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底蘊范文

時間:2023-11-12 15:4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文化底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文化底蘊

篇1

關鍵詞:明清式;家具;檀木;花梨木;紅木

往前推開那扇房門,伴隨吱呀聲響,忽然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屋內明清式的家具正靜謐地延續著它所象征的那段歲月的時尚與奢華。望著靠門那張造型簡潔、秀麗素雅、散發著木材紋理自然純美的明式古床,贊嘆油然而生,仿佛一縷浮動的暗香令人神往,一股誘人的魅力令人留連。而那些色澤幽雅、花紋華美的桌、椅、柜,甚至梳妝盒,無不在簡潔中透著端莊和典雅,浸潤著清麗與雋秀?;腥粏?,感覺似被股力量緊緊吸引著,那是家具本身散發出的雋永深邃的內涵、氣韻。這份塵封的古典家具百年的人文情懷令人沉醉。

中國明清家具同中國古代其它藝術品一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底蘊,令人回味無窮。一件家具,一件家具裝飾品,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的歷史,一個神秘的歷史傳說。中國家具因起居方式的不同經歷了“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歷史時期,家具從椅、凳家具發展起來到高型家具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也日臻成熟,這一切圍繞人們起居生活服務為中心,以使用者的心意為主軸,從設計、造型到裝飾、陳設,人經歷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家具也經歷著物為人用,適者生存,轉讓承送,成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歷史的忠實見證者。

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家具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家具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家具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家具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家具。明式家具以紫檀木、花梨木、紅木、雞翅木等優質硬木為主要用材。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經過明代中晚期幾代文人的倡導和直接參與設計,明式家具從造型式樣、結構到裝飾工藝都體現出中國古代傳統文人文化所特有的追求自然、空靈、超逸、含蓄、內向的意蘊,散發出濃郁的文人趣味和書卷氣息。明清家具作為中國古典家具的代表作,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家具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具有中國家居文化的獨特氣質。明式家具的整體結構主要以框架式樣為主,小巧精致,裝飾圖案多為局部的鏤空或浮雕,以襯托出醒目的造型,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征,同時還特別講究線條美,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于家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清式家具在造型上則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制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家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別于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明式家具造型簡潔質樸,不事雕琢,不加虛飾,充分顯示天然材質的自然美,有流暢雋永的線條美。清式家具則偏重于雕琢、鑲嵌及裝飾,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明清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藝不僅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古典家具設計的一些思考。現如今,市場上的紅木家具絕大多數傳承了中國傳統風格中的明式或清式的風格,有些在造型和裝飾上,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文化涵養、以及審美情趣作了一些改良創新。明式家具的椅凳面、桌案面或柜門,普遍采用的“攢邊”工藝,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文化所倡導的含蓄、內向的文化內蘊。在裝飾工藝上,明式家具一方面充分利用優質木材的天然紋理體現人們追求自然的心理,展現出一種“天然去雕飾”、“芙蓉出清水”般的藝術品格,這是與明代文化中祟尚自然,簡潔,注重人性本身的關懷情節分不開的。如明代戲劇家李漁,畫家唐寅,祝允明,他們的鮮明文人氣質,特獨出行的個性思想,滲透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具當然不會例外。

清式家具造型品種豐富繁多,式樣變化多端,結構奇巧,匠心獨運,妙趣橫生。用材上,講究純正,大氣,整體用料壯碩厚重,做工精細。家具造型的氣質,雕飾的浩繁精麗,形體的龐大和作風的大富大貴與清宮廷統治者的權勢和欲望相得益彰。后期的清式家具重在紋飾上也采用西洋裝飾,手法多樣,細膩入微,繁褥精密,盡現一派富麗輝煌。清代的皇室貴族對家具的制造也往往事必親躬,提出獨到的看法。如乾隆皇帝就曾多次下諭提出對宮廷家具、園林設計的新思想,這種混合著滿漢文化,體現皇室貴族生活的思想,就深深融入到家具的風格和人文精神之中。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豐厚的文化聚積,使得明清家具數百年來散發著永恒的藝術魅力,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韻。走過千山萬水,經歷滄海桑田,割不斷的還是那美麗的歷史,揮不去的還是那靜謐的夢,傾注一份眷念,與文化合而為一。

現今明清家具古典貴族魅力依然。隨著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古典風格的家具正以其獨特的自然風骨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許多人都希望借家具的古典美來體現自己的品位和審美觀,特別是在一些很有個性的時尚家居中,總會在恍然間看到一組或單件的古典家具,頓時讓人耳目一新。古典家具使空間散發著淡然悠遠的文人氣韻,給人一種和諧雅致的美感。而在古典家具中,明清風格的家具可謂一枝獨秀,獨領。明清家具具有三大優點:一是優美的形態。線條流暢、整體比例均衡,具有獨特之神韻,其代表家具的“靈魂”。形是藝術造詣的基本,某些細節稍有絲毫之差,都會影響作品的氣度與神韻。二是優秀的工藝。藝是仿古家具最為關鍵、難度最高的一環,除工藝精湛,結構、接駁依足古法外,其細部的雕刻深淺和藝術手法,均合乎傳統風格。三是優質的材料。仿古家具必須選用明清時期所用的幾大名木,并根據當時的地方色彩、家具造型、款式、類別選擇合乎其慣用的材種,否則只會影響其神韻以及日后的收藏價值。此外,木紋之美感表現,則取決于開料用材的妙法。名貴木材中,紫檀、黃花梨、酸枝、雞翅、柞晶為極品。

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明清家具承載的豐富歷史內涵和硬木家具“千年牢”的特點,使得中國的明清家具在當今世界藝術品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和身價。由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古典家具的價值,特別有不少海外著名書畫、瓷器、玉器收藏家轉向收藏明清家具,而古典家具的數量又十分有限,據專家估計,明式黃花梨和清紫檀家具數量僅1萬件,再加之近幾年這些家具不斷外流,可謂賣一件少一件,藏家又不愿出手,因此,古典家具價格自然越來越高。如今明清家具的價格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

