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23:04: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幸福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幸福教育

基于幸福教育小學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綜合發展,社會風氣也在不斷變化,這對于小學生的幸福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小學生幸福教育、提升小學德育教育實效就成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其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小學德育幸福教育的實效。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討了小學德育教育開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并進一步對當前我國小學德育中開展幸福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根據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旨在為我國小學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小學;幸福教育;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就是圍繞加強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而進行的教學安排。基于小學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建設,真正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的根本途徑。針對當前國人幸福感缺失的現狀,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教育功能,按照素質教育下關于提升小學幸福教育的要求,讓小學生能夠在陽光下健康、快樂成長。

一、小學德育教育開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開展幸福教育是小學生成長發展的根本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強調學生情感需求,關注其身心發育,借助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確保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性質與主要任務是為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逐漸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與心理素質。小學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時期的學生,其自我意識和心理狀態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他們對于自我無法形成成熟準確的評價,一些學生基本能夠獨立生活,但需要他人在各方面尊重和信任自己,同時也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探究積極性,希望能夠積累和獲得更多經驗[1]。然而從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實際而言,其生理發展不能代表他們心理上的成熟,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尚不穩定,獲得成功體驗后往往過于夸大自身能力,容易驕傲自滿,而遭遇困難與挫折后又容易出現自卑心理,不能較快地從失敗中走出來。自尊心的發展若由于困難而產生挫敗感,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自信心的形成,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多一分關愛,真正做學生的朋友和心理健康的導師,用科學的方法及認真的態度,借助合理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樹立強大的自尊與自信。(二)開展幸福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隨著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其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教師應在這一時期強化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確保其全面健康發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小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培養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為目標的綜合性課程。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指導,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需求,引導學生形成多元化的人格,讓他們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方向,促進學生幸福感的提升。幸福教育屬于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幸福觀教育的目標旨在培育小學生感受和體驗幸福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了解何為真正的幸福。所以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幸福教育的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承擔重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能力目標加入了讓學生學會面對不同價值觀念以及做出準確的道德判斷。教師應借助這樣一門顯性的德育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注重引導學生對實際生活的認識與體驗,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同時認識到幸福是在學習和勞動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包含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涵蓋了小學生實踐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教師僅憑口頭講解難以達到其教學目標,很容易讓小學生產生厭倦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師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的思考和感受。換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借助理論聯系實踐,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小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幸福,讓整個課堂充滿趣味性,從而最終實現教學目標。(三)開展幸福教育是培養合格公民的根本途徑。對小學生實施幸福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其心理素質,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發展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合理融入幸福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讓他們形成堅強、自信、樂觀積極的性格,培養小學生逐漸形成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讓學生在實踐與體會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幸福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與學習獲得。如此一來,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我國小學德育教育中開展幸福教育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教育幸福終極追求論文

[摘要]教育是人類通向幸福的階梯,不僅因為教育幫助人獲得幸福所需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層面上關懷人的生活。它是一項“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精神涵養精神,以信念強化信念”的事業;讓人擁有平和的心態,堅定的信念和行動的智慧,達到人生幸福的境界。

[關鍵詞]幸福;教育;終極追求

哲學家們都承認: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費爾巴哈在《幸福論》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愛的動物,一切生存著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1]那么,作為人類通往幸福天堂的階梯,教育的本真熱愛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養幸福的人。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教育應該關懷人的生活,首先應該是關懷人的當下的生活,關懷此時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應當成為此時此刻的個體獲得幸福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教育的任務不是傳遞給受教育者多少知識,教育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傳遞中形成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杜威就說:我們經過教育過程而獲得知識,而這些教育過程不止單純的獲取知識和有關技巧形式,它們還企圖把所獲得的知識統一起來,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態度。因為一個人的心態就決定了他的生活狀態,決定了他對幸福的體會。幸福就是一種感受,一種心理狀態,一個源自內心的平和協調。狄德羅說:“在情感協調一致的情況下,具有強烈的情感就是幸福”。教育就是對人不可能“萬事如意”的生活的一種關懷,幫助受教育者發現生活的亮點,找到生活的幸福點,協調人們的期望和現實,內心和外在的矛盾,鼓勵人們從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孔子曾評價其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面對生活的困境,別人認為無法生存,顏回卻樂在其中,這樂是在看待問題的心態上。雖然我們再努力也成不了劉翔,但是我們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樂,關鍵我們以什么心態看待奔跑。當我們登上“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時,我們就獲得豁達、淡定和幸福的體驗。幸福就是一種精神的滿足,一種情感的釋放;我們的教育就是一種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認為:“學校的任務不僅在于教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在于給每個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2]

