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4-03-13 18:0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職教育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教育;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及作用日益顯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領導者、管理者的重視。國內高職院校也根據中央精神,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強化高校素質教育
我國高職院校都在全方位強化素質教育,一方面為了構筑新世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藍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從業相關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突出以能力為主
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課堂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引進競爭機制;培養學生抗挫能力際流行的能力;創設激勵氛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協作能力;成功是指獲得預期的結果。
四、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各高職院校要深化產學合作,鼓勵“前廠后店”、校企合作連鎖辦學等新模式,提高職業學校的專業化水平,促進職業教育資源向優勢學校集中。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初步實現了“產學合作、校企共贏”這一目標。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產學合作的伙伴關系,構建雙贏機制,是高職院校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五、推廣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也叫“人才定做”。就是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根據企事業單位的要求,針對性的招生、設立獨立的專業或班級,定做單位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畢業后就進入該單位工作。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注重研究和不斷解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新問題,逐步探索“訂單式”職業教育的體制和機制,打造靈活開放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六、建設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職院校的精品課建設目前已經全部啟動。通過對精品課的建設,可以提高學校總體教學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
七、建立質量監控和評估體系
高職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眾多因素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是關鍵。進一步健全教師教學工作檔案,該檔案應記載教師每學年授課門數、授課時數、指導論文篇數、教學質量等級、教學獲獎、教學事故、師德和教風等教學工作情況。
八、充分共享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資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在信息產業以其飛快的速度發展的今天網絡多媒體教學成為教育領域新興的一個重要教育模式,它是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的結合產物,是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傳播的一種方式。一些條件成熟的高職院校正在加速校園網建設、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使優秀教學資源充分共享,以此促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九、創新辦學模式與教學模式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目前,各高職院校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原來的不適合高職教學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五位一體辦學模式(“基地、招生、教學、科研、就業”五位一體的辦學模式)。
十、優化師資隊伍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拼搏向上的師資隊伍,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拼搏向上的師資隊伍,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在優化教師結構,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培養和造就出一批適應21世紀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教師群體。
參 考 文 獻
篇2
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關于“中國人口與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指出:2020年―2050年,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由8919萬下降至7409萬\[1\]。這一趨勢將對我國高職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 首先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法,分析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與普通本科教育、高職教育及普高畢業生之間的相關關系,在此基礎上,采用時間序列趨勢預測法, 對2012年―2020年普高畢業生規模趨勢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結果對我國未來高職教育辦學機制改革,發展走向提出建設性的構想。
一、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的特點
對我國1983年―2002年出生人口數據進行整理,得到我國2001年―2020年進入高等教育適齡人口(18周歲)將由2079萬下降至1652萬。縱觀我國過去10年高等教育規模發展過程,“十五”至“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適齡人數呈曲線負增長趨勢,增長率為-0.3%,而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呈增長趨勢,增長率為6.7%,見表1。
以18周歲人口數為因變量(Y),普通本科招生數(X1)、高職招生數(X2)、普高畢業生數(X3)為自變量(Xi),進行逐步回歸分析\[2\]665-670,結果見表2。
(2)招生數、普高畢業生數:自2001年―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表218周歲人口數(Y)與自變量(Xi)的逐步回歸分析結果1偏相關 1t值1p值r(y,X1)1-0.542311.707510.1315r(y,X2)10.066910.177410.8642r(y,X3)10.295610.818710.4399分析結果:18周歲人口數量與因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說明這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主要受國家政策調控。
這10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宏觀政策指導下,抓住我國普高畢業生數處歷史最佳的機遇期,大力發展高職教育,才有今天蓬勃發展的高職教育事業。以普高畢業生數為因變量(Y),以18周歲人口數(X1)、普通本科招生數(X2)、高職招生數(X3)為自變量(Xi),進行逐步回歸分析\[2\]665667,結果見表3。
周振祥: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看高職教育未來走向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表3普高畢業生數(Y)與自變量(Xi)的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偏相關1t值1p值r(y,X3)= 0.9797114.659910.0000分析結果證明:這10年間,在國家宏觀政策作用下,我國高職教育規模發展與普高畢業生數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警示,2011年普高畢業生規模進入拐點時期,今后10年間,我國普高畢業生數呈下降趨勢,遞減率為-3.6%,這將導致對高職教育規模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二、我國近中期高等教育規模發展預測
對表1進行時間序列趨勢分析。假設時間序列的發展具有“慣性”,其變化在某段時間內大致沿著某一趨勢變化,趨勢的預測采用各種平滑法進行\[2\]959965,結果見表4。
由以上預測有以下趨勢顯現,見表5。
表5我國近中期高等教育發展趨勢12001年1趨勢12010年1趨勢12020年18周歲人口數(萬人)12079112131111652普高畢業生數(萬人)1340.511794.411549普通本科招生數(萬人)1138.1811351.211543高職類招生數(萬人)1130.0011310.4911423“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總體呈增長型趨勢。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總量與高職類招生總量各占普高畢業生總量的41.24%; 到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總量接近于普高畢業生總量。這雖然只是預測,但卻警示我們,與普高畢業生數存在著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的高職教育,必將另辟蹊徑,拓寬渠道,開創新的高職教育事業發展新途徑。
三、我國高職教育未來走向
(一)高職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不再是普高畢業生
上述分析得知,由于普高畢業生數的下降,普通本科招生仍然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流,以普高畢業生為主要生源的高職教育招生規模必然受到擠壓。我國到“十三五”時期,高職教育的發展,生源只能是依靠拓寬高職教育生源渠道,增加職高畢業生和中職生對口高職招生比例,積極探索部隊、企業和社會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成人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途徑,在以勞動者技能素質普及提高上大做文章,才會再續高職教育的輝煌,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3\]。
(二)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新變化
上述數量分析給我們的啟示是:未來的高職教育不只是學歷教育,更主要的是為人力資源市場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將會帶來高職教育辦學機制的巨大變革、辦學模式的大膽創新。
一是在校生規模1萬人左右,且高職教育專業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會受到社會的青睞。現有的大型高職院校,專業多而雜,專業建設發展不平衡,知名度不高,招生吸引力不強等的不良因素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會是促進新的高職教育辦學模式誕生的主要因素。
二是大膽創新辦學機制。打破界限,實現同類專業的強強聯合,組建突出專業(行業)特色的新型高職院校是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新希望。現階段同一省域高職院校數量按45所計,每一所院校專業數量按30個計,一省內就有1350個專業,而其中近50%都會是相同(或相近)的專業,不同的院校,同一專業培養質量良莠不齊,這其中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是無法估計的。政府部門要重視和促進高職院校實現同類專業強強聯合,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新型專業,走特色強校之路,這不僅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千百萬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職教育服務經濟建設的需要。
三是實現真正意義的校企合作。企業辦高職,高職在企業的辦學模式是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新機遇。“政府要鼓勵行業(企業)共建高等職業學校,探索行業(企業)與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發揮各自在產業規劃、經費籌措、先進技術應用、兼職教師選聘、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3\]。可以看到,校企聯合辦高職,真正實現校企合作雙贏的多種新型辦學模式將會不斷誕生。
四是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專業設置和建設。“圍繞國家產業發展重點,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合理確定、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教育部門要和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和專業設置預警機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導高等職業學校調整專業設置。”\[4\] 可以預期,一個全社會關注人才培養,關注職業教育的新局面必將形成。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嶄新的、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總體規模更大、專業種類更加齊全、專業結構更加合理、專業特色更加鮮明的高職教育新體系。在這新的體系下,國家可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實行宏觀控制,培養千百萬高素質人力資源,是未來高職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人口與教育發展戰略研究\[J\].人口研究,2009(2):419.