篇2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完善,積極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新行為規范把教育部的《中小學生守則》和《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精神具體化了。我理解的新行為規范的價值定位是,依托北京古都城市、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區的教育優勢,努力幫助、引導兒童青少年實現自身文化底蘊、國際視野和未來眼光的統一;注重培育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可持續發展素養,在政治信念、品德習慣、身心健康、生命價值、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社會關系、關愛自然、善用網絡等方面具備健康成長所需的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能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016年修訂)》有如下教育特點。

文化維度:

強化價值導向、文化屬性和歷史底蘊

文化底N深厚是北京教育的優勢所在。兒童青少年是在文化場中成長的,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途徑。這次新修訂的《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強化了行為規范教育的價值導向、文化屬性和歷史底蘊:

1.突出北京作為我國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區的文化力量與價值引領,把對我國兒童青少年提出的四個教育要求,即“心有榜樣,記住要求,從小做起,接受幫助”,潛移默化到新的行為規范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現在幫助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了解黨史國情、崇敬英雄模范、尊敬國旗國徽的具體行動中。如,第一條規定:“愛黨愛國愛人民。了解黨史國情,崇敬英雄模范。尊敬國旗、國徽。升降國旗脫帽、肅立,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會唱國歌,聲音洪亮?!边@種積極的價值引領體現了北京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2.明確了中小學生要熱愛我國5000余年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850余年建都史的教育要求,要求中小學生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和孝親尊師品格。例如,在第一條中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民族傳統節日的含義”。第七條強調:“孝敬父母。體諒父母辛勞,關心父母健康,積極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聽從父母的教導,主動與父母交流,禮貌回答問話。外出和回到家時主動與家人打招呼。”第八條強調:“尊敬老師。見到老師行禮,主動問好?;卮鹄蠋焼栴}要起立,進入辦公室要經過老師同意。接受老師的幫助和教育,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和建議,知錯就改?!?/p>

3.培育以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為本的文化,尊重學生個性和學習興趣,遵循兒童青少年身心成長規律,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強自立能力和生命意識。第二條要求:“學習態度端正,有適合的學習方法,專心聽講,學會獨立思考,樂于科學探索?!钡谌龡l要求:“樂觀向上,了解自我,有學習、生活目標。善于和他人溝通合作,遇到困難和挫折積極面對。”第五條要求:“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懂得生命的寶貴?!?/p>

4.新行為規范注重以文化人,強調北京市中小學生要具備現代文明素養和精神風貌。新行為規范注重積極、正向引導,盡量使用積極、正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少用否定性語言和表達方式,意圖彰顯正向語言的積極力量,營造春風化雨、循循善誘的和諧德育氛圍。如,第六條遵紀守法,第十條要求誠實守信,第十一條要求舉止有禮,第十二條要求遵守規則,第十五條要求文明上網等,均以積極提倡為主。

國際維度:

強化國際視野和世界胸懷

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胸懷是北京居民的固有優勢品格,也是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特性的體現。多次強調,我們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把北京定位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四個中心特別是國際交往中心的任務為首都未來發展設定了高遠目標,也使首都經濟、社會、文化、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北京具有中國首都和世界城市的雙重屬性,自信從容、舉止大氣、胸懷寬廣、敢于擔當是北京公民的城市性格。所以,這次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修訂不僅基于我國、特別是北京中小學行為規范教育實踐經驗、特色的研究,也借鑒了國際教育發展的新經驗,重點研究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從中汲取了智慧。

新行為規范把尊重、包容作為重要價值進行強調,要求北京市中小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和風范,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如第十一條強調:“尊重他人隱私,不妨礙他人的工作、學習和休息。尊重不同民族風俗習慣。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異,在國際交往中真誠友好,大方自信?!?/p>

未來維度:

強化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眼光

篇3

一個地區和城市的經濟發展一般會經歷4個時期,主要包括:資源驅動、資本驅動、技術驅動、創意驅動。從生產型城市、生活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到創意型城市,已經成為國內外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軌跡,文化創意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競爭的主戰場?! 叭苫ㄌ煜轮?,楊柳人家天地和”。濟南是山東省會,是我國東部沿海的開放城市,位于北京、上海兩大中心城市之間,具有對接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的區位優勢、競爭優勢和打造“全國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優質資源與條件。

2010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058億元,增長14.9%。其中,金融、信息服務、物流、會展、文化旅游等行業收入增長均超過20%。在服務業內部結構中,現代服務業的地位和優勢日益突出,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44.6%?,F代服務業強力推動制造業升級和產業創新的功能日益顯現,已構成了濟南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齊魯文化交會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濟南在山與海之間、齊文化與魯文化之間發揮著溝通與融匯的作用,形成了兼收并蓄、積淀深厚的城市品質。

濟南融山、泉、湖、河、城于一體,以泉水眾多而被譽為“泉城”,有難以計數的歷史文化遺存。特別是豐富多彩的龍山文化、大舜文化、黃河文化、泉水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商埠文化、現代文化、時尚文化在此碰撞激蕩,交相輝映,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歷史傳統和人文底蘊,成為濟南著名的地域文化標志。

圍繞培育泉水文化品牌,濟南集中打造了“山、泉、湖、河、城”有機融合的著名山水園林城市,充分展現了古城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渾然一體的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對四大泉群、三大名勝、芙蓉街等老街區進行了系統整合保護提升,以泉水特色為內核的城市文化個性得到進一步強化,城市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獲得極大提升。按照“文化引領城市轉型、創意塑造泉城精彩”的總體思路,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就成為推動濟南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轉型、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

篇4

關鍵詞:秦文化;元素;景觀設計;傳承性

一 秦文化元素的提取

有著悠久歷史的統一帝國秦朝,人類社會得到了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社會高速發展著這的同時,也涌現出一大批藝術文化的迸發。在咸陽湖濱水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通過查閱歷史書籍等了解到秦朝豐富多樣的文化元素。從中我們提取出一些有著代表秦朝意義的文化元素,例如:秦朝的樂器編鐘、統一度量衡的秦半兩錢幣、秦歷史傳說東海尋仙、秦歷史文化典故完璧歸趙、指鹿為馬、文字小篆的形狀等等,這些有著濃厚歷史價值的文化元素為本次咸陽湖濱水公園景觀設計增添了一筆濃厚的秦文化色彩。

