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9:03: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實踐歷史論文
“重視實踐性原則,讓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中學習社會常識,培養社會生活能力,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服務社會的意識?!边@是編寫小學社會課教材的指導思想之一,也是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點。
大家都知道,實踐性原則是各科都應遵循的原則,對小學社會課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特點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是由小學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所決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社會教學大綱》中規定:“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他們正確觀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蹦敲矗绾卧谏鐣n教學中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重視實踐性原則,從而達到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呢?
一、重視社會調查,講求調查實效
翻開社會課教材,我們不難發現,課本中設了“說一說”、“做一做”、“討論”、“活動”等小欄目,其中“活動”這一小欄目中有大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要深入社會,進行社會小調查。從社會課的編排特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它講究單元教學,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啟發學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會,到社會中去實踐。因此,教材在編排上除了設有社會小調查這個小欄目外,還另設了與單元教學內容密切相聯的,要求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的活動課。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實踐相結合,安排一定的時間,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本中規定的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周圍社會,通過親身體驗,具體感知,從而獲得安全的知識,切實達到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
比如:第一冊教材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及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要求,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兩點:(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會生活環境。(二)、結合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實際,理解人們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關系。本單元共有五課,其中最后一課是活動課《周圍社會小調查》,調查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周圍的社會生活,也是對前四課的總結。調查的內容有:人口、學校、醫院(衛生所)、商店(供銷社)、道路、集貿市場、文化娛樂場所(鄉文化站)等的變化。在教學中,僅憑前四課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教學目的,而突出單元兩點教學重點勢必就會成為紙上談兵。我們都清楚,每個家庭周圍生活環境是有差別的。所以,只有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進行實地調查,才能進一步地認識家庭周圍生活環境。
社會調查要講求實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按照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調查的目的和調查的要求。其次,編寫調查提綱,使學生在調查前做到心中有數。第三,周密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第四,認真組織學生總結討論、概括,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命題研究歷史論文
歷史小論文,集論述、論證和評析于一體,作為一種訓練題型,能較全面地考查《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各項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幫助學生加強思維訓練的重要作用。這種題型,高考中雖然尚未出現,但是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已出現的人物評述題和史料評論題,卻與之有相通之處。特別是頗具特色的上海市高考試題,其中的分析論證題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歷史小論文的特點。根據上述理由,可以認為,歷史小論文在高考試卷中出現是有可能的,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本文著重探討歷史小論文的基本特點和訓練技巧。
一、基本特點
歷史小論文,實際上就是“小型的政論文”,篇幅不大,強調史論結合,具體地說有以下特點:
1.議論的方式,有立論與駁論之別
①立論題,就是從正面論證某論點的正確性,或談談對某一正確觀點的理解與認識。如范文瀾先生說過:“腐爛了的封建主義決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請結合鴉片戰爭前后的中國情況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
②駁論題,就是對錯誤的觀點或立論進行反駁,否定對方的錯誤之處,以辯正是非,形成正確的認識。如,趙爾巽在《清史稿》中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國危亡,實兆于此?!边@一觀點對不對?請圍繞階級斗爭的進步作用,結合太平天國革命作一小論文。
唐代虛估歷史論文
【內容提要】虛估和實估是理解唐中后期財政制度的關鍵問題。傳統意見認為實估系市場的實際物價,虛估是政府制定的不切實際的高物價。本文以為虛、實估起源于虛、實錢,以實錢估價物品為實估,以虛錢估價物品為虛估,其中,實估是穩定的,而虛估則時常變化。虛、實估之間的差價實際上就是虛、實錢之間的差價。虛錢和虛估本為民間行為,肅宗朝得以合法化,虛估遂滲入政府的財政收支關系之中,唐后期財政收支上的混亂無序,皆由此而起。
【關鍵詞】唐代/虛錢/實錢/虛估/實估
【正文】
虛、實估是唐代財政史研究中的疑難問題與核心問題,涉及唐中后期財政制度的方方面面。但專論虛、實估的文章,僅有劉淑珍先生的《中晚唐之估法》(注:載《史學集刊》1950年第6期。)(以下簡稱劉文)一篇而已;此外,李錦繡先生的《唐后期的虛錢、實錢問題》(注:載《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2期。)一文(以下簡稱李文),也對此多有涉及。以上二文引證雖詳,但因不得要領,對虛、實估誤會頗深。其他論及唐代財政制度各種著作中,雖然都有對虛、實估的說明,但為其復雜性所困擾,一般不作深入研究,多采用劉文之說。筆者不揣淺陋,今試就此疑難問題作一正確說明。
一、虛、實估之由來
劉文、李文都將實估當作市場的實際物價,將虛估看作是政府制定的不切實際的高物價,并認為虛估是政府為改變兩稅法下民眾負擔過重而采取的措施(詳見二文)。這一論斷的前提是所謂兩稅法造成了物價的不斷下降。而兩稅法是否造成了物價的不斷下降,這本身就是一個爭議頗大的問題,以此作為前提條件的結論自然難以服人。退一步說,既便是承認兩稅法的確造成了物價的不斷下降,其推斷也不能成立。其一,如果說虛估只是為減輕兩稅法下民眾賦稅負擔而設置的高物價,那么,虛估就應該只存在于兩稅征收之中,而不應該再出現在其他領域中。但事實上,在唐中后期,虛估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出現于兩稅征收中,而且政府的各項收入與支出,包括鹽鐵酒茶各稅、官俸、軍費、和糴、和市、和雇等等,都有虛估的存在。其二,唐后期的鹽價一直在持續上揚(詳本文末節),如果說虛估價是針對物價下落的措施,那糶鹽和榷鹽中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出現虛估,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鹽鐵收支中,虛估出現的頻率極高。其三,如果說虛估是政府出臺的不合實際的高物價,那么,始行兩稅時匹絹3300-4000文的估價到底是虛估還是實估呢?按劉文、李文的觀點,只能理解為實估。因為,若這是虛估,那它在兩稅始行時就已有之,二位先生所謂虛估是兩稅實行之后由于物價持續跌落才出現的論點,便不攻自破。若將它釋為實估,但唐前期匹絹的估價一般在200文上下(詳后),同為市場價,前后期的差價為什么會高達16-20倍呢?顯然無法解釋。這足以說明,虛估的產生與物價的漲落并無關系,其含義也并非是指政府制定的不切實際的高物價。
