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評語范文

時間:2023-03-23 01:3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實踐評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實踐評語

篇1

1、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提高了思想覺悟,增強了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2、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拓寬了視野,獲取了新知,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道德自律的水平。

3、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才干,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學到了許多新的本領。

4、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提高了個人素養,完善了個性品質,逐漸養成了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5、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培養了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和優良作風。

6、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了適應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

7、xx師范學院07級新聞(一)班學生xx于2008年7月7日起在xx廣播電視報做社會實踐活動,擔任本報實習記者,實習期為一個半月。實習記者期間,她的突出表現得到了我報社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稱贊和肯定。

8、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

9、xx同學暑假關心留守學生這一實踐活動,得到了13位家長的高度贊揚,多次打電話表示感謝,同時也受到周圍群眾的一致好評。xx同學確實是一位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學子

10、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逐漸養成了嚴謹務實的學習態度,培養和鍛煉了實際的工作能力。

11、xx學生踏實肯干,吃苦耐勞。有創造性、建設性地獨立開展新聞采訪工作的思維;具有一定的開拓和創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較快,涉獵面較寬,在新聞采訪和攝影領域不斷地探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設想。能夠做到服從指揮,認真敬業,工作起來責任心強,工作效率高。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能加時加班、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

12、xx同學,暑假開始到我校聯系進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進行積極配合,xx同學提出要為留守學生進行英語輔導,教務處為其提供了13位留守學生的資料,xx同學對這13位留守學生逐一進行了家訪,發現他們在心理與行為上與其他同學有一定的差異,長期遠離父母,缺乏父母的關愛是造成心理與行為差異的主要原因,

13、xx學生待人誠懇,作風樸實。該學生嚴格遵守我報社的各項規章制度,實習一個半月期間,未曾出現過無故缺勤,遲到早退現象,并能與單位同事和睦相處,交流融洽,善于取長補短,虛心好學,注重團隊合作。

14、大學生社會實踐評語。通過家訪,xx同學意識到對留守學生多進行關愛,比對他們進行科目輔導更重要。于是決定,除進行英語輔導外,再加以心理矯正效果更好,同時再組織一些活動,讓留守學生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暑假。

15、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6、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廣泛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學會了關心他人,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

17、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獲取了廣泛的知識信息,優化了知識結構,增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8、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初步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了適應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

19、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深入認識社會、認識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成才報國的使命感。

20、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逐漸認識到自身知識、能力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擺正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21、xx學生謙虛謹慎,勤奮好學。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大學所學的課堂知識能有效地運用于實際工作中,認真聽取報社老記者的指導,對于別人提出的工作建議,可以虛心聽齲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并能夠仔細觀察、切身體驗、獨立思考、綜合分析,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22、通過暑假30多天的輔導,13位留守學生不僅英語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心理上得到了撫慰。最后一課安排了他們各自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2

1、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提高了個人素養,完善了個性品質,逐漸養成了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2、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逐漸養成了嚴謹務實的學習態度,培養和鍛煉了實際的工作能力。

4、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廣泛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學會了關心他人,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

5、該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服從領導,社會責任心強,可與吃苦,不怕累不怕難,做事踏實,頭腦靈活,能結合實際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在勞動中樂于分擔,參觀中懂得學習,宣傳中擅長溝通,忙碌的身影和專注的神情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該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積極,有良好的處事能力和協調能力。他服從領導,樂于奉獻,不怕吃苦,善于溝通,在實踐中表現了較高的綜合素質。此外,他把每一次實踐當做一次鍛煉,做得認真而有成效。

7、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了適應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

8、該生服從領導,聽從指揮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得積極踴躍。他處事全面,肯于吃苦,樂于奉獻,有很強的溝通能力。他在實踐中懂得學習,知道不斷地替身自己,有很強的思想境界和較強的上進意識。

9、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深入認識社會、認識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成才報國的使命感。

10、該生做事有章法不盲目,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由于不怕苦,懂學習,多次的實踐活動讓她更覺多了責任,多了動力,生活也變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11、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逐漸認識到自身知識、能力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擺正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12、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初步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了適應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

13、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才干,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學到了許多新的本領。

14、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提高了思想覺悟,增強了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15、該生思想覺悟高,在社會實踐中認真負責,踏實肯干,表現出了一名高中生的良好素質:樂于奉獻,肯于吃苦,交流溝通能力強,有思想有方法,做事有成效。望再接再厲,不斷提升自我。

16、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培養了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和優良作風。

17、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獲取了廣泛的知識信息,優化了知識結構,增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8、該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拓寬了視野,獲取了新知,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道德自律的水平。

篇3

摘要:本文著重闡述了公正的人性基礎,公正是人的存在方式,闡明了當前維護社會公正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在當前存在的一些不公正問題,同時指出了維護好社會公平,要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等。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平

一、早在黨的十六大中央就提出了要建設包括“社會更加和諧”在內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并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

怎樣實現社會的和諧?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實現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而要實現穩定必須消除產生不穩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不穩定的因素便是由不公正引起的兩極分化。不能設想,一個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異的社會會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公平、正義和自由、真理一樣,對人是頗具神圣意蘊的字眼。人們追求公正,就是追求崇高,追求人性的完善,這就是公正真正的主題。公正既是人類現實的存在狀態,更是人類一種理想的存在,它是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完善自身的一種永恒需求。

眾所周知,社會成員都有各自的利益,同時又有社會的共同利益,他們以此為目標,為這些利益而奮斗。在這種條件下,通過公民或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利交往、自愿合作,就能實現利益的平衡和交往秩序的和諧。這就需要社會公正原則,即法律的公正、道德的公正和政策的公正。當一個社會中人們都為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調解均屬公正或大體公正的時候,或者貧困的人在這個政策中得益時,人們就會對社會、國家抱有自然而然的向心力,就會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的良好秩序。一個社會最高的任務是追求公正,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會生活關系,以保證所有的社會成員能夠得到安全的生存和生活,使所有有能力的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而不公正造成的人心分離和社會的無序狀態對社會和諧的破壞,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破壞都更為嚴重和深遠。公正之路是每個人所應該走的必須走的人間正道,在這條大道上,任何人都沒有特權。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十分復雜的矛盾,在國際上,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美元-3000美元之間是社會矛盾的凸現期,我國人口多,資源少,農民多,耕地少,產業結構調整難,就業問題解決難。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在:

一是我國收入差距大,有人認為已經達到了兩極分化的程度。一般說來,社會階層結構以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為佳。可我國的情況是這樣嗎?有人說中國現階段中間階層的規模大約只占就業人口的15%,呈現“啞鈴型”。“啞鈴型”的社會難以和諧、難以穩定。這說明貧富差距懸殊的現象已存在。

二是弱勢群體的形成。有關資料顯示,如果將我國城鄉貧困人口與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失業和下崗職工、殘疾人、災難中的救助者、農民工等各類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口合計,再扣除彼此重疊的部分,中國的弱勢群體大約有1.4-1.8億人。如果把看病難、上學難、打官司難的人也算作弱勢群體,那么這個數字會更大。

