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學特色范文

時間:2024-03-13 18:0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職教學特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職教學特色

篇1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學 職業特色 改革探索

目前,高職院校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例如無法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職業標準,高職教學過程中忽略了職業特色化培養模式,這不僅會導致學生職業水平低下,實踐能力有限,而且更直接地影響著高職學生就業率,所以高職教學改革已經成為關系到學校乃至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高職教學缺乏職業特色的原因

1.自身定位不準確。一些高職院校忽視特色專業辦學的目標,僵硬地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模式。某些高職院校還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辦學思路,認為辦學層次越高,代表著學校的發展就越快,從而盲目追求“專升本”。特別是民辦學校辦高職沒幾年,發展方向就定位在了快速升格成本科院校,從而無法安心于特色辦學,不能顯示出在高職專業方面的強勢。致使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并進一步導致高職教育陷入培養不出高技術人才的怪圈中。

2.專業設置不合理。近年來,專業設置與社會及職業崗位需求缺乏有效結合,這已經成為困擾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缺乏明確的專業針對性,使學校培養學生無法側重其專業性。而且,高職院校在新專業設置方面帶有明顯的隨意性與盲目性,缺乏科學的市場調研,盲目地按照其他院校的專業設置特點來運作。盲目設置熱門專業,如會計專業,以致供嚴重大于求,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困難。

3.教學模式不科學。一些高職院校或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或是教學模式過于花哨、不實用。更存在著理論課時過多、學生接觸專業晚、實踐課時太少、學生的技能訓練不夠等問題。如許多高職院校還在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這無疑會大大影響高職的教育質量,而且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性,這也是高職教學缺乏職業特色的一個原因。

4.教師職業特色化教學不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直接培養目標是針對職業崗位群的,以培養技術應用和技藝型人才為主。這樣高職教育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偏重于實踐和應用,是一種既具備一定基本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實踐和應用能力的人才。職業特點是需要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橋梁式”的高級技術人才,因此對于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來說,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深厚基礎。但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師資整體素質不高、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比重失衡的狀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院校盲目引入教師,在缺乏相關培訓的前提下讓教師進行教學,而這些人員大部分是從普通高校畢業的,沒有相應的實踐經驗,這樣高職教學就和普通高校的教學并無多大差別,致使高職課堂教學無法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

二、關于高職教學凸顯職業特色的幾點改革探索

基于對高職院校教學中缺乏職業特色的成因分析,本文從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凸顯職業特色這一方面出發,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對策思考:

1.科學定位,特色辦學——以市場為導向來調整和設置專業。面對高職教育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應與當地經濟和行業企業的實際相結合,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高質量高技能人才,贏得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尊重。高職院校應從學校自身的個性特征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才能以其獨到之處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在科學定位的基礎上,高職院校應當逐步形成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只有加強特色,高職院校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這種突出職業特色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要深入研究就業形勢和市場變化,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及時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及變化,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時增設新專業。只有專業設置合理,才能保證高職教育教學方向的正確,以及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

2.建構能力型高職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應當突出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模式。在課程建構中,應突出產學研結合特色,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增加管理課程、人文社會課程和基本素質訓練課程,培養懂技術、善管理的人才。在課程設置中要以能力為本,圍繞職業技能開發課程,還應當建立一套科學而嚴格的考核體制,圍繞能力培養,實現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職業技能證書、口試、筆試、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尤其應重視實際操作方面的考核工作。高職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必須彰顯教學過程的實踐特性,要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

3.“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高素質的教師是具有高效課堂教學的保證。由于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術型人才,所以其教師除應具備各類教育的教師都要具有的素質外,還應具備技術型人才的各種素質,即使是基礎課的教師也需要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與本課程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在一些高質量的學校要求學生畢業時拿到雙證書,即除了拿到一般意義上的高等學歷證書外,還要求拿到相應專業的專業證書。要求學生拿到雙證,教師也應該拿到雙證,即教師應是“雙師型”教師。所以,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較,高職院校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要更為全面,應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應用的實踐能力,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相關知識面,“常識”豐富,同時還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善于同社會的有關單位及人員交際和合作。只有真正構建起“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支能夠擔負高職教學重任的教師隊伍。

4.激發學生積極情感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論證得出:教師在愉悅、飽滿的情緒中進行教學,學生也會產生同樣的情緒體驗,教學效果明顯好于一般情緒狀態下的教學效果。伴隨有愉快的情感體驗的學習活動,其活動常常受到強化,而伴隨有不滿意的情緒體驗則會使活動受到抑制。因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積極情感體驗,建立主動學習的良好教學心理環境。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要發自內心地對學生加以尊重信任,態度和藹,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及時排除不良干擾,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揚民主,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在師生保持積極情緒的基礎上和教材有機結合,促進教學有效生成。

篇2

論文摘 要:高職英語教學存在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合適的教材,師資隊伍建設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英語教學的效果與質量。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

