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音樂公選課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8-11 03:07:31
導語:高職音樂公選課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格外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下的“人才需求”。而音樂課作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承擔了重要的責任。本文將把高職院校音樂公選課作為研究對象,希望對其進行建設和探索,更好地實現高職院校音樂公選課程教育水平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高職;音樂公選課;教學改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格外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下的“人才需求”。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德育——立德樹人、智育——技能大賽、體育——競技比賽、勞育——頂崗實習等方面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但恰恰在美育這個環節上,還缺少一個抓手。而音樂課,作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理當承擔“抓手”的責任。如何讓高職學生全面發展,如何讓音樂課成為“學生有興趣”、“社會能認同”的公共學科,成為了擺在高職教育研究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開設音樂公選課的重要性
2014年、2018年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兩次座談會上,都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要求。《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更是提出,堅持立德樹人,要在堅守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六個方面下功夫,加強改進學校美育、弘揚勞動精神、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所以無論是從培養大學生的角度,還是著眼于國家公民的層次,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都是國家的重要課題。作為德育和美育重要實現途徑,高校音樂公選課重任在肩。
二、音樂公選課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理念缺“新意”。教學理念決定教學的全過程。高職音樂教育基本還是沿襲中學或中職的教學方式,或依然借鑒著其他普通高校,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科學化的、規范化的且適合高職院校辦學特點的音樂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我國高職院校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多數仍停留在“音樂課不是專業課,照本宣科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思想上,學生聽得吃力,逐漸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高職音樂教學因為其開展環境的“特殊性”,讓它注定不僅只能囿于對學生純音樂理論的要求,同時還要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音樂素養的培育納入教學目標。(二)課程設置欠“合理”。對當前的高職院校而言,音樂公選課的定位是選修課,且僅對少數專業開設,課時量遠遠低于專業課,學生也覺得“可有可無”;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對學生疏于管理,學生有遲到、曠課現象,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有不利影響,甚至影響了他們專業課程的學習。(三)師資、設備“難滿足”。高職院校與高校相比,明顯存在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且這一現象在音樂課這樣對設備要求較高的學科中體現的更加明顯。具有現代創新教學理念的青年音樂教師鮮少到高職院校進行教學,這使得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再加上缺少設備,教學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也成為拉低教學水平的原因之一。
三、高職院校音樂公選課改革對策
(一)改進課程體系的設置方式。高職音樂教育應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新課程設置一定要突出“三個目標”:即以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為目標、以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為目標、以提升綜合素質為目標。高職學校音樂公選課要辦出特色,增強效益,在不斷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音樂藝術需求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跨越式大發展,就應該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拓寬學生就業面來做文章,堅持工學結合,全面推進音樂教師隊伍建設,爭創優勢專業、精品課程和名師課堂,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出被社會認可、接受的綜合型人才。(二)改良課程內容,豐富授課形式。在課程內容上,在時代和地域主題上多下功夫。傳承中華文化(國學文化)、彰顯紅色文化(“紅色”音樂)、體現技能文化(工匠精神)、融入流行文化(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豐富音樂公選課的授課形式,學校定期開設音樂基礎知識及美學相關講座;開設慕課供學生選擇,線上線下同步授課等。將更多的機會交還給學生主體,鼓勵大學生勇敢表現自己。(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既要引導教師“厚德崇教、為人師表”,在音樂知識與能力的言傳身教中感染和教育學生,又要為年輕音樂教師的繼續教育、專業深造提供大力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師獎勵機制和優秀教師帶動機制,使教師走進教室能講,走上舞臺能演,進得教研室能研究。努力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成為自己“音樂小課堂”的主人。
高職院校音樂公選課程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走出課堂、跳出固有思維的一項重要學科。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音樂素養不高、樂理知識欠缺、動手能力缺失的實際情況,我們要立足現實,優選出合適的教學課堂內容,在難易度、受眾度上符合學生需求,建設大眾的音樂課堂生態;積極融入信息化教學改革方陣,從形式的鮮活性、工具的時代性上,建設一批理論實踐占比適當、傳統現代兼具的特色課堂;通過前兩者的建設,回歸到音樂本身,以審美特質的滋養,來提升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馬君.職業教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謝霜.高職院校大學生音樂素養教育的若干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8,(06).
[4]陳肖東.論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大連理工大學,2006.
作者:潘樂萌 單位: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 上一篇:小學音樂課堂秩序管理研究
- 下一篇:小學生民族音樂感受能力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