進行宣傳教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譬如,針對大學生對待愛情的盲目與盲行,開設一個愛情專題法律案例的宣傳,會激蕩大學生的靈魂,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王某與美麗的空姐邂逅,并一見鐘情,之后展開猛烈的追求,不知美麗的空姐已是有夫之婦。但空姐為了報復花心的丈夫答應了王某的追求并開始了同居。王某為了討空姐的歡心時常犧牲工作時間與她相聚,從此對工作心不在焉,最終丟了報社首席記者這一難得的職位,工作沒了,收入沒了,美麗的空姐也因此離開了王某,王某最終落得人財兩空。王某一氣之下將倆人親密的照片上傳到網絡,美麗的空姐因此被航空公司開除。空姐氣不過,一紙訴狀以王某侵犯其隱私權、名譽權到法院,法院經審判判決王某承擔10萬元的精神損害賠償,王某與空姐最終兩敗俱傷。這一法律案例促使大學生不得不進行反思:學業愛情,孰輕孰重?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游戲愛情最終會導致什么結局?這種真實的法律案例援引入教學過程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挖掘法律案例蘊涵的思想教育因素。法律案例不僅蘊涵著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譬如,盜竊、搶劫、綁架等一類的財產性犯罪,折射的是大學生的拜金主義思想;侵犯著作權一類的犯罪折射的是大學生的誠信思想;侵犯隱私權、名譽權一類的案件折射的是大學生尊重他人的思想……要實現法律案例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須充分挖掘蘊涵其中的教育內容。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好對法律案例的篩選,充分發揮在兩者整合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譬如,發現大學生周末、假期兼職打工上當受騙的現象,選擇勞動合同糾紛方面的法律案例對大學生加強安全防范的思想教育[3]。

(三)變革大學生思想評定方式

目前很多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評定實行嚴格的加減分制,比如,參加院級歌詠比賽得一等獎加10分,二等獎加5分,三等獎加2分;參加院級體育比賽加2分,參加市級體育比賽加10分,參加省級體育比賽加20分……得分越高思想評定成績越高,這種思想評定方式嚴重背離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目的通過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把社會的主導思想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進而外化為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行為。在我們學校教學實踐中,對大學生思想的評定與上述加分因素脫鉤,而對思想道德進行“純粹”的評價,力求擺脫“功利”的影響。

(四)學校領導要重視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整合

利用法律案例進行思想教育,必須要搭建優良的宣傳平臺。宣傳平臺的搭建,需要資金的支持,而學校領導的支持是資金獲取的先決條件。沒有相應宣傳平臺輔助,法律案例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整合就會成像水失去了源頭、樹木失去了根本。同時,學校領導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人力資源,積極與司法部門聯系,盡可能地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近距離聆聽法律案例的機會,真正做到法律案例進大學生的眼、入大學生的耳、進大學生的心。

參考文獻:

[1]羅茍新.法律案例在大學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的運用[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3).

篇10

關鍵詞:實務型人才;實踐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037-03

近幾年,法學畢業生走向社會后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尷尬局面已然顯露無疑,這并非是因為法制經濟社會中法律人才飽和造成的。反之,法制經濟社會中實務型法律人才相對欠缺。所謂實務型法律人才是指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和思維,能夠利用法律知識和技能,熟練地運用于具體的法律實務中的實踐型法律人才。因此,法學教育不僅僅要培養具備法律知識的人才,還要致力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實務型人才。將法學教育培養目標這一核心工作明確定位于培養實務型人才,在此情況下,要求各高校轉變教學觀念,完善實務型人才教學培養體系。強調對學生進行基本理論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紐帶,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法學實踐教學和實務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認識

