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理論知識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職教育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職教育理論知識

篇1

關鍵詞: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黃剛婭(1958-),女,四川樂山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與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認證與培養研究”(編號:TER2010-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1-0085-03

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的高職教育理念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明確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要素、構建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認證評價體系,提升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已成為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焦點,同時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

(一)以就業為導向

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就業為導向”。對此,高等職業教育應遵循基于職業屬性的教育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融職業的社會需求與教育的個性需求于一體,優化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職業能力培養,為學生就業、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以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謂高端是指具備勝任產業鏈高端職業崗位的能力和素養;具備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素質與能力,掌握產業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具備職業遷移及崗位提升能力,創業創新素質與能力。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等應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三)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觀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能力本位的課程觀,課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應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崗位群職業標準-職業能力-課程”相對接的、實踐與理論并重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應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內容相融合,通過組織實施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形成。

(四)以情境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對象的形象思維智力類型特征要求高職教學模式應以情境教學為主,教學過程應盡可能與實際工作過程一致;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做中學為重點、以掌握經驗為目標,融“教、學、做”為一體,通過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仿真教學等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強化學生能力培養,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構成要素

根據《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對照2008年國家高職高專精品課程評審指標的相關條目要求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構成要素(見表1)。

(一)基本素養

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應體現職業教育特征和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在教育教學中要有鮮明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有規范的職業行為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并能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組織教學。

(二)職業教學能力

1.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能力。按照評審指標2-2及3-1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應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以真實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做一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

2.教學資源利用能力。按照評審指標2-3、5-1、5-2及6-1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應具有教學資源利用能力,如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為課程服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開展教學。

(三)專業實踐能力

專業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實踐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操作與應用能力等。按照評審指標4-2要求,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應具有雙師素質,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專業理論或文化知識講授,開展項目導向的教學,與來自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開展課程開發與建設;還應取得與其執教專業相同的或相關的中級以上如工程師等非教師系列的資格證書,具有企業經歷,能勝任專業實踐教學,有技能操作示范教學和完成產品或項目的能力。6-2評審指標提出學生要有實際動手能力,實訓、實習產品能夠體現應用價值;課程對應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業技能水平證書獲取率高,相應技能競賽獲獎率高。

(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是指教師能根據教育對象、教學情境,不斷地研究和調整教學觀和教學行為,創造性地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以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1.課程開發能力。高職教育區別與普通教育的一大顯著特征是更加突出對教師課程開發能力要求。課程開發與整合不僅是改革傳統的學科知識課程體系的需要,更是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技術和職業崗位的需要。按照1-1和1-2評審指標,專業課程體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教師應具有開展行業職業能力需求調查與分析的能力,能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

2.課程標準制訂能力。課程標準是課程組織與實施的綱領性文件。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是指依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為重點,按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職業崗位標準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來制訂課程教學標準,并以此作為確定課程目標,選取與整合教學內容,制訂課程實施方案和規范課程教學過程的依據。高職教師應具有制訂課程標準,并將課程整體設計的理念融入到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能力。

3.課程整體設計能力。2008年度高職國家精品課程申報課程的網上教學資源,應包含以說課為主的課程整體設計介紹錄像。因此,“說課程整體設計”也成為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形式之一。

(五)面向社會能力

評審指標1-2、2-3和4-1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應具有一定的面向社會的能力。教師要有開展人才市場需求調研和與企業合作、服務社會的能力;能與企業合作,參與相關專業技術服務項目和應用性課題研究等。

三、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標準現狀分析

(一)缺乏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標準。當前我國高等學校2305所,其中高職高專1215所,高職教育占了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國尚沒有相對成熟的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標準。現行的教師資格證書體系也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沒有充分體現高職教育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職業準入體系不健全,標準空泛模糊,“雙師型”概念模糊,對其內涵理解不一,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界定;對教師能力的評判,主要是對“職前”相關能力的入門檢驗,對職業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強調不夠。這使得不少教師關注點僅停留在課堂,對高職教育、社會經濟和學校的發展幾乎不關心。

(二)專業實踐能力的評價制度不健全。當前教育主管部門未頒布相關的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評價制度,與教師息息相關的職稱評審仍然偏重學術成果,對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也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不少的高職院校僅將理論教學的課堂聽課作為評價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主要手段,而忽視了占人才培養方案中40%以上的實踐教學評價。對理應在評價指標設定中占權重較高的評價點,如理實一體的教學組織與實施能力、現場技術操作演示能力、技能指導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則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

四、構建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的原則

(一)注重專業實踐能力考核

專業實踐教學能力應成為考核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主要內容,重點考核教師專業技能操作和指導學生操作的能力,并將此要求貫穿于教師從入職初期,到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趨于成熟的發展全過程,引導教師積極下企業鍛煉,參加行業企業和校內組織的各種技能培訓、技能競賽,促進教師在較強的理論知識指導下,掌握專業技術,了解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做到理論與實踐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提高實踐教育教學能力。

(二)加強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能力考核

高職院校應引導教師依據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區域經濟發展等實際,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也要將服務社會視為高職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提供咨詢和開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訓服務;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性課題研究,解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技術難題;參與技術改造、新技術應用、新產品研制、技術創新和研發等,并將教學改革成果與科研成果應用到企業生產實際和教學工作中。

(三)學校發展與教師自身發展相統一

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要既符合學校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需要,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注重引導教師把個人發展目標與學校內涵發展的目標結合起來。

(四)時代性與客觀性相結合

高職教育的發展與新技術的產生,對高職院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學校囿于各自的辦學條件、專業設置和辦學特色,以及教師的構成等因素,在評價指標體系的架構、指標的設定、評價的實施過程、結果的引用等方面,都應體現時代性與客觀性的有機結合,既要體現高職教育的本質和發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學規律和特殊性的客觀要求。

五、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與測評結果引用

(一)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以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對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構成要素的界定為依據構建評價體系,并以此作為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認證標準。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評價體系(見表2)。

(二)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引用

1.科學引用,促進發展。將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結果運用到年度考核、評優、職稱評定、晉級晉升、薪酬等方面,做到評價有理,考核有據,以促進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

2.分級考核,動態管理。針對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發展的動態性,對處于不同發展期的教師進行分級要求。聘期的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讓更多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帶動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全面發展。

3.激勵導向,體現特色。測評結果的引用應體現對教師發展的激勵性。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在教師進修培養、職務晉升、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懂理論、會技能”的教師傾斜,特別是要向“雙師型”教師傾斜。

六、結語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認證是一個現實而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它關系到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高職教師職業認證體系的構建應在加強研究前提下,依托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行業協會,制定各專業教育教學能力考核標準,在部分院校和區域、行業進行試點,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廣,以達到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穩步提升,最終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篇2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社會實踐法 教學模式改革

一、高職專科教育培養目標

高職專科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高等技術應運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課程更多地承擔著傳遞職業活動經驗的任務。高職培養的學生要能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高職專科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高等技術應運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課程更多地承擔著傳遞職業活動經驗的任務。就新興的高職高專保險實務專業,如何去提高該專業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就業率,首先應確定與高職教育相配比的專業培養目標,然后改革課程設置規劃,在課程教學模式中更應突出學生在保險公司的培訓、實訓、實習。

二、高職保險理論與實務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飛速發展, 企業和保險公司對于保險人員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一方面,保險公司急需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保險人員;另一方面, 高校保險專業的畢業生的能力相對較弱。保險人才供求矛盾的根源在于高校保險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不注重實踐教學等諸多問題。

