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環境治理水平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高環境治理水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篇1

關鍵詞: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優化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企業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業內部控制越來越受到關注。國際上,內部控制的發展得到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認同。在國內,內部控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很多企業在如何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上進行了有效探索。

一、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內部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它反映了治理層、管理層,以及其他人員對內部控制的態度、認知和行動。內部控制環境是企業組織的基調,它主導著組織內成員的控制理念 決定著內控的結果和成效,是內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一個重要要素,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

《會計法》對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提出了原則性要求,隨后財政部相繼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2O08年7月又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一基本規范》,這些法律法規均要求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企業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五個方面,其中控制環境包括如下內容

(一)治理結構、內部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

企業應該有健全的治理結構、科學的內部機構設置和權責分配體制,這是建立并實施內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影響、制約內部環境的重要因素。在治理結構方面,企業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企業章程和實際情況,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以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在內部機構設置方面,企業應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機構設置能夠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有利于減少管理層級和提高管理效能。在權責分配方面,企業應當根據經營目標、職能劃分和管理要求,明確包括董事長、董事會成員、經理,總會計師等在內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各職能部門和分支機構、基層作業單位的職責權限,將權利與責任分解到具體崗位,為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創造良好條件。

(二)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影響企業內部環境和內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識和理念,主要包括企業的整體價值觀,高級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經營風格與職業操守,員工的行為守則等。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定位,在控制環境的建設中起著一種思想導向的作用。

(三)人力資源政策

主要包括員工的聘退與培訓、員工的薪酬、考核、晉升與獎懲、財會等關鍵崗位員工的輪崗制衡要求,對掌握重要商業秘密或核心技術等關鍵崗位員工離崗的限制性規定等。人是控制環境的主體,而企業人力資源政策的優劣,激勵與懲罰機制是否得當,決定著人力資源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內部審計機制

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通過內部審計,可以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及其效率、效果。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分為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從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看,內部審計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是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在控制環境建設中起著保證作用。

(五)反舞弊機制

有效的反舞弊機制,是企業防范、發現和處理舞弊行為、優化內部環境的重要制度安排。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反舞弊機制,明確有關部門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職責權限和協調機制,規范反舞弊調查處理程序建立情況通報制度,及時防范因舞弊而導致內部控制措施失效而帶來的風險。

二、內部控制環境存在問題

(一)公司管理層不完善

公司管理層是公司制的核心,雖然不少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所組成的法人管理結構,但在實際運行中卻存在諸多缺陷。比如:股東(大)會往往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該由股東(大)會表決的事項董事會說了算,該由董事會決定的事情董事長說了算,獨立董事、監事獨立性較差,不能起到監督的作用,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董事不“懂事”、獨立董事不“獨立”、監事不“監事”的反常現象,甚至出現總經理指揮董事長的怪象。

(二)權責分配不合理不明確

目前有的企業在權責分配方面沒有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進行權利分配,權利大于義務,甚至只有權利沒有義務,或者存在權利過分集中影響企業的運行效率,如有的企業集團規定,下屬子公司的所有支出均需要集團公司審批,下屬單位的每個事項自下而上的審批時間至少超過半個月。有的企業權責分配不明確,如對于董事長、總經理的授權審批范圍和審批限額不明確,從而出現越權審批、亂審批的現象。

(三)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不少企業只重視生產經營業務的開展以利潤為中心以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忽略對員工愛崗敬業誠信經營社會責任等基本素質的培養,不重視對管理人員風險理念的灌輸使企業整體缺乏財務風險意識,造成財務決策在程序上出現一些不合法不科學的決策,如對重大的借款、投資、擔保項目不進行科學論證和風險分析,從而造成亂借款、亂投資、亂擔保的“三亂”現象,形成相應的債務風險、投資風險、擔保風險。

(四)用人機制不科學

在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每個員工都是活動的主體,各人的表現都在影響控制環境。有的企業在人員的使用上,未能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政策,如獎罰不分明、考核無依據,無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另外有些企業不注重員工的技能培訓,不重視業務知識的及時更新,使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五)監督檢查機制不健全

在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建設中,監督檢查是保證。目前多數企業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內部控制制度,而且有的還是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但卻無法有效實施。究其原因,關鍵就是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缺乏一套監督檢查機制。沒有監督和檢查,導致制度流于形式。

三、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應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科學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發揮其固有的相互監督 相互制約、相互牽制的功能。因此要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一是要設置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明確職責范圍;二是要實行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內部管理制度,調節所有者、經營者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經理層的經營績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同時還要通過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及經理人員市場,建立起相配套的經理約束機制。

(二)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和反舞弊機制

在內部監督方面,企業應充分發揮監事會、內部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機構的作用,特別是內審監督方面,應設置專門的內審機構,配備專業的內部審計人員,明確其監督檢查、評價反饋等職責,并保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同時企業應建立反舞弊機制, 明確有關部門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職責權限和協調機制,規范反舞弊調查處理程序,完善投訴、舉報管理制度,必要時可考慮設置舞弊舉報熱線,明確投訴舉報處理程序、辦理時限和辦結要求,確保投訴、舉報成為企業反舞弊和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途徑。

(三)建立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用人制度

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企業應建立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用人制度,真正體現獎優罰劣。首先,在用人制度上應明確各層級人員的任職資格標準,能力要求職責范圍、晉升晉級等規定,并嚴格執行;其次,在激勵員工方面,應該從制度上規范考核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并盡可能予以量化,增強考核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觀臆斷。以達到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效果。

篇2

課題組通過專家咨詢、實證調研和文獻查閱三種方式對指標體系進行遴選,但是,面對初步獲取的這些為數眾多的指標,必須進一步進行優選才能確定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一般方法是先進行問卷調查,然后對問卷調查進行效度信度檢驗,最后再運用因子分析方法。按照以上的思路,本文針對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特點,最后遴選了環境治理技術與裝備能力、環境治理產品生產能力以及環境治理服務能力3個指標項,并據此設計調查問卷,對回收的235份有效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KMO統計量和巴特利球形檢驗,結果表明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具有很好的信度且指標變量均適合做因子分析。依據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優化了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指標,從而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指標賦權的方法———基于信息熵修正AHP的組合賦權法

