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論中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12-15 03:52:00
導語:新課程理論中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學校德育現狀
1.學校德育進程緩慢,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誤區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大量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其中,道德素質要求是高素質人才最重要的要素。中學階段是道德素養的培養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然而,學校的教育環境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輕德”的傾向。升學率仍是社會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無論是普通教師還是校長不得不為了學校的“聲譽”和單純的“成績”而放棄道德教育的功能。
2.學校德育目的功利化傾向嚴重
只有實現了人的本體價值,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在德育功利化的驅使下,在考慮德育問題時,往往會重政治而輕道德。把一些本來屬于道德范圍內的問題政治化,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實現真正的道德育人功能。
3.學校德育的內容狹窄枯燥,手段單一
目前中學德育教育內容十分狹窄,提及德育教育,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劃等號。其實,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德育教育還應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生的思想也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比較新潮的事物。如果學校的德育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嚴重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中存在著明顯的價值灌輸、道德說教的氣氛,學生淪為接受價值規范和道德教條的容器。高尚的道德縮水為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道德成了與學生學習無關的客觀知識對象。教師也將道德條目當作理論性知識來灌輸,并且借助背誦、考試等方法進行強制性學習。這種灌輸性的說教與強制性的學習已經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進行的道德教育。如果德育內容比較空洞陳舊,再加上以單一的灌輸式教育來培養,其效果可想而知。采用學生容易接受、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在德育工作中顯得十分重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協商的氛圍,通過對話、交流等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
4.學校德育的生成過程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學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意志,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就會把學生當做單純的客體看待,而喪失了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維護。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過程。德育工作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受教育者并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外部影響的,而是在主體所參與的各種實際活動中接受影響的。現在,德育的組織者過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德育過程變成了向學生傳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規范,而忽視了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發展,學生的個性與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5.學校德育環境狹小
學生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它是個人一生的社會化起點和基點。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使得家庭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相一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多元,這也深刻影響著未成年學生的道德的養成,產生了幾年的學校道德教育抵不過幾天社會影響等現象。
二、解決當前中學德育工作低效現狀的對策
1.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
人本主義強調“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特的人類存在,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潛能”。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培養學生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我們更應該有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德與智的統一;更應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充分引導和滿足人的正當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終贏得人心,取得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實現“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
2.倚仗實踐,構建良好的德育平臺
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青少年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是半途而廢、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培養。以往的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只知不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優化形式,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的立體化形式、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實踐是道德產生存在的根據,道德與實踐是合二為一的。道德的意義不是預先確定好,放在那里,等著學生去學習、去掌握,而是在實踐中展開的,是由實踐來揭示的。一個學生有怎樣的生活實踐,他就會有怎樣的道德。所以,學生應該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實踐,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養價值觀等。
3.借鑒傳統美德,充實德育內容
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仍然值得我們借鑒。要深入淺出地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讓學生逐步明白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在學校德育建設中,我們應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做到傳統美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和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做到傳統美德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做到傳統美德教育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做到傳統美德教育與遵紀守法的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做到傳統美德教育與立志成才教育相結合;做到傳統美德教育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相結合。
4.多維聯合,形成德育網絡
德育工作離不開家庭、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我們要優化校園育人氛圍,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動手機會,讓學生積極參加德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德育領域的家校合作,鼓勵家長適當放手,讓學生學會為家庭分擔責任;學校主動聯合當地社區、企事業單位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服務他人。“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和諧共生、共同促進、相互滲透,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良性發展。德育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成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大寫”的人。
作者:孫自祎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中學高中部
- 上一篇:小學學生安全管理論文
- 下一篇:高等院校師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