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倫理案例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倫理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題】檔案鑒定
【關鍵詞】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鑒定標準
【正文】
檔案鑒定理論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而且最受檔案界關注的檔案學特色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價值、利用、鑒定、精簡、效益,本身就完全能反映出檔案工作的目標。對檔案價值鑒定理論的歷史回顧,我們不難發現檔案鑒定理論發展史中所呈現的特點和規律,研究這些規律,將有助于我們更透徹地理解檔案鑒定理論,并為探索新的理論模式奠定基礎。
一、檔案學兩大特色理論——來源原則與鑒定理論的緊密結合
從20世紀初至今的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趨勢來看,來源原則在檔案鑒定領域的應用成為其一個顯著的特點。
來源原則,即“按照文件的形成機構劃分和管理檔案”,它起源于1841年法國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則”,百余年來,歷久彌新,其應用價值日益拓寬。它反映到檔案價值領域就是依據檔案形成者及其職能鑒定檔案的保存價值。(注:晉平:檔案價值鑒定的來源原則及其應用》,2000年第2期《檔案學通訊》。)
從檔案鑒定理論和方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來源原則的指導作用不容忽視。邁斯奈爾提出的鑒定體系中,第二條標準就是以來源原則為基礎的。他認為不能把案卷作為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別單獨評判,而應該以它們固有的行政關系為具體背景進行鑒定,即在鑒定時,應該考慮各行政單位在政府機構中所處的地位,其活動性質,以及這種活動與上下級行政單位活動的關系。此后,卡林斯基的職能鑒定論主張按照機關在政府體系中的地位和職能的重要性來確定文件的價值和保管期限的做法,也是奠基于來源原則之上的。當然,此時的來源是文件的狹義來源,主要指文件的形成機關。但是,來源鑒定的標準使檔案價值鑒定開始擺脫純經驗操作階段,鑒定工作有了指導思想和鑒定標準。來源原則也影響了謝倫伯格的理論。20世紀50年代,謝倫伯格在他的代表作《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中提出“公共文件具有對產生文件的原機構的原始價值,以及對于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因而在判定文件價值時必須知道文件是怎樣產生的,如果對文件“產生于什么樣的政府行政單位或特定的來源不明,它的作用和意義也可能就難以確定。”(注:(美)謝倫伯格.《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黃坤坊等譯,檔案出版社,1983年版,P153。)這些論斷體現了檔案的來源特征對其價值鑒定的影響,也是謝倫伯格對檔案鑒定理論的新貢獻。
篇2
關鍵詞:案例教學;旅游學概論;總體案例;課外案例
引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歡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的。這就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改革,要通過多種途徑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是深化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對培養高層次人才至關重要。
傳統的旅游管理教學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感受與效果。這就導致學生死記硬背以應試目的為主,忽略了興趣激發和能力培養。從而造成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缺乏興趣,喪失專業信心,就業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旅游學概論》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主要研究旅游學相關理論的結構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專業課在學科中地位。各高校基本都選擇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此課程。《旅游學概論》作為一門系統性很強的課程,內容豐富。課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較多,對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掌握本學科的結構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于剛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們常會感到枯燥無味,跟當初美好的想象大相徑庭。作為老師應當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不斷的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以下我就根據自己在日常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如何通過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旅游學概論》這門課的興趣。
一.總體案例設計方案
良好的案例的使用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選取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旅游學概論》主要是針對大一新生的,雖然沒有專業基礎,但可以與學生以前的經歷相結合,在教學的時候選擇一些學生的親身實例來講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重述、重演等形式;另外,也可以選取一些趣味性小游戲作為教學案例。為了使教學案例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起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案例的選取和設計應注意把握如下幾點要求:(1)應針對每節課中的知識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案例,突出教學重點;(2)教學案例應加強趣味性,但不能脫離教學實際;(3)案例應能充分實現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對當前知識的介紹。
二.課堂教學案例應用
課堂教學以案例展開,注意案例與課堂教學內容的結合以及案例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學習旅游和旅游活動的概念時,可以先講述一個教師曾經參與旅游活動的案例,再鼓勵學生也講述一些旅游經歷。然后以這些事例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有了學生的參與,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再逐步引導學生逐步抽絲剝繭,尋找共同點,最后歸納總結出自己的一些認識。這樣,理論概念的學習就不再被學生認為是枯燥無味的任務來應付,而是轉變為主動地尋求知識,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三.課外案例的應用·
為提高旅游專業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學習,可以適當的為學生提供課外討論案例。例如在學習旅游資源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些新型的旅游形式,如工業旅游、航空旅游、體驗旅游等,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旅游學知識學習的渴望。又如,在學習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時,我們通過讓學生收集我國旅游資源開發中典型的成功、失敗例子總結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具體做法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理解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提供課外案例時應把握時機,在為學生提供課外案例之前應該是已經具備所需要的一些基礎知識。案例應大小合適,難易適中。學生可以自主安排時間和地點進行案例的學習和討論。在課外案例的學習研討的過程中,學生依據學習目標,主要通過網絡和圖書館獨立尋找相關資料,通過獨立自主的閱讀與分析后在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動、分析討論,從而得到案例的實現方法進而完成案例的設計。
四.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和學生角色觀念的轉變
教師要更新角色觀念,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學相長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案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感,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另一方面,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精神,又不能放任自流。
(二)創建激勵機制,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為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案例討論中來,可以考慮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改革考試制度。我們將每個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與其課程考核成績掛鉤。案例分析的成績評定取決于學生事前的準備、討論時的參與及課后的總結。期中期末試卷可加大案例分析所占的比重,可占到50% 左右。同時加大課堂案例分析考察的力度,并記入平時成績,提高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重,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可占30% 以上。通過以上這些手段來提高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積極性,保證案例教學的教學質量。
篇3
【關鍵詞】教學改革 案例教學法 課堂教學
一、引言
概率論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主要是從數量上研究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旨在培養學生具備用隨機眼光看問題的能力,能夠經過進一步的學習后,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運用概率技巧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其他后續課程,如數理統計、多元統計分析、保險精算等都需要以概率論知識為前提。
不少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概率論時,尤其是初遇古典概型時,感覺很輕松,學起來也很有興趣,也能夠聯系實際主動思考,但隨著后續知識中公式、定理的逐漸增多,他們認為越來越枯燥,以致越學越沒有興趣,這一點應引起重視和思考。
概率論的思想方法來源于生活,從貼近生活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問題入手,用身邊常見的現象和例子說明問題,從問題到理論,再從理論到應用,而不是生硬的從概念到理論。可以讓學生學會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實施案例教學的幾個關鍵因素
(一)首先要選擇合理的案例
