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生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03:43: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律生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位論文在法學教育的用途思索
法學本科教育在我國的整個法學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高層次法律人才的任務,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也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是關乎法學教育成敗的關鍵。自從2001年以來,中國法學本科教育的規模得到了巨大的發展。2001年,我國設置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有229所,這一數字到2005年急劇增加到559個,這還不包括本科院校下設獨立學院開辦的法學本科專業。截至2006年8月,共有620所高校設置了法學本科專業。在讀法學本科學生人數已達20多萬人,每年畢業的法學本科畢業生大約有三、四萬人,[1]且這種發展勢頭仍在延續。法學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促進了對法學教育目標定位的討論。在2001年9月召開的《21世紀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重大課題研討會上大家似乎形成了“共識”:中國大學法學教育本科階段的基本目標是為培養各級法律人才提供毛坯,只能是一種素質教育,而非專才教育;是一種通才教育,而非職業教育。[2]
要實行法學的素質化教育,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訓練是檢驗這種教育成功與否的最好的標志。以下筆者從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法學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法學論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我國現有的法學學位論文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討法學學位論文在法學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
綜觀我國高等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歷程,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常規發展到跨越式大發展的道路。在艱辛曲折的發展歷程中,法學本科教育為我國的法制建設培養了大批的法律人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傳統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模式單一,培養口徑過窄,培養目標趨向“專才”,而且在人才服務方面僅僅定位于法律實務部門。當然,單一的專業性法律人才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起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這種人才培養目標已經很難適應法律全球化、技術化、信息化和法律服務市場的要求。因此,法學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更新已迫在眉睫,單一專業性人才向通用復合型、應用性人才培養轉變已成為時展的現實需要,也是許多法學界學者和教育家的共同呼聲。[3]
對法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認識,是進行法學高等教育的起點,也是開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工作的前提。眾所周知,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中,法學本科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沒有社會工作經驗的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剛剛結束高中階段的教育來到大學校園,初次接觸專門化的法律知識的教育,面對這樣的青年學生群體,我們該如何樹立本科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呢?進一步說,我們該如何定位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呢?法學本科教育是法學研究生教育和法學職業繼續教育的基礎,法學本科畢業生也是組成未來我國立法、司法、執法以及法律服務等各個法律職業部門的基本力量。因此,對于法學本科教育階段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僅關系到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受到四年的法學本科教育以后對實際法律問題的處理能力,而且也關系到改革目前法學本科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弊端、完善法學本科教育制度的成敗。從法學教育的整體方面來看,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在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滿足我國高等教育的既定方針政策的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的法學教育肩負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實踐“依法治國”方略的雙重歷史使命,這就對法學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4條明確規定我國的高等教育方針是“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法學本科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必須貫徹落實我國的高等教育方針政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觀大背景以及國家既定的教育方針都要求我們的法學本科畢業生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全面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法律人素質等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據此,筆者認為我國目前的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具有綜合性、高素質的專門法律人才上。