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23:04: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學論文

篇1

歷史學是典型文科專業,在其教學活動中存在諸多文科共性問題,如: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知識性課程較多,方法論的課程很少;教學手段單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多重科研而輕教學,教學內容陳舊等。這些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文科專業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來常常為學界所攻詰。毋庸置疑,在這種僵化陳舊的教學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很難保證,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也極為堪憂。許多高校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不斷通過推動教學改革來扭轉這種局面,力圖將研究型教學落到實處。總體看來,業已形成的規范性認識將“研究型教學”定位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要有課題(專題、問題),師生共同研究、共同討論;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引導而學生自主鉆研;三是實現知識的“內化”,通過體驗,提升素質和能力。基于上述特點,很多高校圍繞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層面展開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課堂教學改革是主要發力點。從教學氛圍的培育到學習興趣的培養;從教學主體的互動到課堂效果的評價;從教學過程的優化到教學手段的更新,探討不可謂不全面,不可謂不細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關研究學者,考古鑒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極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相較而言,對于課外實踐這一環節卻長期疏于關照。古語有“紙上得來終須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說,特別是對于歷史這門偏于理論和知識的學科,更是需要注重實踐,否則所謂研究型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研究型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精神,自主鉆研、自主創新,這種能力的培養只通過課堂是很難實現的,實踐環節不可或缺。人的能力總是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所學知識,方能實現“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于聽到的信息能記住25%,對于聽且看到的信息能記住45%,而對于聽到、看到且做過的事情則能記住70%。也就是說,雖然課堂有內外之分,但卻不應割裂開來,唯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教學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方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于學生來講,課外實踐活動的實現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參加甚至主持課題研究,或者自發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即便是做一些兼職也可視為實踐活動的一種。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課題研究從目前來看對于本科生而言機會還是比較有限,而自發參與社會活動或者兼職目的性不強且隨意性很大,這都難以收到實效。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見習、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2歷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事實上,歷史學專業的管理者和教師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確的認知的。但是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這種認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并沒有落到實處,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按照培養大綱要求,歷史學本科專業在課堂教學之余,還設置有固定時間安排的實習活動,包括課程見習和綜合實習兩個方面。課程見習,顧名思義是針對于特定課程所安排的實習,如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考古學通論、史學論文寫作等課程,一般要安排至少兩天的單科實習。綜合實習,又稱為綜合認識實習,即提供給學生一個較長時間(一般為7天)去校外開展實踐活動。無論是課程見習還是綜合實習,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重返歷史現場、開展田野調查,將文本知識與現場實況互為映證,使枯燥乏味的文字變為立體形象的鮮活材料,從情感上和學理上更為深刻地感受歷史背景、認知歷史事件,進而將所學知識與身處的社會、自然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內化的體驗。這樣一種設置和安排,無疑是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一個平臺。

這樣一個平臺如若搭建規范完備,就能夠將合作性、問題性、實踐性三個維度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的實習環節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幾無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傳統教學理念的慣性作用,“重理論而輕實踐”,高校管理層面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和支持,比如實習經費安排比較低難以有效開展活動;二是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課題、論文”至上的傾向依然比較嚴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實踐教學;三是院系在運作中對于師生安全顧慮過重,往往簡化甚至改變實習形式,當下一種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實習活動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從而規避責任,但實踐活動卻變成了旅游觀光。實踐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畢業論文寫作,其設置的目的在于檢驗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知識、思維能力等各種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將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學習的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能力和水平。但是近年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的聲討之聲不絕于耳,有部分學者甚至提出廢止這一規定,其原因就在于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的論文嚴重浪費了教育資源,傷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達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強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各高校也紛紛采取舉措,力圖改變這一現狀,如進一步規范論文寫作流程和制作要求,嚴格論文的考核和評估,加強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管理等。

但從效果來看,似乎難盡如人意。就歷史專業而言,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較低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一方面專業課程設置偏重于知識體系掌握和理論觀點介紹,而方法論課程設置較少,加之大學期間又鮮有機會參與科研活動、接觸乃至寫作科研論文,以致到大四階段畢業論文寫作時有手足無措之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嚴重不足,也就很難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另一方面,大四階段正是學生面臨擇業的關鍵時刻,考研、找工作成為核心內容,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很多學生在重重壓力下沒有心思、也沒有精力投入過多時間在畢業論文寫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幾天時間就草草完成,其質量也就可見一斑了。

3研究型教學導向下歷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與展望

研究型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教學與研究、實踐的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勇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課內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搭建一座橋梁,以問題為導向,在師生平等而又積極互動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間。正如前文所述,課外實踐的全面開展和落實,主體環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著力點就是抓好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活動。若要做好這一方面,需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層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視實踐教學活動,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扶持和激勵機制。在目前實習補貼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免除師生后顧之憂;面對指導教師主動性不強的現狀,高校可以將實踐教學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或者可以通過課題等方式給予指導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針對于歷史學的專業特點,高校應該積極引導具有豐富考古經驗或者田野調查經驗的高水平教師充實到指導教師隊伍中來,以優化師資結構。

在畢業論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舉措嚴把質量關,還可以結合實際進行適當變通,如將時間安排至學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學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師層面。無論是校外實習活動還是畢業論文寫作,都需要指導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互動,可以說實踐教學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負責的敬業精神。以田野調查為例,一次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活動往往需要極為耐心和周全的準備工作。事先要有具體的運作方案,包括確定調查主題、遴選合適田野點、制定詳細調查計劃、準備充足經費、培訓人員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調查期間,要結合實際情況把握好計劃進展的節奏,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保護好師生的安全,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

篇2

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記載,是培養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對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重要意義。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唐太宗也說“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要以知興替。”可見,學習歷史可以加強個人的修養。除此之外,歷史上高考中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說白了,它直接關系著你的高考成績,在當前情況下,你沒有選擇的余地,不管你對歷史有無興趣,但在主觀上你必須重視它。

二、要認真聽講聽課

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一般都會把所學內容的精華在課堂上講解,并集中解答同學們比較難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并形成體系和線索。這在高三尤為重要,因為高三課堂的特點就是容量大,速度快,而且極切近高考。老師往往會聯系高考考點,考綱,和往屆考題,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全神貫注,力求聽懂老師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跟上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爭取在課堂上留下知識的深刻印象,減輕課后復習的負擔。

三、要善于把握

歷史線索歷史是一門線索性極強的科目,上條脈絡清晰的線索可以使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國近代史的學習,我們可以把它分類,歸納成三條大線,即: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民的反抗和斗爭;中國的近代經濟的發展。而在列強的侵略的這條線索下,可以歸納到,第二次,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中日,帝國主義的狂潮,以及日本等,這樣就把分散的歷史通過列強侵華這條線聯系起來了,省下了我們很多工夫。還有,課本有些東西看似零碎,只要我們注意整理,還可以找出其歷史線索,無論是時間線還是空間線。

四、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

歷史的高考題型,一般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所以要切實地注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凡是書上的文字都應認真去看,還有書上的小字部分,每頁的注釋,也要做到一一過目。不要僥幸的認為這不會考,那不會考。要抓住考試重點的同時,全面地鋪開戰線。還要反復不斷地看書,持之以恒,特別對重要的章節有強烈的印象,這樣才能打好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基礎好了,才能完成從“自由王國”的飛躍。最后做起題來,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同時就有了心理優勢,不至于在高考時過于緊張。

