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與教學改革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課程與教學改革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以審美、繪畫為主要內容的小學美術課程在豐富課程種類、提高小學教育水準以及豐富學生生活方面逐步發揮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從審美意識、審美理念以及審美水平三個方面分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在此基礎上分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1引言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與發展,我國小學教育中的各學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中,以審美、繪畫為主要內容的小學美術課程在豐富課程種類、提高小學教育水準以及豐富學生生活方面逐步發揮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美術教育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尤其在新課程理念或標準下,如何充分有效發揮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作用與功能值得我們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從審美意識、審美理念以及審美水平三個方面分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在此基礎上分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路徑。
2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2.1塑造審美意識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塑造學生審美意識方面。進一步的,審美意識是指學生在初次欣賞美術作品時能夠以美學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內涵、意義與精髓,而并非運用單一的感性認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強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也就是加強學生審美意識的塑造與提升,學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審美意識,審美理念以及審美水平的培養與提高才能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塑造學生審美意識是小學美術教育教學重要性的首要體現,是決定其他審美環節與審美過程的決定性因素。
2.2培養審美理念
除了塑造審美意識,培養審美理念也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重要性的體現。具體而言,審美理念是指學生在具備審美意識的基礎上,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認知以及審美態度,并且能夠將以上兩者體系化、思想化與理念化。如果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不以培養學生審美理念作為課程設置與實際教學的目標之一,那么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教育意義以及教育功能都無從談起。也就是說,培養審美理念是小學美術教育教學重要性的另一體現,是決定小學美術課程設置與教學意義的關鍵因素。
2.3提高審美水平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塑造審美意識與培養審美理念方面,提高審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樣值得我們重視。從根本上來說,塑造審美意識與培養審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然而,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與理論,還需要有豐富的審美實踐經驗。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審美水平還需要從兩個方面下足功夫,即美術作品賞析水平與美術作品實踐水平,兩者缺一不可。
3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路徑
3.1以塑造審美理念為改革與創新的靈魂
通過分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主要功能為審美意識、理念與水平三個方面,因此相應的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也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需要以塑造審美理念為改革與創新的靈魂。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將審美理念融入小學美術課程體系中,尤其在教學目標定位、教學過程制定、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選取、教學質量控制以及教學成果評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學生審美理念為核心。尤其注重美術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檢驗教學體系構建的合理性、科學性與有效性,為提高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3.2以培養審美能力為改革與創新的手段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還需要以培養審美能力為改革與創新的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術教育教學手段的創新與豐富,包括美術德育教學法、鼓勵性評價教學法以及任務教學法等方法的應用與實踐。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種美術教育教學方法是一成不變的,同樣也不是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思路,并設置配套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評價,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教師還要以形象思維為引線,在生動有趣的作畫中引領小學生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帶其進入自由自在的藝術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審美水平為改革與創新的目標
此外,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還需要以提高審美水平為改革與創新的目標。以提高審美水平為改革與創新的目標要求教師在課堂參與率、學習主動性、教學過程性以及美術創新性等方面進行努力。并且還需要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與理念,即放棄以學生美術成績作為考核主要依據的做法,堅持以學生審美水平作為美術課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標準。因此,以提高審美水平為改革與創新的目標還要求教師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學生的美術作品賞析水平又要提高學生的美術作品實踐水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具備相當的知識儲備,還能夠具備豐富的繪畫經驗。同時,教師還需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力的機會,調動他們內在的審美動力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4結語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學生審美意識、審美理念以及審美水平的培養與提高,充分發揮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過程中,教師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個方面的關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發展某一種小學美術教學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學美術教育體系。最為根本的是,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美術教育的實際情況確定最優的教育發展對策,因時制宜與因地制宜“雙管齊下”,為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李國章 單位:東營市東營區牛莊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胡劍雄.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0(09).
[2]徐利芳.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07).
