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養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3:46: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素養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素養論文

高中生歷史文化素養教學論文

摘要:歷史文化素養是指人對于歷史文化的認知、理解、感觸,從而激發其培養歷史情懷的素質意識。高中生在學習歷史課程中,要積極培養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更好地投入歷史課堂學習,感受歷史文化帶來的知識樂趣。

關鍵詞:高中;歷史文化;素養;教學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歷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知識集合,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需懂得歷史情懷,不斷培養個人的文化素養,才能提高個人知識水平。因此,教師積極培養學生歷史文化素養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1重視課堂教學實際成效

當前,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歷史是培養學生歷史觀念的主要科目,可從主觀意識方面培養學生的先進理念,引導其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結合有效教學思想內涵,從課程教材、歷史素養、結構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學習歷史教法調整對策,為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導。為了避免早期教學平臺造成的不利影響,高中學校開展歷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教學思想應用的實效性。樹立科學的教學原則,堅持教學方法多樣化,實現教學形式創新化,這些都是有效教學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學是現代高中課堂常用方式之一,可從多個角度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輔助教師全面開展思想歷史教學活動。面對日趨更新的歷史教學準則,高中學校必須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實效性為核心準則調整教學平臺,這些是當代高中教育改革創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學思想引導下,高中歷史教法改革將朝著多樣式方向進行,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路徑等,均是有效教學思想改革重點,對學生未來高中化轉型具有促進作用。“實效性”是衡量歷史教學的硬指標,體現了課堂教學實效與質量水平。隨著教育模式不斷改革與調整,高中學習歷史過程中更加重視有效性原則,從而為學生創設更具高效率的教學平臺。

2廣泛開展歷史課堂閱讀

查看全文

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新要求

一、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功能的變革

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之一。[1]高校學術期刊自誕生伊始就肩負著引領學術發展的神圣歷史使命。高校學術期刊的刊網融合是目前高校編輯出版人員關注的熱點問題。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這標志著刊物發展正式步入刊網融合新階段,體現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不僅是傳播手段的融合,更是內容制作、推廣方式和經營的融合。高校學術期刊承載學術傳播的重要使命,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功能也將悄然發生變革。[3]一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宏觀引領與微觀服務功能。在傳統紙媒時代,由于讀者個體情況過于分散而認知模糊、無法獲知,高校學術期刊只能實現宏觀領域學術引領且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用戶的網刊閱讀或瀏覽情況可以精確獲得,包括讀者的瀏覽論文種類、時間、時長、研究旨趣等。通過大數據分析,高校學術期刊可以實現刊網融合背景下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引領學術發展的權威地位。[4]二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期刊的天然使命就是為學術研究搭建一個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成果交流平臺。學術研究不再是個人孤軍奮戰而是正逐漸走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研究也從單一領域走向多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因此,刊網融合不是簡單的紙刊內容移到網絡這么簡單,而是可以上升到基于跨終端的多樣化、多媒體資源帶給讀者的互動性的優質閱讀體驗,可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隨心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刊網融合后高校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將大為提升。三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期刊的學術傳播途徑、媒介、速度、理念均發生變化。傳統紙刊是通過贈閱交流、郵局訂閱、實體店購買等方式傳播,范圍有限,互聯網時代的期刊網絡出版將使傳播范圍全空間化。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未來學術期刊有可能改變讀者付費的傳統銷售模式,全部實現OA(開放獲取),讀者將免費獲得學術數據資源。這將大大改變原來學術研究只限于部分學術精英的研究專業化、職業化的現狀,使更多人可以參與到學術研究中。刊網融合背景下網刊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實現了傳播速度及時化和傳播效用的最大化。傳統紙刊時代秉承“內容為王”發展到刊網融合時代“內容、服務”并重,高校學術期刊不僅要清晰、準確地傳播學術,更要注重內容建設,有針對性地將內容推送到目標客戶,為用戶服務。[4]四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仍是采用同行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的方法,但由于大型網絡學術資源庫的建立,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的出現,能更大程度和更廣范圍地實現防范學術倫理失范、遏制學術腐敗及權力尋租。

