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教育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1:24: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協同教育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協同教育理論

基于協同學理論的職業教育研究

摘要: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以及課程銜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應從協同學角度看待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分析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協同學的契合性以及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協同學特征。建立體系層面的《專業標準》體系和《課程標準》體系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序參量。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依托職教集團構建多方利益共同體,明確各級課程體系之間的培養界限,通過競爭協同實現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貫通,并制定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銜接機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協同學理論;開放性;非線性相互作用;非平衡狀態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趨勢和重要里程碑。各級職業教育銜接的核心是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是課程銜接。目前,各級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彼此獨立、互不相干,雖然試點合作院校之間已經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但是各自獨立運行的課程體系之間不具有相互融合的關聯性和耦合性,體系層面的課程銜接還未真正建立起來,課程銜接的優勢效應不明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銜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可以從協同學角度看待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銜接,將各級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分別看作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這一大系統中的不同子系統,按照協同學理論尋找并放大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序參量,促使各子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并形成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功能和定位上實現優勢互補,協作完成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內容規劃、教學統籌、分段實施等各項任務,在宏觀上形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有序狀態。

一、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協同學的契合性

將協同學移植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是要將協同學中思想方法論的精髓注入其中。系統是否具有開放性,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以及系統是否處于不穩定的非平衡狀態,是判斷協同學理論適用性和解釋力的三個關鍵環節〔1〕。

1.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具有開放性特征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教育路徑

【摘要】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醫學人才,需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融合。二者存在協同融合的價值訴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保障醫學專業教育的“向”;醫學專業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醫學專業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發展的“質”。二者存在協同融合的邏輯必然:二者在教育目標上根本一致;在教育內容上可以相融統一;在教育模式上相互依托;在教育者角色要求上具有同一性。需把握協同融合的原則,創新理念,協同融合教育教學方法和載體及加強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等。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育;協同融合;醫學院校;價值訴求;邏輯必然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63號)提出深化院校醫學教育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1]。因此,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醫學人才,需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融合。

1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教育協同融合的價值訴求

1.1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保障醫學專業教育的“向”

社會主義醫學院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合格的醫學人才。要切實提升醫學專業教育的效果,培養合格醫學人才,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鑄魂育人”功能,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貢獻和為人民服務。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模式研究

摘要:師生協同發展思想的提出,為大學英語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實施提供契機,推進師生協同發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踐[1],實現了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對此,以構建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性教學理論體系為導向[2],本文根據教學實踐現狀,分析構建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模式的基礎信息,并提出構建對策。

關鍵詞:師生協同發展;構建;大學英語;有效性教學;理論模式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大學教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育人作用。將師生協同發展思想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中,有利于構建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體系,為師生良好關系構建提供契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實施中[3],以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構建為導向,優化大學英語教學實施模式,發揮其根本教育成效,進而推進師生協同發展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有效融合,構建良好的語言模式。

一、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實踐現狀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施中,將師生協同發展融入其中,能夠促進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在此背景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4],有計劃的為學生設計互動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引領學生,促使學生融入英語互動教學中,在互動中啟迪思維。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譯的有效鍛煉,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進而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實施的良好價值,同時也凸顯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體系建構價值性。但從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性教學現狀來看,存在部分問題,使師生協同發展融入以及實踐成效不佳,既影響大學英語良好教育實施模式,也不利于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有效課堂理論體系的建構。首先,部分英語教師對英語互動教學的實施重要性認知不足,在課堂教學中未能搭建互動教學,使師生之間互動機會少。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開展中,很難放下姿態與學生一同互動,這影響到師生協同發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其次,學生長期存在被動的學習思維,從心理、學習方面對教師形成敬畏心理。在開展大學英語師生協同發展互動中,與教師缺乏互動的主動性,影響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成效。最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3],教與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互動性,但由于教學行為實施存在問題,互動成效不足。

二、構建師生協同發展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模式的基礎信息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探究

摘要:文章闡述了“大思政”教育觀的內涵與本質,分析了協同創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并從建立“全員化”的管理機制、“全過程”的參與機制、“全方位”的協同機制、“全領域”的工作機制四個維度,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

近年來,“大思政”作為一種教育觀念和研究趨勢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方興未艾,而且擁有越來越高的呼聲。把“大思政”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形成育人的長效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方向。“協同創新”通過匯聚各要素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以及內在訴求,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與不斷創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文試圖從“大思政”與“協同創新”理論出發,將教育諸要素進行整合與系統優化,構建全過程、多維度、全覆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體系,以期在組織管理方式、體制機制創新、實踐范式構建等方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一、“大思政”教育觀的內涵意蘊與特征