1、生源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和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一樣,參加了高考,通過統一錄取的學生。這個群體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另一種是從中專、技校、職業高職上來的學生。這個群體的學生僅在初中學過三年英語,因此,英語基礎很差。

2、教材建設落后。

教材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基本上使用的是本科或專科的教材,缺乏專門的高職教材。

3、教學方法單一。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師資力量的短缺和教學設備的不足,一些院校采用合班授課制度,使得教師無法兼顧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只能照本宣科,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統教學模式。

4、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高職院校往往是由幾所中專學校合并而來,英語教學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能很好地滿足新的辦學理念的需求,從而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二、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英語教學模式

1、轉變教學觀念。

首先,要處理好基礎知識傳授與實用能力培養的關系。英語教學必須從語言點的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中心;教師地位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實踐能力的指導者和質量監控者。其次,正確處理好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之間的關系。傳統的灌輸式英語教學表現為重讀譯、輕聽說,重接受性技能訓練、輕表達性技能培養。我們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將讀、譯教學的最終目標放在培養閱讀涉外業務交際資料及有關應用文的能力上,把聽、說訓練提到教學的重要地位上來。還要處理好教學與考試的關系。  2、實施分層次教學。

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在承認并充分考慮學生間存在的差異,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設計出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層教學法充分體現因材施教、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教學原則,學生可以各盡其能,各有所獲,主動地獲取知識,大面積地提高學習成績。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具有起點低、多層次、全面提高的特點。

3、加強教材的建設和選擇。

教材質量的高低對學生素質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于高職院校教材建設,做好規劃是基礎,應建立一個好的教材建設和管理機制,更快地促進教材工作的開展,推動教材的建設。同時,要圍繞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來編寫教材,體現以應用為目的,加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實用能力為最終目的。一方面,職業院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扣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和指導思想;另一方面,教師應加強自身知識儲備。學校應鼓勵教師補充知識,提高學歷和學術水平。同時,英語教師還應該和高職開設的專業聯系,深入基層,爭取做導游、翻譯、文秘等兼職工作來獲得最新的市場信息,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和教學方法。

5、促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基本要求》中指出要積極引進和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善學校的英語教學條件。因此,教學手段要從傳統的“教師、黑板、教材、錄音機”為主的非電子媒介過渡到電子媒介。教學中多運用幻燈、投影儀、電視、微機、計算機網絡、語言實驗室、衛星傳播等多媒體,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利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慶紅,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7(1).

[2] 宋嘉,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0(11).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外語教學 就業導向 技能訓練

前言

2004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千意見》中提出,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深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目前,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的意識明顯增強。但有些高職院校仍存在外語教學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學生難以找到發揮所學語言作用的崗位就業,形成學生不滿意企業也不認可的難堪局面。

    一、外語專業學生求職現狀分析

    1.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外語要求

    據調查,企業在招聘時,常測試學生外語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等,要求應聘者能夠自然、積極地使用外語,語言的使用總體上能與語境、功能和目的相適應;能進行較長時間的語言表達,允許偶爾停頓或個別發音不準。從面試的方式和內容來看,主要是測試應聘者以外語為載體的交流溝通能力。根據需要,有的企業還進行筆試,測試學生的分析與思維能力和知識面、單詞量。每個公司對于不同的職位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標準,總體來看是考察學生的判斷能力、成就欲和團隊精神。

    不同企業雖然在用人標準,口、筆試要求上各有側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更注重應聘人員的綜合素質、交際能力和外語實際應用能力。

2.高職院校外語教學與用人標準存在的差距

    高職院校大都是由辦學質量較高的中專升格而成。升格后,這些院校在專業教育中職業意識雖然強,但在外語教學中卻缺少職業教育意識,更多的仍屬傳統的基礎知識教學體系。培養的學生外語水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高職外語教學出現了思觀念不新,教學質量不高,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等問題。根據走訪企業和就業學生的反饋意見,大多數學生因外語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外語等級特別是日語等級通過率不高,加上企業希望錄用有工作經驗的人,造成應聘學生錯失良機。據了解,外語專業學生到所學語言崗位就業的僅為,很多學外語的高職生只能到其他崗位就業,從事文秘、業務助理、人事助理等工作。

二、高職外語教學狀況分析

上述情況說明高職外語教學確實存在一定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三點:

1.傳統的課程設置

我國傳統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通常把教育課程劃分為文化基礎知識課、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三類,其主要特點之一是重視文化基礎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偏重知識的傳授和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忽視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按照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構架,從“文化基礎課”的角度理解外語課,過分強調語言基礎知識,就會忽視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的課程內容與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日益脫節,難以培養出滿足企業和勞動市場需求的人才。因此,外語課教學不能只強調基礎知識,在外語課程構架上,必須突破傳統的外語課程模式,注重語言能力培養。國際化的交流溝通能力是對未來勞動者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和技能要求,有些國家其大多數人外語發音并不標準、語法知識水平也不高,但他們與外國人的交流卻無障礙,這就是語用能力。

