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5 03:15:00

導語: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論文

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機會較少和出于就業的考慮等原因,教育存在著“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傾向,即所謂的應試教育。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來,素質教育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但舊的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素質教育的推進,因此,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為解決當前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力爭取得素質教育突破性進展。下面筆者就自己的體會談下為什么新一輪的生物課程改革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

一、新課程目標的設置滲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程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容的選取,都面臨著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科知識、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三者的關系問題。各國課程改革的經驗表明,“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能夠較好地傳遞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有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實現知識的遷移,但是由于忽視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容易造成與社會脫節和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以社會為中心”的課程強調按社會需要來確定教學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視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使得課程內容零散,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以學生的興趣和動機為基礎,以學生所需要的經驗和感興趣的問題構成學習單元,讓學生從做中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由于忽視知識的系統性和教育的社會功能,內容繁雜而缺乏連續性,不利于人類文化遺產的傳遞,不利于學生掌握適應社會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專家學者大都認為,學科知識、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都是課程設計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應當將這三者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考慮,不可偏廢。中學生物課程實現了學科知識、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的最佳結合。課程教材改革的重點體現在如何更好地體現學生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新世紀中學生物課程的教育目標,它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宗旨,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

二、新課程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智育素質。

新課程的設置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內容的編排方面,了解了哪些內容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哪些內容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較高的價值,而不是單純從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出發,選取學生應當學習的內容。在舊的中學生物教材中關于動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等事實性知識,名詞術語也較多;有很多動植物是學生不常見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從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出發,將它們作為代表動物或代表植物講述,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調查發現,新的教材中的一些關于原理性的知識,能夠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狀是怎樣遺傳給后代的?遺傳物質是怎樣發現的?等等。生物學實驗、實習和調查等探究活動是中學生普遍感興趣的。這些探究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在科學態度、意志、合作精神、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發展。

三、生物課程所選取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生物學科所選取一些內容,如生命的物質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各種生命現象之間、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聯系,等等,都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我國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生物科學的成就等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國野生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危機、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這些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又如: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在農業上,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雜交水稻,已經跨入世界優良稻種的前列,他本人也先后獲得了聯合國的發明獎和科學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這些內容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生態倫

理學等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人與生物的關系、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生物工程的興起和克隆技術的出現,已經并將繼續對人類的倫理道德體系提出新的挑戰。生物科學史和科學探究活動等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性質,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中學生物課程目標充分體現了本學科這些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四、新教材的教學特點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

1、新教材在語言的運用上獨具一格。

例如“你喜愛生物嗎?如果你生活在鄉村,催你晨起的公雞、夕陽中牧歸的牛羊、守護你平安之夜的愛犬都曾經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遠眺,禾苗青青,麥浪滾滾,……”優美的語言婉婉敘來,尤如一首優美的詩歌。又如“我們身邊就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它們與人類朝夕相處,有些是我們所熟悉的,有些卻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為了更好了解它們,讓我們一起做個調查。”在語言運用上富有啟發性,鼓動性和親切性。學生容易被這些優美親切的語言所營造的氣氛所感染,使他們愿意親近我們的教材,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2、新教材大大增強了趣味性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與以前的教學內容相比,擺脫了“以學科為中心”和“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材設有許多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動手動腦,給學生很大的學習和想象的空間。教師變成課堂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以前課堂的受體轉為課堂的主體,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們不斷有問題,有爭論,興趣非常高。諸如什么“赤潮”“癌癥”“試管嬰兒”呀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詞,學生不會不感興趣。

五、新教材獨具匠心,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新教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新教材中,“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進一步探究”“技能訓練”“模擬制作”和“設計”等欄目,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探究晚育的意義,通過創設數字化情境,讓學生采用數學推算的方法得出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結論;探究如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這個活動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利用課本知識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

2、新教材重視能力培養的梯度設計。

新教材改變以往將實驗依附于知識內容的做法,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維和操作技能要求較低的探究活動,如觀察身邊的生物、閱讀和分析有關的資料等,后安排技能較高的活動,如制作和觀察切片或裝片、設計并完成探究性實驗等。在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尋求答案的探究活動中,也是先安排問題、假設、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明確的探究,再安排由學生設計部分環節的探究,最后安排學生參與全過程的探究。技能訓練也是如此。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漸展開,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新一輪的生物課程改革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同時也對奮斗在教育第一線的生物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而現代教學模式的構建,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批適應現代教育的高素質的教師人才,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的素質,樹立科學先進的教育觀,才能夠有效扎實地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進行。

綜上所述可知,新世紀中學生物課程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將學生的發展、社會需要和學科特點統一考慮,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它的實施,將大大的深化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