二、刊網融合對高校期刊編輯文化素養的新要求

隨著新聞傳媒事業的發展,編輯開始朝著專業化、職業化方向轉變。高校學術期刊作為高校學術傳播的平臺與載體,其編輯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更是一個無法回避也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有專業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專長,更需要良好的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尤其是文化素養。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文化素養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能力維度,指文字與文章的素養;二是思想維度,指知識與思維素養,三是責任心維度,指尊嚴與使命的素養。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在三個維度都具備了較高素養,再加上一份對職業的熱愛與癡迷,才能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創造性地高質量地完成工作。高素養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能夠指導作者將論文在保持嚴謹與嚴肅的前提下,把文章修改得盡量形象、生動和優美。因為學術論文并不排斥語言的美感。[5](一)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較高文化素養,善于“沙里淘金”,更要善于“點石成金”。傳統的編輯工作更多體現的是文獻的收集和編纂等較為淺表性的工作,但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文化的演變,高校科研氛圍日益濃厚,尤其是科研考評機制的現實存在,高校工作者的科研動力與熱情空前高漲,申報課題撰寫論文成為高校工作者的常態化工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這種大的學術環境里,一方面要有慧眼,能在海量的作者來稿里“沙里淘金”,挑出高質量的符合期刊欄目的稿件,另一方面,又要提升自身素養,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作者修改提高,善于“點石成金”。這就要求編輯要自覺提升編輯主體意識,充分認識編輯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創新性。編輯工作的過去和現在存在一個歷時差異(縱向方面的差異),而不同編輯個體之間又存在一個共時差異(橫向方面的差異)。[5]所以,刊網融合下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主動通過課題研究或論文寫作培養能力素養,擴大與傳統編輯的歷時差異,縮小與高水平編輯的共時差異,提升自己。(二)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再是只強調傳統的“勤苦大于創造”,也強調編輯更高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文字編輯工作共時差異非常大,體現在實際工作量可深可淺的彈性上。淺層次的編輯工作主要是形式的規范與文字的修飾,即讓編輯后的論文語言達到文通字順、摘要關鍵詞的寫作及參考文獻、注釋等論文格式符合規范要求。深層次的編輯工作則要走進作品的信息、知識生產過程,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創造性地參與到知識和文化的創造過程中,需要編輯廣博的知識、精深的專業素養,體現的是編輯深層次的修養和能力,以及更高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發展到現在,工作的創新性在不斷加強,原來僅一味強調“勤苦大于創造”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的編輯不僅需要傳統的“工匠精神”,更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因為現代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已經逐漸集編、審、校于一身,其中“審”的地位逐漸提高。當作者咨詢自己的投稿是否被采用時,作者關心的是稿件的內涵水準,而非論文形式上的規范。可以說,“審”的過程是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地位提高的體現,編輯工作的對象是論文與論文作者,其中論文是物,作者是人。對待論文,編輯須講科學精神,視文章質量標準及知識和創新標準決定取舍;對待作者,編輯須講人文情懷,應以尊重、理解、發展的心理傾向來溝通交流,當論文無法避免批評時,最好在批評中不忘真誠的肯定甚至贊美,尤其對于學術新人。高校期刊編輯要學會對作者的文章進行批評和鑒賞,這里要厘清的是,批評不等于否定,而是理性的分析和檢評;鑒賞更不是安慰的姿態,而是對作者作品獨到、深刻之處的由衷而理性的判斷。這是非常考量編輯的哲學思維和文學眼光的。(三)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更強調職業能力與職業使命認知這兩方面的文化素養。普通的高校期刊編輯與卓越的高校期刊編輯的區別體現在職業能力與職業使命認知兩個方面。能力決定工作的順利完成情況及效率高低,使命認知則決定職業工作的境界。有了責任與使命意識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能走出機械、重復的匠技境地,將自身的工作放在文化生產與傳播的大系統中思考,讓平凡的工作在意識中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創造性價值,從而擁有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刊網融合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提出了多方面更高的要求,編輯在面對海量信息時要有更卓越的選擇能力、鑒別能力、質疑能力、思辨能力、創新知識能力。[6]還要求編輯有更好的網絡溝通能力,即利用網絡進行調查采訪的能力、利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的能力、創建網絡社區作為欄目策劃或組稿的能力等。這其中,很多報紙的編輯已經走到了前列,有了很多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如《人民日報》官微的“你好,明天”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三、刊網融合形勢下做一個“走心的”學術期刊編輯