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在本世紀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社會的整體目標仍然是建設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建設依然是我們整個工作的重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那么,法學教育就要為經濟建設服務,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服務。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本科法學專業人數也不斷增加。面對目前的發展形勢,在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應該充分考慮我國目前的國情和法學教育的實際狀況,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外國的模式。在我國法學教育資源還比較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各種教育的優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出既掌握全面的法律理論知識,又熟練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法律問題的綜合性法律人才。法學本科教育要使法學專業的學生不但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了解中外法律思想家的各種法律理論,還要熟悉中外法律制度的概況,精通各種法律實用技術,更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覺悟和忠于法律、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因此,法學本科教育應當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始終放在首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綜合素質為基礎,專業素質為重點,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對法學本科學位論文寫作的訓練,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得到落實。
遠程教育畢業論文寫作作弊防控措施論文
[摘要]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寫作中的各種作弊行為,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違反了我國的《高等教育法》、最終嚴重影響了我國遠程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根除這些作弊行為,不僅要加強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的答辯等環節的過程監控,更有賴于有關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以及我國各遠程教育的合作與加強、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
[關鍵詞]遠程教育;畢業論文;寫作作弊
一、現代遠程教育畢業論文寫作中的作弊行為及其消極影響許多學員在遠程教育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各種作弊行為,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抄襲型:有些學員自己沒有很好地將專業知識與工作和生活聯系起來,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作為畢業論文的內容,而是貪圖省事,在網絡上或書本上部分或全部抄襲別人的文章,稍加修改就拼湊成一篇畢業論文或原封不動地將別人的文章提交答辯。
(二)型:有些學員以自己工作忙或其他事情為理由,自己不參與畢業論文寫作,而有償或無償地請別人代替自己寫畢業論文,然后將別人的畢業論文提交答辯。
(三)“拿來”型:不少學員自己不寫畢業論文,在經過他人許可的前提下,直接將別人已經通過答辯的畢業論文重新提交答辯。有的是將同一學校以前通過答辯的論文再次提交答辯;有的是從其他高校“拿來”已通過答辯的畢業論文再次提交答辯。
中等職業教育法律教學研究
摘要:如何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以綜合性提高學生利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每一名法律教育工作者應重點研究與探索的課題。本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從當前中等職業法律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出發,并著重就法律教學的改革及優化措施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法律教學;改革
一、中等職業教育法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中偏重于理論知識講授
