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探析
時間:2022-07-11 09:16:06
導語:國內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期,“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綿陽召開。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會議參會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歷屆中國音樂心理學研討會中參會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在開幕式上,音樂心理學會會長、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音樂心理學在研究領域、研究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其次,回顧了過去3年音樂心理學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并對未來新形式、新機遇下的音樂心理學發展表達了期盼。隨后,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劉沛教授以及上海音樂學院李小諾研究員分別從音樂心理學的不同角度作了大會發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類六種本能需要以及行為動機的“調色板理論”,并以此解釋孩子為什么不愛練琴以及音樂學習動機問題。在此基礎上,周教授又提出未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將走向演繹的心理學道路,并強調回到演繹的心理學道路必須嚴格地遵循實證研究方法。劉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東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別”的文化差異導致西方心理學傳統與中國人認識論傳統的悖論的產生。在此基礎上,劉教授對我國未來音樂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貫通古今、交融文理、尋根問祖、啟迪當代”的發展構想。李小諾研究員分別通過三個不同的實驗研究闡述了絕對音高能力與語言環境、早期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音色對音高判斷的影響,并運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術,分析了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這兩種不同音高認知方式的腦機制。隨后,與會代表分成12個討論組進行報告,主要圍繞音樂心理與兒童教育、國內外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最新動態、音樂治療、音樂表演與音樂審美、音樂心理與網絡科技、音樂心理與文化傳承等多項議題展開。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收到參會論文51篇,這些論文集中反映了三年來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因此,本文對本屆研討會的參會論文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并從研究領域、研究主題及研究方法3個層面對文獻進行詳細梳理,以使我們獲得關于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現狀的重要信息。
一、文獻梳理與分析
1.關于研究領域。根據此次會議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音樂教育心理是國內音樂心理學研究者的熱點研究領域,三分之一的學者將研究視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樂與腦神經機制、音樂表演、音樂治療及音樂審美等相關研究。這說明作為一門交叉性很強的邊緣學科,音樂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更注重跨學科的融合。2.關于研究問題。關于此次研討會參會論文研究問題的分布情況由(圖1)可知,其中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音樂表演心理及音樂心理與兒童教育是本屆會議的主要議題。另外,關于音樂心理學人才培養的論文有5篇,占總數的10%,這表明部分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培養音樂心理學研究和教學的新生力量,從而讓學術梯隊人才結構趨向合理化。3.關于研究方法。針對本屆研討會參會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統計結果顯示:運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32篇,占論文總數的63%;而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有19篇,占論文總數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數量明顯多于實證性研究論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論文中,屬于嚴格的哲學思辨論文很少,部分論文是從研究者個人教學感受出發進行闡述,其研究結果主觀色彩較濃,缺乏信效度檢驗(見圖2)。在具體研究方法運用層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比例為29%(見圖3),這表明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時運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數論文缺乏關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確說明。由此可見,研究者仍需對研究方法的科學運用予以重視。
二、會議論文研究動態
本屆研討會論文主題主要聚焦以下五個方面,即轉變研究方向、跨學科交叉與合作、加強應用型研究、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以及追蹤國際研究動態。1.轉變研究方向在本屆學術研討會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開始轉變,從研究外界事物轉變為對人自身的認識,特別是探索大腦的工作機制。例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員在其論文《負向情緒偏向音樂情緒誘發的神經機制對比》中,通過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為實驗兩種方法,對音樂中的負向情緒,即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雖同屬于負向音樂情緒,但聽者對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的偏好、感受、聆聽意愿以及腦加工方式均存在差異。此外,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蔣存梅教授在題為《音樂訓練對先天失歌癥者音樂句法加工能力的影響》的報告中,針對音樂訓練是否能夠有效提高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結構的外顯判斷這一問題,對失歌癥者進行每周兩次、每次30-45分鐘、共計9次的音樂訓練。結果表明,短暫的音樂訓練可以提高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達到正常水平,這種提高既體現在行為水平,也體現在腦電水平。這一研究結果為失歌癥者的音樂教育提供了實證依據。2.跨學科交叉與合作會議中有多位學者提到要通過跨學科合作拓展音樂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促進音樂心理學的發展,其中包括與醫學、聲學以及建筑學等學科之間的合作。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萬詩慧在題為《音樂廳感知效應的聲學參數研究》的論文中,從聲學和建筑學的角度來探究音樂廳的建筑結構布局,進而提出音樂廳的音質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評價標準,各項聲學參數的最優閾值與音樂廳建筑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聲學參數測量的數據顯現出來的。隨后,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蒲道深和英國愛丁堡大學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論文《境外音樂治療在癡呆癥治療中的應用與研究文獻回顧》闡述了音樂治療能夠改善癡呆癥患者的行為、情緒控制以及記憶喚醒等方面,同時也能夠讓患者的護理者受益。3.加強應用型研究一門學科的價值既體現在理論層面,也體現在應用層面。可喜的是本屆會議的論文拓展了音樂心理學在應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例如,中央音樂學院的李豐學者以《養老機構中的音樂活動構建及其音樂選擇》為題,闡述了音樂活動作為養老機構中的重要活動,如何構建和開展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首先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觀察;進而從音樂活動的各個角度切入,嘗試構建系統性的音樂活動;最后通過每次活動后老年人群在認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現,對音樂活動進行反復完善。首都師范大學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論文《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對大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對400名2016級大一學生進行一個月的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實驗。一個月后,研究者再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進行SDS量表測評。結果發現實驗組整體分數下降了32%,而控制組由于鄰近期末課業壓力增加,SDS量表分數相比一個月前提升了10%。