篇3
1.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拓寬。從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來看,它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綜合發展以及結合,從而走出的一條創新路。教育心理學是在當今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整合經驗與實踐,幫助教學管理,深化教學過程。從未來發展狀況來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不再局限于學生、老師以及教學空間與環境,還包括教授教育的人員與教學之間的心理狀態。通過對教學內容、對象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推動教學活動更加深入、具體的開展。同時,高職院校作為開展教育心理學的特殊領域,讓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每個高職院校教育者以及上級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未來高職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方向。為了讓教育心理學成為一個更加系統、健全的結構,必須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的整合起來,并且針對高職院校教學特點、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讓教育心理學和高職院校教學相互影響、貫穿。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從高職院校實際情況著手,在拓寬教育心理學結構體系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完善高職院校教學結構與制度。
2.實踐與理論整合,深化教育過程。
2.1實訓課程得到深化。在高職教學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教學活動與培養,讓學生成為專業性強的人才。因此,在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必須根據教學活動以及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教育心理學不斷進行改善。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心理學能夠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特點,開展對應的教學活動,同時它還能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另外,高職院校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必須突出學生的方向性與專業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實踐課程,將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按照正確的比例安排,這樣就能讓理論鞏固專業基礎,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鞏固或者完善相關知識,并且鼓勵學生將相關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在課程實訓中,必須將教學重點以及學習中心始終放在推動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基礎上,它轉變了傳統教學中將老師作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這也是讓學生更好的融入課程的過程。
2.2理論指導實踐。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實訓在教學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校培養專業化的人才,對培養富有特色的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必須將課程作為實踐的基礎與保障,從而推動教學過程順利發展。在課程實訓中,通過將心理教育加入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領略課程實踐以及知識應用的意義。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更有興趣,更好的接受知識。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將教學過程看成是主動思索與學習的過程,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思考,從而更好的將專業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
2.3理論與德育相互滲透。從現代教學來看,德育是每個院校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中也有重要地位。因此,將德育滲透到教育心理學中具有極大的意義,它不僅能保障學生素養,還能迎合時展要求。將德育教育和教育心理學結合起來,不僅能協調師生關系,還能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它作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滲透德育以及心理教育,從而推動高職院校更好的發展。
二、結語
篇4
關鍵詞:高職教育;區域經濟;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9-0-01
一、湖南省高職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1.湖南省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物質保障
2011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各種挑戰,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不斷推進“四化兩型”、“四個湖南”建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全省經濟發展平穩較快,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贏得了“十二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根據湖南省統計年鑒,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9635.19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2.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828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1.2%。第一產業增加值2733.66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9324.73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7576.80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1.0%。
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為13.9∶47.5∶38.6。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7%,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8%、61.1%和34.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1218.65億元,增長14.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1%;生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3.3%。
以長株潭地區為核心,進一步為環長株潭城市群,接下來為湘南地區,最后為大湘西地區的湖南省區域經濟布局看,長株潭地區生產總值8320.62億元;環長株潭城市群生產總值15499.08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4.2%;湘南地區生產總值4055.10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3.9%;大湘西地區生產總值2499.57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13.2%。
2.湖南省高職教育發展
2011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05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畢業生28.42萬人,在園幼兒163.74萬人,增長15.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8%,畢業生升學率100.65%,研究生畢業生1.4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22.55萬人,普通高中畢業生32.56萬人,初中學校畢業生69.27萬人,普通小學畢業生73.02萬人。
表1 2011年各級學校招生、在校及畢業生人數及其增長速度
二、湖南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1.湖南省教育規模、速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高職教育為湖南省區域經濟迅猛發展提供了智力和技術支撐,是促進湖南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2006年至2011年湖南省高職教育在校生人數與湖南省GDP比值逐年下降,2006年兩者的比值為68.9,到2011年兩者的比值為56.3,說明湖南省高職教育的規模、速度是滯后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而且呈現出適應性越來越差的趨勢。因此湖南省教育規模、速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較差。
2.湖南省高職教育普及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高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僅反映區域高職教育發展規模,同時也反映對高職教育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認可程度。2005年湖南省高職教育在校生人數與湖南省人口之比值為69.10,2006年兩者之比值最高為77.73,發展到2011年的79.12,湖南省兩者的比值大致呈上升趨勢,說明高職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廣。然而2011年全國高職教育在校生人數與全國人口之比值為112.1,說明湖南省每萬人擁有在校生人數與全國的差距非常顯著,因此高職教育普及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一般。
3.湖南省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高職教育專業結構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各種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合理的高職教育結構才能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不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湖南省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為:一產比重逐年下降,二產比重不斷上升,因此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就應當逐漸增加二產方面的人才,加大力度培養第二及第三產業的有專業基礎知識的、高技能、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目前,湖南省大力推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而一產的綜合性人才遠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也進一步說明高職教育專業結構不合理。就第二產業而言,湖南省為加快工業化進程和促進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升級,就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然而湖南省高職教育專業設置不全面,與高職教育工科類的70多種專業要求相差較遠,而且專業設置沒有特色和重點,因此制約了高職教育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就第三產業而言,湖南省除了發展商貿、通訊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動漫、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應是湖南省的特色與重點;然而湖南省高職教育在培養服務性高職人才時,大多都是以培養師資為主,在日常服務中應用性人才比重較小,而且湖南省發展第三產業所需人才存在專業空缺較大、比例失衡等問題。總之,湖南省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與經濟緊密性不強且沒有突出地方經濟特色,專業口徑過小,專業比例失衡等問題,導致湖南省高職教育沒有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不強。
篇5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一、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的現狀
(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
吉林省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路子起步較晚,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僅是吉林省落實中央方針政策的必然要求,同時也關系進一步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原有傳統工業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一系列戰略任務的順利完成。1998年,吉林省第一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院校即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長春正式建立,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從此拉開了序幕。截止2012年底,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院校涉及長春、吉林、四平、延邊、遼源、白城、松源、白山等地共22所院校,其中具有30年以上辦學歷史的有12所,2000年之后新建及確立新名稱的為15所。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籍學生總數(2012年之前近三年招錄學生數量統計)共115255人,其中,2010年吉林省內高職教育招生共36667人,2011年38914人,2012年39674人。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平均師生比為16.4。其中18所為吉林省教育廳直屬高校,4所由其他部門或地區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其中長春職業技術學院、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4所學校升級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速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的特點
