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河流水污染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河流水污染治理

篇1

關鍵詞: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清水產流機制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1梁王河小流域基本情況概述

撫仙湖是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容量約206.2億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總蓄水量的72.8%,至今仍保持著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極其珍貴。梁王河是撫仙湖流域最長的河流,全長21.2km,河道平均寬約5m,流域總面積90.4km2。平均年流量占撫仙湖103條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產生的大量污染負荷成為撫仙湖北部水體的重要污染源。

1.1梁王河水環境現狀

多年來梁王河入湖口處水質多為劣V類,主要超標因子為TN,某些年份TP也超過湖庫Ⅴ類水質標準,COD和NH3-N基本不超標,可滿足水環境區劃Ⅲ類水質要求,因此本工程的主要削減目標是削減梁王河流域內產生的TN、TP。水質情況可見表1.1-1

表1.1 1 梁王河入湖口水質單位:(mg/L)

時間 CODMn CODCr TN TP 氨氮 BOD5 水質類別

2012年8月 ― 12 4.42 0.063 0.047 ― 劣Ⅴ類

2011年10月 2.64 ― 3.41 0.271 0.337 0.65 劣Ⅴ類

2009年7月 5.50 ― 3.98 0.114 0.165 ― 劣Ⅴ類

2008年1月 6.65 ― 4.39 0.05 ― ― 劣Ⅴ類

注:數據來自玉溪市環境監測站。

為了解梁王河水質現狀,本設計對梁王河進行了沿程水質監測。

2012年2月布設了10個監測點進行采樣分析,其中3個監測點設在溝渠:

圖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質變化圖

表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質監測數據表單位:(mg/L)

水樣編號 采樣點位置 TP NH3-N TN CODMn 水質類別

4 毛家營處梁王河水 0.177 0.072 4.022 2.72 劣Ⅴ

5 師家村處梁王河水 0.494 0.641 7.145 3.12 劣Ⅴ

6 梁王河與西龍潭出水交匯后 0.025 0.017 1.467 1.20 Ⅳ

7 梁王河水庫 0.021 0.105 0.400 3.36 Ⅱ

8 西大河水庫 0.064 0.357 0.388 3.92 Ⅱ

9 萬家營處梁王河水 0.234 1.096 1.824 7.60 Ⅴ

10 師家村水匯入后 0.235 0.192 2.841 3.36 劣Ⅴ

注:數據來自玉溪市環境監測站。

以上可以看出:梁王河水庫及西大河水庫出水水質較好,為Ⅱ類水質;沿程受納了沿途的農業回灌水、農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質下降,至師家村段由于村落,農業大棚、農田影響,水質變為劣V類,嚴重污染,其TN達7.1mg/L,TP達0.5 mg/L;直至入撫仙湖梁王河水質一直處于Ⅴ類水平。

TN為梁王河主要超標指標,沿途匯入的村落污染及農田面源污染物影響梁王河入湖水質,是梁王河壩區的主要污染源。

圖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TN沿程變化趨勢圖

1.2梁王河流域主要環境問題

(1)梁王河入撫仙湖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因子為TN

(2)沿途污染物產排量大,污染源急待系統控制

梁王河流域污染負荷產生量大,每年產生COD4854.38噸,TN419.77噸,TP59.44噸,氨氮106.26噸,產生的污染物量占撫仙湖全流域污染物產生量的14%【1】,是撫仙湖北部各小流域污染物產生量最大的流域。梁王河流域每年入湖污染物量約占撫仙湖全流域(不含降雨降塵和磷礦石)的16%,約是山沖河小流域的2倍。

(3)面源污染凈化系統工程不完善,治理范圍和力度有待加強

TN污染物來源以農田面源為主,占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量的44%,其次依次為生活污水污染和牲畜糞便,分別占35%、13%。

(4)流域污染物主要通過梁王河入湖,河道溝渠化,生態功能喪失

梁王河為撫仙湖流域最長的河流,其年徑流量僅次于東大河,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中56%通過梁王河入湖,梁王河成為流域污染物輸移的主要通道,但是歷史上,由于灌溉、防洪的水利需求,梁王河河道被裁彎取直,用毛塊石支幫,以混凝土澆底,基本完全硬質化。這些改造措施雖有利于防洪、灌溉,卻完全破壞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河流自凈功能基本喪失。

(5)上游產流區水庫水質較差,山區水土流失嚴重

梁王河產流區的水土流失污染是上游產流區主要污染源,流域內輕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上游清水產流區面積的52%。

梁王河流域上游有3個水庫,其中梁王河水庫出水達地表水Ⅲ―Ⅳ類標準,西大河水庫和虎山河水庫由于以往長期養魚,水質較差,退魚還庫后,庫內蓄積的大量污染物仍是污染隱患。

(6)湖濱區人為干擾嚴重,緩沖帶生態功能缺失

梁王河流域湖濱區僅1028畝,卻居住著2223人,分布有農田400畝,是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區域,由于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大量生活污水、農田面源污染,大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撫仙湖,對撫仙湖水質產生嚴重影響,湖濱區成為一個重要污染源。梁王河湖濱區亟需去除人為干擾,重建生態系統,修復緩沖帶【2】生態功能。

2梁王河流域分區

設計根據清水產流機制的分區原則,結合梁王河流域地形、地貌及污染源分布情況等,對梁王河流域清水產流機制各片區的劃分如下:

(1)清水產流區【3】

該區指梁王河等水系上游山區,即包括梁王河水庫匯水區、西大河水庫匯水區、虎山河水庫匯水區和上游塘壩匯水區,此區面積約72.1km2,屬《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劃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級保護區上游山區。

(2)清水養護區

該區指從上游水庫到澄川公路的壩子地區,涉及澄川路以北的32個自然村,總面積17.6km2,屬《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劃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級保護區的中游、下游壩區。

(3)湖濱緩沖區

湖濱緩沖區指澄川路以下,西起大河口村,東至鎮海營村,南鄰撫仙湖面積約0.7km2的湖濱范圍。該區包括《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劃分的梁王河流域全部一級保護區和部分二級保護區。

圖 2.1 1梁王河流域分區圖

3 治理思路

設計以撫仙湖流域污染治理相關規劃與文件為指導,針對撫仙湖湖泊特征、梁王河流域清水產流區的主要環境問題,在綜合分析流域的清水產流機制遭到破壞原因的基礎上,根據流域內的水系特點,以實現污染負荷削減為核心目標,以“系統控源―低污染水系統凈化―產業結構調整―流域環境管理”為總體思路,采取“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管理維護”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在清水產流區、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和湖濱緩沖區三大區域實施一系列工程措施,并結合流域已實施的相關工程,使各類污染得到系統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促進整個清水產流機制的修復和健康運行,進而維持健康的湖泊生態環境,為撫仙湖的保護作出貢獻。

圖3.1 1 總體思路圖

(1)流域系統控源

①清水產流區控源:重點對西大河水庫、虎山河水庫的水庫養殖污染和水庫內源污染,以及梁王河水庫上游山區5個村落及周邊的農田面源污染進行治理。

②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控源:此區是梁王河流域系統控源的重點區域,重點對清水養護區內32個村落污染和農田面源污染進行治理,并對牲畜糞便污染源進行控制,以及全流域建設完善固體廢棄物收集處理系統。