案例作為案例教學的中心內容,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編寫和選擇案例的工作尤為重要,應建立案例庫存放優秀案例,以保證案例教學的長期發展和實踐應用。應用于教學中的優秀案例,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特征:
(1)案例應具有真實性,避免虛構和假設。應選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典型問題與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遇見的真實事例作為教學案例。
(2)案例應根據概率論課程的理論體系進行選擇和編寫,突出其整體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完整和連貫的案例,有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而案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則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3)案例的難易程度應適中。案例過于淺顯直白,達不到鍛煉學生能力的目的;案例過于復雜,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只有難易適中的案例,才能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有必要在案例中適當加入一些具有啟發性和疑難性的典型案例,以幫助提高學生能力。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激勵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具備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與掌握課程進度的能力、引導學生由案例向理論升華、對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的能力,具備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協作學習的能力。此外,課下教師要根據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及效果、課后評價及反饋,及時總結,不斷修改案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探索出符合專業特點的案例教學方法。
(三)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整個案例教學的最關鍵因素。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3-4個學生為1組,由學生自愿組合,自定組長。通過學習小組,讓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每個學習小組每學期至少參與兩次課堂發言。針對重要的案例,學生要在課后撰寫一份案例摘要。案例摘要的主要內容可以是這堂課教師講了什么案例?它涉及幾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鍛煉學生通過課堂上聽到的和課下想到的,寫出摘要。學生通過這些摘要把一些知識點串起來,可以整理出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實施案例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理解案例教學
正確理解案例教學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案例教學的目的不僅局限于對所提供案例的分析與解決,而重在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思路、方法等的了解和掌握,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非典型事物與事理, 進而用以解決尤為普遍的特殊問題。對案例教學理念理解的偏頗必須引起重視。案例教學不是舉例教學,以往所習慣的案例教學實際上是舉例子, 往往是就事論事, 缺乏深層次的理論思考, 所舉例子也只是虛構的或真實案例片斷或者干脆是教師即興所得, 其功能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 是對所宣講理論的簡單重復。
(二)要加強課堂的組織和控制能力
案例教學需要通過組織課堂上互動式討論來完成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教師的有效組織為保證。與國外案例教學授課計劃的周密、控制力強的表現相比,我們的案例教學往往是很好的內容,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對細節的把握能力不足等原因而不能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
(三)要根據教學環境和資源合理培養案例教學的師資
教師始終在案例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是案例教學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一個優秀案例教師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應該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案例, 熟練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應該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當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時,能給予恰當的啟發; 討論過程中能及時分析學生的問題,加以適度引導;總結案例時,語言精練, 點評精彩。第三, 應該具有一定的課堂控制能力和細節的把握能力。
四、總結
在概率論的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提出案例,營造一個積極思考的環境,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概率論的方法既來源于實際,又在實際工作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又可以獲得置身其中思考操作的機會,便于逐漸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努力求知的研究態度。既能使概率論課程的教學達到更好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又能使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畢淑娟,張俊超.《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案例教學法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2).
篇4
目前,大連共有農民工56萬人,占全市職工總數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建筑業、修造船業、機械加工行業等,僅建筑行業就有農民工30余萬。這支新型勞動大軍在為農村發展、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對安全生產和社會保障治理帶來新的問題。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安全常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傷亡比例大,是制約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的重要因素,近幾年大連市工礦商貿企業發生的安全生產傷亡事故,80%以上發生在農民工身上。同時,農民工職業危害嚴重、缺乏社會保障,相對于城市職工,其勞動安全衛生權益難以保障。據有關部門統計,大連每年職業病傷害、職業病新發病例和死亡人員中,半數以上是農民工。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也存在缺陷,大量農民工只與勞務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由于勞動用工制度障礙,造成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等不能有效落實。即使參加了社會保險,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很大,社會保險又沒有在全國聯網,因此很難受益。這些問題表明,農民工在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又成為游離于社會保障之外的生產安全事故和職業危害的重災區。解決好農民工群體的勞動安全衛生和社會保障問題事關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大局。
大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解決農民工勞動工資、安全衛生及社會保障問題,取得了很好效果。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與社會保障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政治問題,必須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和諧大連建設的現實需要出發,高度重視、妥善解決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與社會保障問題,加快構建農民工安全保障體系,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創新工作機制推進農民工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近年來,大連市安全生產監管局認真貫徹落實大連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會同各有關部門,努力創新工作機制,不斷探索解決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的突出問題。
一是從規范外來施工隊伍和外來勞務人員治理入手,探索農民工安全保障新模式。我們針對新時期企業勞務合作關系、生產組織方式的新變化,安全生產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保障農民工安全的方法和途徑。一方面是政府出臺政策規章,規范勞務派遣、外來務工人員安全治理,從宏觀上、制度上為農民工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加強監管,從前置條件入手,嚴把安全準入關。實行勞務公司、外協隊伍審查、備案制度,對勞務公司、外協隊伍的企業資質、人員安全資格與培訓,以及繳納工傷保險情況等進行審查備案。同時,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保障農民工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權益。非凡是針對一些大型裝備制造、修造船等企業使用農民工比例較高的實際,采取強化外來施工隊伍安全資質審核、人員安全培訓,建立與項目承包額掛鉤的安全業績考核機制,實行安全風險保證金制度等措施,不斷完善農民工安全保障體系。
二是建立完善農民工培訓考核機制,大規模、全方位實施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工程。一方面,從普及安全基礎知識入手,抓好農民工日常宣傳教育工作。大連市安全生產監督治理局組織編輯出版了《安全常識讀本》,采用通俗的語言、有趣的漫畫、生動的事故案例,讓農民工把握最基本的安全常識和操作規程;另一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集中教育培訓工作,力爭用3年時間,全市90%以上農民工接受正規安全培訓,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個符合安全保障要求、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民工安全培訓體系和培訓機制,預計到今年年底農民工培訓率將達到30%。在不斷擴大農民工培訓覆蓋面的同時,我們將逐步實行限制錄用制度,強制用人單位對農民工進行培訓。計劃到2008年上半年,高危行業農民工必須持有大連市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簽發的《安全培訓合格證書》方可上崗;到2009年底前,全市所有行業農民工必須持證上崗。為確保這一強制性措施的落實,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將適時組織有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活動,發現未經培訓上崗或培訓不符合要求的,強制用人單位限期整改、停產整頓,直至依法關閉。
