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4-01 09:3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3)06-0016-05
自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概念,黨的十提出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以來,在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中,存在著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黨的十提出的“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怎樣的?其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怎樣的?其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什么?本文試圖對此做出探索性的解釋。
一、黨的十提出的“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怎樣的
1.如何理解“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黨的十報告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論述中,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提出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如何理解“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學習黨的十精神的一個難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的一個難題。對于這個問題,在目前人們的認識中,存在著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黨的十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這樣的表述方式,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們黨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現在的這種表述,既將我們現在倡導的理念鮮明地提了出來,又為實踐的發展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形成”,“但是這并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定性和定論式的表述”。[3]
應該說,在這兩種理解中,后一種理解更準確地傳達了黨的十報告的本來內容,“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不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這個觀點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了理論界的認同,但是“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為什么不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沒有在理論界引起更多注意,這種狀況是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研究的。本文認為,之所以不能把“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是因為“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不是在對“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進行概括,它遠遠地超出了對“社會主義”這種特定的社會形態的價值追求,擴展到了社會主義國家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而應做出的努力,例如“富強、民主、法治”;擴展到了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而應有的行為規范,例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雖然“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不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但是它卻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是我們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的認識,是我們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的新的重大進步。
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黨的十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報告的這段重要論述從三個層面指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1)社會層面的價值導向規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特定的社會形態的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的最核心的價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的培育和踐行,是需要全社會的自覺努力的。從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到人民群眾的村民自治、城市社區自治,最終的目標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篇2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1-0015-02
黨的十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一在個人層面的要求也是當今國民需要具備的基本的道德素質。面對當今國民道德素質的現狀,國民素質的提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個人層面對國民素質的引導。
一、國民道德素質的內涵、現狀
1.國民道德素質內涵的界定。最早具有歷史依據的對道德的界定是蘇聯和中國的倫理學者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出發,“認為道德是人類發展到一定社會階段的產物。”[1]27-53隨著倫理學的不斷發展,專家學者對道德內涵的界定也日益豐富、明確起來。其中盧寶祥認為:“道德主要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也是個人修養的原則。”人們提到“道德”時,有兩種含義:其一是“作為規范的道德”,指在一定社會中約定俗成的用于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規范或行為準則;其二是“作為個體品質的道德”,指社會的道德規范在被個體接受、認同后,內化為個體的一種品質并體現為一定的行為傾向或特征,這一“道德”通常又被稱為“道德素質”“道德品質”“品德”“美德”或“德行”[2]。韓東屏則認為:“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與品質規范之總和。”[3]
道德與道德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盧寶祥認為“道德”又被稱為“道德素質”。而羅嶸認為道德素質是人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經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的方式而形成的內在道德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有機總和。道德素質是人的道德心理活動與道德行為發生的準備狀態[4]。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
2.國民道德素質的現狀。道德素質作為人的素質的重要組織部分,對一個人在社會上如何發揮作用、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至關重要。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的道德素質。從“又紅又專”“四有新人”“八榮八恥”到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看到,黨高度重視公民的道德素質建設。近年來勞動模范、道德楷模不斷涌現,公共場合秩序明顯好轉,災難中的互幫互助、舍己為人等等,都體現出了我國國民道德素質的提高。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國民道德素質方面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商業領域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扭曲,公德意識淡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這些道德問題嚴重沖擊著社會道德底線,擾亂社會治安,損害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必須認真解決。
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國民道德素質之間的內在關聯
國民道德素質具有社會歷史性,不同的社會形態對國民道德素質有不同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x國民道德素質在當今時代的具體要求。