(一) 教學模式單一、教材選用不當。

在保險經營管理學的教學中往往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的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占主導地位。而且高職院校所用教材多是根據本科教材進行改編而成,重理論,輕實踐。課堂上學生有效參與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有效實現。而近來所提倡的教學創新也僅是在教學工具上有所改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一些高科技電子設備,老師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認,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便捷,但個人感覺仍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型教學教師匱乏。

在我國保險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保險教育師資的需求也急速膨脹,然而供求間的差距客觀上導致了這支隊伍的整體水平不適應。保險理論與實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必須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來實現。實踐教學的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保險理論知識之外, 還必須具備豐富的保險經營管理實踐經驗, 才能保證實踐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當前我國保險專業教育教師隊伍中,有大量沒有從業經歷的知識傳授型教師,甚至有很多有其他專業教師為了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現學現講。這就容易導致對具體的實踐業務環境只具有感性認識,對具體的業務流程和操作細節不是很了解。因此保險理論與實務教學嚴重缺乏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結合的實踐型教師。后果就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實踐教學效果。

(三)實踐教學有效性不足,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薄弱。

高職保險教育的培養目標設置上存在著很大問題,在強調專科教育的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卻沒有依據此原則在專業培養方向上進行全方位的規劃。具體體現在校內實踐項目設計缺乏科學性、系統性,或教學軟件與實際脫節,操作性不強;校外實踐基地很多流于形式,很多單位不愿意接受實習的學生,即使提供了實習機會,也是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簡單地了解保險機構設置和保險業務等參觀實習的層面,很難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高職保險實務理論與實務教學若不能解決好學生專業知識積累和專業素質培養的問題,無法向業界輸送合格人才,則會加劇供需間的矛盾,也無法完善保險學歷教育。因此,要在轉變和更新教學觀念的基礎上,探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課程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構建,面向社會對保險的需求,培養高素質保險人才,已是當務之急。

三、教學模式探討

(一)加強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訓課,突出培養應用型保險專業人才的必要性。

1.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保險專業人才的重要方式。

高職保險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對學生進行一種建立在傳統理論知識基礎上的實踐教育,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應用能力和技術能力, 能夠從事獨立的職業活動, 畢業生職業定位為保險金融機構的技術崗位或基層管理崗位。因此, 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保險專業人才的重要方式。

2.加強實踐教學為我國保險業培養適用的專業人才。

近年來, 各種類型的教育和培訓機構, 培養了大量的保險業人才, 為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但保險業需要的專業人才是多方面的, 高校本專科學歷教育是全面、系統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 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決定性意義。長期以來, 我國高校本科保險專業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 因此高職專科教育應注重實務操作能力的鍛煉,培養出來的人要適應保險機構業務發展的需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可操作性與職業性,增加實訓課時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把學生所學理論化為實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同時為了適應保險行業的挑戰性和現代社會的挑戰性,將保險公司對員工的培訓和保險專業的實習實訓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在畢業時就具備保險公司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

(二)將“情境虛擬式”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并加強校外實踐實習。

運用情境虛擬式教學模式, 將保險承銷、核保、理賠等第一線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真實情境為依據,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模擬實際環境,強調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首先,應高度重視校外實踐環節的教學, 除了抓好日常操作及實習階段的工作外, 還應在平時多帶領學生到保險業務第一線觀摩、學習, 以提高其實務操作能力。此外,還有項目形式的課程設計, 由保險公司出題目, 學生通過在實踐中結合實際問題來完成。其次為了使教學效果更為明顯,吸收一線專家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把企業專家、經理等引入課堂, 定期聘請他們來講課, 還參與對學生的考核; 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共同協調合作完成教學工作。這些做法, 都使實踐教學得到切實的加強, 保證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保險實訓教學內容設計。

基于工作過程的保險實訓教學內容設計的思路為: 將保險理財的工作過程進行細分, 確定每一工作步驟要達成的任務, 分析每一工作步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再以此為參照設計保險學原理相關實訓的教學內容, 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 學生完成了每一環節的實訓內容, 就達成了這一工作步驟所要求的工作任務, 當學生完成了所有任務, 也就具備了從事保險理財這一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對于保險實訓內容的設計, 要體現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要求, 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 一步一步地體驗真實的工作過程, 并達到工作崗位所要求的能力。

基于工作過程的保險實訓活動要想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該有所改革。首先必須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些滿堂灌、束縛學生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次, 應采用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例如, 情境法、角色扮演法、分組討論法、競賽法等, 甚至可以采取課堂內結合課堂外的手段,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教師此時應扮演的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適時地給予學生鼓勵、點評和指導, 真正實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主旨。

四、保證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一)教學條件與資源。保險實訓活動的開展, 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軟件環境的支持。從硬件來說, 實訓室最好能模擬保險公司的工作環境, 如果不能實現, 也可在普通的教室內進行, 但需要將桌椅重新進行擺放, 以方便學生的分組和演練。從軟件來說, 主要是對實訓教師的要求較高, 最好是有過保險業從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 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教學組織、控制和協調能力。

(二)考核環節。保險實訓課的考核, 可以根據每一工作步驟的能力要求設置考核標準, 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總之要使該課程的考核既能體現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效果, 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實訓互動中的參與度、積極性和獨創性。

篇3

關鍵詞: 高職政治教育 教學改革 時效性

時代的發展變化給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帶來了新的壓力。政治課的功能就是通過世界觀、人生觀的引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質意義;在教學形式上,只重視學術理論的完善性,而與社會實踐嚴重脫離;在教學方法上,只重灌輸,而輕視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目的上,只重視文化知識傳承即應試教育,而忽視知識創新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這種教育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活動,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還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必須要進行政治課的教學改革。

一、優化教學內容,理論學習要精要管用。

根據高職教育主要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特殊性的需要,高職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完全不必要過分強調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以及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而應該強調政治基礎理論知識夠用和管用為度。“精”就是以全國統編教材為依據,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和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精心安排教學內容,并根據高職學生需要不斷加以調整。“管用”就是著眼于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市場需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每門課程都應從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滿足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精選精講一些學生急需的、對其思想和行為有觸動、有影響、有指導作用的重點章節、重點知識和重點問題;而且內容講解要從相對到具體,從理論到實際,讓學生把艱澀難懂的理論變成通俗易懂的內容,徹底改變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的形象,讓學生從“反感上課”,變成“渴望上課”;它也將不再會被學生視為“無用”,而是受益無窮。實踐證明,只要能夠通過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將這些“大道理”傳授,真正解決一些困擾學生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最終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政治理論課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體現出“精而管用”的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

(一)構建“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

1.案例分析法.該方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選案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分析、討論,然后由教師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觀點。從而深化其對相關原理的認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討論法

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關心的問題,在上課過程中提出問題,由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討論發言,鼓勵學生爭論和辯論。當發言、爭論或辯論比較充分時,由教師進行總結陳述。這種方法使學生由教育客體轉變為學習主體,經過大量的信息傳輸,尋求思想的交叉點,引起共鳴,產生共識。既解除了學生的思想困惑,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關心社會,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