五、要重視對做題的訓練

篇3

作者:宋繼超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美術特長生歷史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美術特長生對歷史知識了解、學習、掌握的程度并未達到教育大綱的要求.通過筆者自身的調查了解來看,美術特長生歷史學習成績不理想,歷史知識素養偏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的因素多出現在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與方法不正確以及學習的動機不強烈;同時,也有來自于學校與教師等外在因素,如學校與教師對歷史學習的重視不足,忽視對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監督與管理,導致歷史學習與美術專業課程的學習出現矛盾,并不能妥善給予解決等等.以上的諸多現狀,都是引起美術特長生對歷史學習存有不同程度的忽視、厭學的主要因素.而存在的問題則有以下幾方面.學習目標不明確、后勁不足每個學生都必須具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只有為自己樹立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后,才可以更加自覺地、努力地進行學習;同時良好的學習目標還具有導向、激勵、制約等心理作用,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過筆者的認真觀察、了解與分析,在美術特長生中,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甚至沒有學習目標,只是隨波逐流應對考試.他們沒有認識到歷史學習對其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放棄了對歷史學習或是減少了對已學歷史知識的整理與鞏固.學習興趣不濃郁、學習意志比較薄弱由于美術特長生大多數把其愛好、興趣及學習時間放在了專業課程上,再加之歷史學科需要大量的記憶,學習內容枯燥、乏味等等,這都是導致學生們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的因素.由于對歷史課程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們在歷史課堂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氣氛不濃郁,甚至出現了歷史課曠課的學生日益增多.當問及學生們為什么會對歷史學科不重視甚至出現曠課的問題時,學生多表現出一種無奈,或是表示可以原諒的想法———我們對歷史課學習沒有興趣,同時它對我們的未來發展沒有太多影響等等.這些現象,完全可體現出美術特長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濃,自身的學習意志薄弱,沒有產生自主約束力.學生缺乏自主性學習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對其整個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的影響都非常巨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強烈,也就能越加堅持學習,對學習成績的提高也幫助極大.而美術特長生的歷史學習的主動性與專業課程相比之下,其自主性學習能力就差很多.由于美術特長生基本都存在歷史知識的底子較薄,以往的學習方法也多以死記硬背為主,加之缺乏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整理、鞏固,沒有系統地將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理順、貫通,只能死記硬背這些零散的歷史知識,這就引發許多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一種畏懼心理.由于學習方法的不正確,導致對歷史學習沒有自信、學習態度消極、興趣不高等.

提高美術特長生歷史學習有效對策

明確歷史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歷史教師應讓美術特長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并樹立目標,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才會具有面對并戰勝困難的勇氣.歷史教師要使學生充分認知、理解歷史學習對其自身素質的提高與未來的發展重要意義.同時,側重于學生們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愛好,引導、幫助學生們樹立不同的、適宜的學習目標,要讓學生們感覺不到學習目標的壓力過大,經自己努力過,可以完成這個目標.這樣一樣,才可以增強學生們的學習動力.當學生們達到目標之后,歷史教師則可以再適宜、適時的進行下一個學習目標的制定,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高目標的標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應該做好自己教學內容安排,最大程度地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融合性、趣味性,以增加歷史課堂的感彩與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同時,還要側重于發掘與美術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相關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可以從中更多地了解一些相關歷史知識,提高其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再加上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將歷史知識結合生動、幽默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們注意力,進而逐步達到使其產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與此同時,歷史教師還要充分體現出自身的高尚情操、豐富的知識素養以及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將自身的活力與素養全面的展現給學習,讓歷史課堂充滿快樂的因子,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與幽默及快樂的笑聲.這樣的歷史課堂才是學生最需要的課堂,才會使更多的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郁的興趣來,也才會使美術特長生對歷史學習產生自主性的學習,以配合課堂上歷史教師授課的生動、有興趣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的正確學習方法,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是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夠主動獲取更多知識的基礎.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令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功,無論是現在抑或是將來的學習與工作之中.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引導、幫助學生們掌握一種或是更多種的正確、良好的學習方法.首先,及時的對歷史知識進行預習與復習.這也是實踐證明后的成功學習方法之一,這也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學生們掌握此方法之前要進行督促、監督的重點,并使其形成一種習慣.其次,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習慣.任何知識在我們剛剛學習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們進行自主的、積極的去對未知知識的探究性學習,從多方面去了解、理解該方面的知識,同樣,這種方法也適用于歷史學科的學習.歷史教師可以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以此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題目,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此類相關知識的理解、記憶程度,還有助于讓學生們產生更加濃郁的學習興趣,從而豐富其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歷史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對美術特長生的歷史學習的影響極其重要.如果歷史教師都沒有繼續學習、繼續深造的興趣與態度,沒有一個良好、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也很難全面提高美術特長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更要注重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首先要做到提高對新時期歷史教學的方法與教學觀念的轉變.其次,豐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這樣才可以真正發揮出教師的職責,提高教學質量.

篇4

一、強化日常有效訓練

歷史小論文寫作題是對傳統材料解析題的創新與發展。兩者在考查學科能力方面有諸多相通之處。材料解析題的有效訓練有利于提高考生作答小論文寫作題的應試能力。一方面,材料解析題的有效訓練有利于培養考生的學科思維,掌握應試技巧;另一方面,材料解析題的有效訓練有利于增強考生作答小論文寫作題的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因此,除了日常教學中進行相關能力滲透外,還需要強化材料解析題的有效訓練。另外,小論文寫作難度大,綜合要求高,要想取得滿意的復習訓練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還要在行動上制訂詳實周密的復習訓練計劃。在高三學年開學之初,備課組應該就小論文題型的復習模式、仿真試題的選取、訓練時間的分配等方面進行合理謀劃,整體布局,做到訓練時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高考真題

高考真題是日常教學的指]棒,也是最有效的復習資料。在教學實踐中,將近幾年的江蘇高考小論文真題及其評分標準和參考答案進行整理、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對于教師而言,可以摸索和總結小論文試題的解題策略,增強課堂評講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學生而言,可以直面真題,領悟答題要領,增強對此類題型的應變能力。為了取得訓練效果最大化,需要將真題、評分標準及往年考生答題范文進行有機結合,綜合運用。

三、細化解讀答題要求

江蘇高考歷史小論文寫作題的答題要求相當明確,一般包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和字數限制等。簡單的十幾個漢字隱含著豐富的小論文答題技巧和解題思路。對其詳細分析和深入解讀有助于提升學生作答水平。考試要求可以解讀為:第一,觀點明確。要求小論文必須有明確的論點,這是答題的關鍵一步。論點正確與否關系到小論文得分的高低。考試作答時應該開篇即用簡潔的語言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或立場,做到開門見山。第二,史論結合。要求小論文的論據需要史料的填充和合理的評價。考試作答時要多角度、多層次論證觀點,堅持論從史出。考試作答時需要做到試題提供的背景材料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背景材料作為論證史料的第一來源。第三,邏輯嚴密。要求論證過程具有邏輯性和嚴密性。考試作答時所引用史料要始終緊扣論點,不能偏離主題,更不能出現常識性和知識性錯誤。第四,表述清晰。要求小論文不僅要有議論文的基本結構,也要體現歷史學科的特色。行文時可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文字表述上要使用歷史學科語言,行文清晰、簡明扼要,無需用華麗的詞語修飾。

篇5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知識的創新是通過有創新欲望和創新能力的人實現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

1、使學生具有永不熄滅的創新欲望。

要不斷創新,首先就要有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斷創新的欲望,才能進行有意識、有意義的創新活動,也才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中國具有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對于這些,中學生總是充滿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在教師看來