二 秦文化元素應與景觀設計相結合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文化就是它的靈魂,文化不僅體現在景觀、建筑中,還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景觀設計作為一個人們交流、休閑的空間,除了滿足人們基本生活方式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咸陽湖濱水公園景觀設計中應充分利用秦文化元素符號,特別用于有歷史紀念性價值的景觀設計中,這樣不但能豐富景觀的整體布局,而且能更好地體現景觀設計所要表達的歷史性和時空性。在不同的空間運用代表著不同寓意的秦文化元素符號,既有文化韻味,又能充分體現景觀設計的文化價值。咸陽湖濱水公園的設計就處在這兩種重要因素之間,咸陽以秦朝文化為積淀,所以我們要把咸陽的景觀與秦朝文化相結合,做到互補共生。只有通過秦文化元素與景觀設計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景觀的歷史意義,才能將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更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使人們在欣賞景觀、放松心情之余,不覺地感受更深層次的內涵。咸陽湖濱水公園的設計正是反映了城市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用完美的文化元素來營造各具特色的景觀節點。秦文化元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合理的運用,也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1)咸陽湖景觀設計應體現秦文化的傳承性

社會是人類經過長期生活慢慢創造形成的。社會產生了人們生活的環境,環境發現了人們的生活中需要的景觀元素。人們渴望被設計感動,引發內心共鳴。發現文化元素是一個與人們達成審美共識的可靠平臺。景觀設計是文化的一種現象,文化需要融合到景觀設計中去。文化元素來源于社會最終將融入社會。在咸陽湖濱水公園的設計時我們嘗試從各個角度尋找它在文化層面上的根源,尋找它在歷史上所留下的點滴線索。綜觀歷史、再造未來,從人類文化中提煉出象征性的文化元素,運用到設計中,形成準確、親切、動人的文化底蘊空間。

咸陽湖濱水公園的景觀設計中應把秦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如果我們沒有在設計中去傳承與發揚,那么博大精深的秦文化就會慢慢流逝至消亡。挖掘、繼承、發揚秦代文化并將有價值的文化元素運用到本次景觀設計中是我們設計中不可推卸的義務。我們應該在紛繁雜亂的設計思維中探索具有原創特色的思維靈感、將秦文化元素精髓通過本次景觀設計得到很好的展現。秦文化元素是咸陽歷史上最重要的人類文化,在本次設計中,如果我們丟棄秦文化元素那就等于切斷了咸陽歷史文化的“根”。所以本次設計中,應當更好的體現秦文化的傳承性,使得統一帝國大秦文化元素與現代的景觀設計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并得到更好的傳承。

(2)秦文化元素提升咸陽湖景觀設計價值

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在咸陽湖濱水公園景觀設計中,傳達給觀眾的思想與場地環境有機結合,文化元素與景觀設計的結合。亦然,沒有思想沒有內涵的景觀無非只是種形式的表現,早已開始被人們所唾棄。恰巧秦文化元素中的“編鐘”、“半兩錢幣”、“尋仙傳說”、“小篆字體”等是我國秦朝歷史文化中的基本組成元素,這種文化元素的應用創造出了簡單清晰的結構和質樸感人的景觀,使現代景觀設計具有抽象藝術的美感。形式只是載體,傳達思想、觀念、感受是景觀設計的主旨。特別是在咸陽湖這個充滿文化底蘊的設計過程中,我們理應做到這一點,人們需要美好的文化寓意來填補都市快節奏心靈的缺失,景觀設計需要融入美好的寓意來鼓舞引導置身其中的人們。最終使咸陽湖景觀設計達到不空洞、不虛無,充滿文化寓意價值的現代景觀設計。

(3)秦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和諧共生

現代景觀設計是人們生活環境中的一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元素,秦文化元素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習慣演變出來的,在咸陽湖濱水公園現代景觀設計中,缺少秦文化元素的景觀設計是沒有價值的,現代景觀設計體現人類秦文化的博大精深,秦文化元素體現了現代景觀設計的價值底蘊,因此,在咸陽湖濱水公園景觀設計中,現代景觀設計與秦文化元素是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和諧共生的。

三 結語

通過對咸陽湖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的研究,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了景觀與城市、景觀與文化、景觀與人的重要關系。我們將秦文化元素和現代景觀進行自然而巧妙地結合。用現代的功能要求、觀念手法、藝術展示等來展現或隱含秦文化元素的“形”與“意”,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兼容共生的效果。最終達到人、景觀、文化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1.1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模式缺乏創新性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也隨之加快。在我國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規劃中占據核心作用。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其園林景觀的設計。其中,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美觀度。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個性化,需要通過相關的設計風格充分地體現出一所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說,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發揮出其獨特的設計風格,通過這種設計能夠體現出城市的美觀。然而,近年來,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缺乏個性化和創造性,通常是模仿國外園林設計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進而無法表現出園林自身的特性,無法將城市文化底蘊深深地進行體現。因此,我國城市園林景觀的建設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缺乏創新性、個性化的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城,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與改進。

1.2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缺乏長遠的規劃

合理有效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對于全面推進城市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和極其深遠的意義。然而,在近年來,城市建設的發展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進行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對于城市發展的意識程度不夠到位,缺乏專業性的設計理念,有時沒有清楚其意識到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對于城市化建設和人們生存環境的改造就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因此,無法有效地發揮出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具體作用。當前我國進行園林景觀建設的過程中,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設計形式上,沒有著重考慮園林景觀設計對于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發展具有什么樣的影響與作用,沒有與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進行仔細地思考,只是考慮當前的利益,設計理念缺乏長遠的規劃,進而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1.3城市園林景觀設計

無法體現出城市的人文性與文化底蘊通常情況下,一個城市的城市化建設需要從園林景觀的設計開始,而園林景觀設計應該首先從人的角度和需要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建設與園林景觀設計都應該與人類發展相協調,全滿滿足人的需要,進而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生存環境。但是,當前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中,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設計過程中無法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景觀設計無法體現出人文關懷。除此之外,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不能夠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底蘊。一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園林景觀的設計在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作用,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是一種創新性、個性化、復雜性、系統性相結合,能夠充分體驗出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植樹活動。每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在進行城市化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與城市的發展特性相結合,充分體現出城市歷史文化的底蘊。但是,近年來,許多城市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偏離來了自身城市的文化特性,無法充分地體現出城市歷史文化和自身的特性。