首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中,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大于理論課教學。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中重要的一環,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程比例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中的合理分配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中存在的難點之一。由于專業、培養模式和學科的不同,在課程設置中實踐教學課程和理論課教學課程的設置就各有差異。理論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課程數量往往取決于學科研究的需要,吉林省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大于理論課教學課程數量,主要是針對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較少這一特點而言,并非是對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的全面理解和概括。
其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注重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強化學生綜合能力。在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并存的教育形勢下,高職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表現。高職教育培養模式中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合理搭配,尤其是要通過學分制選課系統來加強學生的人文、社會等課程知識的教育,在吉林省高職教育中顯得越加重要。與此同時,通過選課、選修等學生第二課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抗壓抗挫折能力。
再次,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和發展軌跡,打造自己的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比如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發展交通運輸、交通管理等優勢特色專業,將社會需求與自己的辦學實際更加充分地結合起來,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對于社會上新興的崗位要做到批判吸收和引進,以長春高等金融專科學校為例,為了適應近幾年不斷發展的保險事業,設置保險實務專業,在專業的學習過程當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動腦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趨勢
(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要面向全球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發展全球化已經漸漸開始成為國內各個行業發展的趨勢。適應發展全球化要求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趨勢是將吉林省高職教育與教育全球化統一起來的有效途徑。高職教育應積極應對教育全球化對我國教育提出的各項挑戰,包括對教育理論、培養模式、價值取向等要素的借鑒;包括高職教育中課程的引進、學歷的相互認可和國際間的跨國合作辦學等。其他高校已經有類似合作辦學培養模式的先河,比如長春大學的專科中外合作辦學、吉林農業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與意大利卡麥利諾大學合作舉辦生物技術專業本科教育采取“4+0”形式等等,高職教育可以借鑒省內高校中類似的培養模式。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的發展全球化有利于學習內容的國際化、學歷與技術證書的國際化等技術教育全球化趨勢。面對教育的全球化,吉林省高職教育培養模式需要做適當的調整。
(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的基本方向是教育終身化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中以教育終身化為基本方向,形成職業進修的模式,有利于高職教育的系統化、人性化。職業進修是為從業人員在某一領域進一步深化而開展的職業繼續教育。作為目前高職教育培養模式來講,高職院校己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職前學習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訓時期,只有終身學習,終身受教育,才能終身就業。高職教育培養模式中,注重教育與培訓的系統性,以教育終身化作為培養模式發展的趨勢,制定靈活的接受終身職業教育的政策,有利于完善高職教育的培養模式。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時必須把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考慮進去;把學生的長期發展加入到整合課程的依據當中,以增強學校的吸引力,保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旺盛生命力。
(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要注重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
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講,要做到以人為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人”。隨著高職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加之激烈的社會競爭,高職學生與本科畢業生的生存競爭,學生本身“人”的教育被忽略。由于我國社會處在由粗放發展向集約型、科學型發展的轉型時期,功利主義和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使得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漸漸弱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在升級和發展過程中,應更加注重把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整合起來,把人文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否則高職教育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人文教育也就成了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三、結語
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強化自身優勢,提升科研水平,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管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好基礎,以學生的發展來帶動學校的巨大進步。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在把握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整體內涵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發展的基礎上,探討了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把握的教育觀念。對吉林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背景、現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對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9).
[2]張世平.對當前職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天津市職工現代企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3).
[3]萬恒.社會分層視野中職業教育價值的再審視[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魏玲,王亞楠.職業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出路[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
篇6
摘要經濟發展催生了眾多體育行業的新職業,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正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滯后嚴重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為了給體育行業培養更多更好的職業人才,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推理等方法探究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內涵,從歷史變遷、辦學主體的地域分布、類型與層次、功能等方面探索其獨特之處。準確定位、與其它類型體育教育及內部各層次之間的協調發展,高等體育職業院校中競技體育與體育教育的相互促進是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體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內涵
截止2010年,全國1239所高職院校、1008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獨立學院)中開設高職和本科體育專業的分別有59所、334所[1]。高等職業院校成為我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重要補充,共同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級體育專門人才的任務。從2010年開始,教育部在在職碩士的基礎上增加了全日制專業碩士的教育類型,體育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位列其中,121所招收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高校中有67所招收體育碩士[2]。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定位,專業學位為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的應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經濟發展催生了許多體育營銷、管理、服務等新興的職業崗位,市場對體育行業的職業崗位人才需求巨大。然而,許多本科體育專業,甚至部分體育學碩士存在就業難的情況,據資料顯示,近幾年本科體育專業就業率在70%左右,就業專業不對口現象普遍存在[3],相比之下,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就業率在90%以上,對口就業率在80%左右[4]。
諸多跡象表明,我國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正步入新興發展階段。高職體育專業的定位以及對本科體育專業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體育專業碩士如何定位與發展?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承擔著怎樣的歷史使命?等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探討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內涵、特點及發展趨勢,已成為體育教育領域研究的嶄新點。它關系到不同層次與類型體育教育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內部的協調發展,并且,體育人才供給平衡將最終影響國家體育事業的和諧發展。
一、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內涵
根據顧明遠《世界教育大系-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指根據受教育者的基礎教育水平和職業需求的不同,傳授特定職業基礎理論知識,培養職業技術和技能,陶冶職業情操,增強職業意識的教育。
《教育大辭典》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表述是:屬于第三級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包括就業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從業后的有關繼續教育。
有學者研究認為:體育職業教育是為勞動者及后備勞動者傳授從事體育相關工作所需的業務知識、技術和培養其實際工作能力,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體育專門人才而進行的教育,是對受教育者在一定文化水平的教育基礎上,進行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教育[5]。
國家在頒發的一系列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法規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針對某種職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特殊要求所進行的一種專門教育,即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針對性”人才類型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高等階段,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形態。
對上述歸納后認為,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是指為體育行業或體育相關行業,面向生產、服務與管理等職業崗位,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和技能型專業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的特殊形態。顯然,我國的高職體育專業和體育專業碩士明確提出了針對體育行業的相關職業崗位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屬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范疇。前者包括5年制、3年制全日制高職以及針對運動員的成人制高職教育,辦學主體主要是高等體育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有社會體育、體育教育、體育保健、體育服務與管理、運動訓練、競技體育等7個專業,后者的辦學主體是部分有體育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資格的單位,其中在職專業碩士學制3年,全日制專業碩士學制2年,目前主要開設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等專業。我國的本科體育專業是在體育教育專業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人才培養一般定位于應用型、技能型綜合人才,受體育教育專業辦學思想以及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導向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學科性傾向,除體育教育專業外,其它專業的職業針對性不強。另外,我國尚有十余所未升格為本科的高等專科學校開設有體育專業,其人才培養與本科體育專業相似,主要按學科知識的分類組織教學。
二、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特點
(一)時空特點
1.歷史變遷特點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二個階段。
