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語文學習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0: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職語文學習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職語文學習總結

篇1

【關鍵詞】職高語文;有效教學;教學策略;探索

高職語文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的高職語文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弱,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方法掌握不夠準確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熱情的提高,也制約著高職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之中,教師該如何開展高職語文教學工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筆者總結自身多年高職語文教學的經驗得出以下幾個方法。

一、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是先決條件

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有興趣這一保障,當前的高職學生大部分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很大原因是學生沒有認識到語文這門基礎學科對其整個學習乃至人生的重要影響。很多學生都認為語文學習就是浪費時間,能夠識字就行了,根本沒有必要開設語文課程。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學生在進行專業技能課程的總結報告時要想寫得好寫得有條理還得依靠語文,學生在日后的人生求職中要制作出一份精美的簡歷依然離不開語文的幫助。所以要激發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幫助學生擺正對語文這門課程的太多,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在獲得了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正確認識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殿堂即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要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不應該操之過急,學生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注意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地慢慢地激發。要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影視、音像等方式幫助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進行《邊城》的學習教師就可以先通過一段影片的播放來引入學習。進行《楓橋夜泊》的故事學習,教師可以把這首古詩和歌曲《濤聲依舊》進行聯系。進行書信體的寫作可以借助歌曲《一封家書》進行有關的導入。

這些方式給課程的教學融入了新的元素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其中。在影視作品的觀看和歌曲的欣賞中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愉悅感進而不斷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高職語文的有效教學也就獲得了深厚的學生基礎了。

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高職學生在入學之初還帶有很多的情緒,甚至有些學生帶有嚴重的厭學情緒和仇恨情緒。帶著這樣的情緒進行學習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因此,教師要首先認識到這一點,進而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引導作用和模范作用,主動走近學生,主動親近學生、幫助學生。拉近學生和自己之間關系,在課下和學生做朋友,在課上給學生傳授知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教學的有效前提,也是構建融洽課堂教學氣氛的前提。一旦擁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能夠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充分參與和積極參與,推動學生和教師之間良好的交流互動。此外,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走進教師,愿意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難題告訴教師。這樣教師就能夠充分而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情,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最終實現“教學相長”,提升教學效率的提高。和諧師生關系在課堂之中的表現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例如:進行《荷塘月色》的課文學習時,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的推動教學的發展。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怎么樣,那么在教學上:

教師問:同學們誰來為大家朗誦一下第4段的內容?

(無人理睬)

教師問:大家最喜歡這個段落中的哪些場景描寫呢?為什么?

臺下一片安靜

但是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而和諧,在課堂上的教學氣氛則是另一番景象:

教師問:誰愿意來朗誦第4自然段的內容?

學生紛紛舉手,唯恐落后

教師問:誰自愿來介紹介紹喜歡的場景呢?為什么喜歡?

學生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這兩句話運用疊詞展示出了荷葉的茂密,又借用比喻形象地展示了葉子的形態。

學生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明明是聞到的味道卻說是聽到的歌聲很奇特……

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熱烈課堂的教學氣氛進而提升教學的效果。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

做好高職語文教學工作緊緊依靠課堂教學還是遠遠不夠的,筆者認為還需要適當地開展相關的課外活動。借助課外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到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可以開展的課外活動很多,例如:

1.定期開展朗誦比賽,提升朗誦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感悟。

2.開設興趣小組,可以有寫作興趣寫作、閱讀興趣小組。

3.進行征文比賽,在某一個時期規定一個主題,如中秋時可以設定團圓的主題。

4.開展討論課,學生在討論課上可以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也可以將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分享交流。

借助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多樣化的方式吸引學生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之中。那么在這些課外活動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思維也不斷得到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最終語文教學的效率獲得提高。

進行高職語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以上只是筆者自己的幾點總結希望對高職語文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楊景悅,對職高語文教學的幾點探索[J],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08年第3期(總第23期),第6卷.

[2]熊贊,嘗試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教學法研究,2006(8).

篇2

關鍵詞: 高職語文教育 學習興趣 學習主動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對職業技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人才競爭中,專業技術和動手能力不再是高職學生取勝的唯一籌碼,更多的企業認識到學生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的重要性。在當今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高職語文教學是培養高職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然而,很多高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濃,傳統的教學方法也逐漸暴露弊端。要改變這種現狀,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高職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現狀

在高職教育中,一直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很多學校并不重視高職語文教學工作,導致其被邊緣化。實際上,高職語文教學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職語文教學中,不僅僅要教給學生單純的語言和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文化和語言的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課程,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的文化,學習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體悟人文氣息,培養愛國情操。這種修養和知識的積累過程就隱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高職語文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和精神狀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們不應該將語文簡單地看做是高職教學計劃中的一門課程,而應將其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社會正處在轉型階段,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職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外,高職學生還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在整個社會倡導素質和文化的背景下,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都是幫助高職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利器。

目前,雖然高職教育正在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其層出不窮的改革手段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高職語文教學的提升空間還很大,我們仍需不斷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語文教學的改革面臨很多障礙和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愿意學、主動學,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語文教學現狀。目前,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存在誤區。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種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因。

1.1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

高職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新鮮刺激的事物更感興趣。高職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人生的道路上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很多學生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做事情隨心所欲,不喜歡條條框框。同時,從生源角度來講,高職學生,文化知識水平差異較大,這些決定了他們學習能力的差異,也使得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不同。很多學生不喜歡語文課,更愿意將精力放在專業知識學習上,認為高職語文可有可無。心理上的不重視必然造成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

1.2教學方法有待提高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從根本上改變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目前,高職語文課程的設置十分隨意。由于得不到充分重視,語文教學的課時往往較少,同時教學內容也十分隨意,沒有針對性。且教師的教學方法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索然無味,通常是教師在上面自顧自地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早就不知神游何方,死板、拖沓幾乎成了語文教學的代名詞。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語文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沒有吸引力的課堂自然無法留住學生。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就喪失了學習的原動力,上課成了完成任務的形式。

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2.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節奏不緊湊是語文課堂的弊病。通常是老師在臺上講課,學生早已不知道神游到何方。一堂課下來,教師沒少費勁,學生卻沒聽進去多少。學生沒有學到知識,課堂教學就沒有收到實質性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目標,自然會不斷督促自己學習新的知識,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學生覺得充實有趣,對語文也會有更新的認識。首先,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揚長避短,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學習宋詞時,有的學生擅長朗誦詩詞,有的學生對詩詞不是很感興趣,卻十分熱愛音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讓喜愛詩詞的學生向同學們介紹詩詞的背景和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學生作為同齡人具有相同的感觸和思維方式,彼此之間更容易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在理解了詩詞的意境和內涵之后,則可以鼓勵擅長音樂的學生用表達相似感情的歌曲為詩詞配樂。這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不僅改進了傳統死板的教學方式,更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并非單純的知識學科,即使是晦澀難懂的詩詞也表達了人內心最深處的感情,讓學生對語文有全新的認識。同時,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和明確的分工。在學習新知識時,給出學習提綱,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形式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能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和增強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

2.2構建開放式課堂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要求。語文課堂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語文教學需要走出課堂,與當代社會融合。事實上,語文是最具有生活氣息的學科,它關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打開語文課堂的大門,構建開放式課堂。語文來自社會,學生要學好語文就要了解社會。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對社會和市場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和調查,調研范圍可以是社會的民主、熱門話題,也可以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話題,讓學生通過實踐給出問題答案,綜合形成調研報告。這種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創設教學情境

有趣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多動腦筋,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學習。將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個人感情和生活中實際的事物相聯系,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帶領學生通過聲、光、影的形式感受語文的魅力。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講述了林黛玉初入賈府時的情景,在教學時可以結合《紅樓夢》的影視題材進行授課,具體表現文中公侯王府家的氣派場面,繁文縟節;王熙鳳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行事潑辣,穿著華麗,;三姐妹各具風姿;李紈的沉靜謹慎;賈母對黛玉的憐憫,對寶玉的溺愛,等等,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入。

