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 教育還是“成蟲”教育

時間:2022-03-18 01:35:00

導語:“成龍” 教育還是“成蟲”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龍” 教育還是“成蟲”教育

筆者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對現行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深感嚴重。如果說我們花這么大的力氣辦教育是為了孩子著想,為國家的未來著想,那么我們必須認真地去了解、分析一下教育的現狀,如果教育確實出現了問題,我們能忍心使這種局面繼續維持下去嗎?多年來,我目睹了一代代的“花朵”,大多是無所收獲而凋謝了,作為教育最前沿的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實在不忍他們重蹈覆轍,唯有拿起筆來呼吁:請救救孩子!

基礎教育的弊端

1、現行基礎教育的內容,根本是為了培養專家學者,而不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是“成龍”教育,而不是“成蟲”教育,而大多數人是注定要“成蟲”的。

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現在提出素質教育總算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謂素質,它應該既包括審美和藝術的文化素質,又包括意志和毅力的心理素質;既包括理論素養又包括實踐能力;既有做一個社會人的基本素養,還應有做一個特長人的個性素養;等等。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現行的教育內容,就不難發現我們培養的范圍太狹窄了。它不僅把教育的內容設定在文化的小圈里,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圈割在諸如語文、數學、政治、英語、物理、化學等幾門小小的課程里。

為了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全面的實用的教材設定應該體現兩點原則:一是廣,二是精。這就需要兩套教材,第一套是泛指常識性的教育,第二套是針對個人特長,應當專而精。對于常識性課題不應做太高要求,及格就可以了;而對個人特長必須從小發現從小培養。

一個人不可能這也行那也行,走上社會畢竟只需要一兩種技能就可以了。這個問題似乎只有上大學才重視,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人受了基礎教育就要走上社會。所以基礎知識教育是究竟為升學服務培養專家,還是為做老百姓服務,即是“成龍教育”還是“成蟲教育”,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大問題。

我們現行的基礎教育內容由于是為升學、培養專家而設定的,促使教材內容越來越深,越來越專業化,從而也就使基礎教育越來越脫離普通人的需要,這種惡性循環早已使我們的教材變成了教條。

比如語文。由于過于提倡語法分析和文詞夸張,要么對文章肢體分解,要么牽強附會,流于形式。重理論輕實踐,重形式輕實用。其實,在社會上,一個會說話的人并不一定在學校語文就學得好。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并不一定在學校語文就學得好。最近報上不是說著名作家王蒙做語文高考標準試卷,最高只得了60分。這正好說明了打乒乓球的世界冠軍,看不懂大學教授寫打乒乓球的教材這樣淺顯的道理。

再比如數學。初等數學內容還比較實用,一到中學,數學就遠離生活和生產而走上科研之路。試想,除了科研與專業技術人員之外,我們的正負數概念、方程概念、函數概念、幾何概念,對于一個普通的工人、農民、干部、商人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

再比如英語。雖然它是搞科研、外交的基礎,但它有必要向全國人民實行普及教育嗎?現在的問題是凡受到英語教育的人究竟與沒受到英語教育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兩樣?關鍵是我們花費了太多的代價去學,走上社會后又有多大作用,這難道不是浪費嗎?如果讓中國人都懂得英語,那還何須國語教育呢?眾所周知的現實是我們一邊普及英語教育,一邊在電腦軟件的開發上卻要盡量漢化,難道這不是絕妙的諷刺?

再比如其它課。如物理的熱脹冷縮,力的反作用,杠桿原理,電的絕緣材料,這些知識應當給人們以常識教育。但力的數量、方向,電的流量、強度,磁的力量、方向,這些內容顯然不應當讓普及教育的學生全部掌握。總之,現代科學文化、人文知識,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重在常識性和了解性,而不應專業化和科研化。當然,在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我們應當努力地培養他們升入高一級學府,而對于現在不愿學習的后進生,我們應發掘他們的特長來培養他們。

要知道大多數人必定要成為社會的普通勞動者,社會不僅需要一部分高級科學家、工程師和領導者;而社會更需要普通的大批的高素質的工人和農民。我們的基礎教育應當是“成蟲”教育,如果有的“蟲子”要變成“龍”,我們的高等教育在等著他。基礎教育應該轉變方向,面向普通民眾,而不是面向專家,面向升學。這一點應當從轉變教學內容開始,科學地、全面地、發展地設置教學課程,使基礎教育由“成龍”教育走向“成蟲”教育。