唐代貨幣思想歷史論文
大致說來,貨幣思想是指人們對貨幣的起源、本質、職能、作用及管理等問題的認識。這些問題和認識在我國封建帝制時代大都有統治階級中的人士思考并提出,屬于統治思想和統治理論。有唐一代,貨幣思想有哪些主要內容,達到了什么樣的認識水平,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以下擬對此類問題加以探討。
(一)關于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唐代對貨幣起源的認識仍然囿于《管子》的“先王制幣”說(亦稱“貨幣國定說”)。此說在《管子》一書中多處言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見于《國蓄》篇,曰:“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玉起于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边@一觀點產生以后影響至巨,幾成定論,成為貨幣起源說上的主流認識。
唐代堅持此說的以張九齡、陸贄、白居易、楊于陵等人為代表。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張九齡在所擬《敕議放私鑄錢》中指出,“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抄勺,乃為錢以通貿易”。[1]德宗貞元十年(794),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準,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又說:“錢貨者,官之所為也?!盵2]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兇;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縮。圣人知其必然,于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散之”。[3]穆宗長慶元年(821),戶部尚書楊于陵認為,“王者制錢,以權百貨,貿遷有無,通變不倦”。[4]
這些言論從便利商品交換的技術角度及維護政權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解釋貨幣的起源,認為貨幣乃是帝王賢哲人為設計制造出來的,在認識上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觀點”,[5]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看法。它把貨幣的產生解釋為是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物,從而混淆了貨幣起源與商品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進而阻止了對貨幣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實際上是人君之權柄,是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一個工具,根本不可能看到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產生的,是用于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質所在。總而言之,貨幣起源論上的膚淺和錯誤,決定了貨幣本質論上的想當然和謬誤。這樣的認識水平,與西漢司馬遷所持“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6]的貨幣自然發生說相比,無疑在正確的認知道路上是相去甚遠的。司馬遷雖未認識到貨幣本身即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他把貨幣的產生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認為“龜貝金錢刀布之幣”是“農工商交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關于貨幣起源的正確的和客觀的觀點。唐代統治階級則僅僅是接受《管子》的成說,并沒有去認真地加以思考研究。
(二)關于貨幣的職能
歷史課堂初中歷史論文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直觀感知
在講授式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把更多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極力壓縮課堂互動時間以便于自己講授。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的“容器”。眾所周知,學生是富有個性的個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教師講授多少就能接受多少,相反是要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知識解構,然后再形成建構。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摒棄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通過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在創設問題情境中需要注意,問題是包含在情境中的,情境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進行,要能讓學生形成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以鴉片戰爭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以的話題來引導學生談談對的認識,然后用幻燈出示林則徐的照片,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提出問題“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由此而引入林則徐虎門銷煙板塊的學習。在這節課中,教師并不是直接向學生講授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歷史,而是以林則徐這一人物為背景來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閱讀教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極大,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已經習慣了向學生講授知識,擔心在課堂中讓學生探究無法讓學生理解知識。其實,學習過程中只有讓學生主動去探究、摸索,才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币虼?,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模式,這樣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要在教學中落實這一點,教師則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新文化運動教學中,按照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思路,以問題“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在討論和交流活動中促進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其次,在組織學生討論中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來進行精講。如在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學中對問題“五四愛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有什么意義?”的解析,要在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它是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引導應用豐富體驗