篇2
一、初中數學課程改革的原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以課本為基礎的前提下,拓展課外知識,并且研究每位學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等,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課本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在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中,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初中數學課本也應進行改變。與傳統課本相比較,新課程改革后的初中數學課本分為必修與選修兩大模塊,其中必修有5本,以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選修有4本,以課外拓展為主,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學生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指數函數》的教學為例,教師應在教學設計的同時,引入函數的思想,并將指數的性質作為函數教學的重點,同時注意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傳統的初中課本與新課程改革后的初中課本相比較,兩者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新課程改革后的初中課本是教育發展的產物,也是對傳統課本的繼承與創新。如在數學《指數函數》時,教師應盡可能地結合實際,抓住傳統教學與教學改革的相同點,挖掘課本中指數函數的基礎知識,運用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二、轉變初中數學教學設計
1.轉變教學方式。隨著教育觀念的發展與課程模塊的重新編排,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改變。這種改變不是單純地摒棄,而是創新地改變,吸取傳統教學中好的一面,摒棄不好的一面,形成與新課程改革教育模式相結合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首先,教師應與學生互動交流。這是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教學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等級關系,教師與學生共同發現問題,彼此交流、啟發,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增進了情感交流,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其次,教師應與學生合作探討。這是教師與學生組成合作小組的教學模式,教師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能力,提高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2.轉變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方法也應做出相應的改變。根據教學設計的要求,在學生掌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加強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重視專題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其他人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首先,自主學習。這是完全依賴學生自覺性的學習模式,其特點是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與時間觀念及自我能力,學生要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學習方法、學習時間等。其次,合作學習。這是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模式,其最大特點是小組成員可以各抒己見,取長補短,相互探討、相互啟發,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最后,研究性學習。這是圍繞一個問題或課題進行研究的學習模式,由學生自主發起,教師則作為指導者,其最大特點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培養了的自主能動性,還培養了研究意識。
作者:李娟娟 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實驗〈瀚思〉學校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新課程 實施能力 途徑 方式
在當今基礎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的時候,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由于老師們在思想觀念等方面都準備不足,在新課程面前的不適應性也逐漸凸現出來。因此,加快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對新課程的實施能力,顯得尤為迫切。從我校的情況來看,在剛進入新課程實驗時,教師對新課程的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教育思想不適應,教學中主要體現為以學科為本;教學方式不適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培養意識不強,滿堂灌還是主要的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不適應,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以分數為主要標準。另外,教師的知識水平、科研、創新意識等方面也有明顯不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極好機遇。為此,學校審時度勢,及時調整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重點提升教師實施新課程能力,把“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水平”作為提升教師素養的主要內容,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實施新課程能力的提高和專業成長。
一、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國家教育的一件大事。根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需要;提高我國教育科學水平的需要而提出來的一個教育改革政策。新課改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我們下一代人才的培養,直接關系到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旺發達。因此,我們對此要高度重視,以課改主人翁的思想自覺把課改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學工作中落到實處。我們基層教師應當是課改的先鋒,應是課改陣地上沖到最前的勇士。在課改實踐中,我們要講求奉獻,積極進行理論學習和科研,大膽實踐,勇于開拓創新,及時總結經驗。
二、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他的“立教之本”。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一種落后的教育理念就會產生一種落后的教育;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就會產生一種新的、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提高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改變落后的教育教學思想,學習和提升新的科學的先進的教育思想。現在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確立把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審美、藝術放到同一水平線上,真正實現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知與情相統一、學習品質與心理品質以及身體素質并進的素質育人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教師既要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又要正確處理好新型的教與學的關系。從學生學習方法的自主性,學習目標確立的前瞻性,教學過程設計的科學性,教學手段的有效性,教材使用的合理性,課外延伸的創新性,學習評價的綜合性、發展性,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等方面都應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
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這是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能力的重要舉措。如果說學習培訓是幫助老師轉變教育觀念的話,那么校本教研和課堂教學改革就是促進老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新課程的核心任務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課堂是學生發展的主渠道,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園地,因此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必要途徑。兩年前,我校優秀教師李素艷參與《創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和研究》省級課題的研究,編撰的《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被我校推廣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這一研究成果為我校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的保證。在這一研究基礎上,學校又組織了一個課題組,由校長作為課題負責人。