改革創新,理念先行。刊網融合最關鍵的節點是人的融合,其中思維方式的轉變又是實現人的融合的最關鍵的環節。[3]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如果要將工作做好,必須與刊物保持一輩子的熱戀。在與刊物的戀愛里面,如果每天編輯審稿校對,不花心思,想必也難以做出成績。有人稱真正的愛情是“走心”的,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走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走心”的編輯可以具體細化到“四心”:(一)培養一顆公正之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具備一雙火眼金睛,通過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手段,將抄襲、剽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偽造數據等存在學術倫理失范的學術不端稿件識別剔除,讓作者不再有僥幸心理,對刊物心存敬畏,對學術保持尊敬,從而在以后的學術實踐中拋棄浮躁,腳踏實地,這也是幫助作者成長。學術期刊編輯要懷著一顆“公正的心”在來稿里“沙里淘金”,從大量來稿中挑選出符合刊物要求的有創新價值的原創論文,同時對每一篇錄用的論文公正地用心地“點石成金”,對于有前瞻意識又存在一定缺陷的論文,編輯要從專業知識、文章結構、謀篇布局、邏輯推理等方面給作者一些指導,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讓作者細化完善,以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通常都接受了某專業的系統教育和訓練,擁有知識優勢,在某一領域有專門甚至是專深的知識,但在處理他人文本時,即使是自己所學專業的范圍,也會因某一學科專業的細分、高度細化而產生程度不同的陌生感,因而,高校期刊編輯為能更公正地挑選稿件,必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拓展,然后再逐步走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其他相關領域學習,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5]這樣才能培養出一種卓越的能力,具備一顆“公正的心”。(二)擁有一顆細膩之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符合刊物要求的文章,要細致審讀,指出作者推理、結論、邏輯、語言中不妥之處,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修改意見,幫助作者加強規范提高文章質量。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文章的審查首先是對于主題意義的整體審查,判斷其內涵高低,然后進入衡量作品表達水平的審查。這個時候,編輯字斟句酌的職業精神和較真態度常常會讓作者覺得“苛刻”“挑剔”,但正是這種精雕細刻,編輯的細膩和文字文章素養,才成就了一篇篇質量上乘的學術精品。只有具備細膩之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能在擁有較專深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投入工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擁有某一專業知識,就等于擁有某一看問題的視野,但若僅限于該單一視野看問題顯然很局限。[5]所以必須懷著一顆細膩的心不斷以自己專業領域為圓心向外圍拓展自己知識,形成多層面多元化的立體知識架構。這不僅是高校期刊編輯個人的自我完善,也是高質量地完成本職工作的需要。(三)懷著一顆柔軟的心。有一顆柔軟的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不符合本刊物要求但文章質量又不差的作者來稿,不是一拒了之,而是站在作者角度,細心體會作者寫作的艱辛、完成一篇文章的不易,給出建議指導作者投給適宜的刊物。這樣有人情味的高素養編輯無疑能得到作者的敬重和感激。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境界可高可低。較低的層面上,僅限于文本的校對。在較高的層面,編輯可組織作者進行學術探討,對論文內容進行補充。刊網融合形勢下要求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更需要一顆柔軟的心,以自己的勤懇付出得到作者讀者的敬重和稱贊,悉心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個性、行動能力、工作素養都與其廣闊的視野息息相關。編輯若具備一顆柔軟的心,就多一種視野從而多一種獲得旁人無法捕捉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更多一種工作創新的可能。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在工作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不斷加強積累,形成內心柔軟、本性善良、意志堅定的品質,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提升刊物質量和影響力,具備這樣柔軟的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是最有力量也最受讀者尊重和作者青睞的。(四)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高水平的作者,要加強聯絡,積極交流,讓對方參與到欄目策劃、組稿甚至審稿的工作中。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充分認識刊物水平的提升基石是高水平的作者,刊物質量和影響力是靠一篇篇高水平作者文章造就的。所以,高校期刊編輯對這些作者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若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對自己工作認知膚淺,不會在工作中表現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沒有激情,仿佛工作只是為了生計的勞務。具有感恩心的高校期刊編輯會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時時有一種文化的自覺,有一種使命感,會主動鐘情熱愛自己的職業,有一種情懷,將有限的自己和平凡的工作融入社會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整體系統中,對工作熱愛珍惜且知足感恩。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是一個技術人員,但有感恩之心的編輯絕不會把自己僅限于技術人員,會在工作中自覺學習專業的知識、方法,培養文化素養,通過博覽群書提升文化品位,通過洞察社會提高文化敏感度,通過自省反思完善自身修養,懷感恩之心的編輯能在較高層次上完成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任務。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編輯素養問題與提升途徑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對進入新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9年8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在新的形勢和任務下,面對未來科技創新發展,加強和提升科技期刊發展質量,推進期刊可持續健康發展,編輯人員的修養與素質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1編輯素養對推進科技期刊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知識性創新成果交流與展示、傳播的重要平臺和窗口,期刊編輯在推進期刊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編輯素養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1.1編輯素養是期刊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

科技論文質量水平高低,一方面取決于論文作者的寫作和知識能力水平,也與期刊編輯有直接關系,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則主要取決于期刊編輯的修養與素質水平[1]。一個修養和素質較高的期刊編輯,可以從專業、社會、科技、文化等多維度對科技論文進行考量、全方位進行編輯加工和質量把關,使科技論文具有很高傳播價值和內容價值,使讀者充分受益。同時良好的政治素養更是推進期刊編輯工作和期刊發展的重要因素。

1.2編輯素養是促進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查看全文

創新創業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論文改革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為切實落實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急需對地方本科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創新創業