3.主題演講法

結合課本內容選擇適當的主題,舉辦相關的演講比賽,從而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激情的演講中情緒得到升華。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二)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是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例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錄像、電影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制作課件,提高教學的直觀性,縮短教學與社會生活的實際距離,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課件的制作一定要做得精美,切忌呆板地展現文字綱目,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動畫等效果。從而實現從單向性的展示到互動性的交流。對涉及時事性很強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還可以進行研討式教學,既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又可以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三)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之內,應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加強社會實踐的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為學生作報告;參加有教育意義的公益性勞動和志愿服務;配合各種紀念日,開展有紀念意義的校內活動等。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把心得、體會以調查報告的形式表達出來,加強對社會的認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應多渠道、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實踐證明:過分重視考試成績,有礙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傳統的考試制度忽視了對學生內在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考核,不能反映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真實水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遠離了教育目標的預期。政治理論課的成績評定,也要改變過去以學生紙上答卷為主的單一形式。關于考試內容,從注重基礎知識到注重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關于考試形式,應該變單純的閉卷考試為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比如,可以通過經常性的課堂討論和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獨立分析、講評等方式,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意識、語言組織、價值目標等進行綜合評定;做到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有機結合,并把平時考勤、課堂討論、專題演講、辯論賽、實踐報告、和心得體會的綜合表現作為平時考核的依據。這樣考評的目的和意義就不再是為了分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得到鍛煉,促使他們反省,通過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來帶動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改革考試方法,讓學生多角度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把自己獨特獲得的信息轉換成解決現實生活的能力,把知識和能力的依存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提升,而并不是單純的背法律條文、道德要求。

三、提高教師素質,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作為教師,要不愧于當世楷模的光輝形象,那就得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孔子說過為政與施教一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其身,如正人何?”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強調正人先正己。也就是說,教育者首先接受教育。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師作為思想理論的宣傳者,必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要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忠于黨的思想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刻苦鉆研業務。思想政治教師擔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重任。老師要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努力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教師以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的敬業精神、較高的學識水平和良好的師德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自然得到學生的敬重,從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鳴。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而要成為學生最信得過的人,就得有愛心,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理解體諒學生,把他們當做朋友,用愛心影響他們的心智發展。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二)不斷提高政治思想素養和業務能力。

思想政治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素質。所以教師應堅定對的信仰,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積極主動地學習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三)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

理論課是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作為政治理論課教師,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不僅是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性質和特點,也是學生的需求決定的。通過做科研,教師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能促進課堂教學,因此,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通過教學總結和教學反思,對教學作出創新,摒棄陳舊的觀念、思路和做法,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也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條重要途徑。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應該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點。由于高職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和職業對人才的高層次需求,從外在方面講,需要學生有過硬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適應行業技術更新和發展的潛力;從內在方面講,還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敬業精神、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較高的文化素養。任何一種教育形式,首先應該塑造的是人,否則這種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因為高職教育的技能化,很容易忽略人的內在需求。彌補這種褊狹與局限,政治理論課責無旁貸。“兩課”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使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王穎.高職政治理論課時效性初探.遼寧高職學報,2007(11).

[2]王鵬孫.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莊源,蔣開曙.試論激活高職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積極性.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篇4

【關鍵詞】高職;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8-0052-01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根據個人特點及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的過程,其于20世紀初葉起源于美國,至今許多發達國家已形成較為健全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而我國尚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較低,特別是在高職高專類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學生就業后發現無法勝任崗位能力需求條件、學生在就業時徘徊迷茫,舉棋不定、學生簽約后頻繁毀約等一系列就業問題不斷出現,這些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1 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高職學生大多數是按照自己的分數段或聽從家長的建議進入了高職院校,其對所學專業與相關行業的認識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及其在校期間的學習質量,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高職學生沒有聽說過職業生涯規劃,而且職業目標定位也十分模糊。如問他們畢業以后打算做什么?大部分學生會籠統的回答“賺錢”,少數學生說“先打工積累經驗,然后做老板”,還有的表示要考公務員、創業開公司等。但當問為什么要去當老板,要去創業,自己有什么規劃和優勢時?學生們則往往感到很茫然。據調查,至少有 95%的高職學生需要比較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是如今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卻存在很多問題:

1.1 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1995年5月,原國家教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的通知》,從政策層面拉開了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發展的序幕。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提出了“學生職業發展”的概念,將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高校仍然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簡單等同于就業指導,只重視短期效應,關注就業率,倡導學生“先就業,再擇業”,以實現高就業率,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要關心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問題,在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潛在發展方向,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優劣勢,幫助學生分析職業的匹配度等等這些高層次、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方面嚴重缺乏。

1.2 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師資力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門新興的專業性、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指導老師不但要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比較熟悉,還要具有非常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測評手段,但當前高職院校中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老師基本上是由分管德育的領導、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或者就業辦公室相關人員擔任,一方面這些人員缺乏扎實的職業規劃理論和過硬的知識技能,在教學內容及方法上都缺乏專業性;另一方面,這些兼職老師的學生工作及行政管理事務性工作較多,他們往往沒有精力去學習研究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知識。

1.3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制不完善:許多學校對從事職業規劃課程的教師在教學、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尚未作出明確、具體的要求,無法有效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也就無法提高教學的質量。而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學校無法提供這種專業的職業指導,很多學生只能在網上完成自我測驗或者完全聽從于他人安排,這些手段往往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甚至可能誤導學生的擇業觀。

2 對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性建議

2.1 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高職院校要切實把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納入人才培養工作,要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并根據社會需要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注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素質的培養,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執行能力等;其次,高職院校要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宣傳力度,要通過校園網、校報、廣播站、宣傳欄、專家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形式,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意義和作用,強化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提高學生參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自覺性、積極性。

2.2 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構建專業師資隊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性特點決定師資隊伍建設必須按照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考慮到高職學校師資力量實際情況,首先,應該充分挖掘校內的現有師資資源,挑選既懂專業知識,實際經驗又豐富的老師,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的培訓,配套以相應的激勵措施,激勵他們不斷拓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逐漸由普通專業老師轉變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老師;其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可以通過兼職、聘用的方式,聘請其他高等院校的學者或者長期從事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專業人士為客座教授,定期來校講課、作報告。

2.3 課程安排貫穿高職教育始終,分階段實施: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因此職業生涯教育要貫穿高職教育始終,分階段進行。首先,是理論導入階段,在高職教育第一年就要開設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重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學習,讓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個感性認識,初步明確自己的職業出路;其次,是調整階段,在學習第二年,要通過信息收集、走訪企業等形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社會對本專業學生素質、能力的綜合要求,結合學生的性格、能力、興趣、價值觀以及來自父母長輩的職業期望等因素幫助學生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再次,是就業指導階段,在學習的第三年,在此階段要通過講座、企業見習等形式使學生充分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培養提升自己相應的能力素質,在下學期,要鼓勵學生積極“走出去”,一方面,要開展心理咨詢、就業政策咨詢、求職技能培訓等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另一方面,學校要及時提供企業崗位需求信息,組織專場招聘會,必要時,老師要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推薦,促進企業方與學生方充分交流,最終達成就業意向。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朱媛(1980-),女,江西鄱陽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馬秋林(1957-),男,四川鹽亭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黨建;胥長壽(1972-),男,四川射洪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管理;聶彩林(1967-),男,四川船山區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資助項目“推進高職院校理論教學改革研究”(編號:12JD710016;主持人:聶彩林)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3)05-0088-03

一、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調查背景及目的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教育,大膽推進高職院校理論教學改革,提高高職院校理論教學特別是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實踐性、實效性,保證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既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還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本身的要求,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實踐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以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在理論課教學中引入實踐教學,體現了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提高高職理論課教學實踐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但總體上看,由于大多數專家均來自本科院校,對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大部分成果對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的特點把握尚欠充分,特色不鮮明,針對性不強,高水平成果不多。目前,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尚處在積極的探索之中。

