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綜合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21:00: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科學綜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科學綜合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淺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理解方法論實證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方法論整體主義

【論文摘要】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既不同于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也不同于作為一般哲學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在積極揚棄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其核心是具體的社會實踐觀)為基礎,通過融合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中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建構而成的。

作為總體上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在19世紀中期已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而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則至今尚未被系統地建構起來。盡管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看法所存在的嚴重偏差無疑是主要原因。人們習慣認為,既然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研究社會歷史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那么就沒有必要研究和建構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誠然,歷史唯物主義是迄今以來人類認識和研究社會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但它只是一種一般的哲學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論,不同于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一般的哲學方法論,它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之問是一種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它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提供一般的方法論指導,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具體化。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兩種方法論,它們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都具有指導作用,但歷史唯物主義對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只具有總體而間接的指導作用,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則具有直接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聯結歷史唯物主義和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中間環節和橋梁,因而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可以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來直接指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看法是偏頗的。為了進一步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豐富歷史唯物主義,很有必要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這一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筆者認為,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一、積極揚棄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

隨著作為學科意義上的社會科學在19世紀中期的正式形成,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也系統而全面地展開。在100多年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中,產生了大量的積極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為代表的眾多社會科學家系統創建的兩對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包括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以及對它們所做的種種有益的綜合研究。就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而言,后一種研究的積極成果意義更大,因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而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史上,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社會科學家試圖將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綜合起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則是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查看全文

實行科學發展綜合評價考核指標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決策部署,推動市新一輪經濟倍增計劃的實施,促進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根據《省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綜合評價辦法》要求,經市政府同意,現下達市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綜合評價考核指標任務。

一、工作目標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通過加快固定資產投入,大力發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確保市在全省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綜合評價中爭先進位。

二、工作安排

1.建立指標體系

查看全文

中醫藥院校科學教學論文

一、新時期中醫藥院校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必要性

1.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愛丁堡宣言”明確提出今后的醫學教育不要只滿足培養能夠治療某些疾病的醫生,而是要把醫生訓練成為病人的傾聽者、觀察者、交流伙伴和醫術精湛的醫者。我國教育部在“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明確指出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應該高度支持中醫藥學科的發展,要專門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其發展。同時中醫藥院校要制定教學計劃,開設與中醫學學科相關人文社科課程,努力實現各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新時期背景下,民族素質、民族的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負有向社會培養輸送高級醫學人才的重要職責,醫學教育要打破傳統思路,適應新時期下社會對醫學生培養模式需求,將傳統模式變革為以素質教育為重點的現代模式,培養醫學生較深厚的人文素質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適應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世界醫學模式正在經歷從生物學傳統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現代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醫學模式把人視為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視角來考察個體的健康狀況。倘若我們只是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考察人生病的緣由、發展以及變化狀況,就難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動態發展過程。一個優秀的醫生之所以出類拔萃,不僅僅是其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而且也因為其能從心理、社會、生物等視角來考察分析病人的情況,而這些高素質都需在醫藥院校加以培養。中醫藥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的健康提供服務,中醫藥學科則是涵蓋了生命科學、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的綜合學科,中醫藥院校承載著傳承中醫藥學科技術及中醫藥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強中醫藥院校醫學人才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勢在必行。

3.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中醫藥學科發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社科期刊評價特點

在學術期刊的歷史發展上,我國有著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學術發展歷史,科研規范程度、學術研究體系及體制等,整體學術體制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但近幾年,我國學術研究成果數量飛速增長,截至2015年6月,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已連續6年排在世界第二位,專利水平不斷提升,表明我國科學研究工作已得到較高提升。因此,對于學術期刊具有導向作用的學術期刊評價也會與西方有較大的差異,不顧中國學術發展的現狀而直接引入、移植西方期刊評價將造成水土不服。學術期刊評價對學術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將影響學術發展的方方面面。首先,優秀期刊往往承載著廣大讀者對科學研究前沿的期待,評選的頂級期刊上刊發的文章將被認為是該學科的最新研究方向,被廣泛傳閱。其次,期刊評價也是人才評價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較為集聚的科研機構,通過成果評價人才培養效果是他們的主要目的。最后,期刊評價的目的并非僅僅是為了評價,而是為促進期刊的良性競爭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激勵期刊界的辦刊積極性,促進質量提升。