當前,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面臨著人才培養過剩與傳媒市場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如何加強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前沿性,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欄目策劃、節目編導、文稿撰寫、采訪、攝錄、剪輯等方面的實踐能力,作為本專業重要實踐教學環節的畢業設計,對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過與媒體機構的合作,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性和專業化,是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論研究選題多于實踐應用選題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是具有一定意識形態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產品既有精神產品屬性,又有文化商品屬性。因此,地方高校培養的應用型編導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創意性,又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過硬的職業素養。以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只撰寫畢業論文,且論文選題多為理論研究,實踐應用選題往往也缺乏針對性和實際應用價值,最終完成的畢業論文缺乏創新。理論研究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學術修養和理論積淀,這對于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藝術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超出了大多數學生的真實知識水平和學術能力范圍,最終撰寫的畢業論文與快速發展的傳媒行業實際相距甚遠,對傳媒行業亟須解決的問題基本沒有借鑒意義,更不要說前瞻性和指導性,而且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職業素質的提升幫助不大,因此,畢業論文沒能很好地實現其教學目標。

查看全文

大學圖書館學術寫作服務研究

[摘要]學術寫作服務是大學圖書館信息資源、空間資源與學科服務能力的綜合體現。運用文獻述評、網絡調查和案例分析3種方法可以發現,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寫作服務實踐概括為3種服務方式:基于LibGuides的寫作資源導航服務、基于學科服務的寫作課程指導、基于共享空間的寫作文化服務。借鑒其成功經驗,我國大學圖書館學術寫作服務應該重視寫作服務、凝練服務主題、創新服務方式、融合空間-信息-技術。

[關鍵詞]寫作素養;寫作服務;大學圖書館;數字學術

1引言

學術寫作是運用文字、圖片、公式、視頻等符號描述客觀事物、表達學術思想、傳遞專業知識的創造性活動。系統完整的學術寫作訓練有利于促進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職業發展和終生學習。國內外大學圖書館以講座、課程、空間支持、資源支持等形式開展了學術論文投稿、學術倫理、文獻管理軟件培訓等各種服務。學術寫作服務與圖書館出版服務、數字學術、信息素養教育、學科服務等領域緊密聯系,是圖書館一個亟待深入探討與探索的領域。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學術寫作服務實踐與研究主要包括如下4個方面:(1)大學圖書館學術寫作服務案例介紹。蒲紅斌介紹了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圖書館寫作中心服務內容與流程,分析了閱讀服務與寫作服務的關系,提出大學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其寫作服務功能[1]。學術誠信是學術寫作的重要內容,韓麗和廖英介紹了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圖書館與其學校寫作中心開展的學術誠信課程,提出圖書館應與相關部門合作建設學術誠信課程體系,并開展相應的輔導體系[2]。在日本,寫作輔導服務也是大學圖書館學習支持服務的重要內容,如名古屋大學圖書館、大阪大學圖書館等開展的寫作支持服務項目[3]。(2)大學圖書館學術寫作服務調查研究。在我國,大學圖書館數據庫培訓中已經增加了文獻調研、論文寫作、投稿指南方面的專題培訓[4],但是缺乏突出性和顯現性。羅藝杰對我國39所“985工程”高校圖書館學術指導課程開設現狀的調研表明,論文寫作指導課程在我國高校圖書館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學理念傳統、教授內容太少[5]。(3)大學圖書館與寫作中心合作研究。館員與寫作中心指導老師合作非常重要,他們之間的合作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館員也能夠為本校的寫作教師提供必需的信息素養教育[6]。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漢博學院(UniversityofGuelph-Humber)圖書館參考咨詢部與寫作中心合作的實踐表明,當學生能夠在同一地點獲得參考(研究)服務和寫作支持服務時,焦慮就會減少;參考咨詢館員、寫作指導老師與學生互動的頻率越多,學生寫出的論文質量越高[7]。盡管多數大學設立寫作中心等機構,但是與圖書館合作方式卻存在較大差異,合作成效也不盡人意,寫作中心與圖書館的溝通和規劃是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8]。因此,學術寫作服務機構應重組服務來促進研究與寫作過程的銜接與融合[9]。通過挖掘寫作中心日志數據的研究發現,只有13%的寫作服務對信息素養進行了討論,并且大多數學生在引文格式方面需要幫助[10]。(4)嵌入學習課程的學術寫作服務研究。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University)圖書館員與寫作教師合作,將“信息素養”嵌入至“一年級寫作”課程,結果顯示學生在學術資源查找、評價與引用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11]。威斯康星歐克萊爾大學(UniversityofWisconsin-EauClaire)圖書館將服務嵌入一年級英文寫作課程,通過一站式信息素養教育,增強了信息素養與寫作課程的整合度,并提高了圖書館服務能力[12]。從文獻調查結果來看,國外研究主要是探討圖書館與寫作中心的合作模式,以案例研究為主,國內研究以宏觀調查國內寫作服務發展情況、介紹國外案例為主,缺乏對大學圖書館寫作服務的系統性總結。本文通過網絡調研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寫作服務典型案例,并逐一訪問所在圖書館網站和檢索相關學術論文,比較與歸納其服務模式,提出優化建議以促進大學圖書館寫作服務發展。

