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6:52:00

導語:新課程理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理論管理論文

一、理解學習方式及轉變的內涵是前提

有的學者認為,學習方式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而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指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從實踐的角度講,這種學習觀的變革意味著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并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從思想上更新觀念,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有了充分的認識才會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

二、創設互動的師生關系是基礎

創設互動的師生關系是轉變學習方式的基礎,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義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理解的豐富和發展。它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那么如何理解交往呢?

交往是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存在于社會的基本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交往有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師生交往,教育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可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友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得到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生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互相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溝通與合作,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將教學轉變成一種師生“溝通”、“合作”、“交往”的探究活動,實現教學相長。

三、嘗試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式是關鍵

1利用化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1)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教學中不只讓學生按教材中給定的方法“動手”驗證實驗,而應啟發“為什么這樣做?有無更好的做法?”可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如確定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產物。首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分小組討論(預測方案的可實現性),然后實驗探究。實驗中逐步提出問題:實驗中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什么?該怎樣探究?實驗中的液體,主要是什么,又該怎樣探究?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又如在《電解原理》教學時,可利用探索性實驗方式進行,順序為感知實驗儀器—組裝儀器—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首先,教師出示實驗儀器,建議學生組裝鋅—銅、硫酸銅構成原電池。此后提問,此裝置能否產生電流?怎樣證實?還需補充什么儀器?從而喚起了學生的實驗意識,然后建議動手實驗進行探究,待發現有電流產生(電流計指針偏轉后),進一步提問,誰能從理論上解釋?從而又喚起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師生總結出原因:兩極得失電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電子流動形成回路,產生電流。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在導線中接入電源,將銅與電源正極相連,鋅與電源負極相連,會產生什么現象?建議學生實驗探究,并觀察鋅板上有紅色物質覆蓋的現象。學生此時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這樣呢?教師引導其從溶液中有哪些分子、離子,何種離子移向陽極,何種離子移向陰極,電子流向,兩極變化考慮,分析、推理得出電解原理。有的學生還可能質疑:如果鋅連電源正極,銅連電源負極,又如何呢?鼓勵學生再次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動手實驗,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探究意識。

(2)將某些問題設計為探索性實驗

如用滴管將新制的飽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當滴到最后一滴紅色突然褪去,思考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學生可能提出兩種假設(原因可能是溶液堿性減弱或過量氯水中HClO將變紅的酚酞漂白),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3)對常規裝置用途,進行實驗探究

化學實驗的教學,不只注重觀察現象,還應該注重觀察實驗裝置和操作過程(使用了哪些儀器,為什么采用這些儀器?各個儀器怎樣連接?為何采用這種組裝順序?整個實驗過程包括哪些操作步驟?每一個步驟有何作用?為何采用這種操作順序等)。如教師在講述洗氣瓶的用途時,可改為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探究其用途,得出結論(①用于排水集氣;②用于洗氣;③用于向上排空氣法集氣,④用于向下排空氣法集氣;⑤用于液體干燥劑干燥氣體;⑥用于測量難溶于水的氣體體積;⑦可作為NH3與HCl氣體進行反應的容器;⑧若廣囗瓶盛有某種氣體,可用于對所需氣體隨時取用,隨時關閉)。

利用探究性學習方式,突出了教師的誘導作用,體現了以知識為載體,創造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知識過程的機會,它關注的是學生“會不會”及“能不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是以激發興趣促進發展的教學方式。

2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研究性活動

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搞好研究性學習活動。如關于“水”的課題的研究,可從以下方面考慮(水的用途、水的污染及防治、節約用水、水的硬度檢測、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等),這樣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下面是一個日本中學生自主制訂的研究性學習方案的案例。

1課題的名稱:關于食物垃圾的產生和作用的思考

2為完成課題采取怎樣的形式為好(調查、咨詢、實驗等活動)

(1)我們獲取食物的途徑。

a從環境角度:調查研究生產環境、農業、水產業、養殖業等

b從垃圾問題出發,調查流通領域:商品的規格化和垃圾,超級市場、24小時店中的垃圾量

(2)關于家庭中的食物垃圾(以自己家為對象)

a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食物材料中產生垃圾的比例大小

b分析購買的食物材料和它的可利用比例

c分析剩飯的量及比例

(3)調查飲食店和大飯店倒出的剩飯數量不斷增加的原因

(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方法

3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料、時間、經費、人力、社會團體、實驗、范圍)

(1)資料:佐野縣《日本的垃圾》,文庫1997年

(2)調查、取材地:農家、養殖者、銷售市場(包括飯店)

(3)通過文獻明確訪談調查項目

(4)統計資料、問卷、錄音設備、照相機、地圖

4活動計劃略

在實際中可參照上例指導學生確定研究性方案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

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方向

1“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

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的。他還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因此,自主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的教學,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那些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

2“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的內部沖突;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而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目標。

3“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在化學學科可進行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那么三者關系如何呢?自主學習(意義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高質量的學習;而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

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要適時地選用,才會有好的效果。變革化學學習方式,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學發展的根本,也是促進課程改革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