2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策略

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周圍環境等方面,此外,園林景觀的設計要與時展相協調,進一步有效推進城市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有效地進行。然而,在當前,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依舊存在諸多的問題,導致了城市化建設無法得到有效的實施,為了有效解決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關的策略,進而有效提高我國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為人們創建出健康舒適的生存環境,為城市發展提供大力的支持。城市建設中的園林景觀設計應該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針,全面滿足人力發展的需求,進行城市化建設的關鍵是為人類提供一個舒適安康的生存環境。也就是說,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人文關懷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應該全面滿足人類的需求,園林景觀的設計與人類發展的步伐相一致。通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能夠有效地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存環境。除此之外,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以生態平衡為主,與當前的發展步伐相一致,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特征。并且,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創新性和個性化,能夠有效地體現出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的獨特性,全面促進城市建設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速度。

3結束語

篇6

一、校園文化紀念品的前景

我國學校眾多,不同的學校有不一樣的特色和文化底蘊,比如歷史久遠的傳統學校,可以以歷史文化為特點設計延伸校園文化紀念品;藝術傳媒的文化學校,則以藝術創意為特點設計,而機械電子的工科學校,則以電子工業為特點設計。校園文化紀念品也代表現今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更能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能帶動學校經濟產業,學校所在城市的發展。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能起到保護作用,能加強精神文化之間的交流,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設是有積極性作用。

二、校園文化紀念品具備的意義

(一)具備的特質

1.紀念性 校園文化紀念品擁有一所學校獨特的歷史底蘊,能夠突出學校的主題形象和特色,使之引發人們回憶美好的過去,具有較鮮明的紀念意義。

2.藝術性 校園文化紀念品的藝術價值更高于一般紀念商品的價值,各類學校的文化特質的融入,與當代藝術風格結合,更能吸引現代人的審美觀。

3.針對性 滿足不同層次人士的需求,能針對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產品。能面向校內人士、校外人士針對性的制作紀念品。

(二)具備的特色

1.學生技能發展,創意源源不斷

校園人才眾多,許多校園每年舉辦的學生創意大賽諸多,若讓學生參與校園文化紀念品的設計中,既能拓展學生技能發展,又能集合參與學生的創意。校園文化紀念品的產生制作通過了層層篩選,全校投票達到讓人滿意的境界。而也能帶動了學院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優秀的學生或者團隊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獎勵。

2.打造學校自主品牌

學校的標志,代表學校的形象,宣傳學校的方式獨特創新,能使社會人們心中產生有利的影響。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有著歷史底蘊深厚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宣傳學校的美好標志。創造自主的學校品牌,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化特性,注意突出紀念品的文化特色,使紀念品具有學校的文化內涵和烙印,能夠多方面的推廣學校,反襯出學校的內涵和層次。

3.傳統工藝與實用價值的結合

我國有很多傳統、精湛的工藝技能,能夠開發利用制作成獨特的紀念品。在這之上,加入設計實用性的校園文化紀念品,能夠增加實用價值。讓人認識到,校園文化紀念品不僅是一擺設,更能是在生活中常常能使用到的物件。比如木雕精湛的書簽,或者噴印學校風景優美的手機殼,這種既是設計新穎的紀念品,又是生活常見的日用品,能使生活充滿藝術氣息,受到擁有者的喜愛追捧。

三、校園文化紀念品的設計系列

校園文化紀念品的設計應該出于了解該學校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特點,設計精巧便攜的工藝禮品。一件好的校園文化紀念品要以該學校的文化內涵為特色,突出學校的文化特征,使之文化品味和文化價值越高,越受人們的歡迎。而設計開發校園文化紀念品的種類繁多,實用性價值高。

校園文化紀念品設計系列可包括:校園精美禮品:擺件、戒指、杯子等等;校園紀念服飾服裝:T衫、領帶、運動套裝等等;日常辦公文具:鋼筆、筆記本、印章等等;學校形象標志:樓房建筑指示牌、校內公告牌等等其他環境指示牌。紀念品的設計包攬范圍廣泛,一切基于創意新穎和實用價值高為基礎設計。紀念品材質選擇應是傳統工藝技術上加工,比如:金、銀、布料、木材、紙質、印染等等可方面表現校園文化特色的材質。

四、結語

本文說明了校園文化紀念品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形象,列舉了校園文化紀念品設計的意義。有人比喻校園文化紀念品是一個學校的名片,這張名片高貴典雅,有著極高的收藏、紀念意義,可以說是這個校園獨一無二的商品。它作為學校獨有的文化,傳承學校具有的歷史沉淀、辦學觀念和文化底蘊,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精神文化有日益深厚的影響。

篇7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這一觀點常被視為旅游開發與管理中的常識,不少開發者也因此對文化旅游地開發付諸極大的熱情,但現實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遺產地都能因為其厚重的歷史文化而成為游客追逐的熱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這一觀點需要進行深入思考。本文通過對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武夷山研究發現,大眾游客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層元素,他們希望對文化資源進行充分包裝與充分展示。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這一觀點進行了深入思考。本文認為,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動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經過充分解說與合理展示、讓文化不斷“活化”、能夠讓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發揮“靈魂”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旅游;誤解;反思;武夷山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這一觀念早已被不少學者和業界人士認可。早在1990年,北京旅游學會先后組織過兩次關于旅游文化的專題討論,并在《旅游學刊》上發表座談會紀,要明確提出,文化是旅游的基礎,是旅游的內容,旅游是傳播、宣傳文化的載體和媒介(周盼,李明德,1991)。此后,“(旅游)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章采烈,1994)這一說法不斷在文獻中被提起。在國外,眾多研究者也認為文化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關鍵組成部分(crucial component)(Hughes,1987;Prentice,2001;Greg,2002),后現代人們不斷變化的文化消費促使文化旅游地(比如藝術長廊、歌劇院、游樂場、歷史博物館、音樂會等)成為游客青睞的對象(Peterson,1992;Paul,2004)。不少人因此簡單地認為“有文化,就可以很好地發展旅游業”,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地利用文化資源“策劃”大批旅游項目。但現實中成功的案例卻并不多見。一些歷史文化悠久、積淀深厚的旅游地并未因其文化價值高而使旅游業獲得更大的突破,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門可羅雀,一些經過包裝的仿古類主題公園卻人頭攢動;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地、老牌旅游地武夷山接待游客102萬人次①,但景區內的一些文化類旅游景點的游客到訪率不足一半,而同期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武陵源接待游客242萬人次。游客究竟如何感知文化旅游資源與產品?它對目的地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擬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為例進行研究。