查看全文

師生共創教育幸福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在這熱情似火的季節,我們歡聚一堂,聆聽領導對我們的關懷,訴說我們對幸福教育的感悟,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已是倍感榮幸,能作為教師代表發言,表達自己的心聲,更是萬分激動。

曾經有心理學家對數千人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結果表明不是金錢、成功,甚至不是美滿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有兩個共同點: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同時他們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穩步地向目標前進。

我想我們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師這個職業的取得是偶然還是必然,是主動還是被動,只要你還在從事它,在作為謀生手段的基礎上,就應該努力把它變成事業,尋求價值和理想。尋求到快樂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的。

我認為,想要做一名幸福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在教學中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這種快樂會凈化心境,越來越感受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在我的筆記本里放著一張孩子們生日的表格,當天生日的孩子我總會給他們準備好一份小禮物,其實也就是一個水果凍或是一瓶牛奶,在晨讀或晚自習前分鐘我會讓全班孩子給他唱生日歌,最重要的是讓他回家給媽媽道一聲謝,我要讓孩子學會感恩。

查看全文

教育系統幸福教育大討論活動通知

各縣(市)區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學(幼兒園):

幸福是人類的天性追求,探索實施幸福教育是堅持教育“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精神,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優化教育教學全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熱情,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廣大教師職業幸福感,經研究決定,在全市教育系統廣泛開展“幸福教育”大討論活動,以推進探索建立幸福教育模式。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1、廣泛發動,全員參與。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要廣泛發動全體教師參與“幸福教育”大討論,必要時可吸納學生、家長參與討論、互動。

2、科學策劃,精心安排。討論活動在4月至7月份開展。各學校要圍繞“幸福教育”主題,結合今年“我奉獻、我幸福”師德主題教育活動,聯系學校工作實際,創設載體,細化內容,豐富形式,引導廣大教師結合教學、德育、管理等教書育人工作全過程,反思、探索、體驗“幸福教育”。

3、深化調研,匯聚思路。市教育局將組成綜合調研組深入各學校師生開展“幸福教育”調研活動。各學校要在鼓勵、引導教師個體反思、探索、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工作特點和優勢,探討本校實施“幸福教育”的路徑和特色。

4、明確要求,逐步深入。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干部要帶頭參加“幸福教育”大討論。要在廣泛開展討論的基礎上,引導教師形成書面的體會、感悟、經驗、教育案例等。市屬各學校每校選送3篇,各縣(市)區教育局選送10篇,于8月底前交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市直各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每人一篇于8月底交市委教育工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將對優秀文章結集成冊,并遴選全市各學校校級領導撰寫的優秀文章參加于今年12月份舉辦的“幸福教育”主題“校長論壇”。

查看全文

素質教育是孩子的一生幸福教育

有時我們看到媒體上播出學生在唱歌跳舞的畫面,下面打出一行字:“素質教育結碩果”。這使人們對素質教育產生了誤解。素質教育不只是課外娛樂,而是為了使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孩子一生幸福而開展的全方位教育。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命質量、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作為一個中學校長,我認為,學校要提供給孩子利于提高未來生活質量的知識和能力,使他們在知識層面、精神層面都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未來發展作好準備。

因此,不要爭論素質教育要不要搞,而要考慮怎樣搞,怎樣把孩子、整個國民的素質提高上去。我們西城外國語學校有一個校訓:熱愛生活、分享智慧、享受挑戰。這里舉一個例子:分享。

今天的孩子有些不懂得“分享”,原因是什么呢?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不像我們過去,兄弟姐妹好幾個,家庭生活也不那么富裕。學校組織去春游,一個小組五個同學,就一根甘蔗,在巖石上掰成五份,甘蔗汁都流光了,舔舔手指頭,照樣心里甜滋滋的。現在我們學生春游,坐在轎車里,一車的同學看著,自己掏出大蘋果就“咔咔”地啃,心中缺少了他人,不懂得分享的快樂,這是一個缺憾。

但這不怪孩子,因為他們一生下來,家里就沒給他們提供分享的機會,沒有這個“場”。在家里吃、穿都是獨一份,玩也是獨一份,全家人都圍著他一個人轉,家庭沒有給他分享的機會,他們就不懂得要和別人分享。