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法律課程,強調素質教育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并著重培養學生利用法學理論分析問題與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實踐教學中,卻往往存在著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講解,而忽視實踐應用培訓的問題,從而不能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學習熱情,導致實際教學效果不佳。而且由于過分偏重于理論知識講授,學生不僅缺乏利用法律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而且畢業后也不能迅速的適應法律職業崗位的需要。
2.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學質量不佳
我國行政法治求索論文
在應法律出版社要求撰寫這篇自述性文字時,我無法掩飾自己對韓非這句名言的偏愛,將它錄在了本文卷首的題記位置。毫無疑問,韓非的這一論斷是十分深刻和大氣的。當時,戰國紛爭,諸候稱雄,秦王朝順天時,立新法,勵精圖治,變法自強,最后終于滅六國而統一天下。但秦朝統一后,卻行獨裁暴政,施苛刑峻法,終致激起民變,二世而亡。“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興衰強弱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良法之治,人人奮發;施惡法之治,人人自危,則無疑是其內在的根本原因。唯有崇尚和信奉集人民之智慧、聚民族之精神、合一國之力量的良法,才能萬眾一心,所向披靡,推動國家走向強盛。
建國于公元1776年的美國,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0多年后即成為世界首強,首功當歸因于美國的開國精英們制定了一部順應法治規律、適合美國國情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以及在此憲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我有幸生活在中國有史以來真正開始從人治向法治邁進的“盛世”。“法治”已不再是仁人志士的夢想,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高度共識,是中國21世紀唯一正確的政治選擇。法治正在由于我們每個公民的不懈努力,而變為可觸可摸的實實在在的具體制度乃至生活方式。“奉法者強則國強”。兩千多年前韓非子揭示的這一深刻道理,正在21世紀的中國再次成為現實。而我決心做這千千萬萬個“奉法者”中的一員,將畢生精力貢獻于探索中國的行政法治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回顧自己近20年來探索行政法治的漫漫歷程,深感其間既充滿了努力耕耘的艱辛,又洋溢著春華秋實的甘甜。
一、開啟思想的心智
我于1958年7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縣的一個干部和教師家庭。據縣志記載,舒城在周武王克紂后即被立為舒國,戰國時代滅于楚。漢高祖四年(公元前574年)初置舒縣,翌年別置龍舒縣,唐開元23年(公元735年)置舒城縣,沿續至今。舒城自古以來雖未必英雄輩出,卻也不乏人杰俊才。最著名的當數三國周瑜,有蘇東坡的《赤壁懷古》為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其文韜武略、風流倜儻的青年英才形象,躍然紙上。近代以來,舒城在教育文化上與鄰縣桐城一樣,尊師重教的傳統十分深厚。可能正是得益于這一傳統,當我6歲時,因不在父母身邊,就自己搬著凳子,從寄養的鄉下舅奶家到二里外的村小學報名上學了。從此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中學有一段時間甚至是嗜書如命。如果不是1975—1977年在本縣山區插隊勞動兩年,我的眼睛和身體說不定會嚴重受損于讀書。或許有這個原因,我至今對曾插隊兩年的山村仍有一種懷念之情。
我雖然愛讀書,但與生長在那個極“左”年代的大多數青少年一樣,既沒有讀到太多的好書,也沒有真正讀通書。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思想和行動帶有當時極“左”年代的鮮明印記。記得我插隊到山村不久,一些農民在議論年代餓死了很多人。我當時一聽就大為憤怒,斥為謬論,以致雙方差點動起手來。可后來才知道,我自己就差點餓死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還有一件事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是1976年9月9日,當我正扛著紅旗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時,突然聽到廣播里播出主席逝世的訃告,我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竟下意識地長時間盯著太陽,看太陽有沒有隕落和變色。因為在人生的最初18年里,我是聽著“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的歌聲長大的。紅太陽已經成了的化身。太陽怎么會隕落呢?怎么會去世呢?這是我從來沒有想也不敢想的問題。
但是,從來沒有想也不敢想的問題一個又一個接踵而至。一個偉人去世了,又一個偉人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一個時代結束了,又一個中華民族的“盛世”改革開放時代來臨了。我們這一代或許命運注定將要承受不同時代社會現實的巨大反差,不同時代價值觀的猛烈撞擊,以及不同時代人生道路的曲折多變。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在這里沒有說“必先變其觀念”,我也不敢說我們這一代是“天將降大任”的一代。但歷史已經證明,我們這一代是在兩個時代斷層的擠壓碰撞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勤奮、堅韌、勇于追求真理、負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品格主調。
工程管理國際班學生國外學習策略
摘要:基于工程管理學科本身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中國學生在國外學習階段所遇到的諸如語言障礙、教學理念、學習方法和文化背景的明顯不同等突出問題,在進一步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打牢語言基礎并改變學習方法、深入學習和研究專業培養方案、遇到問題及時求助等方面提出了系統對策。
關鍵詞:工程管理,中外合作辦學,對策