1 研究進展

文化與旅游資源的關系。旅游資源是游客消費旅游產品的核心內容,是旅游發展的基礎,而文化將旅游資源“點石成金”(崔郁,曾軍,2007),是旅游地吸引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即便是自然旅游資源,也大多是經過人文化的自然旅游資源(鄭迎紅,2007),游客正是為了體驗自然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和審美享受而來,所以至今仍有“文因景成,景因文傳”的說法。從本質上講,游客主要消費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發點和歸結點(馬波,1998)。云南旅游發展迅速,正是“文化力量已成為云南旅游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侯加科,2007)。

文化與旅游活動的關系。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獲得文化享受,所以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王德剛,1999;于光遠,馬惠娣,2002)。在旅游過程中,游客參與的具體項目總是與文化有關,欣賞摩崖石刻、觀看民族歌舞表演等等。文化是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只有文化介入和溝通的旅游,才能擺脫單純的旅行活動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賈祥春,1997)。

文化與旅游設施的關系。旅游設施為游客提供基本旅行所需,其本身就是社會科學文化的具體體現,能夠增加游客的文化體驗(章采烈,199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游客更愿意看到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設施,這些設施能夠增強游客體驗,提高游客滿意度。

文化與旅游服務的關系。在旅游的過程中,服務人員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的感知,如導游自己要對文化旅游資源有較深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傳播文化,增強文化資源的吸引力,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deRojas,Camarero,2008)。

此外,當地居民對文化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他們以合作的態度參與文化旅游發展能夠有效地保護當地特色文化,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MacDonald,Lee,2003;朱桃杏,陸林,2005)。

綜上所述,文化之于旅游非常重要;但也不難發現,上述關于文化與旅游的關系的論述中,“文化”一詞的內涵不盡相同,學者和開發者眼中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旅游者眼中的“文化體驗”也可能并不相同,也正因為這一差異,才導致現實中一些開發者將“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誤解。本研究將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實證研究。

2 研究方法與案例地概況

2.1 研究方法

調查問卷設計。針對研究的問題,本研究問卷包括三部分內容:游客對武夷山文化底蘊的感知、游客對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態度與取向、游客的人口統計特征等。其中游客對武夷山文化底蘊的感知,主要通過游客對武夷山文化元素的認識度等方面進行測量;游客對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態度和取向,都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對相關問題的態度進行測量。

問卷發放方法。針對研究問題,作者組織武夷學院旅游系師生于2007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在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進行抽樣調查,問卷采用方便抽樣的辦法以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4份,有效率為98%。

調查樣本概況。根據SPSS10.0對調查問卷的統計,本次調查樣本的年齡集中19-40歲之間,男女性別基本一致;教育水平以大學為主;但他們的來源分布比較廣泛,其常住地至武夷山1500公里以上的遠程游客占31.6%,而距離在500公里以內的近程游客共占35.9%(見表1)。這一特征與武夷山的游客總體現狀基本一致,可以認為此次抽樣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夠為本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2.2 案例地武夷山概況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內,1999年根據世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Ⅲ)(Ⅳ),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Ⅲ)(Ⅳ)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在文化價值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武夷山的評價,認為“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武夷山的‘古閩越’、‘閩越族’文化遺存是業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朱熹(1130~1200)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

武夷山自古就是歷史文化名山,四千多年來形成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可以總結為:歷史悠久的古越文化及閩越文化,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深遠的朱子理學文 化和宗教文化,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和茶藝文化以及眾多古色古香的宋代古民居。文化旅游景觀主要是漢古城遺址、朱熹故居、興賢古街等,以參觀游覽為主,另有茶藝表演、地方文化表演等參與性的文化旅游項目。已開發的自然景觀主要有一線天、星村、九曲溪等10多處景點,其中九曲溪上竹筏漂流深受游客喜歡。

盡管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內涵深厚而且種類豐富,自然風光優美,但是武夷山的文化旅游發展仍顯得相對緩慢。在近年來老牌旅游地不斷快速發展的背景中,武夷山年接待游客總數仍在100萬左右徘徊,其中文化類景點的到訪游客人數更是在10萬左右掙扎,經營管理者們覺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陷入困境。事實上,國內許多高品質的文化旅游地都遭遇了這樣的尷尬: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好,但文化旅游發展弱。

3 研究發現

3.1 游客對武夷山文化底蘊的感知

感知范圍。調查結果表明,武夷山的各種文化元素都不同程度地被游客所感知,但一些可直接感觀感知的文化元素顯然具有較高的感知比例,如高達74.1%的游客聽說過武夷山大紅袍茶葉,68%的人聽說過武夷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地,而對稍有深度的武夷山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感知度明顯較低,如閩越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的感知度分別只有22.4%、16.3%(見表2)。

感知深度。進一步對游客就武夷山文化元素的感知深度進行測量發現,即使對同一文化元素,游客其實只能感知到一些表層的內容,如對于武夷山的朱熹理學文化,38.1%的游客知道“朱熹是大思想家”,而僅有17.3%的游客聽說過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即便是對于武夷山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樣一個被媒介廣為傳播的話題,也只有36.4%的游客知道武夷山入選名錄的理由還包括朱熹理學、閩越文化等深層文化要素(見表3)。

實際產品感知。調查結果表明,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感知與認識程度也主要限于最具視覺沖擊、最直觀的文化旅游產品。在游客實際參與或觀看到的武夷山文化旅游產品中,主要包括摩崖巖刻(67.7%)、茶道表演(64.3%)等比較容易直接感觀的文化活動,而對需要一定欣賞、品味素養的文化項目參與度較低(見圖1)。