課題組成員卜華白在其博士論文中運用了這種指標賦權的方法,該方法屬于組合賦權法,是一種將主觀賦權(AHB)和客觀賦權(Entropy)結合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利用AHP法對指標進行賦權,然后,再利用Entropy方法對AHP的主觀賦權進行調整,這樣就更能保證賦權值的科學性。賦權值的科學性也就使得本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2.1最優目標約束之下的AHP主觀賦權運用AHP法初定指標權重有很多的具體方法,本文采用最優目標約束之下的AHP權向量解法算出各指標的權重。由于問題的復雜性和人類比較判斷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判斷矩陣一般不能完全滿足一致性要求,如是,不管是近似解法,還是特征根法,其權重的計算結果都難以與“客觀存在”的“真權”相吻合,在本質上是一個統計估計問題,因此,判斷矩陣中的元素aij的相對權重不總是等于wi/wj,依據這一情況,有文獻利用最小平方法,得出了三種相對權重計算的“最優解法”即:LLSM法、LSM法則和LOM法求解權數wi,從這三種最優解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定義不同的目標函數,最優權值也就不同。因此,在具體的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過程中,應依據對評價精度的實際要求,給“合理”的目標函數,只有這樣,才可求得最為合適的“最優權重”。2.2運用信息熵賦權法修正AHP主觀賦權,最終確定指標權重熵(Entropy)的概念來源于物理中的熱學,是統計物理中用來量度分子運動無序程度的變量,ClaudeEShanon在1948年將其引入信息論中,作為系統不確定性(無序程度)的度量,一個系統有序程度越高則信息熵越小(反之亦然),熵權法也是一種信息量權數方法,是客觀賦權法中較為常用的方法[9]。信息熵賦權法修正AHP主觀賦權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對評價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計算指標j的熵值ej;第二步計算指標j的差異性因數gj,確定指標權重;第三步修正權重,通過以上步驟修正之后,得到的新權重更有效。本文以衡陽市鉛鋅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為例,具體研究區域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方法及治理對策。

3實證評價———以衡陽市鉛鋅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為例

設U代表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綜合因素集,V代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表評價集,A代表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第一層次因素權重集,An(n=1,2,3,…)代表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第二層次因素權重集,R代表全體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單因素評判模糊矩陣,Rn(n=1,2,3,…)代表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單因素評判模糊矩陣,B代表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評價的第一層次模糊綜合評價集。

4提升衡陽市鉛鋅產業重點領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的對策

篇3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積極作用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因此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的現狀,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積極展開環境治理工作,而環境治理與環境監測息息相關。環境監測是通過對環境污染物性質以及含量展開監測,從而判斷環境的質量情況。通過環境監測工作可以為環境治理提供基礎。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是對目標區域環境展開調查、采樣及對采集樣品進行實驗分析,然后依據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研究與分析,最后得出有關環境的各種信息。環境監測的目標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輔助環境治理徹底改善我國的環境現狀。

一、環境監測概述

是政府和相關環境部門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遵循一定的程序,通過樣本的采集,對環境中的各種可代表環境質量水平的物質進行測定,然后評估環境的質量和受污染程度。將環境中的科學數據資料作為相關部門制定環境保護策略的重要依據,這樣可以對未來環境的發展做出預測。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環境監測力度仍有待提高,監測技術水平、資金投入和監測人員的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監測部門就要引入先進的監測技術,加大監測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更新監測設備,同時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提高監測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并在必要時組建專業的監測團隊。

二、環境監測的分類

(一)監視性

監視性環境監測主要是監測影響環境的污染物的多少。在一般情況下,對污染物排放多少展開監測主要是運用定期的方式,再運用有關儀器對掌握到的環境信息展開研究,從而得出有害物質排放量的走勢,促進后期的治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監視性監測也可以稱為是常規的檢查,此項檢查主要是對環境中的污染源展開檢查,例如,環境中污染物的多少以及污染物的變化趨勢等。

(二)研究性

研究性監測方式主要運用于相關研究工作,為研究相關問題給予數據支持,因此在進行此項工作過程中,其執行標準都相對較高,以便保證后期治理工作可以有效進行。從事研究性監測的工作人員只對某種監測負責,也只需要關注該項監測的數據、結果等等。所以,通常研究性監測都應當標準化,并具有一定的統一性。

(三)定點性

定點性環境監測方式主要運用于嚴重受污染地區,對實際污染情況展開科學有效地監測,運用此種方法可以準確確定污染物的具體情況。并且,當有污染物發生擴散等現象時,采用此種方法可以準確、及時地了解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及速度,從而為之后的環境保護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積極作用

(一)進行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更加明確環境治理目標

環境保護工作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影響環境保護的因素也有許多,大部分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通常處于忙碌的狀態,究其原因是由于存在著許多環境污染治理不到位的現象。環境保護項目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運用科學的方案展開環境保護工作,而不是運用治標不治本的傳統解決方式。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有效地彌補以往解決環境問題方式中的缺陷,通過對所有地區的水質、大氣等方面的污染情況展開系統的收集與分析。實時反映所有地區的環境污染情況以及地區之間的污染關系,從而為環境治理工作的進行指明正確的方向。例如我國華北地區經常出現沙塵暴現象,這不但與當地的大氣污染息息相關,還與附近地區草原開墾被嚴重開墾有關。治理我國華北地區沙塵暴如果只是從該地區的大氣環境著手,很難實現良好的效果。并且,環境監測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環境污染情況,能夠反映出污染問題的走勢,促進相關工作人員及時展開防治工作。在展開有關工作過程中,依據問題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環境監測分為多種形式。在對這些不同的環境問題展開監測時應當運用適當的監測方式,從而使得相關工作更加有針對性。并且也促進整個治理工作可以展開確切的劃分,從而有效地解決各種環境治理問題。

(二)環境監測工作開展是環境治理工作針對性更強

在展開監測工作時,應當依據不同的環境特點展開不同的研究工作。不同地區的環境污染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在展開相關工作過程中,應當進行區域性的差別化處理。這就使得在后期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有關工作人員可以抓住環境治理的實質問題,從而有效地進行環境治理工作。此外,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注意在相關工作的過程性,工作人員應當注重主次之分,關注污染程度比較嚴重的有害物質,從而提高環境治理工作的針對性,實現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環境監測工作開展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環境治理工作

環境監測主要是對人為污染的監測,人為污染中包括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污染等等。由于許多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只注重經濟利益的提高,忽略了環境保護問題,因此推動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況下,在展開環境監測的過程中都應當預先設計好具體的監測程序,確保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有序的開展。在之后的環境治理過程中也應當展開科學合理的規劃,并結合有關的步驟進行治理工作,從而促進相關工作水平的提高,確保環境治理工作的效率,實現環保的目標。

四、結論

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環境保護的基礎,能夠為環境保護指明方向,為環境保護提供有效數據,同時還能夠直觀地反映出環境保護的效果。但是我國的環境監測在方法和技術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促進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莊小青.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5-6.