研究的課題是《倡導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在幾個班級的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學案引領、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學案的引領,預先學習課文,完成學案中設計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知識,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學習后,在課前交給老師,授課老師在審閱學生完成的學案的基礎上,再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課堂上,讓學生自學的成果充分展示,教師引導學生廣泛而深刻地討論,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地方,變成師生情感交融、信息交流的地方,變成學生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和增強自信的地方。這一課題的研究持續了一年,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新的理念得到了強化,教學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學自信得到了增強。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享受了快樂,體驗了成功,增長了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學案引領、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僅符合課改精神,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四、提高教師的知識文化水平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教材的改革。與舊的教材相比,新型教材的知識的范圍更廣更新更具有前瞻性開放性。加上信息技術的普及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給教材帶來了無限生機。還由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加強,學習空間更大,需要各方面的指導將更多更深。還有新教材里知識的外延不斷擴展擴深,課外的知識、信息的來源的廣度加大與深度加深,再加上新教育資源的不斷開發,教師需要的新知識將會越多越新。如果我們教師還抱著“一本通書教到老”的思想;如果教師的文化知識水平不能與時俱進,那么將無法指導好學生的學習。過去“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的說法應更改為“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不斷鮮活的泉水。
五、加強教師的創新意識
篇4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課程標準;體育;健康;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4)01-0021-1.5
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正在不斷深入開展,許多體育教師在一些問題上仍存在誤解,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各種形式主義的傾向。如何正確理解和貫徹落實課程標準的理念是每一位體育教師分內之事。
一、體育課改實踐中存在的誤區
教學內容過分圍繞學生體育興趣來安排。從表面上看,依據學生的體育興趣來選擇教學內容,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但是一味的迎合學生的興趣來選擇教學內容卻損害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有些教師把教材中學生不感興趣的項目或內容打入冷宮,置之不理。譬如田徑項目,由于大多數學生對于枯燥乏味、耐力要求高、負荷量大的田徑項目不感興趣,所以有的體育教師主張在體育教學中放棄田徑教學,然而平時的表現表明:學生體質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大幅度的下降。殊不知,田徑教學是整個體育教學的基礎,它有著其他運動無法替代的優勢: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力量、耐力、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有利于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滿足現代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的需要。
忽視基本技能學習和體能訓練。在現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必要的技能教學和體能的訓練。他們認為:體育課上只要學生能夠動起來就達到了要求,而學生是否掌握體育技能并不重要,因此許多體育教師把體育課上成了休閑課、游戲課等。
新課標明確要求:運動技術學習是學生保持體育課程學習興趣的基本前提之一;運動技術學習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能發展的主要內容和手段;學習運動技術的過程既是體育課程的目標之一,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學生對體育學科文化、對體育方面的基本技術和技能等方面的了解畢竟很少,對體育方面的興趣也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體育課上的有效教學是通過教師的教,使學生獲得體能和技能的進步、生活能力的增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核心,使每位教師最主要的職責。
把“以人為本”變成“以學生為中心”,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不能把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就是上帝”等。
體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體育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些表述強調體育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育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一種辯證的統一。
盲目合作,流于形式。體育新課標強調合作學習,不少體育教師以為合作就必須分組,有時還錯誤處理成一個小組“研究”一個問題。如果問題是相互獨立的,尚可成立,如果問題之間是彼此聯系的,這種做法則極不可取。事實上,體育教材中絕大多數問題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這樣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違背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規律。殊不知,有時候體育課堂上暫時的沉默,恰恰是思維的緊張與活躍,迸發出來的往往是富有個性的見解與獨具創見的觀點。
二、課改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盡管我們目前在新課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課程改革試驗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新課標和新課改的一些現代教育理念,逐漸的被大多數的體育教師所接受,而且,許多體育教師已經開始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積極的探索。
全國各地的體育教師都在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貫徹落實新體育課改的精神,體育教研、培訓活動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多層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訓得到廣泛的發展,形成了重研討、重實踐、重互動的教研風氣,對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和大的促進作用。
為實施體育新課標的體育教材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不同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教材。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材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的體育試驗教材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
三、建議
為了防止新課程改革流于形式,全面貫徹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我們必須理清觀念、明確方向。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觀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素質教育的觀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為指導,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使之在學校教育中真正發揮出健身育人的功能,這是我們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基礎知識和技能,新課程標準并沒有否定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相反它明確要求“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學會學習體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因此,體育課必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生體育奠定基礎。
加強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領導,這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教研部門要制定嚴密的工作方案,對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同時要抓好教師培訓工作,加強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保證體育教學改革的正確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曲宗湖.對新體育課標試驗兩年來喜和憂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4(1).