目前,中國并沒有確立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標準,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的認識和思考,形成了三種觀點。 有學者提出將中國的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法律精英教育,即 “精英說”。強調精英教育是作為高度經驗理性的法治的需要,法律職業者應具備深厚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品格;有的學者提出將中國的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要求的職業法律人才,即“職業教育說”。強調了職業教育的訓練;還有學者認為法學教育作為現代普通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通識教育,即“通識說”。筆者認為,無論哪種學說都不能忽視實踐能力對于法律人才的重要性。法學教育是依賴客觀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具體教學活動,培養法律人才不僅要符合學科的要求還要適應社會發展基本要件。在現實中,用人單位往往更鐘情于有實踐能力的法律人才,不再簡單地用畢業證書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因此,法學教育所培養的法律人才應當具備很強實踐能力,面對社會工作時能夠熟練地將法律知識技能化,從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法學教育是以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為基礎,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對法學教育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而將中國普通高校的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向培養實務型人才方向轉化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必然選擇。中國以往的法學教育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探究,長期與實踐相背離,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因而導致了法學畢業生不能勝任法律職業工作。在實務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上,注重社會發展變化并結合自身的基本特征。在扎實的掌握法律理論知識和前沿咨詢的層面上,熟悉法律的運行機制和操作,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所以將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實務型法律人才。

實踐能力是實務型法律人培養的關鍵。法律人才具備的實踐能力是一種職業技能和素養,其中包括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因此,拓展法科生的法律思維,由死記硬背法學理論和法律、法規的思維定式轉變為在法學實踐中主動思考問題,培養像法官、檢察官、律師一樣的思考模式。訓練法科生的法律表達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還包括文字的表達能力,在特定法律案件中,針對爭論焦點發表自己不同的法律意見,并且練習相關法律文書寫作。培養法科生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由被動的接受事實,變為主動的判斷、分析、確認法律事實的過程。現實中的法律實務多種多樣,能夠把綜合知識熟練地運用到法律實務中,恰當地處理問題,解決法律糾紛。具備以上實踐能力的實務型人才不是速成品,需要長期在法學教育中培養和訓練。而法學實踐教學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法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成為高校法學教育的共識。法學實踐教學也在積極的探索中建立起來,將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形式明確納入到中國的法學教育當中,而在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筆者將針對中國法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探究。

(一)切實轉變對法學實踐教學觀念、提高認識水平

長期以來,在師生間已經形成一種共識,重理論、輕實踐。一方面,法學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而法學實踐教學占輔助地位。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導致了在法學實踐教學體系上的漏洞。例如法學實踐教學課程往往作為選修課,課時少,時間短。甚至實踐教學課程要為其他理論教學課程讓路。應付了事成為學生對待法學實踐教學課程的一種常態。另一方面,出現法學實踐教學與法學理論教學脫節的現象。在課程的設計上,二者欠缺溝通、配合,獨自“精彩”的現象并不少見。最后,由于觀念上的落后,法學實踐教學還停留在以老師為中心模式中,學生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給予知識,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不利于培養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探索法律事實的能力。

(二)法學實踐教學形式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高校所采取的法學實踐教學形式有:刑事偵查、審判觀摩、模擬法庭和畢業實習。以模擬法庭和畢業實習舉例說明。

模擬法庭重在培養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學生各自投入到不同的角色當中,“扮演”法官、訴訟人、辯護人、證人等,對案件的證據和事實以及法律適用進行分析和辯論。在庭審過程中,不僅僅是運用實體法同時也要嚴格按照程序法進行操作。這樣,學生就逐漸學會養成系統地運用法律知識,從而提高學生敏捷的思辨能力和法律表達能力。但是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模擬法庭使用的案件大都是經過篩選的經典案件。所以訴訟程序、辯論焦點和審判結果都已明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法律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被束縛,只是一味復制的過程。其二,課程開設次數較少。學生在參加模擬法庭過程中,參與的法律職業角色少,體驗的不夠,缺少多方位法律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如何將模擬法庭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筆者認為在模擬法庭中可以選用一些存在爭議且尚未判決的案件,也可以由一些從事實務的老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案件,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畢業實習無疑是各高校實踐教學中所占比例最重的。畢業實習分為兩種方式,即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一些高校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采取分散實習,讓學生自行安排實習。由此就會導致一些問題出現。其一,一些學生為了準備司法考試、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畢業論文而放棄了實習。一些學生雖然參加了實習,但是工作態度不端正,敷衍了事。其二,實習通常安排在最后一學期,時間緊迫。而學校又很難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或出現的錯誤,導致學生沒有糾正錯誤和再學習的機會,帶著問題離開學校。