(1)初創期――成人高等職業教育階段(1983年-1999年)。根據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提出的“要試辦一批花錢少,見效快,可收學費,學生盡可能走讀,畢業生擇優錄取的專科學校和短期職業大學”的精神,為貫徹“優秀運動隊向院校化過渡”的方針,1983年原國家體委與原國家教委聯合下發了《關于試辦職工運動技術學院的意見》,湖南、陜西、遼寧、上海等10個省市在“體工隊”和體育運動(技術)學校的基礎上先后組建了成人制運動技術學院,標志著優秀運動隊文化教育工作步入規范化發展階段。在原來統籌的人事分配制度下,幾乎所有的專業運動員通過政府安置渠道進入各行各業,其中一部分進入體育相關行業。因此,此階段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目的是使在役或退役運動員接受文化學習,獲得學歷文憑,職業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2)發展期――普通高等職業教育階段(2000年-至今)。世紀之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賦予了高職教育的法律地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與自主擇業的人事制度改革而蓬勃發展,國務院《關于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設立高等職業學校有關通知》,《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文件的頒發與實施。在原成人技術學院基礎上,整合原體育運動學校、體育運動大隊、各項體育運動中心資源,全國先后成立了13所普通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成為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其生源包括專業運動員和社會考生(占大部分)。另外,部分高職院校開設體育專業,是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由于2009年以前的全日制專業碩士太少,學術型碩士培養模式太理論化而實踐太少,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教育部增加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含體育碩士),全日制體育專業碩士與前幾年推行的在職體育專業碩士同屬于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范疇,可獲得學歷和學位證書。
2.辦學主體的地域分布特點
表1我國高校體育學、體育專業碩士,本科、高職體育專業招生單位省(市、自治區)分布情況
地區 華北 東北 華東
省、市、自治區 京 津 冀 內 晉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體育學碩士 7 2 1 2 4 6 6 5 6 11 5 3 3 5 8
體育專業碩士 3 1 2 1 3 4 4 1 3 6 4 1 1 1 6
本科體育專業 5 3 15 7 18 12 11 10 3 13 11 11 10 17 20
高職體育專業 6 0 5 4 2 2 0 3 2 6 3 1 1 1 0
小計 21 6 23 14 27 24 21 19 14 36 23 16 15 24 34
續表
地區 華南 西南 西北 總計
省、市、自治區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渝 川 貴 云 藏 陜 甘 青 寧 新
體育學碩士 3 7 5 6 3 1 2 5 1 2 0 7 3 1 0 1 121
體育專業碩士 3 4 3 3 1 0 2 4 0 1 0 2 1 1 0 1 67
本科體育專業 16 15 18 16 16 2 9 19 17 13 1 14 2 2 3 5 334
高職體育專業 4 4 1 3 2 3 0 0 0 5 0 0 0 0 0 1 59
小計 26 30 27 28 22 6 13 28 18 21 1 23 6 4 3 8 581
注:數據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和研究生招生信息網2010年公布的數據整理,獨立學院單列,高職體育專業不含高等專科學校中的體育專業。
我國體育專業碩士招生單位主要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和華南地區,分別是10、9、19、14,高職體育專業招生單位主要分布于華北、華東與華南地區,分別是17、14、17,呈現嚴重的不均衡分布現象。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市場對體育行業職業人才需求較大,體現了教育為經濟服務的辦學規律。由于體育專業碩士和體育學碩士是同一招生單位培養,體育專業碩士招生單位地域分布情況與體育學碩士基本相同。
(二)類型與層次特點
圖1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類型與層次
1.類型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的評價方式等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盡管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均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但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還兼負著培養學術型、科研型人才的任務,注重以學科知識系統和邏輯為導向,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教科書為平臺,以教師為主體,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要手段來培養人才,就業的口徑較寬,往往缺少環節將知識轉化為職業崗位技能與能力。高等職業教育將課程教學與職業實際、知識傳授與職業能力訓練相結合,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和職業能力的日常養成,針對學生職業能力的習得進行考核與評價[6]。
受國家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的指導,在教育部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導向作用下,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專業不同程度地確立了為體育行業培養職業崗位人才的定位。然而,由于專業碩士、和本科專業及學術型碩士專業大部分是同一辦學主體,加之專業碩士的起步較晚,處于摸索發展期,體育專業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課程考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基本相同,未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對體育專業碩士進行準確定位,并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突出職業能力訓練,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7],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體類型特征。這是近30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必須迎合上述類型的辦學定位。
2.層次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包括專科、本科和研究生三個層次,必須迎合市場對不同層次職業人才的需求。在國家教育政策宏觀調控下,我國高職院校實現了量的增長,但還沒有實現質的飛躍,我國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部分普通高校設有職業教育學院開辦本科專業,屬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范疇,全國也有部分高職院校開始試辦本科專業,但尚未有開設本科體育專業,因此我國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出現了本科斷層的現象(見圖1),形成了體育專業碩士和高職體育專業教育兩個端點,前者構成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給體育行業培養高級職業崗位人才,后者是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低層,給體育行業初級職業崗位培養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對高職體育教育的分層培養目標進行規劃與設置。
(三)功能特點
圖1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示意圖
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體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根據《意見》精神“發展體育職業教育是滿足社會對體育行業職業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鞏固業余訓練,擴大后備人才的重要基礎……”,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成為“既是向優秀運動隊輸送運動員的主渠道,又是各類體育人才培養基地和輸送基地”。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院校具有為國家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和為社會培養體育職業人才的雙重功能,不僅要完成后備人才和優秀運動員的學歷文憑教育,而且要對優秀運動員的再就業進行相關培訓,提高運動員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使其順利實現二次就業。新形勢下,將競技體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結合,為完善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解決運動員的再就業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高等職業教育的模塊式教學,重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對專業運動員實施職業教育比普通高校教育更適合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運動員,是完善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制,降低體育體制改革風險與減少改革成本的重要舉措[8]。
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許多體育行業的新職業、新工種,就業崗位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體育教師、教練員、體育行政人員以外,體育經紀人、體育保險商、體育市場營銷員、大型賽事管理人員、體育仲裁、體育媒體報道、體育休閑、體育旅游等體育相關職業大量涌現,以體育謀生和從事與體育相關職業的人越來越多。體育行業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運用型體育人才。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承擔對體育行業職業實用性人才的培養,這種針對體育行業職業崗位(群)能力培養的教育,有效彌補了按學科分類來培養專業人才的不足。
三、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準確定位,不同層次、類型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組成部分,它與普通高等教育同屬于高等教育,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是,它與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區別的。第一、前者的目的是培養應用能力強、熟練的技術人員;后者的目的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并為科研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做好準備。第二、前者培養的周期短、職業針對性強;后者培養的周期較長、職業針對性不明顯。第三、前者培養合格標準主要是獲得“雙證書”(職業資格證與畢業證)、實現就業;后者培養合格標準主要看獲得畢業文憑、學位、具有多種自主發展的選擇[9]。所以,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就是直接面向社會一定的技能、技術工作崗位培養人才,這類人才要求具備高技能,強調理論知識的應用性與實用性,要求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
準確定位,具體到每個承擔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就是要轉變觀念,確立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打破按學科知識來培養人才的束縛,要有創新精神,針對新興職業就業崗位(群)反復展開市場調研,確定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知識、技能與能力要求,將學科知識重新優化組合,并以此為根據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編寫課程教材,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以及完善硬件設施,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建立健全相應的評價和監督機制等等,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重點是碩士、本科和專科三個層次的協調發展,這是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是伴隨教育制度轉型和體育行業新興職業的出現而發展起來,高職體育專業招生單位為本科體育專業的1/6、專業碩士招生單位不到體育學碩士的1/2,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招生總人數僅占高等體育教育的1/10左右,學科研究型人才和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存在嚴重的比例失調。社會對職業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求巨大,高職院校的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空間巨大,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開設本科專業尚處于摸索階段,在政府宏觀教育政策指導下,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將來這類院校可能開設本科體育專業,而普通高校本科體育專業也將嘗試著發展體育職業教育,這需要多元辦學主體積極探索與實踐,與時俱進,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與優勢互補,實現與各類院校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比翼齊飛,高等體育職業院校中競技體育與體育教育相互促進
作為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特殊組成部分,我國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承擔為國家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和為社會培養體育職業人才的雙重任務。
針對運動員的職業教育,要立足行業,服務社會,積極探索科研、教學、訓練實踐一體化,即做到運動隊學院化、人才培養多樣化、教練員教師化、運動員學生化,著力培養全國冠軍、亞洲冠軍、世界冠軍等高水平競技人才,打造辦學品牌,形成業余體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省體校、體育高職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即省體工隊)和國家隊四級競技體育人才結構模式[10]。要依托高等體育職業院校的場館等資源優勢加強運動員的學歷制教育,針對在役與退役運動員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與認證,使其順利實現二次就業。
競技體育為體育教育提供政策、軟硬件條件的支撐,體育教育為競技體育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以競技體育帶動相關專業發展,培養體育產業、社會體育、健身服務、康復保健、大眾娛樂等市場所需求的各類人才,二者最終要實現人、財、物等資源高度共享。
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最終要形成以體為本,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行業“學用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明確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加強院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通過專業建設、課程教材體系創新、教學改革、實訓環節的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體育實用技能性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等,形成具有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體育教育的三重特色。
基金項目: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實驗研究工作項目(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EB/OL].gaokao.省略/zsgs/.