非常的幼稚,甚至是無意義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是一種對好奇心的滿足。他們正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所以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多么無意義,教師都不要簡單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學生的每一次探尋,遇到的都是教師的“不可能”、“無聊”的斷語。那么,他們的創新欲望就會慢慢萎縮,很難具有創新精神。

2、使學生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活動是人們從事的主要活動。既然是創新,就預示著風險。而且,當創新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知識創新的難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敗的風險越來越大。一次創新的成功也許是千百次創新活動受挫的結果;一個人創新活動的成功,也許是成千上萬的人創新失敗的結果。面對創新路上的困難,人們只有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始終不一地堅持創新,才可能最終獲得創新的碩果。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應該是歷史學科的優勢。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很多都是經過科學家的艱苦勞動和無數次的失敗才創造出來的。另外,通過講述無數革命先烈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經歷無數次探索和失敗后,中國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實都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震撼,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升華,逐步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圍繞問題多方尋求解決問題的答

案的過程。現行的歷史教材,總的來講比較重視科學性、邏輯性,而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方面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來彌補,通過開展“歷史小論文”、“歷史創作”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例如,一個學生在歷史小論文中通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展開多方面的聯想。首先“縱向聯想”,指出文天祥視死如歸的力量源泉來自“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熾熱的愛國之心”。接著展開“逆向聯想”,痛斥當今社會上極少數只顧個人利益,而忘了國家利益的社會渣滓。另外還展開“橫向聯想”,聯想到今天的青年學生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不能辜負老一輩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把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肩負起來。由一位歷史人物的事跡,這位同學就展開了如此豐富的聯想,充分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發散性的特點。如果經常開展這類活動,會極大地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包括學習過程方法掌握與選擇的獨特性,思考問題角度與質疑內容的獨特性,解決問題方式的獨特性,學習結果表達的獨特性。

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對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提出質疑是創造出新穎、超常成果的途徑,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需要。試想,如果我們對已有的理論和成果不加任何質疑地全盤接受,人類將永遠停滯不前。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一個學生在《從隋亡唐興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煬帝心胸狹窄、不容賢才是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會出現“貞觀之治”是與唐太宗愛護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該生從人才的角度分析隋滅唐興,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貴的。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義,求得解決,這樣才能進步。

2、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長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

篇6

論文關鍵詞:本杰明·布魯姆,掌握學習,初中歷史教學

 

本杰明·布魯姆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在學校教育方面,他倡導“掌握學習”教育思想,即強調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并堅信只要時間充足和方法得當,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掌握的水平。這一觀點否定了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只有大約10-15%的學生能正真成功的“天才教育”理論。因此,在當今中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背景下,學習和研究布魯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對我們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認為:“掌握學習”效果如何,取決于三個變量,一是先決認知行為,指學習者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各種能力。二是取決于先決情感特點,指學習者參與學習過程的動機作用的程度。三是教學質量,它是在學校和教師直接控制下發生變化的,對學生的學習和學習過程會有重要的影響。另外教育學論文,布盧姆“掌握教育”思想還重視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教學評價體制的形成,其目的要求學生掌握學習中的主要內容,以實現相應的教學目的。這些原則和方法對初中歷史教學也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首先,歷史教學應以課程標準為準則,合理制定歷史課教學的計劃工作,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安排教學工作。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編制合理而科學的教學計劃,并按時、按量、按質地完成教學計劃。在寫教案的過程中,多注重歷史基本概念的解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突出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同時在歷史史實的教授過程中注重歷史事件的背景及影響的分析,讓學生把握住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講解課文的重難點的過程應該力爭深入淺出,還應體現出大歷史觀,培養學生把握宏觀歷史的能力,從而促進具體歷史問題的學習。

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傳統歷史教學多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提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景、收集資料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體驗歷史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要求同學在學習新課的同時查找相關歷史資料,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再例如:在講解《全民族抗戰的興起》這一課中,可以分析日本為何有三個月內的狂妄之言?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直觀的展現中日兩國海、陸、空三軍軍事實力對比,并總結近代以來中日兩國經濟及軍事實力由相當到相差懸殊的原因。最后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教育學論文,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日本的狂妄之言必將不攻自破。通過分析,讓學生在愛國之心的驅使下,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再次,在教學的同時,授予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是一種有關教與學的“樂觀主義”教學理論。之所以說是“樂觀主義”是因為這一理論從根本上反對個別差異先天性和不變性的觀點,而“主張只要能找到幫助每一個學生的方法,那么從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學好”。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很重要。從歷史學科的特點看,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多且雜。結合初中歷史開卷考試的特點,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來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培養學生上課記筆記的良好習慣,老師的板書是一節課內容的梳理,也是一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因此記筆記能讓學生快速、準確的掌握本課的知識點。當然,不同學生記憶的特點和過程肯定有所差別,應該鼓勵學生探索符合自己學習習慣的學習方法。

最后,注重教學評價。“掌握學習”最后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評價機制,檢驗掌握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制定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單元教學目標”,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對群體教學進行反饋矯正,包括了課后測驗,單元形成性測驗、補救教學、再次形成性測驗等過程,最后形成評價結果。這體現了集體教學到個別教學的全覆蓋,其最終結果是要求絕大多數同學都能掌握所學內容。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卷和閉卷兩種形式,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階段性測驗。其中教育學論文,開卷考試試題內容應緊扣課程標準,符合課標中規定的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閉卷考試應緊扣書本,要求學生掌握書本的重要知識點。經過反復訓練,讓同學們掌握解題方法和思路,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點,把握住書本的重難點,最終能提高學習成績。

綜上所述,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利用“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原則,客觀上對初中歷史教與學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在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動機;對教師而言,有助于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有效地因材施教,并對學生充滿信心,實現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全面提升。

篇7

關鍵詞: 圖書館學位論文管理再利用

1.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學位論文的學術性質和學術價值決定了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學位論文通常指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為了獲取學位資格,向學校或其它學術機構提交的學術研究論文。它是學位申請者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科學研究的總結,是具有一定獨創性的一次文獻。論文的選題一般都是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所探討的問題相對專一,對問題的闡述詳細、系統且不乏新穎的學術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專業的前沿領域和重要問題。因此,學位論文與普通科研論文相比,具有文獻分析面廣、數據與圖表量大、理論分析充分且深刻、參考文獻大等特點。基于以上原因,學位論文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是進行學術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獻資源[1][2]。

根據檔案法和有關規定,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已經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學校應當對紙質檔案材料和電子檔案材料同步歸檔。其中教學類文件材料的歸檔按原國家教委、國家檔案局的《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的相關規定執行。在《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中,第十條為優秀的、典型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及評審意見。第十一條為研究生及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冊、學位論文及有關審批文件。因此,電子檔案材料的歸檔是必須的。

1.2山西師范大學的快速發展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山西師范大學創建于1958年,前身是晉南師范專科學校,1964年升格為山西師范學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為山西師范大學,1999年山西省職業師范專科學校和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并入,至今已經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

隨著該校博士點的申請成功,該校已經具備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學位授予資格,未來還會迎來更好、更快的發展。學生人數的增加,學科的發展必然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2.校圖書館學位論文的收藏、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圖書樓310室是博碩論文庫,從中可以獲取紙質版和電子版的碩士論文資料。其中電子版的碩士論文是從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為Word格式。而歷年的學士論文資料只能從各學院獲得。