三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十分健全,只是城市人口享有退休金、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享受這些才剛剛起步,特別是農村中文化低、年齡大、體弱多病的婦女,她們的生活更加困難。

四是在教育領域,市場話語越來越成為強勢話語。當然,我們肯定經濟話語的重要性,但它只是一個方面,如果經濟話語壓倒了教育話語,教育就會喪失其獨特的歷史使命和價值追求,公平就不是教育決策要重點考慮的因素。教育產業化、市場化思想的提出,加上現代的高中、大學教育都是非義務教育,老百姓供孩子讀書要花許多錢。而他們本身并不富裕,或者說還很貧窮,但孩子要想提高素質、增長本領,將來對個人發展有利,就必須讀書。雖說大學有助學貸款,但覆蓋面不大。目前好的勢頭是,我們已經看到,不能直接或間接的減少高等教育公共經費,也不能將大部分負擔轉嫁給家庭,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比如政府官員腐敗、醫生亂收紅包、學校亂收費、假冒偽劣商品、考試違紀作弊等問題都是社會不公正現象。所以,解決好貧窮、失業和社會排斥這些在當代帶有全球性的問題,處理好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保護個人的正當權益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急切任務。因此,維護社會公正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表明,嚴重的社會不公、明顯的兩極分化,勢必導致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社會和諧就隨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因此,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二、怎樣維護社會公平,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一)為使社會更加和諧,要把社會公平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來解決,科學地認識公平。公平是理想性的要求,體現為渴望社會尊重與弘揚人的價值,保證所有公民都享有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合理的分配物質與文化生活資料。社會要想發展得快就得追求效率,效率要高就必須有分工,而有了分工就有了差別。這個差別如果過大就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甚至動亂。懸殊的分配差距并不是因為公平競爭造成的公正結果。分配差距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現象,然而差距的合理性、公平性卻是許多發達國家極力要解決的問題。人們并不怕差距,最怕的是不公平的差距。所以,必須把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效率,社會管公平。促進公平的實現,要靠國家力量與社會制定某些法律、政策和規則作為保障。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社會如果失去了公平,最終也就有可能失去效率。因為如果這個社會嚴重的失去了公平,人們就沒有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勞動效率就可能低下,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發揮出來。科學地認識公平問題,既要把解決公平的問題提到重要的地位,又要清醒地認識到,分配的公平,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的發展及其效率。任何社會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要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不能僅依賴于道德和法律,不能離開生產來空談分配的公平,我們要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能夠達到的公平只是有限的、相對的公平。我們必須根據唯物史觀來闡述公平的內涵和在社會發展各個階段的實際意義,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能夠達到的公平要求。離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分配公平問題上升到第一位的位置,甚至抽象地談論公平問題,其結果會把問題復雜化,導致危及和諧社會的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一方面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要真正做到兼顧公平而不是不顧公平,并把公平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來。另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切實可行的公平方案。應該把實現社會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這個人類社會的最基本價值與現階段的主要任務結合起來,體現價值目標與實現過程的有機統一。

篇4

在我國的設計歷程中,這一地域服務性曾因“全球化”、“地球村”等口號的號召而被輕視,也曾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號召而被膚淺賣弄。而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評論家都開始正視這一問題,并在摸索中做出了成功的嘗試。我國當代設計師設計的“北京申奧”標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這一標志被人們稱為“太極人”或“中國結”。標志以中國畫“大寫意”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個仿如在打太極拳的動感人形,下筆行云流水、殘而不斷,形態溫潤緊湊又不失動感。同時,這一“人形”又形似于中國民間工藝品“中國結”(圖1)。圖形就在這似與不似之間流露出我國繪畫的審美原則所遵循的藝術氣質——神似。我們的國粹“國畫”在繪畫語言上講究“氣韻生動”,在經歷了長久歲月的藝術積淀后,無論國人是否能讀懂國畫藝術的精神,也無論是否親自實踐過的國畫的繪制的過程和技法,我們都多多少少的會有著對水墨繪畫的共鳴。因為“神似”、“氣韻”,已經成為我們的審美習慣。當符合這樣審美習慣的設計作品出現時,也會因大眾對繪畫藝術的共鳴而很容易被讀解和接納(圖2)。

單單從設計的形式語言上來講,這一標志設計以十分睿智的方式將我國古典繪畫的氣韻延伸到現代化的設計語言中,承載了藝術與文化之重。除此以外,創意貼切,思路準確也是這一標志贏獲大眾好評的主要原因。與我國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在這一問題的探索上有著耐人尋味的過程。日本的傳統繪畫藝術是版刻藝術“浮世繪”。日本的理性美學與歐洲構成主義的美學理念不謀而合。在現代主義平面設計波及日本之前,日本“浮世繪”的繪畫語言早在“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就憑借著它良好的裝飾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染指了歐洲的設計領域。所以,在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發展于日本的幾十年時間里,日本的大眾不僅很快的因為“眼熟”而將它接納并消化掉,并且還對他們的傳統繪畫語言充滿了自信,也由此發展出一支本土氣息濃郁的設計團隊(圖3)。

“浮世繪”的繪畫特色在于形象的平面化和輪廓線的細膩規整。不難看出,像“浮世繪”這樣極富裝飾性的繪畫語言是很容易被移植到設計中的。在面向大眾的平面設計中,利用這樣的審美習慣自然能很容易的產生視覺上的親切感,進而在現代主義平面設計中繼續其引導大眾理性化審美觀的責任(圖4)。

從設計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在英國當代設計師RadimMalinic的設計里,花卉圖案和卷草紋是她最重要的設計語言(圖5)。而這樣的風格與發起于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不無關聯。這樣的設計語言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出現,其作用不僅僅是一個藝術紋樣的放置,更是一種對英國審美藝術歷程的尊重和追溯(圖6)。英國民眾的審美習慣因由繪畫藝術和工藝美術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化傾向,也自然地對戰后出現的現代主義,或者國際主義設計風格特別反感,以米斯凡德洛主張的“少既是多”為最。這樣就不難理解,當“倫敦2012年奧運”標志出現時,遭到官方與民眾一致抵制和謾罵的緣由了(圖7)。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發展具有現代主義設計意義的平面設計,而此時,西方設計界對現代主義設計的理念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也圍繞現代主義衍生出諸如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種種新的設計思潮。面對這林林總總又錯綜復雜的設計理念、風格各異且更新迅速的設計實例,我們在匆忙學習和借鑒的過程中困惑重重。

篇5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一書由北京教育學院何立嬰教授編著,共10章。全書22萬字,體系完整,結構緊湊,理論聯系實際,通俗易懂。

 

第一章緒論,介紹社會心理學的一般問題,包括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方法和發展簡史。

 