綜上所述,我們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不斷對教學方法做出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效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學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陳琦,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語文素養 知識 能力 習慣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筆者參加了江蘇省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許多同仁對五年制高職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語文素養不甚明晰,時常問及,下面就將自己對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問題的思考談一點粗淺的認識:所謂語文素養,就是指語文素質和修養,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素養涵蓋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豐富內涵。語文素養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思維品質、文化知識、人格修養等多種要素的復合體,還是這些綜合要素的動態生成過程。我們談語文素養應該緊緊扣住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來談,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來思考,從學生身心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來定位。如果我們把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學習實踐活動而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素質稱作“語文素質”,那么“語文素養”就是指學生通過學習、訓練、實踐所獲得的語文素質和品格修養及其動態的發展狀態。語文素養是以過程與方法為經緯、以語文知識為外殼、以語文能力為核心、以精神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動力的綜合素養。過程與方法貫穿于語文素養形成的全過程,反映了語文素養的動態生成過程,過程為經、方法為緯,縱橫交織,所以說它們是經緯;語文知識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因此它處于語文素養的外層,是語文素養的外殼;學習語文的最為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且在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意志品質、審美能力、價值觀念,人生境界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它處在語文素養的內層,是語文素養的核心;精神品質這些情意因素是語文學習的原動力:語文學習動機是語文學習的開端,正確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是學習過程的保證,興趣愛好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習過程的情感支撐,因此情意因素越強,學習語文的勁頭就越大。所以語文素養的培養生成過程就是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內化和三維目標的具體演繹生成的過程。語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宗旨。是學生學好專業課程,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的基礎;對學生培養自身審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里突出了外在應用能力與內在素質修養的結合,突出了綜合職業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強調了教育的整體。

“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要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語文能力的培養,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未來發展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讀、寫、聽、說訓練。要加強人文教育,注重發揮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綜合功能,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積極人生態度的形成,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因此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應該包括知識和能力的素養,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素養,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的素養,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素養和必備的科學文化素養等這樣幾個方面,它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文道并重”、“知行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育人功能。堅實的語文素養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才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下面分條進行闡述:

1 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

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礎工程,博學才能多才,要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個性特長。這個知識結構體系包括字詞知識,語法修辭知識,實用文體表達方法知識,課文背景知識,作家作品知識,語體知識,科普常識,文化常識,專業文化知識,字詞句篇的積累等等。在所有這些知識體系中,課標強調的不僅僅是識記、了解,課標使用較多的詞語是理解、辨析、應用,強調從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從而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2 形成應用語文的綜合能力

在語文素養的內涵體系中,語文能力素養是核心素養,語文能力就是以已有的知識基礎、智力、天賦為基礎的語言操作能力,按傳統的說法語文能力主要是指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筆者認為語文能力除言語能力和讀寫能力外,還應該包括思維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具體來說就是對字詞的品味和感悟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章熊先生把它分為“認知能力”“篩選能力”“闡釋能力”“組合、調整能力”“擴展能力”),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獲取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的能力(搜集、加工、整理,鑒別、評價、整合,批判、創造等),在專業學習和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

3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學生要養成學習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為。高職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建立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增強內驅力,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養成學語用文的習慣。“逐步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形成勤觀察、多體驗、愛思考、善積累的習慣;形成認真聽、準確說、常寫多改的習慣”。“優秀是一種習慣”,要使學生養成廣泛閱讀、勤于記誦、樂于感悟體驗的習慣,養成勤摘抄、勤批注、勤寫讀后感的習慣――養成讀書必動筆的習慣。(2)要重視積累。古今中外的文人大師無不是滿腹經綸之士,現在的語文教學過于追求形式的翻新,課堂的熱熱鬧鬧,強調互動、感悟、理解固然是正確的,但是絕不能搞虛假“繁榮”。現在的高職生傳統文化的積淀太少,熱衷于上網聊天的多,讀武俠言情小說的多,能真正讀完四大古典名著的學生并不多,所以有識之士呼吁:語文教學要返真歸樸。建議大家都讀讀《那一代人的讀書功夫》這篇文章,或許會深受啟發。錢穆能背誦《史記》,茅盾能背誦《紅樓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為重要的途徑,加強積淀,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一些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的底子。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決定樓的高度;語文積淀的厚實程度影響著學生未來發展的高度。

4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中自覺地進行運用。要使學生掌握加圈點、作批注、作摘錄、制卡片、列提綱、編文摘、繪圖表、寫心得的方法,掌握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的方法,掌握篩選、提要、概括、歸納等閱讀方法。掌握理解文題、句子、段落的方法,掌握鑒賞文章詞語句子和評價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的方法以及各種寫作方法。在閱讀鑒賞中學會質疑、辨析、探究和批判的方法。

5 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因素,優秀的道德品質是一個人成人成才的基礎,是自我積極進取的核心力量源泉,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資本,也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

(1)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樹立起責任意識、成才意識、誠信意識、團隊意識。

(2)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體驗。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幸福感和積極健康快樂的心態。自尊、自重、自愛,以熱情助人為樂,以勤奮成才為樂,以團結進取為樂;以誠實守信為榮,以學有所成、學有所長為榮,以勇于擔負起自己應付的責任為榮,讓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體驗形成不斷前進、不斷進取的內驅力,進而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3)具有正確的道德行為。在市場經濟大潮時期,多元文化交流和多種意識形態的沖撞,各種各樣的現實利益和誘惑,使得學生的道德行為很容易出現偏差。我們要幫助高職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道德教育以及正確輿論與風尚的影響熏陶下,使道德規范真正被高職學生吸收、內化, 使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糾正不良道德行為習慣成為高職學生自覺的行動,并形成堅強的道德意志,使良好道德行為常規化和自覺化,使高職學生真正成為良好道德行為的自律者和自動者。自覺遵紀守法,自覺遵守校規校紀,體貼家長、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于助人,做到文明、勤奮、誠實、守信。

6 養成積極健康、高雅純潔的審美情趣

五年制高職的學生,要能夠欣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人性美。五年制高職的學生,處于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時期,在審美情感體驗方面,他們還處在一個情感直覺傾向時期,對于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往往還不完全是理性的思辨,而是情感直覺多于理性判斷。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提高審美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具體、形象、可感的審美活動使學生進入審美狀態和審美情境之中,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求真、向善、崇美。通過閱讀、感悟、比較、聯想、評價,使學生能夠欣賞自然美,自覺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珍愛風景名勝,熱愛祖國壯麗山河,能夠自覺美化自身的生存環境和學習環境。能夠感受藝術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欣賞美的形象,并能挖掘形象的美學意義。能夠鑒賞社會美,能夠認識那些典型人物和新人新事新風尚所體現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意義,領會其所代表的真善美和正義、光明和進步的本質;能夠識別假惡丑,自覺抵制以低級、庸俗、畸形、怪異為新潮、時髦的情趣,培養積極健康、高雅純潔的審美情趣。能夠欣賞人性美,不僅能夠欣賞包括外貌、形體、儀表、行為美在內的外在美,而且能夠欣賞心靈美、品德美等內在美;能夠不斷豐富美好的情感體驗,形成―定的審美理想,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追求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做到內外兼修,外修儀表、內修品德,外樹形象、內塑心靈,做到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進而自覺地去開闊審美視野,不斷地發現美、體驗美、鑒賞美、創造美,塑造美好的人生。

7 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1)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中考的沖刺過后,由單純的升學考試到進入五年制高職院校學習,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外部壓力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要很快實現從初中生向高職生角色的轉變,不然難免迷惘彷徨,甚至消極頹廢。確立一個目標至關重要。人生目標是人生前進的方向,有航向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方向的人生,就如在激流漩渦中打漩的船只,失去了方向,很容易出現偏差和意外。高職學習階段要拿幾等獎學金、考什么職業資格證書、參加什么社團、發展什么特長、是否參加自學考試、是否準備專升本或者專轉本等等,都要有一個籌劃,要“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這樣才不至于虛度光陰、感到空虛和無聊。除了要有這些階段的目標外,還要有長遠的發展目標,要有職業理想和科學的人生規劃、人生定位,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思想意識的基礎。有高遠的目標才能有開闊的視野,鷹擊長空,心游萬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沒有目標理想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每位學生都應當有為個人建一份功業,為國家做一份貢獻的目標。