1.“國家乃人民之事業,而人民是許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集合體。”(西塞羅《論共和國》)國家是我們的集體,作為集體中的一員,理應“愛國”。“愛國”,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在古代,“愛國”表現為“忠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朕即國家”,都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忠君和愛國是聯系在一起的,忠君必然愛國,愛國一定忠君。這種愛國本質上是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人民生活在國中,但國不屬于人民,屬于君王。在今天,“愛國”有了質的變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國家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樣,公民愛國,實際上就是愛自己國家的人民,捍衛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2.工作即指勞動,勞動造就人腦,使得人之為人。工作在本質上是為了生存,是人生存的手段、途徑。但在現實生活中,工作使得我們生活得更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體會到成就感,更充分地實現自我價值,并得到社會的認可。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位社會成員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獨特的作用,各類職業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敬業”是對工作的一種負責的態度,要求每位工作者認真工作,干一行愛一行。敬業使得工作者能夠對所從事的職業高度負責,敢于負責,愿意負責,進而熱愛自己的職業以至做出一番成就。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綜上,敬業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道德素質的要求。
篇3
摘要:當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優秀人才的培養,而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師資力量,師資良好與否不僅取決于教師的專業水平,更取決于教師的道德修養。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的教師,理應在道德上嚴于律己,為人師表,而高校更應該注重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新時期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積極探索能夠切實解決教師思想道德問題、提高教師道德水平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教師;核心價值觀;師德建設
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的教師,往往是社會道德風尚的楷模,引領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國民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踐行者。
一、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現狀問題
當前高校教師以高尚的師德和專業的水平獲得了社會和學生的認可。不過近年來,高校師德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思潮存在于高校教師隊伍中,并繼續腐蝕著原本師德良好的高校教師隊伍,一些教師變得急功近利,理想和情操在不斷上升的實利物欲面前一點點耗盡,道德良知在不盡的誘惑面前逐漸喪失。在從教過程中,少數教師失去了教師應有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與師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背道而馳,造成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受到打擊,社會的道德建設陷入僵局。
教師的師德缺失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政治理論修養。部分教師缺乏思想政治觀念,不注重對黨的基本路線和政策的學習,不了解社會主義核價值觀的內容,政治思想境界不高,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缺失。二是道德品質修養較差。一些教師不能做到為人師表,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言行舉止有違教師的身份。授課不盡責,考試評分沒原則,學術研究弄虛作假,甚至有些教師還沉迷于賭博等消極娛樂生活。三是缺乏敬業精神,不能夠全身心投入教學。部分教師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純粹是為了享樂圖利,而并非出于對這一職業的熱愛或者是獻身教育事業的決心,在學術研究上,部分教師逐漸趨于功利化,學術重心由研究向謀利轉移,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而選擇一些與學術水平提升無關的工作,造成無心于本職工作。四是教學形式單一,缺乏育人理念。大多數教師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有的教師僅僅通過課堂來開展教學工作,不注重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培養、個性發展等知識傳授以外的教育,認為這些都是其他部門的分內之事,不關注學生學習以外的事情,只顧教書,忽略育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師德建設的途徑
1、以尊重高校教師思想意識差異為基礎,形成教師的思想共識
作為教師隊伍的主力軍的高校教師,有著先進、多樣的思想意識,他們有著開闊的視野,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見解,面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時常會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是一股積極向上、思想先進的社會力量。教師中多樣化的思想,在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黨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等基本思想相對立、相沖突的前提下,應該得到尊重和包容,即使具體觀點之間存在差異、有所沖突也應允許其存在和發展,使其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而不應排斥、摒棄。因為教師的思想意識是當今社會中最為先進、最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思想意識,因此如果排斥這種思想意識會導致大學教師隊伍整體的思想意識僵化、保守。
2、建立新時期教師師德的基本規范,注重教師自我養成教育
教師師德的基本規范應該包含師德理想、師德原則、師德規則三個層面的含義,應體現時代性、人文性、專業性和操作性。其中,師德規則包括對待學術在內的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和對待自己的學生這兩方面的內容,這些規則具有可操作性,是以現代師德的內涵為根據制定的,具有較強的約束力。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素質和優質的人品,存在一定的內在精神感召力和較強的人格魅力,能夠從內在引起學生的尊重與敬仰,使學生開始不自覺地激勵自己,積極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的形成直接受到教師的行為修養的影響,而教師要取得威信,也應首先提升自己的行為修養。所以,教師應在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教學技能等各方面素質和能力。
3、加大宣傳力度,塑造典型人物
師德師風建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引導下,可以加強正面教育和引導,充分發揮典型人物的影響力。從情感到觀念的提升過程是高尚的職業道德形成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教師職業道德內涵、標準的比較穩定的思想認識形成的基礎,教師順利通過這一提升過程之后,才能夠正確感受和認識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或譴責或認可的社會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長起來的一批新一代教師,如今成為了目前高校的教師,這些教師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能夠迅速接受不斷新生的事物。正是由于正面教育、宣傳、引導的缺乏才造成了他們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的缺失,因此,應該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加大正面教育與宣傳力度。
4、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引導,正確對待教師客觀差異
對待教師存在的客觀差異可以按照“褒揚、應當尊重、加以引導”三種不同情況處理。對于先進教師應進行褒揚,樹立良好典型;對于普通教師,可以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結合先進性和廣泛性,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種社會生活實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融入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從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發展與建設而探索、前行。高等學校的未來發展寄依賴于高校教師。因此,教師的師德建設關系著高校自身的成長與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應該正確引導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5、拓寬建設路徑,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管理水平,應該采取科學化、現代化和藝術化的方式方法,不斷拓寬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路徑。在新形勢下,新時期的師德師風建設迎來了新的任務,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應當以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為基礎來創造師德師風建設的新經驗和新方法。為了全面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應該做好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努力達到目標定量科學化、教育體系網絡化、管理工作程序化、師德教育社會化的工作水平。