學校教育,就是要給他們提供這個“場”,準確說叫環境。讓他們在學校里,互相關照,分享智慧,分享快樂,同時也分享痛苦。有“分享態”的孩子將來工作起來就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就能和他人和諧相處,處處想著別人,而沒有分享態的人將來就不好生存,因此我們提出讓孩子學會分享。

查看全文

高校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探討

摘要: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健全的人,幸福課肩負著不可或缺的責任。21世紀,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的積極心理學(幸福課)運動日益聲勢浩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要借鑒國外學者的實踐經驗,但更應該直面困難,在高校建立一套中國本土化的幸福課,以期達到預計效果。

關鍵詞:高校;通識教育;幸福課;困境;本土化

1引言

通識教育有著古老的過去、年輕的現在和無限的未來。說它漫長,是因為通識教育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很長,研究文獻也多如牛毛;說它年輕,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它才開始出現在我國大陸學者視野中,并且逐漸被大家所關注、引用和實踐;說它無限,是因為通識教育的發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識教育”最初是由英語的“general-education”翻譯而來,該概念經歷了不斷發展和演變。因為它的理念與某一時間段的“大規模計劃經濟建設”目標相違背,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學者的批判,但是隨著經濟體制轉型和中國融入世界,狹隘的專業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通識教育逐漸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識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與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它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希望通過學習統整的知識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使受教育者從“專才”變“博才”。正是認識到了通識教育的優點,所以眾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度逐漸提高。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如果要取得良好的通識教育效果,就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其中,幸福課作為必修課中的其中一門,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務。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十八大之后,我國在政治上的主題從“和諧”社會過渡到“幸福”社會。“幸福”這一概念已經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幸福”已成共識。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的物理環境、人文氛圍,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學校承擔著提升大學生幸福感,幫助他們獲得幸福感的責任。[1]

2幸福課的研究背景

幸福課,又稱為積極心理學。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著三個使命:第一,治療心理疾病;第二,幫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完善;第三,發現并培養人類的卓越才能。但是當國外一些學者檢索1887~2000年以來所有有關心理學文獻上的研究主題后,所有人驚呆了:關于焦慮的文章有57800篇,關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歡樂的僅有851篇,關于幸福的有2958篇,居然是關注抑郁、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的論文出現了14次,才會出現一篇關注快樂、幸福等積極情緒的論文[2]。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將自己的精力花在了治療心理疾病上,所以以馬丁•塞利格曼為代表的一些心理學家,發起了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運動。五千年前,中國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育這一過程中,本來就應該是快樂和充滿樂趣的,并且關注人類的潛能和優勢的。在這種理念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堅定地站在了一起,最終誕生了傳授積極心理學的幸福課,其定義為: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關注人類優勢和幸福,幫助人們快樂和幸福的課程。

查看全文

知識教育與個體幸福研究論文

[摘要]教育對“知識”的誤讀,會導致對生命的扭曲,進而可能給個體帶來不幸。“知識幸福觀”是對知識教育的一種新認識,它不僅實現了物性、功利和威權知識教育機制的轉換,而且深化和明確了知識教育“以人為本”的真正內涵。“本真”的知識教育必然是回歸生命本性、以個體生命幸福為旨趣的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個體生命幸福的所有問題都能通過知識得到完滿解決,面對知識,只有恰當地、有限度地表達自己的期望,才能準確地把握實踐的方向與任務。

[關鍵詞]知識;生命;個體幸福;知識幸福觀

教育作為一種“成人”的活動,勢必關涉對知識的理解,知識教育中個體幸福的缺失和對個體生命的漠視其實是一個問題(個體“生命幸福”問題)的兩個方面。“現代社會充分發展了理性、科學和技術,生產了無比多的信息,但我們還是很缺乏真正的知識,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可以換個角度提問:現代社會生產了大量的財富、物質和所謂的知識,還產生了結構嚴密的各種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權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種社會福利和先進技術等無數種利益和好處,可是為什么就不能增進幸福?財富、技術和享樂的瘋狂發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錯誤替代物,它們把人們的思想引向生活的細枝末節,而掩蓋了更要命的根本問題,即人的幸福和人類的命運。……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機就是人類命運的危機和人的幸福危機。"[1](P6)生命雖頑強,卻短暫,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尤其不多。人為什么“求知”?知識和意義能夠等同嗎?知識和幸福能夠對換嗎?什么價值才是知識最重要的價值?如何理解知識才能彰顯知識之于幸福的意義?知識教育到底應該給予個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導向呢?