(2)培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是成功的先決條件。有了目標還要有實現目標的恒心、毅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要求真務實,少說空話多干實事,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日有所長,月有所進,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輝煌的人生長卷,是用具體行動的畫筆繪出來的。要不怕困難和挫折,斗志昂揚,樂觀自信,執著追求。要敢于面對競爭和社會就業的巨大壓力,在競爭中鍛煉成長,增強自身實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8 培養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他們肩負著繼往開來、建設祖國的重任。高職生是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能型生力軍,高職生如何生活、如何發展,關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所以當代高職生要樹立起科學、高尚的人生價值觀,在奉獻集體、奉獻社會的實踐中逐步實現個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使人生實踐有意義,人生奮斗有價值,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做出應有的貢獻,逐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在個人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贏得社會的承認。消除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以奮斗為樂、以成才為樂、以創造為樂、以奉獻為樂,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

9 具備必需的科學文化素養

“文化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范圍十分廣泛,“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筆者在這里只談高職生必備的專業文化素養。作為高職生應當熱愛所學專業,了解專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夠自覺地熟悉職業道德規范,閱讀與專業相關的科技作品,感受專業領域內的人文情懷,提高專業素養,掌握專業科學文化知識,具備必備的專業技能。“了解本專業科技發展的進程以及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和影響,了解企業文化……”(《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能根據專業、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掌握寫作日常應用文、一般的職業崗位專業文書和一般的科技文的方法。樹立職業理想,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情感,愛崗敬業,具有團隊意識,能夠團結協作。

注釋

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巢宗祺.談談“語文素養”在蘇教版小語教材實驗總結研討會上的發言.

[2] 李睿.解讀“語文素養”.中國教育報,2005-8-1(4).

篇4

[論文摘要]教學藝術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既有對教學規律的服從,也有對教學方法創新性的發揮,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營造“經歷學習過程”的語文教學模式,積極營造“開放式”教學模式,積極構建“多媒體”教學模式,通過交流活動,達到共識、共享、共知。

一、引言

在高職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所有高職語文教師倍加關注的問題。而教育心理學理論中的“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揮其創新潛能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是教學能夠進行的必要前提,師生沒有交流、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活動。教好語文的首要條件是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建接觸和使用語言的環境并使其樂在其中,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盡可能多地進行聽、說、談、寫的仿真訓練,使學生感到是他們為求知而上課,是他們自己的課堂,而不是教師的課。教學藝術就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本領,這個“本領”既有對教學規律的服從,也有對教學方法創造性的發揮,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從“交流互動”教學模式中我們深深體悟到語文教學的藝術樂趣,它不僅要使得學生愉快地去學習語文,而且也要使教師欣欣然地去教語文。教學藝術在關照教學對象的同時,也是對教師自身的關照。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離不開創造性的教學謀劃和創造性的教學行為。高職語文教學設計,更是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在語文教學謀劃中的運用,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藝術、對學生學習力的判斷藝術、對自我教育力的估價藝術是謀劃的科學依據。對課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與陳述、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結構的安排,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行為。可以說“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課堂之上。語文教學藝術中謀劃的物化產品就是教學設計方案,這是我們對高職語文教學藝術的相對靜態的認識。而它的動態性特征則表現為教學的具體行為藝術。實現高職語文教學課堂的“交流互動”,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必然要求,是這一行為藝術的本質特征的外現和升華。

二、“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創新意義與特征

“交流互動”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的信息不是單向和單一的,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群體之間,通過各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而構成的認知和情感和諧、多向互動的格局。這種格局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它交流的主客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主要包括:師為主生為客,生為主師為客,個體為主、群體為客,群體為主、個體為客,群體為主、群體為客,等等;二是交流的互動性,也就是主客觀之間的位置是不斷轉化的,形成多向互動為主體,相互作用的交流體系,這樣才能為全體學生的探究、思考、參與提供充分的空間和充足的信息。因此,建立多向互動的交流格局是勢在必行的。“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的和諧共處所構建的教學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教學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如校內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師、教學材料等,這是蘊藏著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要很好地開發利用。“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物質的教學環境,適時適宜地向學生傳遞這種文化信息,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接受這種文化信息。教學心理環境指師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維、情感、人格、需要、興趣的互相傳遞、接受、共鳴等。只有師生心理的相通、相知,交流互動才能真正地動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互動。“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具有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獲得身心愉快的樂學功能。語文學習興趣,是學生愛好并力求認識與掌握語文的感情傾向。學生是有主動性的人,強迫學生學習是違反心理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都是受興趣和需要支配的。對于教和學的關系而言,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對高職生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創造環境我和你一塊學習”。“強制”與“吸引”,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同時導致的教學效果也大不一樣。“強制”學習,學生以學習為苦,越學越乏味;“吸引”學習,就是教師運用精湛的語文教學藝術,創造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越學越有味,美在其中,樂在其中。總之,“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并非指一堂課或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代表一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體現出教師對教學藝術的嫻熟駕馭和教學觀念的進步。

三、“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創新與運用的內容

(一)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藝適時巧妙地啟發誘導學生去學習,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在“交流互動”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所以教師的選材應貼近生活、貼近行業的最新的動態,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以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使課堂互動具有真實性和實效性,為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大豆》一課時,第一步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在不改變體裁的情況下,改變課文結構,改變寫法,改變視角,重寫《大豆》,百花齊放,各顯神通,最后教師從中選出優秀作品與原文進行比較。第二步可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此文后得到的啟發,學生們個個七嘴八舌,想出一個個美妙的世界。第三步由此總結說明文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讓每一個同學都要舉一個正面或反面的例子。這樣,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開闊了思路,展示了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了一種探求知識的欲望。對于學生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師要從正面加以肯定,以啟迪和活躍他們的思想,扶植他們的批判精神。要培養他們善于質疑,善于否定,善于超越,“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思想品質,從而不斷有所創見。

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出學習本課的學習目標及要求,通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等方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這樣讓學生自始至終有“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受,使學生感知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強烈的教學節奏,特別是讓“學困生”沒有“被遺忘”的感覺,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長知識、增才干、大大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二)營造“經歷學習過程”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高職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使學生獲得多少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獲得語文知識和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他們只有在經歷這一過程的活動中,才能使才智得到發展,才能學會怎樣去發現問題、怎樣去分析問題、怎樣去解決問題,才能產生求知的欲望,獲得創造的能力。“經歷學習過程”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取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它是“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一人登臺授課的弊端逐漸顯現,教師一人的三尺講臺最終將被學生多人表演的舞臺所替代。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多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教學策略、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就能調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潛能,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們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營造“開放式”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的開放。即高職語文教學內容要與廣闊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語文即社會”,這是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師要不斷地把社會生活中鮮活的東西引進高職語文課堂,切實把握時代脈搏,正如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主張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圍繞“時”“事”不斷變換教學內容,把學生的眼光由高職語文課堂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激發學生關心社會問題、思考社會問題、探討社會問題的強烈欲望。

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開放。受市場化和商業性的影響,高職語文課堂的“商業經營模式教學法”也應運而生。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社會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關注的呼聲越來越高。專家、名師明碼標價進課堂,吸引學生走進課堂。事實上,無論教師知識多淵博,學生就是不去聽他的課,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學生的課堂到座率越來越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采取“商業經營模式教學法”,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

3.思維的開放。不同的人,由于所處的角度不一樣,對于同一問題的認識程度也不一樣。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對于一些問題,可以不設標準答案,允許各種不同的觀點存在。教師要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向書本挑戰,向傳統挑戰,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懷疑的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

4.學科之間的開放。現在,許多高校(包括高職院校)在大學一年級并不分專業、不分學科,但學科是客觀存在的。高職語文應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建立起橫向的聯系,創設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養成在更廣的范圍、更多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構建“多媒體”高職語文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傳統的“課堂授課法”已成為歷史陳跡。“多媒體課堂”“網吧式課堂”“體閑娛樂課堂”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主流課堂。依據教學相長的原則,學生可通過網絡同教師一樣根據自己的興趣,非常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使自己的知識系統更具個性化,并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知。

總之,實現高職語文課堂的“交流互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早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現代的“交流道、交流業、共釋惑”。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交流互動,可以給予學生更多、更好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知識的主人。正如王克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中說:“一個人的學業成績由兩個因素來決定:一是智力,二是動機。”語文教學的藝術在于能夠更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交流互動”教學只是無數種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中的一種模式,而不是全部。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藝術,并通過藝術化的教學謀略與課堂教學行為,充實高職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關鍵在于一個“活”字[J].課程·教材·教法,1991(10).