6、 建立和完善大學師德監督與激勵機制
建立和完善師德監督體系,一方面為了促進教師嚴格自律,教師的教育、教學、學術道德等各方面工作應當受到高校相關職能部門、廣大教師、學生和社會輿論各界力量的監督;另一方面還可以針對師德建設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機制。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了解教師在學術、教學等各方面的情況,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引導糾正,建立領導聽課、督導檢查、教學信息反饋、信息通報制度和學術道德管理規范等制度并及時加以完善,發揮教代會和工會的監督作用,以促進師德建設工作的良好發展;建立師德考核激勵機制,形成優勞優酬的績效分配制度,對師德高尚的教師進行表彰,樹立師德高尚的典范,使保持良好的道德修養由他律變成自律,再由自律轉變成教師的內在精神需要。
三、結語
隨著社會在經濟、科技方面發展的巨大變遷,高校教師的思想意識受日漸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影響也逐漸多樣化,這對教師而言是一次職業道德的考驗。作為一項社會化的系統工程,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才能使高校教師在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上達到一定的高度,最終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實踐者。(作者單位:1.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2.南昌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專項研究2014年度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編號:14ZT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專項研究2014年度項目《認同與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編號:SZZX14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549(2017)05-0031-03
黨的十提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這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指明了前進方向。新媒體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開放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針對新媒體與新時代學生特點,深入研究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途徑,對不斷增強廣大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尋找大學生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調查基本情況
為了解在新媒體環境下當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程度,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并輔之訪談的方法,對山東省駐濟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945份。調查問卷共涉及40個題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調查,包括低年級學生562名、高年級學生383名、工科學生304名、文科學生310名、理科學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體的應用現狀
根據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中顯示,中國學生網民群體為25.1%,占比依然最高,便攜易用的智能手機等新媒體設備較好地滿足了他們的休閑、娛樂需求,使用比例較2015年有明顯提升。而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上網的使用率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調查發現,大學生中99.7%的使用網絡,85.2%在大學以前上過網,8.1%在大學以后開始上網,每天上網4個小時以上的大學生占10.3%,每天上網2~4小時的大學生占77.1%,每天上網2小時以下的大學生占12.9%;54.1%的大學生開設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學生注冊了微信號;98.9%的大學生擁有自己的QQ號;大學生有手機普及率幾乎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學生用手機發短信,95.7%的大學生用手機上網;78.5%的大學生了解桌面視窗、數字電視、電子紙等新媒體,并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與知識。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
{查結果表明,91%的學生表示完全認同十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方面提出的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86.5%的學生都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自己的道德規范與價值追求;90.2%的學生愿意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7%的學生認同將誠信作為立人之本;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將愛國情懷、誠信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作為自我評價最高的三個方面。這充分說明,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影響分析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帶來的積極因素
1.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來自于,如廣播、報紙、電視、教育主體等實體的傳播媒體。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時間與地域的界限實現充分的共享與交流。而互聯網的全面開放性與全民參與性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新媒體成為了一個大型的綜合互式的多媒體。新媒體實現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與數據的傳輸與融通,使信息內容更加豐富,信息來源更加多樣。如學生們不僅可以通過網站在線瀏覽、關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QQ等方式獲取海量資源。新媒體的這些特征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內容與素材,極大的豐富了教育資源。
2.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
課堂作為傳統教育方式的主陣地,老師單方講述,容易出現“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師生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談不上敞開心扉。利用新媒體在網絡上交流沒有權威,又不受時空的限制,為學生創造了張揚個性、自由言論的契機。網絡的匿名性特點縮小了彼此之間交流的距離感,減少了交流過程中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內心距離。新媒體的平等交互、開放共享等特點提供了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為自由、更為寬松的交流平臺,為大學生主動參與行為的形成,個人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交融、碰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提高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課、講座、開會、個別談心等為主要形式,以講道理、擺事實為主要方法。由于學生的思想境界、認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點等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的實際效果與質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體,以視覺化的沖擊應對枯燥的化的灌輸,以精細化的挖掘應對理論化的敘述,以圖形化展示應對傳統化呈現,以扁平化的溝通應對層級化管理,充分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過程中,在極大地豐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時,也提高了各種觀點和情感交流的真實性、直接性,極大提高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1.弱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性