“大思政”教育觀是一種從全局上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它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觀”為哲學基礎,以“以人為本”為工作理念,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方法論,以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內容和環節的有機統一和整合,從而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與感染力。具體來說,“大思政”教育觀的內涵意蘊與特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1.主體多元,形成整體效應。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范疇中,所謂整體、全面是與局部、片面相對應而存在的,包含了世界的普遍聯系性、世界的變化發展性以及人的整體性三個既相互聯系又逐步遞進的內容。[1]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方面不是孤立、互相排斥的,應注重人員參與的廣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性以及發展變化性,要求各方力量都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要發揮全體師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形成“共生性”和“共在性”的關系。諸方力量要相互融合,統一于多維整體之中,建立各方之間的充分溝通與合作,達成有效的協調與整合,確保彼此的目標能夠連續一致,起到相互強化、合作無間的作用。2.體系開放,注重動態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世界以及中國的發展大勢緊密相關,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相連。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樹立適應思想政治教育新情況與新變化的“大視野”。一方面,要具有開放的思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貼合時代的變化,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滲透性,不斷引入開放、豐富、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內容,使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方法,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載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與生動性;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延伸,形成學校、企業、家庭、社會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要具有動態思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創造的精神、發展的意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和過程性,重視環境的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適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與方法。3.內容豐富,突出引領創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既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研究的最新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經驗,還要直面大學生思想上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回答理論與現實問題。在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眾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一方面要更加突出思想引領,著力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另一方面要更加突出改革創新,在理念、技術、教育方法與途徑等方面加強創新,促進顯性與隱性結合、縱向與橫向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與親和力。4.方法實踐,強調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以實踐為動力,必須堅持以實踐為基礎。具體而言,要倡導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生產勞動、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2]開闊大學生的理論視野,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使他們既在“學中做”,又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悟,為他們深入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提供更多的機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協同創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查看全文

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探討

[摘要]為了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能,引入協同學理論顯得越來越重要。基于協同學理論的視角,對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面臨的挑戰和困境進行分析,提出了構建多環節、協同有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形成多角度、形式豐富的師德培訓體系,聯合正向與反向激勵、建立健全考評和獎懲機制,倡導包容共存精神,形成多元協作的監督系統,為高校師德建設展開長效機制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協同學理論

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點,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事業的保障。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通過了《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意見中提到:“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創新師德教育,完善師德規范”,“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和懲處相結合的高校師德建設六大長效機制”。建立高校師德長效機制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不僅體現在高校師德長效機制建設參與主體、客體和內容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且需要教師培育機制、宣傳機制、監督機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等各部分協調運行、融合發展。本文借助協同學理論為視角,對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進行探索。

一、將協同學理論引入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協同學是由西德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哈肯(HaKen)創立的一門系統科學理論。協同學理論也稱為“協同學”或“協同論”,其基本含義如下:一是系統中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合作。[1]二是競爭是協同的基本概念,與生物進化論相似。競爭、協同同時并存于系統運行之中,沒有競爭,則無所謂協同;沒有協同,則競爭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三是系統各參量之間的協同合作。協同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2]首先,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師的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在協同學理論指導下,高校更注重多部門、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廣大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把業務培訓和道德教育相結合,把思想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使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整體提高。其次,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在協同學理論指導下,有利于高校構建統一有效的協調機制,確保校內各部門工作步調一致,密切協作,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最后,有利于提升高校整體的育人質量。在協同學理論的指導下,師德建設中的各個主體相互配合,師德建設的各個影響因素相互作用,可以使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現路徑的研究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優化需要各部分、各主體的協作、各子系統的和諧發展,這是師德建設的前提,也是師德建設的內涵,最終達到促進高校育人質量全面提升的效果。

二、協同學理論視角下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面臨的挑戰

查看全文

高職會計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廣義的一體化教學是一個開放的辦學和教學理念。從狹義上來說,一體化教學就是指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環節和方案的設置上,充分考慮教學環境的多樣化,形成一種學習和具體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部分學校為了實現一邊教學一邊實踐的教學目標,都會建立一些仿真實訓基地,這樣更接近工作崗位上的專業環境和企業實況,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演練操作,提升學習效果。