③湖濱緩沖區控源:重點實施緩沖帶內種植業結構調整工程,種植低污染綠色經濟植物,降低緩沖帶農業面源污染。

(2)低污染水系統凈化

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本區是流域低污染水截留凈化的重點,主要在梁王河兩側構建低污染水處理系統,采用河濱下凹式綠地【4】、河濱緩沖帶、人工濕地、生態水塘、生態礫石床【5】等工藝處理低污染水。各處理單元和系統之間通過溝渠等實現水系連通,并與緩沖帶構建和已實施工程共同作用,形成梁王河流域的低污染水的系統攔截處理體系。

湖濱緩沖區低污染水系統凈化重點是對湖濱緩沖帶的建設,通過對湖濱緩沖區修復生態功能,截留凈化漫流入湖的低污染水。

(3)產業結構調整與流域環境管理

梁王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重點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促進其種植業和畜牧業產業結構轉型,促進流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同時結合撫仙湖全流域環境監管及綜合管理措施,實施梁王河流域環境管理機構建設與運行機制建設,加強流域環境管理。

4技術路線

在現場調查研究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梁王河流域污染物產生量及入湖量估算。在此基礎上,進行清水產流機制破壞的源解析,對陸生生態系統退化、清水產流機制破壞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梁王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目標,針對梁王河流域水系環境特征,遵循清水產流機制修復的理念,編制梁王河小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工程設計。技術路線圖見圖4.1-1。

圖4.1 1 技術路線圖

5工程布局

空間布局圍繞清水產流區、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以及湖濱緩沖區3大主體工程、1項管理與監測方案對梁王河流域進行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三區污染控制主體工程布置及管理方案詳見下圖:

圖5.1 1 工程總平面布置圖

6投資及效益分析

6.1 投資估算

本項目為云南省玉溪市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工程,工程概算投資額為22777.37萬元。建設地點為撫仙湖北部梁王河流域。

6.2 效益分析

6.2.1經濟效益

本工程的經濟效益達2870萬元/年,主要為間接的經濟效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資源經濟價值

水資源是一種十分重要、有限的自然資源,本工程通過水資源機會成本分析來計算工程實施產生的水資源經濟價值。水資源的機會成本為由于水資源受到污染,不能發揮其資源特性用途時所犧牲的效益或造成的損失。計算辦法參照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的劉晨和伍麗萍【6】提出的模式進行計算:F=RQ(W入-W允)k本項目Q取值為0.20億m3/a,則每年減少水資源污染的經濟損失為:F=RQ(W入-W允)k=2600萬元

(2)居民醫療與生活保障收益

本工程實施后,流域內污水得到收集處理,垃圾及時清運,大大改善了周圍居民生活衛生條件,增強了居民的身體健康,減少了周圍居民的醫療衛生支出人每年10元,以及周圍居民在因病無法勞動期間的收入損失每人每年10元。流域總人口約為2.6萬人。本工程實施后的醫療與生活保障收益約為52萬元/年。

(3)拉動旅游業的經濟價值

根據《撫仙湖-星云湖流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2007年撫仙湖流域旅游總收入達到8.2億元,今后旅游業將是撫仙湖流域重點發展的產業,到2027年,旅游業產值將達到65.6億元。按其增加的經濟效益占撫仙湖流域旅游產業現產值的2‰計算,達138萬元/年。

(4)生態價值的經濟效益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與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我們在此對生態價值進行量化,根據森林、濕地、耕地的覆蓋度,引入生態價值修正系數,采用Costanza等人【7】提出的各生態系統類型的單位公傾面積生態價值,乘以修正系數k,得到分類生態群落的單位生態價值。再根據項目實施前后的生態價值的增加得出整個項目增加的生態價值。

經過計算,工程實施前耕地的生態系統價值為1500$/a,工程實施后建成濕地的生態系統價值為14萬/a;本項目所增加的生態價值總計80萬人民幣/年。

6.2.2社會效益

(1)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本工程的實施分別在工程建設期和工程運營管理期增加了當地農民就業機會。估計在工程建設期每年增加就業機會在4000個,而工程運行維護管理階段,估計所需就業人數在100人左右,另外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可進一步增加地區居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2)提高了人們環境保護意識

工程建設和實施以及產生的工程效果,起到非常直觀有效的環境保護宣傳作用,使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能夠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生態環境改善與自身生活狀況的密切聯系,大大提高居民環境保護意識。

(3)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

自然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廢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人畜糞便和垃圾的有序收集等,一方面凈化了區域水體和空氣,同時消除了蚊蠅等疾病傳播媒質的滋生環境,減少疾病發病率,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對區域居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有很大作用。

(4)促進流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本工程實施后梁王河流域范圍內的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促進了旅游業發展,為區域生態經濟轉型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2.3生態環境效益

(1)削減流域污染物負荷

根據流域污染源計算結果可知,梁王河流域每年產生污染物量CODCr4854.38t/a、TN419.77t、TP59.29t、NH3-N106.26t/a,入湖量CODCr650.63t/a、TN117.33t、TP14.44t、NH3-N34.48t/a,梁王河流域污染量巨大,不容忽視。

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標削減量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通過本工程的實施,針對源頭和徑流過程產生的污染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治理,有效削減了污染負荷。工程實施后,每年可削減污染物CODCr322.82t/a、TN71.78t/a、TP8.10t/a、NH3-N13.269t/a。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的入湖削減量大于目標入湖削減量,本工程的實施對于維持撫仙湖Ⅰ類水質,保護撫仙湖水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河流水質,滿足規劃要求

梁王河為撫仙湖流域最長的入湖河流,其流域年入湖水量非常大,占撫仙湖103條入湖河流的17.3%,目前梁王河水質常年處于V類、劣V類的水平,大量污染物由河流輸送入湖,進而對撫仙湖水質也造成嚴重影響。通過本工程的實施,可大量削減流域污染物產生量和入湖量,改善梁王河水質。

(3)有效控制與治理水土流失

據2007年衛星遙感資料,梁王河流域內現有中度、輕度水土流失面積為36.53km2,占流域總面積的40%,水土流失急需治理和控制。通過本工程的實施,尤其是通過一系列封山育林、水源涵養林建設等措施,共減少水土流失面積20.95km2,占梁王河流域面積23%。使梁王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入湖泥沙量,增加流域森林植被覆蓋率,提高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4)修復和完善生態系統

通過本工程的實施,產流區涵養林得到修復與保護,將逐步形成連片的河濱緩沖帶及具有一定規模的壩塘低污染水凈化體系,從而恢復流域清水產流機制和生態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使得梁王河流域生態系統逐步得到修復和完善。

(5)大大改善流域環境衛生和生態景觀

本工程實施后村落污水橫流、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隨處堆放的現象不見了,村落環境衛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在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中部分采用景觀物種,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流域的生態景觀。

7結論

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工程范圍涉及高西村委會、華光村委會、梁王村委會、龍街村委會、萬海村委會、小西村委會、忠窯村委會、左所村委會8個村委會的39個自然村,90.4km2。總投資為22777.37萬元,工程內容包括清水產流區水源涵養綜合整治工程、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控制治河工程、湖濱緩沖區污染控制及生態修復工程、工程運行管理及環境監測方案,

共實施12項子工程,全面削減梁王河流域污染物量,提高地表水水質,修復流域清水產流機制。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標削減量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 工程實施后實際可達削減量為COD 322.83t/a,TN 71.78 t/a,TP 8.10 t/a,NH3-N 13.269 t/a,遠超目標削減量。通過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實施,可實現經濟效益2870萬元/年,增加社會就業量,提高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和公共健康水平,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梁王河入撫仙湖水質可達地表水Ⅲ類標準。

【1】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撫仙湖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11-2015年).2011年10月;

【2】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撫仙湖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實施方案.2011年9月;

【3】金相燦,胡小貞.湖泊流域清水產流機制修復方法及其修復策略【X】.北京:中國環境科學,2010, 30(3):374-379

【4】張煒,車伍.圖解法用于雨水滲透下凹式綠地的設計【C】.北京:中國給水排水,2008,24(20):35-39

【5】朱寶玉,劉洋,林武.生態礫石床在低污染水體治理中的應用研究【A】.安徽: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746-6750

篇2

關鍵詞:滯留塘,潛流碎石床濕地,污染河水凈化

 

入湖污染河流是湖泊/水庫污染物的重要來源. 在點源污染得到控制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成為加速湖泊水庫富營養化進程的一個主要原因[1]. 河流系統是非點源污染物的主要運移通,大部分污染物通過河流進人湖泊/水庫. 因此,污染河水的處理已經成為一個世人關注的焦點[2].