  2.授課方式單一

    把外語課視作知識課,必然導致高職外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而高職外語教學的目的,應當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使之成為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外語教學模式發生相應的變化。外語能力不僅指發音、組句、閱讀、翻譯,更主要的是語言應用技能,包括在國際化背景下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等。

3.適用教材的短缺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使用的外語教材滿足不了教學需要。教材內容偏深偏難,或針對性不強,不適合高職學生使用。有的科技文章專業單一,教材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學起來既無興趣又不實用;有的選用的是大學本科教材,導致投入大、收效差。我國有些高職教材內容雖然好,但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歷,不容易產生共鳴,激起興趣。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外語語法學家、語言學家,而是具有一定的與外方人員溝通交流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教材的選擇和編寫應突出這一特色要求。

三、以就業為導向,突出高職外語教學特色

世界職教發展的趨勢是把滿足就業需要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再追求學科體系的邏輯嚴密性,強調實際、實用、實踐。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也提倡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尺度,培養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課程設置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應體現高職院校的特點,加強應用性知識的學習,哲理性文章要少,構建有別于本科院校、符合本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弱化公共課程,增加外語專業課程課時的比例,減少理論學習,強化崗位技術的外語教學。

篇4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其辦學規模也逐漸擴大,作為肩負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重任的高職院校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高職教育應突出特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實踐證明,高職院校只有辦出特色,提高教學質量,以社會需要為導向,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中求得生存并不斷發展。

第一,高職院校應本著“創建特色,全面育人”的工作方針進行特色體育教育,把學生未來生活需要與專業主體需要結合起來,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探索與專業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設置能夠發展職業體能和預防職業病的體育項目;以“更高、更快、更強,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提高終身體育能力。

第二,要注重“以人為本、體教結合”的工作原則。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而關于特色方面的建設,則要求全校師生形成共識,管理層和普通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質量觀。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體育技能訓練,還要關注學生心理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優良的品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第三,學校要有創辦特色學校的工作思路。高職院校要突出職業特色,既要積極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更新體育教學內容和方式,還要重視對體育教師的培訓,讓教師在思想上認可并主動探索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融合的路徑,打造一支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特色教師隊伍。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體育教學觀念不強

在高職院校,絕大部分學生、專業課教師甚至管理層普遍認為體育課純屬娛樂活動,忽視體育課教學,某些專業課教師甚至占用體育課時間開設其他課程。如此一來,許多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2.體育教學目標不明確

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體育教學管理部門,幾名體育教師組成一個教研組,而教研組也只是按照學校要求上體育課而已。對于教學目標,只是照搬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完全沒有體現職業院校的特色。雖然有些體育教師進行了教學改革,但由于各種限制,教學改革不夠徹底,效果并不明顯。

3.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較差

由于受教師人數和場地的限制,有些高職院校開設的體育專項課程較少,甚至只開設了籃球、足球課。其實,學生入校確定專業后,客觀上對其身體素質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應根據專業特點設置,為學生的專業課服務。

三、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例的特色體育教學改革

1.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職業特點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如程序設計員),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維護(如網管),計算機操作(如打字員),計算機產品銷售、售前(如計算機營銷員)及售后服務(如計算機維護員)等工作。

2.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身體疲勞部位分析

由于本專業的相關工作需要長時間面對電腦久坐,這就要求學生要保持良好的指關節靈活性,具備久坐的耐力。因此,學生容易產生身體疲勞的部位主要有指關節、頸部、眼部、腰部等。

3.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體育課程設置意見

針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所設置的特色體育運動項目主要有電子競技、籃球、足球、田徑等。其中,電子競技課程主要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及指腕靈活度。籃球課程主要鍛煉學生的核心力量和指腕關節的靈活性。足球課程主要鍛煉學生的下肢力量耐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田徑課程主要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篇5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 特點 現狀 改革

一、教育部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

教育部切實領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實質,根據1993年制定的第一個教學指導性文件《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0年在“三教統籌”的基礎上頒發《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制訂了《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1.課程定位:把高職英語課程定位于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以培養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側重職場環境下語言交際能力。

2.教學要求:貫徹分類指導,體現開放性(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專業需求、就業崗位需求);根據專業對英語能力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較高、一般、基礎);強調與職業的相關性及行業詞匯;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框架表。

3.課程設置:基礎英語階段+行業英語階段: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自然銜接,行業英語教學滲透教學全過程;與專業院系、行業企業合作,制定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框架表;教學時數原則上不低于180學時。

行業英語的課程開發:與基礎英語階段教學的過渡與銜接;與傳統“專業英語”的區別(隸屬關系、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貫徹“工學結合”:與專業院系、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注重培養職業素養;體現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理念:融“教、學、做”為一體。