一、一體化教學的主要特點

1.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一體化。一體化教學的突出特點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按照教育目標,依據學生及其專業的主要特點,整合教學資源,實現由教師為主體,轉向教師和學生雙主體,從以教室為唯一教學區域,轉向一體化教學場和各類仿真實驗場所。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之中,更容易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所學跟所練同步進行,學中做,練中學,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會計學為例,學生在實訓室內能夠感受到自己就是實實在在的財會工作人員,能夠承擔起崗位職業,接受企業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2.學歷教育與證書教育一體化。雙證制教育,就是在兼顧學歷教育的同時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對于學生來說在就業方面有著現實的意義,既代表著學生的理論學習水平,也是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客觀反映。建立會計專業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就要依據會計崗位需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接受能力和一體化課程觀的指導下,確定教學內容安排教學工作。一體化教學設計將雙證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合至整個課程設計之中,突出培養學生的業務水平能力,在學校教學的同時解決雙證制教育問題。3.考核評價模式一體化。傳統的教學考核都是教師出題,學生作答,通過紙質考核,由教師來完成單一模式的考核評價工作。一體化教學體系,以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為主線,將考核評價的項目內容與職業崗位標準一致,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對于會計學專業來說,學生還應通過從業資格、電算化等職業資格考試,因此單一的試卷考核方式在一體化教學設計中已經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學校和合作企業的一體化考核,淡化理論考核,增強職業素養考核,強化實踐技能的考核與評價工作。這與會計學生的就業也是直接掛鉤的,有利于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取得一定的競爭優勢。

二、協同創新理念對高職會計一體化教改的啟示意義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對于教育事業來說,協同創新是指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及地方政府建立協同機制“共同分享優質資源”,實現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高效互動的一種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其核心是知識協同,本質是創新。協同創新理念對高職會計一體化教改的啟示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實現各類資源的全面整合。協同創新理念強調在任何一個復雜的系統之中,為了共同的目標,各個子系統都應該減少內部摩擦,提升工作效率。跟外部系統也盡量協調一致尋求共同的發展。對高職會計一體化教改來說,學校既要在內部完善資源整合管理,實現綜合協調發展,也要與企業、科研機構、其他高校和政府部門能協同創新,突破阻礙,實現資源優勢互補,解決高職院校專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瓶頸。2.知識遷移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從協同創新的視角來看,知識的遷移是一個動態循環的復雜過程。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就是一次簡單的線性知識遷移。學校和企業等對學生的教育是保證學生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會計專業所教授的知識和實務練習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從業教師與一線會計工作的知識也越來越脫節,長期以來對會計教育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會計教育應當專注于長期的職業需求,缺乏實務經驗的會計專業教師可以到協同創新主體參與合作科研或直接到協同單位開展實踐教學,以適應不斷變換的商業環境。而學生在一體化教育中所獲得的一些經驗和閱歷是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在會計一體化教改過程中,必須借助協同創新平臺,減少教師之間和學生之間的知識勢差。

三、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會計教改的路徑分析

查看全文

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路徑探索

[摘要]高校所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是貫穿至人才培養的整個方案全過程,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共同構成了教育的兩支隊伍,在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以協同育人為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從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本文以大思政視域下輔導員于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政治發展為研究,探究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變革創新,通過加強輔導源于專業教師兩支隊伍的結合,實施長期有效的全方位協同育人。

[關鍵詞]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教育改革

高校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立德樹人為工作根本,思政教育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于對高校學生的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的高校教育新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教師團隊是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專業教師主要負責與學生的課堂學習中的系統性知識傳授,輔導員則是加強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管理與教育,給予學生更多情感認知,通過學習與生活營造良好的政治教育環境來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情感認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雖然兩只教師團隊所開展的教育工作室有所差別的,但最終目的都是為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也為兩只教師團隊開展協同育人提供了基礎。

一、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加強輔導員與專業教師的協作性是提高教育有效的必然要求,高校教育目標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培養是教育教學的根本要求。思政教育課程則是開展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社會價值觀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作為思想政治學習的主要渠道,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是可以添加更多豐富多彩的趣味性教學活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以主題班會,戶外拓展,社區活動等,很多人說你該些活動內容都可以充分的發揮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的作用。通過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兩支教師隊伍的有效配合,對學生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完成互補性教育,以不同的教育視角,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強自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知行統一。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團隊的融合做好了聯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教師通過對學生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滿足學生的成長學習需求。學生的思想政治發展是有所差異的,因此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狀態觀察,對于學生有問題時要做出及時的疏導。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兩支團隊在日常教學時也要加強彼此間的溝通,通過協調合作,充分利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制定更符合學生專業發展的教育方案。教師團隊的協同育人發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具有更有效性。