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往往采取中國學生在國內學習2年~3年(其間有國外大學老師來華短期集中授課),再到所合作的國外院校學習2年或1年的方式(即“2+2”或“3+1”模式)。它對于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辦學水平的差距,快速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滿足人民群眾的留學需求提供了一條經濟、便捷的途徑(胡靜波,2012)。作為當今國際建設規模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國,我國工程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卻依然明顯,亟需學習和借鑒。但是,工程管理專業本身與其他諸如工程、技術類專業、學科相比,它不僅僅涉及單純的技術領域,而是覆蓋了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不同領域,專業背景差別很大。這種差別造成在國內學習了2年~3年的工程管理專業的國際班學生到了大學三年級或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再到國外學習就會遇到一系列突出的困難。蘇州科技大學與英國南威爾士大學(USW:U-niversityofSouthWales)于2010年開始工程管理專業合作辦學(“3+1”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本文分析研究了學生在國外學習期間所遇到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1在國外學習階段遇到的主要學習困難
工程管理國際班學生在完成了國內階段的學習,并通過了相關的語言考試(諸如雅思等)后,到國外合作大學學習,初期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語言方面,更深層次的專業背景差異導致學習困難的問題逐漸顯現,由于工程管理專業知識體系與內容、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明顯差異等導致學習困難,所授課內容中的某些思維方法和觀點與國內情況差別較明顯,學生難以迅即克服語言障礙,同時又不易把握專業核心內涵,從而造成學習的困難(孫巍,等2014)所遇到的困難主要如下。
1.1上課聽講困難
網絡知識產權的策略與實施綜述
論文關鍵詞:網絡知識產權存在問題侵權措施
論文摘要: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是傳統的知識產權行為在網絡媒介中的延伸。我國應采取一切措施保護網絡知識產權,使其在更加開放、更加和諧的環境下長足發展
1我國網絡知識產權存在的問題
網絡知識產權就是由數字網絡發展引起的或與其相關的各種知識產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使用網絡的人以每年10倍的速度發展。因國際互聯網絡的廣泛應用給知識產權帶來了一個大課題。隨著國際互聯網的商業化發展,網絡正日益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網絡提供的更多便捷、更龐大的資源共享體系,給知識產權的保護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網絡環境下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日益增多,嚴重侵害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影晌了網絡環境的正常秩序。而立法的空白、懲治的不力是導致侵犯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屢屢發生的重要因素。
2網絡知識產權受侵權的原因
2.1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化人們在傳統的社會現實與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傳統的社會,依靠法律法規,社會道德以及社會輿論等的監督,以及周圍人們的提醒或者注視下,傳統的法律和道德都會相對很好的被維護。而網絡社會是一個相對非常自由的空間,既沒有中心,也沒有明確的國界和地區的界限,人們受到的時間空間的束縛大大縮小。
回收投資制度廢止管理論文
關鍵詞:和諧社會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先行回收投資廢止
內容提要:外商先行回收投資制度的法律性質應該界定為妥協式契合關系。妥協式契合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和諧的契合關系,是一種權益配置失衡的契合關系。這種契合關系與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旋律相阻相背。我們應該用理性的態度,冷靜地思考“外商先行回收投資制度”的廢止。
一、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先行回收投資制度的研究現狀
自從1988年《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22條正式確立合作企業外方先行回收投資制度以來,該制度在我國引資實踐中的運用已30余年。這30年來《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商先行回收制度經歷了官方多次的“小修小補”,但還是沒有使我國外資立法走出捉襟見肘的困境。學界對先行回收投資制度的探討與爭鳴,也從未間斷過。當下,對這個問題研究的著力點在該制度的“存廢”和“修整與重塑”上,學界目前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
否定觀點: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應廢除現行的允許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方先行回收投資的法律制度。允許合作企業外方先行回收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外商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采取這種做法有情可原。然而,在已進入知識經濟年代的今天,技術和設備的淘汰速度越來越快,在合作企業創辦之初,外方帶來的技術和設備看似先進,可是沒過若干年,在合作期限屆滿時,這些技術和設備已顯落后,即使全部歸中方所有,又有何用?[1]