2.現代學校教育方式是理論課多,實踐課少,高分低能現象普遍。

按照認識論的發展過程,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及能力的提高,必然是經過認識到實踐,再經過實踐到認識的一個螺旋過程。而對照一下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我們缺乏的是實踐課,比如人的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等,不是理論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必須讓學生多去說話,多舉辦活動,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動手。其實掌握知識的過程不僅僅是眼耳的參與,而且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理論的光彩動人之處,也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論。

3.現代教育體制缺乏個人特長培養。

社會實踐表明一個人一生只可能做一兩種職業,亦有可能常年只使用一種知識和本領,所以我們應當重視特長的培養。也只有培養起特長,才能使我們的社會人盡其才,也才合乎現代社會所需求的分工精細和提高效率的規律。但是,縱觀我國現代教育體制,我們從來很少對個人做“小鍋飯”,雖然我們的教育以較少的投入實現了大面積的收獲,但是這種收獲太單一了,以至于少數正好有這方面天賦的讀書人獨得其樂,而大多數學生不是勉強受苦去努力適應,就是終日視學習為畏途而半途輟學。

重視個人特長的教育就是重視個人的天然創造力,它應該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一個真正著力點。

4.現代學校教育體制的苦果。

由于存在著以上的弊端,使一個只受了幾年基礎教育的孩子走上社會后除了識字和算帳外,似乎感覺不到自己和一個小學畢業的孩子相比有什么優勢。因此,現行教育體制不僅使許多人浪費了青春年華,也使有的家庭由于苦于學無所用,又不甘心放棄幾年投入的心血,要么讓孩子繼續復讀,要么讓孩子度過相當長的一段適應期而惶惶不可終日。總之,孩子們踏上社會干什么事情都要從頭做起,給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罩上莫大的心理陰影。

現代學校教育體制弊端產生的原因

1.歷史原因。

我國現代學校教育體制來源于國外。長期以來,無論是基礎教育也好,還是課程設置與全日制的理論課授課方式也好,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其重要原因是從鴉片戰爭以來的落后挨打使中國醒悟了一個道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使中國人更清楚地看到民主與科學是現代社會得以發達的兩個主要工具。中國的社會需要教育來使人走向知識和文明,更需要大批的科研工作者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因而形成了注重傳授知識、培養專家學者的傳統教育評價體系。

但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特別是國民經濟能夠支撐實行全民普及教育的時候,教育的性質不僅僅是培養專家學者,也不僅僅是給人們一種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它應當是首先面向每一個普通勞動者,全面培養人的各種生存素質,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各種專家學者,各種有特長的勞動者。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傳統教育過早地重視了特長培養,這就是專家學者的培養。我們知道專家學者應該是極少數人從事的具有個人特長的勞動者,而大多數人是要成為一名普通的工人和農民,除了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外,其它與現代教育無關。

當然,歷史的昨天需要我們的教育是科研型教育,但歷史進入了普及教育的時候,如果我們仍試圖把每個人都培養成為專家學者,而不是普通的高素質的和有一定特長的勞動者,那么教育則會走入死胡同,應試教育或高分低能現象屢禁不絕,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抱怨了。

2.考試制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在這里我并不想反對真正意義上的應試教育,相反,如果學校取消了考試,憑什么去衡量教學成果呢?問題是考試的內容必須要全面、科學、實用,只有這樣它才能擔當得起真正的標準,促進教育走向成熟。如果考試的內容單一而又專業化,深奧而又不直接服務于生產生活,那么考試必然使教育走向科舉,走向“八股”的死胡同,人們痛恨考試,痛恨應試就不會沒有原因了。因此,至關重要的是考試的評價制度,它的改革是學校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由于習慣了,一提起考試就使人們想起那沙沙的筆聲。多少年來,一提起考試就好像是這種形式,天經地義不可動搖。是的,筆試應當是考試的一種主要形式,然而,試想人們的生活生產,紛繁復雜的各種事物,高級智慧的人的各種素質和本領,難道僅憑一支筆就可以完全窮盡它的奧秘嗎?不言而喻,如果突破不了考試的主要形式這一大關,就不能帶領教育走向民眾,就不能帶領應試教育真正走向素質教育。

實踐證明,語言藝術需要我們動口,勞動技術需要我們動手,科學研究需要實驗,表演需要全身心的參與,組織能力需要活生生的場景,應變能力需要不斷變化的環境。俗話說的好,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單憑一個人怎樣理論的,根本體現不了一個人的水平素質,何況許多書本知識并不是發自學習者內心體驗的總結,而是往往跟著別人鸚鵡學舌。既然是素質教育就應該是素質考試,對一個人的素質的評價是一個科學的標準體系。它不僅包括知識的全面性和科學性,還包括思想道德和情感的正義性和向上性以及審美能力,更應該包括身體的強健和特長的有無。黨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不是指科學理論知識的全面擁有,我們的考試方式太簡單了,而我們考試的內容又太狹窄了。