4.教學與評價模式: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教學互動;積極引入多元化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鼓勵學生獲取職業英語能力證書。

5.教學管理:英語教學、專業教學、教學管理部門及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定實施性教學大綱;強化教學過程的指導、監控和檢查。

6.教師發展:教師自身的英語應用能力及對相關行業的了解(提升“雙師”素質);“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有行業從業經驗的專職教師,下企業實踐,兼職教師。

高職培養的人才屬于技術應用型人才,活動領域更貼近實踐,并有別于學術型、工程型人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目標的獨特性要求建立起具有高職特色的英語教學體系。高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今后從業中,能夠在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涉外場合,進行基本的語言交際。從高職教育的職業崗位針對性來看,受教育者不需要獲得較高的外語語言造詣、高精的語言才華或很強的翻譯能力,只需具備基本的外語交際能力。在教學方向上,除了要遵循英語教學自身的規律和共性外,高職英語教學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實用化。在高職教育的特點中,“實用”是其靈魂,英語教學相同或相近的交際情景,豐富語料來源,轉換語言方式,用類似、間隔、交叉等不同方式的演練法,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語用環境,快速掌握所學語言知識,使學生對語言的認知感大大增強,語言交際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優化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

優化課程結構就是按照課程體系的優化指標和原則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的調整。要充分保證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遵循外語教學的規律,合理安排各門課程的先后順序和銜接配合;要充分反映現代科學的新成就和社會的新發展,不斷編寫新教材,更新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手段, 使高職畢業生盡快適應市場,學以致用。

3.實施分類、分層次教學

高職院校學生生活呈多元化態勢,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針對高職學生英語現狀,分層次、分類英語教學模式的建立是必要的。這種新的模式允許學生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要學的材料進行學習。

4.課堂教學立體化、多樣化

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小組協作,問題解決”,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立體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改變舊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協作完成的任務性教學法,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將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學習和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幫助學生增強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開發創造性思維和能力。著重突出聽、說訓練和實用業務英語應用文寫作,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在涉外業務活動中運用英語交流的實際能力,克服傳統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的弊端。

5.強化第二課堂活動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為方向”的教學思想,我們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做到“優化第一課堂,強化第二課堂”,大力開展各類第二課堂活動。課外活動內容諸如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影視賞析、英語講座、英語廣播、英語沙龍。

6.基于網絡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語言實踐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建構英語教學模塊,加大語言實踐教學時數,開發教學軟件和電子教案,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英語教師素質

學校除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外,軟件建設亦尤為重要,師資力量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也是發展高職英語教育,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鼓勵教師互相聽課,并組織教師聽外籍教師講課,學習外教靈活多樣、富有激情的互動式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改革作充分的準備。加速師資隊伍的建設,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進行短、中、長期的培訓。為青年教師提供適宜的條件,并進行年度檢查考核,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結束語

總之、高職英語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許多方面的因素。認真學習領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根據各校實際, 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重在能力培養,學會做事做人;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需要,有針對性地靈活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同時注重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和實踐能力;加強實訓和實踐,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推進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銜接,形成并把握高職英語教學特色,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外語研究,2002(4):74~78

[2]王勝蘇.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個因素與外語教學.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1):96~99

[3]王曉旻,張文忠.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狀分析.外語界,2005(4):58~65

篇6

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實踐能力強、職業道德良好的高技能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高職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英語語言知識,而且要強調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有關涉外業務工作的能力。然而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基本以學生通過高等學校實用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為目標,教學方法仍然以基礎英語詞匯和語法講解為主,片面追求能力考試的通過率,導致現行的高職英語教學與實際職業應用嚴重脫節。

1.2教學內容沒有突出專業特色

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職業需要不符,教材落后于產業進步,無論什么專業都使用院校統一訂購的教材,重語法,輕應用。如此會造成知識與技能分離、知識傳授單向化、學生求知被動等后果,學生在職業教育中獲取的只是對解決問題無益的惰性知識。學生學習的知識沒有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只是為了通過考試。久而久之,一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1.3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高職學生來源于各類學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較差。英語教學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采用大班制,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由于班級人數多,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同學,無法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4教學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術的變化

職業教育和其他教育類型相比,更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傳統的英語教學表現為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的僵化教學模式,基本以教師的粉筆加黑板的課堂講授為主,很少借助其他形式,如圖片、多媒體、視頻等,缺乏豐富性、生動性和直觀性,學生參與也十分有限,學習熱情不高,上課學生開小差、玩手機、打瞌睡的現象比比皆是。

1.5師資力量薄弱

近年來,由于招生規模擴大,為滿足教學需要,高職院校先后從非師范類普通高校畢業生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中吸收了大批新教師。這些教師上崗前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示范教育。部分教師畢業于正規師范類院校,但絕大部分沒有接受專門的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和訓練,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較弱,難以適應高職英語教學。