2調查過程

本文通過文獻調查、網絡調研選擇研究對象。在文獻調查方面,主要是檢索中國知網、WebofScience、Elsevier、Emerald等知名數據庫,查找與大學圖書館寫作服務緊密聯系的文獻資料。在網絡調研方面,主要是利用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以“writingsupport+universitylibrary”為檢索式,篩選開展學術寫作服務的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并逐一訪問其網站,收集相關資料。最終,本文選擇學術寫作服務信息較為豐富的9所大學圖書館作為研究對象(見表1),選擇依據是:(1)典型性,由圖書館負責開展的學術寫作服務,且能夠代表不同服務方式;(2)資料的可獲取性,服務內容較為豐富完整且網站可訪問。

查看全文

新時代信息化在學術期刊編輯的應用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速度極其迅猛,主要具有信息化與“互聯網+”等特征。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中,人們交流、溝通的方式以極快的速度完成更新,信息傳播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社會信息化發展對傳統出版業有著較大影響。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方式從傳統的紙質閱讀發展為紙質與網絡閱讀相結合,為了使學術期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各雜志社紛紛建立網站和網絡交流平臺,利用流量較大的客戶端進行期刊宣傳,目的在于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期刊編輯的綜合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化的具體概念“信息化”是當下人們很熟悉的一個詞匯,這一概念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開始傳播,是指培育并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將其積極應用于社會,為社會帶來積極改變的歷史進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再生以及利用。智能化工具高效的處理過程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簡單,同時將其科學、合理地融入各個行業的生產過程中,能有效促進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做出極大貢獻。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戰略主要是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術,高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在實現知識共享的同時,促進我國社會形態的轉變。信息化是當前我國的時代特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在信息化改革的大趨勢下,各個行業都面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也不例外。要想緊隨時代腳步,保持較好的發展狀態,學術期刊編輯就一定要注重信息化建設。

學術期刊的特點和信息化對其發展的影響

學術期刊的特征以及編輯的主要工作學術期刊所發表的內容有一定的限定,主要展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其作用一方面是對研究成果進行公示,另一方面則是供同一領域的研究者學習與參考。從內容來講可以劃分為原創研究、綜述類文章以及書評等。與學術類期刊相對的是非學術類期刊,其發布的主要內容為各類文件、報道、知識等。學術類期刊與非學術類期刊所發布文章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發布的文章是論文,而后者發布的文章只能當作研究的資料使用。學術期刊的文章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思想性,不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還從事實出發,與時俱進,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研究,用實踐活動來推動理論知識的創新。所以,學術期刊編輯的日常工作除認真篩選各種信息,策劃學術活動的選題外,還涉及組稿、審稿,嚴格審查稿件的質量等。信息化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如今,我國處于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滲入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學術期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中,信息技術的融入在為編輯工作帶來不小挑戰的同時,也能促進其效率的提升,使以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的工作變得簡單、輕松,并且促進其發展速度加快。具體來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信息化使不同領域、不同作者、不同內容的稿件變得更為豐富,文章的觀點更加新穎,且見解也呈現多樣性的趨勢,如此一來,在學術期刊每一期的內容有望更豐富的同時,其文章的質量也有提升的希望。再者,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也能有效提升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效率,使其不用再耗費大量時間在邀約稿件、跟進、編輯等工作上。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5G網絡的協助下,以前消耗編輯太多精力的事務性工作變得簡單且輕松,校對、排版等工作可以通過計算機完成,使編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提升學術論文的質量,為期刊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使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時代背景下編輯工作者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的積極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全球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無不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也要不斷融入信息化技術與觀念,提升工作的質量。具體來講,期刊編輯要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全球化與網絡化意識,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與網絡資源帶來的優勢,在樹立全局觀的同時,還要有超前的眼光,使學術期刊從創刊理念到具體內容都得到不斷創新,從而在專業領域內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得到廣大專業人士的認可。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勢,促進學術期刊理念的創新學術期刊要想獲得知名度與認可度,必須重視其理念、定位、選題與策劃。學術期刊的關鍵性因素——編輯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對一些學術內容與走向有準確的預見性。除此之外,學術期刊的編輯還要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能對學術論文內容的創新性與實用性價值有準確的判斷。這些要求對學術期刊編輯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編輯處理技巧,還要對學術知識的最新動態有清楚的認識,對相關學科的學術進展、科研工作的動向都有所了解,從而為學術論文的編輯工作提供幫助。除此之外,編輯工作者要對互聯網有充分的認識,掌握通過互聯網查詢資料的方法,便于查詢需要的資料信息與學術信息,這有助于提升編輯工作者知識儲備,開闊其視野。通過編輯的認真工作有效提升學術期刊的品質,從而使學術期刊的質量有保障,拓展其發展空間。有效促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信息化程度提高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理論的重要傳播媒介,能夠讓更多的讀者對學術領域的最新進展有清楚的認識,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編輯既要具備較強的文字處理能力,還要具備專業的學術素養,而信息化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編輯工作者學術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關系。學術期刊編輯要想提升學術素養,首先需要通過大量資料進行學習,而編輯的信息化水平是開展高效學習的基礎,如果編輯可以熟練地運用百度、谷歌等國內外知名的搜索引擎,或者對各個學術期刊數據庫的分類、定位有清楚的了解,便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搜尋到更有價值的信息。提高搜索的精確性,使編輯的專業能力與知識儲備處于領先狀態,這對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有直接幫助。編輯在學習時,要明確信息的采集方向,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效率。通過請教一些有豐富學術期刊編輯經驗的編輯工作者可以了解到,信息的采集可以通過國家或省部委下達的各種研究課題完成,還可以從學術帶頭人計劃、國內外最新出版的學術期刊和國內外知名數據庫中搜索獲得。最重要的是學術期刊編輯要通過搜集各種信息建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對采集來的信息進行梳理,把對個人學術素養有提升價值的內容篩選出來,并應用于學術稿件的編輯工作中,這對學術期刊理念的改革與選題的創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借助信息化技術有效促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方式的革新

