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篇1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認識;培養策略

為貫徹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教育方針,歷史課程改革將歷史學科素養作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歷史學科素養是指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是多種素養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對歷史學科素養的關注是歷史教學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型,是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轉型,它改變了過分關注知識和應試教學的現狀,適應了信息時代和當今社會對人的發展的新要求。

歷史課程作為學校教育人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素養應體現教育本質,與中國學生的九大核心素養保持一致;應體現歷史學科獨特的思維特質,融匯人類對自身發展的記憶、反思、明智;應體現歷史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緊緊圍繞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圍繞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方法論、世界觀和價值觀。本文對歷史學科素養的核心要素及教學策略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希望能為中學歷史的有效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一、直觀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理解能力

歷史是人們對過去發生事實的認識和理解。一般而言,理解包含兩個要素:領悟個別歷史信息和綜合個別歷史信息形成一個總體感知或概念。理解的行為既是綜合,又是分析;既是歸納,又是演繹。同時,理解還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歷史理解要求我們有歷史性的視域,從現在回顧和理解過去,又能夠共情地理解過去,仿佛身臨其境。在教學中,使用直觀教學手段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理解素養。組織學生參觀遺址遺跡、觀看歷史錄像資料、運用歷史圖片資料等方式都是將歷史信息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直觀教學不但能加深印象,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解歷史,符合中學生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興趣需要。

二、比較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意義不等于文字意義,是要在歷史的上下文中解讀的實踐、文化意義。因此,學生不僅要認知理解歷史信息,在此基礎上還要能夠辨析歷史信息,知道哪些是史實,哪些是后人對歷史史實的解釋。同時,學生還要能夠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和敘述,將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達到以史為鑒、讀史明智的學習目的。在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例如,講清朝歷史時,我們可以將真實的歷史資料與電視里播放的“清廷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辨析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再如,講中美建交的過程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中美聯合公報》與《中美建交公報》的內容,引導發現兩份公報對待“”的不同態度,從而讓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是中美建交過程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并聯系現實,對中美當前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證意識和能力

2011版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將實證意識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培養目標。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生了解歷史的證據。歷史不是用敘述寫成的,它總是用憑證或變成憑證并被當作憑證使用的敘述寫成的。因此,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客觀論證的實證意識就是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是歷史學科最有特色的素養要求。在歷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題是非常重要的題型,主要考查學生的史料論證素養。為此,在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必不可少。教師指導學生搜集或利用歷史資料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客觀而具有說服力的。在這一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證意識,也培養了學生史料論證的素養。

四、繪圖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時空概念

歷史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發生的,離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很難準確理解和正確評判歷史人物和事件,很難發現歷史發展的軌跡,了解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因此,歷史課程標準將時空觀念列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對歷史的客觀性的尊重,也是對學科思想價值的關注。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繪制歷史時間圖和空間示意圖,以此描述歷史,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發展的時序性有深刻的認識,也能讓學生對歷史發展的空間有比較直觀的印象。例如,每個單元復習時,教師指導學生繪制歷史時間尺,標注重大事件及其發生的時間,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將所學知識點用時間連成一條線索,構建單元學習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時間概念。再如,講《三國鼎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繪制“三國鼎立示意圖”。學生在動手繪制的過程中,了解了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地理位置,也有助于理解它們之間的矛盾、軍事沖突和策略。

五、德育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進步的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人類社會在追尋美好與進步的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價值取向。歷史教學最終的目標是要學生形成積極進步的歷史價值觀,產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因此歷史學科離不開德育,德育也需要歷史教學這片土壤。在歷史教學中,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為德育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寓德育于歷史教學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讓學生產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意志,保持e極樂觀、團結進取的品質。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中,我們通過各種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實證意識、時空觀念、價值觀五大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準確認知和理解歷史事件,發現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客觀理性評價歷史與社會問題,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主人翁 興趣 實驗教學 閱讀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3-023-01

一、完成“雙基”及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演示實驗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教材上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多方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有股內在的學習動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根據學校現有的狀態,經費不足的條件下,在教學中以課堂上教師的演示實驗更為重要,通過生動、有趣的演示實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操作和發生的現象,它可以引起學生對化學課的興趣,有濃厚的興趣和愛好,才能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點,對于剛接觸到化學課的初三學生尤為突出。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演示實驗對完成雙基教學任務,培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重視演示實驗并做好演示實驗,對于低年級的化學教學更為重要,通過演示實驗,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興趣,而且通過教師示范也會對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起著指導作用。它要求課堂演示實驗要現象明顯、準確、操作規范化,還要求新穎、生動、有趣。在演示過程中要仔細地教會學生實驗操作方法,啟發學生觀察重要的實驗現象,并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把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的知識形成化學概念。

二、培養能力的有效手段――分組實驗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它應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的普遍規律,即列寧指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并從抽象思維到實踐”的認識事物的辯證途徑。在化學教學中,作為形成學生感性認識的生動直觀,大多是演示實驗,而在學生的認識從抽象的思維進入到實踐時,又往往是自己動手做實驗。

如何加強實驗教學,其中另一個關鍵是加強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只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才能使學生主動地運用實驗手段去探索問題,掌握知識,真正收到加強實驗教學的效果。