第二,學位論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僅占用內存空間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該校要求碩士畢業生在離校前必須將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學位論文直接提交給校研究生處存檔。其中電子版的論文資料采用文件夾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審核力度不夠,因此提交的電子版論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很多學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別存放在多個Word文檔中,給電子論文的管理和電子論文的入庫帶來了很多不便。而學士論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第四,校圖書館自建資源中提供了一個VF開發的博碩論文摘要查詢系統,但它只提供了簡單的論文摘要查詢功能,沒有實現論文全文在線閱讀、論文提交和論文下載等功能,這樣的系統不利于學位論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圖書館數字化文獻資源中提供CNKI系列數據庫(清華同方),但是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沒有山西師范大學的論文資料。

第六,碩博論文庫設在逸夫圖書樓,屬于新教學樓,很多學生不了解情況,此閱覽室參閱人員相對較少,因此,本校學位論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強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3.1加強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

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統一學位論文組織形式。在對原規范進行合理的完善和補充后,出臺一份新的、細化的論文組織形式規范文件,并具體落實到各學院。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確的學位論文電子版,并且要求相關人員審核電子版格式正確后學生方可畢業離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內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應該要求各學院相關人員進行Word格式轉pdf格式的技能學習。經過這樣的嚴格要求,相信一兩年之后的學位論文都將以pdf格式提交,減輕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量。

第三,對論文答辯為優的學士論文進行歸檔。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較強的專業,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以開發軟件系統作為論文的支撐,除提交電子版的學位論文外,還需同步將另外兩份文檔提交。一是將所開發軟件系統打包后提交;其次為一份日志文檔,將系統使用說明做簡要介紹。

第五,圖書館采用一些措施加強宣傳,積極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學位論文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等工作。

第六,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整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基于山西師范大學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1開發檢索系統益處

首先,學校本科生在大三階段要選擇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和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學士論文的設計、開發和撰寫,很多學生在選擇導師和選擇論文題目時存在很多疑惑。開發一個學位論文檢索系統能夠讓他們很快查詢和了解相關導師的研究方向,盡快鎖定自己的論文方向。

其次,碩士研究生在入學后,需要和學院溝通選擇自己的導師并開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對各導師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了解不足,所以檢索系統的開發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檢索系統的開發讓導師的指導作品和學生的學位論文公開化,論文的公開化是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必然帶來本校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因此,為了實現該校畢業論文,特別是碩士畢業論文的再利用,設計和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備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3.2.2檢索系統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一個集注冊登錄、論文提交、論文檢索、論文統計、論文評價、后臺管理為一體的系統,其中論文檢索為核心模塊。

第二,論文提交模塊包括論文電子表單的提交和論文全文的上傳。

第三,系統應該設有審核機制,相關人員可以直接進入后臺對已經上交的論文信息進行審核。

第四,論文檢索模塊應具備初級檢索和高級檢索功能,并具備兩種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確匹配。

第五,學生登陸系統后可在線查看論文全文并免費提供全文下載功能。

第六,系統需收錄山西師范大學1994年至今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2500余篇。

第七,論文表中的字段分為:基礎檢索字段、排序輔助字段、審核字段、上傳字段、圖書館收錄字段,其中論文編號是主鍵,學生學號是外鍵。基礎檢索字段還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導師姓名、導師單位、學位級別(碩士或博士)、學位類別(全日制或教育碩士)、論文類型(應用型或基礎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學科專業備注、學位授予年度、中文題名、英文題名、中文副題名、英文副題名、中文關鍵詞、英文關鍵詞、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學位論文管理中學位論文檢索算法。傳統的基于查詢項匹配的檢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過多,且查全率、查準率不高,用戶篩選不方便等問題[4]。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一種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已應用于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對論文題名(caption)、關鍵詞(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詞器對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戶輸入的檢索詞進行分詞處理。在分詞處理的基礎上實現檢索和排序。

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選擇學科門類。教育部公布的十二個學科門類分別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由于用戶一般會選擇相同或者相近的專業進行查詢,因此學科門類的選擇和限制能夠很好地解決“一詞多義”問題。

第二步,采用“檢索項+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查詢技術,并去除重復項,得到檢索結果集。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四到六個,能有效地表征論文的主題。但是由于用戶提取關鍵詞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關鍵詞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能夠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計算相關度,并按照相關度的大小,對檢索結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優先級別為一,keywords優先級別為二,abstract優先級別為三。優先級別相同的論文則計算檢索詞的詞頻,詞頻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準率。

新算法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準率方面有較大改進,用于學位論文檢索的效果明顯,且實用性很強、易于工程實現,基本滿足了高校學位論文檢索的需求。隨著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進,開發和使用校本系統必將是一種趨勢。

相信隨著學校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和學位論文檢索系統的使用,該校學位論文的利用率會很快提高,并且一定會帶來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金春華.我國數字化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現狀與建議,省略.

[2]趙嘉朱.中國學位論文管理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

[3]袁銘蔚.基于本體的向量空間模型的壓縮算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12.

篇8

阿米爾的母親因為生他死于難產,失去母愛的阿米爾極度渴望父愛,成為父親所珍愛的兒子是阿米爾童年時代對自我身份的追求。在父親為哈桑治病時,阿米爾內心曾想到:“我希望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殘疾,可以乞換來爸爸的憐憫。”

(卡勒德胡塞尼,2006:p46)父親的個性與弱小的阿米爾截然相反。父親在教育阿米爾的過程中忽略了阿米爾的性格特點,所以阿米爾一直沒能夠成為父親心目中的完美兒子。為了追求他的自我身份——成為父親心中最珍愛的兒子,阿米爾極力排斥父親所愛的孩子——哈桑。為了追求自我身份,阿米爾不斷地使用喪失良心道德的手段。阿米爾將自己的生日禮物藏在哈桑的房間里,誣陷哈桑,最終迫使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

自我求圣的道德觀使阿米爾在犯下罪行后,立即有了深刻的反省。自責之心一直伴隨著在美國生活的阿米爾,直到拉辛汗的出現。拉辛汗幫助阿米爾找到一條實現自我求圣的道路——阿米爾重返阿富汗。

他得知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自己的親弟弟,哈桑死后留下的孩子索拉博被困在已經加入組織的阿塞夫手下。此時的他意識到解救索拉博不僅是為自己救贖實現求圣之路,同時也可以洗涮他父親的罪行。在營救索拉博時即使遭受著毒打。

但帶著求圣倫理道德觀的阿米爾內心是非常滿足的:“我體無完膚——我當時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來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終于痊愈了,我大笑。”(卡勒德胡塞尼,2006:p279)阿米爾克服萬難將索拉博帶回美國和他一起生活。

篇9

關鍵詞 圖書館學理論創新 供給側改革 問題意識 光明網

分類號 G250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2.009

Abstract Guangming Net is “one of a few key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ts “theory” and “academic” column is a sample of the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is column,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needs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boosters the ascension of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quality.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Guangming Net.