第二至六章是關于個體心理方面的。第二章講個體社會化,闡述個體怎樣在社會影響下從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有效的社會成員,并不斷成長和成熟。第三章自我概念,闡述一個人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如何決定自己的所做所為,使他成為他自己。第四章社會動機,闡述人為什么會有行為,為什么這樣行為而不那樣行為,如何使人行動起來。第五章社會知覺,闡述人是怎樣對他人形成印象的,為什么會形成偏見,怎樣使自己對他人的認識更正確。第六章社會態度,闡述態度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態度是怎樣形成的,人為什么會言行不一,怎樣改變人的態度。

 

第七章人際關系,闡述人際關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我們喜歡什么樣的人,不喜歡什么樣的人。在競爭和合作中人表現出哪些心理和行為上的特點。

 

第八章和第九章群體心理,闡述群體是怎樣形成的,怎樣保持群體的一致性。群體情境怎樣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使其表現出與單獨活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有效的工作群體是怎樣的,什么因素影響工作群體的有效性。

 

第十章大眾心理現象,闡述輿論,流言,時尚和集群等發生在大群體中的心理現象。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人群中,時刻離不開與人的關系,因此了解社會心理學的知識有助于我們理解人類、人類社會,有助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提高適應能力,更有意識地修養自己,提高處理方方面面關系的技能,提高辦事效率,當然也有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

 

教育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育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大量的是社會心理方面的,如學生的厭學情緒、師生關系緊張、課堂紀律不良、班級管理困難等,因此,掌握社會心理學的知識,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將使教師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游刃有余。為此,我們向教師們推薦此書。

《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

 

《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是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系青年教師陳麗經多年研究撰寫的一本專著。該書與同類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該書主要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教育改革理論研究,包括教育改革的基本內涵、署教育改革的動因與歷史趨勢、教育改革與社會變革及人的發展關系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教育改革操作技術研究,包括教育改革方案的設計、設施與評價等技術;第三部分,中小學具體教育改革實踐研究,包括教育思想的改革、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小學德育改革;第四部分,主要是中外教育改革比較研究,通過對日、美、英、法等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比較,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及中國教育改革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該書努力將基本理論研究、操作技術研究,現實實踐研究、比較研究結合起來,使人既能掌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又能掌握教育改革的操作技術,既能對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實踐有較清楚的了解,又能把握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有獨到的見解,該書對教育改革的基本內涵、歷史趨勢、教育改革與經濟改革、教育改革與人的發展等研究較深,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如對“教育改革”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對教育改革的相關概念,如教育變革、教育創新、教育革命、教育發展、教育科研、教育實驗、教育試驗等進行辨析,澄清一些模糊認識。

 

(3)針對性強。該書密切結合中小學教育改革實際,對教育改革方案的設計、實施、評價等技術進行研究,并對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具體內容及改革思路進行研究。

 

該書從教育改革理論著手。針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實踐,回答中小學教師與校長關心的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問題,以期提高他們的教育改革理論水平和參與教育改革的實踐能力,希望得到廣大教師的喜歡。

篇6

關鍵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效率 公平

中圖分類號:F120. 2 文獻標識碼:A

效率和公平問題是經濟學中永恒的主題,人類社會的政治與經濟行為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在追求著這兩大目標。但是,效率與公平具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同時,它們只有在一定的歷史范疇中才具有充分的意義和具體的內容。因此,考察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必須把它們同一定的歷史條件、社會條件、經濟制度以及體制結合起來。在我國當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環境下研究效率和公平,必須把各種關系聯系起來分析研究,才能揭示出它們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的內容、關系及時代意義。

一、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的效率、公平準則

效率是經濟學概念,文中的效率指經濟效率,指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在西方,效率通常以帕累托效率為理想狀態,它是指資源配置已達到這樣一種狀態:無論資源配置作任何調整和改變,都不可能使一部分受益而其他人受損的境地,即一部分人處境改善必須以一部分人處境變惡為代價。因此,配置效率又稱作帕累托最優或帕累托效率。

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即體現商品等價交換原則的經濟公平,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反映,它主要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實現;二是社會學、倫理學意義上的公平,即體現社會價值分配法則的社會公平,是指社會財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平等,前者主要是指對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的平等,形成的一種所有制關系,后者則包括分配尺度和分配結果的平等,它更強調收入分配結果的“相對均等”(即要允許適度的收入差距存在)。經濟公平與社會公平,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經濟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礎,而社會公平是確保經濟公平的重要條件,經濟公平保證社會進步的動力,社會公平保證社會進步的秩序和方向,二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及其選擇

(一)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1、效率與經濟公平的關系。

顯而易見,效率與經濟公平是統一的,二者之間不存在對立。

首先,經濟公平的評價依據是效率,我們強調經濟公平就在于引來效率;其次,強調效率又旨在實現經濟公平。

2、效率與社會公平的關系。

效率與社會公平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從統一性來看,首先,社會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條件和有力保障,對效率有制約作用,沒有社會公平,經濟活動不會有持續穩定的高效率。其次,效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和強大動力,它使一定的社會公平形式得以建立和維持。歷史上每一種社會公平的建立和演變都源自效率的要求,每一種較以前社會相對進步的社會公平形式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由效率要求、推動所使然。再次,效率決定著社會公平的發生和發展。從歷史上看,只有當效率提高到剩余產品產生后,社會才出現公平問題;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隨著經濟效率的提高,產生了極大的收入差距,甚至發生貧富兩極分化。同時,從公平的走向來看,隨著效率的提高,公平也會增長,二者在發展趨勢上是一致的,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既是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公平或不公平不斷增長的過程。

從對立性來看,突出效率,就可能犧牲社會公平,突出社會公平,就可能犧牲效率。阿瑟·奧肯的《平等與效率》一書中提到:“我們無法在保留市場效率這塊蛋糕的同時又平等的分享它”豍、“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平等,并且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豎。

(二)效率與公平的選擇。

從效率與公平的對立關系中,可以看到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因此就出現了效率與公平何者為先的問題。是選擇效率優先,還是選擇公平優先,如何處理二者的矛盾,對各國政府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政府的經濟決策可以簡單劃分為三種不同的政策組合:公平與效率兼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公平優先兼顧效率。

三、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實際演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我國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狀的分析,突破了計劃經濟的傳統經濟體制,最終做出了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強調平均主義,過分強調公平而忽視效率,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限制了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提出,充分調動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原則, 就是在個人勞動報酬方面引入競爭機制, 打破平均主義, 實行多勞多得, 合理拉開差距; 堅持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 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 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 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大大提高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 增強了我國的經濟實力, 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促進了社會進步。

但是,“效率優先”卻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偏重于效率,而忽視了公平,這對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不是個好現象,同時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對效率和公平的要求。我國近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現階段“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原則已經顯現出其弊端。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新的分配政策:(1)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2)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堅持效率優先,同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規范分配制度的具體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4)國家加強分配關系的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規范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其中,強調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一論斷。這不僅在分配理論上突破了傳統觀念中效率和公平的對立關系,同時也豐富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內涵,對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這一論斷的提出,首先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各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這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吻合的。但是我國近年來,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以及分配不公的社會現象,這說明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一論斷的提出,針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制度的不足之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次,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正確處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對于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大有著重大的作用,能夠促使我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此外,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能夠更加提高廣大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篇7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基地;圖書館建設;評估指標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1-0087-03