2.高職英語教學如何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策略

2.1明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

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進行新的教學實踐,重點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還可以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如游戲式、小組討論、報告會、演講、競賽、辯論、角色扮演、模擬對話等,為學生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培養和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學校還可以不定期地把學生拉到社會上(如涉外企業、交易會等)進行實踐鍛煉,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強校企合作關系

校企合作是突出高職特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將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企業的反饋及對人才的要求,學院可以及時調整專業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打造優秀的教學團隊,使培養的學生更適應市場和企業的需求。

2.3改革高職英語教學內容

及時了解行業企業領域的技術前沿、內在運作規律,及時把新知識的應用引入教學內容,保持課程內容的先進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既強調學習和掌握“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又突出實用性和和實踐性,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教學內容而言,應加強教材建設,組織編寫適合相關專業的英語教材,增加專業英語等選修課,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從而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2.4統一要求,分類指導

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在高職英語課的教學中,教師每一節課都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5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

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集形、像、聲于一體,直觀、動感、形象、豐富、多彩等優勢,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并帶來了活力,它能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很容易實現情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學環節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代信息技術是改造職業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必然選擇。教師在課堂上應用信息化教學,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起著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用這種手段可以創造更多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滿足自身能力層次的需求。

2.6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質量教學效果的保證。首先,高職院校要不斷引進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教學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完善師資結構。其次,應當為教師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走出校園,走進企業。根據教師所學的專業分期分批到企業掛職實踐,了解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及相關的業務技術需求,適應學校英語教學要求。最后,必須嚴格教師隊伍管理,制訂相應教師管理條例,采取激勵機制,獎罰分明,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對平庸不稱職者給予批評、教育、緩聘或低聘,學校也要為教師創造繼續教學、深造的機會,不斷培養高素質英語教學人才。

3.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在公共英語教學中必須結合市場需求,以適應崗位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完善公共英語教學體系,最終以實用性英語教學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注重學生的能力與就業市場的對接,這樣才能擺脫目前的這種狀況,開創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吳小燕.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及應對初探.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9.

[3]張迎雪.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

篇7

關鍵詞: 高職 商務英語 口譯教學 改革

一、高職英語口譯教學定位

全國各地有許多本科院校都開設有翻譯課程或口譯課程,部分外語院校的翻譯教學水平相當高,不少學生畢業后能成為頂尖的翻澤人員,從事政治、外交、高級商務會議等重要場合的翻譯工作。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面對生源差、學生學習能力低、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不高的局面,如何體現出自身的優勢是一個非常重要問題。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我認為,高職院校開設口譯課并不應盲目以培養職業譯員為目標,而是應該基于地方經濟發展和涉外口頭交流的需要,課程使用較為淺易的資料,通過進行口譯快速反應、信息理解和口頭表達訓練,培養學生適應地方經濟和文化的口頭交際能力。高職院校在設置口譯課程的時候應體現出其“應用性”和“專業性”。就“應用性”而言,應考慮地方和社會的需求,比如,寧波外貿經濟發達,中小型外貿企業云集,課程設置就應該著重在商務談判、國際會展、商議價格等方面。說到口譯,一般認為譯者應該具備百科知識,但是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應該發展其專長,體現口譯課程的“專業性”。高職商務口譯課程沒有必要對文學、醫藥、科技等方方面面泛泛而談,而是應該集中精力加強學生掌握全面的商務知識的能力,以滿足商務、貿易方面的翻譯需要。

二、課程內容

1.商務情景

從就業情況來看,我校的畢業生就業方向一般是中小型外貿企業單位,這些單位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有二:一是能從事公司業務工作;二是能從事企業的接待口譯、產品介紹、會議口譯等商務活動。我認為課程的內容和組織可以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即追求工作過程的系統化。根據隨從口譯工作的特點,課程涉及五大情景,即商務接待、新產品會、商務旅行、國際展會和商務談判。

2.英語口譯基本技巧

該課程采用“PMDCE”口譯模式進行教學。介紹影子跟讀法、口譯筆記、文章復述、句子釋義、話語分析、增詞減詞、詞類轉換、反譯法、倒置法、數字口譯、成語口譯、組合與拆分、被動式、長句譯法、質量評估等口譯技巧。在口譯技巧的安排上遵循口譯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與口譯活動的客觀規律相一致,如下表所示。

“PMDCE”Model

三、課堂教學設計

口譯課絕不僅僅是筆譯課的簡單重復,更不可能是教師“滿堂灌”的理論課。教師應該明確整個口譯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進行教學。口譯課應該是在教師教授學生口譯技巧、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大量實操訓練的課程,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口譯實際操作能力。教師在口譯課堂上可以借鑒“任務型教學法”,根據不同的主題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我根據實際經驗總結出以下具體教學步驟。

1.譯前準備

教師在口譯課開始階段應讓學生做一些與當天內容相關的準備。前任務階段教師可以講解不同專題的文化背景和口譯技巧,并應給學生提供當日“任務”的相關句型、短語和專業詞匯,讓學生心里有底,為完成下一階段的任務做好準備。