三是推動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機制,全力維護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與勞動安全衛生息息相關,社會保障是勞動安全衛生保障系統的重要支撐。目前大連市陸續制定出臺了農民工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實施辦法。按照這一辦法,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更加方便,待遇支付更加靈活,在外地注冊、大連進行生產經營的用人單位,可在大連市參保,因工傷亡或致殘的農民工,可自主選擇一次性和定期待遇支付方式等,既方便了農民工參保,又盡可能地保障了農民工的權益。同時,勞動保障部門大力實施“平安計劃”,確定用3年時間,把來連務工的農民工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覆蓋的總體目標。目前,通過積極努力,全市共有22萬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占全市有相對穩定勞動關系農民工的6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推進農民工社會保障機制建設的同時,大連市各級工會組織高度重視,針對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保護熱點問題,全力構建農民工維權體系。大連市總工會通過組織推行基層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制度、勞動安全衛生和傷亡補償接待制度,采取設立農民工維權窗口,開展包括送安全在內的“五送”系列活動等有效措施,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的勞動安全衛生權益。
從深層次解決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問題
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制度落實、加強監管等有效措施,探索解決農民工勞動安全保障問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制約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保障的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假如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不打破,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法制不完善,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缺失的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必須不斷通過改革發展的途徑,采取綜合措施,系統解決這一問題。
1.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確保農民工包括勞動安全衛生在內的各項權益的完整性。積極推動勞動就業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三項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實行適合農民工特點,符合國情的農民工社會保障辦法,完善全國社會保險網絡和機制,盡快實行城鄉一體的全國社會養老保險“一卡通”制度,使其更好地適應農民工正常流動的需要。要按照市委十屆三次全會的部署,積極探索構建繳費低、廣覆蓋、可轉移、能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新模式,為保障大連市農民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2.在繼續擴大農民工工傷保險覆蓋面的同時,全面推行高風險作業職工意外傷害保險,大力推進風險抵押金、雇主責任險等有利于保護農民工勞動安全與職業健康權益的經濟政策。目前,大連市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暫行治理辦法》、《大連市實施雇主責任險暫行治理辦法》等政策措施,通過實施安全生產經濟政策,強化安全生產工作,構筑企業員工尤其是農民工安全保障體系。
篇5
關鍵詞:案例教學 法律基礎知識課 應用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中職學生進行相關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法律基礎知識,提高法律素養。而中職法律基礎課在培養學生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是使之真正發揮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環節。而案例教學對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關鍵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應用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法釋義
所謂案例,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法律基礎課的學習興趣。
知識的獲得依賴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案例教學適時地引入案例,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條文比較枯燥,但學起來并不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生動有趣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新鮮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豐富。
(二)案例教學法符合一般性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規的規定既抽象又原則,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礎,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進行教學,使得抽象的規則具體化,原則的法律生動化。課堂上運用的案例有助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使學生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也恰恰為學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礎。因此,案例教學符合認識由感性到理性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三)案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法律基礎課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處理和判斷有關問題時,能夠活學活用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做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案例,通過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法條指定的初衷,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具體含義。
三、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的選擇
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 根據教學目的, 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圍繞教材所闡述的基本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
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為迎合學生的心理、提高學生的興趣片面選擇一些熱點問題或現實性、針對性強但卻脫離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案例, 防止偏離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現象。應當在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下, 選擇成熟、典型、針對性強的案例, 盡量避免選擇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準的案例, 以免誤導學生。
(二)貼近現實生活。
許多學生對法律基礎課興趣不大。老師講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調劑學生情緒的平衡器, 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貼近現實生活不夠, 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親切感。法律是在動態中運行的, 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選擇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包括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培養他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或他人合法權益的意識。
(三)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法律是一個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為主線, 各知識點和各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學實踐中, 選擇案例應注意知識點與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結合。
四、案例教學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篇6
關鍵詞:公安法律文書;邏輯思維;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D63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040-02
作者簡介:章錦(1962-),女,湖北通山人,湖北警官學院,副教授,從事文書寫作、邏輯學研究。
一、邏輯思維訓練的作用
多年來,筆者在公安法律文書教學中始終關注教學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文書寫作能力,不斷對教學模式,訓練方法進行改革,但教學效果仍不盡如人意。有的學生雖然較好地掌握了公安法律文書寫作的基本知識、規范和技巧,在寫作中仍難免出現用詞不準、語義不明、條理不清、表達不暢,說理不充分等問題。筆者經進一步研究認為,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科學認識客觀事物的性質特征、事物之間的關系及事物存在發展規律的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就是指人們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收集材料,識別信息,處理信息,并據此和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和論證的能力;包括識別、分類、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歸納、支持、反駁、評價等能力。公安法律文書是在公安實踐中辦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時所使用的文書。公安工作中辦理案件的過程,就是收集證據材料,分析證據材料,綜合歸納,根據案件事實和有關法律得出處理意見的過程,公安法律文書是對這一過程的科學再現。公安法律文書寫作始終以概念、判斷、推理作為主要的思維形式,以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為主要方法。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邏輯思維的方式、方法和規律,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正確,論證嚴密,才能在公安法律文書寫作中做到事實清楚、重點突出、條理分明、表達通暢、說理充分,寫出高質量的法律文書。因此,在公安法律文書寫作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文書寫作能力。