篇5
一、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為推動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已呈現出可喜的一步,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1)、現代化教學設備少,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不熟練。(2)、教法生硬、不靈活。(3)、平時教學仍主要靠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一塊黑板。(4)、學生仍靠聽、記為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用的少。(5)、忽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6)、缺乏情感交流、主要以問答式解決問題等等。
為讓創新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造品牌學校,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必須對現行的課題教學進行改革。
二、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
1、以“一切為了學生服務、一切為了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為總目標。
2、把課堂還給學生,營造學習與探索的氛圍,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3、堅持“民主”是基礎,“人本”為核心,“創新”促發展的教育理念。
4、以開放性課堂教學為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性。
5、探索具有特色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6、讓學生利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等學習方式學習。
7、盡可能多的利用和變換教學方法。如情景法、討論法、啟發式教法等。
8、面向全體教學,分層次輔導。
9、充分利用現代、直觀的教學手段上課。如課件、實物投影、學具等,提高教學效果。
10、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三、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1、創新教育觀念。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3、提高教師教學基本技能。
4、探索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5、創造性利用課程資源。
6、應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輔助上課。
7、探索教學評價方式。
四、改革后的課堂教學基本環節
(一)、新授課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2、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3、鞏固拓展,自主評價。
(二)、復習課
1、自主整理。2、合作體驗。
3、匯報交流。4、總結評價。5、練習深化。
(三)、講評課
1、總結測試,引入課題。
2、自我評價,試卷分析。
3、合作交流,補救練習。
4、整理匯報,課堂小結。
(四)、活動課
1、提出問題。2、小組探究。
3、合作交流。4、自我評價。
注意事項:
1、課堂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2、板書設計要美觀、條理、清晰。
3、及時撰寫課后反思。
4、可以布置創新性作業。
五、課堂教學改革基本程序
1、探索構思階段
展開教師研討會,認清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提出建議,形成方案。
2、實踐研究階段
激勵、引導教師學習本方案,研究教法、學法,教育教學理論,參加業務培訓,提高教學水平,探索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3、研討交流階段
開展公開課、研討課、優質課等評比活動,分析、交流,總結經驗。
4、總結推廣階段
根據課堂教學實踐的經驗,完善教學模式,撰寫實驗報告,推廣創新經驗。
六、課堂教學改革的注意事項
1、正確處理課堂教學改革與常規教學管理的關系。
2、不能只求課堂形式,應注重教學效果的提高。
3、靈活應用先進的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4、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5、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式。
篇6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評價;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0-109-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新課程重審,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學合作中的參與表現、情感體驗和探索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學的狀況。即使關注了教師的行為,也是為了關注教師是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的,這就是課堂評價“以學為主”的表現,從而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一、發展性的“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如何建立?應基于什么樣的原則?出發點在哪?
首先,應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統一起來,“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和諧發展。
其次,發展性評價決定了這個教學評價不是終結性的,應該是形成性的,診斷性的,不但要對現在的課堂負責,而且應對課堂的將來負責,也就是說,應該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發揮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未來打好基礎。
第三,評價者與教師在課堂評價中應有共同的關注點,這個關注點就是課堂上的學生的狀態,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為主”,任何教學效果都必須通過學生的狀態才能實現,離開了學生,效果就無從談起。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為主”,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那么,課堂上學生的狀態到底如何表現呢?
二、我們從以下四個維度來評判
(1)參與維度。新課程特別強調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是談不上開發學生潛能的,一要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二要看有的學生是否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有機結合起來,視為一體。(2)交往維度。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行為表現。一看課堂上是否有豐富多樣的信息活動,二看課堂上的學生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3)情緒維度。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狀態是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效果的,良好的情緒狀態會激發學生更加專注,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生成。一要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要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調節學習情緒。(4)發展維度。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后面的學習更有信心,充滿學習的欲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三、新課程背景下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為了促進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穩步推進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在新課程背景下北京市確立了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目標為: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要以科學發展觀、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為目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把評價作為改革目標的六個具體目標之一,目的是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素質教育是根據時代變化、社會發展的形勢,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是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的自身發展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關心學生學什么和想什么,關心他們怎樣學和怎樣想,關心他們當前的學業成績和發展水平,更關心他們未來的學習能力和發展可能性。素質教育是指向大眾并關注教育質量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要以科學發展觀、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為目標。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需要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與評估,促進學校發展。學校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每一所基礎教育學校的辦學質量。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與評估,規范其辦學行為,提高辦學效益是建立健全基礎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與評估重點在于建立學校內部評估與學校外部評估有機結合、政府督導與社會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機制。加強學校的外部評估要加強政府督導的專業性。把督導作為使學校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的手段,通過督導報告告知學校家長及地方教育團體,學校教育質量及其標準是否達到要求。把督導作為發展工具,通過評估結果幫助學校根據評估中提到的長處和短處來制定改進計劃。通過督導為學校提供國家教育信息,在知識和信息方面支持學校。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全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中課程功能的變化,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師評價改革的方向。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重建將在新課改理念下向縱深探索。
參考文獻:
[1] 陳 盛.關注教育評價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8.12.