河道滯留塘技術是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攔水,通過重力沉降、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對水質進行凈化[3,4]; 在污染河流治理技術中,河道滯留塘、人工濕地等生物/生態技術具有成本低、運行管理簡單、能持續發揮水質凈化作用等優點,因此該技術成為污染河水處理的優選技術. 國內外河道滯留塘技術、人工濕地工藝已經開始被應用于流域規模的污染河水處理[5-7]. 但是,把這兩種技術進行優化組合,在河道上建設一個復合濕地系統,用于意在保護水源地水質的山區污染河流治理,在國內外還少見應用報道. 為此,開發了梯級滯留塘-人工濕地復合水處理工藝,并進行了工程示范,對運行期間的氮磷凈化效果進行研究.

1工程概況

都拉小河位于貴陽X水源地上游,河水來自地下水,沿途匯集集鎮2000余人的生活污水和農田排水. 該集鎮處河段地勢平坦,水體流動性差,部分季節惡臭,河道淤泥厚度在1m以上,氮、磷含量高,總體上屬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劣V類水體,COD為6-83mg/L,NH4+-N為0.43-4.94 mg/L,TN為4.28-11.52 mg/L,TP為0.19-1.53 mg/L, pH值為7.4-8.5,DO為0.9-6.1 mg/L.

2.處理工藝

2.1處理工藝選擇

貴州是一個海拔較高、緯度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的山區,河流、溝渠落差大;具有典型的高原性季風氣候特點,系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 這為采用生物/生態治理污染河流提供保障。,滯留塘。根據貴州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水平和經濟水平,采用的工藝應簡單易懂、操作維護方便、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 山區河流天然的落差大,具有建設梯級滯留塘凈化水質的優勢. 另外,該河流直接進入水源保護區,為保障出水水質,采用人工濕地進行強化處理. 通過優化設計,實現物理沉降、自然曝氣、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基質的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濕地系統,較大程度地增加工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從而使整個系統具有較強的抗污染負荷沖擊能力. 該組合工藝由2級滯留塘系統、1個跌水曝氣和1個滾水壩曝氣系統、3級潛流碎石床濕地組成(見圖1).

圖1工藝流程圖

P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bined process

2.2 工藝特點

(1)根據當地地形落差大的特點,利用河道進行跌水曝氣、滾水壩曝氣,無需動力.

(2)通過工藝和結構優化,集成了滯留塘-人工濕地工藝的組合優勢和各自優勢,滯留塘串聯延長水力滯留時間,發揮物理沉降和厭氧消化功能,可攔截大部分漂浮雜物及懸浮物,防止濕地堵塞。,滯留塘。,滯留塘。,滯留塘。

(3)在滯留塘內種植各種水生植物,不僅可以直接利用氮磷營養物質、補充氧氣、美化環境,而且還提供微生物的附著載體,提高了凈化效率,另外,滯留塘內還可以放養魚,為農民增收。,滯留塘。,滯留塘。

(4)人工濕地為潛流濕地,池內從底部向上依次填充大小不一的碎石和細沙,這種結構有利于微生物的附著和防止堵塞;濕地種植美人蕉、菖蒲、高羊茅和石菖蒲,美人蕉和菖蒲生物量大,凈化功能強,但不能越冬,而高羊茅和石菖蒲需然生物量相對較小,但四季常綠,這種搭配改變了濕地冬季凈化效果不明顯和景觀差的弊端.

(5)不投放藥劑,無二次污染;管理運行簡便,無需專人管理和運行經費,這是貧困地區農村污水處理良好運行的保證;處理效果穩定可靠,出水灌溉可以緩解農村用水緊張。

3 工藝設計

整個系統分為5個梯級單元. 第一單元為河道植物帶滯留塘,長約150m,寬在20-30m不等(受地形限制),壩高1-2m(兩岸淺,河中央深),泄水孔在1m處,直徑0.3m,以滿足河道對生態用水和景觀用水的需要. 河道中央種植金魚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岸帶有喜旱蓮子草、李氏禾和藨草等,發揮河道植物帶水質凈化功能. 另外,此單元攔截大量漂浮物和泥沙,便于清淤.

第二單元為跌水曝氣系統,長約70m,寬4-15m,落差約5m. 通過在河道中放置各型石塊,使之擋水回旋和濺起水花實現自然復氧. 跌水曝氣可增強水質凈化效果[8].

第三單元為漂浮植物滯留塘,長約90m,寬約60 m,水深3-6m,滾水壩溢水. 水面種植喜旱蓮子草和水芹菜,蓋度約40%,吸收水體氮磷,同時為微生物掛膜提供載體;起緩沖、延長水力停留時間、厭氧消化、促進顆粒物沉降的作用,可以減輕后續單元污染物負荷.

第四單元為斜面式滾水壩曝氣系統,利用滯留塘水壩,在出水面利用石塊建成斜面式溢流堰,坡度為75°. 增加水體溶氧含量,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溢流淹出水部分進入人工濕地,多余部分沿河道流出. 滾水壩也具有一定的水質凈化能力[9].

第五單元為潛流碎石床濕地,由三級串聯,面積分別為394m2、444m2、448m2,處理規模為500m3/d. 池內從底部向上依次填充大小不一的碎石和細沙. 濕地間由過水堰隔開,水流經過水堰進入下一級濕地. 濕地種植旱傘草、美人蕉、菖蒲、石菖蒲和高羊茅,并根據植物習性進行配置,種植密度為10株/m2.

4凈化效果

4.1梯級滯留塘的凈化效果

工程建成,植物群落恢復穩定后,在進水、一級塘出水和二級塘滾水壩出水處設采樣點DPE I1、DPE2和DPE3,于12月至翌年7月每月監測1次(2月因故未監測),從7次監測均值(見表1)來看,總磷、總氮、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別為73.45%、40.18%和63.22%,對總磷的去除率>氨氮>總氮;磷的去除主要是通過物理沉降來實現,植物凈化也有一定的作用,采用梯級滯留塘延緩了水的滯留時間,提高了磷的凈化效果;氮的去除主要是通過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來實現,在滯留塘系統中種植物為微生物的附著提供了載體,強化了氮的去除效果;本實驗系統中硝態氮和亞硝氮呈逐級增加說明滯留塘系統中發生著強烈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從表1的可知,一級植物帶滯留塘(水深<1m)的氮磷去除效果要顯著優于二級滯留塘(水深3-6m),這可能是一級滯留塘中植物帶的作用,可見,河道滯留塘水深以適宜植物的生長為宜,不宜過深;另外,一級河道植物帶滯留塘出水CODcr濃度升高,可能與一級塘植物死亡分解有關,因此,在冬季植物枯萎時有必要及時收割,保障運行效果.監測期間水溫為16.8℃, pH值平均為8.0,出水TN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 3838-2002) V類標準,TP和化學耗氧量達III類標準. 可見,對于僅受農業農村污染的低濃度污染河流通過滯留塘系統能夠有效改善水質.