篇4

關鍵詞:環境檢測;環境治理;環境保護

1 環境檢測類型

1.1 研究性環境檢測

研究性環境檢測的主要目的是科學研究,主要是為了研究某個科學項目所做的檢測。例如某個地方需要確認是否適合某種生物制度生存,或者確認某個地方的環境氣候對于動植物生長是否會產生影響,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等。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就需要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對該地區進行環境檢測,然后對檢測數據進行分析,確定以上問題的答案。研究性環境檢測基本上都是環境科研單位進行,這些單位都會有國家認證資格,會出于自身的目的進行研究,還可能是受到了委托進行研究性環境檢測。

1.2 監視性環境檢測

監視性環境檢測主要目的是為環境治理方案提供數據支持,因此監視性環境檢測是定期和長期性質的。監視性環境檢測通過對環境中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等污染物進行檢測分析,確定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從而推斷污染物的增長趨勢,并且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環境治理方案。監視性環境檢測使環境污染治理更有針對性,通常由環境監測站進行。

1.3 帶有特殊目的的環境檢測

帶有特殊目的的環境檢測主要指的是環境檢測的目的較為特殊,例如需要對污染事故進行及時治理,就需要立刻對污染現場進行檢測,從而確定污染源和擴散范圍,并且采取治理措施。這種環境檢測不是長期的,也不是處于研究目的,因此環境檢測的方式和技術等都比較特殊。環境檢測之后,還需要根據事故嚴重性進行事故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責任劃分,并且對個人和部門進行考核,政府部門也可以據此實施咨詢。以上的評估、考核咨詢等都是環境檢測的特殊目的,針對這些目的采取的環境檢測就屬于特殊的環境檢測。

2 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性分析

2.1 智能化檢測系統得到推廣使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復雜,無論是污染物還是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危害等情況都比較復雜,傳統的環境檢測方法已經逐漸不能適用于當前的環境污染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已經開發出智能化監測系統,這種檢測系統可以實現動態化以及即時性的環境監控,對于所在地區的水質、土壤以及空氣等污染情況都能夠進行監測。并且能夠通過智能化系統將監測數據結果及時進行分享,相關的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數據信息制定科學的環境治理方案[1]。

2.2 實施區域化環境治理

環境檢測工作基本上都是具有區域性質,也就是都是針對某一區域的環境進行檢測。針對某個區域采取一定時間的環境檢測,能夠對該區域環境污染的類型進行確認,并且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同時還能夠根據檢測結果分析環境污染的源頭。這種區域化的環境檢測能夠為該區域的環境治理提供數據支持,能夠根據檢測結果制定系統性和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且還能夠據此對后續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防治[2]。

2.3 提高環境治理的技術含量

環境治理實際上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如果治理技術落后基本上很難改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現代環境污染情況更加復雜,治理難度更高,傳統的環境治理技術的治療效果不明顯。針對這種情況,通過環境檢測確定污染源以及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通過分析污染物成分類型以及含量等信息,就能夠判定何種治理技術能夠對污染進行治理。如果傳統的治理技術無法進行有效治理,就需要引進先進的治理技術和設備,這就提高了環境質量的技術含量。而且環境治理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也會使我國整體的環境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2.4 為環境治理提供技術支持

環境治理工作離不開技術的投入與使用,只有依靠科學技術環境治理工作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理效果,才有可能實現環境保護。而以開展技術性檢測為核心的環境檢測,無疑可以為環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如監測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環境治理中,在為環境治理決策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時,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為環境治理決策有效性、實用性的提高和檢測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環境檢測在環境治理中所起到了巨大的促進性作用[3]。

3 應用環境監測進一步提升環境治理水平的對策探討

3.1 提升環境監測的針對性

提升環境監測的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提升環境治理效果的基礎。在環境監測的過程當中,區域環境污染狀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所使用的環境監測方法也不盡相同,必須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來科學合理的選擇相應的監測方法以及環境治理方案,才能使環境監測及治理工作的開展更加具有針對性。

3.2 遵循區域對待性原則

眾所周知,各個地區污染源不同,環境污染類型也不同。因此在開展環境監測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嚴格遵循區域對待性原則來展開各項工作。通過準確全面分析監測區域的實際污染狀況,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合理選擇應用監測方法以及環境污染治理對策,促進環境治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環境監測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監測人員必須要明確檢測重點、難點以及主次檢測內容等方面的工作,重點做好對嚴重污染區的監測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環境治理方案和環保對策,有效控制污染源,避免環境污染。

3.3 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合理開展

保障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效開展至關重要,能夠加快環境治理進程。在環境監測之前,首先要對監測區域的污染狀況形成一定的認知,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監測方案,并嚴格遵循該方案展開布置各項監測工作,在確保其合理有序開展的同時,提升環境監測數據的科學性。

3.4 針對人為污染進行重點監測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部分人缺乏一定的環保意識,導致在生活中存在亂排亂放行為,其中主要以工業、生活廢物為主,這些廢物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處理,不僅會導致環境污染,甚至會影響生態平衡。部分企業受到經濟利益、資金以及污水處理技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依然存在亂排亂放行為,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不僅如此,在農業發展中,很多農戶過度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給水源及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環境監測部門要重點做好對人為污染行為的監測工作,制定完善的應對措施,有效控制人為污染。通過做好環境監測工作,對所發現的亂排亂放企業進行嚴厲處罰,使更多企業及個人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升環保水平。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不僅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也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對此,就需要相關的管理部門提高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通過采取合理的環境檢測措施,為環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從而有效的遏制環境污染問題,也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貞宇,路偉,李靜,嚴彥.淺談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性作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7 (10 ):49.

篇5

關鍵詞城鎮化進程;生態環境治理;解決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2-0130-01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實質上也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但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略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盡管農村經濟建設和基礎建設取得了繁榮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生態問題也影響了我國現代化的建設進程。生態破壞日趨嚴重,不僅影響到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實質上也嚴重影響了我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如果對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夠重視,不僅與我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背離,同時也會制約我國城鎮化建設。而為了更好推動城鎮化建設進程,就必須借鑒世界各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理論,同時要結合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提出更有效的發展途徑,同時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探索一條有效解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的道路。

1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概述

生態環境實質是一個有機系統,伴隨人類的介入,物質與能量實現輸入、輸出平衡。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人類的過分集中,使得大量資源集聚,而資源的集聚帶來的是生態系統平衡的被打破,在現階段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環境問題凸顯,在某些地方甚至影響了城鎮化發展進程。而環境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具體如下。

1.1 土地資源的污染和浪費問題

城鎮化建設實質上是立體化、多元化過程,在這一建設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在現實建設中,我國許多城鎮在土地利用方面上存在許多問題,土地浪費現象嚴重。由于土地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不能夠從土地實際應用出發,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污染嚴重。在城鎮化建設中,往往誤解城鎮化的實質和內涵,單一將城鎮化理解為建筑設施建設,這使得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城鎮化建設水平和當地經濟發展階段明顯脫節,造成大量公共資源浪費。同時,許多城鎮在建設過程中,成本過高,原有城鎮土地沒有被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同時不切實際的規劃方案、不合理的用地結構、凌亂的建設布局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從而大量空閑土地荒廢。