[2] 盧 江,楊剛等.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美云.課堂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3.
篇7
【關鍵詞】新課標 師范生 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10-02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對高等師范院校的師范專業的教學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迫切任務。尤其是提高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已成為師范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生物教學論、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學、動物學等課程是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必修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一部分滲透在中學、高中的生物學課本中,與中學生物教學對接。這些課程對師范生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及其技能技巧,培養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新課標為指導改革這些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以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環境,才能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更好地適應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生物教學崗位,確立熱愛教育事業的專業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一 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加強中小學課改內容的滲透
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能夠勝任中小學生物教師崗位的畢業生。在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中,我們發現應屆畢業生在大學課堂上所學往往不能與其所從事的中小學教學工作接軌。通過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師范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大學課本的專業基礎、專業基本知識掌握扎實,專業素質比較好,思維比較活躍。師范生剛剛登上講臺充滿了熱情,也愿意把知識奉獻給學生。但他們忽略了對中學教學工作所用的教材、教學規律、教學手段、教法的研究和掌握。一些學生認為,只要大學里專業學得好,將來走上講臺就一定能教得好。因此,當他們參加教育實習或參加應聘真正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后才發現自身教學實踐能力的不足,他們往往缺少把知識轉化為實際的中學教學的能力,因此,在真正走上教學崗位時,常常需要一段適應期。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被動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動手,培養學生善于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為使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畢業生走上中小學生物教學工作崗位時可以盡快勝任教學工作,縮短適應期,就要改變生物教學論等課程的傳統教法的傳授,加強中小學課改內容的滲透,使他們的教學能力適應中小學教學實際。
二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性訓練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生物教學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教學實踐,如試講、實習、說課等。
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走上講臺進行嘗試教學。這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指導他們編寫教案,指導學生進行生物教學基本方法的運用,通過嘗試教學,使他們掌握生物教學的基本技能。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重點,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對生物教學論這門課的認識。
第一,聘請優秀中學生物教師走進大學課堂講觀摩示范課,讓師范專業學生感受自己與中學生物教師的“距離”,或選擇不同角度的高水平的示范音像帶,讓學生學習觀摩,而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如何上好中學生物課,當好中學
生物教師。總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視覺形象,使學生走近中學課堂教學,對將來的職業角色有整體觀。科學制訂教學實施計劃,精心組織、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在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會取得明顯的效果。
第二,利用微格教學法。微格教學法是實踐性很強的新型的教學方法,起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采用微格教學法訓練學生的教學技能,是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對教學過程實施優化控制,以實現最佳的訓練效果。在生物教學論的學習過程中科學制訂與實施微格教學計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中心環節。微格教學信息反饋及時,可以適時調整教學,強化長處,糾正不足,完善教學技能。運用微格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技能訓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觀看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在此教學過程中,建立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制。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實踐新課程的理念,體驗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實踐性教學模式是提高生物科學師范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必須改變生物教學論課的傳統教學模式,多注重加強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性,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面對新的課程標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
三 加強說課能力的訓練,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探討
說課要闡明這樣教的理由。教學要求以科學的方法傳授科學知識。說課是為了克服只憑經驗,照搬教參書上課的非科學。
教師應多給學生開設“說課”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專題講座,請中學生物教師進行說課示范,讓學生學習“說課”的特點、說課與備課、上課的關系、說課的內容、要求等。
1.說課的內容
第一,說教材。說教材的編排體系,理清教材的脈絡,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詳細說明每節課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為以后哪些內容提供基礎,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教材的前后聯系等。說教學目標,在每節課中教學目標應十分明確,在說課中應著重闡述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說明如何根據課程目標和教材內容,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能力來確定每一節課的目標。說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如何突出重點,如何突破難點。教學重點是由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決定的。教學重點往往是學科中最基礎的概念、原理、知識技能、方法。對中學生而言,缺乏感性認識的、邏輯性強的、思維要求較高的知識屬于難點。
第二,說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節課中教學方法往往是多種方法的組合,要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確定要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營造生動活潑、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第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說課的主要內容。說每一章或每一單元的課時,重點講述教學環節的安排及各個環節如何運用教學方法,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第四,說板書設計。教學中,板書是教師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濃縮。板書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能起到引導學生注意、思考的作用,影響教學效果。