二、思政視域下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立德樹人策略研究

摘要:為使高校落實國家“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能取得實效,以《道德經》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全員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指導思想,在具體方法上,提出構建新時代高校具有本源性、導向性與系統性的“立德樹人”協同育人策略。其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行之有效的策略,能使高校實現全員“立德樹人”教育。

關鍵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協同育人;策略

引言“立德樹人”是國家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當下學界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學者對“立德樹人”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存在薄弱之處。本文以《道德經》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全員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指導思想,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本源性理念作出界定,對“立德樹人”所育對象的范疇作了一定的拓展,對“立德樹人”的施育者須日常性地躬行“道”與“德”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

1“立德樹人”的本源性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的協同育人

“合道”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更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本源性的理念與動力。將“立德樹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協同建設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課程體系,構建大格局的德育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蘊著中華民族獨特而厚重的優秀文化思想與智慧、民族精神及道德價值。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就必須傳承、弘揚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中國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原因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閎深的文化思想資源。不僅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的建設提供智慧性的價值導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為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巨大的思想動力,為解決或化解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高校在傳承、弘揚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將“立德樹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合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的協同育人策略,是實現國家“立德樹人”教育的關鍵所在,是新時代中國教育良性發展的必然需要,是培養為祖國終身服務的優秀人才的精神食糧需要,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立德樹人”教育具體深度融合為“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躬行”的理念與路徑。“教育是滲進血液、透入靈魂的。”[1]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應當深刻領悟與踐行“立德樹人”育人工程中“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躬行”的理論思想。“合道”既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本源性理念與本源性動力,也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從根上著手的開始,其決定“立德樹人”育人工程是否能夠實現從全員、全程、全方位上開展并向縱深推進,最終達到中華民族全民育化的宏闊目標。“立德”與“立心”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核心命脈與樞紐所在。此兩者既是對“合道”境界所蘊涵的大德(上德)與公心的傳承,又是連接“合道”和“內省”與“躬行”的樞紐,使得“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與“躬行”能自然而有序地形成一個完整的、動態的“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運行系統。“內省”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運行原則,即“內省”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每位育人者必須遵守且力行的日常性的自律與自調的運行原則。“躬行”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能落地生根而長青永恒的關鍵生命力。要實現“立德樹人”育人工程在全員、全程、全方位上進入每位受育者的心,進入每位受育者的生命時空,不僅需要各高校根據其開設的專業、學情、獨具的地域文化等特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到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之中,而且尤其需要“立德樹人”育人者能時時刻刻秉持躬行合道合德合自然之心的念想與言行,并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使大學生時時能自覺而自然地擺正自己的心頭念想與言行。所以說,“躬行”是“立德樹人”育人工程的關鍵生命力。“合道-立德-立心-內省-躬行”的理論意蘊及運行機制,既是“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所應遵循的核心原則,也是“立德樹人”教育工程的具體施行路徑。從而達到構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服務的主陣地,能深度融合德行與智慧并重的“立德樹人”育人策略[2]。

