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院校科學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25 05:08:16
導語:中醫藥院校科學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愛丁堡宣言”明確提出今后的醫學教育不要只滿足培養能夠治療某些疾病的醫生,而是要把醫生訓練成為病人的傾聽者、觀察者、交流伙伴和醫術精湛的醫者。我國教育部在“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明確指出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應該高度支持中醫藥學科的發展,要專門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其發展。同時中醫藥院校要制定教學計劃,開設與中醫學學科相關人文社科課程,努力實現各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新時期背景下,民族素質、民族的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負有向社會培養輸送高級醫學人才的重要職責,醫學教育要打破傳統思路,適應新時期下社會對醫學生培養模式需求,將傳統模式變革為以素質教育為重點的現代模式,培養醫學生較深厚的人文素質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適應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世界醫學模式正在經歷從生物學傳統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現代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醫學模式把人視為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視角來考察個體的健康狀況。倘若我們只是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考察人生病的緣由、發展以及變化狀況,就難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動態發展過程。一個優秀的醫生之所以出類拔萃,不僅僅是其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而且也因為其能從心理、社會、生物等視角來考察分析病人的情況,而這些高素質都需在醫藥院校加以培養。中醫藥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的健康提供服務,中醫藥學科則是涵蓋了生命科學、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的綜合學科,中醫藥院校承載著傳承中醫藥學科技術及中醫藥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強中醫藥院校醫學人才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勢在必行。
3.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中醫藥學科發展的需要
中醫藥學科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它將治病救人有機結合,德術并重,顯示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結合。自古以來,中醫藥文化就已經融入到社會各階層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帝王將相,走卒販奴,皆能知醫識藥,中醫藥文化因此世代傳承,經久不衰。若離開傳統人文科學的熏陶,中醫藥行業人員只是單純學習中醫診斷、方劑、藥性等技術方法,終難成大器。中醫藥學科何去何從,終由何樣的人才來推動所決定。所以,在中醫藥院校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不僅僅是著眼于當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而是切實關系中醫藥學科未來之走向。
二、新時期中醫藥院校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人文社會科學能否借乘時下中醫藥文化振興之東風,主動融入中醫藥院校學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績,這才是當下人文社科教育發展的關鍵。目前大部分中醫藥院校都設立了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關學科,負責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醫學和人文交叉學科建設在不斷發展。但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卻不容忽視,不容回避。如,有的中醫藥院校高層管理者對于發展人文社科教育沒有充分重視;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趨同發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見,新時期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之現狀確有讓人堪憂之處,并且實踐中仍存有諸多制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的具體因素。
1.凸顯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原則束縛了人文社科教育的發展
突出中醫藥特色的優勢初衷雖好,但實踐中往往許多中醫藥院校陷入只向中醫學科傾斜教育資源而忽略其他學科發展的窘境中,人文社會科學必然成為營養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學科。此外,雖然許多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兩個原則是醫學與人文并重、基礎與臨床結合,但為突出中醫藥特色而增加中醫藥課程的設置比重,導致這些院校人文輕,中醫重;專業課程繁冗,學生不堪重負;人文課程數量有限、質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實踐中,大多數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課程內容缺乏中醫特色、實效性和針對性,也使得人文科學與中醫學實踐脫節,教育效果差強人意。
2.學科建設中的“為”與“不為”的原則制約著人文社科教育的發展
中醫藥專業是中醫藥院校的核心專業之一,常被學校當作優勢專業爭取國家和地方資源投入的重量級砝碼,所以進行學科建設時,中醫藥學科建設往往首先得到積極回應,學校常常積極解決諸如人才引進、資金投入、硬件設施配備、圖書設備采購等要求。而人文社會科學則經常屬于“選擇性作為或者零作為”的領域,這些其實極大限制了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發展。
3.不合理的課程設置制約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發展
絕大多數中醫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尚未形成醫學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級學科體系,很多還只是單純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甚而簡單地用政治理論課代替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這往往使得醫學生知識廣度狹小,專業深度不夠,道德意識淡薄,創新精神匱乏。另外教學形式的單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評價體系滯后等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人文社科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師資穩定以及優秀人才引進,人文社科教育的發展自然很難“更上一層樓”。
三、新時期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建議
新時期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一個整體系統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敢于實踐,中醫藥院校就有能力為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做出貢獻。
1.促使觀念更新,提高對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中醫藥院校的管理層應該摒除以下幾種觀念:①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干擾了中醫藥特色和優勢。②人文社會科學對于培養現代中醫醫藥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論課上好就行。④人文社會科學應該為中醫藥學科服務,處于從屬地位。中醫藥院校的中醫藥教育,既是傳授醫學知識,又是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既有普通專業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獨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識提升到人才素質的培養上來,要從培養新型的中醫藥人才上看待人文社會科學對中醫藥院校發展的重要意義。
2.突破建設重點,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中醫藥院校可以采取重點突破,以特色求發展,選擇性地建立一些與中醫藥相關的交叉性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創設較多的綜合性課程,培養學生文學藝術修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設方面,中醫藥院校可對人文學科與中醫藥學科進行整合創新模式管理,并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努力塑造富有中國文化底蘊的現代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視校風建設,培養人文社科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加強校風建設,優化校園文化,對于培育中醫藥院校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院校新時期的競爭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校訓校歌的確定、校園媒體文化的宣傳、人文社科學術講座的舉辦到學校景觀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寢室教室文化的營造以及學生就餐環境文化的設計等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融入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理念。另外,鼓勵廣大教職工利用自身專業人文社科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質的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工作、實習全面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醫學倫理修養和職業道德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4.改進課程教學,構筑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學新模式
新時期中醫藥院校還應該積極在教學形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面有所創新,努力提高人文社科教學質量。
(1)教學形式注重多元化
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屬于跨領域教學,在教學形式上,可以組建專門教學小組,成員可從各學科專業人才選調,小組成員以協作教學的形式,融合醫學與文、史、哲等學科,展開靈活多樣的教學。譬如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分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也可以給出課程設置安排,讓學生自行選擇課程、系列講座;還可以采用實踐式教學,使學生通過實地感受中醫藥院校人文教育。
(2)教學目標注重能力的培養
中醫院校應該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培養目標。這便要求學生參加工作行醫后不但醫術要精湛,而且道德、意志力、心理素質等也要良好。另外,他們還必須堅持終生學習,使其能夠在工作中正確思辨、有效溝通協作。所以中醫藥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目標,對于提升中醫藥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質量也極為重要。
(3)教學內容注重現實性、系統性和連貫性
中醫藥院校在進行人文社科教育時要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并嘗試動手解決生活中常見醫學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臨床實踐中判斷能力、應變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中醫藥院校要針對學生實際狀況,專門開設一些實用性和實效性較強的人文社科專題課程或者講座,其內容須有系統連貫性,同時也要合理規劃設計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掌握醫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理念在于教育人們凈化心靈,彰顯善良美德,凝聚人心,以達到至善境界。大醫精誠、大愛無疆等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髓,猶如遠航中的明燈,照亮中醫藥院校發展的方向,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任重而道遠!
作者:劉莉顏濤工作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以探究為核心的幼兒科學教學論文
- 下一篇:醫學人文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