學生動手實驗,應注意培養他們有良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起到實驗應有的作用。并且應循序漸進地逐步提高要求。從初中化學實驗一“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到其它各個實驗,都應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一絲不茍、認真操作、認真觀察的態度,學會分析綜合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示范操作,指出實驗步驟的要領,使學生心中有數,操作有序,才能做好實驗。

分組實驗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在實驗室獨立完的實驗,學生根據實驗步驟,自己動手,通過獨立觀察到現象,很自然地引起思維,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這也是培養獨立觀察能力最好的辦法。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教學的基本特征,化學實驗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科學方法和創新精神均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課堂上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化學實驗操作過程,使化學創新式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活、樂、動”的過程,在化學實驗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新問題、萌發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尋找新方法、開拓新領域、獲得新知識和技能。這種讓他們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有效地激發形象思維,提高學習效率,這種學習模式可概括為:

激發興趣:一堂優質課,常常一開始就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而實驗是激起化學興趣的首要外部因素。

閱讀思考:教師在激揚了學生學習情緒、口欲言而說不能的情況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出與新課有緊密聯系,富有趣味性、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

實驗探究:學生的探究熱情被激發以后,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展思維,首先讓學生結合書本知識,緊密圍繞要解決的有關問題,尋找信息,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運用猜想、估計、推理等方式設計實驗,親身進入探索情境之中。其次教師則要根據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提供相關的實驗條件。再次,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究情況,做適當的點撥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在問題討論中養成合作探究、團結互助的良好習慣。

遷移創新: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問題討論,獲得比較園滿的答案,從而產生了成功的喜悅,知識穎悟能力、學習自覺性必然增強。教師則要再次舉例,啟導學生進行知識類比,讓學生通過聯想,形成“新”的發現,得出“新”的規律,在面臨新的問題情境時,能迅速找出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共同要素,從而確定所需解決的新問題可歸屬于已有的何類知識的延伸或擴展,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合理遷移。

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相互矯正,有利于自發地形成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創新能力。使反饋矯正成為學生從實踐到反思、從感性到理性、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

化學實驗在提高學生素質上具有整體的、綜合的、獨創的功能,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節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引導他們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那種自覺的、勤奮的、實事求是的、不折不撓的敢于冒險的創新精神,從而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泥塑 創造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8(a)-074-01

正文

歷史淵源: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漢代墓葬中發掘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唐代的道觀、佛寺、廟堂興盛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有許多商人經營泥塑玩具,泥塑藝術漸漸的也發展起來了;元代之后,歷經了明朝、清朝、民國時期,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是經久不衰,特別是小型泥塑,既可以觀賞,又可以讓小孩子玩耍,例如天津的“泥人張”。至今,雕塑以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泥塑,作為我中華文明的魂寶,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和發揚。

想象創造:關于人類的產生,在我們中國有著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一一女媧造人。開辟了天地,用身軀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殘留在天地間的濁氣慢慢化作蟲魚鳥獸,替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氣。女媧用黃土和水創造了人,成為這個世界的奇跡。泥土在女媧雙手中成為了奇跡,我們的學生也擁有智慧的雙手,泥土在我們手中也能創造“奇跡”。

特質特性:創造不僅是美術發展的“靈魂”,也是美術教育的“靈魂”。美術教學的活動激活支配人創造力的右半腦的作用是其他學科難于相比的,而泥塑這一美術教學活動,正是培養學生空間創造力的有效手段。

泥塑所采用的原料泥土粘合力強,柔軟可塑,適應學生愛玩泥的天性,也符合青少年的發展規律,從而有利于帶動其學習的興趣。泥土通過手的揉搓捏拉可以隨心所欲地塑造出各種立體造型,這些造型具有真正意義上“立體”的效果。泥塑中的立體造型發展了立體空間思維能力,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在繪畫中的一個重要能力——造型能力。

教學實踐:

(1)泥塑教學目的

1.提高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力和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2.模仿優秀雕塑作品,提高立體造型能力與表現技巧。

3.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及概括能力。

4.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題與表現形式語言選擇之間的組織關系。

(2)活動展開

活動要求:根據你喜歡的動物以及人物形態捏制成一個簡單的泥塑。

學生嘗試探索與制作,按自己的表現方式進行捏制。

在創作時,不要拘泥自然真實性,而是根據表達意圖的需要大膽采取取舍、夸張等手法來表現主題。

教師巡回指導,以便學生盡快的理解和完成作品。

(3)小結

在泥塑中,我們學生的技法雖然顯稚嫩,但這樣我們可以不拘泥干細節,注意整體動態的夸張和強調才是泥塑的核心,使作品更具自然天成。

探究創新:學生在泥塑的學習中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模仿到主動觀察再進一步自主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模式是:觀察與欣賞——>實踐與求新——>想象與創造。