歷史課程和生活是有著必然聯系的,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多地向學生傳授書面知識,所以在教學中也就很少將歷史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眾所周知,歷史是研究人類過去的事情的,這就自然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而將歷史和生活隔離開來,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歷史觀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歷史和生活結合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后應用歷史去分析社會生活。以北伐戰爭為例,它證明了國共真誠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間的合作、生活中同伴之間的合作,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北伐意義出發來進行分析。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歷史觀來分析歷史。如在內戰烽火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分析,讓學生理解只有國家統一才是最大目標,也可由此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水平初中歷史論文
一、如何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1.由封閉的教學模式向開放化模式轉變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事件的人物、時間、地點、過程、結果和評價等內容,很少走出教科書,在教學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內涵,思考歷史跟地理和政治之間的關系,打破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可以利用網絡技術來獲得新時代最流行的歷史元素,通過對比來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社會快速發展要求學校采用素質教育教學,但很多學校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也是針對考試而言,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注重素質教育,例如,在學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容時,要加深對顧炎武先生語句的理解,不要只知道這句的意思,要真正理解其內涵。通過分析古人的思想和觀點,明確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中華兒女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為祖國作貢獻的。
3.設置課堂情境,加強互動和交流傳統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書本的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對此喪失了興趣。所以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采用多媒體或者小組表演的方式來模仿課程中的內容,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二、結語
歷史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歷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觀念。初中歷史課程是整個歷史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須要改變教學思路,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情境教學初中歷史論文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優勢
具體而言,初中歷史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些學生歷史成績不理想,最重要的就是其對歷史這門學科缺乏應用的學習興趣,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像物理、化學等學科有課堂試驗,也不像體育、音樂等學科有豐富的課堂活動。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通過在歷史課堂上創設情境,將其它學科的各種元素融合進來,豐富歷史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上發揮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歷史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過去,指導現實,而過去的事情僅通過白紙黑字呈現出來,其說服力難免會大打折扣。而情境教學可將歷史現實直觀的顯示出來,呈現出一個生動的歷史場景,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聽覺上,學生都會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從而加深對知識內涵的理解與把握。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還要“學會學習”,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將終身學習的理解貫徹人的一生,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與創造性,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情境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從而促進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
情境教學包括語言情境、問題情境、實物情境、多媒體情境、表演情境等多種,課堂上可根據學習內容、教學資源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選擇不同的情境創設法:
(一)課堂引入的情境創設
創設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發展,這也是進行情境創設的必要原則。老師要在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前引導的作用非常關鍵,而以營造情境教學引出教學內容,可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伊始,可以應用問題情境法,用一些設計新穎、緊扣課堂知識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一些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介紹,可以直接分析,以引導學生回歸課本,例如:“為什么說具有軍事家、政客、文人的三種身份?”“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學上的造詣體現在哪里?”等,讓學生圍繞問題在課本中尋找答案。除了創設問題情境外,還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把抽象的知識生動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印象。比如南昌起義、鴉片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都被拍成了電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其中一些片段,并將觀看完整電影作為課后作業,學生通過視頻演示仿佛置身其中,深刻體會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并基于現實的角度分析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影視資源初中歷史論文
一、使用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樣
(一)影視欣賞,攻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課堂上使用影視資源,大多是以影視欣賞的方式,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突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攻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講解史前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筑時,教師可選用《古代建筑紀錄片———天覆地載》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筑風格以及歷史韻味;講解“鴉片戰爭”的內容時,教師可選用《鴉片戰爭》《林則徐》等影片中關于“禁煙運動”的片段,再現歷史場景。
(二)角色扮演,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在條件允許時,教師還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教師可把影視資源改編成歷史情景劇,讓學生親身參與歷史場景重現,體會當時的人、事、物、情,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講解“”的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欣賞紀錄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的片段,并挑選部分學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重現其中的經典對話及經典場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對人物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有了深層次的認識。