查看全文

中職汽修學生職前素養培養實踐研究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環境,提升學生的職前素養,本文以我校的汽車快修工作室為載體,開展中職汽修專業學生職前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

1汽車快修工作室的實踐特點

1.1實戰教學“真車輛”。我校的汽車快修工作室運用實車開展教學,將規范操作視頻、實車模擬與實戰教學相結合,將真實的汽車搬進課堂,通過教師引導、同學間相互協助的方式,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滿足企業所需的實用性人才。1.2晨會開展“真情境”。通過學生主持的每日校企對接式晨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還為學生展示自我才華提供了平臺,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1.3角色扮演“真客戶”。學生在快修工作室中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根據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設立接待、操作、協助、復查、技術總監審核等崗位,形成一個完整的汽車維修流程。整個維修過程全部由學生擔任,面對的是真實的客戶,最后由教師扮演的技術總監對車輛的維修結果再次審核并簽字。1.4學生展示“真任務”。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但由于性格內向和上臺機會少等原因導致很多學生不敢上臺展示學習成果,通過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得到鍛煉,提高綜合素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則可以通過學生的上臺展示演講,多方位地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優點、挖掘學生潛力。1.5論文撰寫“真案例”。在日常的汽車故障排除過程中,指導教師讓學生嘗試記錄汽車維修故障排除的具體過程,幫學生列好專業技術論文撰寫框架,分故障現象、故障診斷、故障排除、故障總結等4個步驟,記錄自己在車輛維修和檢測過程中的步驟,指導教師再對論文進行指導、修改。通過撰寫專業技術論文,使學生在學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反思、總結,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排故思維,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

2快修工作室的實踐過程

企業適應能力影響學生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是學生實現理想與自我價值的關鍵能力。可以利用快修工作室的平臺培養學生的職前素養,研究在課程設置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職前素養提升的影響。2.1技能培養體系的構成。充分利用汽車快修工作室平臺,根據教學活動的內容,形成任務頁→視頻拍攝→生成二維碼→教材編寫→掃二維碼自主學習的中職汽修學生技能培養體系(圖1)。2.2以學習任務為中心組織技能基礎課程內容。以汽車定期維護課程內容組織為例(表1),組織技能基礎課程的內容,要以學習任務為紐帶,根據每個工作任務的教學目標、技術要求,確定學生的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中的實踐知識點都要具體到各個操作步驟;通過實踐→理論→拓展的順序使學生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突破每一個技術難點。2.3以排故思維為中心組織技能提升課程內容。在汽車故障診斷的課程中,傳統的教學只要求學生掌握故障排除方法,而忽略了排故思維的培養。學生在學習汽修故障診斷的實踐知識后,鼓勵學生嘗試撰寫汽車故障診斷步驟(圖2),理順排故思維,要求學生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汽車技術在飛速發展,學生只有不斷鉆研,才能走得更高、更遠,才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2.4汽車快修工作室的考核評價體系。汽車快修工作室的考核評價體系由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評價組成,另外還增加了企業晨會評價表,借鑒企業晨會制度,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建立了由學生自主主持的校企對接式晨會制度。通過企業晨會制度的引入和實施,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企業所需的關鍵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職前素養,使學生盡早感受企業文化氛圍。

3汽車快修工作室的實踐總結

查看全文

督導視角下青年教師的人文素養

摘 要:人文素養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精髓,其范疇內涵深刻、外延豐富,是教師實現自我超越的基石。本文擬    從督導的視角解析青年教師的人文素養現狀及探索培養途徑。

關鍵詞:青年教師 ;人文素養; 現狀; 培養

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自身所擁有的教養、學養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有形的人文知識和無形的人文精神。教師的人文素養是其職業道德的重要精髓,內涵深刻、外延豐富,是實現自我超越的基石,具體體現在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以及教育思想生成的源泉。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人文素質的高低對教育的成敗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衛生院校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具有久遠的、直接的影響。