(1)觀察與欣賞。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由于青少年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觀察能力有待訓練與提高。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直觀地進行觀察,并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學生通過了觀察——>分析——>認知,都能說出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表現出觀察能力逐步提高和認知因人而異的特性。此外,在觀察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據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欣賞內容主要可以集中在三大層次上:1)雕塑的歷史起源,介紹古今中外的雕塑作品,如半坡彩陶、古希臘、古埃及雕像,介紹產生的時代、背景、用途等。2)泥塑的種類。3)雕塑的發展,主要著重介紹近現代雕塑發展中新的創作思路、新的表現方法,同時向學生出示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彩色圖片,從具體作品的形象、形式、主題、年代、環境、氣氛等要素,進行由淺入深、由整體到局部的感受和認真細致的分析。鼓勵學生多看,“看活眼”,開拓他們的眼界,使學生在對形的感受中,情感得到升華,為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2)實踐與求新。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我發現知識的掌握和認識是從學生的的日常活動自發形成的。因此應讓學生們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探究知識。通過大量的自我實踐,學生有可能獲得更深體會,獲得認知能力的發展。我在教學中,探求新的授課方式和方法,打破過去一味的由老師講授知識的授課方法。在除傳授一些簡單傳統的捏制方法,制作技法如:捏、窩、搓、團等以外,大多時候是以引導學生為主,鼓勵他們大膽放手去做,選擇自己經常用的造型方法,利用自己身邊有的任何材料形成自己的新技法來塑造出簡單造型。對于學生自行創造的表現技法,我還有意識地介紹給其他班級的學生,讓他們自行去實踐,吸取有利于自己制作的方法,從而使比較有普遍意義的新方法能在學生中流傳。

(3)想象和創造。“思維需要形狀”,想象是創造的思維構想,是創造的前提,創造是想象的表現結果。在教學中,并不是自己講,而是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從培養開拓想象力人手,結合故事、音樂等教學手段,讓學生或閉上雙眼退想或用手憑空比劃,在行為中思考想象。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點撥、肯定的作用,千萬不能用自己個人的觀點去否定學生的作品,應從學生的角度去激發其想象力,提高其形象思維能力,并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篇4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6)23-0014-02

歷史教育與國民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命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命題。

現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個學科的教育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也是今天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關注點。

長期以來,大學專業歷史教師在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時,還承擔著各種科研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向學生強調“史家四長”(德、才、學、識),以及強調遵守學術規范,強調做人與做學問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教師可能還是以傳授知識(傳道授業解惑)為主,對歷史教育與提高國民素養(包括大學生、研究生等)之間的關系,考慮、關注不夠。在參與修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特別是參與修訂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引起了我們對歷史教育與國民素養教育的重視和思考。

首先,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培養的要求。這是因為,“核心素養”(英文為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或者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等),是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挑戰而誕生的概念,它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養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養。自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來,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如經濟合作組織(OECD)、歐盟(UE)、美國(USA)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確立起影響深遠的核心素養框架,以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當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養即協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與創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養的機構或國家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其目標均指向21世紀信息時代公民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我實現的新特點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養”的別稱又為“21世紀素養”(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①

其次,經過以林崇德先生為首席專家的研究小組的研究,使我們逐漸明確了什么是“核心素養”,以及核心素養的基本特點。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地說,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是個體解決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時所需的關鍵能力或必備品格;是個人生活必須的條件,也是現代社會公民(國民)必備的條件。

核心素養具有六大基本特點: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教育形成并獲得發展;核心素養具有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核心素養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核心素養的作用發揮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養不僅是一個多元維度的復雜結構,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統一,而且是21世紀人才培養標準,是新的人才培養質量觀。

第三,我們初步確定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是我們第一次面對的問題,是一個挑戰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通過各個學科的學習來實現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落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概括性、專業化表述,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與提煉,是學生在學完學科相應知識之后,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這就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歷史,到底要學什么?或者說,歷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學習和研制歷史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學生當然要學習歷史知識;但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夠掌握學習歷史的理論、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要具備比了解一般的歷史知識更上位的東西。例如:能夠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去理解歷史、構架自己對歷史的解釋;當學生畢業以后,特別是不再以歷史的教學與研究為其生涯的時候,以往的歷史學習留給他/她什么樣的思維品質、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使他們終生受用,并能夠帶給他們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括地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制是基于我們對歷史學科本質和歷史教育本質的認識和要求。

從歷史學科本質來看,涉及對“歷史”“歷史學”“歷史哲學”的認識。我們可以說:歷史學是記錄和解釋人類從古至今一系列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一門學科,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它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人類追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問題,而且要通過對史料的考證、敘述和分析,不斷發現、理解、解釋、評判真實的過去,探討發展律,為當今和未來提供借鑒。

從歷史教育的本質來看,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要具備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這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學習歷史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形成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

這些認識,是我們提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據。我們是從歷史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出發,吸收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在盡量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礎上,研制、凝練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唯物史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歷史學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篇5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有效性

歷史學科對學生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樹立正確的歷史考證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門之所以在初中階段加入和深化歷史內容,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入,借助歷史科學的逐步推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將歷史學科豐富的歷史內涵以及對古文明的發展探究價值充分展現出來,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健康全面地發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義