一、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現狀

“科學引文索引”于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當時,西方學術研究已經發展了一套較為完整穩定的體系和科學研究范式,學者們普遍遵守這一規則。學術研究是通過論文之間的引證和被引證關系,反映出學科發展的脈絡和知識積累情況,發現科研成果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術期刊的評價因整體學術研發發展較晚而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的期刊評價研究得以起步,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我國期刊評價的開始。在學術研究迅速發展的今天,人文社會科學承擔了更加重要的責任,這對我國社會轉型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載體,對其進行正確的評價對于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發展具有著重大意義。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學科規范程度較低,在期刊評價時存在更大的爭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在評價時有其特殊性:首先,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大部分均為綜合性期刊,即期刊并不針對某一兩個細分領域,而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大多會按一級學科進行分類,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其次,國內自然科學研究具有規范程度高標準統一的特點,在評價時,會有高度統一的學科基礎,更易于用定量指標進行測算,因此自然科學的期刊評價認可度較高,而哲學社會科學的期刊評價并未發展成熟。和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評價并不適合完全的定量評價,而是應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

二、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體系介紹

國內較為知名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主要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編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以下簡稱社科院核心)、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北大核心)、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編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下簡稱CSSCI)和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RCCSE期刊評價報告》)在我國發揮著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作用,其中北大核心和《RCCSE期刊評價報告》為綜合性的,但包括了對人文社科類期刊的評價。

1.《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查看全文

院校創新發展社會科學的思考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民族院校迅速壯大,逐步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具有民族區域特色的現代高等院校。在此基礎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各大民族院校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成為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陣,也成為黨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解決民族問題的主要理論基地。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相關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與之相適應。新時期的民族院校,應充分認識肩負的歷史使命,及時調整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思路,實現民族高等教育的新突破。

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20*年,全國13所民族院校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有684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867人;各種課題立項2740項,經費3362萬元;出版專著397部,58884篇;獲省部級獎項87項。數據表明,我國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為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由于受地域、歷史、經費等因素的制約,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期待解決;同時,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國的民族團結,對國家安全構成了新的威脅,需要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不斷創新以應對挑戰。

與高水平大學相比,民族院校核心競爭力不強,在爭取國家級項目、獎項方面整體實力較弱。近年來,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教育部社科重大課題、教育部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民族院校中標很少;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民族院校獲獎甚少。民族院校重要科研項目和重要成果偏少,難以支撐頂尖的學科,制約著學科水平的提升。在近期公布的教育部第二屆社會科學委員會139名成員中,民族院校僅有2名。此外,科研基礎設施總量不足、科研組織化程度不高、科研力量較為分散等“硬件”缺陷,也使民族院校在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顯得力不從心。全國13所民族院校中,目前只有中央民族大學被納入211、985建設規劃,也只有中央民族大學擁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

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途徑與方法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第五屆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舉行之時,正值《江西社會科學》雜志創刊25周年慶典。這次論壇的主題是“編輯思想的自覺與綜合類學術期刊的發展”。會議圍繞著“編輯思想的凸顯與綜合類期刊發展空間的拓展”、“綜合類學術期刊在優化學術生態環境中的責任與作用”、“論壇的角色意識和引導功能”、“綜合類學術期刊的辦刊經營模式”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而認真的討論,取得了圓滿成功。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期刊發展/編輯思想/學術生態環境/期刊高層論壇

【正文】

2005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江西社會科學》編輯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在江西南昌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著名學術期刊的總編輯和主編們濟濟一堂,圍繞“編輯思想的自覺與綜合類學術期刊的發展”的主題,就“編輯思想的凸顯與綜合類期刊發展空間的拓展”、“綜合類學術期刊在優化學術生態環境中的責任與作用”、“論壇的角色意識和引導功能”、“綜合類學術期刊的辦刊經營模式”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將會議情況和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第五屆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舉行之時,正值《江西社會科學》雜志迎來創刊25周年慶典。與會代表向《江西社會科學》雜志表示熱烈祝賀!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社會科學社會責任