一、現狀概述

當下教育的商業化以及社會功利思想,嚴重沖擊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治學態度,教師人文素養普遍缺失。筆者通過對近幾年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師的教學督導,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失落,得過且過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信息化實踐探討論文

高的速度來推進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工業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國煤炭、鋼鐵、石化、電力、建材等傳統工業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行業競爭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取得實際進展。大型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經營、企業管理等各環節,大力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取得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視,各級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支持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研究論文在這方面也比較關注,直接涉及此的論文有18篇,占整個論文的8.2?,其中以整個西部或西北地區作為研究的2篇,陜西、青海各2篇,寧夏1篇,甘肅5篇,新疆6篇。有關企業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信息化的現狀、障礙與對策建議。如張曉峰[10]從西部中小企業信息化現狀、優勢、制約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心在于把傳統工業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二是企業信息化建設問題。不少學者就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原則、指導方針、任務與發展重點等進行了分析探討。如何彥平[11]的《寧夏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再認識》、李純英[12]的《對青海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三是企業信息化管理問題。如《甘肅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業化問題。基本從理論上闡述了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進信息化進程中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具體措施。如滕堂偉[14]的論文。另外有關工業信息化研究的碩士論文有瑪依努爾·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甘肅工業增長質量研究》、王瓊的《蘭州供電公司信息化建設問題研究》。

上述論文都指出了目前傳統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如何加快發展傳統工業改造、企業信息化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政策建議。通過這些文章我們認識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現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由之路。但論文對于西北地區目前取得的成績基本沒有談及,更沒有討論到成績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從我國工業化發展來說,信息化與工業化如何結合,如何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將成為熱

點。

第三,服務業信息化研究。企業信息化的持續發展和電子商務應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國服務業信息化的步伐。金融業、交通物流業、對外貿易和旅游業信息化建設也都取得了顯

著進展。對于信息服務業的研究,共有14篇論文,占整個論文的6.4?,其中以整個西部或西北地區作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務業信息化的論文有10篇,其中陜西6篇,甘肅1篇,新疆3篇,寧夏、青海沒有。付小妮[15]論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設,宋雪飛[16]分析了西北地區信息咨詢業的發展現狀及社會經濟效益,梁春陽[17]談論了西部地區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投資取向,李曉東[18]和黃智杰[19]則分別從西北物流業發展規劃的管理和甘肅省商務物流建設的基本框架對現代物流業進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務業信息化的論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論述了信息服務業發展應有的特點,提出了信息服務業發展思路。

查看全文

國內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探析

近期,“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綿陽召開。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會議參會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歷屆中國音樂心理學研討會中參會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在開幕式上,音樂心理學會會長、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音樂心理學在研究領域、研究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其次,回顧了過去3年音樂心理學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并對未來新形式、新機遇下的音樂心理學發展表達了期盼。隨后,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劉沛教授以及上海音樂學院李小諾研究員分別從音樂心理學的不同角度作了大會發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類六種本能需要以及行為動機的“調色板理論”,并以此解釋孩子為什么不愛練琴以及音樂學習動機問題。在此基礎上,周教授又提出未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將走向演繹的心理學道路,并強調回到演繹的心理學道路必須嚴格地遵循實證研究方法。劉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東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別”的文化差異導致西方心理學傳統與中國人認識論傳統的悖論的產生。在此基礎上,劉教授對我國未來音樂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貫通古今、交融文理、尋根問祖、啟迪當代”的發展構想。李小諾研究員分別通過三個不同的實驗研究闡述了絕對音高能力與語言環境、早期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音色對音高判斷的影響,并運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術,分析了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這兩種不同音高認知方式的腦機制。隨后,與會代表分成12個討論組進行報告,主要圍繞音樂心理與兒童教育、國內外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最新動態、音樂治療、音樂表演與音樂審美、音樂心理與網絡科技、音樂心理與文化傳承等多項議題展開。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收到參會論文51篇,這些論文集中反映了三年來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因此,本文對本屆研討會的參會論文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并從研究領域、研究主題及研究方法3個層面對文獻進行詳細梳理,以使我們獲得關于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現狀的重要信息。

一、文獻梳理與分析

1.關于研究領域。根據此次會議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音樂教育心理是國內音樂心理學研究者的熱點研究領域,三分之一的學者將研究視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樂與腦神經機制、音樂表演、音樂治療及音樂審美等相關研究。這說明作為一門交叉性很強的邊緣學科,音樂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更注重跨學科的融合。2.關于研究問題。關于此次研討會參會論文研究問題的分布情況由(圖1)可知,其中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音樂表演心理及音樂心理與兒童教育是本屆會議的主要議題。另外,關于音樂心理學人才培養的論文有5篇,占總數的10%,這表明部分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培養音樂心理學研究和教學的新生力量,從而讓學術梯隊人才結構趨向合理化。3.關于研究方法。針對本屆研討會參會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統計結果顯示:運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32篇,占論文總數的63%;而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有19篇,占論文總數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數量明顯多于實證性研究論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論文中,屬于嚴格的哲學思辨論文很少,部分論文是從研究者個人教學感受出發進行闡述,其研究結果主觀色彩較濃,缺乏信效度檢驗(見圖2)。在具體研究方法運用層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比例為29%(見圖3),這表明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時運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數論文缺乏關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確說明。由此可見,研究者仍需對研究方法的科學運用予以重視。