[2]朱其蕤,馮顯燦.教學言語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3]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5).

篇5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觀念;教學主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延伸

任何階段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正確地理解、掌握并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當前的素質教育又向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要教書,更要育人,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是,現在語文學科卻在在高職院校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學生剛走出中考或高考,進入了專業性較強的高職學校,而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復合型和高級技術性應用人才或技能人才,沒有升學壓力。學生沒有了升學壓力,又面對眾多新鮮的專業課,就不愿再像以前那樣把大量精力放在語文學科上, 而是把放在專業課上,語文這門基礎文化課就退居二線,由中學時期的主課變成了公共課摞在一邊, 教學課時相對來說少得可憐,有些高職學校甚至不開設語文課。學生思想上不重視,語文課也就沒有地位, 隨之影響語文教師沒動力、沒精神上課,那么學生就更加不愛學語文,最后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后,最終學校也不重視,于是就減少課時甚至取締這門課。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當今的社會對高級技術性應用人才的需求有關,但高職語文教學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諸如:學生認為高職語文是中學語文的繼續,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不能與同學們的專業課聯系起來, 不能與高職教育的目的掛鉤, 而是單純的授課與受課的關系。鑒于此,作為高職語文教師,自己首先應該重視這門學科, 不要認為學生學校不重視就敷衍了事,高職語文教學還必需進行改革,才能與高職教育的目的相適應, 才能在課堂上吸引住學生。同時,還要了解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 了解他們專業的特點和教育目標,在教學上要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來改變語文教學中的這種被動的局面,繼而扭轉這種尷尬的處境。

那要怎樣做才能實現上述目的呢?

第一,主動更新教學觀念。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復合型和高級技術性應用人才技能人才, 即既能動手又能動腦的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技能的人才。在這個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基于學生良好的語文能力之上,其他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培養。試想:一個不認字,對于專業語句不理解人如何進行具體工作,更別談運用高科技手段了;再者,有的高職又是以學習語言為主,與語文學科的聯系更大,母語學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外語的學習水平。所以,高職語文教學毫無疑問的要配合這個目標, 不能像高中那樣單純的授受知識,也不能本科學院一樣作專業性的講解研究,而是要體現出高職語文的人文性、審美性、知識性和工具性相融合的學科特點。所以, 高職語文教學除了傳授知識, 提高同學們的文學欣賞水平和人文精神之外,更主要是要激發同學們的動口思辨能力和應用能力, 還要培養他們有創新的意識。在教學上應該針對技能訓練或外語學習的特點來設置語文課程課,而且在具體教學的時候也要根據不同專業來講授內容的重點。這樣就要求語文教師不要害怕教學方向的改變, 備課要分專業來對待, 而不是墨守成規,同等對待。

第二,努力實現教學主體的轉換。初高中語文往往為了應對考試,教師會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進行各種語文知識的灌輸,大多時候是教師一言堂,滿堂灌,不給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而高職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的主動用腦、用眼、用手、用耳朵來學習, 不再是一股腦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那么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而老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把語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意圖與學生的積極性統一起來。所以,老師除了講解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外, 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上來。而且,高職的學生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更渴望在語文教學中來表現他們對某個文人,某個觀點,某篇文章、某個時代的看法, 那教師就要給學生多一些發表意見的看法,鼓勵他們多思考,多討論。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教學設計者, 設計一些問題, 引導同學們進行自學、思考、辯論,在自學中發現自己的問題, 在思考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理性思維能力, 在辯論中培養他們的聽說的邏輯思維能力, 讓他們不再活在別人的見解里,而是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發表個人見解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口才, 克服了內心的膽怯心理,提高了他們的心理素質。最后老師在進行評價總結規納時,學生就會聽得更專注,知道自己在這堂課上學到了哪些知識, 欠缺哪些知識,以后會更加努力彌補存在的不足。這樣轉變了教學主體,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既讓學生感到被尊重,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敢于革新現有的教學內容。其一,現行的高職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學作品為主,可是文學本來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跟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教育、軍事等聯系緊密,人們往往說"文史哲不分家"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左傳》《史記》《戰國策》等既是優秀的史書,又是出色的文學著作,一方面為后人提供了研究歷史的資料,也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 要注意跳出文學本身的限制,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體會文學自身的魅力, 還要挖掘文章的人文內涵、歷史意義等,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多方面的精華, 并應用到與其專業相關的領域當中。其二,現行的各種高職語文教材內容大同小異,里面的有些篇章很多都在初高中時就已接觸過, 在教學時如果還是重復教學的話,學生一定沒有興趣。所以在教學前,可以先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語文功底以及他們想在語文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這樣,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學中根據學生需求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新內容,如:與課本內容相關,文壇上有與其有關的經典之作;還可以關注文壇的最新動態和新人,就學生喜歡文和人進行拓展延伸閱讀;還可以給學生介紹優秀經典的的作品,共讀之后,一起分析其利弊,這樣讓他們接觸更多的文學作品, 提高他們對文學的興趣;還可以就當下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 來做辯論、解析。這樣,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真正實現了"大語文",讓學生真切感覺到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自然而然語文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就變得重要了,作用也突出了,這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語文意識,學生在收獲的同時會更重視語文。

第四,不斷革新教學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 語文課程的發展呈現出生活化、多樣化, 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高職語文教學上也不應只是簡單講課和聽課了, 必需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新的嘗試,在傳授知識時要注重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這些方法有很多:如采用質疑法, 如《孔雀東南飛》這首詩中劉蘭芝與小姑告別的時候說"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時,有一個問題:劉蘭芝的小姑怎么可能在兩年多的時間內由一個扶著床學走路的小孩子長成一個一米五六左右的女孩子,長得也太快了,這是不是古詩在流傳的過程中被后人改寫過呢?還可以采用討論和辯論的方法,《哈姆雷特》一文的 課后題中有一道題是關于哈姆雷特的母親的,說有人認為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的母親)具有雙重性格,可以先讓同學們根據觀賞的影片談談對這個人物的理解, 然后根據課文節選部分把同學分成兩派, 讓他們談談節選部分喬特魯德的性格,一堂課就在同學們輕松愉快熱烈的辨論中度過了,而且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中,老師會發現同學們很多的獨到的見解和閃光點。不管運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應該充分地調動同學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五,教學手段也要更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教學中,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已經不能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了, 更何況何況語文課堂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同學們的五官感受來欣賞文學的魅力。因此,針對當代學生的興趣特點, 教學時盡量多用影音手段、PPT圖片等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教學, 調動學生的形象感受和學習興趣, 有條件的話還可組織學生進行優秀小說、話劇編演比賽, 中國詩文配樂朗誦大賽等活動來配合課堂教學。這樣, 既可調動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 又可鍛煉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比如:可以用與課文相符的名家朗讀帶示范朗讀,讓學生進入情境,放給學生聽,并讓他們跟讀,體會所學詩詞的感情;可以播放與課文有關的影視作品,比如講授戲劇《雷雨》《哈姆雷特》的時候, 就可以給學生播放《雷雨》《王子復仇記》的電影,讓學生既對整個故事情節了解了,也容易把握人物形象,教師再講書本上的節選部分就容易多了,這比傳統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編演,有的教師在講《孔雀東南飛》時,講到故事的發展部分中焦仲卿替劉蘭芝在母親面前求情,與母親發生分歧的這一情節,讓學生扮演焦母和焦仲卿,即興演出這一情節,每個班選三組,稍加準備就登臺演出,學生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笑聲連連。又比如講《朋友四型》時,有的教師以周華健的歌曲《朋友》引入課文,一首歌曲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許多人都跟著輕聲哼唱,因為他們終將面臨分專業或是畢業,面對的是別離,這首歌恰恰唱出了他們的心聲,結果這堂課的教學效果也很不錯。