2.說課的訓練
微格教學法是實踐性很強的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說評,要求學生既要說出自己的教學思路和課堂結構,又要說出每節課中各部分內容的教學安排及時間分配,使整個教學過程動態化。同時還要說出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及其理論依據,使教學有理有據,同時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把設計好的說課方案以活動方式呈現出來。以小組為單位,對某個或幾個說課技能反復訓練。對學生講課的內容進行錄像,然后播放,讓大家共同觀看、評議,針對某個教學技能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練習,以達到不斷完善說課技能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師通過說課,可以加深對課程標準、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從而規范教學行為。它不但可以訓練師范生的教學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以培養中學教師為主要目標的師范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全面提高未來中學生物教師的教學能力,讓他們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學會積極面對各種變化和困境,改革生物教學論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才能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真正提高他們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能力,使他們早日成為教育崗位上的合格的且具有新教育理念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冉景盛、韓宗先.中學生物教學論課加強師范生說課能力訓練[J].科技創新導報,2008(33)
[2]魯先文、程濱、趙克霞.新課程標準下的師范院校《中學生物教學論》的教學改革[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5)
[3]盧海嘯、王瓊秋、李桂芬等.運用元認知監控促進生物教學論的學習[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2)
[4]周燕軍.談師范院校微格教學中的測量與評價[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3)
[5]徐子儀、張忠誠.談微格教學在師范院校教育實習中的作用及實施[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
篇8
關鍵詞 中學 田徑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My Ideas on the Reform of the Middle School Track and Field Course
HUANG Zhenyo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 Standard",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retrieval, interviewing experts, etc, conducting the study on how to set the content of courses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Health the First", thu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outst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hoping to hav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rack and field; education reform
在全國上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 體育素質教育已成為今后學校體育教育的中心, 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特點。①在中學體育中,田徑這個傳統運動項目以其自身的特點,對于發展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頑強意志力有著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學教學的改革,現有的田徑教學還有其欠缺之處,實踐證明改革田徑教學,要從注重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興趣、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著手,達到全面發展的素質要求。
1 中學田徑教學的近況
1.1 中學田徑課教學內容設置片面
現今中學體育田徑教學基本上是以某個田徑項目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教學以完整技術教學為主,通過掌握某項目最低要求的完整技術為目標,達到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基本活動技能和增強體質的目的。②由于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條件等現狀,讓其在短期內掌握一項完整技術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也就造成了課堂上的學習變成了一種任務,而學生也是半知半解。內容的單一,教師采用單一教學方法與手段也就理所當然。所以,把田徑項目中某一個單一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則過于強調目的性,體現不出教學大綱的彈性,也不符合當前以 “健康第一”為宗旨的教學要求,必須改變這種內容單一的田徑教學模式,使田徑教學更加多樣化、層次化、趣味化。
1.2 中學田徑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采取的適宜手段。方法的獨到和有趣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講解示范- 學生練習- 教師指導-學生完善技術動作。教學方法的采用針對不同的課程沒有實施相應的改變,這種教學會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固定化,學習被動。另外,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給課堂帶來新穎,從而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一模式的教學久了,學生對課堂會有預見性,導致教師把握不好課堂的流暢。
1.3 中學田徑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合理
長期以來田徑教學評價體系一直停留在身體素質達標和競技技術評價這兩個層面上,學生的絕對成績是田徑成績評價的主要評價依據,其根本弊端在于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一學段的中學生因遺傳、生活條件及早期訓練等多種影響的制約,體力差別要遠遠高于智力差別。③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沒有一個特定的評價標準,學生在上課時的努力與否在綜合成績上也體現不出來。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個性發展規律,為每位同學都能設置相對應的教學目標,使他們都能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 針對中學田徑教學現狀的對策
2.1 豐富田徑課的教學內容
豐富田徑課的教學內容,應根據田徑項目自身的特性,并結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科學合理的設置田徑教學內容體系,從而呼應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實現課程的總目標和各領域的具體目標。新課標中并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由的選擇,這樣就直接的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極大的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例如,地處山區的學校課間可以安排野外中長跑、爬山發展腿部力量,利用地理環境設置障礙跑等等。因此,體育教師在田徑教學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去傳授知識,做到課內課外教學有機結合。另外在平時的田徑教學過程中,也可穿插一些信息技術的運用,如網絡技術、多媒體課件、Flas等教學內容,可把背越式跳高的過桿、標槍投擲的最后用力等難以掌握的動作可通過媒介很好的呈現在學生眼前。
2.2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更新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與豐富,是廣大中學體育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給了學生偌大的自主性,同時也就給教師帶來很大的教學困擾,以往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不可能再適應現在的教學要求。中學田徑教師要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標準,更新教學手段,向著教學模式多樣化發展。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教學中多啟發、多誘導,發散學生的思維,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