二、會議論文研究動態

本屆研討會論文主題主要聚焦以下五個方面,即轉變研究方向、跨學科交叉與合作、加強應用型研究、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以及追蹤國際研究動態。1.轉變研究方向在本屆學術研討會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開始轉變,從研究外界事物轉變為對人自身的認識,特別是探索大腦的工作機制。例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員在其論文《負向情緒偏向音樂情緒誘發的神經機制對比》中,通過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為實驗兩種方法,對音樂中的負向情緒,即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雖同屬于負向音樂情緒,但聽者對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的偏好、感受、聆聽意愿以及腦加工方式均存在差異。此外,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蔣存梅教授在題為《音樂訓練對先天失歌癥者音樂句法加工能力的影響》的報告中,針對音樂訓練是否能夠有效提高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結構的外顯判斷這一問題,對失歌癥者進行每周兩次、每次30-45分鐘、共計9次的音樂訓練。結果表明,短暫的音樂訓練可以提高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達到正常水平,這種提高既體現在行為水平,也體現在腦電水平。這一研究結果為失歌癥者的音樂教育提供了實證依據。2.跨學科交叉與合作會議中有多位學者提到要通過跨學科合作拓展音樂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促進音樂心理學的發展,其中包括與醫學、聲學以及建筑學等學科之間的合作。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萬詩慧在題為《音樂廳感知效應的聲學參數研究》的論文中,從聲學和建筑學的角度來探究音樂廳的建筑結構布局,進而提出音樂廳的音質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評價標準,各項聲學參數的最優閾值與音樂廳建筑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聲學參數測量的數據顯現出來的。隨后,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蒲道深和英國愛丁堡大學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論文《境外音樂治療在癡呆癥治療中的應用與研究文獻回顧》闡述了音樂治療能夠改善癡呆癥患者的行為、情緒控制以及記憶喚醒等方面,同時也能夠讓患者的護理者受益。3.加強應用型研究一門學科的價值既體現在理論層面,也體現在應用層面。可喜的是本屆會議的論文拓展了音樂心理學在應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例如,中央音樂學院的李豐學者以《養老機構中的音樂活動構建及其音樂選擇》為題,闡述了音樂活動作為養老機構中的重要活動,如何構建和開展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首先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觀察;進而從音樂活動的各個角度切入,嘗試構建系統性的音樂活動;最后通過每次活動后老年人群在認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現,對音樂活動進行反復完善。首都師范大學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論文《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對大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對400名2016級大一學生進行一個月的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實驗。一個月后,研究者再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進行SDS量表測評。結果發現實驗組整體分數下降了32%,而控制組由于鄰近期末課業壓力增加,SDS量表分數相比一個月前提升了10%。由此說明,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對緩解學生心理亞健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4.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從音樂心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文化傳承中傳承人和藝術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區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積極心理品質成為本屆會議部分學者關注的問題。例如,中國音樂學院的烏日瀚在其論文《簡析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民歌所體現的民族積極心理品質》中,闡述了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民歌的曲調及歌詞當中普遍蘊含了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并且當地人也具有此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因此,希望能夠繼續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積極心理品質以及待人處事的生活哲學觀和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同時,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的韓忠嶺學者在題為《核心素養視角下羌族文化傳承課程化實施路徑思考———兼評羌族音樂文化》的研究中發現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羌族音樂文化正面臨后繼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韓忠玲學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養教育為理念的框架體系,將羌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植入學校課程,開展“課程實施校本化,教材內容本地化,教學過程本土化”教學實踐層面的改革路徑。5.追蹤國際研究動態關注國內外音樂心理學研究動態以及對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分析,既能夠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框架,也能促進國內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例如,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論文《打通實驗室到音樂教室之門———國內外音樂神經科學研究現狀分析》中,闡述了音樂神經科學現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超掃描(Hyperscaning)技術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腦間同步互動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實情境的研究。這表明國內外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音樂活動等社會互動過程中的群體心理與腦際認知。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的李慶昱博士在《國外音樂社會心理學研究綜述》一文中,從音樂的情緒情感與人的心理和行為等五個方面對國外音樂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闡述了音樂社會心理學作為音樂心理學研究與現實情景互動和溝通的橋梁,進一步擴大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空間。另外,國外的音樂社會心理學也是近十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其研究內容的連續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值得國內學者學習和借鑒。

三、討論與建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