篇6

關鍵詞:行動導向;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1-0040-03

高職基礎課教學的定位問題,一直是職業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中廣受爭議的問題。作為基礎中的基礎的語文教學,同樣始終存在著重理論還是重實踐的矛盾,始終存在著人文素質課還是語言工具課的定位爭議。筆者認為,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區別于高中語文教學,也應區別于中職中專的語文教學,更不能照搬本科《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模式,而應該嘗試切合學生個性、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方式、貼近學生思維習慣和接受水平的教學方式方法。這就是運用行動導向教學理論,以語文知識學習為載體,立足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反客為主”的教學模式。

行動導向理論指導下的改革嘗試

(一)行動導向教學理論

行動導向教學理論是世界職業教育界普遍認同的理論。行動導向教學,或稱行為導向教學,是一個包括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控制質量、評定工作成績等教學環節的完整的行動過程。簡言之,即為了行動而教學,在行動中進行教學。這一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恰好吻合,即包括了“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環節。

行動導向教學的內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進行教學,并致力于轉變教學方式、構建教學情境、促進學習者中心地位的回歸。就語文教學而言,即在行動中學習語文,在語文活動中提高能力。

(二)理論指導下的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實踐

在實踐中,筆者為教學改革確立了一個宗旨,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采取“兩破兩立”的方法,即改變沉悶的課堂教學氣氛,改變學生不喜歡語文的現狀,創新授課形式,引進立體評價機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筆者以行動導向教學理論為指導,設計了“反客為主”的教學模式,簡單說即讓學生當小老師上課,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以自由結合的方式,把全班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民主選舉組長,制定小組活動規范。

第二步,把一個學期所有的講讀課文分配給每個小組,對照“語文課程改革方案”,小組領取“學習小組活動記錄表”。

第三步,課前準備,負責每篇課文講解的小組認真備課。主講者可以是組長,也可以是組員,更提倡大家分模塊協作。沒有講解任務的小組,也要組織課前自學,并填寫“學習小組活動記錄表”。時間可長可短,每組自由安排。

第四步,課堂講解,時間分配為三個30分鐘。程序如下:負責主講課文的組為“主講組”。第一個30分鐘由“主講組”負責講解課文,模擬教師講課程序,完成課堂教學常規內容;第二個30分鐘,教師臨時指定另一個組提問和咨詢不清楚的課程內容,這個組為“協助組”,如有人提問,由“主講組”的學生負責回答,其他有問題的學生也可單獨向“主講組”提問;第三個30分鐘,由另一個叫“評價組”的組上場,對前面發言的各組進行評價。“評價組”可能是兩個組,也可能有三個組,但不少于兩個組。方式可以是一個組員評,可以組長評,也可以是教師評。內容可以針對字詞句、文本、發言方式、主旨理解等等,從內容到形式、從個人到小組都可以評。這個過程稱作“立體評價”。

第五步,教師總結,一般是在第三個30分鐘內進行。一是總結,二是存疑,三是布置寫作任務。

另外,對每組的活動狀況都要進行評判,并計入平時成績。“主講組”每人每次計20分,“協助組”、“評價組”每人都有分值不等的平時分。對發言精彩者,由全體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給予加分。上課時,小組聚坐在一起,可隨時討論。

“反客為主”教學模式的理論思考

(一)與職業工作過程同步

“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六個環節,既是職業實踐中一般的工作過程,又是行動導向教學倡導的完整的行動過程。在“反客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資訊”,即學生接受任務,收集信息;“計劃”,是各小組從成立到運作,尋找伙伴,制定小組規則,學習課程,組織講解的過程;“決策”,是學生準備上課的一系列工作過程,期間需要大家協同努力,做出決策;“實施”,即上課、協助、評價的過程,是對計劃的具體實施;“檢查”、“評估”是全班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的兩個環節,既是“主講組”對自己講課的評估,又是大家相互評估、查漏補缺、共同進步的過程。

(二)有利于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行動導向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實施課程改革后,學生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專業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專業能力中的個人興趣、自我引導、結果展示、合作共事及與現實生活聯系等各個方面,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時,這個教學模式也與行動導向教學中的學習理念相融合,即主張學習者在具體實際或模擬環境中參與設計、實施、檢查和評估,學習者通過發現、探討和解決職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體驗并反思學習活動,最終獲得完成相關職業活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三)可踐行我國職業教育所倡導的知識“必需、夠用”原則

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專家們力主改革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反復重申職業教育的知識教學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反客為主”教學模式的嘗試正符合這一原則。

中職中專的語文教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補習,讓學生做到聽明白,說清楚,讀流暢,寫通順;高中的語文教學受制于高考,對學生的讀寫能力要求較高,而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本科生的《大學語文》學習屬于素質教育,浮光掠影地了解點文學知識、名著名篇,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被忽視;經過高考的三年制高職學生,其語文學習與本科的《大學語文》類似,也屬素質教育。

五年制高職學生是初中生中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寫作也還通順,聽說是他們的長項。因此,他們既不需要補課,也不需要達到高考要求。他們的語文水平只要能適應職業需要,“必需、夠用”就是最佳程度;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高職語文教學的最佳選擇。“反客為主”的教學模式正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因為學生自己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四)符合語文綜合能力提高的邏輯線路

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按照能力提升的邏輯線路,聽、說、讀、寫要同時進行,按認知規律逐步推進。“反客為主”教學模式的嘗試,可以概括為三個轉變、六個提升,真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個轉變:一是變教師講解為任務驅動。每個組都有任務,帶著任務,大家自主學習,協作共贏。為了能順利進行課堂講解,“主講組”必須熟悉文章,廣泛收集資料,網絡信息的高利用率成為他們的共性,同時也讓電腦由游戲機變為了學習機;“協助組”為了爭取主動,必須深入研讀課文,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評價組”需要運用語言,調動知識積累,更深更細地理解文章內涵,才能勝任評價工作。這一個系列的工作動力都來源于明確的任務和明確的規則。二是局部帶動全局。從整個學習過程看,語文學習的積極分子會帶動比較懶的學生,組長是核心人物會帶動全組,優秀的組會帶動落后的組。如此積極的學習場景,讓語文課成了訓練能力的場所、展示才華的空間。三是全局齊動。這個全局不僅僅是語文學習,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展開,學生的松散習慣、懶惰情緒、頹廢狀態都會得到改善。

六個提升:一是成績提升。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學生自述是由于任務迫使自己看書、熟悉課文,比原來只是聽講印象深刻得多。更何況需要提問、回答及討論問題。二是言語技能提升。從上課回答問題到課間討論的話題,從隨筆寫作到征文投稿,學生自覺有了提高。三是組織能力提升。組長在此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能力得到了鍛煉,課代表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每個學生的團隊精神都得到了體現。四是溝通水平提升。從學生的隨筆中可以看到,教學模式改革以后,學生更注重自己與人交往中的語言技巧,會盡量說出比較合適的話,從而贏得大家的好感,使自己心情愉悅。五是創新能力提升。有一個組的主講尤其使筆者驚喜。這個組在講說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時,把泥石流發生、發展的七個時間段寫在事前準備的大紙板上,讓組員把各時間段泥石流的狀態寫在紙板反面,再按照時間順序上講臺站隊。這個以時間為說明順序的課文內容馬上就生動地呈現在大家面前,使人銘記終生,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此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六是自我效能感提升。五年制高職學生因與高中失之交臂,很多人情緒沮喪,遭受打擊而難以自拔。語文課程的這種改革,讓他們在這個小舞臺上展示了自己,得到了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享受了成功的喜悅,由此自我效能感大增。