2012年教育部專項“推進高職院校理論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組于2012年6月在全國進行了一次關于“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調查研究”的抽樣調查。深入研究當前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創新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路徑、載體,在掌握基礎數據的基礎上,重點尋找理論實踐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構建高職院校理論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本課題是全國性課題,所以本次調查在全國取樣,在全國東部、中部、西部高職院校依一定比例選取了16所學校。問卷設計掛在問卷星網站上,分教師和學生兩種,組織了教師110人參與,有效率為100%;學生2591人參與,有效率為100%。

二、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調查結果及分析

高職院校理論素養的提高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實現,本文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理論課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因為學生更為熟悉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概念,所以在調查問卷中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代替了理論課。

從此次調查的結果中可以看出,我國高職院校開始意識到理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明顯,實踐教學仍然任重道遠。

(一)高職理論實踐教學開展情況

為了了解我國高職院校的理論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本課題組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教師調查結果

學生調查結果

通過上述兩表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國高職院校的理論實踐教學開展情況是較低的,特別是形勢與政策課,而且教師與學生在調查結果方面有較大出入,通過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是教師與學生在實踐教學認知上有差距,很多學生并不知曉哪些活動和形式屬于理論實踐教學內容,而教師雖然知曉并且大多數制訂了統一的實踐教學計劃,卻沒有向學生告知并解釋清楚。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對理論實踐教學的推廣和宣傳,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理論教學中向學生告知并解釋什么是實踐教學。

(二)高職理論實踐教學的評價

教師調查結果

教師調查結果

從結果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當前理論實踐教學都不是很滿意。

學生調查結果

老師調查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關于如何有效開展理論實踐教學,目前教師與學生有不同的想法,本課題組通過分析認為主要是主客體的問題,教師作為主要實踐教學的主體、實施者,在當前大班教學和安全意識突出的情況下要有效開展理論實踐教學確實存在難度;而學生作為實踐教學的客體,在經歷初高中傳統課堂理論教學的情況下對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新的模式比較感興趣。

(三)理論實踐教學環節形式的選擇

本文從四個角度即課內、課外、校園、社會,全方位、多角度對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環節形式進行調查:

1.教師調查結果如下:

您最喜歡課內實踐教學環節的形式

課外實踐教學環節您最喜歡的形式

校園實踐教學您最喜歡的形式

社會實踐教學您最喜歡的形式

2.學生調查結果如下:

課內實踐教學環節你最喜歡的形式

課外實踐教學環節你最喜歡的形式

校園實踐教學你最喜歡的形式

社會實踐教學你最喜歡的形式

社會實踐教學是你最喜歡的形式

從以上幾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與學生在實踐教學形式選擇上基本有相同偏好:如課內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都最喜歡影視賞析,因為它更為直觀、更為生動;課外實踐教學環節,教師與學生都最喜歡寫學習心得體會,通過理論的學習后寫學習心得體會,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學生可以自己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校園實踐教學環節,教師與學生都最喜歡社團活動,因為它更具有趣味性、參與性;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都最喜歡社會調查,了解當前我國的實際,把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分析當前社會問題是教師的期盼,也是學生的目的。

(四)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的認知

對于為什么要開展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它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本課題組設計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你的看法”這一題目,調查結果顯示:

教師調查結果

學生調查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教師與學生對于為什么要開展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的認知是有差異的,教師認為開展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能夠開闊學生眼界、擴大知識面、能夠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學生對開展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的目的和意義認知模糊,基本沒有自己的特別感受,僅僅在有利于學生積累社會經驗方面稍微有一點確切的感知。

三、高職院校理論實踐教學對策及建議

(一)提高認識,強化理論實踐教學的地位。高職院校理論課承擔著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的任務,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思想性和針對性,其課程內容在保持理論體系相對穩定性的同時,更需與時俱進。開展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是提高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關鍵。通過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和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與人民群眾的心聲產生強烈的共鳴。但從我們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我國高職院校的理論實踐教學開展情況是較低的,特別是形勢與政策課,而且教師與學生在調查結果方面有較大出入,教師與學生在認知和理解上信息不對稱。因此,無論高職院校領導還是師生,都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在理論課中的重要地位,樹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理念,同是,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使學生知道教師將要實施怎樣的實踐教學,教師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實踐教學,想怎樣開展實踐教學。

(二)加強理論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良性運行有賴于有效的組織管理機制。從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教師認為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的最大因素是組織實施,實踐教學這個系統工程對于單個教師來說,確實存在很大困難,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務部門和課程實施系部,要加強實踐教學的制度建設,建立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使實踐教學真正做到目標明確、責任到位、過程規范、管理科學。首先要把實踐教學尤其是社會實踐的成績、學分管理納入日常的教學管理范圍,在統一的教學規劃中明確其學時學分;其次要制定教學規程和實施辦法,對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組織形式、考核評價、學分認定等做出明確的規定,為組織實施提供可操作的制度依據;另外,要建立相關制度,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要有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人員,以協調教學單位、教師和教學職能部門、教輔部門之間的關系;配備實踐教學相關的設備、設施和活動場所,為開展實踐教學提供經費等;定期展出和交流實踐教學成果,推動實踐教學活動的橫向交流和縱向深入;推進小班化教學,加強理論課各門課程之間、各任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建設,增強課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統一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三)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能力。開展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求理論課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理論素質、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交往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能有效地組織課內外、校內外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對實踐教學方法和規律有深刻的理解,并不斷探索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在實踐教學形式上,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喜好基本一致,但學生并不滿足現有的這些實踐教學形式和方法,學生認為當前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應是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為此,高職院校有關部門應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理論課教師進行實踐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引導理論課轉變思想觀念,重視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應用、創新與經驗交流,加強理論課各門課程之間實踐教學的協同能力,同時通過組織教師參觀,假期社會調查,訪問和掛職鍛煉等形式,使理論課教師能夠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增長閱歷和才干,科學合理地設計和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有效地開展理論課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高職教育是要培養具有學科性、應用性的復合型人才,隨著定位的逐漸明確,高職教育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改革也在不斷的調整和探索。目前在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中關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等違背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本文將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

市場營銷專業 課程改革 教學模式

教育部教高[2000]2號文指出:“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備基礎理論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高級強調的是理論基礎寬厚,應用型強調的是技能熟練程度。培養的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要重視理論性,加強實踐性,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貫徹“必需夠用”的原則和“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應用為主線,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

一、現階段市場營銷專業理論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高職教育中理論教學依然沿襲大學本科的教學模式,違背了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師在理論課堂的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的選取問題

由于高職教育的實踐課占用了一定的課時量,所以理論課時間相對緊湊,導致教師對教學內容要有所取舍。雖然當前正在探索和規范適合21世紀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但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教師在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出現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同一專業的不同課程教學中內容有所重復,導致學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二是理論教學的銜接不夠緊密,學生對后續知識的把握感覺困難;三是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脫節,導致學生在實踐課對一些基礎知識感覺茫然。

2.教學方法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教學仍然采用過去的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給學生教了什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中往往可以從課堂的第一分鐘講到最后一分鐘,把自己的觀點強制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的學習,從而導致學生感覺學習枯燥無味。雖然很多教師也采用了互動式教學,但往往對互動的模塊內容和方式沒有準確把握,最后讓互動環節夭折。

3.教學手段的問題

現今大部分高職學校都已采用多媒體教學,雖然改善了傳統的“黑板式”教育,但老師對多媒體的運用不夠充分,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以形象的展示。

二、目前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 市場定位不明確

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重心升級、經濟模式轉換時期,社會對營銷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國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缺乏準確的市場定位,使得營銷人才培養同社會需求相脫節,造成一方面高職營銷專業學生就業難,而另一方面高素質營銷類人才緊缺的矛盾。