肯定觀點:持此觀點學者認為,在我國,現在提議廢除合作企業外方先行回收投資的制度,為時尚早。[2]上述判斷恐有言過其實之嫌,更何況,在當前,合作企業外方先行回收投資法律制度的存在,對推動我國“積極、合理、有效”吸收投資政策的實現仍具有一定的意義。允許外商先行回收投資,可以減輕因投資數目大、回收周期長對外商所產生的巨大還貸壓力,這對促進外商投資我國優先發展的基礎設施等項目,可起到不可替代的激勵作用。
法學投稿要求與注釋
法學顧名思義就是法學研究的學問,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的法學意識也有了很大提升,國內的法治也在不斷完善中,越來越多得人會利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很多大學都開設了法學專業,也為國家的法學培養了很多可塑之才。法學,是關于法律的科學。不論是律師評職稱還是研究生畢業升學都需要發表一些論文,以次體現本人專業素養和豐富的理論知識,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法學論文投稿的注意點。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在進行期刊選擇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的論文方向進行投稿,因為我國的法學期刊有很多,每個人研究的方向可能也不一樣,所以專業對口,論文的發表率才會更高,并且發表出來是有效的文章。因為不論是您畢業升學還是評審職稱,如果文章發表的級別不夠的話,也是無效的。
1.凡向本刊投稿,論文題目應簡明、具體、確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并有助選擇關鍵詞。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并附有英文題目。若課題為規劃或資助項目,請一并注明項目編號,項目名稱應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用分號隔開。
2.來稿應附有200字左右的摘要和3-8個關鍵詞,并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注明分類號。摘要及關鍵詞應同時譯成英文。
3.來稿應標明作者的工作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和郵政編碼以及作者簡介。對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順序列出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任選)。
4.參考文獻請務必注明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獻類型及載體類型標識、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獻出處或電子文獻的可獲得地址、文獻起止頁碼等項目。文獻類型標識為: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析出文獻-[A],其他未說明的文獻-[Z]。對于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當被引用為參考文獻時,須在參考文獻類型標識中同時表明其載體類型,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獻載體類型和參考文獻類型標識:[DB/OL]-聯機網上數據庫(databaseonline),[DB/MT]-磁帶數據庫(databaseonmagnetictape),[M/CD]-光盤圖書(monographonCD-ROM),[CP/DK]-磁盤軟件(computerprogramondisk),[J/OL]-網上期刊(serialonline),[EB/OL]-網上電子公告(electronicbulletinboardonline)。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的編排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期刊文章的編排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報紙文章的編排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電子文獻的編排格式為:[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其他文獻的編排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各種學位論文寫作格式要求
一、關于學位論文寫作格式要求這門課
寫文章固然要有方法,寫出好文章自必更講究方法,然寫文章的方法作為教學課程,寫文章方法的書作教科書,并且要我來做,總感到忐忑不安。坊間這一類的書還不在少數,從過去的“八股義法”到現在的“論文指導”,類似“指南”、“揭秘”、“寶典”、“金手指”、“法術、法程”的論文、作文指導書籍,真所謂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西方那樣一個物化態勢嚴重的社會,研究寫作指導和教學早已從單打獨干、輾轉抄襲過渡到開宗立派、模式紛呈乃至蔚為潮流,比如形式法、學科中心法、現時一傳統法、修辭法、表露法、模仿法、程序法,等等不一而足。或謂其不然,在我看來,也未可厚非,看文法指導類的書并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然也;聽老師講論文寫作不能代替撰寫論文,然也;不懂得一般的論文寫作規則就可以寫出好論文,未必然;不聽老師講解論文格式和普遍性寫作要求就可以完成論文撰寫,未必然。中國先賢早就說過,“文有大法,無定法”,“定體則無,大體則有”,這里的體與法,說的就是寫作的規則和撰寫要求。西方人有寫論文規則八條,被稱為美式八股:一是研究背景,二是假設論點,三是想要論證或論辯的論點,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五是新的材料、信息、數據,六是統計分析,七是結論,八是作者的見解。據此來看,美式八股也不過是美國學校和學院專業人士、教師所要求的論文寫作格式和基本的構成元素。這些要求內容和元素特性,對于學生或初入此道者,沒有指導類的書籍或沒有在教學環節中得以貫徹,恐怕也是難以掌握的。那么就規則而言,倒是應然中的必然,而就格式要求而言,則是必然中的應然了。在中國來說,一向反對文章作法和設立作家學校的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曾多次說過文學創作要掌握“畫眼睛”,這種不應該如何如何寫的技巧,其實這也應算作是寫作規則的。