改革嘗試的得與失

從“得”的角度看,有三項收獲。

一是改革切合學生個性。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普遍特點是年齡較小,可塑性強。即使一年級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二年級照樣可以糾正,這與三年制高職不同,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初期,接受能力較強,同時,又處于社會性初期,對什么東西都求新求奇,青春期的反叛性使他們容易受誘惑和暗示,辨別力不如三年制高職學生,但比中職中專學生要好。“反客為主”的教學模式可以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但又給他們留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正切合了學生的個性。

二是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方式。從初中生蛻化而來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是:(1)注意力極易分散,因而對教師講課愛聽不聽,但對同學講課卻興致很濃;(2)對傳統的東西沒有興趣,但任務驅動就不得不做,不同的講解者也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進而對語文有了感悟;(3)他們語文學習的最大特點是說的多、讀的少、寫的更少。在改革嘗試中,說依然多,讀也多了,不讀無法說,寫作量也增加了。每次課后都要寫,或聯系課文內容,或聯系現實事例,或解讀某個理論、名著等等,總的寫作量在每周1000字左右;(4)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聽常常不完整,理解常常不深入。新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養成認真聽、仔細讀、好好想的習慣,因為有評估環節。

三是貼近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接受水平。五年制高職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缺乏理性思考;思維懶散,被中學應試教育束縛慣了,缺乏主動性;好表現、炫耀自己,處于心理成熟初期。針對這種思維習慣,新的教學模式可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也能鍛煉學生思維的強度、廣度和靈敏度,教學改革利用學生好表現的特點,發展了他們的長項——能說會道。學生的接受水平不強也不弱,處于中等狀態。由于感性思維發達,形成兩個特點,即任性隨意和注重情感。學生喜歡教師,可以與教師關系很好,否則就學不好課程。而實行教學改革后,教師退居二線,由學生主導課堂,解讀課文,學生心里沒底,就得依靠教師,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他們能迅速成長,提升各項能力。因此,教學改革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

從“失”的角度看,要注意兩點。

一要注意存在的誤讀現象。在改革嘗試中,全校各級領導和語文教師都聽過課。有的教師認為此舉是任課教師懶惰的產物,生怕掛一漏萬。當然,如果過程控制不好,會存在放任自流的可能。從積極方面思考,改革確實需要任課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出色的教育教學技巧,包括對教材的全方位把握、靈活的課堂調控能力、評價中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寬容的人際關系處理等等。有的教師將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外語教學中,讓學生逐一講解語法難題,教學效果明顯。

二要注意負面影響。其一是在人際關系處理上,容易引起學生間的矛盾,形成小團體現象。由于學習以小組為單位,競爭也就以小團體取勝為主,這在心理尚不成熟、愛拉幫結派的女生班里,消極影響較多,需要與班主任聯系,及時預防處理。其二是參與度不夠的學生容易成為看客,收獲甚少。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到位,在多數人大步前進的同時,也會有少數人原地踏步,或不進反退。做好這部分人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時間,特別需要寬容。

參考文獻:

[1]王德華.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微觀考證[J].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2]孟玉茹,錢孟杰.“以行動為導向”教學方法的分析與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

[3]任志勇,彭克發.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習情境設計的因素分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3).

篇7

【關鍵詞】語文素養;中職;社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一門學科,語文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閱讀和鑒賞能力,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的陶冶、藝術美感的熏陶,乃至人格個性的塑造。誠如劉國正先生所認為的那樣:“語文教學聯系生活,是‘活’的根本所在。”實踐證明,以課堂教學為主體,把社團活動作為連接課堂內外的橋梁,是提升中職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形式。

一、夯實學生語文功底

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性學科,打好學習母語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中職生大多因學習成績較差而被普通高中淘汰,文化基礎較差,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運用能力較差,對于名著的閱讀量更是少得驚人。我校部分專業的閱讀調查顯示,學校有近8%的中職生很少或根本沒接觸過中外文學名著。因此,中職語文教學中奠基固本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中職學校的學生社團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為宗旨,以豐富課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質為目的的群眾性組織。社團活動將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拓展到生活本身,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其學習興趣,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品質。教師與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在聽、說、讀、寫中親近語文、感受語文、享受語文,從而進一步使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小記者團、文學社、志愿者服務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能夠把學生從語文課堂引向廣闊的社會,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擴大語文信息量,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我校“小記者團”采訪活動為例,撰寫活動實施方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采訪活動的開展則為學生創造了鍛煉聽、說能力的好機會,小報的編輯過程是學生發揮主動性,進一步學習的過程。指導教師對本次活動的點評和總結則使學生在反思總結中進一步提高。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的字詞句掌握情況、修辭能力運用情況、文體知識掌握及書寫規范都得到了檢驗,學生也逐漸學會了關注生活、觀察生活、思考自我,完善自我。各社團舉辦的各種朗誦比賽、征文比賽、辯論賽、主持人大賽等活動則將學生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思、做集于一體,既能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還關注到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情感態度,培養了學生利用各種資源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職生語文基礎差的原因,大多與其長期以來錯誤的學習方法和不良的學習習慣以及持續學習能力不足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在社團活動中, 教師更應注重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就中職生語文學習實踐而言,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與社團活動的開展密不可分。

活動前,要求學生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并寫好活動方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學習習慣散漫的中職生來說,除了根據教師的教學計劃和自身的語文水平制定學習計劃之外,還需要平衡社團活動與課堂之間的時間分配。教師要在活動前的預備期中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讓他們自覺地進行力所能及地涉獵,在廣闊的天地里汲取豐富的語文養料,從而更好地把課內習得的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訓練延伸到課外。

活動中,要求學生注重記錄、注重參與、注重體驗,指導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學習語文的意志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并主動地積累生活中的語文素材,逐漸學會主動加工素材、篩選素材,合理運用素材。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既拓寬了語文學習空間、又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還促進了學生文學鑒賞力和創造力的進一步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后,要求學生重視總結、重視反思、重視應用。引導學生就本次活動的開展質量、活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時間投入等方面進行深入反思,找出本次活動的成功與失誤并加以分析,尤其要注意分析學生在面對活動開展中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時候的做法,并加以總結,及時反饋給指導老師,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測定活動開展的成效,并揚長補短,為下次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通過以上各個步驟的持續開展,學生會逐漸形成高度自覺的持久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形成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悟的、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美是文學的內在屬性,語文教學必須通過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意蘊、美的情感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審美陶冶,而這種審美情趣的培養,在課堂外最為直接的體現便是各種社團。以我校朗誦協會為例,朗誦協會一般選用經典名著名篇作為素材,學生搜集素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感受到經典文化的韻味和作家的思想品格特質,在活動的開展中喚起學生的形象感、想象力,提升其審美水平。此外,“話劇社”“時裝社”“書法協會”“漫畫社”“攝影協會”“舞蹈協會”等藝術類社團則能突破時空的限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及審美需要,培養學生感悟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在這樣的過程中進一步鍛造學生美的靈魂和品格。

舉辦各種社團專題知識講座,讓知名學者和作家為學生經常性解讀各類文化現象,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利用社團開展各種豐富的文化活動,如演講比

賽、征文比賽、文學知識競賽等,能夠使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提高審美水平和欣賞能力。而公益性社團如愛心社、環保社等社團的活動則打破了語文德育功能的課堂界限,真正體現了語文的外延就是社會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同情心,使他們學會關心,學會關懷,學會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四、健全學生個性品格

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的性質特征決定了學生良好品格的塑造與語文素養提升之間的密切關系。作為語文課堂的有益補充,中職社團活動具有在內容上“生活化”、活動過程“自主化”、活動時空“開放化”的特征。與相對封閉的語文課堂相比,社團活動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求方法,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的過程,遵循了“實踐――理論――實踐”的原則。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知、情、意、行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具體來說,公益類的“愛心社”“環保協會”等社團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育類的“武術協會”“跆拳道協會”“街舞團”等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英語角”“小記者協會”“主持人興趣班”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藝術類的“時裝社”“書法協會”“漫畫社 ”“攝影協會”“舞蹈協會”等社團,則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科技類的“計算機愛好者協會”“航模協會”等,往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的良好平臺。

中職生往往具有自卑、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挫折就焦躁不安,集體意識淡薄,不善于與人合作等心理特征。社團活動把語文學習置于學生生命歷程和全面發展的過程之中,能夠給予學生在學習中不曾有過的成功體驗,喚醒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意識,進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實踐中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與自身的終身發展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自覺熔鑄良好的品格,從身邊小事中獲得教益和啟迪,進一步突出了學生自身在其品格形成中的主動性和實踐性,使其逐步將自身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持續的學習能力以及獨立的思維品格。

總之,作為語文課堂的補充,社團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良好途徑。社團活動的開展應當以當地的人文環境、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其年齡、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來制定活動目標。在活動的開展中,要兼顧目的性、實踐性、綜合性、趣味性,在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完善學生的人格,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丁常文.蔣龍余淺論高職學生社團活動與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9(4).

