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德育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3:24:00

導語:高職院校德育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德育問題分析論文

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內涵

所謂道德社會化,就是道德主體將特定社會所肯定的道德準則與道德規范加以內化,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①社會總是希望將包括高職生在內的青年人培養成為符合其主導價值觀,能實現其道德目標的一代公民,因此,道德社會化是高職生社會化的核心。高職生道德社會化就是高職生個體逐漸接受被現存的道德體系所肯定的道德信念與規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態度與道德行為的過程,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基本內涵:

在道德認知層面上,學習并構建道德理論框架。道德認知是道德主體對道德現象、道德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是個體道德心理的基礎。高職生個體通過學習、思考與實踐,可以了解特定社會的道德現象、道德體系、道德理論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了解有關道德知識并提高認識能力和參與意識。

在道德心理層面上,體驗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態度。道德情感是道德主體在道德生活中對道德體系、道德活動、道德事件及道德人物等所產生的內心體驗與感受;道德態度是在道德主體認知與情感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綜合性心理傾向,表現為從肯定到否定、從贊成到反對的連續狀態,集中反映了道德個體對道德系統的心理狀況,是道德社會化強弱的重要指標。在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點、道德立場、道德理想、道德價值標準、道德心理等具有潛在隱性的特點,是極為重要的導向性因素,決定著高職生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行為選擇。

在道德實踐層面上,培養和掌握參與道德生活實踐的行為習慣。道德實踐是公民通過多種合法方式參加道德生活并影響道德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與過程的行為,是基于道德認知、情感與態度之上的實際行為投入,積極有效的道德實踐行為是道德社會化的最終目標之一。參與道德實踐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內容。通過道德社會化,高職生可以負道德角色承擔者的責任,改造社會,改造自身,從而實現道德上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內涵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正確的道德認知是道德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崇高的道德情感和堅定正確的道德態度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核心,良好的道德實踐行為是道德社會化的目標。三者構成了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本質要求。

當代高職生道德社會化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高職生的健康成長和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而且影響著我國道德文明的發展,決定著我國未來的道德走向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培養高職生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求的豐富的道德理論知識、積極健康的道德心理、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堅定的道德信仰和較強的道德行為能力是高職院校德育的目標。

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德育內容缺乏時代性,不足以支撐學生的道德信念德育內容需要一定的穩定性,但在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必須能夠及時更新,以與社會的整體發展相吻合。如今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變革必然帶來道德生活的變化,提出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德育的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必須應對時代與現實的挑戰,不斷更新充實,始終貼近實際生活。目前的問題是德育內容穩定有余,更新不足,不能充分反映變化了的道德生活,某些教育內容由于陳舊而嚴重脫離實際,導致學生無法用在學校里學到的道德知識指導自己的道德實踐。現代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是社會未來的棟梁,高職生的道德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由于高職院校德育偏重于理論說教和灌輸,相對忽視了對活生生的社會道德現象與實踐的把握,因此常常導致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與社會規范脫節。而“如果一個社會在道德教學中偏重言辭,缺乏實踐模范,或是教的是一套,社會上普遍行的又是另一套,那么這個社會就產生了道德危機”。②長此下去,高職生必然會對自己的道德知識產生懷疑,無法堅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重視道德知識的傳授與掌握,忽視道德情感的培養與道德實踐在2005年對南京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學生道德知識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但是言行分離的情況嚴重存在。如果只從道德認識水平來評價,有的高職生的道德水平是無可挑剔的,但如果聯系道德行為進行評估,就會為二者之間的巨大反差而驚訝。高職生群體中大量出現的知行分離、言行不一的狀況,反映出我們在德育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道德被馬克思稱之為“實踐精神”。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主觀見之于客觀,就是把思想變成行動,就是具體去做。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洛克指出,德性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多做,反復地做,直到做好。杜威也有一句名言“從做中學”。德育必須強調學生的道德實踐。一個人的德性只有在實踐中、在行動中才能體現出來。也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道德規范,才能得到更深、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逐步養成自覺的道德行為習慣。而現在的德育只注重精神傳授,而忽視精神的實踐。其實,精神的實踐比精神傳授要具體、復雜、瑣碎得多。高職生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分離的現象,就是在德育過程中重精神傳授而不重精神實踐的反映。只做了容易做的工作,而將復雜困難的工作拋棄了。

在方法上注重強制性的知識灌輸,忽視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主體性馬克思曾經指出:“人是主體,客體是自然”,“人始終是主體。”人不是機械地接受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活動的創造者和體現者的積極主體。目前,高職院校德育盡管方法很多,但都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強制性的灌輸忽視了教育對象的主體能動性,從而導致德育主體性缺失。這種教育實質上是一種相對封閉的、強制的教育,試圖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學生無條件地接納和認同既定的道德價值、道德規范與道德理想。其最大的問題在于忽視了學生的道德生活需要,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揮。其所奉行的道德乃是一種“馴服式”的道德,這樣的德育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道德社會化是背道而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高職生提供了自主和創新的舞臺,使他們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不再盲從既定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而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各種道德現象做出評價,以自己的參與和創造建構時代的道德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突出德育的主體性本質,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內在需求。