[2]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EB/OL].yz.省略/.
[3]劉官元,王進.專業與職業分離情況下普通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9.16(3):47-47.
[4]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全國體育職業學院書記院長會議[R].2009.
[5]范洪悅.試論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808-809.
[6]曾良驥.高職"六位一體"課程教學模式與評價標準[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3-6.
[7]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省略/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8]李錫云.我國競技體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結合現狀與發展思路[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4):91-94.
篇7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發展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模式區域內合作區域間合作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培養直接服務于生產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是與經濟發展結合最為密切的一種特殊教育。當前,我國第三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識密集型轉化,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逐漸上移.而作為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高職教育顯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高效、優質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業成為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高職教育區域合作作為經濟環境催生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必將給高職教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空間的區域性特點
我國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個地區又存在著地理位置、歷史、資源、政策等方面的差異.所以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也存在顯著差異.呈現出區域特點,這必然使高職教育具有區域性特征,為高職教育的區域合作,特別是橫向聯合提供了可能性。所以,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本地區的區域特點,如本地區的自然地域、資源優勢、經濟內在聯系、商品走向、民族文化傳統等經濟社會特點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形成不同特點的產業門類來確定高職教育的總體結構、辦學形式、學校布局、專業設置、修業年限.辦成獨具特色的高職教育體系,從而為區域間高職教育的共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二、國外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模式的借鑒
國外在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方面的發展比我國早.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鑒。以歐洲發達國家為例,他們鼓勵開發教育市場,到國外辦學,允許外國機構在所在國家頒發證書和資證,鼓勵國與國之間學歷互認,支持專業人才合理流動。特別是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合力打造的歐洲高等教育區,鼓勵跨國流動、推進合作.具體做法是采用學分制與學期制相結合,推廣可在歐洲轉換的學分制或與之互認的學分制,使學分可以跨校、跨國轉換。歐洲各高校在互動中優勢互補,吸收了大量自身所需的養分,通過區域強強聯合,打造出了歐洲優質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艦。‘鋨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區域合作發展尚處于年幼期,而歐洲區域合作發展模式對我國便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因而,我國在探求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新模式的過程中,應該更開放、更大膽地打破各種限制,尋求一切可能的條件進行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三、我國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模式新探
高職教育致力于區域合作是一種新的發展動向,也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既極為有效又充滿生命力的方式。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國外職業教育區域合作的經驗與成果對我國探尋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的啟示在于,我國高職教育區域合作應該有新的發展模式。我將從高職教育的區域內合作與區域間合作兩方面來探究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發展新模式。
(一)區域內有效合作,強化本地區高職教育發展。
1.建立職教中心。每一個區域都可設立職教中心(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由專門部門分別負責),其基本職能是協調、監督和強化本地區的職業教育。職教中心要制定短期(年度)和長遠(五年)計劃,明確個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發展規劃,協助各院校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尋求最優解決方案:定期督導評價各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從課堂教學及實訓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協助各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比如利用寒暑假時間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鼓勵教師學習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從而提升教師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質量。
2.大力推進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產學結合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或以上,原教育部長周濟同志充分肯定了2003年“大力推動訂單培養、產學結合,促進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并強調今后要進一步搞好產學結合,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由于發展歷史不長,普遍存在實驗操作培訓設施與設備嚴重不足的情況.如果與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合作。既能解決學校缺乏實訓條件的問題.又能為企業輸送適銷對路的技能型人才。這種合作模式在我國已提出多年,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企業的參與度并不高,所以,高職院校要著力于這一合作模式的規模發展和質量提高上,可以將校企合作的規模擴大到全國范圍的企業:學校一方的教育,無論是在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的制定還是在培養目標、教育模式的確定上都要兼顧企業的實際情況.從而促進校企合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3.校校之間實現強強聯合。各高職院校之間要大力開展區域內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資源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比如,有些專業.雖然行業性很強,有社會需求.但需求量不大.這就可以通過區域間協調、統一布局,實行交換培養或委托培養的方式進行;有些學校有一些相對較差的專業,可以通過與該專業較強的學校進行合并,從而各院校都要致力于專業合理優化建設,各自發揮專業優勢,體現院校特色,這樣既能提高教學質量和學校競爭力,又能使資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
(二)區域間開放合作.促進全國高職共同發展。
區域間高職院校要實現有效合作,首先應該建立一個合作平臺,比如建立一個全國職教協調中心,通過這個平臺,協調各方關系,統籌各方資源,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及遠程教育手段共建教育資源庫,匯集各區域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共享與各個區域的職業院校,這是保證高職教育區域間合作暢通無阻的前提和關鍵所在,從而保證高職教育區域合作不會流于形式或造成資源浪費。
1.突破區域界限,加強橫向聯合。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程度,一般我國被分成三類地區:東部發達地區、中部發展中地區(欠發達地區)、西部貧困地區(不發達地區),職業教育受制于區域發展水平和狀況,所以,各區域高職教育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如果各高職院校孤立發展、孤軍奮戰就必將導致地區差距的增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劇,這就要求各高職院校突破區域界限,本著因地制宜、專業分工、揚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原則來優化職業教育.既要體現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又要加強區域合作發揮整體優勢、提高綜合效益。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區域間合作實現地區間(如發達、欠發達、不發達地區間)的互補,實現富余勞動力與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互補,實現辦學條件互補等。cv.比如,中西部學生進人到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高職院校學習.然后在經濟發達地區生產一線崗位就業,這就為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奇跡。在合作中,中西部地區的高職院校也可以很快地提高辦學水平,拓寬中西部地區高職教育的發展空間。超級秘書網
篇8
2.研究的方法
文獻資料法,上網查閱了二十條篇有關學校體育發展趨向、高職校體育課程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3.討論與分析
3.1高職校體育教學的戰略指導思想
高職校教育有別于“學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別于較低層次的中等職業教育,其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學生的職業性和技術的“高級應用型”,強調對學生個性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因此,高職校體育教學的戰略指導思想是:面向社會,以身心和諧為前提,終身體育為方向,娛樂體育為主體,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體質和品質,教會學生制定運動計劃和運動處方,為社會培養個性、能力、品德、智力、體力等方面協調發展的人。
3.2高職體育教學內容的發展趨勢
高職體育教學將不再是單一的身體訓練,而是融訓練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素質為一個整體。其教學內容應覆蓋體質、生理、心理、道德、力學、哲學、美學、生物、健康衛生等所有學科知識。不同的體育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生理、心理、技術、技能、知識、智力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高職體育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職業特點、心理特點等方面合理分配,如適當增加健身、健美、民族傳統體育、健康診斷、自我應急療傷和處理、制定運動處方、實施身體鍛煉等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理念和習慣,使學生掌握未來生活所需的體育內容,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協調發展。
3.3高職體育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