一、個體的“知識”性存在

個體是一種“孤獨”的存在。“作為獨特性的存在,人總是孤獨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對于某一個人來說,可能給予他很多東西,但是惟一不能給他的就是‘又一個’他自己。當代的克隆技術最多也只能給予一個人生理上的‘又一個’他自己,而不能給予一個人精神上的‘又一個’他自己。所以,人,生命,就是惟一,就是孤獨,它從我們出生的時候就伴隨著我們”[2]。由于沒有任何特殊的本能,對有限本能的依靠并不能滿足個體生命存在與發展的需要,為了走出這種惟一和孤獨,個人必須向他人開放,必須借助于自身的“知識”與他人交往,進行“信息”交換以超越自身的存在局限,克服生存的壓力并從中獲得認同、歸屬和安全感。個體的生命發展不可能憑空進行,常常需要依賴于“知識”才能展開。

據此,個體的“知識”性存在,首先指知識蘊涵的精神能量(食糧)是個體生命幸福的基礎性要素。個體生命成長就其過程本質來看,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識的精神能量通過種種活動(教與學),在個體之間(師生、生生等)實現轉換和創生的過程。其次,知識價值問題是個體幸福的基礎性問題。知識具有提升個體生命價值和創造個體美好人生的可能。換言之,對個體潛能的開發,對個體發展需要的滿足,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知識價值構成個體生命的基礎性價值。再次,個體主動、積極地投入各種知識學習,是個體幸福的基礎性保證,也是個體生命個性的有效體現途徑。

查看全文

小學班主任德育的幸福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來,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大家已逐步開始重視在小學生的德育教學工作中滲透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教育了。班主任在班級中,扮演著引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在學生與學科教師方面發揮著紐帶作用。作為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重要內容之一,其工作質量針對學生的學習、思想等均起到關鍵影響。在傳統模式下,小學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的并不順利,實際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在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必須打破以往固定的德育教育模式,爭取在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中逐步突出幸福感。而就小學生自身對德育課堂的認知而言,很多小學生都沒有真正地在德育課堂中感受過幸福感,因此,小學班主任要結合課堂幸福感優化自己的教學,以生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小學生。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幸福教育

德育教學工作對于班主任和小學生來說,只有雙方都在德育課堂中感受到了平等,才能夠激發班主任和小學生之間更多的心靈和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以此,入心入行,激發教育活力,小學班主任和學生才會在各種各樣的教學課堂中感受到幸福教育的重要促進作用。針對小學生,能否對其開展行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班主任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施者,能否充分發揮出班主任的作用并結合學科優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至關重要。立足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本文結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訴求,對提升小學德育教學課堂幸福感進行策略探討。

一、班主任結合幸福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課堂幸福感

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來說,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的教育重擔都落在小學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必須逐步在自己的德育教育課堂中漸漸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了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思想道德品質過程中的幸福感,小學班主任必須革新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幸福教育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導向,逐步優化自己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對于學生來說,班主任作為指引人,更多的是從自主教育的藝術和技巧上來進行管理。特別強調的是,管理并不等同于控制,而是釋放,當對學生釋放的過程中,可以自然而然的形成自主管理。作為班主任,不僅是教書者,育人者,更是一個好的老師的素養和班德的維度。在身為老師的身份下另外的班主任的身份,也就是這樣的道理。老師們需要深刻意識到,小學是學生們人生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他們在此階段肩負著去引導和幫助學生們成長的責任。因此,在小學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對小學生進行正確而有效的引導教育,關鍵成否事關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興亡。而小學學校作為培養祖國未來接班人的主要陣地,必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們在學生的人生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班主任在真正的小學德育教學課堂中,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不同的模擬生活體驗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幸福教育興趣。例如,小學班主任可以在自己的德育教學課堂中開展小學生是否應該在超出自己經濟能力范圍的基礎上對貧困地區進行捐款。很多小學生在為貧困地區進行捐款時,其捐款能力主要是依賴父母,并非是小學生自己勞動所得。那么此時,小學班主任就應當引導小學生進行思考,是否要依靠父母對那些貧困地區的學生進行資助扶持。此時,小學班主任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應當對小學生進行勸解,使得小學生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范圍內進行捐款,比如自己平時節省的零花錢等等。或者鼓勵學生捐出自己的玩具衣物等來代替錢財。只有通過這樣的教育,小學生才會感受到自己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對他人進行幫助的,因此就會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二、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化發展,保障學生的幸福感