2高校黨委組織、管理者和教育者共育的協同育人

查看全文

大學生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研究

一、協同創新與創業教育的理論基礎

關于協同創新的內涵,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最早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員彼得•葛洛提出,即“協同創新多為組織(企業)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國內較早研究協同創新的學者是嚴雄,他認為協同創新是“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科研服務中介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合作下,共同進行技術創新的協同創新活動”[1]。協同創新的內涵本質是:通過國家的引導和機制安排,充分發揮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各協同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開展跨學科、跨部門和跨行業的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活動。我國提出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校以國家發展需求為導向,更加密切關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沿的重大問題,不斷增強廣大師生的問題導向、協同理念和創新意識。基于協同創新的大學生創業生態教育系統,在高校中運用主要是為了培養與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思想、行為創新的全能型人才。現階段,高校在教育學生方面,多是以基礎理論和知識傳授為主,但是市場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在協同創新的基礎上開展創業教育,建立產學研教育機制。但是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大學生創業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對其加以解決,從而為社會輸送創新創業型人才。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簡況和存在問題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簡況。對于國外的大學生創業教育,以美國為例,該國家的高等教育主要體現在培養創新與創業能力上,所以在其教育過程中,也就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即創業型高等院校。最早被認定的創業教育院校為麻省理工學院,該院校將創業教育和創業活動進行了結合,構成了多個以創業為核心的生態系統[2]。此外,加州大學的洛杉磯分校,也積極響應創業生態系統的提倡,在學校中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斯坦福大學特別注重對于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投入巨資為學生提供科學創新、學術研討的機會[3]。法國在開展教育的同時,也將創業教育當作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內容,并且創建了創業計劃培訓中心,用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訓。英國對于創業教育也高度重視,將其作為教育領域的優先內容,并為其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在亞洲的一些國家也逐漸開展創業教育,例如日本、韓國等。對于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國務院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并且在稅務、工商等多個行業領域相繼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條例。一些高校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開始在校內建立創新創業學院、創業教育研究中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服務,深入落實、擴大就業發展范圍,使更多的大學生進入自主創業的隊伍中。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教育在科技創新方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二)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問題。1.基于協同創新的創業教育平臺不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平臺是政府為提高本區域大學生創業成功、提升創業層次而構建的支撐和保障創業活動的系統。應該由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孵化器、大學生等主體,然而現狀是創業教育政府一直在倡導,學校只是在內部進行封閉性的訓練,沒有和外界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良好環境。創業教育平臺只是局限在學校內部創業園區或者學生所在的學院,極大地制約了創業教育的發展。2.基于協同創新的創業教育文化氛圍不濃。高校教師很多都是長期工作在學校的教育人員,盡管在教育領域有非常豐富的科研成果,但是卻沒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4]。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創業發展、規劃、保證企業運轉的基礎知識等的了解都比較匱乏,雖然創業的積極性非常高漲,但是卻沒有基礎理論和實踐經驗作為支撐,導致創業教育無法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建立一個集理論和實踐經驗于一身的“雙師型”隊伍,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而言非常必要。3.多方聯動協同創新機制不夠健全。當前高校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期間,并沒有完善的制度、生態機制以及協作機制作為保障,導致創業教育一直被限制在教育系統內部,無法實現創新。大學生創業教育和政府出臺的政策之間也缺乏緊密的聯系,學校包辦論和政府包辦論一直禁錮著創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基于此,高校的創業教育需要構建以學校、政府、企業、行業以及孵化器為核心的多方聯動機制,使創業教育全面實現創新。