由此說明,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對緩解學生心理亞健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4.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從音樂心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文化傳承中傳承人和藝術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區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積極心理品質成為本屆會議部分學者關注的問題。例如,中國音樂學院的烏日瀚在其論文《簡析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民歌所體現的民族積極心理品質》中,闡述了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民歌的曲調及歌詞當中普遍蘊含了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并且當地人也具有此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因此,希望能夠繼續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積極心理品質以及待人處事的生活哲學觀和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同時,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的韓忠嶺學者在題為《核心素養視角下羌族文化傳承課程化實施路徑思考———兼評羌族音樂文化》的研究中發現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羌族音樂文化正面臨后繼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韓忠玲學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養教育為理念的框架體系,將羌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植入學校課程,開展“課程實施校本化,教材內容本地化,教學過程本土化”教學實踐層面的改革路徑。5.追蹤國際研究動態關注國內外音樂心理學研究動態以及對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分析,既能夠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框架,也能促進國內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例如,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論文《打通實驗室到音樂教室之門———國內外音樂神經科學研究現狀分析》中,闡述了音樂神經科學現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超掃描(Hyperscaning)技術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腦間同步互動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實情境的研究。這表明國內外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音樂活動等社會互動過程中的群體心理與腦際認知。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的李慶昱博士在《國外音樂社會心理學研究綜述》一文中,從音樂的情緒情感與人的心理和行為等五個方面對國外音樂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闡述了音樂社會心理學作為音樂心理學研究與現實情景互動和溝通的橋梁,進一步擴大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空間。另外,國外的音樂社會心理學也是近十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其研究內容的連續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值得國內學者學習和借鑒。
三、討論與建議
通過前五屆音樂心理學研討會的召開,本屆研討會的參會論文無論從研究方法還是研究主題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與此同時,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改進。1.提高論文寫作的科學性。在對51篇論文進行梳理時,筆者注意到:首先,部分論文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其次,少量論文的論點沒有可靠的論據支撐,從而讓結論缺乏可信度。此外,有些論文邏輯不清晰,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觀點。這部分論文由于在論證過程沒有注意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有機統一,因此導致論據不夠可靠,論證不夠嚴謹周密①。在音樂這樣一個以主觀精神活動為主的研究領域中,去獲得具有客觀性、可證明性、可重復檢驗性與可推廣性的科學認識的結論是非常困難的,然而是必須的②。第三,在音樂教育心理研究領域部分論文提倡在不同年齡階段使用不同的教學法,那么這些教學法運用在實踐中效果如何,論文中均未提及。類似情況還出現在音樂表演心理研究領域,部分文獻雖然提及了演唱(奏)者在舞臺上出現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但是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不少文獻仍只是在重復別人的觀點,沒有從新的視角或選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對研究問題進行論述。2.掌握多元化研究方法。音樂心理學具備音樂學和心理學雙重屬性,并且音樂心理現象的復雜性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因此,依靠單一的研究方法,已經無法捕捉研究對象的所有變化。通過對論文的梳理,筆者發現:雖然部分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將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結合,但是這些學者沒有合理把握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研究方法的選用須嚴格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而定,要避免“為了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做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值得肯定的是,和往屆研討會研究人員使用的EEG、ERP及fMRI等相比,在本次學術研討會中出現了更為先進的研究技術和方法。例如超掃描(Hyperscanning)技術,研究者可以將其運用到樂器合奏、合唱等涉及多腦同步互動的音樂活動研究中,可以在更接近自然情景的條件下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大腦神經活動之間的關系,使實驗更具有信效度。3.規范研究方法的使用意識。筆者發現,部分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操作規范和操作程序掌握的不夠準確。如有些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存在框架模糊、邏輯不清楚、選題不準確以及實驗設計不嚴密等問題。事實上,實證研究有著一套完整的技術操作程序,通過提出研究假設→概念化→操作化→選擇適當的方法→搜集資料→證真或證偽研究假設等,去獲得具有客觀性、可重復性與可推廣性的科學結論③。同時,研究方法不僅是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更是一門學科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規范研究方法的使用意識,以此來改進自己的研究實踐,使研究活動成為一種更加具有自覺意識的行為④。4.加快學科建設的專業化進度。音樂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近年來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尚未形成專業化的學科體系。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從兩方面來推動這門學科的專業化建設:一方面,現在越來越多心理學、醫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加入到音樂心理學的研究隊伍中,開始從事音樂與腦神經機制、音樂治療等相關的研究。但是具備心理學和醫學背景的研究人員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是否準確,以及音樂專業人員對跨學科領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是否清楚等問題都還需要研究者進一步去改善和加強。另一方面,國內研究者需要與國外研究者在研究動態、研究發展趨勢方面保持緊密的聯系。這既有助于國內研究人員在切入相關領域的研究時具有較開闊的學術視野,也能加快音樂心理學的專業化進度。結語自2002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召開以來,音樂心理學研討會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15年來,音樂心理學研究隊伍的擴大,研究方向的細化以及研究工具的日新月異均體現了這門學科的發展和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仍需提高音樂心理學的專業化程度,加快這門學科的研究進度。因此,廣大學者要積極提高自身的學術素養,自覺地運用音樂心理學知識去解決音樂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音樂心理學在我國音樂事業中的促進作用⑤。
作者:黃璇 宋蓓 單位:哈爾濱音樂學院
- 上一篇:心理學立體化實踐教學探討
- 下一篇:石油化工工藝管道安裝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