2.現場口譯

在任務環節階段,學生要完成專題口譯訓練。具體做法是,學生根據教師在前任務階段提供的句型和詞匯,自行設計口譯場景。比如,這次的任務是商務接待的口譯訓練,那么教師就應提供與商務接待相關的詞匯,把學生分成小組,設計一個場景,2名學生說中文,另外2名學生依靠短時記憶做出筆錄并即時將中文翻譯成英文。要求學生將教師提供的詞匯全部包括在對話中。

3.譯后評價

學生分組練習完畢后,教師抽取其中一至兩個小組在課堂上演示,并進行小組互評。最后教師對口譯表現進行總評,以及對該專題的口譯注意事項進行總結。

四、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本課程采用多元化評估體系,即評估內容多元化,評估方式多元化,評估對象多元化,評估主體多元化。同時結合傳統的結果性或終結性評價,采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和教師總評等多種評估方式,強調對過程的重視,使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更加看重平時的努力。

五、高職特色的自編教材

拘泥于任何一種固定口譯教材都難以全面涵蓋口譯現場的各種具體情景,難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的口譯訓練。根據我的實際經驗,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應結合各種參考書籍,歸納總結出口譯技巧的各個相關主題,在學生掌握基本口譯技巧和各個專題的背景、相關詞匯之后進行口譯訓練和實操。教師還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挑選最新的口譯場景實錄進行分析、模仿,這樣可以避免“一本教材用到底”帶給學生疲勞感和厭倦感,使課堂生動富有變化并且與時俱進,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口譯課的興趣。

六、結語

高職院校應用英語專業的口譯教學是一項相對較新的工作,缺少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和可供參考的教學材料。要探索出一條適合的教學方法就離不開對學生特點,對就業需求和口譯學科特點的分析與把握,本文正是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把握,探討了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口譯教學的定位,以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意把握的教學方向和重點,使學生真正地有所學,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做合格的商務人才。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基于學習情境自蠛設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12).

[2]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研究,2006,(1).

[3]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王天力.口譯教學構筑實踐型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撂討[J].吉林教育,2007,(1).

篇8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問題 模式

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項創新活動。教師為適應時代變革對教育提出的要求,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發掘課堂教學的潛力。教師的素質及其相應的教學水平,也將在教法改革的實踐中逐步得到充實和提高。而英語教學由于在高職院校提升層次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受到了高度重視。從某種程度上說,英語教學質量高低,關系到高職院校培養質量和聲譽的好壞,關系到能否培養出符合當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所要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加強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這對于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英語基礎層次多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兩大塊,一是“三校生”(技工學校、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相關對口專業的單招生)。他們在初中階段學過三年英語,英語基礎非常差,對英語不感興趣。二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整體水平不高。生源的復雜性造成了學生英語水平差距特別大。面對這種多層次、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們原有的教學方法已完全不能適應,教學內容也略顯偏深。因此,教師要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規定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任務難度很大,教學質量更是難以提高。所以,必須改革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1.2 教學定位不準

多數高職英語教師都畢業于本科院校,在教學觀念和實際教學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受到本科英語教育的影響。而恰恰,我們高職院校所使用的英語教材也有很多是從本科英語照搬而來的,但“本科英語”教學開設二年,高職英語教學卻只開設一年,因而在有限的學時內要讓高職學生掌握扎實的英語基礎和熟練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幾乎是不可能的。

2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檢討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主要源于原蘇聯的外語教學模式,即發展成為精讀教學模式。就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情況而言,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基本上沿襲了這種大學英語精讀教學模式,主要強調“注重語言知識”,本質上成為本科英語教育的另一版本。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教學停留在傳統模式教學手段上。教師以講解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難以將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目的落到實處。這種海量知識的課堂教學,使得高職英語教師和學生均感到力不從心,教學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海量的理論知識與實用的環節脫節,與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也相距甚遠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人才”。在教育部高教司下發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職英語教學應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將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著力培養學生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由此,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應緊貼高職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的基本教學特性。而顯然,傳統的精讀教學模式,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直接影響著高職英語教學。乃至高職高專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亟需改革。

3 “3s中心”教學模式芻議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人才”,因此高職英語教學需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強調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著力培養學生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必須融合現代教育科技與課堂教學整合在一起,把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新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起來。一個理想化的英語教學模式應具備以下以下特征:1)輕松愉悅的語言學習氛圍;2) 學習內容學生樂于接受,且針對性與適用性均較強;3)突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教學思想。

而“3s中心”教學模式,則是近年來針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提出的教學理論,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它主要包括“以社會需求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以學習主題為中一(Subject—centered)”的英語教學。“以社會需求為中心”是指:以社會第一線的職業崗位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指: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展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提高其英語的各種技能和熟練地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以學習主題為中心”是指: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都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即從不同側面圍繞一個學生感興趣并能引起思考的共同主題,在這一主題下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課堂教學以單元主題為中心,語言作為信息載體,學習和掌握語言是為了獲取信息,領會主題內容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3s中心”教學模式理論為建立高職英語教學新模式提供了借鑒。