核心要素指的是學生為達到自身發展進步及新時展的能力,也是學生自我素質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時空觀念、歷史文化、歷史文明、歷史價值觀等,是現階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授課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工作中的關鍵導向。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凸顯歷史學科的文化內涵及歷史文化價值,緊緊跟隨新時代的發展腳步,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促使初中學生學到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培養其更全面的歷史核心素養,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歷史知識夯實基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主要包括基礎文化學習、自我發展能力等,它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首要核心。通過培養核心素養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文化底蘊,培養出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才。素養要高于知識與技能,技能重在側重個人的能力,素養不僅包含個人的能力,還包含能力之上的綜合素養,在個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義。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通過不斷持續的學習,以及教師細心的教學慢慢獲得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續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生核心素養與21世紀下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品質與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師加強自身的學習與發展,還可以指導授課教師更深入地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使新時代下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不斷豐富文化內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學生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要依靠教師對核心素養的落實,教育部門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教育改革,是當下教育任務的難點和轉折點,教育工作者應有臨危不懼,敢于挑戰的責任意識。

二、現階段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足

相關教師應明確歷史核心素養的主旨,深入了解歷史核心素養的基本含義。授課教師在授課時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基礎文學理論,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使教學方式更貼近歷史學科內容的本質特性。有些時候,歷史教育者對歷史核心素養未能有較深入的理解,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元素構成未能有效地綜合,導致對歷史核心素養元素的認知零碎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體現歷史核心元素的組成部分,學生得不到全面的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在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分析

(一)制訂準確的教學目標,指引教學方向教學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學課堂要達到的效果。制訂準確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指引教學方向,還能保證課堂教學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課堂教學要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教學目標的樹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深刻的影響。歷史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對歷史核心素養有深刻的領悟,將標準的歷史課程研究透徹,嚴格把控歷史核心素養的準確目標間的內在關聯,并要充分認識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也是逐步遞進的,不能為追求素養質的發展而忽視學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將所有的核心素養集中在一個課堂中。如在講解唐朝時,為讓學生深入了解盛唐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可運用創造性的思維進行系統分層,考慮有哪幾種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開展本節課堂,深入考慮在授課過程中如何向學生提問,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怎樣才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等。

(二)指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是授課活動的組織領導者,教師本身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歷史教師熟練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情況、教材和教材教學綱要,借助明確的教學方向,科學有效地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提高幫助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正確性,促使學生歷史思維的全面提升。歷史核心素養的表面含義是學生對歷史文化了解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借助學到的歷史文化知識,可以科學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對歷史事件有更準確、科學的解釋,依靠學到的歷史文化知識對該事件在當時造成的影響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借助新穎的授課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在歷史課堂的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借助新穎的授課模式,綜合多個歷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愛好,進而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新穎的授課模式可以是創造問題情境,完成學生對歷史文化的分析,對知識點的理解,對知識點及重點的總結,以實現歷史學科的策略目標。新穎的授課模式可以改變學生的主觀意識對教學環境的認知,新穎的授課模式對授課內容具有針對性,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啟發性,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娛樂性,增加歷史課堂中授課過程的趣味性。新穎的授課模式對受教育者研究問題的積極性有所激發,并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有創造性的思維主觀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死記硬背地學轉變為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后去學,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必要途徑。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找準問題情境這個突破口,制訂創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斷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調動學生內心對歷史疑問的研究欲,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在問題的設定上設置懸念,用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對歷史史料的認證意識和歷史問題的解釋能力。例如,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引出一個有懸念的問題:“運動自爆發以來,作戰節節勝利,在東征取得勝利后,社會經濟全盛發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發生,直接改變其命運,如曇花一現般消失,這是什么原因呢?”在拋出這個問題后,學生的興趣點被激發,主動查找相關內容,以探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學生在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高速發展,并對知識有更深入的認知,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授課教師也可以準備其他輔助教學手段,如在講解唐朝鼎盛時期經濟發展的課程時,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時的地圖,讓學生以講解員的身份為其他學生講解每個地方不同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差異,學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自主分析相應的歷史內容,主觀地講解自己對唐朝歷史文化的理解。歷史資料的理解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講述有效地總結出自己對歷史的觀點和看法,是對歷史價值觀的真實體現。

(四)普及歷史核心素養,提升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歷史核心素養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加強歷史核心素養的普及力度是當下歷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歷史教師都必須熟練掌握核心要素的含義,通過對此的熟練掌握,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歷史教師應當緊跟時展的腳步,自主學習,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應該對課程標準有深入的了解,將教材內容熟記于心;還應該有目的性地學習,增加理論知識。教育部門也應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結構化的培訓,以有經驗、有能力的教師為倡導者,與學生同發展,組織團體研究相關學科書籍,將理論中的歷史核心素養應用于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豐富程度,以此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學會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堂內容,授課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主動討論學習,學習完成以后,教師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歸納和分析,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針對存在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科學的講解和評判,使問題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教育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師要全面貫徹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培育。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以歷史學科的教學實踐為條件的,在當下的歷史授課過程中,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重要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為學生培育歷史核心素養提供支撐,不僅可以讓初中學生的體會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學生的愛國情懷,也可以使其歷史文化底蘊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師要以歷史核心素養為中心,不斷組織探討授課“戰術”,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推進學生核心素養而助力。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班

在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濃厚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整個高中歷史學科中核心素養的中心內容之一,主要內容是指,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事件進行不斷地探究,能夠從中感受到社會責任以及人文追求方面的內容。眾所周知,歷史學科所展現出來的本質就是一種具有鮮明人文性特征的學科。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培養內地班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本文將以此為主要內容進行簡單論述。