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邏輯思維存在于公安法律文書寫作的整個過程中,在公安法律文書的主旨提煉,材料選擇,結構安排和語言運用各個方面,都是邏輯思維起著主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寫作過程的不同環節,訓練學生的邏輯技能。
(一)訓練概括主旨的邏輯技能
公安法律文書的主旨是指文書表達出來的看法、主張、結論、請求事項、呈請事項等等。例如:刑事法律文書中訴訟類文書的主旨是犯罪嫌疑人有罪無罪、罪輕罪重、是否應該追究刑事責任等;呈請類文書的主旨是有無犯罪事實,是否立案、立為什么性質的案件、對犯罪嫌疑人應該采取什么強制措施等等。公安法律文書主旨的要求是正確、鮮明。寫作過程中,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是定性不準,主旨不明。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案件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真正把握案件事實的本質。對于呈請類文書,如立案階段的文書,因為初步獲得的材料往往是魚目混珠、零散雜亂、真假相間的,需要識別哪些是虛假的,哪些是真實的;分清有無犯罪事實,有什么犯罪事實,進而預判案件性質,在此基礎上呈請批準立案;對于訴訟類文書,如提請批準逮捕書、起訴意見書等,則要分清有罪無罪,此罪彼罪,做到定性準確。要訓練學生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通過縝密推理和多種邏輯方法給案件定性。在準確定性的基礎上,結合有關法律法規,提出案件的處理意見,形成明確的主旨。
(二)訓練選擇材料的邏輯技能
材料是文書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安法律文書的材料包括案件事實材料和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公安法律文書寫作過程也就是用事實、證據證明犯罪(或無罪)的過程。所以,公安法律文書寫作中在選擇材料時要遵循邏輯論證的規律規則,要保持論題的同一、保證論據的真實性,充足性。要訓練學生學會選擇真實、準確的材料,圍繞主旨選擇材料。怎樣保證選擇材料的真實準確?同樣需要遵守邏輯規律規則,要選擇經過調查核實的、有證據證明的、相互印證的材料。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將偵查假設當做事實材料,必須經過調查核實,取得相應的證據進行驗證;材料與材料之間不能有矛盾,材料與證據之間不能有矛盾。圍繞主旨選擇材料,首先是材料與主旨相切合、相一致,不能矛盾;同時,選擇典型的、反映案件本質的、有證據證明的材料。這就要學生學會對材料進行分類、分析,鑒別,找出最具證明作用的材料,剔除與證明犯罪(無罪)無關的材料,從而有力的表達文書主旨。
(三)訓練安排層次結構的邏輯技能
文書結構解決的是言之有序的問題,公安法律文書總體結構是固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容易掌握。主要問題一是筆錄類文書,如現場勘驗、檢查、復驗復查、偵查實驗、搜查、辨認、提取等筆錄,過程記錄層次混亂,結果記錄不明。二是敘述性文書在案件事實材料和證據材料的寫作上,容易出現層次混亂,條理不清,因果關系不明,證據列舉主次不分等問題。這都是文書寫作的“序”的問題。要解決寫作上的“序”的問題,關鍵還在于構思上要有“序”,思維要有“序”。歸根結底是要正確認識事物本身的“序”,即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時間上有先后,空間上有內外,數量上有多少,性質上有輕重,意義上有大小,程度上有低高,距離上有近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訓練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聯系和規律,并且按照從先到后,從外到內,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近到遠,由主到次,由重到輕,或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序”來安排文書的層次結構,就能做到結構合理,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如:筆錄類文書在寫作時可按時間的先后,空間方位的變換、采取的方法、以及取得的結果的“序”進行記錄。敘述性文書對于案件事實的敘述,都要反映案件本身的情況,案件的發生發展過程,有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換、罪責有輕重、責任有主次、事件有因果。首先分清時間的先后、空間的變換、罪責的輕重、前因后果,然后據此采取橫式結構、縱式結構或者縱橫交錯式結構,科學安排文書的結構。在證據的列舉方面,則要訓練學生根據證據的不同分類,分清主次,合理排序,進行列舉。
(四)訓練語言運用的邏輯技巧
作為實用性文體,公安法律文書的語言必須準確、規范、精煉。學生寫作中出現的用詞不準,語義不明,表達不暢的問題,本質上還是邏輯思維能力低下的問題。語言表達思維,語言形式與邏輯思維形式相互聯系;語詞表達概念,語詞表達判斷,句群或語段表達推理。語言表達上的問題,一方面是概念不明確、判斷不恰當、推理不正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沒有準確把握語言形式與邏輯思維形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教學中,既要訓練學生掌握明確概念、恰當判斷、正確推理的能力,又要訓練其把握語言形式與邏輯形式之間的區別,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來進行表達。要明確概念,就是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概念的確定含義,進而選擇恰當的語詞來進行表達,這樣就能做到用詞準確;判斷要恰當,就是準確反映各種不同的事物情況,然后選擇恰當的語句進行表達,做到語義明確;推理要正確,就是推理準確反映事物之間的推導關系,從而做到因果明確,表達順暢,論證嚴密。
三、邏輯思維訓練的其他途徑及保證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加強課外學習和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邏輯思維訓練,時間有限,效果也有限。因此,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多讀、多說、多寫,多方式、全方位進行訓練。
1.多讀。首先,讀邏輯書。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系統掌握邏輯思維的基本知識、方式方法和規律,要引導、鼓勵學生閱讀邏輯學著作,仔細體會邏輯知識在法律文書寫作中的作用。其次,品讀名家演講詞,辯護詞。這些著作大多富有很強的邏輯力量,能在閱讀中領悟論證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閱讀主流媒體的評論性文章,這類文章語言規范,論證嚴謹,觀點正確鮮明,貼近生活,不但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嚴謹的思維模式,而且在思想素質上得到提高。第四、讀法律文書典范文本,通過閱讀分析,找出寫作邏輯思維的規律和技巧。
2.多說。要“會說話”,就必須首先會思考。開展各種形式的演講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多開口說話。一是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是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按學號順序,每節課由2到3名學生進行演講,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有幾次演講的機會,可以最大范圍的保證學生的參與度,使訓練效果最大化。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就某個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這就促使學生在語言形式和材料選擇上下功夫,既做到語言精練,又做到材料典型,論證嚴密。二是演講比賽。可以是班級、年級、校級的比賽,先在班級“海選”,逐級選拔,做到人人參與,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此外,還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辯論活動。邏輯本是隨辯論而生并在辯論中發展,辯論活動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
3.多寫。寫作訓練是通用的教學訓練方式,讓學生多寫,就是要以寫促“思”,在構思和寫作的過程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二)提高教師邏輯思維能力,強化教師的邏輯訓練意識
首先,授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具備一定的邏輯知識,掌握邏輯思維的方法,并且自覺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正確,表達嚴謹。這樣既能保證邏輯思維訓練的有效實施,還能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強化教師的邏輯訓練意識。只有教師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的對學生進行訓練,才能保證訓練目標的實現。
[ 參 考 文 獻 ]
[1]張靖.法律文書制作精解[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篇7
一、國有土地管理部門以追收土地出讓金為訴訟標的案件的性質
在審判實踐中,對以國有土地管理部門為原告、以開發商及其所屬房地產公司為被告、以追繳土地出讓金為標的案件的性質確定有三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該類爭議屬于行政爭議,應由土地管理部門按照行政法律法規進行處理,走行政裁決之路,該類爭議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其理由是國有土地管理部門負有行政管理職責任,國有土地的轉讓,具有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的特點,轉讓行為是否成立,最終要以土地權屬登記為生效要件。第二種意見認為該類爭議屬于行政訴訟,以追繳土地出讓金為標的的案件應由行政審判庭審理并按照行政法律法規作出實體判決。第三種意見認為該類爭議屬于普通的民事訴訟。對于欠繳土地出讓金的案件應依據《土地出讓合同》,按照《合同法》的有關原則作出實體處理。
要弄清上述問題,我們有必要對國有土地轉讓進行深入剖析。作為房地產開發企業,取得土地使用權用于商業開發,極終目的是以贏利、獲得商業利潤為目的。根據法律的授權,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對國有土地負有經營管理的職責,當國有土地管理部門代表國家以“招、拍、掛”等市場運作的形式,本著“平等、自愿、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出讓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國有土地時,對于參加競買國有土地的受讓人而言,在土地轉讓活動中已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者的身份,而僅僅具有普通意義上的民事主體身份。由于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已全部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決定了在《國有土地轉讓合同》中雙方主體的平等性。因此,以國有土地管理部門為原告、以開發商及其所屬房地產公司為被告、以追繳土地出讓金為標的案件的性質應當是普通民事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時地按照普通民事案件受理立案。為了保全國有資產,盡可能減少國有資產流失,在該類案件的審判和執行中,可以根據國有土地管理部門的訴前、訴訟保全申請,充分運用查封、扣押、劃撥、變買等司法強制措施,查封房地產企業和開發商的銀行帳戶,扣押財產,保證欠繳土地出讓金能及時全額回收。
二、追收土地出讓金案件的兩種不同類型