[作者簡介]李翠蘭(1974―),女,山東鄒城人,本科,貴州師范學院貴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館員。

1999年,教育部組織實施了“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劃”,各省教育廳積極響應,各自從本省省情出發選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礎較好的高校建立特色鮮明的人文社科基地,形社會科學研究的第二梯隊。然而,學界目前對基地圖書資料室建設與評估研究的文章十分缺乏,故本文結合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基地貴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圖書資料室建設狀況提出設想,期望得到同人的指導與批評。

一、基地圖書資料室的性質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圖書館屬于學術圖書館,但是它與高等院校的圖書館又存在一定的區別。

首先,要從圖書館的本質特征來考察基地圖書資料室的內在屬性。《辭源》對圖書館的定義為“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獻資料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的定義是“收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人閱讀參考的機構”。這兩種定義概括了圖書館的本質特征,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是都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第一,圖書館必須是文獻資料中心;第二,這些文獻資料是通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具體行為收集、整理、保存等得以實現的;第三,圖書館設立的目的在于為讀者受眾閱讀服務,使其受到教育。基地圖書館既然是圖書館的一類,就要滿足于上述三大要素。基地圖書館必須是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料中心,這些資料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實實在在的圖書、期刊、復印的文字材料等,也包括光盤、音像、錄音等信息時代的文獻資料。

其次,要區別基地圖書資料室與高校圖書館的不同。基地都是各省教育廳依托高校建立起來的,基地圖書資料室與高校圖書館并存于同一所高校,但是兩者之間又有很多不同。有人認為,大學圖書館的基本工作是圍繞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四大職能來開展[1],這無疑是正確的。基地圖書資料室與高校圖書館是什么關系呢?可以從教育部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與管理的相關文件中找到答案。《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2006年修訂)》提出,“重點研究基地應建立獨立于高校圖書館的專門圖書資料室”。這就要求基地的圖書館在行政上是獨立的,不隸屬于學校圖書館。基地圖書館的建設是在基地主任的領導下,獨立自主地發展和改善屬于基地的圖書資料建設。但是,高校圖書館與基地的圖書館并不是毫無聯系,該文件又要求“高校圖書館應優先滿足重點研究基地圖書資料特別是外文圖書資料的訂購需要,并提供有關資料編目、信息查詢服務”,這就要求基地所在的高校需要高度重視基地的圖書資料建設,在購買圖書的資金安排上向基地圖書資料傾斜,同時強調外文資料的采購。

二、貴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圖書資料建設

貴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是2011年1月經貴州省教育廳批準設立的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心在設立之初就確立了以研究貴州教育發展為主的學術研究取向,根據貴州的省情重點聚焦貴州教育史、貴州基礎教育和貴州民族教育三個方向。因此,中心緊扣基地研究取向,扎實做好相關圖書資料室的建設工作。

首先,基地重視館舍與圖書文獻資料建設。圖書館是實在的物質存在,是科研人員閱讀學科文獻資料的空間,也是存儲文獻資料的物理空間。根據貴州省教育廳2006年頒發的《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管理辦法》的要求,基地爭取學校領導的支持,目前建設圖書資料室用房160平方米,這個指標大于教育廳要求的“不少于150平方米”的要求,達到了評估指標要求。基地是在原來歷史與社會學院的基礎上升格而成的,在學校統一部署下,原來屬于歷史與社會學院的關于貴州教育史方面的文獻資料全部劃歸基地管理,這些書籍主要包括貴州教育方志、地州教育史、學科教育等方面,數量較為可觀。基地還選訂了《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等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專業期刊,基本能夠滿足科研人員的科研需要。

其次,基地圖書資料室配備具有圖書館員或相應職稱的專職資料人員。專職資料員在學歷與職稱方面要求必須達到教育廳的基本要求:學歷是本科,職稱為中級職稱。學科背景為圖情系列的工作人員。基地圖書館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在中心主任的領導下,對基地成立以來的圖書按照中國圖書分類進行編目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基地的電子檢索系統,圖書室的所有圖書都能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查詢獲取。

再次,基地圖書資料室高度重視信息社會的時代變化,積極開發科研信息資源的利用手段。基地為科研人員建立了微信群與QQ群。這樣極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員的信息查詢,QQ的大型文件傳輸功能可以為科研人員提供極大的便利。圖書資料室打算逐步把基地圖書館原有的圖書資料轉換為電子版,基本的設想是:先對基地的圖書登記造冊,摸清家底,爭取基地專職科研人員和兼職研究人員的意見,分批次分階段做好紙質版本轉換的工作;在購買新的圖書資料時候,努力爭取購買電子版本,放到圖書資料室供科研人員使用。

著名圖書館學專家黃宗忠在論及圖書館的功能時,指出圖書館除了基本功能、專屬功能、主導功能、現代圖書館功能、公益功能外,還應該具有“未來功能”。[2]未來功能是“指潛在功能,目前還沒有充分顯露,但是很有發展潛力”。當下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很多嶄新的科技手段層出不窮,比如“云技術”“APP技術”等,極大地改變了文獻的儲存與檢索、閱讀方式。在這方面,基地的文獻資料建設還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下一步應該認真應對,這就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僅要善于學習,還要有創新的意識。

三、基地圖書資料室建設與評估

圖書資料室建設是基地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省部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于基地的建設都有相應的規范性文件與考核性標準,目的在于促進基地良性發展,為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提供科研保障,也貫徹了“以評促建,重在建設”的指導方針。但是,從目前出臺的相關考核評估文件來看,考核的標準不足以達到相應目的,根本原因在于操作標準過于寬泛,對于促進基地圖書館建設無益。這一點可以根據貴州省2013年基地建設考核表來說明。

貴州省教育廳在2013年對省內的人文社科基地進行建設周期的考核,下達了各相關基地的評分表,列出了對基地建設各方面的評價賦分。一級指標有結構人員、研究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支持措施、管理工作。賦分為百分制。圖書館建設的評估位于“支持措施”部分,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圖書館,學校圖書館藏書50萬冊以上,賦分1分。二是資料室,中文藏書3000冊以上,外文藏書500冊以上,中文報刊20種以上,外文報刊10種以上,賦分1分。”這個考核評價的標準失之偏頗,無法促進基地的圖書館建設。原因如下:

第一,這個評分標準沒有擺正基地所在高校的圖書館與基地圖書館的關系。《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管理辦法》(2006)規定,“研究基地應擁有獨立于學校圖書館的專門圖書資料室”,評分標準要求學校圖書館的藏書30萬冊,該要求對于設有基地的大學來說并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講,各省教育廳在選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礎較好的高校作為研究基地來培養時,該校的圖書館基礎應該是十分雄厚的,特別是與基地研究方向相關的圖書資料。如果在考核評估時還要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那么每個基地都會得到滿分,區別意義不大,不能起到評估督促的作用,使之流于形式。另外,管理辦法規定,基地圖書館是獨立的,這里又要求學校圖書館給予基地圖書館建設支持,這是政策矛盾之處,相互抵牾的政策只會造成基地圖書館建設工作的被動。