查看全文

幸福教育理念探析及啟示

摘要:著名關懷倫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內爾•諾丁斯是當代德育界巨匠,她從關懷倫理的視角,對“幸福”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和解讀,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理念。文章從幸福的內涵、幸福的來源、幸福是教育的目,以及諾丁斯幸福教育理念對我國教育的啟示四個視角進行了探討,以期對今后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方向。

關鍵詞:內爾•諾丁斯;幸福教育;理念探析;啟示

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話題,追求幸福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經驗種種》一書中指出,如果我們要問:“人類最主要關心的是什么?”人們應該聽到一種答案是“幸福。”幸福在一定意義上指美好的生活,而教育承擔著關于人的發展和美好生活實現的使命,毫無疑問,教育是事關人類幸福的重大問題,值得教育者做深入的研究。

一、幸福的內涵

世界著名的關懷倫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內爾•諾丁斯是當代德育界巨匠。諾丁斯認為,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喜悅快樂與穩定的心理狀態,她認為我們對幸福的理解不僅是簡單的給幸福下定義,而是我們怎樣給人們帶來幸福,以及帶來了什么樣的幸福。她指出“幸福既有規定性的一面,又有開放性的一面。”規定性層面即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對“幸福”下的不同的定義,這反映出了先人所處的不同時代對幸福的追求,為當時人們追求幸福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對幸福的理解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這些規定性的幸福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諾丁斯認為,應該給“幸福”一個空間,而不是條條框框的限制。開放性層面即幸福會受到很多內部或者外部因素的影響,所以不應該過多地關注“什么是幸福”,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給別人帶來幸福”,這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不僅僅要關心學生智力的發展,還應該立足開放性的思維,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幸福快樂地成長。

二、幸福的來源

查看全文

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方法研究

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是一種教學思想和理念,它的旨向是讓學生在幸福中學習語文,在學習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吸收知識。幸福感教育目的明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享受語文學習,享受課堂學習;有助于讓學生在感受幸福中培養創造幸福的能力,發現生活意義與價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并努力為實現人生價值、感受幸福而奮斗。

一、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一)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的內涵。對于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的理解可以先從幸福感、幸福感教育入手,總體而言就是,人類對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而產生的內心滿足愉悅感,由此可感知,幸福感教育是指因在教育各方面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內心滿足感。綜上,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學科特性、教學目的以及學生自身情況,依據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際,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皆可以輕松愉悅的學習成長體驗。(二)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的特征。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與教學技術的進步,現階段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已是教學發展的一個趨勢,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受教育者知識,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學習思想觀念進行健全完善,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的特點主要有二方面,一是開放性,具體體現在授課環境、授課手段與授課內容的開放共享與提升完善;二是合作性,具體指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式合作學習、表演式合作學習與分工合作式學習。

二、中學語文幸福感教育的現狀分析

當前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幸福感教育缺失現象不容小覷,仔細探究其原因包括諸多方面,需要系統分析、認真反思與總結。(一)教材迷失。中學語文教材迷失包括諸多方面,主要體現在選文體裁、選文內容以及選文主題。選文體裁方面,教材缺乏合理性,體裁過于集中,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部分單元存在講求文體相同或相近的現象,這樣雖然有利于學生把握文體知識,但是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選文內容方面,教材缺乏時效性,內容較為陳舊,沒有完全做到對教材內容的及時更新完善;選文主題方面,存在高大上,缺乏親民情懷等,總之,對此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二)課堂迷失。課堂迷失主要表現在中學語文課堂沉悶,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沉悶現象的出現既有教育者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師的語言較為枯燥,且對學生沒有足夠的關注,另一方面可能是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對于師生互動問題,教師應該在自身授課的語言、行為以及情感等方面進行反思,并積極作出改進。(三)教者迷失。教者迷失主要表現在中學語文教師在問題設計、教學方法方面存在迷失。比如說在問題設計方面,難度把握不到位,存在應試化的現象;在教學方法方面,或者重視授課形式而忽視授課內容,或者重視陳述教導而忽視對學生的間接引導,不切實地考慮學生的感受,而一味地進行單向傳授。(四)學生迷失。學生迷失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學習觀念上存在的問題,一是受教育者存在“重理輕文”的想法,不重視語文而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學習語文;二是受教者存在應試的想法,為了考試而學習語文,想要一蹴而就;

三、是受教育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