總之,高職英語教學必須突破原有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模式,建立以整套全新的適應高職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以“3s中心”教學模式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喜學了學。

參考文獻

[1] 黃和斌,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H].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篇9

關鍵詞:實訓教學、現狀、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0

一、高職實訓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市場的外延超出了國域的范疇,不但生產、消費、投資日益跨區域化,消費習慣,消費理念也在世界范圍內雜揉,融合。這種形勢下,要想創作出有本國特色的、有競爭力的產品,變made in china 為designed in china 就必須培養出本國優秀的產品造型設計人才。這樣才能在保證產品物的使用價值的同時提升產品的藝術價值,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起步晚,沒有形成成熟有效、面向市場需求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的滿足職業教育貼近市場,服務生產的需求。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模式過于理論化、書本化,學校與企業脫軌,嚴重阻礙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工業設計是集工程技術、人機工程學、價值工程學、美學、藝術、視覺理論、商品經濟、市場營銷于一體的綜合類學科,其內容龐雜。與本科教育相比高職教育學時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獨有的特色,那么將難以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高職實訓教育模式的改革意義重大且任重道遠。

二、實訓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實訓教學在高職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職教育的靈魂也是高職教育有別于本科教育的特色和亮點。近來,實訓教學越來越受到各高職院校的重視。在教學中,各高職院校逐漸提高實訓教學所占比重,不斷拓展實訓教學的方式。綜合起來,目前高職教育的實訓教學可以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種模式。

校內實訓主要是依據專業特點和企業需求,模擬企業的生產環境,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校內實訓最大的特性是模擬性和開放性。模擬性是指實訓基地最大可能的貼近企業的生產實際,貼近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讓學生以模擬從業者的身份在實訓基地檢驗、升華自己的理論知識,了解企業的需求,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理論和技能水平,也能對未來行業情況有更好的了解。

校內實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職教育面前像市場的要求,但是也應看到其在實際中的不足。首先,鑒于高職院校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校內基地無法完全的模擬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生產技術落后實際、與市場需求脫軌,無法滿足實踐的要求,更無法滿足實訓教育在技藝、科技等方面要求的前瞻性。其次,校內基地在開放性方面做的很少。校內基地與企業之前缺乏聯系,沒能形成良性互動。

校外實訓主要采用校企聯合出資、企業獨資、院校自建等方式在校園外部建立實訓基地。校外實訓較校內實訓有了很大的進步,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也更能夠捕捉市場的需求變動。但是,也有不足之處。第一,校外實訓“雙師型”隊伍建設滯后,不能充分的發揮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第二,在校外實訓中,院校教育工作局限于教育本身,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校外實習教學管理混亂;第三,校外實訓基地運營過于追求商業目的,忽視教育工作,沒能很好的起到實訓的作用。

三、特色實訓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特色實訓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高水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其與理論教學并駕齊驅,和諧的推動了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實訓教學在實踐中的不足之處,應通過改革的方式彌補,使實訓教學更好的發揮作用,推動高職特色教學更好更快的發展。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一)推動“校企合一”特色實訓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特色實訓基地的建設與模式改革是高職教育改革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以往實訓基地的建設如前所述,存在著偏向理論教育或者過多偏向商業化運作等不足之處,沒能很好的做到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兼容,市場實踐與理論教育的共生共榮。努力推進“校企合一”模式,能夠讓企業經營與院校教學有機的結合。企業的產品與生產工藝即面向市場、滿足市場需求又與院校的課程設計相協調,兩者相互依托,共存共生。專業教師既是教育的主要力量,又是企業產品工藝研發的核心成員,有效的加強了“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校企合一”的模式使企業與院校人才、資源呈現一體化特征,在實際運作中教育目標與經濟目標相一致,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高度一體。學校教育與企業的實踐協調、共同發展,真正的做到了實踐水平、理論水平共同增長,企業發展與院校教育齊頭并進。

(二)推進課程模式改革

“校企合一”的雙元制實訓教育改革要有高職院校的課程模式改革相配合。將以往以理論為本的課程模式轉變為以能力為本的課程模式。這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實用性,課程編排更具綜合性,課程考核更加注重是實際能力。學校的課程設計既要注重基礎理論,又要注重市場的實際需求,將基礎理論與實際技能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三)建立多維“學習共同體”

實訓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變單向學習為“共同體學習”,多向學習。企業員工、高職院校教師、學生在實訓基地內部構成一個多維度,多向“學習共同體”,基地內共同體也可以依托網絡、市場與其他生產者相互學習,共同促進。在共同體內部,各成員之間共享資源,相互學習,理論、技藝創新相互驗證。