在田徑教學中,還可采用“一主多項選擇”的教學。 “一主多項選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現實狀況有計劃地、合理地安排幾個非田徑項目,由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自我鍛煉的欲望。這部分教學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在田徑課主要內容的前面或后面都可,一定要在教師可控的范圍內監控練習。
2.3 田徑課程評價的更加合理
在課程評價上,要超越目標取向的評價,走向過程取向和主體取向的評價。傳統的田徑課考核都是技術能力和理論試卷相結合,這種評價標準注重目的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田徑課的現代考核標準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包括學習態度、理論能力、技術能力、技能能力四個部分,其中學習態度有平時考勤、各種作業、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等組成;技能能力包括教學能力、展示能力、組織能力等。這種評價體系全方面、多層次的體現了每一位學生的學期學習情況,更好的反應了教學效果,真正的使過程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田徑教學必須改變競技觀,教學內容設置應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調整教學方法,增加教學手段,完善教學過程中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教學改革是必然的,田徑課程更應結合自身的特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讓中學田徑教學的水平不斷提高。
注釋
篇9
一、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前提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觀念過于僵化,根本無法體現“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等指導思想的要求,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方式,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和終身體育觀念的教學實踐。因此,要進行小學體育改革,改變原有的僵化的教學觀念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提。
但是在進行教學觀念轉變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理解偏差、膚淺、僅局限于操作層面,以致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流于形式的現象出現。例如: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部分體育任課教師錯誤的將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理解為追求表面的熱鬧和活躍,而卻忽略了學生內在的體育興趣和體育動機是否被真正的被激活。其中,將快樂體育曲解為在體育課上學生完全沒有壓力、沒有限制,做做游戲,嘻嘻哈哈就是上好了一堂成功的體育課,而卻完全不去關注學生是否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獲得了戰勝困難的成功體驗,是否激發了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雖然體育任課教師認識到了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固有的思想和理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以至于教學形式變了但是教學的本質內容卻并未有所突破;其次,部分小學體育任課教師的工作量過大,除去常規的課堂教學外還有大量的課外工作,以致面對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在改革的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指導。在推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和學校給予教師的僅僅是口號性的,很多體育教師無法通過這些口號性的指示充分的理解和認知改革的本質要求,以致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因此,要杜絕這種情況的出現,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督促、完善,力求實現小學體育任課教師教學觀念的真正轉變。
二、 教學方法的優化是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通常是“填鴨式”的或者是“訓練式”的,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下,體育任課教師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只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材規定的教學內容,直觀的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灌輸,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而“訓練式”的教學方法則指的是,體育任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多的重視體育技術教學,只關注體育技術動作的傳授和訓練,卻忽視了對教材中有吸引力的內容的挖掘,給學生造成了體育課枯燥乏味的印象,也不利于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因此,要進行小學體育改革,必須要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
要優化小學體育的教學方法,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選擇和創新。在選擇和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始終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有意識的創造能夠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例如:游戲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等等均為不錯的新的教學方法。
三、 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是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保障
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對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是教學關注的主要內容,因此,課程教學評價也通常單純以對學生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測評作為主要的方式。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之間本身固有的差異性,不利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激發和體育觀念的培養,無法發揮課程評價真正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因此,要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要不斷的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評價體系,從而為改革的實施提供切實的保障。
要改革和完善現有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將評價方式從傳統的終結性的評價轉變為過程性的評價。小學體育課程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而不是選拔和甄別體育人才,因此過程性的課程評價方式相較于終結性的課程評價方式而言,更適用于小學體育教學。過程性的評價方式關注到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行為、發展以及學生本身所固有的差異,能夠使評價更為全面和科學;其次,課程評價的指標應盡量的多樣化、全面化。要改革和完善小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以測驗成績定乾坤的評價模式,盡可能的使得評價指標多樣化和全面化,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出勤情況、體育活動的參與情況等均可納入評價范圍,從而使得評價更為科學、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是學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體育任課教師均應不斷研究、積極實踐,以轉變教學觀念為前提、以優化教學方法為手段、以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為保障,力爭將改革落到實處,才能使得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勤兒,陳金鳳.美國基于國家標準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對比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7(05).