0 引言

“光明網”與“人民網”“新華網”等一樣,都是中國社會科學主流媒體中的“關鍵”媒體,其中,備受中國人文學界與社會科學界(學界也稱之為人文社會科學界)關注的兩個專欄“理論”與“學術”具有三大特點:①具有強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國人文界與社會科學界最堅強的思想陣地。②具有強大的學術力量,代表中國人文界與社會科學界最高的學術水平。③具有強大的技術力量,依托“母媒體”強大的技術力量。所以,它們可作為考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狀況的優質樣本[1]。這兩個專欄對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研究起著學術“標桿”“旗幟”與“燈塔”的作用。

在當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供給側改革”時代,“光明網的精神”就是人文社會科學供給側改革的精神,是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研究者的精神支柱。通過對“光明網”創新理論文章的閱讀分析、比對以及數據處理,我們認為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理論創新的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領會“關鍵”媒體的精神,即圖書館學“領頭羊”要有供給側改革的學術思想準備與實踐:圖書館學必須經歷供給側改革的洗禮。(2)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理論創新的供給側改革,諸如制度建設、大學教育、人才培養、理論宣傳、研究課題動向的把握與評價體系的跟進,將大有作為,并給圖書館學界的“把關人”“關鍵少數”以及一般的理論研究者提出“精準”的要求,不會給太多試錯機會,否則,必定帶來社會爭議,如“試座惹爭議”[2]。因為圖書館學的研究工作面臨著公眾的監督,不能給以太多“試水”,要有“精準”設計。(3)圖書館學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對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研究者最大的“刺激”是:問題意識的品質必須提升。這不僅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而且是圖書館學中的問題意識品質提升,進行圖書館學供給側改革的終極目的之一。問題意識品質是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研究的“形上概念”。圖書館學界應抓住這個機會,真正起到引領“問題意識品質提升”的關鍵作用。

1 圖書館學理論創新必須經歷供給側改革的洗禮

理論創新只能保持一定范圍與一定時間內的“自由張力”,但不能大范圍或長期處在“無序”“自由”釤。任何“學術民主”“學術自由”“學術爭鳴”“學術試錯”要基于一定的限度與原則。在這個限度與原則下,任何一個學科很難棄絕它的傳統,很難拋棄固有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式是一把雙刃劍,其中包含著寶貴的文化傳統,也隱含著束縛人民心智手腳的陳規陋習。

當今的圖書館人處在大數據時代,面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時代格局,面對著“不確定的世界”,面對著社會群體對圖書館學界提出的“精準”要求,當今的圖書館學界在時代的洪流下同樣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挑戰,圖書館學理論創新的供給側改革也必然是時代的選擇,經歷供給側改革的洗禮。

當前圖書館學需要更加靈活,更加緊扣時代主題,更能反映社會需求,在學術經營上更加高效。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學不可以“按兵不動”或沿襲以前的習慣與傳統。如果當今的圖書館學界還把主要精力放在論述諸如“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等問題上,在供給側方面不作為,圖書館學界仍將在“黑暗中徘徊”,仍將守持著陳規陋習。如果圖書館學不進行供給側改革,進行問題意識品質的提升,幾代圖書館學人為之奮斗的神圣使命將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提升,圖書館學科只能停留于“自生與自滅”的狀態,甚至停留在“落后”的狀態,或者走向“反方向”。

2 圖書館學理論創新的供給側改革的學術追求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占領圖書館學的“制高點”,抓準圖書館學的發展方向。圖書館學供給側不改革,圖書館學科將付出沉重的“機會成本”。在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成本中,圖書館學利益訴求這一“機會成本”是圖書館學發展最大的成本。圖書館學理論創新的供給側改革的追求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在“互聯網+”時代,探討圖書館學存在與發展的合法性。我們需要論證的是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上,闡述在網絡時代、社會轉型期,社會更需要圖書館學這把“交椅”。在理論創新研究中強調中國圖書館學的存在與發展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選擇。圖書館學合法性的進一步證明包括圖書館學在“互聯網+”“大數據”“社會轉型期”“業務外包”時代的邏輯支撐、發展價值、新境界開拓等的問題探討、邏輯與實踐證明。在當下或未來,中國圖書館學界需要把圖書館學的“責任田”耕好,需要論證“去圖書館學學科化”的危害,并堅決與“去圖書館學”作斗爭。

(2)在社會轉型期,增強圖書館學的合法性資源。我們需要探討在大學教育、期刊建設、理論實踐等方面增強圖書館學資源的必要性,大力培養理論創新性人才和圖書館網絡管理人才,從“做大做強”圖書館事業的角度出發,增強圖書館發展趨勢前瞻性的探討。

(3)增強圖書館學的社會性作用,以得到社會認同。圖書館學界要厚植于中國國情,匯聚磅礴的力量,重視圖書館學在社會各界的學術話語權,增強公信力,加大學術關注度,讓全社會認可圖書館學的專業人才。“圖書館學界要事半功倍地講好圖書館故事”,把圖書館事業這個“蛋糕”做大,讓人民群眾普遍嘗到圖書館服務于社會的“甜頭”,增強圖書館學創新理論指導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成就感,這樣才能在公共圖書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讓普通公民增強汲取文化的獲得感。

當前圖書館學供給側改革的攻堅點在于:(1)不斷推動本學科的理論創新,完善理論創新體系。(2)結合時代背景,加強圖書館學科的專業特色建設。(3)推動理論話語權到傳播話語權以及教材話語權到課堂話語權的轉化。這三個方面是圖書館學中的問題意識品質提升的“劍指”。圖書館學界并非無事可做,相反任重道遠。要從理論到實踐論證“去圖書館學學科化”行不通,在社會轉型期中探討圖書館學存在意義、學術資源豐富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話語權等問題。這三個方面的“反方向”最大的危害就是,圖書館學界失去發展機會,其中最大損失就是,圖書館學界失去問題意識品質提升的機會,俗稱“找不著北”。

3 中國圖書館學理論創新過程不可能走出“獨立行情”

要堅決反對意識形態的泛化與過度化現象再度發生。在圖書館學中,有的專業領域與意識形態存在直接關系。有的離技術較近,渴望汲取西方優秀的科學技術知識的精髓。雖然西方的人文學與社會學成果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做好甄別、批判與消化工作。事實證明,當代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的發展離不開西方圖書館學理論,比如公共圖書館學理論、大數據處理技術,等等。但這些成績遠遠不夠,我們需要超越、發展,尤其要在人文學與社會學主體領域多下功夫。

但作為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與科學技術學科“混合體”的圖書館學理論,其主體實質上是社會科學,不存在絕對自由。理論創新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人文社會科學不存在“要不要把握政治方向問題”,存在的只是“政治方向是否正確問題”[3]。

中國社會科學的當今狀況可以用“命運共同體”進行概括,是所有中國社會科學學科的真實與客觀的寫照(見表一)。所有社會科學在“命運共同體”中都要“一榮俱榮”,中國圖書館學人難以逃脫這一“宿命”。

為了研究問題方便,人們通常把科研隊伍分類、社會科學類、科學技術類三類。從學科性質角度看,中國圖書館學的主體是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圖書館學研究的對象是“問題集”。本文著重探討圖書館學界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問題。在這里和其它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一樣也必須探討生存與發展問題,比如學科是這樣[4],經濟學、歷史學、史學也是這樣。在這個“命運共同體”中,圖書館學的社會科學類問題不可能走出“獨立行情”,不可能與其它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脫軌”,比如圖書館學不能與政治學、經濟學“脫軌”。我們必須把它放到整個社會科學大環境中去考察。

4 沒有“壓艙石”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注定要消亡

圖書館學中的人文研究與社會研究的“壓艙石”,是圖書館學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則。這一“壓艙石”的基本原理,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對立統一規律。它的靈魂就是問題意識、領域研究意識、實踐意識、創新意識等等[5]。

首先,沒有“壓艙石”的圖書館學中的人文研究與社會研究,注定要做“時尚的囚徒”。從總的趨勢與發展來看,中國圖書館學取得了輝煌成績,但也存在階段性問題,甚至存在很嚴重的極端性問題。“真理掌握在大多數人手里”,這句話從人類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來看是對的,但要實現這一目標要有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個時期,圖書館學如同其它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出現了“信馬難,行馬更難”的階段性現象。在某個時段,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有更多機會進行“滲透”。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來形容當今圖書館學某個時段的現狀一點也不為過,比如,在整理圖書館學中的學派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圖書館學中的學派重大成果較少[1]。基于光明網“理論專欄”與“學術專欄”的閱讀分析,筆者認為,從學術研究行為角度來看,靠“粘貼”“嵌入”“偷運”的模式發展圖書館學理論的研究方向必然走向末路。這些錯誤的思想包括:不認為是圖書館學理論學派的指導思想;否認圖書館學理論思維的價值。