表1 梯級滯留塘的凈化效果(mg/L)

Tab.1 Performance of step detention pond

 

 

篇3

【關鍵詞】三岔河流域 污染現狀 防治對策

我國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對流域污染防治進行研究,通過實施總量控制指標的方式,采取工業廢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恢復等方式進行了云南滇池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流域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效果,逐步遏制住了水質惡化的趨勢。目前我國流域污染防治的方法逐步從單個工業污染源治理向城鄉生活污水治理、農業污染源治理、生態治理轉變,從污染源控制向污染防治轉變。

一、三岔河流域水質現狀

六盤水市2010年—2012年河流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市中心城區的水城河超標情況最為嚴重,除窯上斷面達標,其余斷面常年超標嚴重。超標斷面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石油類等。

二、三岔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情況

工業廢水排放情況。六盤水境內三岔河流域煤礦、鋼鐵、建材、化工、有色、輕工業等污染源單位共162家,2011年工業廢水排放量1780.29萬噸,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833.97噸,工業氨氮排放量107.11噸,石油類排放量17.78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情況。2011年,六盤水境內三岔河流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687.07萬噸,綜合利用量328.52萬噸,處置量306.42萬噸,貯存量52.13萬噸。城鄉生活污水排放情況。2011年,流域內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4695.10萬噸,其中COD 25720.97噸、BOD5 798.46噸、氨氮3143.67噸、TN4327.65噸、TP302.12噸。城鄉生活垃圾排放情況。2011年,境內三岔河流域產生生活垃圾共163301噸,其中鐘山區72620.4噸,水城縣43055.4噸,六枝特區47625.2噸。農用化肥、農用塑料薄膜和農藥使用情況。流域內農村農用化肥(折純)使用量共8062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共144噸、農藥使用量共62噸。畜禽養殖污廢水排放情況。2009年,流域內畜禽養殖廢水、糞便的排放量分別是39312噸、13390噸;COD的排放量達654噸,TN的排放量達74.5噸,TP的排放量達6.5噸。

三、水體水質變化趨勢分析及預測

2015年排放污染物占比情況表

四、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議

(一)三岔河治理目標

到2015年,流域內企業主要污染物實現排污濃度和總量控制雙達標;城市中心區及沿岸村寨突出的生活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貫穿市中心城區響水河得到有效治理;三岔河兩岸生態建設工程取得較大進展;境內三岔河各斷面水質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要求,三岔河水資源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二)治理措施

治理流域工業企業。工業污染治理首先取締規劃范圍內無證無照配煤廠和泥煤臨時堆場,按照《六盤水市煤炭洗選行業治理整頓實施方案》取締60萬噸以下洗煤廠;加強環境監管,確保煤礦礦井廢水全面穩定達標。

強化城鄉生活污水處理。一是對已建成的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加強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使污水處理廠運行達到設計處理能力,并完善市污水處理廠、雙水污水處理廠、德塢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收集管網。二是在三岔河流域內重點建制鎮新建與其相適應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積極探索農村散居村落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分年度實施修建人工濕地項目。

進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妥善處置城鄉生活垃圾,防止生活垃圾直接或間接進入三岔河污染水體。引導流域內畜禽養殖業走生態養殖道路,減少畜禽廢水直接排放。

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治理重點是對土鋅冶煉廢渣和煤矸石等固體廢物進行整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高爐水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作為原料生產建材,變廢為寶。

實施生態建設。流域內河流兩岸的主要鄉鎮因地制宜、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開展治理石漠化治理工程,保護好地質地貌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五、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六盤水市境內三岔河干流及其支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其中以市中心城區的響水河超標現象最為突出。超標斷面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預測2015年各項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治理措施:治理流域工業企業、強化城鄉生活污水處理、進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實施生態建設。從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資金保障三個方面提出工作建議。

(二)展望

三岔河普定以上河段是水利樞紐工程的基本水源,目前三岔河部分斷面不能穩定達標,隨著流域人口增長、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超過了三岔河的承載能力。因此,三岔河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得到高度重視,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從多個途徑開展污染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徐祖信. 河流污染治理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周鑫,王心源.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J].資源與環境,2007.

[3]白妙馨,石蕾,魏敬鋌,劉文民. 內蒙古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對策研究[J].北方環境,2012.

[4]趙雁冰.廣元市嘉陵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2007.

篇4

1.1冰封期水體自凈能力差,水污染嚴重

水體自凈能力受河流水溫、流量、流速等水文特征影響顯著。東北地區地處北方嚴寒地帶,冰封期水溫基于處于0℃,微生物降解作用相應減少;水面形成的冰層及積雪阻礙了部分污染物的揮發擴散,影響光照條件,使通過光合作用改善水體中溶解氧條件以及有機污染物受紫外線光解等作用均減弱;同時由于冰封期土壤水凍結、降水轉化為積雪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河流徑流量少,廢水入河后,水體自凈能力差,污染嚴重。

1.2冰封期點源污染為主,城市周邊河段污染嚴重

11月份東北地區進入冬季冰封期后,降水轉化為積雪、河流冰封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地表徑流幾乎消失,流域基本無面源污染進入,污染主要以點源為主。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部分重工業和石油化工企業造成的有機污染的嚴重;同時,受冰封期溫度影響,低溫環境下絕大部分的中溫微生物已不能代謝外源物質,微生物降解有機毒物的功能下降,導致污水處理廠效率低下,影響了污水生化處理系統穩定性。哈爾濱、吉林、長春等沿江的大城市排污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COD及氨氮入河排放總量大,約為全流域的58%~68%,造成城市周邊河段污染嚴重。

1.3突發性水環境污染風險大

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一般事前難以預測,不確定性高,風險大、范圍廣,影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因“一五”時期工業布局不合理,松花江流域大城市除大慶外,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大城市幾乎均沿江建設,部分廢水直接入河,污染事件發生后,污染事故響應時間短,突發性水環境污染風險大,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雙笨車間爆炸事故,有毒有害物質造成松花江嚴重污染,危及跨界水環境安全。另外,東北嚴寒地區一般11月份進入冰封期,4月份解凍,冰封期長達6個月,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處于水環境污染高風險期。所以,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應加大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力度,防范污染損害事件的發生。

2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執法問題

2.1季節性污染規制機制缺失

東北地區冰封期長達半年之久,季節性規制成為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水污染控制的主要環節。東北地區冰封期水體污染主要來自沿江大城市重工業點源排放,而冰封期水體地表徑流小、自凈能力差等因素決定了這一時段河流水環境容量小、水環境承載力較低,所以,從受納水體的水環境特征考慮,冰封期點源污染入河量控制應嚴于非冰封期。但是,現階段國家《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針對全國一般情況進行界定,存在季節性規制機制缺失的問題。