第二,對基地圖書館建設的考核重視顯性的數量化指標,忽略了基地圖書館建設的內在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圖書館館舍的面積可以通過擴充辦公空間來實現,圖書冊數也可以通過購買或者從高校圖書館轉入登記造冊來完成。但是圖書的更新率、圖書資料與基地科研工作的匹配性與相關度等真正能夠體現“唯一”“一流”的科研資料卻無法得到保證,這確實是只重形式而忽略實質的考核評估辦法。

第三,評估只重視圖書物的考核,忽視了對圖書資料室管理人員的考核。圖書資料室管理人員要求是多層次的。第一層次是學歷和專業的相關性。基地是學術性極強的科研機構,圖書資料室是基地科研人員科研的幫手與信息中心,基地圖書資料室管理人員必須與之相匹配,具體到實際就是要求學歷與專業相關性達標。第二層次,要求管理人員業務熟練,對基地的圖書資料如數家珍,可以對基地的圖書資料和科研成果進行初步的加工,形成基地的數據庫。第三層次,圖書資料管理人員的服務態度也是考核的重要內容。

第四,圖書資料的利用率、科研人員對基地圖書館的滿意度以及校領導、中心領導對基地支持的具體做法也是圖書資料室建設的考核對象,這些應該加以重視的要素卻沒有在評價中得到很好的表現。

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建設好基地的圖書資料室,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圖書、期刊的數量,圖書資料與基地科研的相關度,圖書資料的年更新率,圖書購買的經費預算,外文材料的充實度;館舍的面積;設備的電子化,圖書資料查詢的順暢度;工作人員的學歷,工作人員的專業與圖書資料工作的相關性,工作人員的科研水平、熟練程度、服務態度;科研人員借閱圖書資料的記錄,對圖書資料的滿意度,對圖書資料購買的建議;學校領導對圖書館建設的重視程度。

基地評估促進建設的指標體系應當包括以上內容。如此才可以建立較為全面的基地圖書館評價指標體系,更好地仔細觀察考核圖書資料室的建設,使基地圖書館的建設得到實質性的發展與壯大,從而為基地的科研工作提供物資平臺與保障。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地理信息系統(GIS);排水設施;信息化平臺;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6-0237-04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y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Urban Intelligent Drainage Based on GIS

CHEN Yong-feng1,GAO Zhao-liang1,HUANG Lei1,WENG Jun1,WANG Wei2

(1.Fuzhou City Survey Institute, Fuzhou 350014,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LIESMARS),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gital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 level of the urban drainage facilities, ensure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facilities, the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urban intelligent drainage based on GIS was adopted. Considering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ystems, the system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for the future and vis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aving margin,the system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advanced, scalability, fault tolerance, robustness. The system integrates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GIS , GPS, mobile technology and sens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y the grid and refined management tools. It were achieved on urban drainage of storm water drainage facilities dynamic management, urban waterlogging forecasting real-time running sta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drainage facilities. It could eventually achieve "dynamic management,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wisdom network" ,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level of drainage and waterlogging managemen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drainage facilities.

Key words:GIS; Drainage facilities;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elligent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災害時有發生,不僅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還嚴重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如2005年10月2日,“龍王”臺風登陸城市,給城帶來了有記載以來最強的一次短時強降雨,造成市區大面積內澇、停水停電、交通中斷[1]。由于排水設施情況復雜,監測監控、運營管理、規劃及社會服務尚無集中高效的現代化手段,目前仍采用人工管理的方法來管理城市排水管網,其弊端顯而易見[2]。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方式無法使管理部門及時掌握排水管網的相關信息及運行狀況。而且,城市相應的雨、污水處理設施也越來越多,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的信息量越來越大。

為了提高城市排水設施的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和社會服務水平、保障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需要建設一個融GIS系統和排水管網管理、規劃、監控一體的排水O施綜合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合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GIS技術、GPS技術、移動技術及傳感通信等技術,通過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學有效的排水設施巡查和維護機制,實時客觀體現生產情況、質量評比,實現對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動態管理;結合氣象數據、歷史經驗數據,通過內澇模型分析內河水位變化情況以及管網排水情況,實現對城市內澇事件的預警預報;通過水位、水質、流量、位置等不同感知設備的建設,實現對排水設施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控制,實現對排水設施的智慧化管理,達到 “動態管理、預警預報、智慧管網”的總體目標,從而提高排水防澇管理的效率、質量和水平,這也是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

1 城市智慧排水管控平臺建設的需求和意義

城市排水設施是現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設施,排水設施管理的好壞,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重要環節[3]。對排入城市排水設施的污水、廢水和雨水等進行監測管理,是保障城市排水設施正常S護和安全運行,促進城市水環境改善的必要和有效手段[4]。同時,信息技術在市政管理、管網管理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5]。在智慧排水管控平臺的支持下,不僅可以方便地獲取、存儲、查詢、管理、顯示排水設施信息,而且可以進行有效的監測、分析、評價、預測等工作,為全市的排水管理和市政管理提供全面、準確、及時和客觀的信息服務與技術支持。

智慧排水管控平臺的建設具有如下許多重要的意義:

1)智慧排水管控平臺變革了地域和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交流方式。智慧排水管控平臺通過采用統一的標準規范建立全市權威、規范的排水設施數據庫,使得城市排水設施管理突破了空間距離的束縛,讓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共享成為了可能,改變了傳統以離線拷貝或紙質數據進行交流和共享的模式,避免了排水設施數據重復采集和更新造成的數據不一致性,避免了排水設施數據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重復投入所造成的資源浪費[5,6]。

2)智慧排水管控平臺提高了排水設施管理效率。智慧排水管控平臺提供排水設施資產管理和排水設施運維管理服務,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排水設施巡查和維護機制,將排水設施巡查、維護等流程進行規范化以實現在線辦公,便于排水設施管理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辦公,提升了排水設施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智慧排水管控平臺推進了智慧城的建設進程。智慧排水管控平臺基于政務信息云平臺,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通過傳感網實現對排水防澇和污水排放的監控與管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實時監控數據、排水設施數據等進行融合與挖掘,實現對城市內澇災害的預警與風險評估,提供內澇應急預案,為城市內澇的應急管理提供智能化的決策支持,以便降低或避免城市內澇造成的損失。因而智慧排水管控平臺的建設能提升排水設施信息的智慧化服務水平。同時,排水設施作為城市市政的基礎組成部分,是城市的地下命脈和生命線,是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因此,基于政務信息云平臺建設的智慧排水管控平臺是智慧城建設的重要組成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智慧城的建設進程。

4)智慧排水管控平臺提升了公眾管理的參與力度。智慧排水管控平臺為公眾提供了群防群策服務,公眾可以通過微信投訴排水、內澇等問題,水務公司、排水管理中心等相關管理部門在線反饋、投訴問題的處理結果等,讓公眾真正參與到排水防澇的管理中,有利于排水防澇管理部門的公眾滿意度的提升和市民生活質量與環境的改善。