其次,沒有創新的圖書館學沒有前途可言,沒有“壓艙石”的圖書館學注定要消亡,就容易做“時尚的囚徒”。這些時尚的“囚徒”包括:(1)西方人文主義的“囚徒”。例如,有的學者做了庫恩“世界三”的囚徒,認為“世界三可作為圖書館學的哲學思想”,妄想用“信息”概念的“奇異性”與“歧義性”來對抗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x;有的學者做了西方“人權”“女權”“平等”學術思想的奴隸,用這些概念來詮釋與指導當今圖書館事業,“創新”出“自由圖書館學”。這些時髦的學說在某些時段很有市場。有的學者“中毒”西方人文思想太深,對中國的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和社會科學持“悲觀論”。(2)西方科學主義思想的“囚徒”。有的學者認為,科學技術能解決圖書館學所有的問題。作為過程的技術很有必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如果不顧自己的研究領域,不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強調中國圖書館學“精確”“數字化”“量化”,過一段時間,那些靠“記憶”與“師傅帶徒弟”的圖書館學研究領域將因學術體制問題而面臨著消亡,比如古籍整理專業。(3)的“囚徒”。我們不能用“電子閱覽室的消亡”來否定電子閱覽室的歷史功績。(4)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囚徒”。這些理論看似時髦,但往往因為“割裂”與“孤立”的看問題,注定包含著不為圖書館事業的實踐所接受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網絡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公共體中”,仍將是圖書館學的“壓艙石”,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源泉。

6 供給側改革能夠助推圖書館學中的問題意識品質的提升

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都需要“供給側思維”,“供給側改革”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思維和理論。中國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研究僅僅有理論創新是不夠的,還需方法論的創新。“供給側改革”為圖書館學方法論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

綜述上文的分析,中國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與社會學的主流思想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對立統一規律。基于這樣的認知,那么,可以認為圖書館學中的問題意識品質的提升要達到兩個顯著的標志:一是貫徹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主流學術思想靈魂,并具有時代意識、問題意識、領域研究意識、創新意識與實踐意識;二是豐富圖書館學中的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發展的學術流變史,并全面提升學術思想層面的品質,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高理論與本土實踐的創新水平,強化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 1 ] 張瑜.《新華文摘》關注的圖書館學學派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6):98-108.

[ 2 ] 李攀.南京大學圖書館“試水”微信預約選座惹爭議[N].中國青年報,2016-04-17(2).

[ 3 ] 高校理論學科建設取得新進展:《高校理論學科發展報告(2013)》摘要[N].光明日報,2014-12-08(11).

篇10

經濟學方法論及其爭論從來都是經濟學領域不可避免的主題。該主題也引起國內學者的極大興趣并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在其文獻基礎上以四個層層遞進的問題來統領方法論的發展邏輯,從而為解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及其方法論提供了清晰而完整的框架。

關鍵詞

觀察-歸納邏輯;假說-演繹邏輯;證實與證偽;解釋性理論;邏輯批判

一、國內文獻及其缺陷

國內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方法論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黃少安(1994)認為經濟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為: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或哲學意義上的經濟學方法;經濟學的思維原理或方法;經濟學的技術方法。在邏輯主義和證偽主義上,張斌(1998)指出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經驗主義哲學基礎和方法論特征。蔡仲(1998)對證偽主義在經濟學方法論中的起因及其發展的歷史線索進行了探討。韓永進(1999)對波普的證偽主義及其對二十世紀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進行了闡述和評價。桂起權(1999)認為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是評價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可以通用的概念框架,并對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綱領進行了比較分析,并(2002)扼要的闡述了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基本脈絡和當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中若干代表性成果。在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方法論上,林崗、劉元春(2001)對馬克思制度整體主義與新制度經濟學制度個體主義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制度個人主義將陷入“人與社會相互決定、無限倒推”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汪浩瀚(2002)則認為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方法論將出現整合的趨勢。在方法論發展問題上,郭箭(2001)指出新古典經濟學和進化經濟學在經濟理性、多樣性以及時間和過程等問題上的差異。楊燕青、吳佳(1998)認為新制度經濟學仍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內。汪浩瀚(2001)認為主流經濟學的演進正出現方法論、范式轉換;為宏觀經濟學尋求微觀基礎;為微觀經濟學構建宏觀基礎;非主流經濟理論不斷融入主流;基本假設寬泛化等特征。付耀(2002)將科學方法倫的發展劃分為四階段:前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證偽主義;歷史主義,并認為歷史主義方法論將取代邏輯主義方法論成為經濟學方法論的未來發展方向。

然而上述文獻集中于西方方法論中的若干科學哲學問題而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分析邏輯或完整的解釋框架,從而給人以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

本文認為,關于理論的方法論必須回答下述四個構成遞進關系的問題:1.理論是如何形成的;2.什么樣的理論是正確的理論;3.什么樣的理論是有效的理論;4.理論是如何發展的。上述四個問題的遞進邏輯如下: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理論是否正確?如果理論正確,那么理論是否有效?理論又是如何發展的?前三個問題關乎理論本身的科學性,第四個問題則關乎理論的發展問題。本文將遵循上述邏輯展開對理論方法論的論述。我們發現,上述邏輯為我們評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狀況及其方法論問題提供了清晰而完整的分析框架。

二、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及其發展

(一)理論是如何形成的

顯然,我們需要理論來對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解釋。然而緊隨而來的問題是理論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我們是如何獲得理論的?

1.觀察-歸納邏輯及其缺陷

按照經驗主義認識論,理論的發現和形成來自于對經驗的觀察與實驗并進行歸納。穆勒(J.S.Mill)在《邏輯、推理和歸納體系》一書中對歸納邏輯作了系統的闡述。然而,休莫(Hume)指出觀察-歸納邏輯所隱含的一個難題:即單純由過去的經驗推斷未來在邏輯上是否可行。沒有什么正確的邏輯論證容許我們確認“那些我們不曾經驗過的事例類似我們經驗過的事例。”因此,“即使觀察到對象時常或經常連結之后,我們也沒有理由對我們不曾經驗對的對象作出任何推論”。波普(KarlPopper)繼休謨之后重新提出歸納邏輯的缺陷。“理論,至少是一些基本的理論或期望,總是首先出現的,它們總是先于觀察。”如果我們一直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越來越原始的理論和神話,“這里并沒有無窮倒退的危險。”最后我們將找到無意識的、天生的期望。波普認為人生來就有期望,就有“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規則性。波普由此反對休莫將人類因為類似現象在經驗中多次重復而產生的認為類似事件今后還會發生的習慣、聯想和信念作為歸納法則的心理學解釋,波普聲稱,科學發現的方法不是歸納法,而是試探錯誤的方法,即“猜想和反駁的方法”或“演繹檢驗的方法”。

2.演繹邏輯的心理學基礎

然而波普對理論發展的回答是有缺陷的,人們生來可以有期望或需要,但期望和需要與知識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心理學或遺傳學先天所給予人們的并不是知識,而是人類頭腦的記憶和思維功能,人類根據大腦記憶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即演繹推理,演繹推理是人們思考因果關系問題的唯一方式。歸納推理正是來自于人類頭腦的演繹推理能力,由此,歸納邏輯只是演繹邏輯的反面,或者更進一步說,歸納是一種演繹。