從不同法院已受理的以追收土地出讓金為訴訟標的案件來看,該類案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房地產開發企業與國有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國有土地轉讓合同》后,雖未改變合同約定的宗地用途,取得土地使用權后進行了房地產開發,但未按合同的約定足額繳清出讓金,有的房地產企業為了取得土地使用權證,還向土地管理部門書立了欠據。對于這類案件,事實清楚,處理意見也是相當明確的,應當依據受讓人與出讓人簽訂的《國有土地轉讓合同》的約定判決受讓人全額繳齊所欠土地出讓金。第二類是房地產商在簽訂《國有土地轉讓合同》取得轉讓土地的使用權后,變更合同的規劃設計條件,主要是增大容積率,增大建筑面積,在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的過程中,不按規定向國家補繳土地出讓金。對這類案件的審理,由于涉及到容積率與地價之間關系的專業知識,而標準容積率的確定國家沒有統一標準,各省、地、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要求不同,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容積率標準,因而改變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在學術界因容積率變動計算應補交的土地出讓金也有多種意見,因此,該類案件審理難較大。
三、建筑容積率與土地出讓金之間的關系
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在出讓國有土地時,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對所出讓的國有土地范圍內新修建的建筑物,在《國有土地轉讓合同》中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明確規定,一是要確定主體建筑物性質和附屬物性質;二是要確定建筑容積率;三是要規定建筑密度、高限和綠地比例。其中對建筑容積率的確定,是《國有土地轉讓合同》中一個重要的合同條款。所謂的建筑容積率,是指建筑物總面積與宗地面積之比。在宗地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建設項目的容積率越高,建設物總面積就越大,土地利用率就越高,地價也就越高,因而在國有土地出讓時,房地產開發商應繳納的土地出讓金也就越高。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上,開發商的暴利主要是從增加建筑物總面積、增大容積率、逃廢土地出讓金的形式來賺取的,面對日益攀升的房地產市場,要進行整治和規范,可以說應當從清理改變已出讓國有土地用途和建筑容積率著手。
四、增加建筑容積率后應補交土地出讓金的法律依據
由于建筑容積率的增加對國有土地的地價有著實質性的影響,開發商在較低的建筑容積率的標準下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在開發過程中又通過種種手段提高建筑容積率,其行為的本質是逃廢土地出讓金,對于房地產行業普遍存在的這種弊端,應當采取法律的手段予以有效地打擊和制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十七條規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須取得出讓方和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或者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相應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002年12月26日建設部下發的《關于加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第四條規定:受讓人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后,必須按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規定的規劃設計條件進行開發建設,一般不得改變規劃設計條件;如因特殊原因,確需改變規劃設計條件的,應當向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實施。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定程序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并批準變更建設用地規劃設計條件的,應當告知國有土地管理部門;依法應當補交土地出讓金的,受讓人應當依據有關規定予以補交。僅僅從上述法律和部門規章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土地使用者增加建筑容積率、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規劃使用條件后,僅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是完全不行的,還必須取得國有土地管理部門的同意,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或者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后才能真正取得宗地的土地使用權。據了解,從我市清理工作中反映的情況來看,從2003年以來,有100余宗建設用地改變了建筑容積率,初步概算房地產開發商逃廢土地出讓金達數千萬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能不說到規劃行政和國有土地管理部門的失職失責。應當說,按照建設部2002年12月26日建設部下發的《關于加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開發商申請規劃變更被批準后,規劃部門應當及時告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得到告知后,應當及時追繳土地出讓金,如果行政職能履行到位,也不會產生現在的問題。
五、建筑容積率增加的行為屬于違反《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的違約行為
在前面我們已經闡明,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在出讓國有土地時,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對所出讓的國有土地范圍內新修建建筑物,所確定的建筑容積率,是《國有土地轉讓合同》中一個重要的合同條款。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在合同中對受讓人(開發商)約定了投資總額、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和建筑系數等指標,主要是為了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如果受讓人不能滿足《國有土地轉讓合同》約定的指標,通過增加建筑容積率達到增加建筑面積的行為,根據《合同法》確定的嚴格責任原則,是典型的合同違約。國有土地管理部門還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向國有土地的受讓人(開發商)主張違約責任,要求其按合同約定支付違約金。
六、建筑容積率增加與補交土地出讓金計算方式的確定
國務院下發的國發[2001]15號《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第二條明確規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變原批準的土地用途、容積等,必須依法報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對于出讓土地,凡改變土地用途、容積率的,應按規定補交不同用途和容積率的土地差價。國土資源部下發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補充協議有關問題的說明》第二條第八項中規定:對受讓人(開發商)在國有土地出讓期限內,改變《出讓合同》規定的土地用途、容積率等土地使用條件的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由出讓人收回該宗地的土地使用權后,依法重新出讓。這種處理方式,對于尚未進行開發的國有土地適用。二是依法辦理改變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條件批準手續后,由受讓人按照批準變更時新舊土地使用條件下該宗地的土地市場差額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從上述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中,進一步明確了因增加建筑容積率后,國有土地受讓人應補繳土地出讓金計算的期日和方法。在審理因增加建筑容積率應補交土地出讓金的案件中,在對受讓人應補交的土地出讓金的計算時間和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確定《國有土地轉讓合同》簽訂時約定的宗地土地出讓金總額;二是要查清受讓人改變國有土地用途和使用條件被批準文件的生效日期。三是要按受讓人改變國有土地用途和使用條件被批準文件的生效日期的基準地價,參照改變后的建筑容積率,計算出受讓人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新的土地出讓金總額。四是計算出新的土地出讓金總額與簽訂《國有土地轉讓合同》時約定總額的差額就是受讓人(開發商)應當補交的金額。我們在審理中應當注意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在下發的川府發[2005]15號文件中規定:凡是改變規劃設計條件,超容積率的,必須按原樓面地價補交土地出讓金。顯然,川府發[2005]15號文件規定的精神與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對改變規劃設計條件、超容積率應補交土地出讓金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按照下位法服從上位法的法學原理,如果國有土地管理部門按照川府發[2005]15號文件中規定的計算方式和計算出的金額提出訴訟請求的,在審理中不應予以采納,而應當責成作為原告的國有土地管理部門變更計算方式,變更訴訟請求。2004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作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五條也作出了類似的規定:受讓方經出讓方和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用途,當事人請求按照時同種用途土地出讓金標準調整土地出讓金的,應予支持。
七、建筑容積率增加后受讓人取得國有土地新價格的確定
土地出讓金受地價的直接影響,宗地所處的區域位置不同、道路是否通達、對外交通是否便利、基礎設施狀況、人口密度等綜合性因素都可能決定土地的商業價格。由于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眾多,在不同區位,對于土地評估的方式、方法均有不同側重。在專業地價評估中,各種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均可以通過調整單項修正指數的方式對地價進行科學準確地評估。在解決因增加容積率而引起的補交土地出讓金的訴訟案件中,顯然要充分考慮建筑容積率的增加,對土地價格增加的影響因素,在案件審理中要采用修正容積率系數的方式計算土地出讓金的具體數額。
一般地,按照修正容積率系數計算地價的公式為:
宗地商業地價=基準地價×容積率修正系數×商業用地面積
宗地住宅地價=基準地價×容積率修正系數×住宅用地面積
宗地地價=商業地價+住宅地價
例如:政府準備出讓一宗國有土地使用權,有效面積為20000平方米。根據規劃設計條件,該宗地用途為R2、C2(二類居住和二類商業用地),容積率≤1.5,建筑層數≤12,建筑高度≤36,綠地率≥35%。其中,商業建筑面積為4500平方米。該區域商業用地基準地價為900元/平方米,居住用地基準地價600元/平方米。計算過程如下:
計算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分攤面積
根據最有效使用原則,估價設定該宗地規劃容積率為1.5.
總建筑面積=20000×1.5=30000(平方米)
商業用地分攤土地面積=(4500/30000)×20000=3000(平方米)
居住用地分攤土地面積=[(30000-4500)/30000]×20000=17000(平方米)
計算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地價
假設區域個別因素、期日、開發程度修正系數均為1,商業用地出讓年限為40年、居住用地為70年,—年期修正系數也為1.當容積率為1.5時,商業用地容積率修正系數為1.3,居住用地容積率修正系數為1.1.