一、對于內地班歷史方面教學中的相關要求

在我們國家,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學生,都是要學習歷史課程,尤其是高中學生,更應該注重歷史方面的學習。教師應當重視對歷史方面的教學,因為,在進行歷史方面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但是,在實際的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比較深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比較傾向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在教學模式方面也比較傾向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中比較傾向于教授答題技巧,也就是比較注重教學效果,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那么,對于內地班學生的歷史學科方面的教學,相關教師應該要遵循以下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學科,逐漸會對歷史學科方面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而且還能夠對歷史教材中所體現出來的解釋、推進以及對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重發展方向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樣一來,在學生看來,歷史學科是一種先進文化,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從而讓學生能夠尊重歷史,接受國家歷史的長遠發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第二,學生通過對歷史學科方面的學習,經過教師的不斷引領和指導,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方面能夠起到一定的培養作用。學生在不斷地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對歷史事件傳達出來的精神內容以及思想內容等方面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自身歷史素養方面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還會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歷史教養,促使學生本身變得更加“明智”,在以后的人生成長過程中,能夠做到“以史為鑒”,將自身的缺陷進行改正,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包含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功能,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這一方面的要求,才能夠發揮出歷史教學的靈魂所在。

二、培養內地班的家國情懷素養相關教學措施

1.打造合適的學習氛圍為了能夠有效地幫助內地班的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就需要相關教師為學生們打造一個合適的歷史學習的課堂氛圍。課堂學習氛圍應該是民主、寬松以及和諧輕松的,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歷史知識。高中歷史教材不僅傳遞歷史知識相關內容,還能夠通過學習歷史,促進學生和內地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地區和我國內地地區的交流。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學會通過歷史知識來拉進與學生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鳴等過程。這樣一來,歷史學習課堂就會變得和諧、寬松,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會更加流暢,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能夠更加喜歡上歷史學科方面的學習,并能夠最大限度地接受歷史發展,對我們國家發展歷史的認同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一節合格的歷史課堂的教學氛圍就應該是和諧、輕松的,讓學生在壓力較小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教師還應當幫助學生深層次地體會歷史事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比如,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上冊中第五單元以后的教學內容都是跟我們國家的發展歷史有關,比如,第五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講述我們國家當時面臨的狀況,教材中主要講述了對我國的影響,在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營造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適當地找到一些視頻資料等能夠營造課堂學習氛圍的內容。尤其是林則徐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激發是有著非常好的效果的。讓學生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弱國無外交等深刻歷史意義。2.深層次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教育價值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明白歷史教材中的內容,不僅停留在表面的歷史事件,要深度挖掘歷史事件的深層次的含義,通過將教材中的歷史事件進行深挖掘,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經過對統編版教材內容的簡單了解,可以明顯看出,統編版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較為豐富的教育價值,同時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資源之一。另外,教師在對內地班學生進行歷史方面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地區的鄉土文化、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等方面的實際內容,與我們國家近年來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相結合,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到我們國家的發展以及進步。之所以要讓學生從歷史教材中了解這些內容,主要是因為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當地的經濟條件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后的,很多學生并不了解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政策和方針。比如,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教學內容中,就提出了很多方針策略,以推動我們國家各個地區的進步和發展,其中就包括地區的。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單元的內容,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近年來的改變,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到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介紹教材中的人物事跡,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感,還可以將教材中的歷史事件進行課外擴展,讓學生了解到我們國家從落后發展到現在這種狀況的艱辛,讓學生能夠尊重歷史先輩的革命結果,增強愛國之心。所以,教師在備課、講課的過程中,要對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讓學生從一個個歷史故事中能夠感受到當前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不易,珍惜當前幸福生活。3.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相關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時刻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突顯出來,還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會影響到學生的教學和思想方面的內容。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正確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夠達成教師的教學目的。比如,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對內地班的學生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會為了提高內地班的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會采用題海戰術、反復多次地進行訓練等傳統教學方法,再加上內地班的學生歷史方面的基礎本身就比較薄弱,在這種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下,雖然能夠提高歷史學習成績,但是由于大部分都是死記硬背下來的,所以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并不牢固。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被動學習,整體的學習效果并不好,長期發展下去,還會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到學生在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創造精神的發展,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摧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體現出歷史教育教學的積極性。所以,相關教師在對班學生進行歷史講課的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還要充分利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將教材中的內容放映出來,將書中歷史人物進行“復活”,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歷史人物的精神思想,從而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另外,教師還應當將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變,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將教學方法轉變為創新型課堂、發展型課堂,要讓班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當中,提高學生對國家發展的認同感,同時也對學生人格方面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4.教師應當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將教學效果和素質教育的效果進行有效融合,這就需要歷史教師自身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文化素養,并且對自身的職業給予充分的肯定。只有教師本身對歷史學科具有熱愛之情,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熱愛自己的學生,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魅力和學識來引導學生,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為學生解答疑惑。由于高中時期的學生大多數都處于青春期,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會將教師作為自身的榜樣,會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所以,當歷史教師在教授學生時,就需要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指導作用和指引作用。也就是說,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觀點、性格品質以及教學水平等,要將這些方面的內容作為教學的一種資源,要不斷地影響學生。比如,為了能夠有效培養高中學生的家國情懷,需要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多次向學生講述我們國家的偉大之處,以及經濟發展的具體實力,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眾所周知,教育教學工作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工作,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道德。教育教學工作的從事者只有對自身各個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向著全面性方向發展,尤其是歷史方面的教育教學工作。