2.課程設置存在不足

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仍然沒有脫離知識學科性、系統性、完整性的窠臼,與普通大學的課程設置相比,除課時減少外,內容基本相同,是“壓縮餅干”式的職業教育。理論課程設置多于實踐課程,實踐課程缺乏高職高專特色,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考核力度不大,教學內容陳舊。

3.實訓、實習沒有大綱(指導書)或大綱粗糙

一些高職院校缺乏完備的營銷實訓、實綱(指導書),甚至沒有制定大綱,還有一些院校雖然有文字大綱,但內容不具體,缺乏必要的內容,或有內容但操作時卻難以實施。

4.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不協調

大多數營銷實訓基地建設不完善,學校在需要安排學生進行實習時,會主動尋求合作,在平時則少有聯系,而企業主動積極尋求學校合作的則更少。三、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1. 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從各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素質看,絕大部分老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社會及在企業實踐經驗,講課時只能以理論為主,只能幫助學生們對市場營銷的相關理論形成認知的作用,而對于營銷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老師們卻很難真正地對學生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當然,有少部分高職院校從企業聘請了具備相關實踐經驗的營銷員,以開設講座的形式為學生傳遞市場營銷的一線技能,這對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應用性人才,只是杯水車薪的作用。此外,在高職學生實訓過程中,最需要各行業一線營銷人員來對學生實訓起指導作用的環節,各高職院校也基本上選擇了理論型的教師來指導學生實訓,并未滿足學生真正的需求。

2. 學校和企業沒有實現“雙贏”

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不協調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業拒絕障礙。企業是“經濟人”與“社會人”的統一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經營的目標,站在企業的角度分析,它們覺得自己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實訓的場所。再加上企業出于對自身商業機密的保護,企業更加不愿意提供相應的條件。二是企業的自身要求與學校的需求存在偏差。高職院校借用企業作為實訓基地的目的是為了讓企業提供學生在課余實踐,學習營銷技能的場所,使學生通過頂崗實踐真正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與一線工作相結合,使自己真正能學到并掌握營銷技能,改變未來就業時出現的“有經驗者優先”的尷尬局面。然而,有些企業卻將學生充當免費勞動力,這與學校借用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營銷技能的出發點大相徑庭。另外學校管理沒有到位,與企業的溝通協調不夠,學生自覺性較差,吃苦耐勞、敬業精神、基層鍛煉意識相對不足等,這些都會導致企業對成為學校的實訓基地失去興趣和熱情。

要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本質上是利益問題。需要從企業的利益出發,找到校企共同的利益點,基于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的實訓基地才能為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有效保障,可以通過送教上門、資源互換、訂單培養等方式進行,讓企業感覺到受益,他們才會真正地投入其中,不會形成學校“一頭熱”,企業“一頭冷”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實行有效的激勵措施,沒有用制度鼓勵和保障實踐教學的進行,導致許多教師專注于理論教學和研究,在對待實驗、實訓、實習時,則采取應付的態度,不能發揮出主動性,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形同虛設”。

三、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1.課程改革與設計

(1)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改革。

以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模式取代知識型課程體系,在理論課程設置上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按照市場營銷職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教學計劃和課程,在掌握營銷基本原理、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學生開設有效的職業技能實踐課,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職業技能實踐訓練,掌握一技之長,為將來走上社會大舞臺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畢業后能較快地上崗工作。

(2)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應講求實用性和針對性。具體說來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必須針對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切實做到“必須夠用”;二是要根據就業崗位的多樣性,靈活教授不同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對準崗位設課程,實現“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課程設置的“模塊化”,做到“基礎知識模塊、通用技能模塊、具體崗位所需技能模塊”三者有機結合。

(3)教學考評改革。

注重考評學生的技術和技能水平及實踐能力是高職高專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顯著區別,這也是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2. 建立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

(1)積極實施“雙證書”制度。

要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將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技能訓練,使學生順利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2)將畢業實習、崗前訓練和預就業有機結合以加強和突出實踐教學。

即在畢業環節,將原有的畢業實習、崗前訓練與預就業合并,學生實習的單位就是即將就業的崗位,用人單位通過實習了解學生的能力,決定是否聘用。學生通過實習了解單位和崗位情況,決定是否應聘。同時根據實習單位工作的實際選定畢業設計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由此贏得實習單位的認可。

(3)搞好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踐性十分突出,如果沒有一定規模和層次的實習實訓基地,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就成為空中樓閣,無法達到人才培養的預定目標。一是建立自營實訓基地。高職高專院校自營實訓基地的建立可考慮投資創建超市、商場以及生產實體,擁有自己的實驗基地,實施產業化運作,推進名牌戰略和集團化經營,讓學生有一個穩定的實習場所,實施“模擬教學”,使課堂教學與實踐內容相吻合。二是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學校要與企業加強溝通,針對企業需要按照崗位要求調整細化實訓環節,根據不同企業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實訓,既滿足企業的需要又能達到實訓的目的。

3. 加大產學合作,實現教學模式改革

(1)積極實行“訂單培養”。

根據企業和用人單位的“訂單”要求,制定培養方案和計劃,從教學計劃制定與修改、教學實施、實訓直至學生就業,都要充分發揮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指導、監督、參與、支持作用。

(2)積極實行校企聯合辦學。

企業可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做學校的兼職教師,學校可以借助企業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技術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同時,企業可以委托學校幫助培訓員工,節省培訓時間、場地、師資和費用。

4. 建設“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1)建立專業教師實踐培訓制度。安排教師定期到基地、龍頭企業和相關用人單位進行頂崗鍛煉和崗位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和實踐教學能力,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逐步建立和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努力營造教師成長的良好環境。

(2)增加“雙師型”比例。注重從企事業單位或科研單位引進既有工作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增加“雙師型”比例。

(3)積極聘請龍頭企業中高級營銷管理人員等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作為學校教師隊伍的補充,形成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邱小林,賢瑜.高職教育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郭俊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問題[j].陜西教育(教學),2005,10.

[3]程榮福.高等職業教育教材改革與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1,11.

[4]金永生:市場營銷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5]邱才訓:教學模式的研究.中國教育

[6]陳文沛:淺談《市場營銷學》案例教學.

篇7

[論文摘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構建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是高職高專教改的關鍵之一,也是教改的當務之急。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幾年來在教改試點過程中,通過對課程改革觀念、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學環節和課程評價機制六大方面整合,對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會認可的實效。

一、整合高職高專課程體系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尚存在系統性偏差,這一偏差集中表現在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異和距離,導致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課程建設滯后。因此,探索以就業為導向,整合高職高專課程體系,應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重慶教育學院是一所專門從事教師教育的高校。為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先后開辦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語、計算機應用技術等14個高職專業。2001年,旅游管理專業通過重慶市高職高專教改試點專業的申報評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準為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教改試點專業。2006年5月,被重慶市教委授予示范專業稱號。

2001年旅游管理專業申報教改立項之時,就明確了教改目標:

轉變高職人才培養的教育觀念:不斷深化對高職教學改革的認識,逐步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觀、質量觀、教學觀。

更新高職人才培養的模式:逐步形成貼近行業崗位群技能需求為主的人才質量目標體系;構建以“行業基本素質十職業崗位技能”為主線的高職課程體系;實行“雙證書”制,實現學習、實習和就業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高職人才培養的途徑:通過產學研結合培養適應行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改革教學內容、整合課程體系是教改的關健環節。

二、高職高專課程體系整合的六個方面

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把課程建設分為三個層次:決策層次(觀念,指導思想.);管理層次(專業方向、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操作層次(課程內容、教案、課表、教學方法)。根據以上整合思路,具體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課程改革觀念—轉變教育觀念