商業用地總價=900×1.3×3000=351(萬元)
居住用地總價=600×1.1×17000=1122(萬元)
估價結果:
商業用地分攤土地面積:3000平方米;土地單價:900元/平方米;土地總價:351萬元,大寫:人民幣叁佰伍拾壹萬元整
篇8
【關鍵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案例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105-02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研究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的一門學科,是認識各種隨機現象的基礎,它通過對隨機現象的觀察找出內在的規律性,并對內在規律進行定量分析給出理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具有明顯的實際背景和廣闊的應用空間,在教學中適當引入案例,通過分析實際案例,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掌握這門課程。
1.案例教學的要點
1.1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
案例是為教學服務的,一定要處理好主次關系,只有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才能展開案例討論。將講授式授課和案例教學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夠使學生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2案例的選擇
案例的選擇要做到有的放矢,盡量選擇和課程內容密切相關并能聯系學生專業實際的案例,也可以選擇一些社會生活中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數學問題;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要能夠從案例的解決過程中得出一般的規律,并通過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學到方法論;案例的難易程度要適中,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
1.3案例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
在保證完成正常教學進度的前提下插入案例,做到案例教學與課堂知識的有機結合。 教師可以從案例出發引入概率統計的相關概念、基本原理、統計方法,也可以選擇合適案例來說明概率統計原理與方法的應用。
2.由問題引出概念
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堂教學中引入知識時,由問題出發引出新的概念、公式、定理,這樣,教師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已有的或較易理解的知識進行教學,學生也能通過已經學過的或較易理解的知識去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識和規律。比如在介紹數學期望定義時,我們采用由實際問題引入,然后給出離散型隨機變量數學期望的定義。
首先提出案例:某車間對工人的生產情況進行考察,我們先觀察小張100天的生產情況。其中32天沒有出廢品;30天每天出一件廢品;17天每天出兩件廢品;21天每天出三件廢品。那么小張在100中每天平均廢品數為多少?( 這里假設小張每天出廢品數不超過3件)
學生很容易應用算數知識得到這100天中每天的平均廢品數為: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若另外統計100天,車工小張不出廢品,出一件、二件、三件廢品的天數與前面的100天會不會完全相同,這另外100天每天的平均廢品數會不會也是1.27呢?
學生回答:“不一定。”教師問:“為什么不一定呢?”學生回答:“因為小張每天生產的廢品數具有隨機性。”這樣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設車工小張每天生產的廢品數x是一個隨機變量。如何定義x的平均值呢?
可以想象,一般來說,若統計n天,其中n0天沒有出廢品;n1天每天出一件廢品;n2天每天出兩件廢品;n3天每天出三件廢品。可以得到n天中每天的平均廢品數為:
這是以頻率為權的加權平均。當n很大時,頻率接近于概率,所以我們在求廢品數x的平均值時,用概率代替頻率,得平均值為:
這是以概率為權的加權平均,這樣得到的確定的數就是隨機變量x的平均值。于是請學生給出平均值的定義,從而引出數學期望。
數學期望定義:設x是離散型隨機變量,它的分布率是P{X=xk}=pk k=1,2,…,若級數xkpk絕對收斂,則稱級數xkpk的和為隨機變量X的數學期望又稱為均值,記為E(X), 即E(X)
像這樣通過實際案例引入概念,使學生經歷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之后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3.應用案例舉例
對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的應用,可以選擇一些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案例,引導學生去思考,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下面以“手機話費套餐選擇問題”為例。
設某通訊公司有若干種手機月話費套餐如下:
3.1神州行大眾套餐
3.1.1市話費為月包干費10元,送每月100分鐘市話費;
3.1.2市話費為月包干費20元,送每月200分鐘市話費;
3.1.3市話費為月包干費30元,送每月300分鐘市話費;
3.1.4市話費為月包干費50元,送每月500分鐘市話費。
其他費用有來電顯示費每月5元,超過包干市話時間后,呼入呼出每分鐘0.4元;國內漫游每分鐘0.6元;移動公司內短信每條0.1元;聯通及小靈通短信每條0.15元等。這些費用對四種套餐都是一致的。
3.2新順心卡
市話費為每分鐘0.15元,500次被叫為每分鐘0.02元,來電顯示費每月5元,省內漫游每分鐘0.8元,不能進行省際漫游。
檢查一段時間內(如一年)某用戶每月的市話通話總時間的取值情況如下(單位:分鐘):
試問該用戶怎樣選擇上述套餐可以使每月的話費最省?
這一案例中蘊含了很多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比如隨機變量的分布,正態分布,隨機變量函數的數學期望,中心極限定理,統計樣本的選取,樣本均值,樣本方差等。
令Y表示某用戶的手機在一個月內呼叫或被呼叫的市話時間總數(單位:分鐘)。則Y為隨機變量。
由中心極限定理知,該手機用戶每月市話時間大致服從正態分布。從上述樣本知,
令Y表示某用戶一個月的手機市話費則依據不同的繳費方式,如神州行大眾套餐,可得隨機變量Y與X的函數關系如下:
此處,常數c分別取100分鐘,200分鐘,300分鐘和500分鐘。
問題的本質轉化為計算手機話費的期望值,期望值較低的付費就較合理。由上述關系式很容易算得隨機變量Y的期望值。
另外,新順心卡的期望值:
由此可見,若忽略漫游、短信等其他費用,僅考慮市話費,根據歷史數據,可以認為該手機用戶選擇每月20元話費包干時的理想消費值最低,故應該選擇每月20元話費包干。
總之,案例教學法不但適用于教學主題的導入,也適用于對教學內容的深化和補充,好的案例不但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盛驟,謝式千,潘承毅.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馮小杰.淺談“案例教學”的實踐操作[J].科教文匯,2008.11
篇9
關鍵詞:參與式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利益相關群體;社區參與;白洋淀
abstract:as a scientific and wise use pattern for wetland resources, wetland ecotourism will benefit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social equity between people, so it enjoys broad promis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theory, key stakeholder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and produc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especially the broad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eco-tourism.