(四)開展課題教學

傳統的單列式課程,主要是模仿企業已研究項目,開展模擬教學。這在一定程度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這種實訓缺乏系統的體系,不能形成有效整體的技能運用能力。依托企業的訂單,開展課題教學,能夠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實際運用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既能很好提高學生能力,又能貼合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實訓教學對于高職教育意義重大。推動實訓教學模式改革是進一步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為市場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樊艷君,高職”訂單式“培養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的研究述評【C】.文史博覽,2006,(09):03

【2】丁立明,高職實訓教材建設的思考【J】.職業時空,2009,(12):20

篇10

關鍵詞:美國社區學院;辦學特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0-0155-02

2011年,筆者參加了教育部“高職院校領導海外培訓項目”赴美培訓研修團。在美國的1個月期間,筆者了解到,美國的社區學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其對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美國社區學院的辦學特色

1.極具公平性的大眾化高等教育

全美現有1 200多所社區學院,其中有990所是公立學院,注冊生達1 100余萬人,約占全美大學生總數的46%。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社區學院在美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美國社區學院協會(AACC)在2009年召開的第八屆年會的宣言中指出,“美國社區學院的使命被定義為一種承諾,這個承諾就是使每一個個體都能邁進高等教育的大門,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這個使命推動了我們的發展,使我們成為全世界不斷革新的學習機構的代表”。正是秉承這樣一種辦學理念,美國的社區學院不設入學門檻,讓人人都能上大學成為了可能。同時,公立社區學院的學費只有公立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低廉的學費讓那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也能讀得起大學。

2.多樣化的課程設置

(1)轉學分(升學)課程

在社區學院修讀轉學分課程的學生,可以選修與四年制本科院校前兩年相同的科目。通過兩年的學習,可獲得副學士學位,同時還可升學到相應的本科院校完成后兩年的科目。美國教育部的研究指出,從社區學院轉到四年制大學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足以比得上那些從一開始便在四年制大學就讀的學生。有很多人都是在社區學院開始他們的高等教育學習生涯的,他們后來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2)職業技術課程

職業技術課程是專門為那些以就業為目的的學習者而設置的課程,學制一般為兩年,也有人將該課程稱為培養勞動力的課程,因為修讀這些課程的學生畢業后即進入就業市場。職業技術課程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直是社區學院的一個重要課程之一,并為促進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3)補償教育(大學預科)課程

補償教育課程即大學預科課程。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高中畢業后沒能進入大學學習,導致他們所擁有的基礎教育知識無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社區學院認為,社會負擔不起放棄任何人的后果,為了應對這種教育危機,其特別開設了補償教育課程。學習者可在社區學院修讀大學預科課程,以便為進入大學做好準備。

(4)社區服務(繼續教育)課程

社區服務課程也稱繼續教育課程,是社區學院所提供的最具彈性的課程,其服務范圍廣闊,自開設以來一直發揮著為本社區服務的重要職能。大多數美國企業自己并不直接為員工提供培訓(尤其是中小企業)。據統計,有95%的企業希望社區學院能夠為其員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能培訓課程。另外,很多個人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也需要到這里來學習各種知識或技能,如汽車維修、信息技術、插花藝術、攝影藝術、醫療保健等。為了滿足這種實際需要,社區學院開設了很多短期課程(1年以下),以便為本社區內的企業及個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3.構建以就業為目的的課程體系

美國社區學院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采用的是流行于北美地區的DACUM方法設置的,其核心是以能力為本位,是典型的行動導向課程,而且課程體系的實用性極強。一般社區學院的學生修滿60學分即可畢業并獲得副學士學位,按每學分15課時計算,兩年只有900課時。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為了讓學生學好技能,社區學院不會安排很多基礎理論課程,而是會安排大量的職業技能課程。比如汽車維修專業,這是美國社區學院普遍開設的專業,其課程安排中沒有我們國內相關專業一般都要開設的機械制圖、機械原理等課程。實踐性環節在專業課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一般而言,理論部分只占20%,而實踐部分占到了80%。這種簡單實用的課程是為了培養勞動力而設置的,上述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4.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社區學院有一只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并且兼職教師的數量要遠超專職教師,如印第安納州常春藤技術社區學院東北分校有專職教師136名、兼職教師450名。專職教師都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對兼職教師的學位沒有嚴格要求,但一定要是有一技之長者。

社區學院對教師沒有科研方面的要求,但特別注重教學技能的培養及訓練,尤其注重對那些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教師的培訓。新教師第一年每周有半天的培訓時間,培訓的內容包括教學能力、溝通能力、教學方法、課程開發、考核評估、設備使用、語言能力、規章制度、學校環境、工作流程等。我們在常春藤技術社區學院東北分校還看到,學校專門設有教師技能培訓室,對教師進行教學技能、先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具備了把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先進技術應用到教學之中的能力。

5.校園信息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