1.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質量觀、教學觀

觀念決定行動,更新轉變教育觀念是高職教改的先導。由普通歷史和地理的專科教育,轉向以職業技能為主線的高職教育,首先必需轉變觀念。為此,院系從申報教改立項之時就開展了一系列高職教育思想學習與討論,對高職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了共識:改變學科型的人才觀,樹立以行業為先導、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觀;改變以全面掌握理論知識為本位的質量觀,樹立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崗位技能為核心的質量觀;改變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觀,樹立以課堂與職場相結合、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為主動適應重慶旅游業發展需要,準確把握旅游行業人才需求的趨勢,根據高職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確了:

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為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主線—以“行業基本素質十職業崗位能力”為人才培養主線。

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職業道德良好、理論知識足夠、職業技能熟練、綜合能力較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飯店、旅行社主要崗位服務與管理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課程體系結構—定位專業方向

打破傳統的重理論、輕技能、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以學科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構建以職業技能為本位、以“行業基本素質十職業崗位技能”為主線的高職課程體系。

1.明確新課程構建原則

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后,以什么樣的課程體系來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這是確保教改成功的關鍵。我們遵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制訂了《重慶教育學院關于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原則性意見》,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教改的重點,提出了構建新課程的原則:淡化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的界線;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線;強調職業崗位技能,構建職業崗位課程板塊;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

2.以“一個專業、二個方向”構建新課程體系

在要求每年對重慶旅游行業人才需求和職業崗位群能力進行市場調查,持續追蹤崗位群技能變化基礎上,制定出了旅游行業幾個主要崗位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將專業細分為飯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兩個方向,并結合雙證書制的推行。

一個專業,即旅游管理專業。市場調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適應面廣,就業面寬,持續發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業必需的基本素質要求設置“行業基本素質”課程。

二個方向,即把專業細分為飯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兩個方向。按照不同崗位的能力要求,設置“職業崗位技能”課程。

3.按需設課,構建課程模塊

按照上述原則三次調整了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后的2006年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由三大模塊組成:

基本素質課程(包括基礎素質課7門;行業基本素質課12門);職業崗位技能課程(限選:飯店方向與旅行社方向)各6門;行業素質拓展課程(任選)10門。

4.按照“前期平臺、后期分流”安排課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臺,在第一學年完成行業基本素質的培養;后期根據崗位實施分流,在第二、三學年用職業崗位技能課程充分保證技能的培養;在此基礎上,以行業素質拓展課程拓展學生綜合素質。

針對重慶地方旅游經濟發展實際,設置了《重慶歷史與文化》、《重慶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

2門地方特色課程。

根據行業特殊需要,強化外語聽說訓練,一年級開設《旅游英語》,二年級根據不同方向分別開設《飯店英語》、《導游英語》、《英語聽說訓練)),三年級開設《基礎日語》,三年外語學習不間斷。

5.注重人文修養,加強素質拓展

為了提高學生人文修養,拓展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對口就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設置了10門行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包括《中國歷史與文化》、《旅游會展服務》、《旅游應用文寫作》、《推銷與商務談判》、《旅游美學基礎》、《食品營養與衛生》等,要求每位學生至少選修7門課程。

(三)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高職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最終有賴于教材特別是專業教材改革的進程和質量作保障。近幾年來,根據需要,對現有教材進行整合,同時,自編了適應旅游業、飯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實踐訓練教材。

1.突出應用,整合課程門類

根據“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界線”的原則對課程門類進行整合重組,減少理論性內容,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如:將“旅游公共關系”與“公關禮儀”整合為“旅游公共關系原理與實務”;“旅游企業會計”與“旅游經濟管理”整合為“旅游企業財務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與“重慶旅游資源”整為“重慶旅游資源與開發利用”;“飯店康樂經營與管理”與“飯店酒吧經營與管理”整合為“康樂酒吧經營與管理”。

2.抓好結合:增強課程功能

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應知”內容納人相關主干課程,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應會”技能納入相關實作訓練課程,增強了課程承載職業考試的功能。如:將導游證書考試涉及的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景點導游解說等知識和技能分別納人《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與技巧》、《旅游法規與案例分析》、《普通話》、《職業道德修養》等課程中。 3.緊扣需要,實現教材整合

突出應用、主輔整合、與時俱進,完善教材體系。具體做法是:

(1)必修課以選用高職類統編教材為主,不斷更新,并輔以自編教材。行業基本素質課和職業崗位技能課程使用公開出版的高職高專教材占總教材的91%,自編教材占9%。

(2)通過購買,自編拍攝,加強技能培訓聲像教材的建設。第一,購買旅游聲像教材;第二,攝制了重慶部分旅游景點聲像資料,如《江津四面山風景區》、《大足石刻》、《三峽黃金旅游風景區》等。第三,自編拍攝了服務技能操作技術聲像教學錄像片,如《餐飲教學》、《客房教學》、《形體訓練》等聲像教學片。

(3)編寫地方性教材。為了讓學生了解重慶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編寫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慶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重慶歷史與文化》、《旅游項目策劃理論與方法》。

(四)整合課程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

1.教師實現了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四個轉向

圍繞課程整合,引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一,結合高職特征,教師實現了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四個轉向:第一,以教師單純知識傳授轉向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模擬教學;第二,以教師單純口授轉向大量采用多媒體教學;第三,以學生只會操作轉向既會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學生被動學習知識轉向教、學、做一體。

2.努力形成教與學互動的局面

行業基本素質課教學重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大量運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職業崗位技能課程的教學突出動手能力訓練,即在訓練場所,采用教師講解與示范—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現場實做—教師剖析糾錯—學生強化訓練—教師考核驗收的教學流程,將教、學、做緊密結合。

3.重視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旅游系實作實訓基地”面積逾1000時,能滿足導游、中餐、西餐、調酒、客房、前廳、茶道、公關禮儀等職業技能訓練,建有多媒體教室8間、英語語音訓練室2間、導游技能實訓教室2間,專業實作室均配有多媒體設備。院系對專業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開展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的培訓,組織課件制作比賽,鼓勵制作高質量的教學課件。

4.鼓勵申報學院、市、國家三級“精品課程”

院系高度重視精品課程建設,保證人、財、物投入。《旅游學概論》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飯店管理概論》被評為2006年院級、市級精品課程,被推薦參加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

(五)整合課程教學環節—加強實踐環節

以“行業基本素質+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圍繞高技能人才應該具備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建立相對獨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與理論教學密切配合、校內外緊密結合、具有旅游高職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要求做到:

1.目標清晰,結構合理

實踐教學體系以職業崗位能力、行業基本素質培養和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為目標,形成了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并與理論教學體系、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相互配合,相互滲透。在課程設置上以職業崗位能力課程(限選板塊)為實踐課程主體,輔之以行業基本素質課程中的實踐部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技能與能力訓練。

2.內容完整,重點突出

形成以行業基本素質為基礎,職業崗位技能為重點,基本技能、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訓練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基本技能實踐包括公共基礎實作課,如計算機操作、普通話訓練和專業基礎課程的認知實習與社會調查。職業技能分為飯店職業技能與旅行社職業技能;飯店職業技能包括餐飲、客房、前廳、康樂酒吧等實習實訓;旅行社職業技能包括旅行社業務、導游業務、景點導游等見習與實習。綜合能力訓練包括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