三、基于協同創新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

(一)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協同培養平臺。1.建立符合學校校情的教育平臺。建立一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平臺,同時關系到高校的內部協同以及政校企之間的多方聯動。所以,為了保證教育平臺的有效性,需要建立與學校實際情況相吻合的校內教育平臺[5]。在該平臺中,同時囊括了創業實踐活動平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平臺、校內預創業平臺等,在理工、文理和藝術結合的基礎上,全面采用雙專業、雙學位以及主輔修的模式,目的在于不斷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擴展口徑,建立一個適合創業教育的協同教育氛圍,從而實現學生適應能力的提升。2.組織實施高校協同培養模式。高校也可以運用教育技術學科影響比較大的院校,與其合作展開學校之間的合作,建立院校協同培養平臺。在這一模式下,可以將合作院校的學生進行交換,并組織科研合作、課程開發和教材開發,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共享,在高校協同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組織聯合辦學,實現協同創業教育。3.校企聯合開展協同教育。校企結合是一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學校和企業各自所占優勢,在融匯資源、建設平臺、規劃引導以及健康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將學校、社會、企業等各方資源進行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終目的是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溝通與融合,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學校、企業和社會良性互動,達到協同育人的最終目標[6]。校企可以共建二級學院、專業或實驗班等形式,在組織實施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企業要安排專業人士到學校中參與教學,對高校中的創業隊伍以及項目進行指導,并展開預就業模式協同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實現市場和創業項目的緊密聯合,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教師要深入企業開展實踐工作,協助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或管理工作,培養更多的“雙師型”教師。4.開展校政合作協同教育。為了使高校創業教育更體現科學性,可以在教育期間實施“卓越計劃”,但是這也就對“校政合作”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7]。在“卓越計劃”的要求下,需要在原本的框架中,對校政合作模式的目標、運行以及評價機制進行創新,充分發揮出政府在高校創業教育的指導作用,以出臺的政策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順利進行。5.深入落實科教協同教育。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研究能力,可以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展開科教資源平臺共建共享協同教育。在實施該教育模式時,主要采用的教學模式為研究型、探究式,積極鼓勵專業水平高、經驗豐富的教學人員參與到創業教育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中。6.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為了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了解更多專業知識,可以與國外一些高校合作,學習借鑒國外知名大學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國際化水平。建立學生交換生培養制度與機制,通過學生交換、學術交流以及雙語授課等多種方式,充分吸取外國一些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以此實現本校教學水平的提升。(二)培育濃厚創業教育文化氛圍。任何一所大學都離不開特色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更需要創業教育文化氛圍的熏陶。政府通過引導文化傳承及創新職能的發揮,鼓勵創業精神和學校辦學理念的結合,將自強不息的精神、敢闖敢拼的膽略、兼容并蓄的心態和報效桑梓的價值取向,融入創業教育文化建設中;鼓勵大學將創業教育和創業服務體系納入創業文化培育和營造,整合創業資源,建設創業服務站,重視創業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切實培植創業文化。(三)構建三個“四結合”的創新創業協同育人生態系統。1.充分結合創新精神、鏈條、文化以及知識,以先進的創新理念實現大學生創業教育。高校創業教育理念與其今后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當前階段所實施的創業教育主要是以創業精神為核心,其中包括了創業基本需求、創業人抗挫折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等多項心理素質。高校進行創業教育,需要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以往高校所開展的創業教育缺乏統一性,導致各個主體之間長期缺乏溝通[8]。因此,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期間,需要在其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及相互溝通的鏈條。此外,因為“知識”在當前社會中非常關鍵,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期間也需要充分融合知識創業這一環節。2.充分結合思維、技術創新以及自主、崗位創業,確定清晰的創業教育原則。創業教育本身蘊含著廣泛性以及持續性的特點,這也就要求實施創業教育時,要嚴格遵循自主創業、崗位創業、思維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的基本原則。要順利實施創業活動,必須要具備創新性思維,而且創業教育的本質也體現在創新者是否具備創新性思維。創業也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其本質的價值體現為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社會價值,實現知識向生產力的轉變。高校所實施的創新創業教育在就業壓力之下,將發展方向局限為自主創業,鼓勵學生創辦新的企業,然而出于對長遠發展的考慮,高校實施的創新創業教育也要將目光轉移到崗位內創業者上,在當前的企業框架中充分體現創業的基本精神以及技能,衍生出新事物,以此實現學生崗位創業的轉變。3.充分結合專業競賽、理論學習、專項練習以及課外科研,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生要提升創業素質,首先要提高創業能力。高校進行創業教育期間,可以利用專項練習、課外科研活動、創新實驗和專業競賽的方式,對學生創業能力進行培養,例如財務管理知識和IT行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等。通過扎實的理論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儲存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專項練習,也能夠彌補學生技能上的不足;通過課外科研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而專業競賽則能夠快速確定技能競賽和課程教學之間的融合點,使創新能力和課程教學能夠實現有效對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查看全文

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育人探索

[摘要]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政治工作的需要。文章以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為依托,通過更新課程教學思想,發掘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構建思政理論教育、綜合素質培養和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實踐有助于深化教學內容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協同育人;思政教育;專業教育

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政治工作的需要。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也指出:要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專業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既是新時代高校教師新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應當如何使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呢?我們結合機械制造基礎這門具體的專業課程,更新課程教學思想,發掘課程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構建思政理論教育、綜合素質培養和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并在實踐中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

一、更新課程教學思想

自然辯證法是思政課程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很多社科部教師對理工科的知識不熟悉,在教學中很難與具體專業結合起來;而在具體的專業課程中,盡管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但專業教師通常更關注具體專業技術細節,關注課程在整個專業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很少能站在世界觀、自然觀、認識論、方法論的高度去看問題。機械制造基礎是機械制造專業一門傳統的專業課程,主要講解金屬材料、熱處理、鑄造成型、壓力加工、焊接、切削加工及特種加工等內容。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是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吸收新專業知識,反映學科新發展,但是這種改革的視野仍然局限在專業和學科的范疇之內。機械制造基礎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如鑄、鍛、焊等各類零件的質量控制,是“事物普遍聯系的”哲學原理的具體應用;如鑄造中“模”與“范”的演變是“事物發展是一個過程”哲學原理的具體體現;如鐵碳合金相圖是“事物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哲學原理的典型案例;如從金屬的熱處理中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到掌握度的重要性;又如特種加工中電解加工、電火花加工、振動切削加工,都是通過人為轉化矛盾的方式,促進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轉化,把壞事變好事,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機械制造中的具體實踐。因此,我們根據課程的具體特點,跳出課程專業局限,確立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育人的教育思想。

二、重構課程教學目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