更新德育觀念,促進高職生道德社會化

更新高職院校的德育價值觀由于受我國傳統的、片面的社會本位主義的影響,在高職院校德育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作用的理解上存在著片面的唯社會價值觀。這種片面的唯社會價值觀將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人為地對立起來,片面強調社會價值,忽視甚至否定高職生個體的道德需要;在高職院校德育的道德社會化功能發揮上,只重視高職院校德育在促進社會道德發展方面的社會性功能,忽視甚至貶低了高職院校德育在促進高職生個體道德社會化發展方面的個體功能;在教育內容中,只講高職生對國家和社會利益的服從,不講在保證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對高職生個人正當利益的兼顧。致使高職院校德育不能激發高職生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相當程度上受到高職生的冷遇。當前,由于受西方個人本位主義的影響以及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帶來的負面效應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唯個人價值觀的思潮。一些人片面強調個人價值,忽視甚至貶低社會價值。在高職院校德育中,也出現了只講滿足個人需要、忽視社會需要的傾向,其結果也導致高職院校德育功能的削弱。其實,社會與個人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克服片面的唯社會價值觀,同時也要防止片面的唯個人價值觀。要確立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內在統一的新價值觀,促進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協調發展,在滿足社會道德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顧高職生個體道德社會化發展的內在需要,使高職生的道德社會化順利進行。

更新高職院校的德育任務觀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任務被僅僅歸結為“傳道”,即向高職生灌輸社會道德規范,而不重視培養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能力和個性,甚至存在著否定和抹殺高職生個性的傾向,高職生僅僅被視為社會道德規范的“接收器”。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簡單說教、強行灌輸的現象大量存在,高職生往往被按照統一的規格培養成缺乏個性與創造力的“標準件”。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人的能力培養與個性發展問題日益突出,并成為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課題。一些人在強調高職生道德能力與個性培養的同時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即否定灌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重視系統地向高職生灌輸社會道德規范。事實上,社會道德規范的灌輸與高職生道德能力與個性培養是有機統一的。首先,完整的道德素質結構是一個由社會內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個維度有機結合而成的三維結構,培養高職生的道德能力是高職院校德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尤其是在現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興起,大眾傳播媒介日益發達,各種道德信息紛至沓來,社會環境紛繁復雜,這就更需要著力培養高職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自主選擇的能力和自我修養的能力,以使高職生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道德方向。道德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社會規范的灌輸,高職生自覺地、創造性地實踐社會道德規范的能力,總是以高職生對社會規范的全面認識與系統掌握為前提的。其次,人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人的發展既是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化的過程。沒有社會化,人就不能適應社會;而沒有個性化,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富有創造性的、生氣勃勃的個體。因此,必須克服片面的唯道德規范灌輸的任務觀,同時也要防止忽視甚至否定道德規范灌輸的傾向,要確立灌輸道德規范與培養高職生的道德能力與個性有機統一的新任務觀。

更新高職院校的德育主體觀在高職院校德育中長期存在著片面的“教育者單一主體觀”,認為教育者是高職院校德育過程的主體,高職生是教師加工和塑造的對象,始終處于客體的地位,他們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影響,教師不鼓勵甚至不自覺地限制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種片面的主體觀必然導致高職院校德育中的命令主義、強制壓服和單向注入等傾向,嚴重挫傷和壓抑了高職生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在反思高職院校德育主體觀的過程中,一些人又主張片面的“受教育者單一主體觀”,片面強調高職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忽視教育者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教育和引導作用。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德育作用于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教育者是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教育者主導與支配著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客體、媒介、環境等因素。高職生是客體,但是高職生在接受教育時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高職生主動參與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在教育內容的接受上具有選擇性,并反過來影響教育者主體的教育行為。而且,教育者組織實施教育的主體性與受教育者能動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是辯證統一的。高職生主動性的發揮需要教育者的激發和引導;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過高職生的積極活動,尤其是通過高職生的自我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單一主體觀”,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單一主體觀”,要確立教育者的主體性與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辯證統一的新主體觀,在充分發揮教育者主體作用的同時,著力激發和引導高職生的主動性,調動其道德社會化的積極性,使其主動接受教育并開展自我教育,自覺地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質。

注釋:

①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②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192.

摘要:道德社會化是高職生社會化的核心,高職院校德育是促進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在促進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影響了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順利進行。因此,應更新高職院校德育觀念,更好地促進高職生道德社會化。

關鍵詞:高職生;道德社會化;高職院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