二、時間安排:連貫緊湊,分配合理
司法行政化傾向歷史論文
內容提要:今日中國"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方略,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整體上說,我們的法制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由于諸多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原因,我國現階段的法制現狀仍然存在令人難以滿意的地方,特別是司法不獨立性,具有嚴重的行政化傾向。本文試就多個方面分析其原因之所在。
關鍵詞:司法行政化依法治國歷史緣由
正文:
在今日之中國,"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的法制建設日新月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的國家欣欣向榮,法制建設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從整體上說,我們的法制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由于諸多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原因,我國現階段的法制現狀仍然存在令人難以滿意的地方,特別是司法不獨立性,具有嚴重的行政化傾向。對此,很多學者從歷史根源、現行體制、蘇聯模式、司法制度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鄙人對中國司法行政化傾向的歷史緣由甚感興趣,因此,不揣淺陋,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中國司法行政化傾向的現狀
1、法院運行體制行政化。隨著法制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中國的司法獨立受到行政的嚴重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司法具有嚴重的行政化傾向。首先,法官的產生方式行政化。在中國,法官是國家公務員,其產生與行政官員一樣。以院長為例,在中國法院院長由同級人大選舉產生,受同級人大監督,對同級人大負責,任期與同級人大相同,如果在任期內有失職或其他嚴重問題,人大可予以罷免。這樣的政治設計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即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任何國家機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其負面影響。一是司法缺乏穩定性,每開一屆人大,必換一班人馬,司法隊伍不穩定。二是突出了院長在法官群體中的地位,院長往往從行政官員中選出,形成"院長出自法官之外"的局面,有人說,"十個院長,九個法盲"。對普通法官,《法官法》設立門檻太低,有大量的非專業人員進入,雖然也設立了一些保障措施,但并非是終身安全的,具有不穩定性。這種情況與中國古代行政官員兼任司法官員是很相似的。
新形勢下初中歷史論文
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通過傳授和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感受歷史中的事件、思想和觀念,但是我們要運用最現代化的、最新潮的教學理念來引導和組織學生。新課改以來,我們實行了更加開放性的教育原則,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思想和理念,從而開辟了一條更加民主和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自主發展和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加能夠推動學生承擔起學習的任務,增強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小的辯論會,或者讓學生演一些有趣的、有意義的小話劇等靈活的教學形式,來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快速地走進歷史角色之中,激發其自主探索的意識,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和體會歷史,增強自主學習的效率和動力。同時,質疑也是學生獨立成長、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要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以及獨立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歷史觀念甚至是一些見解提出疑問,勇敢地反駁教師的一些看法或觀點,并且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來探索真正的答案,爭取能夠做到想別人之所不想、見別人之所不見,不斷優化和提高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更加寬廣的發展,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使歷史課堂成為塑造人才的基地。
二、有效利用掛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分析和總結能力
掛圖是歷史教學課堂中十分直觀和形象的教學工具,能夠幫助教師輕松地突出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質量。歷史學科由于其自身擁有十分繁瑣的年代、人物、地名等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想要清晰地牢固掌握具有難度,并且在這些知識的記憶過程中會擁有強烈的枯燥和乏味的感覺。教師想要讓學生擺脫這種不良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對歷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運用生動想象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和啟發,還可以使用歷史掛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歷史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以及總結的能力,而且要讓學生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去分析、概括和總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這些能力。比較順利地完成歷史學科的教學任務。掛圖能夠幫助教師詳細地分析和講解每一個事件的原由、經過和影響,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和真諦,從而準確地把握和理解每一個歷史事件,并且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來辯證的看待每一件事情。
三、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不斷磨練自己的思維能力
只有自身親身感悟和體驗過程的事情才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體會。學習也是如此,學生的成長更是如此。因此,在學生學習以及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學習一定的“放手”政策,讓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地去探索和學習一些知識和事情,在歷史課堂中能夠勇敢地進行冒險的探索和嘗試,大膽發揮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敢于犯錯,用于承擔錯誤并且改正錯誤。這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獨立地成長起來,才能夠在錯誤中不斷地磨練自己,使自己更加強大。為此,我們要正視學生在探索道路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在錯誤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多加自悟和更新,自主創造成功大門的鑰匙。同時,教師也要善于為學生提供一些錯誤的案例,采用積極點播和指導的教學方式,激勵、暗示和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正確的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早日形成更加成熟、寬廣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