2 智慧排水管控平臺建設的內容

智慧排水管控平臺建設的內容可分為排水設施數據庫建設、排水設施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三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1)城市排水設施數據庫建設:基礎地形數據庫;排水設施空間數據庫;排水設施業務數據庫

2)智慧排水管控平臺建設:排水設施資產管理(排水防澇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排水接駁及排水設施施工管理系統);排水設施運維管理(排水管網巡查動態管理系統(B/S)、排水管網巡查數據采集及實時上報系統(M/S)、排水管網動態維護管理系統(B/S)、排水管網維護數據采集及實時上報系統(M/S));排水防澇應急管理(污水廠、泵站在線動態監控系統、排水管網群防群策動態管理系統(B/S)、排水管網群防群策投訴件確認系統(M/S)、排水管網群防群策公眾服務系統(微信)、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籌)網站、排水防澇在線動態監控系統、排水防澇智能分析與預警系統、排水防澇應急管理系統、排水事件動態管理系統、排水防澇信息聯動系統、下穿通道防澇預警監控動態管理系統(開蓋報警管理平臺、開蓋報警APP);污水排放監管及收費管理;平臺運維管理;業務綜合管理。

4)基礎設施建設:軟件基礎平臺建設;基礎服務器硬件;網絡系統建設;在線監控中心建設;井蓋編號、鑄鐵標識、電子標識建設;澇點液位監控、實時視頻設備建設;移動業務辦理終端;在線監控中心配套設備;下穿通道防澇預警設備;井蓋打開報警設備。

3 智慧排水管控平臺總體框架

智慧排水管控平臺涉及數據自動采集技術、數據庫技術、GIS 技術、中間件技術、Web 技術、視頻技術、排水模型技術以及系統集成技術等,是一個分布式的復雜的巨大系統。在智慧排水管控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部分專業應用模塊需要強大的實時操作和復雜的邏輯分析功能支持,如管網的編輯和數據更新維護,拓撲檢查,這比較適合與采用C/S體系;而部分應用功能需要更廣泛的人使用和共享,如管網數據的和查詢,這比較適合采用B/S體系。因此,系統體系根據應用的具體要求選擇了C/S和B/S相結合的方式構建,這樣既可以滿足復雜功能的開發和使用要求,又可以盡可能在網絡上共享數據和功能[7]。

為實現動態管理、預警預報、智慧管網的建設目標,平臺總體框架設計主要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數據層、應用層、使用者層,設計框架圖如下:

1)感知層。感知層即通過傳感網絡獲取環境信息。要實現智慧化的排水管網管理就必須要建設物聯網,而感知層是物聯網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關鍵部分。項目中涉及的感知設備包括巡查終端(排水管網巡查維護終端、群防群策巡查終端)、液位計、泵站監控設備(污水廠泵站、下穿通道泵站)、視頻探頭(污泥裝卸點、易澇點)、北斗定位設備、電子標識。

2)網絡層。網絡層功能為“傳送”,即通過通信網絡進行信息傳輸,作為紐帶連接著感知層并與平臺連接[8,9]。項目涉及的網絡類型包括3G網絡, Internet網、政務外網。

3)平臺層。平臺層即項目建設所需的基礎軟硬件平臺,項目涉及的基礎軟硬件平臺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平臺、GIS平臺、服務器網絡硬件、在線監控中心、業務終端電腦等。

4)數據層。數據層是項目數據存儲、交換、處理中心,負責各類數據分類存儲,接收感知層和應用層的數據處理請求,進行數據更新處理。本項目數據類型包括矢量地圖、影像地圖、排水管網、排澇設施、管網巡查維護數據、績效考評數據、工程信息、內澇模型數據、排水事件、污水檢測數據、排水收費數據、用戶信息數據等。

5)應用層。應用層是包含具體實現項目建設目標的業務邏輯,為滿足現有及未來城市排水設施業務管理需要,實現動態管理、預警預報、智慧管網管理目標,本項目涉及的業務應用主要包括排水接駁及排水設施施工管理、排水管網巡查管理、排水管網維護管理、污水廠泵站在線監控及污泥處置跟蹤、排水管網群防群策及投訴處理、排水防澇在線監控預警預報、排水防澇應急處置管理、排水歷史事件管理、排水防澇多部門信息聯動、下穿通道防澇預警監控、污水排放監測管理、排水收費管理、排水管理中心業務綜合管理、排水防澇數據維護管理、平臺運維管理、平臺與外系統數據接口管理。

6)使用者層。使用者是平臺的服務對象,要想理清項目的總體需求,就要充分考慮平臺使用者對象,項目建成后平臺使用對象主要包括排管中心(領導、工作人員),管網維護公司(領導、工作人員),市級領導部門、信息聯動部門、社會公眾。

通過網格化、精細化、動態化管理,建立科學有效的排水設施巡查和維護機制,實時客觀體現生產情況、質量評比、監測數據,提升排水設施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預警預報分析模型,根據氣象雨情預報信息,分析計算內河水位變化情況,并結合排水管網現狀,分析對管網排水的影響,預警預報城市內澇發生情況。及時處理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搶險工作,包括事前制定應急預案、事中輔助應急搶險、事后統計上報等,實現排水防澇應急搶險事件的完整流程化處理。通過水位、水質、流量、位置等不同感知設備的建設,實現對排水設施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控制,達到對排水設施的智慧化管理的目的。

4 智慧排水管控平臺關鍵技術

4.1 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是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支持下,科學管理綜合分析那些表征地理環境的空間數據,以對規劃、管理、決策和研究提供所需信息的系統[10]。簡言之,地理信息系統是處理和分析空間數據的系統。一般來說,地理信息系統有以下幾部分組成:數據輸入、數據庫、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輸出、用戶界面。

4.2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實時位置定位的設備是巡查維護手持移動終端,其采用北斗和GPS雙定位定位模塊,可以實現北斗定位。下面介紹下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概況。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北斗衛星系統已經對東南亞實現全覆蓋。其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11]。

4.3 數據庫技術

數據庫系統承擔所有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任務,是整個管理系統的基礎,它的數據質量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管理、分析的準確性,其數據結構是否合理影響到整個運行系統維護和更新工作的成效和費用。本系統采用了大型關系型數據庫――Oracle數據庫,Oracle是以高級結構化查詢語言(SQL)為基礎的大型關系數據庫,是用方便邏輯管理的語言操縱大量有規律數據的集合。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戶/服務器(CLIENT/SERVER)體系結構的數據庫之一。

4.4 ArcSDE空間數據引擎技術

ArcSDE是一個用于訪問存儲于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中的海量多用戶地理數據庫的服務器軟件。它是esri公司產品ArcGIS 中所集成的一部分,也是任何企業GIS 解決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它的基本任務是作櫬媧⒃RDBMS中的空間數據的GIS網關。ArcSDE提供了一組服務,用于增強數據管理功能、擴展數據類型以便于存儲于RDBMS中、使模型在RDBMS間便于操作并提供靈活的配置。