感知評價。盡管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調查發現,游客對武夷山文化氛圍評價卻比較低,58.9%的游客認為武夷山文化氛圍“一般”或“沒有”文化氛圍(見圖2),這說明武夷山深厚的文化內涵并沒有被眾多游客感知或體驗到,從而也就沒有得到眾多游客的認同。

3.2 游客對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態度

研究發現,對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方式,游客總體上傾向于將文化資源“物化”為可視的旅游產品,即通常所說的“軟”產品“硬化”,武夷山的游客對能夠將文化直接展示出來的開發項目的贊成度普遍較高,如對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盡量恢復建設一些相關建筑”和“在當地建設綜合性展示館、陳列館”的贊成度均值分別是3.98、3.93,并且態度一致性較高。與之相應,游客更希望武夷山加大宣傳力度,找知名人士為代言人進行形象推廣,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游客對武夷山文化表層化的需求(見表4)。

同樣,對于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取向,游客的態度再一次印證了上述發現,即游客更傾向于利用各種形式的項目來展示文化的內涵,如“提高導游素質”、“恢復建設古書院”、“建特色茶館”等贊成均值分別為4.38、4.14、4.12,并且一致性較強(表4)。他們更希望能夠通過導游解說或具體的直觀感受物(如古鎮、古書院、特色茶館等)來體驗武夷文化內涵;他們更愿意選擇包裝過的、多形式的、生動地將內涵層層展示出來讓人能感受到的文化或文化產品(如茶藝表演、多媒體放映、紀念品等)。旅游本身就有娛樂(entertainment)因素,文化旅游也不例外(Hughes,1996),因此,生動、活潑、具有娛樂性的文化展示形式(如文化活動、文藝表演、風情園等)受到了游客歡迎,調查中顯示武夷山游客多數對具有娛樂表演性的文化產品開發方式比較支持(見表4)。而缺乏有效的文化展示,“資源本身歷史文化挖掘和再現不夠”(Kim,Cheng,Joseph,2007),一方面使武夷山具有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資源“養在深閨人不知”,另一方面也使游客不能體驗到武夷山獨特文化旅游資源帶來的享受,會降低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見表5)。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武夷山案例研究表明,在文化旅游地中,大眾游客關注的只是一些可直接感知的文化元素,與之相對應,他們更多地希望加強文化的展示與解說,提高文化的可感知程度,比如“恢復建筑”、“提高導游解說水平”、“建設陳列館”、“加大宣傳力度”等等,可見,大眾游客感知的“文化”已經偏離了文化資源中的“文化”本身。顯然,認為文化資源中“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大眾旅游的“靈魂”是一種誤解。

但這并不表示“文化”不重要,只是對于普通大眾游客而言,他們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表層。文化是旅游發展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旅游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的概念比較寬泛(Hughes,1996),各人“文化”所指各不相同,專家所指的“文化”往往指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而大眾游客偏好的“文化”是指他們能直接感知與觀看的文化。將大眾旅游中的文化感知與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混為一談,將歷史文化價值等同于旅游吸引價值,以這種指導思想去開發大眾旅游產品,顯然與大眾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旅游開發自然難免陷入困境。

4.2 討論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后現代社會文化的影響使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游客參與到文化旅游中,其主體不僅有“有文化游客”,還存在“大眾文化游客”和“流行文化游客”(And6es van Der,Greg,2006)。由于大眾游客自身文化素養的局限性,他們更傾向于消費可以感知與觸摸的“文化”。

篇8

關鍵詞:餐飲;文化;性格

直隸官府菜由來

“我以前從來沒有聽過河北菜,但這次河北的展覽非常引人注目”。在第二屆全國餐飲博覽會結束后,牙買加駐華大使韋恩?麥庫克對記者說。不僅這位對中國餐飲有濃厚興趣的外國友人對河北菜不了解,就連很多飲食業的專家對“冀菜”也是了解的甚少。但在此次的全國餐飲博覽會上,河北直隸官府菜的出現,終于使“冀菜”走入人們的視野。

直隸官府菜有很明顯的兩個特色,它既是來源于民間但同時又具有很典型的貴族風格,有本土地方特色同時又兼容天下美食的風格與特色,從遠古走來而鼎盛于清代及民國時期。直隸官府菜是由于京城附近的“直隸省”而命名的。

直隸省內最大的城府為保定府,飯店隨處可見。在過去,君王巡查,官員的留任,全國及世界的人在此處聚集,如商人、各種民族、南賓北客,因此菜的種類也會多種多樣,匯集在此。同時由于直隸總督府的特權因此在各地招攬了很多餐飲水平很高的廚師,把各地不同的技術融會貫通形成――直隸官府菜。

透過特色看文化

從直隸官府菜菜式看餐飲文化

從治理官府菜菜式上看其菜式精致并且大氣,形象特征突出,彰顯其直隸官府及貴族的特色。其在菜式上制作極為精細,從有些菜品可以看出很強的雕刻功底。菜肴在鮮嫩、爽滑、醇厚、干香基礎上,兼具多種口味,南北皆宜,在注重“色、香、味、形”的同時,又增加了“料、器、養”的特點?!叭绻f色香味中,味是菜品的根,那么菜品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則是它的魂?!瘪R鳳歧說到。從直隸官府菜的菜式上,不難看出保定是一個有著長遠歷史的古城。從元代開始,保定就成為了京畿重地。由于其從屬關系,京菜和宮廷、貴族菜對保定的餐飲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從地理位置上分析,它緊鄰京城,因此許多官員和商賈到京畿都要經過保定,這些人在保定逗留的同時也把自己當地的餐飲文化引入到了保定??梢钥闯?,保定的餐飲文化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保定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政治地位,其本身性格存在知足常樂,思想上也相對保守,冒險精神比較差。由于歷史原因造成其習慣于追隨北京,而俗話“天高皇帝遠”正好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由于直隸關系造成其俯仰隨人的性格。保定餐飲流傳至今多為形式大于內容,每道菜都存在其獨特的的故事和一段歷史的特色。保定人性格的溫和,使其餐飲不僅繼承了宮廷及貴族餐飲同時并沒有拋棄地方及大眾的特點,它把兩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形成其特有的餐飲文化――具有宮廷貴族和地方特色。