寫作規則和格式要求看來還是必要的。沒有寫作規則對寫作活動予以規范,寫作的成果或者說作品、論文就不能在學術界交流,不能在社會上傳播,寫作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沒有格式要求來條理、規整寫作內容,思緒和論點的文字表達就喪失了邏輯,要么讓人不能了解文章的真實意義,要么雜亂無章,論點被淹沒在敘述中,同樣使寫作的目的難以實現。因此,我開的這門課,學位論文寫作格式要求,既要講學位論文寫作特定的、規范的格式要求,又要講學位論文規范格式規則指導下具體的寫作要求。當然,規則是普遍性、普適性的,只要在學位論文范圍,就必須遵守,這是規矩。而要求則隨用而用,在寫作實踐中,當然需要遵守要求,但論文闡述的內容不同,要求則隨之有更動,要求的規范性、規制力取決于具體性、針對性。為此,我感到,講格式要求須實現兩個結合,一是具體內容與實際要求相結合,一是論述要素與寫作邏輯相結合,不能單純講規則、法程、要求,還得講具體寫作內容,講規則的運用和適應要求的技術方法。
《金德萬講學位論文寫作格式要求》這門課程作如下安排:首章是緣起。次之講學位論文的形式特征和寫作邏輯,包括寫作的形式特征,專講寫作這種形式是一種勞動方式,有目的性,求真、求善、求美,是一種高尚的勞動;有特殊性,形式與內容統一,文心與文德的規范要求,是一種艱辛的勞動;有必要性,價值與意義、謀食與聞道、自由與必然,是一種必要的勞動。還包括寫作邏輯,專講寫作的有關規律。再次講學位論文寫作格式要求的說明,內容很多、規范性強,具體要求必須落實。隨后講學位論文寫作的基本要素,包括立意、選題、材料、論證、論據與推理、結論,等等。
二、關于作為形式語言的寫作格式
《中阿含經》五五《阿梨吒經》記錄佛佗言云:“有人欲從此到彼岸,結筏乘之而度。至岸訖,作此念:‘此筏益我,不可舍,當擔戴去。’于意云何?”比丘曰:“無益”。佛言,“彼人于岸邊舍去,云何?”比丘曰:“有益”。佛言:“如是!我為汝等長夜說筏喻,法便欲棄舍,……況非法耶?”鳩摩羅什譯《金剛經》:“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大智度論·我聞一時釋論》乃言:“善法應棄,何況不善法。”佛學中法系教義名詞,乃梵文Dharma或巴利文Dhamma的意譯,達摩、達磨、曇摩、曇無、曇都是其音譯。法的含義和用法非常廣泛。《五事毗婆沙論》卷上:“應知法聲,義有多種。謂或有處所說名法,如契經說:汝應諦聽,吾當為汝意說妙法;或復有處,功德名法,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法為正見,邪見非法;或復有處,無我名法,如契經說:諸法無我,當知此中無我名法。法謂能持,或能長養;能持于自,長養望他。”此中能持、長養都是持的本義。《雜阿毗曇心論·界品》:“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凡持有特定性質和相狀的現象,都稱為法。《成唯識論》卷一定義作“法謂軌持”,窺基《述記》解釋說:“軌”謂軌范,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前句指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能喚起認識的功能,使人們可以認識。后句指概念的穩定性,表現為自身本質之規定。《因明大疏》卷二釋云:“法有二義:一能持自體,二軌生他解”,即表明了這個意思。隨后該疏又就二者在判斷中的功能申說“初之所陳(有法),前未有說,可以后說分別前說,方有屈曲生他異解”。易言之,“有法”為主體,“法”則為主體具有的屬性,在概念上說,二者有同質性,從邏輯上說,二者又是相對的,即有法相對于法。法乃主體有助于目的實現的工具,有法一切法,法即為筏;法乃言語行為思維能持正見正行正意的軌則,諸法無我,筏即為法。比之于寫作,寫作系人借助語言文字的工具表達思維成果的行為方式,寫作者有所思,即有所寫,有所文,此時寫作為寫作者之筏;寫作乃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寫作者的思想,所言如所思,語言文字的表達在寫作者所思和所言的框架內進行,此時,寫作乃作為寫作者之法。法相莊嚴,法意澄澈。
法學本科教育職業化研究
目前我國教育部已經明確教育改革方向,即今后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而這一調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依照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4年《關于加快改革創新全民振興教育的決定》,我區現階段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法學作為極其強調專業性和實踐性的學科也正在全面推進本科教育職業化改革。而其中課程設置改革是影響法學本科教育改革成敗的重要環節,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從長遠而言,它還將會影響我國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的未來,關系到我國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
一、法學本科課程設置要務實,立足崗位需求,切合實際
各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首先要充分了解法學本科畢業生將來的人生和職業需要。法學本科生畢業之后主要去向應該是從事法律實務;有部分法學本科生會通過公務員考試等直接進入黨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或在立法部門從事和立法相關的工作等;也有小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將來選擇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此外,有一部分畢業生也會選擇進入法律以外的行業就業,甚至“棄法從商”。對于不少非法律行業的用人單位而言,他們或許不要求員工擁有具體的法律職業技能,他們更看重員工具有比較扎實且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法律基礎知識,以及法學本科教育給畢業生帶來的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復雜事件的處理能力等基本素養。因此,針對多樣化法律職業化需求,法學院校應以某一職業為主來培養、訓練學生的相應能力,同時適當兼顧其他職業的需要,尤其要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高校還必須明確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主要內容。