一旦我們將人類的演繹邏輯思維能力作為觀察和歸納推理的前提,觀察與歸納便不再僅僅是對事物屬性的“客觀”描述。觀察總是以邏輯演繹推理能力為基礎,這種演繹推理能力包括,對觀察的事物要問一個為什么,即尋求因果關系的答案,這一點是與目的性相聯系的,另一方面是,演繹推理使人們能夠從觀察中推論出因果關系的結論,并根據演繹推理使用已有的知識或理論。這樣,演繹邏輯成為歸納邏輯的前提,演繹推理成為問題的來源從而成為理論的源泉,而歸納推理僅僅是演繹推理的一個環節。當我們將邏輯演繹推理作為人類思考因果關系的唯一思維方式時,我們也將不得不放棄理論形成的觀察-歸納邏輯,轉而尋求基于人類生理和心理的、與人類演繹推理思維方式相一致的假說-演繹模型(Hypothetica-deductiveModel)。

3.假說-演繹模型

觀察-歸納邏輯由于上述無法解釋的難題而被邏輯實證主義所倡導的“假說-演繹模型”所代替。邏輯實證主義包括6項主要原理:1.科學論題的一致性;2.理論結構的有前提演繹模式,所有的學科都使用理論,這些理論可能被正式表達為公理、有前提的理論結構;3.間接驗證原理:并非所有的判斷都具有經驗主義的解釋,特別是包括概念的判斷。但這些判斷并非便是被認為“缺乏認識意義”的,在其所嵌入的理論被證實時,這些判斷也便被證實從而間接的獲得了認識意義;4.內涵實證原理(確認主義):作為理論判斷的原則,理論是可證實的,則是科學的,從而是可接受的,可接受的程度取決于可驗證性的程度。若經驗主義的標準不適用,則采用非經驗主義的評價標準如簡潔、優美;5.演繹列線邏輯和歸納或然性涵蓋科學科學解釋定律:所有的學科解釋必須采用演繹形式來表達;6.對稱命題:科學解釋和科學預言在邏輯推理結構上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是臨時性:科學解釋所描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是事后概念;而科學預言則是事后概念,事情尚未發生。在亨普爾和奧本海姆(1965)看來,這種對理論的邏輯結構的公理化的表述被稱作“假說-演繹模型”,用以表明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做出預言。

邏輯實證主義者將公認的作為理論結構的三段論演繹推理的前提假設解釋為一種假說從而避免休莫難題,并通過上述間接驗證原理得以證實。這樣,假說-演繹模型重新獲得了經驗論的基礎,理論演繹前提來自于由經驗觀察和對這些經驗觀察的不完全歸納所獲得的假說。

(二)什么樣的理論是正確的理論

然而我們如何判斷我們所得到的理論是正確的理性呢?在穆勒看來,理論本身只要是從真實的假設前提出發進行邏輯推理得出,那么理論本身在任何場合都是正確的。凱爾恩斯(JohnElliotCairnes)認為,要否定經濟原則,必須要么否定其演繹的前提假設,要么否定理論本身的邏輯推理過程,但無論何時都不應將被否定的預言作為拋棄某項經濟理論的理由。

按照上文的邏輯,要判斷理論是否正確,我們只需要通過邏輯實證來判斷該理論在從假設前提到邏輯推論過程中是否保持邏輯一致性。關鍵在于,我們必須對理論的邏輯正確性與經驗有效性作出區分,在討論理論的邏輯正確性時,我們既肯定凱爾恩斯將否定理論本身的邏輯推理過程作為否定理論的理由,又不同意他將否定前提假設作為否定理論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默認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假設無關論(Irrelevance-of-assumptionsThesis)”。只有在涉及理論的經驗有效性時,我們才對理論演繹前提假設的合理性或科學性進行判斷。

如果理論不能保持邏輯一致性,那么我們稱該理論存在邏輯悖論。然而理論是否都存在邏輯悖論呢?羅素所說的邏輯悖論的普遍性只是一種可能性,雖然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最終的公理,但只要在理論演繹推理過程中將研究對象嚴格限定在假設范圍之內,對概念的應用也嚴格限定在所定義的內涵和外延范圍之中,那么我們將可以避免邏輯上的矛盾。一旦我們超出了定義所允許的假設和概念范圍,邏輯悖論就會出現。而一旦我們發現理論本身存在邏輯不一致或邏輯錯誤,那么就可以斷言,理論本身肯定是錯了。我們將這種通過尋找理論本身的邏輯錯誤來否定理論的方法稱為邏輯批判。在這里,我們仍然沒有涉及理論的有效性或經驗的證實和證偽。

(三)什么樣的理論是有效的理論

如果形成的理論在邏輯上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再考證理論是否有效。在這里,理論的正確性是指通過邏輯實證判斷理論在形式邏輯上的一致性,而理論的有效性則指通過經驗檢驗即證實和證偽來判斷理論與其現實解釋和未來預測是否一致,從而二者事實上是兩個不同的命題。

1.原理論對證實與證偽的拒絕

然而,如果經驗能夠支持理論,我們是否便認為理論是有效的,或理論被證實呢?而如果經驗不支持理論,我們是否便認為理論是無效的,或理論被證偽?證實的邏輯由于休莫難題而難以成立。波普證偽主義采用了休莫的非對稱性論斷進一步對歸納邏輯進行批判:如果A為真,則B為真;B假,則A假;因此,不存在證實的邏輯,而僅僅存在證偽的邏輯。波普由此對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進行否定:“應作為分界標準的不是可證實性,而是可證偽性,···一個經驗的科學體系必須可能被經驗反駁。”弗里德曼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也以充滿波普主義色彩的文字寫到:“事實證據從來不能‘證明’一個假說的正確性;它只能證明假說的不正確性。”

然而波普證偽主義(Falsificationism)本身由于理論的假說-演繹邏輯結構而存在邏輯缺陷。“杜海姆認為沒有哪一個個別科學假說可以對之進行結論性的證偽,因為我們總是檢驗全部前提,特定的假說是和輔助的論證連結在一起的,因此我們永遠不能肯定我們所證實的或拒絕的是假說本身。這樣,任何假說都能夠不顧反對的證據存在下來。”。這即是著名的杜海姆不可駁斥性論題(DuhemCsirrefutabilityThesis)。波普意識到了證偽主義方法的這種困難,他寫道:“從事實方面看,永遠也不能得出對一個理論的結論性的反駁;因為人們總是有可能說實驗的結果是不可靠的,或者斷言在實驗結果和理論之間存在的差異僅僅是表面的,這些差異隨著我們理解的進展而消失”。波普樸素證偽主義陷入尷尬局面:既不能構成證偽的邏輯,也不能構成證實的邏輯。

2.解釋性理論的證偽

按照假說-演繹邏輯構建的理論拒絕證實與證偽,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無法通過證實與證偽觸動到該理論呢?事實上,當我們進行經驗解釋和預言時,我們并非直接根據原理論進行,而是自覺不自覺的在原理論狹窄的假設前提和概念基礎上加入新的假設和概念以符合檢驗現實的要求,我們稱其為解釋性理論,用以對經驗事實進行解釋和預言,從而所有的經驗證實和證偽問題,事實上都是與解釋性理論有關而與原理論無關。

然而對于解釋性理論,證實的邏輯同樣是不存在的,而證偽的邏輯是否同樣不存在呢?由于解釋性理論在原理論基礎上新加入的假設或變量是經驗的或現實的因素而非定義式因素,因此證偽的邏輯是存在的,杜海姆所謂的不可駁斥性并不成立。這樣,當實際中出現了反例或根據解釋性理論進行的預言失敗了,我們就可以否定這種解釋性理論。然而否定解釋性理論并不等于否定原理論,因為并不是原有的理論錯了,而是我們在應用原理論時即加入新的假設和變量構建解釋性理論時可能構建得并不恰當。只要沒有出現一種新的更好的理論,人們總是會在原理論的基礎上再加入新的因素來解釋那些反例。

(四)理論是如何發展的

當我們不能用經驗或歸納法去證實和證偽原理論,也不能用歸納方法去形成一種新理論時,原理論是怎樣被否定和被發展或新理論是怎樣產生的呢?