2.2冰封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尚未界定

我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主要是從全年視角針對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進行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定,并未考慮嚴寒地區冬季冰封期的季節性污染物排放限值。非冰封期由于水溫、流量和流速等水文條件,河流自凈能力相對較強,而東北嚴寒地區冬季和其他季節的水體自凈能力和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差別較大,水環境承載力較小,點源排污負荷相對較高,河流水環境風險大。

2.3冰封期水環境執法設備不足、執法頻率低

東北嚴寒冰封期長、氣溫低,部分地區零下20℃~30℃,環境執法人員外出執法存在較大的困境,一方面表現在河流冰封期冰層、積雪較厚,采樣監測存在困境,尤其是偏遠地區;另一方面,室外溫度低,對環境執法車輛、裝備要求較高,同時嚴寒的天氣對執法人員有較大考驗,執法頻率較低,環境監管效率不高,尤其是在自動監控體系尚未完善的地區,企業超標排放行為猖獗。

3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對策建議

東北地區冰封期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需要從源頭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和限制污染入河量等制度方面建設入手,降低嚴寒冬季水環境風險。

3.1完善嚴寒地區水污染防治法治體系、建立區域季節性污染規制長效機制

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體系下,既要考慮區域差異、還應考慮季節差別,從全流域視角東北三省同步制定針對冰封期水污染治理及水環境執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重點針對沿江城市重工業點源水污染排放行為規制,完善嚴寒地區水污染防治體系和制度建設。規范冰封期環境行政管理的獎勵和懲罰法律規范,依法促進嚴寒期執法人員的執法效率和頻率,建立寒冷地區流域污染的有效治理的長效機制,以保障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乃至整個流域的健康發展。

3.2制定嚴寒地區地方環境標準、突出季節性標準限制界定

2015年實施的《環境保護法》中對地方環境標準制定權限和內容進行了修訂,省級人民政府不僅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還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由于東北嚴寒地區冰封期水體自凈能力差,從而導致水環境承載力較低,所以地方環境標準制定時不僅考慮地域特色,還應考季節性因素,從地方受納水體的承載能力視角,區分冰封期與非冰封期,制定地方水環境質量標準和企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并規定嚴寒地區冬季冰封期執行特殊環境標準,為該時段環境執法提供標準依據。

3.3推廣低溫污水處理技術、控制冰封期污染入河量

嚴寒地區有近6個月的冰封期,低溫污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將有效提高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水污染治理和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率。但,受技術水平和資金因素等制約,東北嚴寒地區相關技術應用水平不高。國家和東北三省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開展適合流域特殊地域氣候特征的水污染防控技術研發與推廣,通過投加載體或者耐冷菌種等方式提高生化工藝處理效果和各種新型反應器處理工藝,增強前置預處理作用、控制停留時間和曝氣強度等運行條件等措施,實現冬季嚴寒時期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水處理廠的低溫高效穩定運行,控制污染物入河量。

3.4提高冰封期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建立嚴寒地區政府間協調機制

篇5

【關鍵詞】 協同發展 水污染 生態補償 核算 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日益密集及企業擴大再生產,環渤海區域水域作為黃河、海河、遼河三大水系匯聚的半封閉內海區域,環渤海水域在近60年中污染不斷嚴重,環境質量愈加下降。如何在企業真實有效的環境信息的基礎之上,對區域協同發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進行核算呢?本文主要基于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的概念及內涵,著力探討京津冀區域跨界水污染現狀,重點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核算機制進行研究。

一、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的概念及內涵

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首次提出了環境生態補償的概念,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的調整方面。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遵循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通過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補償或者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從而提高生態行為的收益或成本,減少生態環境行為帶來的外部性及負外部性影響,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的內涵體現在通過一定的正常或經濟手段使得生態環境的外部不經濟行為及外部經濟行為內部化,如讓生態環境行為中的受益者對受害者支付一定的費用,或者政府對生態環境行為中受害者進行一定的補償,或對生態環境行為中的受益者進行一定的罰款,從而使得生態環境行為中的受益者與受損者實現雙方受益與共贏的結果,從而在科學的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核算機制上實現生態資本增值、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者的目的。

二、京津冀區域跨界水污染現狀

京津冀區域水域主要包括黃河水系及環渤海水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的日益密集及企業擴大再生產,京津冀區域跨界水域污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國家政策不完善,行政區劃難以統一,各地政府相互推諉責任

譽為“母親河”的黃河自西向東經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6大省份,最終流入渤海。黃河流域區域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流域地段冰雹多、揚沙及沙暴多,且黃河干流劣五類水質占到39.5%,支流劣五類水質占到61.9%。渤海水域近60年污染不斷嚴重,環境質量愈加下降。近年,黃河流域及渤海水域治理效果不理想,主要歸結于國家政策不完善,行政劃分下的權利分散、條塊分割,各地政府難以共同治理跨界水污染問題,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體制不健全及不完善,各地政府難以配合、相互推諉。

2. 企業擴大再生產下的工業污染嚴重

我國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744127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同比增長6.7%,三季度同比增長6.7%,四季度同比增長6.8%。基于2016年季度同比增長速度及全年同比增長速度6.7%的數據之上,可以看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及工業企業的發展對用水的需要。工業發展對用水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鋼鐵行業、煤炭行業、金屬冶煉、紡織印染及化工產業等重工業對工業用水需求大,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及偷排、漏排下的排污現象。重工業企業以經營利潤為最終目的,在發展過程中不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處理污水不及時,忽視環保,造成了企業發展水污染下的負外部性影響。

3. “三農”經濟發展下農業排污嚴重

京津冀區域河流流域的主要農作物是稻米。京津冀河流區域地勢平坦,溫帶季風氣候下氣候溫和濕潤,適用于農作物的生產及發展。但是,隨著“三農經濟”的發展,農作物的發展使用了過多的化肥及農藥。化肥及農藥主要包括氮肥、鉀肥、磷肥、微肥及復合肥料,化肥及農藥營養成分含量高,肥勁猛、肥效快,對促進農作物生長、減少農作物受蟲害影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盡管化肥及農藥對農作物的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化肥及農藥隨著水域流動匯入溝渠、河道中,河流水域中有毒元素及重金屬增加,微生物難以降解,最終導致了河流、海洋水污染。

4.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日益密集下的城市生活污染嚴重

社會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內區域人口密集程度日益增加,人口聚集下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也不斷增加,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對河流水域產生了極大的污染。如社會居民不斷使用洗滌劑、洗衣液等化學物質產品,這些產品中可能含有重金屬、有毒元素,而城市居民污水處理系統的需求難以滿足城鎮居民排污居民及城鎮化的角度,導致城鎮居民生活污水僅僅通過簡單的處理就排入至河流中,致使河流被生活垃圾、重金屬及有毒元素等城市污水所污染。

三、協同發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核算機制研究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的日益密集及企業擴大再生產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跨界水域生態環境污染不斷嚴重,壓力愈加龐大。如何在企業真實有效的環境信息的基礎之上,對區域協同發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進行核算呢?