在社會主義現實和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精神與價值體系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內核,它不僅是國家的靈魂,更具有現實主導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將潛藏于人們的心靈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導人們在現實活動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由于新媒體具有平等性和對等性等特征,每一個人身份、地位、權威都是對等主體,每個主體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那些踴躍涉足新媒體的大學生往往受此特征影響,否認核心、拒絕權威、摒棄主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抵觸心理,形成以個人價值觀為中心的價值觀體系。大學生仍處于學習階段,理性判斷能力較弱,新媒體中消極和偏激的思想嚴重干擾了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播,極易引起大學生的思想動搖。
2.消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認同感
伴隨著社會改革大潮風起云涌,自由主義、新權威主義、拜金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應運而生,再加上新媒體“碎片化”“袖珍化”甚至“片面化”的傳播方式,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并一度成為不同階層爭奪社會話語權的重要武器,導致大學生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方面出現質疑。
另外,當新媒體應用深入到大眾生活,網絡話語成為了一種新的溝通媒介,成為了大學生的一種交流工具,也成為了當前青年的文化的一種體現。這些網絡話語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了熱烈追逐與廣泛的傳播,并成為了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多邊性、創造性、追求個性的網絡話語與注重規范性、穩定性、嚴肅性的主流價值觀表述具有鮮明的差異。由于部分大學生對網絡話語的過分追逐,使得他們對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大大降低,甚至出現變異現象。
3.加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復雜性
西方敵對國家在利用信息技術上的優勢不斷炮制新議題、提出新理念、構建新規,在意識形態方面逐步構建霸權主義,使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思想觀念和道德素養的不確定性增加。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虛擬性、開放性、匿名性和隱匿性等特點又為這些負面信息的傳播與擴散的提供了溫床。在這種微環境下,新媒體平臺雖然無法決定讓公眾思考什么,但可以通過議題設置左右公眾應該關心什么,并告知什么樣的議題最重要。這種傳播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多元化、多樣化的價值觀與社會思潮魚龍混雜,通過網絡新媒體呈現在大學生面前,給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環境更加復雜。
三、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培育路徑
面對新媒體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的積極與消極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應該根據新媒體特征規律和發展態勢,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特點,積極規避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更加優化、教育理念更加創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樣、教育機制更加靈活,進一步構建起良好的教育環境。
(一)唱響主流價值觀,發揮主流思想引導優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它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面對大學生多樣化的價值取向,堅持主流價值觀的主導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前提,要從先進性、實用性和實效性出發,尋找大學生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做好、做實,充分發揮其的主導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話語主動權、唱響主流價值觀的主旋律。一是,學會用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論研究和宣傳普及方面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動上“發芽”,使學生從認識走向認可,由共鳴中轉化為共識,保證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二是,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做到既能夠闡述基本原理,又能夠深入淺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夠說清楚現在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又能夠結合事實背景講明白來龍去脈,讓學生學會運用科學、辯證、理性方式的思考與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堅持以人為本,創新教育理念與內容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與永恒主題。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就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新媒體雖然有效的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開展,但是也要充分認識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學生的自控能力甄別能力比較差,在新媒體的應用過程中,往往缺乏對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認識。其二,長期以來重“堵”輕“導”的網絡教育模式嚴重忽視了對大學生獨立人格、感性體驗等方面的培養。
面對復雜的環境,首先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根據新媒體的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個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與接受特點等因素,科學的對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另外,要著力做好新媒體話語轉換,用平實的語言、準確的表述和明確的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與要求實在化、通俗化、具體化,充分利新媒體服務性、快捷性、個體性等特點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豐富性和鮮活性。第三,要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和特點,落實到服務學生的過程之中,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解決,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載體,拓展手段與方式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媒體而言是一個新鮮事物。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獲得媒體信息,并進行雙向的互動傳播與交流,如“兩微一端”等新的傳播媒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手段與載體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拓展,使大學生真正參與到自己喜歡的學習過程之中,個體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做好傳統的教育手段與新媒體教育手段的有機結合,積極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載體與渠道,充分將新鮮的新媒體元素融入到教育過程當中,使教育內容與形式更加豐滿、充實。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和特點,針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實際問題,學會靈活運用新媒體提供的新途徑、新方法,抓好教育重要節點與契機,通過開辟與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陣地、新平臺,盡可能的滿足大學生的求知需求,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與綜合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直接直觀與生動形象。
篇5
一、當代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需要