根據本科教育職業化改革的要求,我國法學本科教育應該是法學理論教育、法學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律職業技能訓練三者的結合統一。這里所指的法學理論,既包括法學基礎(一般)理論,也包括各部門法的基本理論知識,它是學生成為法律工作者的基礎。法學職業道德則是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員所應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國外法學院一直都非常重視對未來法律人進行系統的職業道德教育。這種教育近年來在我國政法院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法學職業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法律信仰及職業理想。此外,法律職業技能訓練則是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分析法律問題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必須涵蓋這些內容。
二、法學本科課程設置應設計有特色且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一)課程設置應努力凸顯地方特色。針對目前法學專業畢業生普遍就業難、就業率低的問題,全國各高校都在積極的引導法學本科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鼓勵學生多走向基層,多到西部地區尋找就業機會。以廣西為例,我們廣西高校培養出來的法學本科畢業生其實大部分還是要服務于本地區。因此,作為地處廣西的高校則更應該結合廣西沿海、沿邊同時又屬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特點,有針對性的調整和設計課程體系。在現有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明確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方向;在專業主干課和選修課的設計方面,針對畢業生面對的崗位群繼續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整合;通過具體課程的開設與否、課時安排多少、是選修還是必修等,來凸顯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重點。(二)學校的課程除了一部分是由國家規定開設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和高校自主決定設置的。哪些課該納入課程體系,具體涉及哪些課該開、哪些課該減這些問題,高校有較大的自主權。關于這些問題,目前很多高校都交由各系部來申報,最后由學校主管部門來核準,當然也存在學校主管部門直接決定的情況。而系部包括具體的授課教師,更多的是從微觀層面,例如系部利益、老師研究專長等方面考慮問題,更傾向于強調本系部課程的重要性,而缺乏從宏觀的層面來討論課程體系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和比例等問題。這就需要主管部門從全局的角度進行協調和把控,既要兼顧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也要考慮學科知識的多樣性、專業特色的突出性等。總而言之,課程的開設與否、增加或刪除是一個由系部、授課教師以及學校主管部門互相協作、討論、決定的過程。而且,高校切勿在不具備開課條件的情況下匆忙開課;而課程一旦設置,就必須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尤其對那些學校自主開設的特色課程,高校更應積極發揮學術機構、教學督導機構的指導、監督作用,加大申請審查、教學評價、宏觀管理的力度。學校一方面要保證課程開設后教師授課行為的規范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顧教師特長的發揮。此外,針對目前大量開設選修課的情況,高校還應重視對學生的指導,適時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興趣愛好及未來的職業規劃做適當配套的選修。(三)目前,在法學類課程的設置順序上,各高校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先理論法學后應用法學、先公法后私法、先國內法后國際法、先普通法后特別法、先實體法后程序法,這些排課方式為各大高校普遍采用和認可,而且也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通過對學生意見的調研和教學效果的反饋,我們的開課順序仍存在欠妥的地方,尤其集中體現在法學基礎理論課程,特別是法理學的開課順序上。法理學這類理論性極強的課程被普遍認為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是國家規定所有法學院必須開設的必修課程。根據傳統,絕大部分的高校都按照以上原則,將法理學這類課程安排在低年級甚至是一年級就開設,但是往往這些課程內容又相當晦澀難懂,對于剛進校門、沒有接觸過法學的新生而言難度大且學習收獲有限。通常是在學習具體部門法后,學生對這些理論法學課程才有較深入的理解。其實,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將法理學一類課程安排在高年級開設。例如廣東海洋大學法學院2013年版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法理學分成兩部分,分別放在第一和第五學期作為必修課來開設,總共為80個課時。反觀我們廣西的高校,目前還沒有類似的實踐。因此,在排課順序上,我們在原有排課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增加先易后難、先具體后抽象的原則,并鼓勵廣西高校敢于改革、敢于創新、敢于嘗試,改變墨守成規的傳統做法,積極調研,及時反思和總結。排課要以學生為本,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法學課程設置順序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三、繼續深入推進職業技能課程教學改革,有效提高實訓課程教學質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倫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