1.2 新城鎮規劃布局不合理、水源、空氣污染嚴重

新城鎮建設往往使大量農村人口聚集到新的城鎮當中,人口的大量聚集對水、土地等消耗需求巨大,同時人口大量集中會產生大量廢棄物,而廢棄物過分集中使得自然排污系統無法消耗,從而不能有效分解。進而造成了生態惡化、環境污染。人口急速集中在新城鎮之中,就需要我們對新城鎮進行合理規劃,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完善排污系統。同時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新城鎮之中,使得汽車等交通工具使用不斷增加,大量廢棄被排放。

2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2.1 環境管理力度不足、體系建設不到位

我國目前在環境管理方面,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一個環境問題關系到多個部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而在具體環境管理方面,政府投入力度往往不足。伴隨城鎮化發展的還有工業化,政府部門由于受到不合理政績觀的影響,往往以GDP來衡量自身發展,而忽視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和財政支出。而對企業來說,因為環境污染所遭受的懲罰和代價較低,相對于自身所得來說,破壞環境所得收入往往高于處罰金額,環境部門的不作為往往給環境污染企業帶來一定發展漏洞,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困難。

2.2 法律、法規不健全,執法力度不足

法制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向和指導,然而事實上,我國環境法法規建設遠遠不到位,不能夠對經濟社會環境起到保護作用。法律法規的不足,就為違法環境活動助長了氣焰,同時也無法做到有法可依。而有些違法行為盡管有所涉及,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各部門缺乏有機協調性,使得執法力度不足,不能對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同時我國的立法范圍主要集中在重要的環保領域,存在界定不明晰的問題,在懲治具體違法企業時,執法難度大。同時,我國目前具備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多為較早時期制定的,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導和管理約束。

2.3 政府及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足

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公民及政府部門環境保護意識往往不強,政府部門不重視環境保護建設,而公民對環保知識的熟知度更是有限。政府在實際過程中,只顧經濟發展,對違反環境保護的企業大多縱容,是的整個環境治理困難加劇。

3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治理解決方法研究

3.1 完善和發揮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導者,要重視普及環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意識。較為低下的環境保護意識勢必會影響到公民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有大力推動公民生態環境意識的培養,將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堅持實施生態環境治理。

3.2 加強環境保護執行能力建設、提升城鎮生態管理水平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環保隊伍建設不足嚴重無法解決生態環境治理,因此要加大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建設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的環境監管單位。同時要不斷學習,用最新知識武裝實踐,提升環境監管部門城鎮生態管理水平。

3.3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不合理問題的重要解決方法,要改變傳統的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的經濟發展,走新型協調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環境質量。同時結合最新科學文化水平,創造和發展環保產業。

參考文獻

篇6

 

環境科學治理涵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治理。就自然環境而言,包括市容市貌、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防治以及跨地區資源調配等。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各地區的主要以及重點工作。

 

一、市容環境治理取得的實效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市容環境的治理取得一定實效,從以下幾個方面可窺一斑:一是環境建設與治理的重點工程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正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臟亂地區的環境面貌逐步改善;二是對于重點地區、主要街道環境景觀、老舊小區、老舊平房區、歷史文化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新城和小城鎮環境建設水平不斷提高,郊區、農村、薄弱地區、街巷環境水平在不斷改善,交通要道即鐵路、公路、地鐵和交通樞紐及周邊地區的環境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三是從全國范圍來看,逐步構建了符合現代城市特點的環境衛生管理新模式,初步實現了精細、綜合、全程監管,城鄉環境衛生監管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四是道路清掃保潔質量明顯提高,垃圾分類及處理結構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二、大氣、水、土壤環境的現狀

 

在2014年開展的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只有9.9%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剩余90.1%的城市空氣質量不同程度超標。霧霾天氣出現在我國城市的范圍逐漸增大,而且污染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在中國環保部2014年的《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大氣污染物濃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國城市居民暴露于大氣污染中健康風險是農村居民的70%。

 

2014年,在全國202個城市中開展地下水監測工作,水質較差的城市占61.5%,只有10.8%的城市地下水質達到優良級別。這些監測點除了常規指標超標外,個別監測點檢測出砷鉛等重金屬超標。在中國環保部2014年的《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報告》中指出,在水中污染物濃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國居民經口飲水暴露的健康風險是美國的2.4倍。

 

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中國的土壤污染較為嚴重。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重度污染點位比例為1.1%。總體來看,重金屬超標問題以西南、中南地區為甚,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土壤鎘超標率7.0%,其中鎘重度污染點位比例為0.5%。幾年來,農業部門多次抽查結果顯示,中國約10%的大米存在鎘超標問題。

 

三、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被動型治理;二是突擊性整治;三是環境治理重過程輕結果;四是權利分散,利益分割。要改變目前的環境治理狀態,就要實現四個轉變,即主動進行環境規劃建設、實現常態化環境管理、重視環境整治質量以及實現環境治理體制分區域一體化(如目前已經形成的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東三省,以及正在形成的京津冀都市圈以及“一帶一路”布局下的沿線城市),以此推動環境治理體系的完善以及環境治理能力的提高。

 

四、環境治理頂層設計的難點

 

唯有實現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才能徹底改觀目前環境治理所存在的問題,那么,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難點到底在哪里?筆者認為,一是行政體制的碎片化。碎片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導致權利分散,利益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觀需要的簡政放權與強大的體制運行習慣以及主觀意志形成的集權制之間存在著一時難以調解的矛盾;二是老生常談的二元問題,即政府與市場的博弈與平衡,政府該放的要放,市場該管的要管。2015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地方各級政府公布權力清單的時間表。浙江省邁出了第一步,規定政府職責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同時規定市場“法不禁止即可為”,賦以市場自由權。可以說,必須有強大的整治意愿和強大的改革集團來推動政府釋權以及治理法治化,才能逐步改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治理結構。

 

五、如何推動環境治理頂層設計

 

推動環境治理頂層設計究竟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意識上高度重視。要有強大的整治意愿改變現在的政績觀,啟動綠色GDP2.0,尋求創新綠色GDP,形成理性、科學的國家統計核算體系;二要從技術手段上支撐。社會轉型靠什么?當然是強大的技術力量,幾次科技革命的導火索都是由于技術突破。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依靠技術手段形成節能環保的社會服務體系;三是資金支持。資金支持要逐步打破現有的財政撥付方式,改變目前僅僅依賴財政補助的局面,在財政資金保障和維持好頂層設計以及宏觀調控的條件下,讓市場資金合理流入,使得財政資金真正發揮導向性和杠桿性的作用;四是企業轉型升級。“十三五”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也是中國新能源革命爆發的關鍵期,企業要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高效、節能、集約”發展路徑,借力新能源革命,借機生態經濟戰略,實現自我轉型升級的同時,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地。

 

作者簡介:

篇7

摘 要:新的發展時期環境保護工作是發展中遇到的重大課題,本文就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實現協調共贏的方法進行探討,通過分析嚴格責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政策,分析了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重點問題;建議