4.5空間海量空間地理信息的一體化存儲與管理技術

分布與集中相結合的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又包括空間地理信息基礎數據庫和交通專題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要管理這些海量的城市空間地理信息,必須利用大型關系數據庫例如Oracle存儲和管理海量空間數據的能力,實現空間屬性數據的高效一體化存儲和管理:支持海量空間數據存儲;強大的并發控制能力,支持多用戶同時操作;高效準確的空間索引機制;分布式多層應用程序體系結構;高度可控的查詢能力;強大的空間查詢能力;安全高效的管理能力。

4.6 多尺度和無比例尺的空間地理信息庫

空間地理信息基礎數據庫包含多種比例尺的地形圖和影像數據。在空間基礎數據庫設計中,比例尺的概念對用戶是透明的。根據當前的窗口視野范圍,系統將自動調用和顯示相應比例尺的數據。用戶也可以選擇任意范圍按要求輸出某一比例尺范圍的任意比例尺地圖,在數據庫中沒有地圖比例尺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坐標精度、分辨率與可靠性。從而實現無比例尺和多尺度城市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

4.7 城市排水系統的監測檢測設施的傳感網模型

篇9

[關鍵詞]地鐵建設;關聯度分析;灰色模型;廣州2024年CDP預測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018

1 引 言

地鐵作為一種快捷、準確的公益通T具,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城市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及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20世紀60年代從北京開始建設地鐵,如今上海、廣州、天津、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相繼建成地鐵。不僅僅是改善交通擁堵問題,也帶動了城市整體經濟的發展。那么地鐵究竟對一座城市的經濟的影響力有多大?在此,我們以廣州地鐵建設為例,分析地鐵建設對城市GDP影響,并以此判斷城市地鐵對城市經濟的影響。

2 地鐵對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一是時間價值:地鐵的快捷、便利、暢通、定點、定時,可以方便出行,縮短通行時間,帶動巨大的客流量。二是安全價值:降低交通事故損失。三是節能環保:節約能源、節省土地、減少環境污染、促進城市發展。四是城市運營與管理:圍繞地鐵規劃、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和維護所形成的一個依托地鐵建設發展的巨大市場。五是區域發展:通過借助地鐵自身的核心樞紐功能及各種優勢,聯合周邊商業形成商業輻射區,由點及面,帶動沿線商業發展。

3 廣州地鐵歷年相關數據收集分析及關聯度分析

3.1數據搜集與整理

廣州地鐵于1997年6月28日起開始試運營,考慮到近年人口數據變化過大,所以我們選取2000年至今的廣州地區CDP、人均CDP作為研究依據,見表1。

從表1可知,2000-2013年,廣州地鐵運營輛增加了15.12倍,客運量增長了60.31倍,地區生產總值增加了5.19倍,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3.67倍。

3.2關聯度分析

以運營輛作為參考數列xi,以地區生產總值作為指標數列xj,對各數據進行均值法無量綱化,即令xi(k)=i=1,2,…,m;k=1,2,…,n,并計算每一個指標列與參考列對應元素的絕對差值,k=1,2,…n;j=1,2,…,m

確定最大、最小差M= 與m =

計算關聯系數 k=1,2,…,n;j=1,2,…,m

(p在(0,1)內取值,隨著p減小,區分能力越強,常取值為0.5)

則關聯度rij=r(xi,xj)=

計算所得的關聯度如表2所示。

從表2的結果來看,關聯度最大的是客運量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的關聯度,達到了0.8464,影響最為顯著,說明隨著地鐵客運量的增加,對地區經濟有明顯促進作用。而且參考關聯度數據發現:地鐵運營輛與經濟指標的相關度都很高,表明地鐵建設對經濟有顯著影響。

4 廣州未來十年GDP預測灰色預測模型GM(1,1)

通過前面數據顯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地鐵客運量的關聯度最高,我們選擇灰色預測模型GM(1,1),為了方便預測對比,選擇關聯度類似的地區生產總值2000-2013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作為樣本數據,建立原始地區生產總值數據列:x(0)=(x(0)(1),x(0)(2),…,x(0)(11))=(24927434 ,28416511, 32039616 ,37586166.44505503 ,51542283 ,60818614 ,71403223 ,82873816,91382135 ,107482828 ,124234390 ,135512072 ,154201434)

求其級比 ,k= 2,3,…,n,發現所有的級比并非都落在可容覆蓋X=

內,所以作相應變換y(0)(k)=x(0)(k)+c,k=1,2,…,n,使得數列滿足上述條件,經計算得c=21501560

再對x(0)作1- ACO得x(1)= (49984414.15,99902485.15,15 3443661.1 ,2125313 87. 1,278538450. 1,351582293.1,43 3902467.1 ,526807250.1 ,631182626.1 ,744066321.1,873050709. 1,108786659 ,1175800291 ,1351503285);

取a=0.5,作x(1)的緊鄰均值生成數列z(1),即:z(1)=(z(1)(2),z(1)(3),…,z(1)(14)),其中z(1)=(z(1)(k)+z(1)(k-1))/2,k=2,3,…,14

構造矩陣

u=(a,b)(T)=(B(T)B)(-1)BY,即:

a=-0.10805416045306,b=40652819.84388673.

建立GM (1,1)白化模型并求解:以2000年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白化模型的初始值,即取:=46428994

再令t=k+l得:

= 43652938.0061752e(0.10805416045306k),k= 1,2,…,14

從而 的還原值為:

根據以上步驟得出的輸出結果如圖1所示。

從表3中可知,預測值與實際值最大的相對誤差為0.033849105,多數在0.05以下,說明本文預測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可以運用模型進行預測。

預測數據如圖2所示。

由表4的預測結果可知,2024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7435357.3萬元,年均增速約11.85%,由此可見未來一段時間經濟逐漸放暖,但整體趨勢是逐漸上行。

5 結論

篇10

關鍵詞:教育評估;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文化環境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1-0065-02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簡介:鄧萬友(1972-),男,黑龍江拜泉人,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 ,從事教學研究。

一、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現實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評估是依據教學質量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指標體系及其標準,對被評 估對象的理念、行為和狀態進行規范化的價值判斷活動,其著眼點是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 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非常明顯的政策導向性。

從理論上講,教育評估不僅是教育質量評價的一種具體形式,是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重要 組成部分,是推動高等教育教學建設的重要舉措,是高等教育內部質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 起到對學生質量認證的作用,是社會對學校“產品”的評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種外部 要求。