三、對內地班進行歷史教育過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根據相關的資料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地區的交通、經濟等方面相比較我國內地地區,都是比較落后的,再加上地區的人們大多數信奉各種佛教等,會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可能會在國家觀念和祖國意識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相關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遵循的原則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國家觀念和祖國意識。這主要是因為,對學生增強國家觀念和祖國意識,從某個角度來說,是非常有利于推動地區的發展和進步的。相關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發揚愛國主義,讓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幫助藏族學生形成強烈的祖國意識和國家觀念。

四、結論

就內地班的特點來說,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就需要教師按照文章中提到的集中培養措施,受篇幅的影響,文中提到的措施是不夠全面的,其他具體的措施還需要相關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繼續探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是有一定好處的,如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支持,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發展觀以及世界觀等。

參考文獻

[1]林金菊.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高考,2021(27):147-148.23):34-35.

篇7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作為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之一,主要指的是一種“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素養,其中蘊含的核心含義是對人的生存價值及生活意義的關懷。其與一般歷史知識中所蘊含的自然科學知識相區別,其是一種誕生并升華于意識世界的觀念及感受。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需要加強引導學生從理論知識中領悟到相應的道德觀念,還需要教師對人文素養的培育予以充分的關注,將其作為歷史學科的教學核心之一予以對待。

(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由于人文素養說是一種人的生命價值為認知核心的價值觀念,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及對平等自由觀念的追尋意識,而學生將這些觀念及意識融入到生活實際中,則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此外,人文素養的培養還能夠促使學生重視個人思想及行為的解放,從而在生活學習中表現出更加突出的創造性及個性特征,利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而就本文所研究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來說,其主要體現在歷史學科的人文特性上,歷史學科本身就是通過研究以往的社會政治與道德問題得出現實意義的學科,因此加強歷史教學過程中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能使得學生更好地發展自我,也能更好地領悟到歷史學科更深層次的教學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現狀

就當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現狀來看,其中依然存在著一些的問題,概括性地來說包括兩個方面:

(一)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理念滯后

當前我國部分高中歷史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及高考前應試教育模式的制約,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以書本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而并沒有依據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提出的要求將學生置于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由此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而難以得到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

(二)人文素養培養重視程度不足

除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之一原因之外,高中歷史教師教學過程中對人文素養培養重視程度的缺乏也是造成學生人文素養無法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具體地來說,有些高中歷史教師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掌握書本上所羅列的知識點,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便已足夠,而對于書本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的人生價值觀等人文素養未予以充分重視,由此對人文素養的培養產生了制約作用。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優化對策

(一)推動教師教學理念轉變

據上文所述,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后性是導致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受到制約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優化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情況,首先就應當推動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首先,學校應當有針對性地組織高中歷史教師進行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法及重要性的培訓,使得高中歷史教師能夠充分重視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改變高中歷史教學“重課本,輕素養”的現狀。

(二)積極構建開放歷史課堂

除了在教學理念上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予以重視之外,高中歷史教師還應當將人文素養的培養貫徹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而由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在于將學生置于教學過程的中心,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積極構建開放性的歷史課堂,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理解并學習歷史知識中所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從而促使學生的人文主義素養得到有效提升。舉例來說,在學習古代封建君主制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電視劇內容進行聯系展開討論,并以此為基礎促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由此以實現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及自由思想等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深入發掘研究教學文本

雖然說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與重視課本知識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矛盾與沖突,但是就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要想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思考以提高人文素養,就必須對書本知識進行深入的挖掘與研究,從而使得學生的思考能夠有一定的來源和依據。如在學習近代中國反侵略歷史的過程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向同學們播放各種愛國電影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中國反侵略歷史的思索與探究,從而從中得到以愛國情懷為核心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及優秀的人文觀念。

篇8

教師在教授初中歷史時,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中的主導生活哲學,在新課程改革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必須注重歷史方面的學習。在國家對于人才的標準判斷中,會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學生的主要體現,這個已成為歷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關于 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研究范文的相關材料,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

 

新時代要求學生應根據歷史教育培養文化獨立和社會參與的學生,包括人文古跡、責任和實踐創新的目標,對于學生的核心技能無疑具有領先的終身學習和學生的教育有積極的作用。

一、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學習是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繁榮、民主的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教育的進步,學習初中歷史是中國五千年源于流傳的文明的重要證明。通過教師教授歷史教科書,可以發展學生關于愛國主義、民主的新思想。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相關知識,通過學習有關技巧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感,達到兩者的統一。義務教育的學習技能分為很多方面,包括觀察、理解和解釋能力。首先是關于歷史感知能力,就是學生能夠對歷史的時間以及歷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時還需要對歷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對于時間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夠理解這種思考事物的能力,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歷史是怎樣進行一個呈現,以及可能性閱讀歷史,在某些歷史情境下想象歷史場景。最后,學生能夠通過歷史信息獲得解釋這種歷史能力,對特定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基礎,還有對歷史的處理能力,進一步擴大歷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夠流利地向他人提供歷史陳述,以提高歷史視角的技能。