貫徹落實《建議》對環境保護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要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綠色發展,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聯動協同效應,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一 、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實現協調共贏。

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我國一直在努力探索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十二五”期間越來越多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發展與保護之間不僅相互制約,而且相互促進,兩者既矛盾又統一。如果經濟發展一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吃祖宗的飯、欠子孫的債,不算本事、難以持續 ;也不能只強調環保不顧及發展甚至搞垮經濟,這同樣不算本事。加強環境治理,利用環境保護來優化經濟發展、推進經濟轉型,可以實現發展和保護的協調共贏。把環境保護真正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把生態環保培 育成新的發展優勢,探索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新模式。預防是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實現經濟增長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期間,要著力完善環境預防體系,推動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優化。

一是劃定生態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和空間規劃要求,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明確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等的開發邊界,以及耕地、草原、河流、湖泊、濕地等的保護邊界,這些邊界就是生態紅線。通過紅線劃定,逐步優化發展的空間布局,守住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

二是開展戰略和規劃環評。戰略和規劃環評是對區域發展戰略、各類開發建設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評估,提出應當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是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減少決策和建設中環境失誤的重要手段,要強化其剛性約束,切實對區域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指導和規范作用。

三是注重標準引導。標準是技術的先導,環境標準是提高產業準入水平和倒逼結構升級的有效手段。要進一步完善環境標準體系,特別是強化地方的環境標準,充分發揮標準的引導作用,推動企業技術 創新、轉型升級。

四是實施資源能源總量與強度雙控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進一步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建設用地強度,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能源,減輕污染排放、促進環境治理。

二 嚴格責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我國環境問題的形成,既與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是經濟長期粗放發展的結果。同時也與一些地方黨委和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密切相關。“黨政同責”核心是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共同做好環保工作,“一崗雙責”就是各部門都有環保的責任,做到有權必有責,失責必追究,后果必嚴懲。通過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構建與權力相匹配的責任擔當或問責制度,讓黨委政府和各部門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落地生根。這是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

三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十三五環境保護必須以改善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蛹蘋。大氣、水、土壤,既是提供生態產品的環境要素,又是容納污染物的環境介質。環境治理的重點就是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將三大行動計劃的路線圖落實為各地的施工圖,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是改革完善總量控制制度。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在繼續實施 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基礎上,增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等作為約束性指標,實施區域性、流域性、行業性差別化總量控制指標,鼓勵地方實施特征性污染物總量控制。推進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氣化、石化及化工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一批環境治理重點工程,通過大工程帶動大治理。二是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達標排放既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環境責任的底線要求。工業生產是主要污染源。據估算,如果現有工業污染源均能夠做到穩定達標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減少40% 左右。三是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新污染源排放達標。對現有污染源,綜合采取清潔生產改造和污染深 度治理、限產限排、停業關閉等措施,確保達標排放。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是相互補充、互為 依存的唇齒關系。農村是環境保護的短板,也是污染排放的重要來源。 四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實施化肥、農 藥零增長行動,支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開展標準化改造和建設,深入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聯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在做小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做大生態環境容量,確保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四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當前,環境保護的嚴峻現狀和民眾的巨大需求,決定了必須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環境法治建設,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環境治理的改革方向。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形成系統完整、權責清晰、監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實行聯防聯控,建立環保機構和區域協作機制,對區域性環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態保護,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提高環境治理的整體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8

一、機構健全,責任落實到位,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防反彈、重鞏固、再提升”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建立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副鎮長任副組長,村鎮建設、黨政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抓城鄉環境治理、整治的具體工作。各村、鎮屬各單位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指導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防反彈、重鞏固、再提升,”以及三線治理和各管轄區域內的工作。

2、鎮黨政領導分片包干,鎮工作干部包村到戶責任落實到位,鎮政府與社區,場鎮居民、門市經營業主、單位、農村村民都簽訂了環境治理工作責任書。

二、積極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宣傳,為集中抓好''三線''環境綜合整治“防反彈、重鞏固、再提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1、利用印刷公路法規及周邊衛生死角資料的宣傳發放、專欄、村務公開欄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城鄉環境、共建共享”的深遠意義,上報了各種有關環境整治工作的各種材料及電子文檔,發放宣傳資料10000余份,制作了環境治理臟、亂、差的專題片,擬寫了城鄉環境整治工作中的各類信息10余篇,上報了縣整治辦。群眾對環境綜合治理整治工作知曉率達到100%。

2、各村以社為單位召開村民會議廣泛加強城鄉環境整治教育宣傳,使廣大農村群眾、集鎮居民環境衛生意識普遍提高。

3、鎮、村建立了義務宣傳員。和保潔員一百多名,以及垃圾清理的專用車二輛,專業清理人員一名,鎮、村干部為義務宣傳員包村包組開展宣傳,發放宣傳資料。

4、鎮集中升級整理垃圾處理池35個,投資3萬余元修建了場鎮垃圾中運站。

5、抽出緊張的資金再建了鎮垃圾回收轉運場,投資和租地共10萬余元,現已建成可回收轉運垃圾50噸的集中轉運站。

三、積極開展突擊清理與專項治理相結合,使環境綜合整治、“三線”治理和“防反彈、重鞏固、再提升”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場鎮突擊清理情況。

1、鎮政府組織500余人、垃圾清運車二輛,對場鎮沿街路邊的積存垃圾進行了全面清理填埋,共清除垃圾55余噸,投入資金1.5萬余元。

2、對場鎮范圍內溝渠的垃圾和淤泥由轄區內負責拱橋坡村和社區進行了清理,對鎮轄區內公路整治以及河道雜物和漂浮物用人工打撈處理,人工清理污水溝500米,清理衛生死角15處,拆除了清理違章設置的戶外廣告和各種宣傳標語,店招牌2處,治理機動車,非機動車違章停放5輛,清理規范施工亂堆放建筑材料45噸,處理了在我鎮轄區內亂倒垃圾的行為人1次,并處罰款200元,勸導不文明、不衛生行為150多人次。

3、對場鎮進行了規劃,在場鎮設置車輛停放區域,有明顯標志,車輛在指定區域內停放。并著力整治攤點亂擺、車輛亂停,重點整治規范占道經營問題,基本做到了游商歸市、坐商歸店,場鎮清潔衛生明顯得到了改善。

4、清理規范建筑施工場地,規范建筑材料的堆放,凡在場鎮建房業主必須與社區簽定環境治理責任書,并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并佩戴安全標志,文明施工。

(二)公路沿線突擊清理情況

1、公路、鐵路、高速公路沿線的亂石、以及場鎮晚上運來的各種建筑垃圾組織人員進行了全面清理,該填埋的進行了填埋。

2、對公路、河道亂倒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進行清運處理。對沿線村民進行宣傳教育,要求各農戶認真監督外來車輛倒各種垃圾物。