大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是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青年一代的最佳時機。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狀況整體是健康的,對社會主義事業是忠誠的。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網絡時代交流渠道的多元化,社會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主流意識和非主流意識混雜,使得部分大學生在價值選擇和行為選擇上受到錯誤誘導,形成錯誤的政治思想和價值理念。積極探索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教育工作顯得異常重要和迫切。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當代大學生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當今世界各大利益經濟體之間競爭激烈,從表面上看是經濟實力、政治實力等方面的對抗,而深入競爭核心,可以發現,國家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當前我國開展的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政策,就是強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要構建民族凝聚力,要從個人做起,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其只有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把自己的成長和國家民族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地思考國家富強的道路,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文化知識修養。
二、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我國國情和自身使命都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能夠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體現于生活、學習中。然而,隨著經濟主體的多元化,經濟發展形式多樣,人們的價值取向也不斷發生變化。部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錯誤意識的引導,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失。
(一)不良社會風氣在學校蔓延
環境塑造人。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其生活閱歷較少,可塑性非常強。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和網絡環境中信息交流的便利性,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大背景。目前,網絡為各種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舞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同時,社會不良風氣也在大學校園大肆蔓延開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找到了土壤。物質基礎的不斷改善,使得學生之間的相互攀比之風節節攀高,大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中注重走過場。在權衡事件時,以經濟效益為主要標尺,注重享樂,不愿貢獻。
(二)忽視核心價值觀教育,偏重職業教育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持續實施,大學生數量大幅增加,而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非常有限,用人單位在人才資源豐富的市場中不斷提高用人要求,造成愈發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大學生為了畢業能找份好工作,在校學習期間過于注重職業能力的提高而對價值觀培養不予重視。當然,學好專業課是對大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也為大學生今后的就業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然而,在課程學習上,大學生重專業課知識學習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予應有關注。在個人素質提高方面,淺顯的將企業錄用標準作為自身能力發展的“指導方針”,不重視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培育。此外,部分高校在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把職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可以肯定的是,職業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但兩者仍存在非常大的區別。大學生應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學習和培育,努力提高將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三)對網絡內容鑒別能力弱,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動搖
篇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傳承,是共圓偉大“中國夢”的精神支柱。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體系的科學內涵,著力構建司法行政人民警察職業道德體系,對于提升民警隊伍政治素質,實現隊伍建設專業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相關概念厘定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價值體系中最本質、最具決定性作用的價值觀,它在價值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表現出一定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基本價值理念。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句話24字。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涵蓋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和合”發展理念和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借鑒了西方現代文明中追求自由平等、個人價值思想,包容了保障人權、強調法制、追求民主、注重人的價值等合理性成分。
(二)司法行政民警職業道德體系
1.道德。道德(morality)一詞,由來已久。在西方文化中指一定區域的風俗、習慣以及個人的性格、品行等。當代意指,一定社會或國家基于人性完善和社會發展秩序的要求,而認可和倡導的思想內容。
2.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就是在一定社會下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在職業生活中和職業關系中的具體體現,是某種職業范圍內思想層面的要求。
3.司法行政民警職業道德體系。司法行政民警職業道德體系是指司法行政民警在工作中應該遵守的,以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維系的,調整司法行政民警各種職業關系的行為規范以及司法行政民警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狀況。
二、司法行政民警職業道德體系內涵解析
司法行政民警職業道德體系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以責任、忠誠、公正、奉獻、廉潔、開拓為主體內容,從根本上反映著司法行政民警的職業特性、光榮使命和價值追求,是司法行政系統的優良傳統、時展要求和民警價值追求的有機統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對司法行政民警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職業行為起著指導和約束作用。
責任是第一要義,是司法行政工作發展推進的載體,是唯獨存在于上帝和鄰舍的約束中的人的自由,責任文化是警營文化的亮麗風景線。責任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工作任務的正向布置,如崗位責任;二是指沒有做好分內的工作的否定評價,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任務,如追究責任。責任可從三方面解析:一是要珍惜工作,愛崗敬業,立志崗位成才;二是要勇于擔當,銳意創新,提升工作境界;三是要居安思危,抓好末端,保障場所穩定。
忠誠是立警之本,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標準。司法行政民警作為人民警察,忠誠就是要忠誠于黨、忠誠于法律、忠誠于事業、忠誠于人民;作為社會公民,忠誠就是要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提升社會公德;作為家庭成員,忠誠就是要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完善提升個人“私德”。
公正是法治靈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司法行政民警對抗陰暗面的精神動力,從事教育矯治正義之舉的內驅力。堅持公正、法治、人權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命線。公正要求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最大限度地維護執法對象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制度的嚴肅性,把保障安全與保護人權、提升效率與實現公正、執法形式與執法目的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執法公信力,努力實現和維護公平正義。