3.3.1高職體育教學法應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教學中師生關系平等,教師不再是領導者和指揮者,而更多的是指導者與幫助者,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制定運動處方并進行體育鍛煉,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因此,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過多過死地對學生的活動加以限制,而是以啟發式、創造性的教學為主,以學生的學和練為主,實施教學相長、互動。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進行自學、自律、自編、自練,創造性地完成各項練習內容,使學生的身心向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3.3.2高職體育教學法應向個性化轉變。未來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從小嬌生慣養,怕吃苦,而職校生一畢業即走上一線工作崗位,因此,教師需適當安排一些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讓學生在磨難中受教育,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品質、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敢無畏的精神,從而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報效祖國。
3.3.3高職體育教學法應向多元化、科學化轉變,考慮到不同年齡、性別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職業的學生特點,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做到因人施教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注重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結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讓學生在樂中練,在練中樂,寓教于樂,把素質教育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法滲透到體育教學中。
3.4高職體育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
未來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萬人一項、統一標準”,而是整體的、全面的、有特點地評價學生的練習。整體的全面的評價即是在考核學生“三基”的同時,要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地評價,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相結合地評價,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地評價;有特點地評價即是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個體的差異性進行科學的評價。另外,對學生的評價還應結合學生個體學期初與學期末的成績相比是否取得進步,或是否有某一方面的特長,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多層次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3.5高職體育教師的發展趨勢
未來高職體育教師應由單一專業型向綜合型教師轉換。事實上,一方面,五年制高職《體育與健康》課程包含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生物學、人體學、衛生學、美學、高職校專業課等學科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環境下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小知識庫,其體育知識及其相關學科知識相當豐富,有的學生的體育知識不在教師之下。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掌握、了解這些相關學科知識,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并把這些知識吸收和運用到體育教學中去,根據學生的特點用新的科學知識來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體育教學法。總之,體育教師的知識要達到高職化、綜合化、專業化、信息化。
4.結語
未來高職體育教學應向著多種功能、多種任務、多種內容、多種授課方法的方向發展,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運用高職體育教學的集體性、競爭性、規范性、實踐性、交往性和職業性等獨特的教學優勢,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質、行為、心理、生理和社會能力施加良好的影響,培養學生較強的自我體育鍛煉能力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和在體育方面的特殊發展,以達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篇9
關鍵詞 高職教育;區域產業;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21-0030-04
各地區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時,必須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區位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以及國家對本地區的政策優勢等。其中人才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和推動者,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和基礎。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面向區域內勞動力市場,培養適于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必將產生大量新職業崗位群,使勞動力市場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由此帶來高職教育與區域主導產業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定量分析唐山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產業發展的促進效用,有助于適時調整高職教育改革方向,更充分發揮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唐山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協同性
(一)唐山市產業規模及結構
唐山市地區生產總值居河北省第一位。據唐山市統計局數據,2013年唐山市生產總值6121.21億元,占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1.63%。目前,唐山市第二產業比重偏高且占絕對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相對經濟發達地區的水平偏低。如圖1所示,近五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保持穩定,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穩步增長,第二產業增速最快。根據唐山市統計局數據,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563.4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第二產業增加值3593.4億元,比重為58.7%;第三產業增加值1964.39億元,比重為32.1%。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為46.09%,河北省第三產業比重為35.5%,唐山市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國13.99個百分點,低于河北省3.4個百分點。
(二)唐山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
唐山市職業教育的發展一直是與區域產業緊密結合的。2000-2003年教育部先后批準在唐山設立了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等職業院校。這4所院校中3所院校成立之初分別整合了來自于唐山鋼鐵、煤炭、陶瓷產業的職工教育資源,如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主體來源于開灤職工大學,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體來源于唐山職工大學(陶瓷分校)和唐山高級技工學校,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是在原唐鋼職工大學基礎上創辦的。而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唐山農業學校、唐山商業學校、唐山衛生學校、唐山財貿干部學校合并成立的。可見,在唐山高職教育起步之初就具有鮮明的產業特色,以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為目標。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所列專業大類進行劃分,唐山4所院校2013年開設專業81個,其中與第一產業相關的專業3個,占專業總數的3.7%,實際錄取人數329人,占錄取總數的3.77%;第二產業相關專業38個,占46.92%,實際錄取人數3799人,占43.55%;第三產業相關專業40個,占49.38%,實際錄取人數4596人,占52.68%。而2013年唐山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9.258.732.1,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及招生人數適應第一、二產業的偏少,適應第三產業的偏多。見表1。雖然這種專業設置及招生情況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未來能夠為唐山市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保障,但在一定時期會造成唐山市第一、二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二、唐山高職院校三次產業相關專業與產業內部結構的適應性
唐山市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形成以鋼鐵、裝備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等五大傳統產業為主導,其他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傳統產業中鋼鐵化工和裝備制造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新興產業中新能源生物醫藥和環保產業已成為唐山市新產業增長點。唐山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匹配度存在偏差。見表2。
首先,唐山市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具備依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專業的意識,專業方向比較集中。第一產業專業設置相關度高;第二產業中五大主導產業相關專業占到第二產業相關專業總數的97.37%,錄取數占第二產業相關專業錄取總數的92.68%;第三產業中40%的專業和50.83%的錄取人數集中在交通運輸和批發零售業。
其次,專業設置和招生錄取情況與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匹配。一是第一產業3個相關專業為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畜牧獸醫,都集中在林業和牧業,第一產業中農、漁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均未涉及。二是裝備制造、建材業專業設置數目和實際錄取人數均偏高,而鋼鐵業專業設置數目和實際錄取人數的比重均低于其增加值在第二產業內部所占的比重,能源、化工相關專業的招生錄取人數嚴重偏低。唐山市第二產業中鋼鐵、裝備制造、能源、化工、建材占據主導地位,產業增加值分別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27.95%、12.83%、8.46%、5.49%、3.61%,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總和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58.35%。鋼鐵業產業增加值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27.95%,相關專業卻只有2個,錄取比重僅為3.19%;裝備制造業的比重為12.83%,專業數量占第二產業相關專業數的47.37%,錄取數更是達到54.12%,比重偏高;化工業的相關專業設置比重與產業增加值比重相當,但是實際錄取人數僅為第二產業相關專業錄取數的0.53%,意味著未來化工業的技能型人才供給將出現較大缺口;建材業增加值占3.61%,專業數的比重達到21.05%,實際錄取人數比重達到32.01%。三是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總產值的12.5%,相關專業設置數目相當,但是實際錄取人數只占第三產業相關專業錄取人數的7.81%。批發和零售業相關專業設置比重和實際錄取數比重都遠高于其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總產值的比重,說明專業設置存在冗余,未來的人才供給面臨過剩。