3、公路沿線以及全鎮通水泥路的村社可視范圍內農戶、居民的房前屋后要求整潔干凈,柴草和其他物品堆放整齊。并且年專業收集轉運垃圾達380多噸。

4、公路沿線河流、塘、庫、堰以及各村支流河道,組織人力進行了白色垃圾、漂浮物的全面清理,道路邊溝清理、清掃維護。

(三)發動全鎮群眾,對村莊環境衛生進行了大清理,以治理“五亂”為重點,基本達到“環境優美標準”。對村道路,人員集中聚集場所房前屋后、河道、溝渠的雜物進行了清理,大力宣傳開展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大力興建沼氣池。

四、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效。

1、全鎮集鎮居民、農村群眾通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衛生意識達到普遍提高,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良好的生活習俗和衛生習慣逐步形成。

2、集鎮、村衛生死角全面清除,惜日四處可見的臟、亂、差現象揮之即去,干凈、舒適、整潔的環境展現在人們眼前,全鎮環境衛生總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3、惜日集鎮市場攤點零亂、車輛占道亂停亂放的現象,通過整治規范,秩序井然,街道市場清潔衛生。

4、我鎮在城鄉環境治理工作中,經縣整治辦檢查考核驗收分別獲得兩個第一名,一個第二名,居第一,城鄉綜合競爭力和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

5、通過集中整治與專項治理相結合,使我鎮“三線”治理和城鄉環境治理、整治取得了明顯效果。

6、黨委、政府下大決心對場鎮進行整治,實行雨污分流,路面黑化,目前正在施工建設之中。

五、存在的主要問題

篇9

摘 要: 礦山地質環境是整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露天開采對地質環境帶來的危害是比較大的,露天開采作業都是在地表進行,很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和地質災害,同時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整治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 露天采礦;地質環境;治理

一、前言

在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很多地質條件變化是由于人類活動誘發的,大規模無序開采,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問題異常突出,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處處可見。地質災害的主要表現在:一是使邊坡改變原有的天然平衡狀態、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及斜坡穩定,最終導致巖(土)體變形,誘發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二是礦山礦渣的隨意堆放,造成超負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礦山礦渣順溝隨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惡劣天氣,就會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原則

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中,應本著“宜耕則耕,宜綠則綠,宜景則景,宜用則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復治理。

1、以人為本,排險防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首先要對礦區易誘發地質災害的隱患進行排查、整治,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2、因地制宜、綜合整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應因害設防、因地制宜,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別采取攔、排、護、整、填、植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

3、科學規劃,注重效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應根據礦山實際情況,本著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科學制定治理規劃,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輕重緩急,以及資金情況,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

4、多措并舉,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質災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氣候的特點,針對工程措施投資大,生物措施投資小的特點,搞好合理配置,實現礦山環境治理的綜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恢復對策

1、完善法律法規,依法保護礦山環境。

首先,礦產開發過程中,規定選擇恰當的措施,將對環境的影響減小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在開發結束后,選擇合理的恢復措施,恢復到規定的程度。其次,根據礦山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環境保護與恢復的技術標準。我國大多數礦區在進行環境恢復時,未對表土實行單獨剝離,出現表土資源不足的情況。因此,可根據當時剝離物的肥力情況,作出規范,進行植物種植或借土覆蓋后種植。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合理改變規范標準。最后,完善相關法規,保障標準實施。完善采礦許可制度,在采礦許可證申請時,必須包含如何開發礦產資源以及以后的恢復方案; 制定違反礦產開發的處罰辦法與執行方案; 建立環境保護與開發相關的保證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據環境污染與恢復程度確定返還保證金比例。

2、嚴格實施規劃,規范礦山管理

一是嚴格新建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新建、改擴建礦山必須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采礦產資源必須堅持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選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采礦方法和選礦工藝,以最大限度的保護礦產資源,方案中必須包括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并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查審批。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地質環境治理費用一并列入礦山開采成本,對費用不落實、沒有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治理能力的礦山企業,不予發放采礦許可證。二是加強對生產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對已經批準的現有礦山企業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嚴肅查處開采生產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鼓勵礦山企業在礦山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與開發、技術改造的投入,堅持邊開采、邊治理,對開采生產中發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時組織進行恢復治理。督促礦山企業建立健全地質環境管理機構,建立健全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切實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三廢”綜合利用水平,確保“三廢”達標排放。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大礦小開、一證多礦、亂采濫挖、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和破壞、污染環境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仍達不到標準的,吊銷其采礦許可證。

3、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積極開展礦山地質環境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強礦產資源勘查評價、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廣應用,為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和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提供科技支撐。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影響評價技術標準,基于現有礦山地質環境評估技術要求的基礎上,融合相關學科技術方法并進行優化創新。積極鼓勵和引導礦山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結合礦山企業實際,引進應用和研究開發開采加工新技術,把鞏固提高現有生產技術成果與探索新技術、新工藝相結合,實現工藝技術改造與挖潛、降耗、增效相結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積極發展環境監測、保護和恢復治理技術,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礦產資源開發科技創新體系。

4、加大礦山生態恢復和復墾種植力度

一是規范礦業開采方式。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采礦權市場建設相結合,采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調控手段,督促礦山企業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破壞的礦山地質環境及時進行治理恢復,實現資源開發和礦山環境的雙贏。二是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建立 GPS 動態監測管理體系,對礦山地質環境實行有效的監控,增強礦山企業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監督管理制度。進一步建立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準入制度、環境恢復治理書面承諾與擔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礦權人或相應的擔保機構收取質量保證金,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的原則管理,礦山關停時由政府指令專門委員會或機構評審合格后,方可退還這筆資金及利息。如果評審不合格,則從企業繳存的保證金中扣除治理費用,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礦山地質環境的生態治理率。積極引進和開發適用于礦山損毀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的新技術,開展礦山生態恢復工程研究,加大關停礦山土地復墾力度,選擇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礦業基地,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組織實施礦區的復墾種植,增加耕地數量,確保轄區內耕地占補平衡。

5、創新投資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

針對歷史遺留礦山多,地質環境治理資金無著落的情況下,研究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金為主體,以其他市場化籌資方式為輔的治理辦法,從收繳的礦產資源價款、資源稅等涉礦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對以往關停礦山開采造成的環境欠帳進行恢復治理。二是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從財政補貼、信貸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優惠政策,以廢舊礦山二次資源利用、復墾礦山土地使用權等作為回報,體現誰恢復、誰使用、誰受益的原則,大力鼓勵社會法人或自然人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進行產業化經營。三是實施企業化運作。研究創建專業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資公司,具體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籌措、運行和管理。鼓勵支持企業上市融資,或以發行債券等形式從資本市場融通資金,幫助企業從銀行或財團融資,籌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場融資機制。

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一項有著高度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的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環境質量;環境治理投資;CDM;綠色信貸