民族院校是一種有機的社會組織,嵌入于其所生存的社會環境。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更是最直接地處在一個與其外部社會環境不斷進行交換的動態過程中。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特定社會場域為其提供的理論養料和實踐空間。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若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依賴社會持續發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為社會謀福祉。

一、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四項社會責任

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責任,依據其自身發展定位,在以大學的職能為表征的外在向度上,主要包括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學生的教學育人、創新與發現新知識的科學研究、服務包含民族地區在內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個方面;在以內在地存在于大學的本體價值中、以隱形形式作用于社會的內在向度上,主要指引領少數民族時代精神。

(一)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教學育人中,應是促進少數民族與包括漢族在內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業能力和現代化程度兩個向度上同質化民族院校教學育人,面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指的是“入口”,即他們是主要的招生對象。而從“出口”的角度,并不是說培養目標是讓民族院校的畢業生只能服務于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或是只能適應民族地區的生活而不能適應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區的生活而失去遷徙能力。如果民族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讓自己的畢業生只有在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的環境下才具有適應力與競爭力,而失去包括發達地區在內的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與適應力,則是作繭自縛、自我矮化,甚至是為民族問題埋下致命的隱患。

(二)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區分民族文化研究和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研究,其中應用型研究應追求與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民族文化研究,畢竟只是少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者的研究,而對于絕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本科生,他們畢業后,要面對的是激烈的就業市場。對于民族文化研究,應當繼續保護和傳承,繼續保持其民族特色。但對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研究,應當“去少數民族化”,追求與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對于專門針對民族地區特殊自然、地理、風俗的應用研究,則應該依據解決這些特殊的的問題所需的專業知識走專業化或行業化道路,這本質上也是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

(三)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應當在加大應用型研究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進程中,追求服務社會能力的同質化在目前,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的主要對象是民族地區。但服務的主要對象是民族地區,絕不意味著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只能服務于總體上還很落后的民族地區。民族院校應該具備服務包括發達地區的在內的非民族地區的能力,用能服務全國的能力去服務民族地區,即具備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同質化的服務能力。

查看全文

議人文社會科學在特色型大學建立中的層次和用途

摘要:針對國內“行業特色型大學要不要發展文科”的分歧,論文指出,特色型大學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既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有利于保持和發展特色型大學的辦學特色,有利于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特色型大學;地位;作用

所謂特色型大學,亦稱行業特色型大學,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對專門性技術人才的需要,中國借鑒蘇聯的辦學模式,對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形成了眾多的行業部門管理的單科性高等學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恢復、改革和發展,這些行業部門所屬的高校為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自身的學科專業結構進行了拓展,但行業特色的特點鮮明,學科分布相對集中,形成了與該行業相關的較為集中的學科專業體系,如以農學、林學、水利、地學、冶金、建筑、電力、地質、石油等某一學科門類為主。

進入新世紀以來,強化特色意識,重視特色建設,培育辦學特色,走特色型大學建設之路,已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眾多行業性高校的戰略抉擇。同時,在國家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精神的推動下,這些特色型大學相繼成立了涉及人文、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學院(或系);設置相關專業發展相關學科,使得文科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從而形成了一批以特色學科為主的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但是,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這些行業特色型大學普遍受到了更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的挑戰和擠壓。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一些學校的管理層、也包括一些學者,對行業特色型大學要不要發展文科、如何發展文科產生了分歧。如有人認為,學校發展的競爭激烈,而資源有限,應集中精力,鞏固發展已有特色,不要再鋪攤子發展文科,分散力量;有人認為辦大學文科不能沒有,但不必過多投入力量,作為工科特色的扶襯就可以了;還有人認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是當代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培養個性和諧、人格完善,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這些分歧,反映了人們對現代大學發展策略的不同選擇和認識,核心是對現代大學發展規律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因此,從現代大學的本質屬性出發,探討特色型大學建設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地位與作用,對于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實現特色型大學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本質要求