從直隸官府菜口味看餐飲文化

菜系之間區分的重要尺度是――口味。直隸官府菜最顯著的口味特色就是醬香,這種醬香是一種獨特的甜面醬。由于直隸官府菜用甜面醬調味,因此菜品的顏色呈現出暗紅色,口感帶有濃密的醬香味。保定人很重視傳統,在北京城的影響下,他們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多是以北京為中心,其在飲食的口味上就體現出他們的口味不會向重慶、四川等地特別辛辣而是以清淡和味道香為主。受宮廷與貴族的影響他們是十分注重禮儀與理解的,他們對于吃的內容和餐飲內部空間環境都非常的講究。保定菜肴口感的溫潤是受到保定人謙遜的性格影響的。

從直隸官府菜套湯看餐飲文化

俗話說“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黏”,這句俗語簡單明了的概括和總結了直隸官府菜套湯的主材和其主要的作用。保定人雖然對湯的要求沒有廣州等地區要求的那么高,但是還是存在自己的特色,套湯主要是注重味道的鮮美。保定人對于燙的重視程度可以完全看作是歷史的產物,皇宮和貴族對于套湯的重視程度完全的影響了保定人對湯的重視程度。直隸官府菜的套湯也是保定人對于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傳承。

從直隸官府菜器皿看餐飲文化

“烹飪除了講究色香味俱全以外,器皿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最近我省保定會館挖掘復原的溫盤可為保定餐飲器皿文化的代表”河北烹飪協會會長馬鳳岐講到。溫盤是直隸官府菜的特色器皿,它不僅具有精美的造型,而且非常耐看和實用。溫盤的結構為兩層,上面一層的瓷胎較薄,下面一層的瓷胎較厚,而中間有一定的間隙,這種造型的形成尤其特殊的作用,在溫盤中空層加入熱水,這樣可以有效的保持菜品溫度和味道,從這一器皿上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人的智慧和能力。當然除了溫盤以外還存在一系列的器皿,例如:溫酒壺、溫盞、溫碗、溫盅等。和保定人溫和穩重的性格一樣直隸官府菜的瓷餐具多為凝重并且內斂的青花瓷。

保定人為人忠厚老實,在保定通常人們見面大招會都會說“今天你吃了嗎?”從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保定人對于餐飲的中式,在當地的餐館中點餐,他們多是不注重盤子和菜量的構成感,而是每道菜都會裝的滿滿的,從每道菜的分量上就可看出保定人的忠厚老實。

保定會館

保定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是一座有名的歷史古城,它把飲食和其本身的歷史文化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因而是保定的餐飲文化具有其本身的特性和個性。例如:保定的保定會館,也是中國餐飲年度十佳名店。梁連起領導的保定會館發展極為迅速,可以用“飛”字來形容。它發展如此之快其原因我們可以從量方面來看――菜品和其文化空間。保定會館曾被贊為“能吃的博物館”。從吃的角度分析,也就是主要指向它的菜品。在此次的餐飲博覽會上展示的“一品文官菜”和“一品武官菜”,令來看展的人們驚嘆不已。這兩種菜在外觀上給了人們全新的視野,其造型是和清代文武官員官服上繡片的圖案是一摸一樣的,由原材料精心制作而成,這是一大創新,這兩種菜無論在材料和造型上都和文化歷史接軌和融合。其招牌菜還有總督豆腐和李鴻章燴菜,從這兩道菜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內涵。我們從其文化空間來看,保定會館可以說是一個博物館,其裝修典雅古樸,由磚雕、木雕、石雕、書法、印章、老照片六中古老的元素相互映襯,營造出了渾然一體的古典美韻;此外為了更好地打造一個文化的空間,當人們進入保定會館就餐時,就會看到有身著“官服”的服務人員對客人進行服務,并且在此處可以邊享用奢華的直隸官府菜,還可以看專業的表演,使人們仿佛置身在清朝,更為深刻的感受清朝的文化。在這里吃飯不僅僅是為了溫飽,更能體會到悠久的歷史文化。用文化打造餐飲品牌促進了餐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結語:知名的中國菜系都是與其歷史悠久的文化相結合,而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淵源,正是保定菜得以發揚光大的根本。人的性格受到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影響,它們同時影響本地的餐飲文化。因此,餐飲文化的發展是與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就像一面折射的鏡子,很好的反映出不同時期的人類文化、政治和經濟關系。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保定飲食文化 豆丁網

[2] 《餐飲空間文化設計》 劉蔓著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9

篇9

關鍵詞:人文景觀元素;桂林;兩江四湖;融入

1 桂林兩江四湖景觀概況

桂林兩江四湖自古便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旅游勝地。唐、宋時期就有“乘一葉輕舟盡覽城中景致”的水上游覽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景觀因人類活動受到破壞,一度出現河湖斷裂的情況。為使桂林兩江四湖恢復“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政府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自1999年開始的3年改造,不僅重新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再現了“一水抱城流”的景致,同時修復了古代建筑萬余平方米、文物古跡50多處,為其融入了大量的人文景觀元素,成功樹立了桂林兩江四湖旅游新品牌。

2 人文景觀元素在桂林兩江四湖中的融入

2.1 桂林兩江四湖中的橋梁景觀

橋梁景觀是桂林兩江四湖中的特色人文景觀元素。其中的玻璃橋最為著名,整座橋以十分精湛的工藝,用水晶玻璃建成,不僅是桂林景區的第1座玻璃橋,也是中國第1座玻璃橋。而古榕黃橋,則是以圓明園玉帶橋為建設靈感,用雙橋的形式與周圍環境相呼應,寶積橋則是參考古城墻設計手法,添加了城門、門洞等元素,充分融合了我國歷史人文景觀設計元素,木龍橋更是以我國名畫《清明上河圖》為參考,將北宋木橋作為其橋身設計的參考依據,并設置于宋城公園中,實現了公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融合。