中圖分類號 X19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8-0061-0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10

1997年,全球84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署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就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達成協議,這標志著加大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時間進入到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自此,“低碳經濟”開始了它風靡全球的旅程。與其相伴而行的是不斷涌現的一系列的新鮮詞匯,如“碳金融”、“赤道原則”、“環境金融”、“碳排放交易權”、“CDM”、“CERS”、“綠色信貸”、“能效貸款”等等。其中,“赤道原則”為銀行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提供了一個基準。“CDM”機制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聯手共同致力于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平臺。“綠色信貸”為我國商業銀行評估環境風險、改善信貸體系提供了契機。雖然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我國在2012年之前,尚不需要承擔減排任務。但是隨著時間推移,2012年已經近在眼前,改進環境質量,融入低碳經濟的浪潮是我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 問題的提出

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似乎永遠是蹺蹺板的兩端,如何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雙贏,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資不失為解決這一矛盾的良策,但是在投資之前,如果能夠了解環境治理投資對環境質量的沖擊路徑,便可制定相宜的投資策略,選擇合適的投資路徑,以實現投資效應的最大化。

本文選取1998-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作為樣本,使用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等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使用誤差修正模型(VEC)和脈沖響應函數(IRF)對環境治理投資對環境質量的沖擊進行模擬。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關系的主要工具。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提出了庫茲涅茨曲線的概念,并指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即呈現“倒U”形的趨勢。隨后,國外很多學者在此基礎之上對EKC進行修正并預測拐點。

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EKC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趙云君和文啟湘通過對我國1990-2002年排污量的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的比較,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呈現較弱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 ,因此,我國完全可以放棄“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模式,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1]。張學剛和王玉婧指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環境規制的結果而不是內生機制,當前我國各地環境污染與收入水平實際上是同步增加的正相關關系, 這與我國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視環境污染的政策取向密切關聯,同時指出經濟增長并不能帶來環境質量的自動改善, 只有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強化環境規制, 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徑[2]。馮相昭和鄒驥指出CO2排放的主要驅動因子是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而能效的提高以及能源結構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排放的過快增加[3]。林伯強和蔣竺均采用對數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和STI RPA模型,分析了影響中國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指出中國CO2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拐點對應的人均收入是37 170 元,即2020 年左右。但實證預測表明,拐點到2040 年還沒有出現[4]。這個結果對我國目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以及低碳經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王崇梅使用1990-2007年的數據,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關系,指出在一定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處于絕對脫鉤和相對脫鉤的階段。環境污染的狀況直接影響了環境的質量[5]。目前,我國對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個地區或城市的實證研究。例如,彭立穎和童行偉等分析了上海市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關系,指出應該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盡早跨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6]。閆新華和趙國浩使用VAR等計量方法對山西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山西省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雙向作用機制,存在動態的“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7]。要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就必須加大對環境的關注,加強對環境治理的投資。蘇婕使用協整理論,利用我國1990-2007的數據對環境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8]。

目前,我國環境治理的投資主要來源于政府、銀行與企業自籌。其中,政府投資占據了絕大部分。在2005年之前(包括2005年在內),我國政府對環境治理主要通過國家預算內資金和環保專項資金兩種方式進行投資。自2006年起,我國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投資主要以排污費補助和其他補助的形式進行。來源于銀行的投資所占的比重較小,企業自籌的部分更是鳳毛麟角。2007年,我國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聯合提出的一項全新的信貸政策,即《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明確提出“綠色信貸”的概念。自此,綠色信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董竹等:中國環境治理投資對環境質量沖擊的計量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8期談到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就不得不提“赤道原則”。Benjamin J. Richardson指出,雖然存在很多異議,但是“赤道原則”的大體方向上是正確的,雖然“赤道原則”目前的形式很難為環境可持續融資的承諾的生成提供足夠的支撐[9]。Christopher wright和Alexis Rwabizambuga指出保持或加強企業信譽的目標促使企業“采納赤道”原則,從赤道原則中所能獲取的信譽優勢的大小決定了企業是否接受“赤道原則”[10]。董志和康書生指出,銀行要以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為導向,強化信貸準入管理,將赤道原則轉化為銀行的內部政策[11]。鄭文和宋凱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的環保風險管理可以采納“赤道原則”,以確保銀行所融資的項目按照對社會負責的方式發展,進行環保風險防范[12]。馮守尊和陳勝從“赤道原則”適用范圍、對象、標準等方面分析了“赤道原則”的脆弱性,指出要通過健全管理制度、獨立的問責機制,并有效利用貸款來保證“赤道原則”的實施[13]。

3 我國環境治理投資對環境質量沖擊的計量分析由于工業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而目前低碳經濟主要考慮的是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因此本文選擇工業廢氣作為考察對象。鑒于當前我國環境質量指標的統計都以城市為單位,本文選用萬元工業GDP的工業廢氣排放的變化率(lnemi)來表征環境質量,其中,工業廢氣包括工業SO2、工業煙塵和工業粉塵。萬元工業GDP的廢氣排放量越大,說明環境質量越低。需要注意的是,公布的排放量是經過處理的排放量,本文選用的是實際排放量,即公布排放量與處理量之和。同時,本文選用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完成的變化率(lninu)來表征環境治理投資,其中包括來源于政府部門的補助,銀行的綠色信貸,以及企業的自籌資金。

3.1 平穩性檢驗

本文使用Eviews 6.0分別對時間序列lnemi和lninu進行ADF檢驗,以判斷其穩定性,結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結果顯示,lnemi和lninv都是1階單整序列。

3.2 協整檢驗

上文的單位根檢驗證明lnemi和lninv是同階單整序列,因此,我們可以考慮lnemi和lninv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本文使用Eviews 6.0對lnemi和lninu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表2顯示了檢驗的結果。

Johansen協整檢驗的結果表明,lnemi和lninv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且只存在1個協整向量,這意味著二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具有長期的均衡趨勢。

3.3 建立VEC模型

Johansen檢驗證明了lnemi和lninv存在協整關系,在此基礎之上,使用Eviews 6.0建立VEC模型。VEC模型能夠將變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二者包含的信息。從短期看,因變量的變動是長期的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長期看,誤差修正項ecmt會將變量拉回長期的均衡狀態。

本文使用Eviews 6.0進行VEC建模。由于lnemi和lninv是在假定序列有確定線性趨勢和截距、協整方程有截距,并且一階差分的滯后階數為1的情況下進行協整檢驗,因此,VEC模型的形式為:

D(lnemi)=A(1,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1,1)×D(lnemi(-1))+C(1,2)×D(lninv(-1))+C(1,3)

D(lninv)=A(2,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2,1)×D(lnemi(-1))+C(2,2)×D(lninv(-1))+C(2,3)