key words: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etland eco-tourism; stakeholder group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aiyangdian
地處河北省中部平原的白洋淀,總面積366km2,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濕地,其85.6%的水域分布于保定市安新縣境內。wwW.133229.cOm白洋淀的現代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安新縣經過20多年的開發與建設,目前已建成初具規模的以自然風光游覽為主的大型旅游區。200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然而,白洋淀的旅游開發仍停留在大眾旅游的階段,對濕地自然生態文化和水鄉原生的民俗文化挖掘不夠。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中的參與不夠充分,廣大居民未能真正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利益。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白洋淀旅游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加以糾正,而根本的對策是實現大眾旅游向基于社區的濕地生態旅游的轉型,促進自然環境和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對民眾賦權為核心的參與式發展理論[1],對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現在,參與式理論得到了快速推廣,成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農村工作模式[2]。在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采用參與式發展方法,協調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之間的關系,加強他們之間的協作,特別是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將有利于發揮濕地生態旅游的扶貧功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社會、經濟和環境等綜合效益。
一、白洋淀濕地利益相關群體的互動分析
(一)主要利益相關群體的識別
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會涉及到很多相關群體的參與及利益。旅游業的利益相關群體(stakeholder),是指任何能夠影響旅游開發目標并被該目標影響的群體或個人[3]。據此,可以羅列出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群體:政府;旅游企業;當地社區;旅游者;非政府組織(ngo);學術界及相關機構;媒體;國際組織及其在華機構;社會公眾等。本文依照研究的重點,篩選出如下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作為研究對象。
1.白洋淀景區管理委員會。為加強對白洋淀旅游業的監督、管理,安新縣集中了縣旅游局、環保局、財政局、工商局、物價局及公安局等政府部門的管理權,成立了統一的白洋淀景區管理委員會,代表安新縣政府負責對白洋淀旅游業的管理工作。
2.旅游企業。白洋淀景區的旅游企業包括荷花大觀園、白洋淀文化苑、漁人樂園等9個旅游景點及16家賓館飯店(星級5家,非星級11家),其投資者多為北京、天津等區外的旅游開發公司或飯店集團公司。
3.當地社區。白洋淀包括安新縣的39個純水村和134個沿淀村,總人口約10萬,水面38萬畝,葦地12萬畝,荷塘近10萬畝,沿淀耕地40萬畝。漁業、蘆葦種植與加工、旅游業是淀區居民當前主要的生計來源。
在上述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中,當地社區及其居民,因為是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所倡導的最主要的參與群體及最直接的受益群體,同時也由于參與式發展理論同“社區發展”理論的緊密聯系,因而成為本研究關注的主要對象,并被定義為本研究的目標群體(target group)。
(二)主要利益相關群體的互動分析
參與式發展強調社會變遷中各個角色之間的互動[4]。在當前的白洋淀旅游業發展中,主要的利益相關群體出于各自的利益取向,面臨不盡相同的困難,借助自身優勢,通過不同形式從事或參與旅游業,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緊密互動的關系。
1.社區與景區管委會。社區居民需要政府及管委會以各種優惠措施為其從事旅游業提供便利,同時以強有力的措施保障他們對旅游收益的分享;另外,政府主導的旅游開發也離不開社區居民的響應與支持,景區管委會牽頭編制的旅游規劃,只有在社區居民的積極配合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白洋淀旅游發展之初,安新縣政府就期望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社區居民的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然而,在白洋淀的景區開發與管理中,管委會擁有絕對的主導權,社區居民完全處于被動而從屬的地位。開發中對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濕地資源占用,補償措施卻遲遲沒有到位。
2.社區與旅游企業。旅游企業包括景區和賓館飯店,客觀上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以及直接獲益的渠道,并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動力。當社區民憑借著對當地環境的熟知及其生活、生產場所所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無疑可以使生態旅游產品更具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且與社區居民有著最為密切的關系的當地自然、文化資源,也是旅游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因而兩者的互動合作,有望實現互惠互利。然而,旅游企業的經營者歸根結底是追逐利益的生意人,其經營活動必然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會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且雙方在資源占有狀況和經濟地位方面極不相稱。當地居民雖然也從旅游開發中獲利,但同時也是旅游負面影響最直接的承受者,不利于社區經濟的全面提升。
3.景區管委會與旅游企業。在中國大部分自然資源豐富而保存完好的旅游地都處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白洋淀地區也不例外,政府無力全部承擔大量的旅游開發資金,不得不需要吸引投資商來完成。目前白洋淀景區中的各大景點均是由區外的旅游開發商投資興建的。然而政府和旅游企業在發展目標上存在較大分歧:政府在旅游業中起到的是一種宏觀調控的作用,因此,在發展旅游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全面協調的發展;而旅游企業的經營者則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濕地資源和當地環境的保護以及社區居民生計的維系缺乏責任感。因而,白洋淀的景區管委會在為引進資金而對旅游投資、經營商大開綠燈、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其行為的引導、監管,以防止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社區發展之間出現尖銳矛盾。
二、白洋淀生態旅游開發的主要問題
(一)認清主要問題
1.確定主要問題。召開分別由政府部門代表、旅游經營者代表和社區居民代表出席的三方主要利益相關群體座談會,共確認了10個主要問題。(1)旅游收入低;(2)人員素質低;(3)傳統民俗文化流失;(4)生態環境退化;(5)旅游產品單一;(6)缺乏統一、合理的規劃;(7)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效率低;(8)收入分配不均;(9)社區參與不足;(10)缺乏協同、參與機制。
2.確定核心問題。在進行問題分析之前,必須首先確定核心問題。確定核心問題的方法是,基于各個主要問題,構建問題矩陣,尋找問題之間的關系;存在關聯的問題,在問題矩陣中賦予值“1”。累計各個問題得分,將得分最高的問題確定為核心問題。根據問題矩陣,“社區參與不足”與其它問題關系最為密切,總得分列全部問題之首,因此“社區參與不足”被考慮作為核心問題。
(二) 核心問題及相關問題分析
1.社區參與不足。白洋淀的居民世世代代以捕魚、葦編為生,旅游業興起之后,參與旅游業逐漸成為他們另一項重要的生計來源。當前,社區居民通過個體經營餐飲業、葦編工藝品加工、導游、漁船游覽、景區和賓館服務等形式實現在當地旅游中的就業。除自主經營農家樂、家庭旅館的居民外,其他被旅游企業雇傭的社區居民由于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缺乏專業技能等原因,只能局限在地位低、工資低、技能要求不高、工作環境差的崗位上。而就業之外的參與更是有限,社區未被賦予旅游業發展的決策權,不能充分參與到旅游業的規劃和管理中來。在旅游收益分配方面,旅游企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大部分社區居民并未因參與旅游業而走向富裕,而沒有機會參與旅游業的社區居民,尤其是其中的貧困戶等弱勢群體,更加沒有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利益,旅游業維系與促進當地社區生計的功能并未全面彰顯。而社區被排斥在旅游決策、規劃、經營管理和獲益之外,其結果是社區居民缺乏保護當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和傳承社區文化的熱情和動力;另一方面,社區沒有掌握旅游開發的主導權和控制權,造成了旅游產品的單一、旅游景點雷同、人造景觀過多和旅游經濟收益漏損等問題。
當前白洋淀社區居民參與不足,問題的形成有其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兩個方面的原因。(1)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管理權和開發經營權的相對壟斷。我國由于長期處在政府主導的機制下,民間非政府組織力量薄弱,民眾缺乏民主參與意識,,使得旅游開發中缺乏有效的協同、參與機制。(2) 內部條件因素。白洋淀社區參與旅游除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外,其自身的種種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問題存在的重要因素[5]。主要是資金不足,人才匱乏,信息不暢等因素的影響。會使當地社區居民在參與旅游業中處于不利地位。
2.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效率低下。白洋淀地跨兩市五縣(市),是一個多行政區管轄的旅游區,同時各地旅游開發管理,涉及旅游、水務、建設、環保、交通等部門,這種行政管理重疊、部門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經濟利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等多種矛盾,導致產業發展投資浪費,重復開發以及攔車、搶客、擾亂碼頭秩序等行為時有發生。