奉獻是精彩成就,經營司法行政事業不是靠新奇的激情而是靠鍥而不舍的堅守和累積,“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精神”是奉獻精神代表,是指將責任外的實物、勞動、智力成果等真誠、自愿、無償地送給尊敬的人或集體的行為。奉獻精神包含著不同層次的高尚情操,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二是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三是甘于平凡,勤耕不輟。
廉潔是免疫保障,是法律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承載了民眾對法治事業的深切關注和殷切期待,是司法行政向社會延伸、爭取社會支持的必然要求,是司法行政系統對自我角色品格作風和道德形象塑造的必備版圖。廉潔就是要增強自省、自律、自治能力,時刻牢記身份,抵制各種消極思潮的侵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制度,將自身成長與事業發展相統一,有的放矢地解決自身問題,在程序制度框架內面對個人利益得失。
開拓是動力源泉,是司法行政工作“防范風險、服務發展、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精神支柱。開拓就是倡導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面對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深入分析掌握問題本質,積極開拓視野和思路,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三、結語
當前,司法行政民警隊伍的思想政治、知識構成、人文素養、作風狀況等方面情況都有了明顯進步,不過面臨新的形勢、任務和要求,民警職業道德體系仍存在很多不適應情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體系體系建設,有利于凝聚形成價值共識,有利于增強職業認同感、歸屬感,有利于推進民警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從根本上推動司法行政工作轉型升級。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最美現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近期,“最美現象”頻繁涌現,“最美”成為網絡及其它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質樸、仁愛、無私的品質確證了道德主體的真實鮮活的存在,遂成為大眾熱議、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們身上閃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輝,也正契合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公眾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最美現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詮釋,是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范例,它以其時代性、先進性、形象性、可學性等鮮明特點,在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作為國家未來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群體,他們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應成為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使當代大學生樹立高度的認同感與信任感,形成價值共識,完成價值整合,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創造力,順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進程中,我國進入重要的轉型時期,社會結構變動帶來的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外來文化和網絡信息充斥著青年學生的思維,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導致多種價值觀并存,在這樣開放、個性、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意識形態不斷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實用主義思想、自由主義思想以及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廣泛,出現了價值理論偏重務實、價值取向趨于理性、價值追求突出個體、價值實現圍繞自我的現象。金向華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知其然,“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沒有表現出高度統一性,而總體處于中等水平”。陳娟在對廣東高校學生調查后也指出,“總體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主導價值觀相一致,但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矛盾性和差異性”。在這種情況下,以正面說教灌輸等規訓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主導的價值觀念要被學生接受和認同,勢必存在著重重困難和挑戰。一般而言,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還是在將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進行的,保守、呆板以及過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與現實社會嚴重脫鉤,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現實效能感不斷削弱,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有學者調查發現甚至有超過45%的學生不歡迎、不接受在高校進行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合適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才是核心價值體系被認同的關鍵。
二、“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在邏輯關聯
“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質上有著高度的統一性,二者具有緊密的邏輯關聯。正確把握和系統回答這個問題是科學認識“最美現象”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實現路徑的邏輯起點和研究前提。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最美現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任何社會都有其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主義政黨的行動指南,是中華民族的思想靈魂,在本質上決定著社會意識形態的方向和性質,集中體現了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價值導向、思想基礎和道德規范,理應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不斷提高,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明辨是非、識別善惡、權衡利弊,正確認識個人的責任擔當,自覺抵制各種非的干擾和侵蝕,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檢驗標準。
2.“最美現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鮮活體現和實踐形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理論形態,要實現自身由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轉變,從而為廣大社會成員認知、認同和踐行,就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或媒介來實現自身的大眾化、具體化和生動化。最美人物作為先進分子的代表、時代的先鋒和社會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鮮活體現和實踐形態。“最美現象”承載和傳播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促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生動范例和實踐形態。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跡、良好形象和優良品質,生動體現和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括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容。
3.“最美現象”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有效榜樣示范載體