其中,A(i,j)表示VEC模型第i個方程中的第j個協整方程的調整系數;B(i,j)表示第i個協整方程中第j個變量的系數;C(i,j)表示VEC模型第i個方程中第j個一階差分回歸量的系數。

使用Eviews 6.0估計得到模型參數的估計值為:

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

B=(1,0.391 043 634 024,0.117 451 130 034,-1.947 585 391 32)

C=-0.044 433 371 497 7,0.047 806 431 401 9,0.035 423 760 308 7

2.058 599 892 03,0.178 580 173 488,-0.006 439 009 579 14

VEC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lnemi和lninv在短期內會出現波動,暫時偏離長期的趨勢,但協整向量會以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的速度,將其拉回長期均衡關系。

3.4 脈沖響應分析

為了準確刻畫lnemi和lninv之間的關系,本文使用Eviews6.0在VEC模型的基礎之上,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環境治理投資的變動對環境質量的沖擊,以及環境質量的變動對環境治理投資的沖擊,結果如圖1-2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如果在本期給環境治理投資一個正向的沖擊,如加大政府補貼等,萬元工業GDP的工業廢氣排放量在前2期沒有任何變化,第2期之后略微下降,第4期后稍有回升,6期之后回歸平穩。這表明環境治理投資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后,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會存在一個為期2期滯后期,隨后會帶動環境質量的改善,4期之后環境質量改善的幅度略微下降,6期之后環境質量穩定在略高于沖擊之前的水平之上。

從圖2可以看出,在本期給環境質量一個沖擊,如發生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環境治理投資額在本期驟然上升,隨后迅速下降,第3期開始,環境治理投資的效應逐漸開始顯現,環境質量有所改善,4期之后,隨著環境質量改

善幅度的下降,環境治理投資快速上升,6期之后緩慢下降,9期開始略有回升,11期之后達到平穩。這表明一旦環境質量受到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在短期內會帶給環境治理投資反向的沖擊,沖擊幅度較大,并且持續期較長。

4 結論及建議

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環境治理投資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環境治理投資確實對環境質量具有正向的沖擊,但幅度較小且具有滯后期。這個結果與我國目前環境治理投資不足以及以政府補助為主的環境治理投資結構密切相關。政府的補助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惰性,無法充分調動它們的積極性,使得環境治理投資的效果甚微。同時,銀行尚未進行貸款管理機制的創新,尚未形成有效的評估機制對不符合產業政策、違反環境法規的企業和項目進行評估,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環境治理投資帶動環境質量改進的效率。

此外,環境質量稍有變動,就會迅速引起環境治理投資大幅變動,而且持續時間較長。這說明我國環境治理投資隨環境質量變化的波動性較大,尚未形成持續治理的長效機制,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對環境的重視度不夠,尚未給予環境質量持續的關注,“臨時抱佛腳”的間歇性的投資方式無法解決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

針對實證結果反映出來的問題,結合我國目前面臨的形勢,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環境的重視。政府要密切關注環境質量的變化,將環境因素納入GDP的核算之中,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體系之中,健全并強化法律法規,加大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懲罰力度,確保各項環保政策持續有效地運行,建立環境治理投資的長效機制。

第二,要改變環境治理投資的結構,促使環境治理投資推動環境質量的改進。

首先,就政府而言,鑒于當前低碳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形勢,我國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政策傾斜,調動銀行和企業加大環境治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應該改變投資策略,創新投資形式,避免污染企業滋生惰性。

其次,就銀行而言,要加強對環境風險的重視,建立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信貸評價體系,加大綠色信貸,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國內各類銀行應該秉承綠色信貸的政策,加強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以期融入低碳經濟的浪潮,帶動我國環境質量的改進。

最后,就企業自身而言,要樹立社會責任感,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籌資,不能單純地依賴政府的財政補貼進行污染的控制。就目前的形勢而言,企業要充分把握CDM機制的有利時機,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促進我國環境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趙云君,文啟湘.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其在我國的修正[J].經濟學家,2004,(5):69-75. [Zhao Yunjun, Wen Qixia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its Correction in China [J]. Economist, 2004, (5):69-75.]

[2]張學剛,王玉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內生機制抑或是規制結果?[J].財經論叢,2010,(7):7-12.[Zhang Xuegang, Wang Yuj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Is it a Endogenous Mechanism or the Result of Regulation? [J].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 152 (4):7-12.]

[3]馮相昭,鄒驥.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趨勢的經濟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43-47.[Feng Xiangzhao, Zhou Ji. Economic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Trend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 (3):43-47.]

[4]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Lin Boqiang, Jiang Zhujun. The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J]. Management World, 2009, (4):27-36.]

[5]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33-35.[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 (3):33-35.]

[6]彭立穎,童行偉,沈永林.上海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86-194.[ Peng Liying, Tong Xingwei, Shen Yongl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of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 (3):186-194.]

[7]閆新華,趙國浩.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VAR 模型分析――基于山西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09,(6):59-62. [Yan Xinhua, Zhao Guohao. The VAR Mode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Issues, 2009, (6):59-62.]

[8]蘇婕.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投資的協整分析[J].統計教育, 2009, 114(3):51-54.[Su Jie. The Co Integration Analysis between Economic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of China[J]. Statistical Thinktank, 2009,114 (3):51-54.]

[9]Richardson B J. The Equator Principles: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M].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05.

[10]Wright C, Rwabizambuga A.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Voluntary Codes of Conduct: An Examin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2006, 111(1):89-117.

[11]董志,康書生.赤道原則的國際實踐及啟示[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124(2):39-52.[Dong Zhi, Kang Shushe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9,124(2):39-52.]

[12]鄭偉,宋凱.赤道原則與我國銀行業環保風險防范[J].農村金融研究,2010,(2):45-47.[Zheng Wei, Song Ka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Banks in China[J].Rural Finance Research, 2010,(2):45-47.]

[13]馮守尊,陳勝.論赤道原則的脆弱性[J].上海金融,2010,(2):12-16.[Feng Shouzun, Chen Sheng. The Study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Shang Hai Finance,2010,(2):12-16.]

[14]孫力軍.國內外碳信用市場發展與我國碳金融產品創新研究[J].經濟縱橫, 2009,(6):30-33.[Sun Liju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rbon Credit Market and lnnovative Study of Carbon Finance Products[J]. Economic Review,2009,(6):30-33.]

[15]朱萃.商業銀行實施綠色金融的效率分析及發展途徑[J].企業導報,2010, (6):126-127.[Zhu Cui.The Analysis of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Green Finance in Commercial Banks[J].Guide to Business,2010,(6):126-127.]

[16]Scholtens B,Dam L.Bank on the Equator,Are Banks the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the NonAdopters?[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8):1307-1328.

[17]Amalric F.The Equator Principles:A Step towards Sustainability?CCRS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No.01/05.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he Investment Bring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Based on the VEC Model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DONG Zhu1,2 ZHANG Yun1

(1.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2.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a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