1. 從政府角度出發,明確各地政府的權利及職能,建立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基金

完善國家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政策,統一行政區劃,明確各地政府權力及責任。如黃河自西向東經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6大省份,黃河生態環境的治理還需要多個省份政府的共同努力。在“誰污染、誰治理”及“受益者付費、受損者a償”的原則基礎之上,整合各種水污染補助資金,建立專門的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基金,用以解決限制傳統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業發展,補償跨界水資源使用權損失、限制高污染農業發展損失等生態環境發展下的外部性及負外部性問題,從而提高生態環境功能區域地方經濟損失標準、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維護費用、提高生態環境工程管護費用及提高水源地方經濟損失標準的目的,從而促進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基金逐漸完善并步入正軌。

2. 從政策角度出發,完善國家政策,不斷明確與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建立跨界水域雙向補償機制

黃河支流與干流錯綜復雜,相互交叉分布。環渤海水域被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及天津市“三省一市”所環繞,涉及沿岸直排污口眾多。因此,不斷明確與完善國家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政策,對河道交界處設立水質檢測站,通過水質在線檢測的方法來對區域河流水域進行水質考核。如果出境水質優于入境水質,則該區域需接收上游的經濟補償;如果入境水質優于出境水質,則該區域需給予下游一定的經濟補償;如果出境水質高于生態環境保護下水質考核標準,則該區域應接收政府的生態補償基金的補償,或者接受下游的經濟補償;如果出境水質低于生態環境保護下水質考核標準,則該區域應接受政府的生態罰款,或者給與下游一定的經濟補償。

3. 從生態環境行為主體出發,明確相關生態環境行為的主體,健全與完善生態補償標準

跨界水污染中涉及的主體眾多,不僅涉及政府各個部門、排污企業、入境區域、出境區域以及沿河流區域居住的居民。目前,我國的生態補償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主要是國家出政策、政府買單的補償方式,多數受益者以“搭便車”的行為來對待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作為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及執行者,政策應大力倡導與推動生態補償機制,在企業真實有效的環境信息的基礎之上,共同建立生態環境行為提供者與購買者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

4. 健全與完善水質檢測體系,在聯合督查、聯席會議及聯合檢測的基礎之上不斷建立與完善臨界水域質量聯合監測體制

聯合督查主要通過由各地環境監督人員建立督查小組,對上游、下游河流水域進行定期督查以及聯合督查,預防突發性、大面積水污染事件,避免大范圍的損失。聯席會議主要由各地政府牽頭,各地環保人員作為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來交流水污染治理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區域性水質監測及治理情況;聯合檢測,即是各地區政府在聯合監測基礎之上,將水質檢測結構共同上報給上一級環保部門或者國家環保部門,從而解決水質監測數據不一致、生態補償口徑數據不科學的情形。

四、結束語

京津冀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核算機制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是會遇到眾多問題及障礙。因此,明確各地政府的權利及職能,建立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基金,完善國家政策,不斷明確生態補償制度,建立跨界水域雙向補償機制,明確相關生態環境行為的主體,健全生態補償標準與水質監測體系,在聯合督查、聯席會議及聯合檢測的基礎之上不斷建立與完善臨界水域質量聯合監測體制,通過一定的正常或經濟手段使得生態環境的外部不經濟行為及外部經濟行為內部化,使得生態環境行為中的受益者與受損者實現雙方受益與共贏的結果,從而在科學的跨界水污染生態補償核算機制上實現生態資本增值、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者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遼河流域;水體;VOCs;污染狀況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概述

遼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流域之一,包括遼河水系和大遼河水系。遼寧省境內遼河流域覆蓋、沈陽、鞍山、鐵嶺等8個省轄市和錦州市黑山縣等4個縣(市)。近年來遼河流域遼寧省境內水污染嚴重,綜合污染指數一直居全國七大流域前列,流域水資源匱乏,供求矛盾突出,過度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加劇了水污染,水環境功能下降。通過對遼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水體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進行分析,可以掌握遼河流域水體中VOCs污染狀況,為遼河治理工作提供基礎性數據。

1 監測點位

依據點位要具有代表性、連續性、針對性的原則,并根據流域水體特征及功能區劃分,共布設12 個監測點位。樣品采集時間為4月枯水期,每個監測點位采集3個平行樣品,具體監測點位見表1。

2 樣品采集及質量控制

2.1 VOCs采樣步驟

采用VOC專用采樣瓶進行采樣,采集樣品時,從水體中采集樣品到采樣器,傾斜采樣器和樣品瓶,將樣品緩慢地從采樣器導入樣品瓶中,直至滿瓶。應盡量減少由于攪動引起的揮發性化合物逸出,并避免將空氣氣泡引入采樣瓶。在每次裝樣品前,不需用所采集的水樣蕩洗。對于采樣器,采集第一個樣品時不需用所采集的水樣充分蕩洗,但從采集第二個樣品到后面的所有樣品采集,均應該用所采集的水樣充分蕩洗。

2.2 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采樣過程中采集全程序空白樣品、運輸空白樣品,并采集10%的平行雙樣,VOC樣品的采集要求每個點位采集3個樣品。

3 實驗結果

3.1 監測結果

對遼河流域12個監測點位水體樣品中VOCs進行了分析, 具體監測結果見表2。

3.2 監測化合物情況

本次監測共分析59種VOCs化合物,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主要檢出化合物種類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苯系物。其余項目多數均未有檢出或檢出濃度很低。

3.3 監測點位情況

3.4 監測河流情況

以各河流所設監測斷面水體中含量的均值代表河流水體的VOCs含量,對遼河、渾河、太子河、大遼河水體含量VOCs進行了比較可見,大遼河含量最高,為13.467ug/L,其次為渾河,VOCs含量為11.7527ug/L。遼河與太子河濃度值較接近,分別為3.307 ug/L和3.856 ug/L。

4 結論

通過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見遼河流域水體中揮發性有機物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苯系物等組分。大遼河VOCs含量最高,其次為渾河,遼河與太子河VOCs濃度較低。

參考文獻

[1]孫威,楊馳宇,張斌. 吉林省遼河流域水污染現狀及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42-44

[2]謝琳娜,王鳳平. 遼河流域地表水污染現狀分析與研究[J].東北水利水電,1995,10:30-32

[3]孟偉.遼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構建――國家重大水專項在遼河流域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工程科學,2013,15(3):4-9.

篇7

循環經濟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Boulding)在《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1969年)一書中提到生態經濟時提出的。受發射到太空的宇宙飛船的啟發并以此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肯尼斯•鮑爾丁提出了“循環經濟說”。其后,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Pearee和R.KTUrner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中又指出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但循環經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是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后。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推動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經濟活動模式,并稱之為循環經濟。2O世紀90年代末,循環經濟概念引入我國。我國的循環經濟研究起步比較晚,但已經進入理論雛形逐步形成階段。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生態經濟理論向社會經濟發展政策滲透,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以循環利用物質為基礎,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的一種經濟增長模式。

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工業經濟的線性模式而言的。人類社會從“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的線性模式,經過“污染一治理”的治理模式,開始進入“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行為準則(又稱3R原則)。其中,減量化(Reduce)原則就是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達到既定的生產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利用原則(Reuse),即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被多次和反復使用;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產品實現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夠重新變為可以利用的資源,3R原則構成了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

二、內蒙古水資源的污染及開發利用

(一)水資源總量少。空間分配不勻

內蒙古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位居全國水資源總量的第l6位,與土地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5%和排名第三位相比,屬于天然水資源短缺的省區J。據內蒙古統計年鑒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水資源總量378.1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263.3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14.36億立方米①。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總的特點是“東部豐沛,西部緊缺”。按流域劃分,嫩江最多,為230.57億立方米;海河(包括灤河)最少,為4.75億立方米。按照盟(市)劃分,東四盟(市)水資源總量為440.94億立方米,占總量的80.8%;中西部廣大地區為105.00億立方米,占總量的19.2%。