什么是大學,從字面上理解,大者,廣大悉備也;學者,融會貫通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科門類齊全,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綜合程度高。在英文中,大學university這個詞的詞根univer,意思就是普遍,元無所不包,與廣袤無垠的宇宙universe詞根相同,這說明廣包天下的學問和人才、奇才、怪才的普遍主義的精神氣質應是大學有種獨特的“精神氣質”。實際上,大學應是綜合大學的簡稱,單一學院不是大學,而是college。只有理工方面的學科或理工方面的學科很強,而沒有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很弱,都很難稱之為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文科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大發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德國工科大學設置的人文社會學科,也提供了佐證。

查看全文

社會科學劃界的研究論文

英國科學哲學家吉勒斯不久前在他的一部新著《20世紀的科學哲學:四個核心論題》中認為,20世紀的科學哲學主要集中于下面四個主題的討論:(1)歸納主義和對它的批判;(2)約定論和迪昂-奎因命題;(3)觀察的本性;(4)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劃界。他還進一步指出:“雖然所有這四個主題對科學的分析都是重要的,但只有劃界問題才是關系到超出科學王國范圍之外的普遍知識的論題。”[1]所以,在科學哲學中,劃界問題往往被人們認為是衡量一種科學哲學學說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科學劃界問題其實不限于科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按波普爾的說法,劃界問題是一個“在經驗科學的陳述或陳述系統與一切其他陳述(不論宗教性的,形而上學性的或干脆是偽科學的)之間劃一條線的問題(就盡可能做到而言)”

[2]。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可以說,遠至巴門尼德時代,西方哲學家就認為,區分知識與純碎意見、實在與顯象、真理與謬誤是重要的。隨著近代科學的興起,就存在著一個把科學與形而上學、宗教以及其他非科學和偽科學意識形態區分開來的問題。雖然劃界問題由來已久,但這個問題真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倒確實是本世紀的事情。這是因為:

首先,本世紀人類社會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科學不僅幾乎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也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權威地位,似乎成了衡量任何事物正確與否的標志。這就使得一些非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意識形態、江湖騙術都企圖披上科學的外衣,一時魚目混珠、泥沙俱下,清除這類貌似科學、實則嚴重財壞科學聲譽的偽科學已成為當務之急。

其次,本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志的物理學革命使人們對科學基礎認識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迫使人們重新審視科學的本質。這就不得不把科學與其他知識形態進行更加深入的比較,并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

查看全文

科研方法創新交流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強調“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這些論述是對社科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為社科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進一步明確了社會科學“思想庫”的功能和定位,對理論創新,學科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必將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對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揮重要作用。

一、把握新時期、新階段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推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與創新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社會變革和綜合實力競爭中,哲學社會科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突出。從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式看,我們正處在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歷史時期,和諧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引前進的旗幟。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面對著新的時代課題,肩負著新的歷史任務。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迫切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中央領導同志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講話,明確要求把社會科學院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黨和政府的思想庫、智囊團。中共**省委《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省委書記張云川在中共**省委七屆三次全會上明確指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哲學社會科學界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進一步明確了社科院“**”時期發展的基本方略,增強了履行“智庫”功能、發揮“智囊”作用的信心和決心。“**”時期,是**省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機遇期,200年**省委六屆八次全會提出了**在“**”期間要“更好更快發展”和“構建和諧**”兩大任務。省委七次黨代會響亮地提出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的奮斗目標,這是**省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戰略舉措。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不僅要靠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事業的長足進步來體現,也要靠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這一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來體現。實現更好更快發展,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比如,郭庚茂省長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列舉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改革開放相對滯后、城市化水平低、就業再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保障擴面任務艱巨等問題,就急需拿出令人信服的破解答案。

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歸根結底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省社科院制定“**”時期(2006—2010年)發展規劃確定全面貫徹落實“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的辦院方針,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為總要求,著力實施四項工程,建設“思想庫,智囊團”,經過五年時間,建成“省級一流、國內知名”的省級社科院等一系列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的提出是把握時代脈搏、融入發展大勢、服務**全局的必然要求,是履行省委省政府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職責的必然要求。當前,省社科院發展正處于一個新的起點上,社科院的職能和定位是什么,省社科院就是省委、省政府直屬的社會科學綜合研究機構,是省委、省政府的決策研究機構,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是“思想庫”和“智囊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