三、唐山高職教育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效用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教育創造了人們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技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1]。饒駿峰指出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職業性、技術性和應用性,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加速器[2]。基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理論基礎,研究唐山市高職教育對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促進效用,對探求實現唐山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發展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高職教育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高職教育發展的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兩方面,考慮到實證研究中指標的可測量性、數據的易得性和可靠性,因此,主要側重從唐山市高職教育發展中數量的增長方面,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驗證其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
唐山市高職教育發展的數量增長即規模,以唐山市普通高職院校實際招生錄取人數來反映,記為HE;唐山市產業結構調整,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映,記為SI。由于唐山市4所高等職業院校成立及招生的時間不同,故選擇樣本區間為2004年至2013年的年度數據。唐山市產業結構數據來源于唐山市統計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4-2013),唐山市高等職業教育規模數據來源于4所院校的招生部門。
由于指標量綱較大,為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時間序列SI、HE取對數,新序列分別記為LSI、LHE。
(一)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長期效力
在目前宏觀經濟計量分析中,Granger所提出的協整方法已成為分析非平穩經濟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且通過線性誤差修正模型(ECM)刻畫了經濟變量之間的線性調整機制,這就是線性協整方法[3]。為檢驗兩變量是否協整,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兩步檢驗法,即EG檢驗。
1.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通過Eviews6.0軟件,運用ADF法檢驗各對數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整理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所選指標的對數序列LSI的ADF統計值大于置信度為99%、95%的臨界值,LHE的ADF統計值大于置信度為99%的臨界值,故而在置信度為99%的水平不能拒絕序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對一階差分后的序列再進行單位根檢驗,可以看出ADF統計值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2個對數化的序列均為I(1)序列,變量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滿足進行協整檢驗的條件。
2.基于回歸方程殘差的協整檢驗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協整回歸,得到回歸方程(1):
如果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則(1)式體現的回歸不是“偽回歸”,回歸系數的最小二乘估計是協整向量的一致估計,殘差估計為I(0)過程。對(1)式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統計值為-3.219891,小于置信度為99%的T值-2.847250,說明殘差序列平穩,以上長期均衡關系穩定。檢驗結果說明,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長期效力。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變動1%,第二產業比重變動0.06%。但是由R2可知,方程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只有56%。
(二)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短期效力
通過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發現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引入誤差修正模型(ECM)判斷因變量在短期波動中偏離長期均衡關系的程度。
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得到回歸方程(2):
由(2)式可知,誤差修正項為-1.2221<0,T值為-4.399795,統計上顯著,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反應了動態模型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調整力度。短期來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在短期波動時,其非均衡誤差以-1.2221的速度經過誤差修正后最終實現長期均衡。但是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的變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短期影響并不顯著。
(三)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發展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因果關系確認
協整檢驗結果表明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但這種關系是否能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對序列LSI和LHE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置信水平為95%,最佳滯后期為1。
由表4可知,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高職教育規模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格蘭杰原因,其相關信息能對產業結構調整做出較好的解釋。但是唐山市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不是高職教育發展格蘭杰原因,其相關信息變動無法有效引起高職教育規模變動。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唐山市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而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第三產業相關專業偏多,實際招生錄取人數比重偏高。這種專業設置情況雖然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但在一定時期內會造成第二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短缺,而第三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過剩。
第二,唐山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及招生人數與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的匹配度存在偏差。第一產業的相關專業設置偏向林、牧業。第二產業中相關專業設置及招生錄取人數偏向裝備制造和建材業,而對傳統優勢產業――鋼鐵業的關注不夠。能源、化工產業相關專業的招生錄取人數嚴重偏低。第三產業中與交通運輸業有關的專業招生人數較低,與批發、零售業相關的專業招生情況較好。一方面,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唐山市高職教育力求不斷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關注到第三產業的發展。但是相似專業集中度較高,忽略了產業結構內一些重要產業的需求,從而導致匹配度不夠。另一方面,從生源角度,隨著高考錄取分數的下降,學生在報考專業時更傾向于選擇入職門檻較低、學習難度相對較低、就業面更廣的專業,而對于如冶金、能源、化工等學習難度大、就業范圍相對單一的專業普遍缺乏興趣。
第三,根據協整檢驗,唐山市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高職教育規模變動,產業結構會相應發生變化。誤差修正模型能夠反映出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誤差修正項將以1.2221的力度作反向調整,將非均衡狀態回復到均衡狀態,唐山市高職教育和產業發展長期存在均衡關系,即使在短期偏離長期均衡時也會受到一種引力約束使其向長期均衡靠攏。但是高職教育規模的變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短期影響并不顯著。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能夠證實唐山市高職教育規模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格蘭杰原因。
參 考 文 獻
[1]厲以賢.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發行公司,1992.
[2]饒駿峰.高職教育:地方經濟發展的加速器[J].技術經濟,1999(8):9-11.
[3]斯維特洛扎?T?維特夫,等.金融計量學:從初級到高級建模技術[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in Tangshan
Tang Shuling, Yue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and matching of internal structure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enrollment and regional industry in Tangsha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data from 2004 to 2013,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ffecting on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ngshan a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 of co-integration test, error correction model,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n Tangshan city, there is a co-integr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short-term promotion eff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ale is not significant to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ale does Granger cause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篇10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10-0045-06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決定性因素。科技知識的貢獻率占到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經濟增長的80%[1]。作為“知識生產工廠”的高等教育也更為直接地參與進經濟發展中來。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要求高等教育能夠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體系。經濟發展與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教育經濟功能的凸顯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2]。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其強調按照職業分類,根據一定職業崗位(群)實際業務活動范圍的要求,培養第一線實用性(技術應用性或職業性)人才。我國高職教育從無到發展壯大經歷了短短二十幾年時間,特別是近十年,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數量和招生人數和本科院校已然相當,見表1和表2。高職教育立足于服務地方,與區域經濟具有更為緊密的聯系,因此,研究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理論模型的構建
在教育經濟的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幾種計量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方法,如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丹尼森的計量模型等,可以通過對這些模型的修正,科學確定勞動簡化系數,對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做出探討和研究。