[2] 蔣新國,肖海婷.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01).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335-01
在文化高度發達,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所顯示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并發揮巨大的作用。隨著影響的不斷加大,不少教師出現了信息技術占據小學語文課堂的論調,似乎信息技術是小學語文教學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那么,傳統的傳道授業教學模式已經完全不適應現代教學而被摒棄?新的教學方式一定就很合理嗎?的確,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如了鮮活的力量。是不是我們傳統的口語+粉筆+黑板的傳道授業教學模式將為時代所摒棄呢?那就讓我試舉一例,讓大家對流行的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一位教師在上《春天的手》公開課,該老師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對課文中的生詞進行教學,方法和傳統的教學似乎沒有什么兩樣。其次,老師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了一段關于春天的自然風光的視頻。接著,老師開始讓學生進行才藝展示,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文章中的一段朗誦,老師配樂,還可以畫一幅春天的畫;唱和春天有關的歌曲;跳和春天有關的舞等。然后,交流評價。最后,讀古詩《春曉》,合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結束。乍一看,這位老師還還真花了很多功夫,而且學貫文理,通曉藝術,可謂下足了功夫!而這,正是我們目前所廣泛看到的公開課的流程,毫不夸張地說,這似乎成了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改革公開課的通用模版。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到,所謂的“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學方式”,其實就是將與課文有關的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納入了課堂,從而改變傳統的呆板的教學模式,使課堂的教學模式顯得更加靈活而熱烈。我曾聽過某校的一位老師說過,“什么叫優秀課,學生喜歡就好!”。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真的應該像那位老師說的那樣,或者像前面所述的那位老師般的上語文課嗎?
對此,筆者實在難以茍同,當前的所謂的“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遠非完美,相反,筆者認為,如此的教學手段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教學主體及目標淡化
仍然以上述的案例為例,我們看到,在這次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同語文能夠沾上邊的,只有兩個步驟,識字和讀古詩。這兩個步驟占整堂語文譚的比重有多少呢?我認為,應該不會超過整個教學課時的1/3。那么,我的問題就此產生了: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學習的主體是誰?教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答案很簡單,目標是通過語文教學,使得學生達到一定的文學修養,并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學習的主體自然應該是學生;那么教學的主要內容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自然應該是課文了。如果說上語文課用不著課文,或者說,課文只是為了讓學生識字,那選擇課文就大可不必了,還不如一人一本《新華字典》呢,又全面,又小,又省事!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不用費力編教材,教學成本也可大幅下降,何樂而不為?!從三個問題來看,除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讓學生成為所謂的“學習”的主體外,其余兩個問題幾乎沒有得到一點解決,課堂上的大多數時間完全干的都是無用功,可以試想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空間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結果。
二、語文教學的功能性喪失殆盡
基于第一點的討論。韓愈在《師說》中如是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冷靜的思考一下,如本文中所設的案例,該老師是否真正做到了“傳道”,“授業”和“解惑”呢?如我前面所言,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遠非認識漢字那樣簡單,識字是學習語文的最為基礎的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學習語文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最終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基本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為學生以后接受中等教育,甚至于為高等教育打下一定基礎。而現如今呢?多媒體的介入,信息技術的運用,讓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了,但有沒有達到教學要求的內容呢?沒有!課堂教學中更多講究的是學生如何積極,卻沒有更多涉及教學的重點內容,很大程度上沖淡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的內容,語言駕馭能力的培養遠沒有被放置到其應該具有的高度,所以說,語文教學的功能性喪失。這樣的教學,無異于南轅北轍,教師越賣力,學生越努力,可能離原本的教學目標也會越來越遠。
三、評價標準的失衡
事實上,對于多媒體教學,在小學開始以前,就已經在中學,尤其是在大學的高等教育的過程中被廣泛的使用。但是,在小學所謂的“新課程標準”影響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課件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學生的喜愛程度似乎比課程內容本身更加重要,于是,小學的課程中所使用的計算機技巧也是大學和中學遠不及的。這里就有了一個問題,是否應該把學生的喜愛程度納入成為一個重點考察指標?從法學上講,小學生屬于未成年,他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小學生還沒有成人那樣的成熟的頭腦。那他們的判斷的可信度呢?要知道,問題的實質遠比表面重要,而小學生往往看到的只能是一個表面現象。當然,筆者并不反對合理的課堂氣氛的調節手段。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用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但是,在具體應用時,要把握好“度”,信息技術是輔助課堂教學的,要充分運用好信息技術的這個輔助作用,不能讓其代替了整個語文教學,這樣就會得不償失。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培養獨立思維的重要性
- 下一篇:綠色化學核心內容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課標下的評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