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8:35:00

導語:教育心理學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心理學發展管理論文

摘要: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論文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有: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忽視人的特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解決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這些問題是我們心理學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問題;對策

一、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一)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體系缺乏統一的核心內容,其系統性和整合性不夠,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范式”。有的學者認為,這種龐雜、零亂的現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統一的心理現象被分割成易于實驗和易于控制的小塊,研究者各自為政,聯系甚少;第二,研究課題繁雜多樣:從小學生的記憶實驗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從教學技術到學科教育心理,從學習的神經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門的課題充斥于教育心理學領域。雖然多樣性是學科進步的標志,但我們不得不說教育心理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時期心理學研究范式的更迭(從行為觀到認知觀、人本觀,再到社會文化歷史觀等),導致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側重點發生變化,使得不同時期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理論局限性。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之所以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現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學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人內心的復雜性、人與人交往的復雜性、教與學情境的復雜性,必然導致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因為研究者認識的局限性。我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往往是由簡單到繁雜、由零散到系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全部認識清楚,這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同樣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的特性

傳統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實證法,二是現象學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心理學的特點是人研究人,心理學研究的首要困難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學是人研究物,物性變化的表象與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觀而真實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為轉移。在心理學,以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時,無論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設計,終無法避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因主觀因素而造成的偏差。這就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學正是由于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復雜人際關系的影響,無法達到根據外在行為表現以了解內在意識或動機的目的。

(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程度不高

心理學家在面對教育心理學問題時,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與應用。這便有兩種不同的研究類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應該說,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側重于應用的科學,應對教育實踐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不能脫離教育實踐,而應該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但是從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和現狀來看,傳統教育心理學過分注重基礎,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往往是通過將教育心理學原理應用于其他教育學科(如教學法)而間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現在,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大多研究課題均來自于理論而非教育實踐,這也使得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難以對教育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總的來說是對教育心理學學科性質定位不夠明確。具體來講,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脫節。教育心理學研究更多的是從理論到理論,難以指導實踐,而教育部門的實踐工作者雖深感教育心理學有用,卻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學更多的只是服務于學校,這種單一的服務范圍局限了教育心理學廣泛的應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

盡管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就有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但是中國教育心理學和整個心理科學一樣,屬于“舶來品”。西方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影響更加突出[3]。縱觀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還是學習借鑒的多,獨立研究的少。

我國教育心理學出現中國化不足的問題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發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首先誕生在西方,它發展早、發展快,有著較好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又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一直處于領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起步晚,尤其是經過“十年動亂”,在80年代后才開始全面復興。當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剛剛恢復,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實踐中又急需有關的知識,因此,只能借鑒和學習國外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獨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確實與西方存在著差距,尤其表現在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這種差距常常使我們只看到學習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獨立發展的必要性。

二、解決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的對策

(一)用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綜觀過去近一個世紀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發展變化,我們能夠發現,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呈現出明顯的綜合化趨勢。

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我們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人類教育的共同目的決定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必須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對象特點和需要是選擇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依據,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依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要,在保障學科主干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選擇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即教育心理學在內容選擇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慮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和對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要在穩定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教育是復雜的系統,人們對教育規律的探索也在與時俱進,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隨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同時教育又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論(比如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都是相對穩定的,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定。

筆者以為,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發展歷史、理論派別等方面的內容;(2)學習心理,主要探討學習心理的規律和方法;(3)教學心理,主要包括教學設計、策略以及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4)教與學的制約因素,主要討論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班級、社會、師生關系等影響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師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

(二)教育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應處理好幾對關系

1.要處理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學的方法,力圖保證所研究問題與結論的客觀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個體或社會的現象,這種研究通常在現象發生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借以把握該現象的整體輪廓。在國際上已經有人提出兩種研究取向的結合問題。如“多方法三角測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觀點認為,一個典型的應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質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處理好實驗研究與史論研究的關系。教育心理學家都強調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主要是指對教育現象有控制的觀察研究。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實驗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學同樣有許多理論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這就是教育心理學的史論研究。實驗研究要以史論研究為基礎,史論研究是實驗研究的升華[4]。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歷程,實際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也正是理論體系的日趨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成熟的基礎。

(三)以素質教育實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指南

21世紀是我國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當代教育心理學要想作出應有的貢獻并使自身充滿生命的活力,就應當結合我國教育實踐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這對于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學的自身發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5]。國內有學者指出,近20年來,教育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經對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如張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學的以下研究成果為我國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1)學生個性全面發展與教育環境關系的研究:(2)學生智能發展與知識學習的研究;(3)學生社會性發展與規范學習的研究;(4)教學的有效性與人才培養規律的研究;(5)教師職業素質與專業性發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為主的學科,其為教育實踐所提供的指導還遠遠不夠。為此,教育心理學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為素質教育實踐提供更多的指導:首先,繼續加強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應該進一步得到重視,為學校審美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其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培養的研究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踐服務。

(四)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

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就是要解決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也稱本土化)這一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主要是指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從研究者本位出發,準確地發現國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心理的相同點和相異點,為世界心理學發展作出貢獻。

發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可采取兩個方向:一是以當代教育心理學重要理論為主題,以本土文化群體為對象,從事驗證性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用以推論解釋文化同質性個體的心理與行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體代表性的人性特質為主題,從中抽取的樣本為對象,從事原創性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建構為理論,以彰顯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特色[6]。總的來說,教肓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應該遵循以下七個字的途徑:攝取一選擇一中國化。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問題透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3]張愛卿.20世紀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3).

[4]林崇德.試論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十大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1).

[5]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6]張春興.心理學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J].心理科學,2004(2):420~422.

[7]張大均,胥興春.近20年來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我國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J].心理科學,2005(6):1418~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