3.生態環境退化。白洋淀生態功能逐年下降,生態系統極其脆弱。淀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洲灘圍墾、環湖丘崗的開墾和掠奪性捕撈、狩獵等,導致濕地萎縮,植被破壞,局部水土流失嚴重,嚴重破壞了白洋淀的生態平衡。
4.旅游收入低。白洋淀地處北方地區,典型的季風氣候使白洋淀形成明顯且難以改變的淡旺季,為擴大旅游業規模增添了困難。目前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夏季風光,旅游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10月份至次年的5月這段時間旅游企業基本處于停業階段,旅游活動的可持續性差。此外,大眾觀光產品仍是目前白洋淀旅游的主流,缺少休閑度假產品和參與性、認知性、體驗性的生態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旅游者在白洋淀的人均停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不高。
三、 白洋淀生態旅游的參與式開發對策
參與式發展注重對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賦權,以期提高其在發展決策中的參與,以及使其最終在變革社會結構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因而社區的參與及參與程度對濕地生態旅游的成敗具有決定作用。在白洋淀旅游業發展以扭轉社區及其居民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劣勢地位。
(一)提高參與能力: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教育和培訓往往最能體現造血式扶貧,是旅游扶貧的思想精髓,也有利于社區參與旅游的可持續性。針對社區居民的宣傳和教育應由白洋淀景區管委會負責牽頭實施,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環境宣教,除幫助居民了解濕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還要使其掌握保護環境的基本技能;(2)旅游知識普及,主要的講授內容包括旅游及生態旅游的概念、旅游開發的內容與步驟、參與旅游業的成本與收益、國家有關政策等;(3)旅游從業技能培訓,旅游接待服務及經營管理的技能培訓包括指導居民將其空閑民居改造成農家旅館開展接待活動。另外,為實現婦女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的就業而實地開展景區導游、景區及賓館服務人員的培訓,組織培訓班,傳授婦女葦編工藝等。
(二)提供參與機會:資金支持
為使社區居民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獲得平等的參與機會,景區管委會需要通過一系列手段為其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或者引入相關的經濟激勵措施。如建立社區旅游發展基金。引入低息小額信貸制度,實行減免稅收的政策等。
(三)創造參與途徑,發展參與型旅游產品
這是發展對策中的核心措施,社區居民參與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的途徑主要是在生態旅游規劃及決策中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以使規劃或決策更加符合景區實際情況;另外就是共同發展營造社區參與型旅游產品并成為其最主要參與者與最大受益者。社區的參與有利于實現旅游產品的多樣化和旅游者體驗的深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產品單一和季節性明顯的缺陷。
(四)保障參與效果:利益分享
獲得經濟效益是社區參與生態旅游開發的主要目的之一[6]。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對社區居民在參與生態旅游中的付出的必要回報,也是對社區參與資源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的有效激勵。除了通過就業等直接參與利益分配外,沒有直接參與的社區居民,也可通過集體基金補償、利益的二次分配等形式保障他們也能分享旅游收益。對征用社區集體和居民的土地、及破壞其他資產的所做的補償,可以是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補助,也可以是技術培訓、提供就業及信息等。社區及管委會共同出資聯營公司的收益中,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和公益金,分別用于擴大社區旅游再生產,及社區的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的福利等。
四、 結論與思考
濕地生態系統由于具有較強的生產功能,因而其周邊往往是人口聚集的區域。世世代代生活在白洋淀周邊的居民,因此成為白洋淀生態旅游開發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在濕地生態旅游中加強參與式發展理論的指導作用,在各利益相關群體中實現權利的均衡與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扭轉生態旅游開發中政府處于絕對支配地位、企業攫取大量收益的現狀,保證社區居民成為生態旅游的主體,平等地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合理地獲取生態旅游的收益。
濕地生態旅游的良性發展,是其利益相關群體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結果。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存在、完善及正常發揮功能是促成這一結果的基本前提。因而,部分利益相關群體的空缺及職能不完善將成為濕地生態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例如,我國本土的非政府組織很不發達,而且缺乏影響力,未能發揮其在生態旅游中應有的作用[7]。與白洋淀關系最為密切的保定市的幾家環保ngo組織,也沒有充分參與到白洋淀生態旅游的規劃與監督、管理中來。白洋淀當地ngo的缺失,無疑為協調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之間的關系帶來了不便。因而,在推動濕地生態旅游進一步走向成熟、實現社區全面參與的過程中,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與壯大將是勢在必行的。此外,生態旅游的初衷是定位于旅游者和社區的,因此作為另一利益相關群體的生態旅游者,其作用亦不可小覷。他們的廣泛參與,特別是他們在旅游活動中對保護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的意識與行為,包括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支付意愿、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態度,也將成為影響濕地生態旅游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joseph e.stiglitz.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radigm[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2):163-182.
[2] 謝屹,溫亞利.淺談參與式發展理論在自然保護中的運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6):81-83.
[3] 劉雪梅,保繼剛.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剖析國內外生態旅游實踐的變形[j].生態學雜志,2005,24(3):348-353.
[4] 李小云.參與式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16-17.
[5] 房艷剛,劉繼生.中國自然保護區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1),37-41.
篇10
法學教育包含兩個要素——專業要素和職業要素。這兩個要素又分為專業知識、法律技能和職業倫理三個方面,三方面的內容為法律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它們的缺失會影響到法學教育的質量。就專業知識而言,法學教育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
2007年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確立了法學專業的16門核心課程,這也成為現在各法學院校專業知識授課的基本依據。與法學專業知識教學相比發展不平衡的是,法律技能和職業倫理的傳授并未找到真正的突破口。在課堂上教師傾向采用解釋的方法來突出理論知識,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缺失了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職業倫理的熏陶。
在當前培養以實踐性為基礎的應用型、涉外型、基層型法律人才的形勢下,法學教育應該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體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蘇格拉底討論法等,在教育環節著力推動學生對于經典案例、基本問題的研究性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理解知識,在問題和知識中形成法律思維,掌握法律技能,獲知法律倫理。使學生自發形成主動發現、研究、解決案件問題的能力,最終推動學生實踐操作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新型的法學教育突破了傳統法學教育的固有模式,在拓展思維視野、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構建科學的法學課程體系
以面向職業、面向社會為指導思想,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和個性化的培養目標,構建科學的法學課程體系,對于提升法律專業化水平,提高法學人才培養層次至關重要。所以在法學課程設置上,既應設置開放型理論課程體系,又應構建實務型課程體系。開放型理論課程體系,應當包括法律必修課和柔性選修課,以推進個性化教育。構建實務型課程體系,作為推進實踐教學手段的改革可以做以下的嘗試。
開設模擬法庭和模擬仲裁庭教學。模擬案例來自于理論教學相關的實務案例。教學可以包含三個方面:模擬法庭、仲裁庭課堂教學環節;不定期的法庭現場觀摩;參加各級模擬法庭大賽。
鼓勵“診所式教育”,推進高校與實務部門以及案件當事人合作。在案件中學生親自負責法律咨詢及案件訴訟等工作,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案件審理,從而鍛煉出職業素質優良的實務人才。
采用“案例式畢業論文設計”,案例來自法律實務或法院的案例匯編。學生的工作流程是:首選案例—過程設計—角色分配—畢業設計—演示答辯。最終的畢業論文則針對案例設計中的問題寫作,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職業倫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