3.計劃經濟的就業制度死搬硬套。

從前人們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有個鐵打的工作,凡是能升入大中專的學生,國家是指令性安排工作。今天,只重文憑不重專業素質的用人觀念仍多襲舊制,長期以來給人們傳導一個概念,就是只要升入大學就有個鐵飯碗。在社會及家長要求升學的思想輿論導向下,誰還去關心學的什么,有沒有用呢?雖然時下局面有所改進,而這種改進主要發生在大學的分配和就業上。而此前長期形成為什么學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向以及社會的輿論,就好比是一輛載重量很大的火車,要想更改它的方向,不是短期做得到的。

4.義務教育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國家法律規定,年滿七周歲的公民必須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而這個任務主要由誰來完成呢?一旦國家的學校教育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局面后,大多人都習慣按部就班,誰還去反思這種教育體制的弊端呢?

另外,由于基礎教育國家辦,群眾從來不懷疑讓孩子多學知識和考得好有弊端,教師也從來把逼孩子念書當做天經地義的教學方式。誰還能想到許多習以為常的教育活動是在傷害我們的后代,而不是給他們以好處呢?一旦全社會都形成了一種觀念——“老老實實坐著念書”是孩子最正確的學習方式,誰還敢倡導讓孩子們去多活動多實踐呢?

5.職業教育為何不做改革的領頭羊?

普通高中教育要轉變為多數職業化,這項有利于推行素質教育的改革已經出臺多年了,然而現實的職高招生卻不理想。本人認為這主要是教育不能市場化的結果。職業高中已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如果仍舊由國家包辦,又有多少人會去嘗試吃螃蟹呢?職業高中畢業生能不能進行理想就業是辦學的關鍵,君不見廣播電視上面的民辦技校招生如火如荼,相比之下,國有職高冷清之景令人尷尬。由于沒有理想的職業教育做表率,普通基礎教育就很難引起觸動和改變,升學應試教育之風實際上仍是刮滿校園。

6.高等教育不愛就業愛科研。

長期以來,習慣上把高等教育作為科研的搖籃,在社會和國家科研開發急需大批高級專家的時候,大學無疑在培養專家學者方面是個神圣的殿堂。然而隨著國家辦學數量的擴大,更多的人進入了高校,更多的科研成果被開發出來,急需轉化為生產力,勞動者的素質又急需大面積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仍把高校的主要任務視為科研,而不注重就業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勢必造成就業難,更誤導下一級基礎教育的進行。

基礎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總結出教育改革的路子。

1.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普通勞動者,全面科學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教育內容為培養勞動者的全面素質而服務。

(1)必須明確基礎教育的未來主體是普通勞動者,把升學率在評價教育教學效果上的比例縮小到一個科學的份額上。把就業率、達標率等能夠反映素質教育的指標引入評價標準,成為重要指標。

(2)必須改革現行教育教學大綱,把現有教學大綱的主要內容全部劃做一個部分,而把人的能力、特長、心理、勞動技術等作為重要內容。

(3)必須改變現有教學模式,改變單純理論課,實行理論課、實踐課、特長課、三分之一課時制。

2.必須實行正確的科學和教學評價制度,正確的、科學的考評標準是引導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行為的指揮棒。

(1)必須有科學的學生成績考核標準。廢除單一筆試方式,盡快制定科學考試方式,增加行為考試標準,思想修養考試標準,語言考試標準,心理素質考試標準等反映人的全面素質的標準。同時制定合理的成績分數結構比例,建議制定理論分、實踐分、特長分三分天下的局面。理論分數每科及格就可以了;實踐成果用指標來衡量,有些有活動存在即可;特長里邊每人盡可能發揮。

(2)必須有科學的教育效果評價標準。比如學生成績,教學行為,領導評價,群眾評價硬性指標,就業率等,并不能只盯著學生的文化分來衡量教師的工作。

3.必須允許各類民辦學校,引進辦學競爭機制。

沒有競爭就沒有壓力,沒有競爭就沒有創造。不只各類民辦的學校,公辦學校也要引入競爭機制,學校進行宏觀管理,這樣不僅質量上去了,經費也會隨之降下來。

4.必須把重要的教育改革成果及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素質教育改革這些年來只是見諸于口頭,真正行動起來不僅缺乏理論的指導,更重要的是缺乏改革力量。建議國家教委在改革成熟的時候,盡快提出議案,用法律的形式把素質教育的路子規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