篇8

一、教學導向的專業性 。

語文對學生的影響是多元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也是多樣的,而這種多元性在中等職業學校有很強的專業特征,這種專業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專業的學生所掌握的語文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專業能力,要把語文教學和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因此要針對不同專業的要求制訂具有專業特色的語文教學目標,指導不同專業的語文教學。

1. 語文教學和學生的專業教育的要求相結合。不同的專業有自己不同的專業職業特點,對語文教學也有不同的專業性要求,這就要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把基本教學任務和專業教育的要求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不同的專業應有不同的側重,旅游服務專業應側重于文章所蘊涵的具有鮮明的東方美學特征的分析,而幼教專業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語言表達上,建筑專業則應在園林的設計方面和建筑欣賞上做文章。

2. 語文教學根據學生專業選擇教學內容。目前,中職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基本無關。語文教師要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地把語文與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具有專業性。比如,選擇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體現正能量的網絡語言等,作為計算機專業班學生文字錄入練習實訓的錄入練習材料,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無意識的增大了課外閱讀量,使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學美,讓他們受到情感的沖擊,達到提高語文閱讀與鑒賞水平的目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語文學習。

3. 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知識拓展環節,把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拓展結合起來。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知識拓展”這一環節尤為重要。例如,在旅游專業教學《藤王閣序》一文中,用藤王閣圖片讓學生以感性認識,再把相關歷史故事聯系起來,還可延伸南昌其他名勝古跡,甚至與學生家鄉的一些名勝古跡聯系起來,讓學生從學語文也學到了旅游方面知識,使語文學習專業化。

二、教學目標的實用性

中職語文雖是一門文化基礎學科,但在教學中要與學生生活、走向社會結合起來,體現中職語文的實用性。

1. 中職語文教學應貼近生活。在課堂語文講授時要面對中職生生活實際,尋找課文內容與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內容走進學生的生活。例如,在講授《景泰藍的制作》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向別人介紹某種事物,在機械模具專業授課,就可以讓學生帶一件自己制作的模具到課堂上,請個別學生用所學知識和自己制作的過程向同學們介紹手中的模具。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向大家介紹說明,使學生既復習了專業課程又鍛煉了語文的聽說能力,從而一舉兩得。

2. 中職語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職生口頭表達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現是:(1)在公開場合不能也不敢大膽、有序、有理的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或看法;(2)不能認真、專注的傾聽別人的講話,不能準確領會說話人的主要意思;(3)方言濃重,普通話水平較低等。然而口頭表達能力是左右著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語言表達的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應該從學生注重“實用”這一特點出發,注重語言表達教學,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我們可以開展辯論賽或是模擬就業面試等活動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厚,在生活模擬中獲取知識,加深認識,培養能力。

應用文是人們交流信息、處理事務、聯系工作、洽談業務等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字工具。加強應用文教學是滿足學生走進生活,貼近實際應用需要的重要途徑之一。從廣告到銷售說明書、從聽廣播到寫通知或廣播稿、從寫求職信到工作總結等,培養學生具備一種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運用語文的基本能力。

3. 中職語文教學還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我們要正確定位中職語文教學的任務和功能,在強化課堂教學的同時,多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把語文學習與不同專業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計算機知識自行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向師生們展示自己的查找結果,并讓其他學生做出評價;又如在說話訓練中聯系名勝景觀、服務技巧、社交禮儀等學科進行相關情景教學訓練,培養學生即興講話、與人溝通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啟發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去發現學科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探究熱情,增強語文學習的實用性。

總之,教學中只有把握了中職語文的專業性和實用性,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能力發展的要求,從而實現中職學生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職業中學語文教學應突出應用性原則》 岳西高職 劉川源 蔣凌

篇9

[論文摘 要] 高職語文教學和教材建設要為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服務,當前的高職語文教學和教材存在許多問題,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提出高職語文教學和教材體系建設的設想和建議,與同行探討。

高職語文教學與教材的發展與現狀分析

我國高職教育始于上世紀90年代,陜西職業教育起步比較晚,渭南職業技術學院等陜西省幾所地方高職院校大都是2004~2005年陸續成立的。最初這些學院以初中畢業生生源為主,學制五年,語文教學基本上承襲原來的中專教學模式,以閱讀與欣賞內容為主,以應用文體寫作和口語訓練為輔,只在教學目標、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上作了更高要求。教材也以原中專教材為主。

隨著全國高校的大擴招浪潮,高中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學制三年。當時的語文教學基本承襲普通本科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以傳統名家經典篇章的欣賞為主,輔之以少量的實用文體寫作和口語訓練。教材使用現行本科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當前,由于國家對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及市場導向,五年制高職生源由于數量和質量的不斷下降而逐步萎縮,三年制高職一枝獨秀,而高職語文教學卻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與教材建設體系,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在重專業、輕素質的傳統思維定勢下,高職院校各專業,特別是一些理工科專業,很少有語文課的一席之地。盡管高職教育發展很快,但高職語文教材建設卻沒有跟上,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沒有形成完整體系,教學內容零敲碎打和教學體系的不完整。二是針對性不強,職業性特點不突出,特別是專業特點不突出,不適合高職院校使用。三是語文課程開設復雜,教材使用雜亂。從編寫體例來看,一般是分為幾大部分,采用選取范文編寫的方式,這樣的體例與中學或普通大學語文課本體例雷同,并沒有體現出高職教育特色。

構建立足職業發展的語文教學體系

1.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秉持“以人為本”、“多元智能”、“學會生存”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擺脫傳統教學偏理論而輕實用的現實,初步實現由“公共語文”到“職業語文”的華麗轉身。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是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高職語文教學更要圍繞這一理念進行改革,要“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面對高職語文教育的新課題,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今天的教學需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學習、引進“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等新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探索,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課堂效率。現代職業教育技術的進步為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可能,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模式被打破,促進了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面開放。筆者在語文教學中, 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率得到全面優化。(1)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可操作性。(2)把情境式教學引入課堂。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體會、去感悟,能增強學習效果。(3)適度開展實踐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特點,把語文學習習慣貫穿到平時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語文教材體系建設

1.提高認識、強調高職語文課的基礎性地位,合理開設語文課程。提高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在新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這是當今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對高職院校學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要適應市場需求,就必須站在培養合格人才的高度上,立足院校實際,確定課程類型,合理開設語文課程,關鍵要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文科類專業的學生語文基礎要好一些,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對語言修養、文章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文科類或經濟類高職院校中,語文課程應該是必修課。而在工科類的高職院校中,語文課程可以作為必選課( 或考查課)安排以提高理工科類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在課時的設置上,一般文史類、經管類專業以每周4學時,總學時72為宜;理工類專業以每周2學時,總學時36為宜。另外根據院校實際和各專業實際,靈活安排一些課堂內容。

2.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形成與新教學理念相適應的語文教材體系。高職院校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這種特點決定了高職語文教材不能只套用高中語文或本科院校的語文教材體例,而應與專業培養目標相結合,構建與高職教育相適應的語文教材體系。