阿爾伯特?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指出,個體不必直接參與學習過程,可以在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進行學習。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樹立良好的示范榜樣的作用。榜樣是時代先鋒和社會楷模,是一定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人格化。運用榜樣進行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激勵作用,生動形象,說服力強,容易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在耳聞目睹榜樣事跡中獲得啟迪,在接受榜樣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認同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深入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最美人物”是新時期的時代英模,更是引領人心向善的時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們的“最美”行為,引領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取向,讓我們再次見證了時代英模的榜樣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觀、生動具體、豐富多彩的“最美現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引導人們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之,讓人們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征,更加自覺地接受和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價值觀。
總之,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緊密的內在邏輯關聯,二者統一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選擇、樹立、宣傳和推廣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二者雙向互動,共同發展。
三、利用“最美現象”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一種價值教育,能否達成預定的教育目標, 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的認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時代性、先進性、形象性、感染性、可親性、可仿效性,可以彌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認同構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質內涵的高度統一,又有利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大學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覺追求。
1.正確認知:夯實認同基礎
認知是認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和科學內涵,則很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他們自覺的思想認識和外化為積極的行為方式。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由于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制約和意識的偏見,對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時代性和先進性進行價值引導, 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可以為大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一條有效的認知途徑,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認核心價值。“最美現象”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鮮活的縮影,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它憑借自身所具有的優良品質、感人事跡、先進思想對學習者產生影響,激勵和引導大學生了解、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經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形式,在對價值觀、價值體系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理性認同,從而獲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較為穩定且正面的印象與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關于社會的價值原則、價值理想的理論概括,具有理論的抽象性,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來傳播與普及,讓大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這是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2.榜樣示范:促進自主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還取決于教育的方式、載體和話語。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由于教師主體性的存在,大學生的主體性容易受到抑制,單一的觀念灌輸和空洞的道德說教也容易讓大學生感到厭惡,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劉良模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認為目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話語存在空、大、全的現象,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顯性教育較多,而隱性教育較少。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對具體事物的評價、判斷、選擇都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感彩,具體表現為人們總是根據事物的價值和個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覺有價值的東西,排斥自我感覺無價值的或有害的東西。榜樣具有鮮活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染力,激勵大學生不斷學習先進,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性、先進性和真理性的認同。利用“最美現象”可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使大學生在無人說教的情況下自己主動進入,可以淡化大學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有效避免課堂顯性教育對大學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較持久,對課堂顯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輔助與補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跡和通俗的語言詮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大家能聽懂并有興趣去接受,比單純的理論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只能用人來建樹”。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雷鋒、孔繁森、張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進事跡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最美媽媽”的“驚世一舉”、“最美司機”的“完美一剎”、“最美教師”的“驚險一推”,“最美爸爸”的“驚人一躍”等榜樣的示范作用也必將對當代大學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毋庸置疑,盡管沒有明確要求大學生必須牢記理論,也沒有創設嚴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歸屬感、輿論和從眾機制的作用下,大學生們內心必然產生潛在的動力,積極置身其中并向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看齊,自覺協調、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固化自己的意識與行為。
3.潤物無聲:情感陶冶中認同
人們認可一種價值體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們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觸動的程度。如果沒有這種情感動力,外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無法進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準則。事實上,“一種價值觀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體的認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則主要受制于主體的情緒因素,也就是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需要。可以說,‘愿不愿意’的問題始終是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否實現的關鍵和難點。”“最美現象”既有在“危急、危險、危難”特殊境遇中瞬間迸發的震撼人心、溫暖社會的“見義勇為”現象,也有讓人感動的“行為平凡而出人意料,動機單純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為。不管是“驚世一舉”、“完美一剎”那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和災難的關鍵時刻考驗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氣,還是在平凡歲月中攻艱克難、默默堅守善良德行的“擇善固執”現象中展現出的長期堅守、執著奉獻的樸實夢想、堅定信念和堅韌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統一,足以感天動地,令廣大青年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甚至給他們以強烈的心靈震撼。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容易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讓他們在分享和體驗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總之,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緊抓“最美現象”這一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其自身榜樣示范的最佳優勢,確保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宣傳者、模范踐行者和堅決維護者,始終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參考文獻:
[1]左曉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認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吳新穎.當代青年價值觀構建與培育[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金向華,方年根.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陳昌興,陳奇娟.從民間“ 最美現象”評價活動的顯著成效看核心價值體系工程實施的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3(4)
[5]胡菊華.最美人物與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論教育2012(12)
[6]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應對[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8]張未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8(1)
[9]汪榮有.“最美現象”的倫理價值.道德與文明,2013(1)
[10]鄒宏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論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張小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篇8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實踐模式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規范中的重要內容,對高中學生有著積極的教化作用,因而,高中學校加強培養和提升學生友善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意義。現階段,高中學校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存在諸多不足,且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能力不足,難以充分發揮其教育意義。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中學校有必要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友善價值觀的思想教育,以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
一、高中學校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現狀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高中學校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存在諸多不足,使得學生友善價值觀意識較為淡薄。雖然許多學生認為,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且值得弘揚和繼承,但多數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未能有效落實。尤其對于90后高中生而言,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家庭對其過于溺愛,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逐漸降低。因此,學校采取有效對策加強培養和提升學生友善價值觀念很有必要。
二、影響高中生友善價值觀的因素
現階段,多數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意識較弱,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識不足,不利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究其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高中生的個性心理特征過強,弱化了集體意識。許多高中生以自我為中心,該思想觀念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學校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念增加了難度。其次,社會環境過于復雜,對高中生思想觀念產生諸多不良影響,進而為學校開展友善教育實踐工作提出嚴峻挑戰。最后,貫徹和落實新教育思想理念經常流于形式,對高中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對學生友善教育較少落到實處。
三、新媒體環境下培養高中生友善價值觀的對策
1.增強學校領導對友善價值觀的重視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校要更好地開展友善教育實踐,必須增強領導及教師對友善價值觀的認識和重視,深入開展教育工作。首先,有關部門鼓勵高中學校領導和教師積極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轉變傳統德育教育思想。其次,通過微信、騰訊QQ等網絡社交工具建立群組,要求領導、教師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之友善的互動,加強學校管理。最后,鼓勵全體教師人員利用網絡查找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的資料,并進行科研探究。
2.利用新媒體加強友善價值觀的宣傳
新媒體的發展,為教師對學生加強友善價值觀宣傳提供了良好條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首先,班主任要更好開展友善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使學生了解友善價值觀產生的背景。因而,班主任可以通過網絡查找關于友善價值觀的資料信息,并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傳授,為深入開展友善教學實踐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應充分利用好班會課。班主任可以在主題班會上引人德育微課,學生親自拍攝、制作、觀看宣傳友善待人的微課,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友善價值觀的熏陶。最后,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應滲透于各個學科教學中。例如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可積極滲透友善價值觀。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教學中,該文章表達自由、平等、正義等思想情感,因而可深入挖掘,滲透友善價值觀。
3.利用新媒體深化友善價值觀的教育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中學校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深入友善價值觀教育。首先,學校可以利用LED顯示屏加強友善價值觀的宣傳,促進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強學生的友善思想觀。其次,學校在加強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的同時,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內容為背景,設置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主界面,推進友善教育,為培養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發揮積極的作用。
目前,對于高中學校而言,加強德育教育尤為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德育的有效教材,友善是該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高中學校培養高中生友善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新媒體為高中學校學生友善價值觀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學校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教育活動,以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這不僅能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積極作用,而且能有力推動中國夢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