從實踐情況看,教育評估是我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改革、建設與發展的行之有效的舉措。通 過教學評估可以達到加強和改善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指導, 促進高等學校不斷端正辦學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 改革,推動特色創建,探索創新機制,建立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發展 、自我約束的機制,以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學評估帶來的成效時,我們還應當認識到評估工作中也存在著必須引起 重視的一些問題:(1)評估觀念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各評估高校對待評估工作的態度與評估 的目標和初衷發生了偏差,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傾向,甚至出現了一些有損于評估聲譽的做 法。(2)實施評估主體的權限過分集中,評估客體被限制得過死,評估法規缺失。(3)評估方 案 單一,缺乏靈活性、實效性:指標的完整性欠缺,體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結論 性評估多,過程性評估少,預期性評估更少;靜態評估多,動態評估少;指標過分注重投入 成分,而忽視了產出因素等等。(4)評估的技術比較落后,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相適應 ,教學評估已經形成上下呼應、上下共振的態勢。

二、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評估體系的構建

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也應 該多樣化。教育評估的目的將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動及其結果是否達到某個確定的標準,而應 是衡量教育活動是否有利于滿足不斷變化的、多樣化社會需求的舉動。

(一)轉變指導思想,樹立正確的評估觀念

思想是先導。高等學校與社會有更密切、更直接的關系,因而它必須更加注意為社會的需要 服務,要求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要求。而作為目前衡量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的教育評估,也 應該適應社會的需要,并應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因此,適應社會發展的評估質量觀應 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不僅應包括全員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縱向教學質量評估,而且也應 包括人員、組織和環境等橫向的教學質量評價,同時強化適應社會發展的思想,從而形成全 方位的教育質量評估網絡,最終形成高質量的教育評估體系。

1.加強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確保教育評估的健康發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學評估是從機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視并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當 前,經濟轉型期的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重大的變革時期,一方面要給高校廣泛的自,提 高高校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擴大內需經濟政策的需要,社 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脹,大學的在校生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只有建立健全各種教育 法規、法令,才能對高校教育質量進行有效控制,教育評估制度必須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 上健康的發展道路。

2.建立長效機制,保障教育評估的可持續發展

要保持教學評估的持久推動力,單靠每隔一段 時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評估,是難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統、科學、穩定的內部教學評估長效 機制,是學校改進和加強對各項教學工作的管理、指導與監督,實現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 必要條件。筆者認為,長效教學評估機制的建立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評估和內 部 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機制。外部評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所組織的評估,內部評估是高校自身 所建立和實施的評估制度和活動。外部評估是導向和示范,內部評估是持久的動力。這兩種 評估作用互補,同時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監督反饋和領導責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 要建立有關高校教學問題的反映渠道,向社會公開并接受學生和家長對高校教學問題的舉報 ,對那些學生反映強烈且屢提不改、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或重大教學事故,一經查實, 必須追究相應的領導責任。

(二)完善指標體系,提高評估的權威性和實效性

制定較為科學、合理、全面的指標體系,是保障教育評估工作順利實施,提高評估 的權威性和實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僅可以為教學評估提供實際操作的內容依據,而且也是 高校從事教學 建設的工作指南,具有明顯的依據和導向作用。

1.改變教育評估的體制,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化主體轉變

我國現行的教學評估還不能完全算是一種質量認證,它更多地體現了政府的管理意志。這種 明顯的中央集權制評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幾年蓬勃興起的省級教育評估(中介)機構沒能在高校 教學評估工作中擔當角色,非政府的民間評估機構更是有著它的局限性,導致評估活動缺 乏相互印證,不僅不利于評估工作的開展,還帶來了許多弊端。

教育牽連到多種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質量是一種多維的復合體,必有多維的折射。每一種方 式的判斷結果,只是質量的一個側面,不是質量的全部。來自不同側面的評價如果沒有達成 一致,就意味著教育相關者的利益并沒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評價達成一致,應 該成為提高評估質量的努力方向。為此,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化教育評估主體,應由現 在的政府機構評價逐步過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證為主導,學校內部保證為主體,社會中介評估 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在政府、高等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建立“三角式” 的新型關系,其各自的質量保證定位是:政府作為外部保證的重要主體,應加大宏觀調控與 監督力度,切實轉變職能,將政府工作重點轉移到建立一個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權威 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認可機制上來,并通過立法、撥款、獎懲、指導獨立評審機構決策等 手段,主導和影響評估進程[2]。高等學校作為內部保證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其主 動性,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控制和自我評價,不斷調整高校內部的自我發展、自我約 束機制,建立健全高等學校與社會、市場良性循環的內部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社會應在學校 和政府之間建立一種民間性質的、有一定學術權威、相對獨立的教育質量保證的社會中介組 織,以利于調節學校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保證評估工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科學性。

2.指標體系中,應增加辦學績效評估的內容

學校接受公共資金、學生學費和其他資助者的資金,因此學校對教育的利益相關者有義務, 后者有權要求學校證明這些經費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產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評估 不僅要注重教育活動的投入過程的評估,更要注重教育產出及學校的整體績效水平的評估和 教育的社會責任的評估,使評估成為被評估方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為學校的長期發 展打好基礎。

縱觀國內外教育評估的發展歷史,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各國高校評估從普遍重視高等教 育核心問題――教育質量問題的評估擴展到日趨重視質量和效益兩方面評估,其所開發的測 量 高校教育質量和效益的評價工具“績效指標體系”(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不僅包 含了教育成果指標,而且涵蓋了高校運作的各個方面――外部環境、投入、過程和產出。盛 行 于歐、美、澳的績效指標體系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運用,使得教育評估不僅具有“監督職能 ”,而且增加了“評價職能”、“對話職能”、“理性化職能”和“資源分配合理化職能” 。

(三)采用先進的評估技術,形成信息化、網絡化的教學評價模式

教育評估就是要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上的估量與評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過教學測 量等手段,廣泛收集信息,并運用恰當的信息處理技術獲取可靠的證據,對教學效果、教學 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做出估量與評判。由于我國評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陳舊,評估輔助技 術的缺乏,評估主體要把過多的時間損耗在信息的鑒定核實上,導致重要的價值判斷缺少理 性的思考,從而影響了評估結論的正確性。而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教 育評估的現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技術保證。為此,應該運用先進的手段,綜合運用數學 、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更好地利用大型數據庫、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完善 教學評估的信息化建設,構造合理的教學質量評估模型,優化評估算法,根據教育學原理, 自動、合理、科學、高效地開展計算機化、網絡化教學評估。

(四)面向未來,營造積極向上的評估文化環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決評估中的困難,克服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時,我們還需要頂層的 設計,這就是考慮文化和環境方面的建設。環境文化是為完成教育評估任務需要營造的一種 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態環境,它是順利完成教育評估任務的重要條件,它貫 穿于教育評估理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評估制度和體系、評估行為等教育評估的一切活 動及活動方式。有這樣的說法:“人管人是低層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檔的,文化氛圍管人才 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評估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我們應 認識到教育評估的歷史地位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就是“公正、誠信、求實 ”。因此,應著力打造誠信評估、公正評估、求實評估的評估文化氛圍,營造科學 和諧的評估環境,以科學的理論、先進的技術、正確的輿論、高尚的精神,塑造先進的現代 化的評估體系,這是確保教育評估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曉紅.國外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對我國高教評估的啟迪[J].北京理工大學 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