(二)工農業用水利用率低

長期以來,內蒙古工農業發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資源,追求經濟數量增長,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水資源浪費嚴重。牧區的生產設備普遍落后,機械化程度低,高新技術的應用極為有限,長期處于低效率、高耗能的粗放經營狀態。據內蒙古統計局2007~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工業“三廢”排放及治理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礦產資源用水嚴重短缺

近幾年,內蒙古勘探開發的新礦區明顯增多,大部分集中在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和通遼市的農牧區。這些地區的共同特征是海拔高、雨水少,屬于干旱地區,再加上多種礦業的開發,更多的人集中到這些地區,加重了這些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近年來,河流斷流成為地域生態失衡的又一新的社會問題。黃河年年斷流,而且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1997年長達226天,給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也使相關地區的生態環境趨于惡化。

(四)河流水質污染嚴重

2009年,內蒙古監測國控、自治區控河流斷面66個,湖泊4個、水庫3座,涉及黃河、遼河、松花江、海(灤)河4個國控水系和部分內流河。2009年,內蒙古全區河流主要污染指標年平均濃度斷面超標率為:高錳酸鹽指數25.8%,生化需氧量21.2%,氨氮18.2%,石油類16.7%。此外,多數河流年徑流量減少,河流自凈能力降低,對河流水質有所影響。河流徑流量減少與干旱、農灌、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量增多等因素有關。

(五)湖泊、水庫水質較差

2009年,內蒙古重點監測的4個湖泊的水質全部超標。其中,烏梁素海、達賚湖(呼倫湖)、達里諾爾湖為劣V類水質,岱海為V類,主要超標指標是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和總氮指數。達賚湖和達里諾爾湖的水質超標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多,湖水微咸并偏堿性。烏梁素海的水質超標主要是農灌退水污染所致。岱海水質超標是受人為污染與自然因素的多重影響。在重點監測的3座水庫中,察爾森水庫、紅山水庫水質達標,分別為Ⅱ類、Ⅲ類水質;莫力廟水庫水質超標,為Ⅳ類水質。

三、內蒙古水污染嚴重的原因

(一)污水排放量大,無害化處理能力低

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而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工業發展過程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水利部指出,中國的單位GDP耗水量比世界平均值高4倍,比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高8倍。改革開放3O年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2009年,內蒙古全區廢水排放量為73154.7噸,與2008年相比,增多3.9%,見表2。其中,城鎮生活排放44538.5萬噸,工業排放28616.2萬噸,分別占廢水排放總量的60.9%和39.1%。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為27.85萬噸,其中,生活及其他排放15.84萬噸,工業排放12.0l萬噸,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6.9%和43.1%。

(二)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

長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主要產品的產量、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內。只重產出不講投入的低效發展模式使水資源污染等環境問題不斷惡化。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于沒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的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問題得不到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

(三)點、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內蒙古多數工業企業生產廢水未經任何有效處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有的雖然經過處理,但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礦山等工業企業由個體經濟承包之后,廢水處理問題更加突出;鄉以上的城鎮生活污水基本上沒有進行任何處理,直接排人河道或滲入地下,從廢水的排放量看,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相近,但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總量遠遠超過工業廢水中污染物總量,特別是總氮和總磷兩項指標[3]。

(四)缺乏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管理體制

內蒙古河流面積大、范圍廣,涉及諸多行政市縣,在管理上又有環保、國土資源、水利、旅游管理局等很多部門參與其中,但卻沒有強而有力的管理機構對水資源進行治理和保護,因此,現行的管理體制不利于水資源保護和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利于經濟建設與水資源保護之間關系的協調。各相關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沒有統一的科學管理系統,在某些問題上甚至不能達成一致性的意見。

(五)法制不健全,環境監管能力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比較多,但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普遍不嚴,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的問題。環保執法不到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較普遍。基層環保執法監管手段落后,對違法企業動態監管不力,不能及時發現并制止企業的違法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等問題。

(六)政府投入經費有限,污染檢測技術設備落后

由于經費等原因,目前只有環保和水利兩個部門對松花江水質情況進行常年監測,監測斷面的數量和監測頻次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工作的需要,監測手段比較落后,缺乏實時自動監測系統,對各人湖河流、河口的監測工作力度不夠,流域內入河排污口的監測工作僅停留在調查研究階段,水資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較少,資金短缺,力度不夠,已有的成果不能滿足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需要。

四、水污染治理及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機制

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水污染的實質是水資源使用中的負外部性,或者說“外部不經濟”,而所謂的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則是指未經協商就強加給他人的成本J。因此,水污染治理在實質上是如何對水資源使用中負外部性進行矯正的問題。長期以來,相關學者及政府部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總地來講,水污染的傳統治理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府治理模式,即排污收費;另一種是市場治理模式,即排污權交易。盡管這兩種模式對延緩和遏制水污染13益嚴重的趨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兩種模式均屬于“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治理成本極高,難以達到從根本上治理水污染的目的。筆者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水污染治理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路徑,水污染治理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要強調循環經濟的3R原則,從源頭減量化開始,重視再利用、再循環。發展循環經濟、有效遏制水資源污染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以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為此,要著力構建節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節水型的產業結構、節水型的城鎮化模式、節水型的農業生產體系、節水型的消費方式,樹立節約用水的思想觀念。

(一)構建節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在生產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在資源利用方式上,實現由“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提高、國民素質增強、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

(二)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節水型的產業結構

在產業結構上,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經濟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經濟增長轉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加快發展并做大做強信息產業,加快產業信息化進程;在地區發展規劃上,重點考慮水資源的分布以及水資源的消耗量,嚴格控制水資源的高投入、高排污項目;開發區建設要充分考慮節約用水,實行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政策;根據水資源條件和污染程度,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加強重點行業對水資源消耗的管理;加強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加強廢水綜合利用管理,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三)構建節水型的城鎮化體系城市規劃要充分考慮水資源開采與補給的平衡,以及供水與排水系統對節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區建設要配套雨水、生活廢水收集與處理回用設施,加強水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

(四)構建節水型的農業生產體系

內蒙古是農業大省,農業在全區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精準化水平,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高效安全的生物農藥,積極推進秸稈、牲畜糞便等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搞好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遏制化肥、農藥、秸稈等廢棄物對水資源的污染,實現節約用水。

(五)倡導綠色消費

鼓勵消費者購買節水產品,倡導綠色消費,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鼓勵企業和居民再利用水資源,延長水資源的使用周期,增強污水處理意識,自覺保持水資源的節約、再利用和再循環。

(六)加快法制建設。加強執法監督

要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水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對高污染、高消耗行業的新建項目,要從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產業準人標準,完善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定額標準。加快完善水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水資源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積極調整水價政策,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加快研究制定鼓勵使用節水減免稅產品的優惠政策。

(七)加快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

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節水核心技術,包括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再循環技術、系統優化技術、零排放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努力突破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瓶頸。堅持引進技術與創新相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八)促進機制創新

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及時國內外各類水資源節約信息,引導企業挖潛改造。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水型產品,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水產品的研發。推行合同水資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水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同時,建立節水投資擔保機制,為合同水資源管理提供擔保,促進節能技術服務體系的發展。推行節能自愿協議,即耗能用戶或行業協會與政府簽訂節能自愿協議。