二、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引導學生讓他們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科素養,尤其是在歷史學科這個方面。目前學生的核心技能狀況有三個主要技能:個人發展、社會包容以及文化素養。其中,每種類型的素養都包含了很多數據。為了制定核心素養課程標準,需要將核心基礎知識作為每門課程的標準,即將學生的傳統基本技能轉化為現有學科的核心素養。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時間鏈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時空概念和歷史證據。歷史這門學科是需要時間鏈進行串接的。歷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歷史事物無法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順序,那么學生將很難學習。學生如果能夠將歷史事件刻畫在自己的時間鏈上,時間是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時間就像人的骨干,它是連接所有教材內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個就是位置,因為事情在同一時間發生卻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百家爭鳴》這一個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墨子、孟子、莊子等代表任務羅列在時間鏈上,這樣的一種羅列有助于學生的人物記憶。3.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實踐。從歷史的深刻角度出發來進行實踐。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造合適的情境,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比如在教學人教版《》這一節課時,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回憶一下之前的時間表格,然后教師給學生播放虎門硝煙的視頻,接著通過這個視頻來問學生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英國要向我們中國走私鴉片,以及走私鴉片給我們中國帶來的傷害。接著角色扮演,看林則徐是怎樣采取措施來進行硝煙的。通過這樣一些問題的探究,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白鴉片的危害。通過這樣的歷史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多采取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導入教學方法的時候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實踐,學生也可以在這種教學情境當中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評價理論體系建設。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人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從歷史教學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歷史實踐理論平臺架構的參考,以及課堂以外的最大化質量評估的細節,最終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理論,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科學的核心素養培養之路。借鑒歷史的認識和解讀,了解歷史事件、故事的意義,提高對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識含義的理解,使學生在經過特定的歷史學習之后,在第一時間可以依據真實的歷史數據以及具體的事實,見解和更好地理解歷史中發生的一切,處理因果之間的聯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觀地對歷史問題進行相關處理。

篇9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養;三維目標

一、引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保障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理論制度。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也推進國家教育體系的變遷,新時期教育開展不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單層面的實用主義教育,而是思維與能力并發的雙重性教育。

二、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

高中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最高階段,是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對接的過渡階段,對學生的心理、能力以及價值觀都具有直接影響,因此,高中階段的學科教育,不僅要最大限度突顯學科的優勢,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明確學科教學作用。基于此,筆者將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定義為:愛國主義情懷引導,構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誠信、奉獻以及真誠等個人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想意識等綜合發展的學生。

三、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措施

為了達到提升學生內在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實現歷史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技能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融合,必須緊緊地把握住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綜合的教學課堂。(一)課程內容的結構教學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以歷史的演進與發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歷史講解為學生展現了一部完整的人類發展畫卷。教師進行人文素養培養時,應始終保持人文素養的提升與學科內容緊密相連,發揮學科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師進行歷史教學前,首先將朝代歌作為課程的開篇內容,教師以朝代歌為教學引子,并簡單地進行歷史演進概述,提出疑問:“通過聽老師的歷史框架敘述,那么,同學們對歷史的發展分析時,研究下‘個人發展’和‘朝代更迭’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然后,教師進行歷史內容的詳細講解。通過案例描述,該教師辯證歷史觀的引導,融合在歷史初步更迭演進的講解中,并在后期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的歷史思維構建,以人文素養為論證觀點,具體的歷史內容則作為論據,為高中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建立運用平臺,體現了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學科式融合;同時,學生在對教師的問題求證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達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蘊的作用。(二)歷史情懷的引導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在于歷史課堂教學應全方位引導學生形成歷史情懷,具體而言,是指愛國情懷、誠實等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這些關鍵點,循序漸進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某高中教師進行“唐代”歷史講解時,在課堂中補充了關于“李白”、“杜甫”、“李商隱”等詩人的代表作品,并講述了他們的相關故事,尤其對詩人的愛國情懷進行講解,學生在歷史教學課堂中,不僅學到了更加廣闊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被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對愛國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外,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引導,在于教學的思想啟發,以案例中教師的人文情懷教學為例分析,學生能夠通過“李白”、“杜甫”、“李商隱”的愛國情懷,聯想到屈原,這種引導式,反思式的人文素養的啟發教學,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一條線”,成為學生歷史學科探究的主要指導理論。(三)主動式參與、思考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抽象的思維引導,在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中,并不會產生較為明顯的變化,教師為了達到歷史學科教學人文素養長期有效的培養,就必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思考的構建方式。上節中提到的歷史故事教學情懷引導,是培養高中生獨立化的人文素養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種方式為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范圍,增大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途徑。例如:某高中教師為了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經常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歷史文學作品,如,《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等歷史文學性較強的書籍,教師開展教學時,學科歷史事件講解,也要借鑒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相關內容,實現了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知識范圍的拓展,學生通過歷史描述、文學作品描述的綜合分析,逐步建立起歷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寬領域的歷史知識啟發,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四)歷史課堂的靈活運用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歷史知識相互融合,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必須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維系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建立良好的課堂環境。例如:某高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小歷史研究會”,讓學生對“唐、宋”兩代詩歌歷史內容進行討論研究,其內容可以是詩歌、詞、人物、歷史事件等等,學生自主進行課題選擇,將個人研究成果在課堂中進行分享,學生在課堂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分別站在個人的角度剖析歷史,解讀歷史,將歷史作為個人思想獨立、成長的過渡,達到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的探究,是實現現代教育三維教育目標的實踐基礎。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得高中生文學素養提升、辯證性歷史觀念增強,國家意識提升,使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得到實踐。因此,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作為現代教育綜合推進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靳振玲,孫小海.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嶺,朱光輝,袁靜怡.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楊守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東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楊守昌,羅軍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東方教育,2013,14(04):147-148.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教學;教學網站;整合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發展引起了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近些年來,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催生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興起。它不但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范圍,豐富了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界面直觀、聲色具備、鏈接靈活、高速傳輸、雙向互動等優勢,還極大地推進了現代教學理論、教學手段、方法諸多方面跨越式地發展,為以個性化、自主性及交互式學習為特征的研究型課程學習提供了實施的條件和空間,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