首先是高職語文教材的編寫。既要考慮語文技能的內容,還要包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內容。其次,高職語文教材的編制要突破原來以“大學語文”、“應用文”、“文學欣賞”等課程分類的框架,構建適應學生發展和教師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即以適應新的教學方式與手段為出發點,以學生崗位能力的逐步提高為前提,構建“詩詞朗誦”、“口語訓練”、“漢字書寫”等內容模塊,形成橫向綜合的課程結構。

3.教材內容要突出針對性、強調適用性。在新的課程體系中,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尤其重要,要根據專業特點,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強調對學生語文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為目標,是高職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

高職語文教學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職語文教師要根據所教專業的特點,了解市場和社會需要,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學習搜集此類專業的新知識、新信息,并用這些信息豐富語文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本著培養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理念,積極探索,不斷總結,提高高職語文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實現語文教育的社會價值。在教材建設方面,要加強積累,及時把有關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刪減,圍繞培養目標這一核心,建設與其相適應的語文教材體系。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學前教育;課程整合;職業能力;課外拓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013-02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但目前高職語文教學成效低下是普遍面臨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教育觀念尚未徹底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師生參與率低,未能發揮應有的主體作用。這種狀況已成為制約高職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也是高職院校普遍陷入“重技術,輕人文”的誤區,大刀闊斧地刪減語文課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學前教育專業語文課程改革實踐為例,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出發,力圖就調整課程設置、語文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訓練相結合和課外延伸拓展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以尋求高職語文課程改革和專業能力培養的最佳契合點。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

高職教育是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闡釋高職教育的內涵,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教育性質方面: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二)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高職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強能力、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三)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在產學研結合的基礎上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以能力為主線,加強實踐教學;(四)發展路徑及改革方向方面:堅持“職業導向、能力本位、學生中心、校企結合”的改革和發展方向,緊緊跟上產業發展步伐,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

遵循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理念,高職語文教學勢必要體現出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特色。這就要求高職語文教學注重研究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大膽調整教學內容,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訓練與專業教育的職業化訓練結合起來,將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相結合,加強語文教育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合理性,使語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

二、調整課程設置,搭建教學模塊

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常借鑒本科院校,傳統的教學課程設置一般按學科專業教學的模式培養學生,強調專業學科領域知識全面、系統和精深,課程之間缺乏橫向聯系和貫通,背離了高職教育體現“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沒有形成高職教育的特色,導致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高,職業能力不強。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課程的整體功能,尋求課程整體目標的融合。在課程設置上要優化組織相關課程和教學內容,使之相互銜接和補充,充分發揮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重點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整合,將原來自成體系的各門課程或各教學環節中有關的教學內容,以新的組合方式進行整理與合并,使相關課程或環節形成內容冗余度少、結構合理、整體協調的新型課程結構體系,做到集成優勢,聚合亮點,發揮其綜合優勢。

當前,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大課程整合是當代課程改革和發展的一種趨勢,反映了知識發展綜合化對課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時期人們對高職教育和人才素質的要求。課程整合不僅是一種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還是一種課程設計理論和教育教學理念。我們應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搭建語文教學模塊,將高職語文類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全面開設《大學語文》的基礎上,開設《實用寫作》、《藝術鑒賞》、《大學美育》、《秘書實務》、《古代禮儀文化》、《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書法》等選修課,選修課與必修課形成互補,豐富學生人文知識,并升華凝練為符合現代企業文化要求的職業素養。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關于語言教育的內容與要求提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并學說普通話。”這要求幼兒教師具有一定的漢字學知識及普通話知識,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大學語文》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知識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但由于課程內容都沒有專門的漢字知識的介紹,使得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針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幼兒教育對于幼兒教師的語言素質要求,更新課程設計,淡化“學科本位”意識,打破學科和專業界線,有意識地加強本學科或專業與相關學科或專業的聯系,由以往各門學科或專業的“單兵作戰”轉變為多學科或專業的“協同作戰”。在現有《學前語言教育》、《大學語文》和《幼兒教師口語》等課程的基礎上,增開專業選修課《兒童文學》、《趣味拼音教學》、《趣味漢字教學》、《現代漢語基礎知識》及《漢字學基礎知識》等課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言素質及語言教育的職業能力。

此外,課程整合的成功實施,對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師在勝任主要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擔任其他類型的教學工作,實現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以及教學、管理、科研之間的柔性銜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有效的教育科學知識。首先,視野要開闊,經常跟蹤社會需要并及時調整和更新所教知識、開發新課程;其次,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使兩者相互融合。無論在課程整合過程中,還是在課程整合后的教學中,“協同式”的素質要求都是高職師資隊伍的發展方向。

三、融合語文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訓練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教育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在教育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把職業核心能力定義為自我學習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具備這些能力可以使勞動者在職業發生變更或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很快地重新獲得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高職語文教育可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如探索“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法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為培養學應用型職業技術能力服務。

高職語文教學的改革,可以通過尋找語文學習與具體專業的結合點,模擬出仿真的專業工作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職業語文能力的訓練。根據專業設定特定的工作場景,讓學生在仿真環境中鍛煉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其判斷力理解力和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等等。這種仿真練習會使學生以專業職業角色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體驗到訓練過程的真實感切實,體會到學習語文掌握語文能力對其職業生涯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工作的教師。在教學口語訓練中,嘗試打破以往傳統理論教學的方法,把教師講授分析課,變成學生故事講演課、朗誦比賽課、幼兒園語言活動設計課、兒歌創作賞析課、趣味拼音教學及漢字教學課等,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也可以通過開設幼兒教育大講堂,讓學生自由組織,模擬家校溝通,模擬一些幼兒教育課堂的突發場景進行系統訓練。還讓學生策劃各種幼兒園主題活動,讓學生轉換角色參與課堂。通過上述的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

根據《幼兒園教育工作綱要》的要求,幼兒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教育、藝術活動素質,其中的文化素質的獲得依賴于語文教育。文化可以說無所不包,語文課程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而融貫了各科的知識,舉凡歷史、地理、氣象、政治、宗教、哲學等等,無不可以成為語文選擇的教材對象,更不用說以語言文字的運用藝術為表現手段的文學,學生由此具備文學、藝術、體能等各方面的修養,具備可以多方面調動與轉化的潛能。

四、課外延伸拓展

課外拓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戰場,但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語文課程的學時數畢竟有限,同時語文課程的生動、豐富和廣博也遠不是一兩本教材所能涵括的,僅靠有限的課堂學習,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這就需要構建課內外教學與訓練高度統一的教學模式。

(一)通過開展課外校園文化藝術節、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比賽、挑戰主持人比賽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寫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一般說來,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素養和能力往往更為深刻與牢固,其影響甚至會惠及終生。所以,高職語文教育還要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使課內課外的語文教育活動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如舉辦全院性演講比賽,需擬定專題活動方案、下發通知,撰演講稿,提交比賽總結等等。又如,學生通過開展假期社會調查活動,掌握調查活動的統籌安排、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調查報告的寫作與口頭匯報等流程。除此之外,學生可以利用課堂獲取的知識和技能,自由創辦的的校報、廣播、網絡、宣傳欄、標語、海報等。上述手段的靈活運用,把職業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學第一課堂、活動第二課堂、社會第三課堂之中,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高職語文應用的廣泛性和實用性。

(二)把高職語文的教學課堂直接延伸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一線。如,帶領學前教育學院的學生在幼兒園進行實習實訓時,老師有意識的指導學生了解幼兒教師職業規范,引導學生自覺的運用語言進行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摩幼兒園老師開展的活動,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想,多角度地理解和落實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等,將語文教育與學生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這樣的話,既可以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其組織協調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網絡為教育提供了新的廣闊的發展空間。互聯網上語文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上網獲取所要了解的相關知識,使語文學習走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通過日積月累的課外閱讀,會在學生內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培養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復合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這要求高職語文教學在掌握先進文化思想,進行人文熏陶的同時,強化應用與實踐,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突出其實用性和工具性。

參考文獻:

\[1\]洪山.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大語文教育”探析\[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3):16-20.

\[2\]林素琴.高職旅游專業語文課程改革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