3.形式多樣,環環緊扣

采取“三段漸進式”訓練形式,即課內基礎階段、課外強化階段、校外深化階段。課內基礎階段包括課堂演示、課堂實作,此階段學生主要在課堂和校內實作基地進行。課外強化階段包括課余自行練習、技能培訓和素質拓展等,此階段主要在校內實作基地和實習基地進行。校外深化階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務、校外技能培訓、假期社會實踐和綜合實習,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進行。“三段漸進式”的實踐環節緊密,形式多樣,有利于學生技能與能力的逐步提高。

4.統籌兼顧,注重實效

將實踐教學內容與職業鑒定考核內容緊密結合,統籌兼顧,提高教學實效性。根據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在教學中,對操作性強的課程,如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導游業務、公關禮儀、菜點酒水等課程中的實訓部分進行整合,制定一套適應教學的行之有效的實踐實訓考核辦法及評分標準。在實踐教學中既注重與國家職業技能考核的銜接,又兼顧行業現行操作方法和規范。全體學生在專業技能課程訓練結束后,能通過職業資格考試,獲取職業資格證書。

經重慶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審核批準,建立了“重慶教育學院職業技能鑒定所”。鑒定工種包括“餐廳服務員”、“客房服務員”、“前廳服務員”、“營養配餐員”、“調酒師”、“茶藝師”、“公關員”等。本專業教師已有9人次取得相關工種的“考評員”資格。

(六)整合課程評價機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為重點,改革考試方法

確立以考核行業基本素質和職業崗位技能為重點的考試指導思想。明確考核的內容、方式、時間等原則,既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又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探索“三結合”考核形式

篇8

【關鍵詞】治理理論;高職英語教學;途徑

治理理論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但它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治理理論是為了解決政府失靈的問題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改變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單一化的角色,倡導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針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引入治理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一、治理理論的內涵

治理(governance)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這一詞,它本來的意思是控制、引導和操縱,主要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的權威。在這個內涵里面它隱含著這樣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對政府良性治理的研究和關注,全球對治理這一概念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解釋,直到現在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解釋為許多種,比如說“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等”,這些定義有助于我們更加理清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比較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于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

治理理論的興起,絕非人為地制造出一套新口號,則是各國政府對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變化所作出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回應。在此背景下,以奧斯特羅姆為代表的制度分析學派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論。具體地說,單中心意味著政府作為唯一的主體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排他性管理,多中心則意味著在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并非只有政府一個主體,而是存在著包括中央政府單位、地方政府單位、政府派生實體、非政府組織、私人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在內的許多決策中心,它們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以多種形式共同行使主體性權力。這種主體多元、方式多樣的公共事務管理體制就是多中心體制。

多中心的治理結構要求在公共事務領域中國家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公民共同參與,結成合作、協商和伙伴關系,形成一個上下互動,至少是雙向度的,也可能是多維度的管理過程。就其體現的改革和創新而言,這是適應全球化、市場化和民主化發展趨勢的要求,在國家公共事務、社會公共事務甚至政府部門內部事務的管理上,借助于多方力量共同承擔責任,其中既有對事務的管理,也有對人和組織的管理;既有對眼前事務的管理,也有對長遠事務的管理。其特別之處在于用一種新的眼光思考什么樣的管理方式可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應對治理理論的失效問題上,有許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這一概念。所謂“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強調政府與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管理的民主化。

二、治理理論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治理理論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但它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改變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單一化的角色,倡導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針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引入治理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可以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一)多元主體參與高職英語教材的選擇

眾所周知,當前高職院校中英語教材的選擇常常是由任課的英語教師獨立完成的,在整個的教材選擇過程中,沒有征求學生、專業課教師以及其它英語教師的意見,現存的這種完全由任課教師來選擇的教材的做法是不完全科學的。一方面是因為有的任課英語教師力求課程好上,他們會選擇一些編寫內容比較簡單的一些教材;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教材的選擇方式完全脫離了學生們的專業背景,沒能夠結合學生們的相關專業背景來選擇。同時,在教材選擇上沒能夠征求學生們的意見,學生們可能對教師選擇的教材不感興趣,進而會影響到課堂教學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針對傳統教材選擇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教材選擇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代表、專業課教師以及其它英語教師參與其中,共同來研究那套英語教材適合學生們的實際需求,以便使最終所選擇的英語教材既能貼近學生們的實際,又能緊隨專業背景。最終使整個的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

治理理論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筆者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治理理論,通過英語教師創設的多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們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前高職英語教學基本還是沿用傳統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即單純由教師講授,學生們只是被動的聽。治理理論的引入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首先,多元導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沒有興趣的學習是失敗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們的身心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多設置一些能夠導入的教學情境,能夠使教學內容可以快速構起學生們的多種智能,引發他們的思考。其次,參與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整合學生們的多種智能。眾所周知,學生們是有著多種智能的,如果能夠把他們的多種智能匯集到一起,就可以發揮最大功效。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善于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對于任何一項任務都是由多種要素、多種環節以及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要想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就必須整個他們的多種智能,任何一項任務的完成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策略。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可以挖潛學生們的各種潛能,培養他們全面發展的能力。最后,教師需要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采取差異組合的方式把學生們組成不同的同質性和異質性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所分成的這些同質性和異質性的小組按照一定的任務和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和討論的方式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檢驗策略

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學檢驗的方法一直沿用的是傳統的單一理論考試,這種檢驗方法既不能真正檢驗出學生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不能培養學生們日后的實際工作能力。治理理論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在高職英語教學檢驗過程中,筆者認為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檢驗策略,通過理論考試檢驗和實訓技能相結合、英語課程不同學習階段的檢驗和綜合檢驗相結合以及筆試和口語考試相結合的方式來對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英語教學檢測不能單純只采取理論考試的方式,因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專業工作能力。學習英語不能僅僅只停留在中學階段對詞匯、語法的學習觀念上,高職院校更應該側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效果的檢驗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檢驗策略,以便可以提升高職英語教學的效果。

三、結語

治理理論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但它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改變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單一化的角色,倡導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筆者認為高職英語教學中可以引入治理理論,通過多元主體參與高職英語教材的選擇、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檢驗策略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可以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明霞(1985.5-),女,助教,籍貫:四川廣安,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方濤.“治理”內涵解析[J].重慶社會科學.2015(3).

[2]朱民杰.建構主義視角下英語演講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4(02).

[3]劉凱東.建構主義學習觀與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3).

[4]姜雪.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的全新內涵和更新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

篇9

關鍵詞:教師素質;心理素質;自我提高

一、教師素質現狀

教師心理素質定義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虛榮心明顯;焦慮水平偏高;性格憂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

(一)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大

教師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8小時,加之多數學校仍按“升學率”、“優生率”來考核教師,決定評優晉級和獎金發放;名目繁多的檢查、考評、驗收也使教師窮于應付。

(二)心理安全感不足

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仍然“不盡如人意”。新的競聘制使不少處于弱勢的老師不適應。

(三)教師需要的多元化長期被忽視

社會贊美教師強調的是奉獻、責任,可是相比較而言,卻忽視了教師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對他們的關愛不夠。

(四)對教育改革的不適應

在一些地方許多教育、教學弊端沒有改變,素質教育遲遲不能推展,在錯誤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環境,造成教師思想的矛盾與困惑,壓抑了教師的個性發展,扼殺了創造精神;另一方面,實施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不少教師不堪重負。所以,教師心理的焦慮、困惑日漸增多。

二、教師的心理素質問題解析

(一)教師角色期望與自我價值觀的沖突

教師的角色內容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知識的增長與更新而不斷改變。從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望來看,心理學家認為,教師要充當知識的傳授者,集體領導者,模范公民,紀律維護者和家長人等,就要求教師知識博大精深,無所不知。而社會中人人對教師應做什么和怎樣做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樣教師受到各種相互沖突的角色期望的沖擊,同時這些角色期望也與教師自我價值觀產生對立、沖突。