橋梁這一人文景觀元素在桂林兩江四湖中的融入,不僅有效地豐富了周邊景致,充實了周圍自然景觀,同時也可以作為溝通連接各部分景觀的交通工具,使前來旅游的人們在欣賞自然的風景的同時,享受交通上的便利。

2.2 桂林兩江四湖中的雕塑景觀

雕塑景觀也是桂林兩江四湖中的重要人文景觀元素。在景觀改造階段,一些名人塑像紛紛建起,例如,王正功塑像、王鵬云塑像等,都為景區添加了更多的生氣和文化元素。同時,在榕杉湖沿岸,還留存了大量文學家、藝術家依據桂林山水風光,所創作作品的山水詩文圖碑刻,例如,杜甫的詩詞、張大千的畫作等。

這一人文景觀元素在桂林兩江四湖中的融入,不僅為景區營造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同時也向前來旅游的人們展現了桂林山水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各界名人對桂林山水的贊譽。

2.3 桂林兩江四湖中的樓亭景觀

在桂林兩江四湖中,也建設了大量的樓亭景觀。例如杉湖東側的知音臺,以我國古代樂器琵琶為設計造型,以王正功與本地景觀的歷史淵源為設計靈感,使亭臺與周圍古樹、水流、山石等自然景觀相呼應,展現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深遠內涵。而杉湖中的日月雙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銅塔,兩座塔在整個景觀中十分突出,使人們能夠一眼望到,在景區中發揮著豐富景觀層次、吸引游客視線的功能。杉湖整體景觀,主要是以當地著名的亭臺樓閣建筑為背景,而木龍湖景觀,則是將宋代歷史文化遺跡中的樓亭建筑作為人文景觀元素,不僅充實了自然景觀,同時也展現出了景區中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樓亭這一人文景觀元素在桂林兩江四湖中的融入,不僅以多樣化的設計形式,突顯了各個景區的特點,同時也將周圍的自然景觀聯系到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諧、生動的天然山水畫作。

2.4 桂林兩江四湖中的民族圖騰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景觀元素,桂林當地少數民族眾多,尤其以壯族為主,因此,在兩江四湖景觀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圖騰。例如木龍湖北岸設置了6根灰白色的高大石柱,每根石柱上都精心雕刻著大量的圖騰,其中包含了犬形紋、牛形紋、云雷紋等。其中,牛形紋是很多少數民族傳統民族圖騰,在壯族民俗文化中,牛是莊稼人的守護神,古時民間經常會舉辦“舞春?!?、“牛魂節”等民俗活動,人們甚至認為吃牛是十分不敬的事情。同時,犬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族圖騰。犬是人們最早馴養的動物。在壯族,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狗,人們認為夠具有去寫的作用,能夠保護全家的平安,并為一些孩子取名“狗寶”,以求孩子一生平安。這一人文景觀元素的融入,為桂林兩岸四湖景觀添加了藝術色彩,并實現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對我國文化的宣傳發展有重要作用。

篇10

部分初中生認為歷史課程枯燥、乏味,沒有趣味性,因此,對歷史課程缺乏興趣。然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可以使歷史教學具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聽故事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歷史內容和歷史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

【關鍵詞】

初中生 歷史 歷史故事

根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學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歷史教師就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補充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故事。本文筆者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師不能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教學。

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歷史故事教學,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確,導致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在講故事,而且講不到課文中的知識點,從而導致歷史故事影響帶到正常的課堂教學;而另一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時,總是把歷史故事一概而過,當學生正興致勃勃的聽講時,突然開始講課了,這使得學生產生失落感,再加上學生的好奇心強,導致學生整節課都在想教師剛開始講的歷史故事。

2.歷史教師缺乏對歷史故事的應用。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講授知識點,因此,忽略了歷史故事的應用,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形式,即使學生想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了解豐富的歷史,也被教師阻擋了。歷史的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歷史教師對歷史知識匱乏。

大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只局限于課本知識,歷史教師教學過程中,把課文知識講授給學生后,就不再講授其他歷史知識,從而使學生無法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部分歷史教師在完成授課后,就不再對自身加強歷史文化的學習了,導致歷史教師的歷史文化知識匱乏,學生在提問的時候總是無法應對。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如果想擁有一節好的歷史課,歷史教師就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因此,歷史教師要合理的利用歷史故事教學,使歷史故事發揮其作用。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懸念的歷史故事導入新課,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使引發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歷史故事中也可以設置教學的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學生只有自身對歷史故事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課程,在學習時也會主動的配合教師教學,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使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得到提升,歷史教師也在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時,增加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好的歷史素養。san

三、針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的運用歷史故事提出的策略

1.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如果想要使歷史故事在課堂上發揮效果,就要合理的運用歷史故事,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創設情境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歷史在講歷史故事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圖片,使學生融入課堂氛圍中,感受教師所講的歷史故事的情感。例如:歷史教師將要講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華夏之組》,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好課件,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將歷史故事“大禹治水”穿插到教學中,在講故事時,教師可以播放幻燈片和音樂,使學生能夠感覺身臨其境,感受大禹治水的傳統美德。教師通過“大禹治水”,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奉獻的精神。這種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不僅使歷史故事發揮效果,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把握好講歷史故事的時機。

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以盲目的引用歷史故事教師,一節課有許多的教學環節,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結構,才能使歷史課堂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故事不僅僅只是吸引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也可以把知識點融入到歷史故事中,這樣既吸引學生的注意了,又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因此,歷史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把握好時機。

3.采用合適語言講故事。

據調查,巧妙、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比死板、無聊的語言表述更夠吸引人的主要力,使人的心情愉悅。因此,歷史教師在將歷史故事語言要帶有感彩,要生動、有活力,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師在講故事時也要層次分明,有條理性,這樣才能使學生聽懂教師所講的故事內容。同時歷史教師也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在講故事時做到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總結

總而言之,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廣泛的運用,可以增加學生和教師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使學生在聽故事時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培養自身的情感,使自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教師也會提自身的歷史文化修養,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發揮自身的知識能力,增強對學生的歷史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作者:羅亞君 單位: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學

參考文獻:

[1]魏杰.基于初中歷史的創新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