1.波普的理性批判

波普對科學理論或知識的來源的回答是:通過批判其他人的以及我們自己的理論或猜測。波普聲稱,該回答概括了他所謂的“批判理性主義”的立場。波普關于理論增長的“四段圖示”如下:

P1TTEEP2

其中P1表示問題:指的是一種理論內部,或兩種不同的理論之間,或理論與觀察之間的沖突和矛盾;TT為試探性理論;EE為排除錯誤:通過觀察和實驗的嚴格檢驗,對嘗試性的猜想,假說或理論進行批判、反駁或證偽;P2為新問題。由于科學理論都是可以被證偽的,因此,科學知識的增長就是四個階段的永無止境的循環往復的過程。然而假說-演繹邏輯的結構導致波普樸素證偽主義既不構成證實的邏輯,也不構成證偽的邏輯。這樣,上述理論增長的“四段圖示”便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理論不能被經驗所證偽,那么人們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呢?波普的回答是,我們所憑借的是猜想和反駁。這樣,在波普看來,科學發現依然是一種猜想、直覺和非邏輯過程的跳躍。

2.理論發展的邏輯:從理性批判到邏輯批判

波普的理性批判主義并未告訴我們如何批判。事實上,在前面采用假設和變量表示的演繹邏輯理論結構中,一個邏輯要求就是,作為模型的各個變量和參數必須相互獨立,從而使模型保持穩定并通過比較靜態方法來討論參數值的變動對變量的影響從而作出預言。這一點是通過定義式的假設來保證的。而對于解釋性理論,其理論結構是根據具體情況增加原理論模型中的假設和變量而得到的,正是這種根據經驗現實加入假設和變量對理論進行應用的方法,蘊含著解釋性理論邏輯矛盾的可能性,這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解釋性理論的正確性而不是有效性。

在討論理論正確性時我們曾經指出,一種邏輯一致的理論在其假設和概念范圍內肯定不存在邏輯矛盾,但只要超出其假設和概念的范圍就必然會產生邏輯矛盾,經驗證偽就會出現。當解釋性理論被經驗證偽時,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或邏輯一致性出現了悖論。解釋性理論的這種邏輯悖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否定(或肯定)原理論的方法,即邏輯批判。由于加入了新的假設和變量,我們轉而需要重新檢驗解釋性理論的邏輯一致性或正確性,借助邏輯批判由解釋性理論指向原理論,而經驗證實和證偽卻無助于我們將問題指向原理論,因為經驗不可能檢驗最初的理論,而檢驗的解釋性理論卻可能是一種帶有邏輯錯誤的理論。邏輯批判要求我們指出解釋性理論中新加入的假設前提的合理性,或新加入的變量與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即變量向量之間的相關性,并通過重新建立假設或對變量進行重新定義來解釋包含新變量的問題以保持解釋性理論的邏輯一致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并不同意弗里德曼的“假說無關論”:假設條件的科學性對于理論能否經受經驗檢驗而不產生邏輯錯誤同樣是重要的。

通過邏輯批判,我們可以在新理論的假設和變量向量中包含新的因素而不導致邏輯悖論,從而可以比原理論更能夠邏輯一致地或更有效地解釋更大范圍的問題。只要排除掉新加入的因素,這種新理論就可以還原為原理論,或者說原理論只是新理論的一個特例。這樣,我們可以明確地斷言,這種新理論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增長或理論增長。然后我們再檢驗新理論的有效性,如此循環。

借助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把解釋性理論作為通過邏輯批判從一種舊理論到一種新理論的過渡階段。正是邏輯批判使科學家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或牛頓所說的“巨人肩膀上”并使觀察建立在演繹推理的基礎上,它使理論研究不再是靠波普意義上的直覺、猜想或非邏輯過程而變成非常的確定:只要我們知道原有的理論和所要研究的問題,依靠我們的演繹邏輯思維能力——即邏輯批判方法必然會使理論獲得發展。

3.理論發展的形式

可以肯定,每一種解釋性理論都可能帶有邏輯悖論,那么是否每一次證偽和邏輯批判都將導致一種新理論的產生?這一點顯然與科學史不相符。庫恩(Kuhn,1962)由此向波普的證偽主義發起了反擊,一種理論一旦產生后將會是相對穩定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成為理論科學家解釋問題的基礎和應用科學家的有效工具,這就是庫恩所謂的規范科學和范式(Paradigm)。拉卡托斯(Lakatos)試圖將波譜的進攻性方法論(AggressiveMethodology)和庫恩的防御性方法論(DefensiveMethodology)相融合并提出“科學研究框架(ScientificResearchPrograms)”概念及其退化和進步性質。與樸素證偽主義不同,人們并不是根據經驗證偽來否定原有的理論,一種舊的理論要被否定和取代,需要一種新的理論體系或科學研究框架與之相競爭,該理論必須不僅能夠解釋另一個研究規劃所不能預測的事實,而且還要能夠解釋更多的能夠被經驗證實的事實。也就是說,需要一種更一般的理論來取代舊理論,以免出現科學的真空而使人們無所適從。

三、結論

上文分別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關于理論的四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我們發現,上述邏輯為我們評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狀況及其方法論問題提供了清晰而完整的分析框架:西方主流經濟學正是遵循本文所提出的理論發展的邏輯而得到發展的,而其對方法論的討論則無非是對上述四個問題的回答。限于篇幅,我們不再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波普著:《猜想與反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第67頁

[2]波普著:《客觀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270頁。

[3]蔡仲:“現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中的證偽主義”,《自然辨證法研究》,1998年,Vol.14,No.11。

[4]付耀:“試析經濟學方法論演進的四階段及其內在邏輯”,《當代財經》,2002年第5期。

[5]桂起權:“當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之走向”,《經濟評論》,2002年第2期。

[6]桂起權:“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家》,1999年第6期。

[7]郭箭:“新古典經濟學與進化經濟學方法論的比較”,《財經研究》,2001年,第27卷第1期。

[8]韓永進:“波普爾與二十世紀西方經濟方法論”,《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Vol.15,No.4。

[9]黃少安:“經濟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10]紀樹立編譯:《科學知識進化論》,三聯書店,1987年,第28頁。

[11]考德威爾(BruceJ.Caldwell):“實證主義(Positivism)”,載約翰·伊特韋爾等編,陳岱孫主持翻譯,《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

[12]廖士祥主編:《經濟學方法論》,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13]林崗、劉元春:“制度整體主義與制度個體主義——馬克思與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分析方法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4]馬克·布勞格著,石士均譯:《經濟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16頁。

[15]汪浩瀚:“經濟學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經濟科學》,2002年第2期。

[16]汪浩瀚:“論主流經濟理論演進的若干新特征”,《經濟評論》,2001年第1期。

[17]楊善解:“波普論科學知識的增長”,《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