篇8

根據會議安排,下面我將**區水污染防治工作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十二五”期間,**區委、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治,以“藍天碧水”工程為抓手,持續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切實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各項措施落實,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大力營造環境保護氛圍。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形式,加大對《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南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水污染危害知識,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增強各單位、各部門開展水污染防治的履職意識,營造人人關注環境保護、人人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是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對城區內河、湖、塘、堰等進行全面排查,加強監測,對過境河流涉水污染源進行全面排查,摸清城區內河和過境河流污染源底數,有針對性的采取工作措施。將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分解到各鄉、鎮、辦事處,實行目標管理,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和部門監督責任,使水污染防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嚴把建設項目環保境準入關,禁止在南灣湖上游鄉鎮上馬可能污染水源的項目,對未批先建、嚴重違法的五道河漂流項目實行責令關停,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持續開展南灣水庫匯水區“禁餐”、“禁泳”行動,以嚴格的責任落實保證信陽城區“大水缸”的水質好轉。

三是強力整治污染環境行為。針對環境保護特別是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持續開展各項專項整治行動,保證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對南灣水庫匯水區內排放不達標的畜禽養殖場實施關閉取締,自2012年以來,累計關閉取締南灣水庫匯水區內排放不達標的生豬養殖場540余家,拆除豬場面積28萬余平方米,環湖鄉鎮水質得到根本改善,有效解決了南灣水庫上游污染源問題。實施河流水生態保護系統修復工程,依托南灣水庫國家重點湖泊環境保護試點工程,在匯入南灣水庫的李店河、四里橋河、譚家河等重要河段上,建設了一批河道清淤、河岸綠化、濕地生態修復等工程,水體自凈能力顯著提升,累計新建濕地面積14.3萬平方米,新增河岸帶修復面積10.2萬平方米。深入開展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對******沿岸涉水污染源進行專項排查整治,拆除******沿岸的養豬場30余家,取締小作坊企業3家,保證了******水質的好轉。加大城市內河治理力度,對新申河、湖東溝、黑泥溝、三里店溝、界河等城市內河,實施了全面的清淤治理,配套建設污水管網等雨污分流設施,將城區生活污水實行集中收集到市污水處理廠處理。持續深入開展農村水環境保護,以生態創建活動為抓手,積極推進農村水環境保護工作。目前,我區成功躋身國家主體功能區生態示范區,生態區創建規劃已經區人大常委會批準實施,全區的生態創建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對全區鄉鎮生活垃圾實施統一收集、統一清運、統一處置,在環湖鄉鎮建成了一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問題。通過扎實推進各項創建措施落實,目前全區已有4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17個行政村成功通過省、市級生態村創建驗收,農村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是積極推進污染減排落實。嚴格按照市政府下達的污染減排目標任務,深挖全區減排潛力,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管理,重點對100余家規模較大的畜禽養殖場開展污染減排治理,通過關閉取締、改造治污設施等措施,圓滿完成了污染減排目標任務,削減了污染負荷,轄區水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盡管我們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與兄弟先去相比還有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污水管網建設滯后。中心城區尤其是老城區仍有部分污水管網不配套,存在雨污不分流問題。同時還有部分已建成的污水管網因管理不善,時常造成污水支管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污水的收集處理。城市內河部分河段兩岸還存在污水直排現象,對城市內河水質造成污染。鄉鎮污水治理設施嚴重滯后,污水處理能力不足。

二是轄區出境斷面水質有超標現象。2015年,我區重點監控的******琵琶山橋斷面水質年度達標率僅為66.7%,該斷面雖位于******區境內,但匯集了******區、***區和****區三個區域的水流污染物,需要市政府進行統一協調,明確目標責任,保證斷面檢測水質持續好轉。

三是畜禽養殖污染亟待治理。我區目前仍有畜禽養殖場440余家,多數不是規模化養殖,且治污設施簡陋或建設不到位,不能達標排放,對當地水體造成污染,影響環境質量的進一步好轉。

下一步,我們將借助本次大會召開的契機,進一步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嚴明工作責任,持續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上臺階。

一是加快推進城鎮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將治污設施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力爭3年內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管網,高標準建設一批鄉鎮污水處理設施。

二是制定******區“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規劃。對照國家主體功能區生態示范區工作要求,制定******區“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規劃,抓好“十三五”期間污染減排工作,以污染物總量減排為抓手,推進“以減排促治理”, 加大涉水污染源源治理力度。

篇9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進步,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水污染治理中應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本文從政策、組織、制度和措施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 水污染防治存在主要問題

水污染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經濟快速發展使水污染防治壓力增加,我們國家近些年經濟增長保持在9%,經濟總量的擴大,經濟增長很快,水污染量也增加,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這些年來得到很高的關注,加大了投入,但是投入的增長和我們經濟發展的增長不成正比的,盡管做很大努力,做了很大投入,但是最后水污染增長的趨勢并沒有完全得到控制,這樣對水污染的壓力也不斷增加。第二,由于管理體制和技術因素的制約,對水環境執法力度不足,現在有一些企業并部分做到達標排放,這里面主要一方面由于管理體制存在的原因,多頭的管理,通過這幾年改革,政府體制改革在不斷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體制改革大家知道是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方面影響的有技術方面的因素,同時也相對設施不配套等因素,導致了執法力度不足,有相對部分企業沒有達到完全環保要求,得到有效的治理達標排放。第三,這些年經濟發展過快,在基礎建設材料包括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在能源這方面開發加大特別在水利電力方面現在開發力度也比較大,為了滿足能源的需求,加大能源的開發,尤其水利的開發,導致過多的開發對大江大河造成生態破壞。第四,運行機制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不充分,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保護方面,沒有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要進行水務市場的改革,要以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對污水和垃圾處理這個市場要實施產業化,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整體上看還沒有起到主導作用,這是發展的一個總趨勢。

2 水污染治理的目標

根據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的需求和我們經濟發展的水平,確定水污染防治的總體目標。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0年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要改善,污染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這一方面是投入,一方面是管制,重點行業污染排放強度要明顯下降,城市集中飲用水的水源,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和地表水質和近還水質有所好轉,地方水超采及污染趨勢減緩。我國家水資源開發量大,對水資源要求很高,確實對水資源帶來很大壓力。具體目標是,到2010年我們國家113個環境保護的重點城市,污水處理要不低于70%,到2010年十一五期間要增加到7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所有設市城市的污水處理也要60%的目標。第三我們重點防治的領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重點行業化工、輕工,造紙等等,其次是飲用水水源,國家正在組織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的調查,通過調查提出引用水源地的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三河三湖,這是國家重點的水源,還有松花江,三峽水庫,黃河小浪底以及上游,以及南水北調水源以及沿線,還有渤海重點海域和河口,要加強對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

篇10

持續抓好工業企業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企業VOCs綜合治理工作,徹底消除異味擾民現象;協調相關部門做好城市揚塵、城市綠化、餐飲油煙等工作,確保我縣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二是狠抓水污染防治。

持續抓好企業治污設施、4座縣級污水處理廠及各鄉鎮污水處理站的運行和達標排放;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協調相關單位徹底封堵生活污水直排口;督促各鄉鎮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確保河流水質穩定達標,切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三是狠抓環境執法監管。

緊盯河流斷面、空氣監測站點、企業在線數據、環境案件,常態化開展集中式、突擊式暗查暗訪,對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嚴肅查處一起,該關停的關停,該移交公安機關的堅決移交,決不姑息遷就。

四是狠抓基層執法能力建設。

向鄉鎮環保所充實環保專業人員及精干力量,配備必要的現場執法設備,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執法大練兵等活動,同時,進一步加強對鄉鎮環保所的監督考核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堅決予以嚴肅處理,切實提升基層環保執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