(三)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在實踐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學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總結教學經驗、改善教學漏洞、驗收教學成果。對于模擬法庭等校內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大都采用百分制書面考核,這樣的書面考核只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生應對的方式就是死記硬背。由此可見,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積累,也不能發揮評價體系的作用和功能。因為書面考核不能檢驗出一個學生的實踐能力,往往思維能力活躍、探索事實能力強的學生在書面考核上很難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導致考核成績不理想。另外,對于畢業實習等校外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則采用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或者學生實習報告。而一些高校在畢業實習的過程中缺少對學生的實習檢查、跟蹤調查以及階段性考核工作,所以導致了學生考核鑒定結果的偏差。

三、實務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

法學實踐教學應當構建一個合理的、完善的培養實務型法律人才的體系。合理、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培養學生法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具有推進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實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務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以創新的觀念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法學實踐教學。筆者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一)科學的設置法學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科學的課程體系設置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依據。因此,從開放性創新實踐教學體系著手,針對目前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革新。首先,提升實踐教學體系在法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輔助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加大實踐教學課程在教育計劃中的比重,讓老師和學生對實踐教學更加重視。不拘泥于以部門法為根據設置實踐教學的課程形式,也可以將分散在理論中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針對不同的實踐能力培養需求形成多樣性的實踐教學課程。這樣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才能得以實現。再次,在必修課程中安排一些實踐教學課程,增加實踐課程的時間。對此并不意味著要忽視理論課程。而強調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全力發揮出法學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結合的雙倍效果。最后,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考核機制。采用提升實踐課程考核學分在學科總學分中的比重,也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考核。例如增加階段性的現場考核。在畢業實習中,考核學生在處理緊急情況時的思辨能力和應對手段;在模擬法庭中,考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法律文書的書寫能力。總之,完善實踐教學考核機制,有助于全面反饋學生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拓寬法學實踐教學途徑,豐富法學實踐教學形式

不同實踐教學形式對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側重點不同,而每一種實踐教學形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法學實踐教學應當吸收各種法學實踐教學形式中的優點,從而豐富法學實踐教學形式。確保實現實務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具體而言,可以采用診所法律教育形式。

診所法律教育,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新的法學教育形式。其借鑒了醫學院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模式,將學生置于“法律診所”中,為經濟拮據又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們提供法律服務,“診斷”其法律問題,開出“處方”。診所法律教育課程突出的特點是:學生根據案件的辦理程序,自行安排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師生間系統的對法律人才技能的培養和職業道德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美國設立的診所法律教育,采用了多種形式,大致歸納為三種:第一種是“內設式診所”。在老師的指導下,直接為相關當事人提供案件服務;第二種是“外置式診所”。學生在校外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由該機構的法律從業人員對其指導;第三種是“模擬法律診所”看似更像是法學教育的具體課程,其采用診所法律教育的方法而非從事法律援助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模擬環境中學習法律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起步較晚。2000年9月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北大、人大等7所高校的法學院率先引進該課程,構建自己的“法律診所”,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之國內各高校法學院也陸續開設“法律診所”。在診所法律教育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自行安排教學計劃,接受當事人的委托,為其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法律事務。而老師的職責主要是監督學生的工作,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平等的進行探討和發言,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對策。從而尋找解決案件糾紛的最佳途徑。當然,在尋找解決案件糾紛的途徑中,學生難免會出現 “走彎路”的情況,而老師對其加以糾正以確保當事人的利益完整。

通過承辦真實的法律案件,學生與法官、當事人、證人溝通,從事案件事實分析、收集證據、起草法律文書等工作。而在不同的實踐環節,學生獨立的面對其中的問題,找到解決糾紛的途徑,并斟酌這樣的途徑是否會對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損害。這也促使學生改掉疏忽大意的毛病,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實踐環節。在診所法律教學中,以實踐促學習。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容易理解和運用,實踐能力逐漸強化,法律經驗不斷的得到積累。同時有助于獲得職業成就感,有助于增強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目前,“法律診所”的開辦,獲得了服務對象和社會各界的好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影響。“法律診所”的發展反映了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和完善,豐富了法學實踐教學的形式,為實務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供了可行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郭明瑞,王福華.創新法學教育推進依法治國— “現代法學教育論壇”綜述[J].法學論壇,2001,(5).

[2] 鄧建民,李芽.論法學實踐教學形式的完善和更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0):116-117.

[3] 周漢華.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J].比較法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