(二)自我期望值過大,追求“完美主義”

教師常把“完美”當作自己為人處世的目標。在工作上要求盡善盡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績。這種追求“完美”之心態容易忽略自身條件的限制,如個性、能力、機遇等。一旦過高的自我期望,當目標不能實現,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對自己自怪、自責,對他人懷有敵視、對立情緒。

(三)教師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評價主要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評價結果與獎勵結合,有的還成為解聘不合格教師的依據。但在評價過程中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簡單劃一,教師評價目的是為了完善教學、教育過程,現在學校進行終結性評價,結果基本上體現在對教師的獎懲上,無助于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

三、教師心理素質自我提高的途徑

(一)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前提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僅是一個職業,而且是一個需要甘于奉獻的事業。對學生真誠的愛,既是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熱愛自己的教育崗位,所授學科,不斷進取,不斷學習先進科學,先進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長流水。能夠自我接納,一個能夠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納和善待學生。

(二)面對現實,自我認知

人是獨立而特殊的個體,只有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越能幫助自己有效地調適工作壓力、生活挫折及內心沖突所帶來的困擾。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優勢,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揚長避短。教師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處事主觀、迅速還是民主、松散。教師若不能勇敢地面對教育現實的挑戰,仍然采用一成不變的教育策略,容易產生職業適應障礙,降低工作效率。

(三)促進教師人際關系

首先,認識、接納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師良好的人際關系之基礎。教師必須正視并接受來自于內部和外部,對自尊心有威脅的各種因素。教師勇于向自我挑戰,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他人和諧相處。國外研究發現,師生關系緊張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溝通。溝通既能了解別人,又能從別人那里進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

(四)塑造教師健全的人格

教師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現在如何對待教育工作,怎樣對待所教的學生。其中,教師性格特點對學生的影響不能忽視。如果教師經常為不良的情緒所困擾,就會把煩惱、怨憤遷移到學生身上。高情商的教師首先善于控制與疏導自己的情緒,不在不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生氣、發怒。人格健康的教師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時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閑時間緩解工作壓力;當壓力過多難以承受時,懂得尋求社會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參考文獻:

1、王衛紅.教師心理素質狀況調查與研究[J].心理學,2003(1).

2、吳惠青.論教師個體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篇10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基礎理論知識 動手能力

根據關于理論與實踐的辯證思考,由于理論具有系統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理論研究和學習的作用在于便于讓學習者以較低的成本較快地實現對該學科的掌握,以便進一步掌握該學科發展的趨勢以及提升實踐的能力,這是教育的本質,也是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所要遵循的規律。

現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形勢非常良好,隨著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和不斷壯大,各級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十分重視,社會各界對高等職業教育也越來越認可。不可否認,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職業教育過程中確實應該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但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在滑向一個極端――片面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而忽視甚至否定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以致不能很好地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高職學生應該具有創新能力,具體表現在學生要具備繼續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一、片面強調學生實踐的培養,忽視理論學習容易出現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實踐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利影響。

(一)片面注重學生實踐(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忽視理論學習。這容易導致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脫節,并且不利于學生對實踐系統的理解,容易導致學生朝著“機械者”發展。而實踐總是在一定條件限制下的實踐,即使以工科性質的實踐鍛煉,也是具有局限性的,畢竟實踐的工具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較大的變動,而沒有理論的支撐,稍微的變化將會導致學生不能進行新工具的順利操作,如此原來的實踐的培訓效率將是極其低下的,甚至付出的將成為沉沒成本,這將是對我國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理論學習的缺乏,將導致學生難以承受將來知識自主拓展的需要。由于理論抽象性的特質,所以學習起來是很枯燥的、繁瑣的,但是它卻可以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迅速地掌握理論總結的方法,提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以后的實踐活動中的理論總結和實踐創新打下堅實基礎。此外,理論學習的這一特質還可以使學習者保持知識體系的適時更新,從而為學生將來社會競爭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缺乏理論基礎的實踐將進一步促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從而不利于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進步。高等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即“職業性”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將來在實踐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么我們的理論將無法實現進步,進而實踐的發展也將受到限制。理論是源于實踐的,實踐中的問題必須及早發現,雖然直接操作者(這里指的就是我們這些通常稱為“高級技師”的群體)不能解決問題,但是一定要具備發現問題并將其表述出來的能力,這里需要他們具備相應的發現問題的能力,而這一能力需要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尤其在方法論方面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整合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這些通常只能依靠理論的學習和思考才能解決。否則,實踐將只能限于實踐本身,而沒有較顯著地推動其本身及理論發展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二、培養高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出發,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構建知識和技術創新體系,而且需要構建知識傳播和應用系統;不僅需要培養一大批高層次知識和技術方面的創新人才,更需要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社會發展實踐證明,職業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勞動力大軍的素質水平,而勞動力大軍的素質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總體水平,決定著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綜合競爭力;勞動力結構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經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職業教育的狀況和水平應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僅要靠高層次的專職研究人員,還要靠那些直接的社會實踐者的積極和有效參與。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貫徹以下策略以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一)改變課程設計中實踐課一邊倒的傾向,適當增加理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在注重實踐課開設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這里不僅包括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同時還包括其他相關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尤其要注意增開一些方法論方面的課程,提升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總結、自主動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學生具備從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理論,甚至發展理論(即創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

(二)教師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引導。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種開闊的思維。鑒于目前我國的高職學生基本素質較低,他們的思維通常是比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做到自身的思維開闊,并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能順應地發散,對諸多相互聯系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鍛煉其自主思維能力,從實質上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

高等職業教育師資知識結構中應有三個基本要素:專業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學科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這有利于教師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師以簡馭繁、觸類旁通,更有效地發揮其“傳道、授業、解惑”職能,從而順應知識經濟對高等職業教育師資的要求。

(四)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知識經濟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只有專業技能是不夠的。為此,要改變過去職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知識面過窄、過專、過偏的現象,進一步拓寬專業范圍,淡化專業界線。在注重專業性的同時,也要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培養學生從業能力的適應性。這種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奠定在較高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的一種遷移能力。否則,專業太窄,無法使他們的知識、能力、品格得到全面發展,容易造成他們專業不對口而一時無法向其他領域轉換。在課程設置中要削枝強干,加強綜合性強、適應面廣、有較強的遷移價值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的教育與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科技發展新趨勢的反應能力與創造潛能。

(五)在教學手段上注重實踐與理論(原理)的結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搞“一刀切”,這里包括兩方面:其一,有些基礎理論知識無法實踐或者講實踐成本過高,不應該搞實訓;其二,需要實訓的,也必須做到區別對待,對于那些獨立性比較強的單個知識點應該及時進行訓練,而對那些具有綜合性質的知識體系則應該注重實訓的綜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提升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六)進行考核體系的科學調整。

當前的自然科學對實踐及實踐中的創新考核體系建立是比較完善的,對社會科學方面的高等職業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學成果(即學生)的表現難以及時顯性化,因而還不是很完備,考慮其結果的滯后性,擬應對學生建立一種長期的跟蹤考核制度,并將重點放在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考核上。

此外,根據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變化比較大的特點,高等職業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給學生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為他們一生的工作及接受繼續培訓和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余敏.淺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J].職業教育研究,2005.6.

[2]唐慶生.職業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J].職業技術教育,2000.4.

[3]楊君蓮.素質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