(一)模型的構建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Denison, E.F)認為,勞動的構成因素不僅有質量方面,而且也有數量方面。教育對經濟的增長貢獻主要是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而提高勞動力質量實現的,換言之,教育的作用就是在初始勞動力投入量的基礎上成一定比例增加[3]。因此,可以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的勞動力L分為不包含教育的初始勞動力L和教育投入E的乘積,于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變形為:
Y=AKα(LE)β (1)
對此式兩邊去自然對數后,求時間t的全導數,且兩邊同時除以Y,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經過推導,得到國民收入產出增長速度模型:
Y=a+αK+βL+βe (2)
其中,Y代表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的年增長率,a代表技術進步的年增長率,K代表資本技術進步的年增長率,L代表不含教育質量的勞動技術年增長率,e代表教育投入量的年增長率。那么,通過這個公式單獨計算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βe占國民經濟年增長率Y的比重,則可以變形為:
Re=βe/Y (3)
這個公式是目前教育經濟學界普遍采用的計量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模型,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型。Re代表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Y代表國民收入總增長率,e代表教育投入量年增長率,但在本文的實際計算中,我們用教育綜合指數年增長率來代替教育投入量的年增長率,這是因為教育綜合指數是以勞動力受某一級教育為基準,根據一定的勞動折算系數所折算出來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它的年增長率與教育投入的年增長率呈正相關,更好地反映了教育投入的實際效果,所以,從理論上看,用教育綜合指數年增長率來代替教育投入量年增長率是可行的。
(二)β值的計算
國內許多學者在研究教育對經濟貢獻時,為了便于與西方學者的研究進行比較,取β值為0.7,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走資本消耗外延式經濟增長方式,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小,β值應該是低于0.7的。在本文中,各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β值的系數值對模型的影響較大,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根據各省市數據重新計算出β值,以便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在科布―道格拉斯函數基礎上,
Y=AKαLβ (4)
兩邊同時除以L,假定α+β=1,得
(5)
取自然對數,構造線性回歸模型,
(6)
采用統計軟件Eviews進行計算,得出α的值,從而再得出β的值。
高職教育從1999年擴招發展到2012年,只有14年時間,時間序列短,地區差異大,用截面數據或時間序列數據都不能滿足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計算各個省市的β值時,需要分析和比較橫截面觀察值和時間序列觀測值結合起來的面板數據(Panel Data),也稱為時序與截面合成數據。因為面板數據模型綜合利用樣本信息,可以減少多重共線性帶來的影響。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it=αit+βit'xit'+uit(i=1,…,N; t=1,…,T) (7)
式中,αit為常數項,xit=(x1it,x2it,…xkit)為生變量向量;βit=(β1it,β2it,…,βkit)為參數向量,K是外生變量個數,N為截面單位總數,T是時間總數。隨機擾動項uit相互獨立,且滿足零均值,同方差。
如時間序列參數齊性,即參數滿足時間一致性,也就是參數值不隨時間的不同而變化,模型(7)可以寫為:
yit=αit+βi'xit+uit (8)
在參數不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截距和斜率參數可以有如下兩種假設:
H01:回歸斜率系數相同(齊性)但截距不同,模型為:
yit=αi+βi'xit+uit (9)
H02:回歸斜率系數相同和截距相同,模型為:
yit=α+β'xit'+uit (10)
判斷樣本數據究竟符合哪種模型形式,可以利用協方差分析構造式來檢驗統計量。
(11)
(12)
式中,S1,S2,S3分別代表式(8),式(9),式(10)的殘差平方和。
在零假設H02和H01下,統計量F2和F1Z服從特定自由度F分布,如果F2大(等)于某置信度(如95%)下的同分布臨界值,則拒絕H02,應繼續檢驗,找出非齊性的來源;反之,利用模型式(10)擬合樣本,在已確定參數存在非齊性的基礎上,如果F1大(等)于某置信度(如95%)下的同分布臨界值,則拒絕H01,應該用模型式(8)擬合樣本,反之,用模型式(9)擬合。
通常,我們稱形式如式(9)的panel model模型為變截距模型(variable intercept),式(8)為變系數(variable model)模型,式(10)為混合回歸模型。在本文中,判斷所選取的樣本究竟符合哪種模型,利用協方差分析構造式(11)和式(12)來計算F的統計量,根據計算,得到F2=22.037>F0.05(30,300)=1.6998,F1=29.375>F0.05(15,300)=1.479,因此本文采用變系數模型[4]。
不管是變截距模型還是變系數模型,都有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之分,并分別對應不同的參數估計方法。本研究選取的樣本橫截面大,時間序列小,樣本并不是總體的隨機抽樣,所以本研究不進行Hausman檢驗而直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由于模型僅對各地區的個體差異情況進行研究,為減少面板數據造成的異方差性,在回歸估計時選取“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法”,即GLS方法來對模型進行估計,通過B-G序列相關性檢驗和white異方差性檢驗,可以得出結論,在顯著性水平0.05下模型沒有明顯的異方差和自相關,故模型擬合較好。
(三)β值的估算結果
從數據的可獲取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出發,總產出指標Y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資本投入量K用固定資產表示,勞動投入L用年末從業人員數表示。研究選取2001~2012年相關數據為樣本,所有的數據都以1978年為基期,模型采用固定效應的變系數面板模型。其中,R2=0.997,F=1486.2,DW=1.892,所有的t值都通過檢驗,因為本文只需要彈性系數,因而沒有列出變系數模型的截距項。全國及各省市β值見表3。
表3 全國及各省市的β值
二、各地區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
(一)計算起始年到終止年年平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
本文將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含中職)、高職高專、大學本科及以上。在所收集的數據中,由于統計年鑒中并未單列出高職院校,只是列出了大專院校,根據國家近年來所出臺的政策,要求現有的專科院校通過改革、改組和改制,逐步調整成為職業技術學院,因此,本研究采取大專院校的數據來代替高職院校從現實上講是可行的。根據公式13和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分別推算出2001年和2012年各省市人均受教育年限,2001年的數據根據《2002年人口統計年鑒》和《2002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整理得出,2012年的數據來自于《2013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①。根據我國目前各級教育的現行學制,小學、初中、高中(含中職)、高職、大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受教育年限分別為6年、3年、3年、3年、4年、3年。按下式計算出各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13)
其中,Hi為從業人員人均受各級教育年限,Ni為受各級教育年數,fi為受本級及其以上級別教育比重之和,計算結果見表4。
(二)確定從業人員的勞動力簡化系數
受不同程度教育對勞動力質量影響肯定是不同的,考慮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質量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收入上,因此,本研究采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受小學教育從業人員年均收入為基準(勞動力系數為1),折算出小學、初中、高中、高職(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勞動力系數。2001年的勞動力系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和城鎮貧困研究課題組開展的2000年住戶抽樣調查數據,由2001年受小學、初中、高中、高職(大專)、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元)為2683、3443、3692、4043、4866,推斷出受小學、初中、高中、高職(大專)、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的比例倍數為1、1.28、1.38、1.81、2.20。這樣就得出接受小學、初中、普通高中、高職、普通本科教育的勞動力簡化系數為:1,1.28,1.38,1.81,2.20。2012年的勞動力系數根據范靜波研究我國教育收益變動趨勢時所使用的樣本數據得到的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推算,勞動力簡化系數為1,1.902,2.652,4.261,6.228。
(三)計算2001~2012年人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綜合指數及年增長率
首先根據式(14)計算教育綜合指數,其中,E為教育綜合指數,Hi為各級受教育年限,Li為勞動力簡化系數。然后利用公式(15)計算出各個省市的教育綜合指數平均年增長率e。丹尼森等西方學者的通行算法,依據工資差別而計算出的教育綜合指數的增長率(即由教育程度提高帶來的勞動量增長率)用0.6折算[5]。由此得出各省市的教育投入勞動量年均年增長率e’,結果見表5。
E=∑(Hi×Li) (14)
(15)
表5 2001~2012年教育綜合指數年增長率(%)
(四)計算各地區高職教育指數增長率占年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比例
在分離高職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本研究采用的模型是由楊毅、譚屆忠提出的“指數增量法”[6]。通過對丹尼森模型綜合教育指數及增長率計算方法與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決定各級教育占整個教育指數增長率的比例是各級教育的指數增量,因此,用各級教育指數增量作為確定該類教育占整個教育指數增長率的權數,既考慮了各級教育指數增長率,也考慮到了各級教育指數存量。其數學模型是
(16)
其中,γi為i級教育占總教育指數年均增長率的百分比,Ei為i級教育指數增量,等于i級教育指數增長率和教育基期指數存量的積,即
Ei=Ei×Eio (17)
其中,ei為i級教育指數增長率,Eio為i級教育基期指數。E為綜合教育指數增量,等于各級教育指數增量之和。計算結果見表6.
(五)計算各省市2001~2012年GDP年均增長率
以本國貨幣價格不變計算的增長率稱為實際增長率,根據2002~2013《中國統計年鑒》上各地區GDP指數(上一期=100),計算出2001~2012年各地區GDP實際年增長率。
(六)計算2001~2012年各地區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根據前面所推導的模型Re=βe/Y來計算各省市教育對經濟的貢獻率。結果見表7。
三、結論
第一,如表7所示,2001~2012年全國高職教育對經濟的貢獻率僅為0.36%,這個值是較低的,與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β值的估算。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β的取值一般是采用丹尼森所計算出來的取值0.7,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走的基本還是以資源消耗來發展經濟的道路,因此,勞動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都低于0.7,況且,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也有差別,因此,β值決定了本研究的估算結果更切合各省市實際。
第二,2001~2012年間,相比于本科教育,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較快,對經濟增長率的相對貢獻值更高。我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總值為7.31%,其中高職教育占0.36%,本科教育占0.23%,高職教育明顯大于本科教育。究其原因,是因為擴招,高職院校的數量及其招生數迅速增長,甚至一度超過本科,從而導致高職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明顯高于本科教育,2012年高職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0.356,而本科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0.205,進一步說明了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職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