將信息技術融入歷史學科教學中,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把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與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對實現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歷史學科教學網站的建立

數字化的軟、硬件環境是實現歷史學科信息化教學的必要條件。為適應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的需要,近兩年來,我校以歷史學科組為核心自主地完成了歷史學科教學網站的初步建設,目前正在完善階段,并開始服務于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歷史學科主頁提供了常用教育網站的鏈接,同時,學科網的教學資源庫還提供了聲音、圖像、動畫、影像等各種資源供師生教學使用,這些都為歷史學科信息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便利的軟、硬件環境和資源支持。

1.史學苑

下設(1)圖文資料(歷史鏡頭、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雜談、古今趣聞、歷史課件);(2)歷史視頻(歷史課堂、揭秘歷史)。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學習資源。

2.學案

下設(1)必修一、二、三的每一課具體學案;(2)(修改的學案的信息)。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及必要的學習指導。

3.虛擬課堂(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考資源

4.在線測試

可以滿足學生自我檢測的需要,并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5.師生留言

對于課外學習過程中學生隨時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開通師生個別溝通的渠道。教師在這里組織指導教學,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充分實現師生互動,協作學習。

6.問題探究

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開創一個自由、主動參與的空間,共同對學習內容的分析、研討和辯論。

7.后臺管理(留言管理、學生管理、題庫管理、文章管理、評論管理)

二、教師在歷史學科信息化教學中作用的發揮

歷史學科的信息化教學是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它對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教學實踐的主導者,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熟練掌握各種信息化教學所需的軟件和多媒體技術,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同時加強對學生歷史學習規律、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能力的指導,以輔助學習。

教師建立虛擬的學習環境,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留下思考、質疑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參與,重視學生互動,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合作與交流,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學科教學網站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學習形式

信息化教學起步之初,我校對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還僅停留在課件的直觀演示等低層次的探索上。即從現成的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中,選擇性地用在學科教學中,或利用多媒體制作工具(Powerpoint等),綜合各種教學素材自己編寫演示文稿或課件。隨著教學改革的需要、教師信息化教學理論的提高、及歷史學科教學網站的建設,逐漸發展為發揮歷史學科本身豐富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優勢及學科教學網站所提供的多媒體多種視聽信息傳遞渠道、互動功能優勢,通過兩者恰當地結合,創設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它呈現出的真實的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將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科教學網站也極大地拓展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為個性化、自主性和交互式的探究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2.學習準備

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要事先搜索好相關網站,當然最好有個人的歷史教學主頁,對相關網站所提供的海量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研究新動態等學習材料進行篩選、加工、整理,編制與教學內容緊密配合的課件,并將其鏈接到自主開發的歷史教學網站上。此外,課前教師還應盡可能詳盡地告知學生需查詢資料的相關網站、網頁,查詢路徑和方法,以提高在線學習的網絡使用效率。

3.學習過程

首先根據章節內容的需要,合理安排網絡課堂,在教師主導下,共同確立本課的學習主題。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主題,點擊歷史教學網站上課文學習主頁和教師提前篩選的推薦網站,獲取與建構有關歷史學習的相關新知識,并進行整理、加工、消化、創新,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最后合作學習制作成歷史網頁上傳到指定的學科網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教師通過主控機組織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聯機或分組討論,完成授課、指導、答疑等學習環節;學生則通過與主控機聯網的工作機在線完成同步學習、質疑、討論、釋疑。信息的雙向反饋過程,彌補了多媒體教學中的不足,有助于及時化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網絡課堂的效率。

4.學習評價

信息化教學進一步豐富了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由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的雙向反饋過程最大限度地獲取學生的反饋資料,在課上即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這就為強化對學生學習能力、參與程度、協作意識等學習過程的評價提供了可能。更有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特性,學生可以在網絡課堂上相互展示各自的學習成果,既方便了討論學習,又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四、反思與討論

歷史學科的信息化教學,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隨著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的深入開展,它必然有著更廣闊的前景。而對于我們這些一線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和實踐才剛剛起步,需要不斷地努力與完善,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效能,服務于素質教育這一大目標。并且,任何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長處,都會對某種特定的教與學有效,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全能媒體,只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規避其不足,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才會更有效、更完善。

參考文獻:

[1]趙新義,齊樂平.高中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新思路.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3).

[2]包紅梅.談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0).

[3]李玉番.探析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新課程:中學,2013(7).

[4]楊哲.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小學電教:下,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