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探討

時間:2022-12-12 09:20:23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探討

摘要: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健全的人,幸福課肩負著不可或缺的責任。21世紀,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的積極心理學(幸福課)運動日益聲勢浩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要借鑒國外學者的實踐經驗,但更應該直面困難,在高校建立一套中國本土化的幸福課,以期達到預計效果。

關鍵詞:高校;通識教育;幸福課;困境;本土化

1引言

通識教育有著古老的過去、年輕的現在和無限的未來。說它漫長,是因為通識教育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很長,研究文獻也多如牛毛;說它年輕,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它才開始出現在我國大陸學者視野中,并且逐漸被大家所關注、引用和實踐;說它無限,是因為通識教育的發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識教育”最初是由英語的“general-education”翻譯而來,該概念經歷了不斷發展和演變。因為它的理念與某一時間段的“大規模計劃經濟建設”目標相違背,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學者的批判,但是隨著經濟體制轉型和中國融入世界,狹隘的專業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通識教育逐漸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識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與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它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希望通過學習統整的知識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使受教育者從“專才”變“博才”。正是認識到了通識教育的優點,所以眾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度逐漸提高。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如果要取得良好的通識教育效果,就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其中,幸福課作為必修課中的其中一門,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務。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十八大之后,我國在政治上的主題從“和諧”社會過渡到“幸福”社會。“幸福”這一概念已經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幸福”已成共識。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的物理環境、人文氛圍,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學校承擔著提升大學生幸福感,幫助他們獲得幸福感的責任。[1]

2幸福課的研究背景

幸福課,又稱為積極心理學。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著三個使命:第一,治療心理疾病;第二,幫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完善;第三,發現并培養人類的卓越才能。但是當國外一些學者檢索1887~2000年以來所有有關心理學文獻上的研究主題后,所有人驚呆了:關于焦慮的文章有57800篇,關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歡樂的僅有851篇,關于幸福的有2958篇,居然是關注抑郁、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的論文出現了14次,才會出現一篇關注快樂、幸福等積極情緒的論文[2]。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將自己的精力花在了治療心理疾病上,所以以馬丁•塞利格曼為代表的一些心理學家,發起了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運動。五千年前,中國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育這一過程中,本來就應該是快樂和充滿樂趣的,并且關注人類的潛能和優勢的。在這種理念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堅定地站在了一起,最終誕生了傳授積極心理學的幸福課,其定義為: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關注人類優勢和幸福,幫助人們快樂和幸福的課程。

2.1國外研究現狀

幸福課在國外的最初實踐者是馬丁•塞利格曼,他于1970年返回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1999年開設了與快樂和幸福相關的課程。后來其他一些精英學校,如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惠靈頓公學等也相繼開始了相關課程。但是廣受大家矚目的一位學者應該是泰勒•本-沙哈爾,他于2006年在哈佛大學開設了幸福課,選課人數由最初的8位,到最后都超過了王牌課程“經濟學導論”,成為了哈佛大學選課人數最多的課程,有著傳奇色彩。且該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為依托,用鍛煉、反思、記錄、冥想等實用和可操作的方式讓學生找到幸福的方法。[3]與哈佛大學的幸福課相比較,英國的頂尖中學惠靈頓的幸福課不采取講座形式,而是結合了傳統團體心理活動課、宗教體育、體育鍛煉、個人、健康與社會教育,以及瑜伽和冥想等眾多元素,教會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關注身體和心理健康,控制不同的情緒,以及怎樣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這兩所學校的實踐都取得了成功,對社會和世界的影響力極大。

2.2國內研究現狀

幸福作為一種主觀感受,與心理學有著天然的關系。我國早期有關幸福的研究都是從心理健康這一領域展開的,如20世紀80年代,楊彥春、何幕陶、朱昌明、馬渝根、周建初等學者進行的幸福感研究主要研究的就是老年人精神心理。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逐漸擴展到對城市成年人、運動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幸福研究。[3]這些研究為之后的幸福課開設打下了鑒定的基礎,但是心理健康只是幸福課研究的一方面。真正意義上幸福課的研究應追溯到2007年,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的年會主題是“幸福與教育”,自此以后掀起了一個研究幸福與教育的學術高潮。浙江大學、云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幸福課”,開始了幸福課的實踐應用。[4]

3目前幸福課的困境

中國國內對幸福課的研究,與國外相比較,起步晚,成績少,教學實踐缺乏政策、經費、人才、工具、教材等支持,所以目前呈現以下三個問題:

3.1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度和認可度不高

盡管通識教育已經提到了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對其的理解還存在著表面化、片面化和狹隘化的現象。第一,調查表明,大部分教師和少數學生以前從未聽說過“通識教育”,一些學生是上了大學以后通過課程設置和相關通識教育手冊才初次接觸,一些教師是從網絡、書籍和報刊等媒體通道得知的,所以對通識教育的內涵理解不清。第二,高校通識教育大多數是從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這兩方面展開和普及的,最終的考核一般通過課程論文來進行考查,導致教學質量偏低。這就造成了學生對所有開設的通識課程即使充滿興趣,但是重視度并不高,抱有應付的僥幸心理。第三,由于我國的通識教育是由文化素質教育引發的,而教育部并沒有明確認同和推動通識教育,這種微妙的關系使得一些高校在推行通識教育時“猶抱琵琶半遮面”,使得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在實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5]

3.2缺乏對幸福課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

國內高校目前普遍開設了與幸福相關的課程,但對于這門課程的建設原則、建設內容、教學模式等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研究也很少。[4]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庫”中檢索以“幸福課”為主題的近年的研究論文,2006年為7篇,2013年為45篇,2014年為50篇,2015年為180篇,2016年到目前為止為69篇。雖然呈緩慢增長的態勢,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研究主要針對于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針對課程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在理論和實踐這一層面,我們做得完全不夠。3.3對有中國特色的幸福課研究較為薄弱幸福課作為一個舶來品,探討研究如何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是急不可待的事情。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人民的精神寄托和人文品格。但因為國內缺乏對幸福課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所以目前大多數高校開設的幸福課都在借鑒國外成熟的內容和方法。但是,國外幸福課的設置是基于西方人的社會生活和價值取向,所以我們在借鑒的同時,需要根據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構建出本土化的幸福課。

4高校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課程的構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養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通識教育應該得到真正的重視。當然,如果過分夸大通識教育的作用,認為其是高校教育的全部,這樣的大學也將難以生存,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應該相輔相成。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幸福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發掘自身優勢,通往幸福的彼岸。針對以上的三個問題,我們應該:第一,重視通識教育,將通識教育體系合理化,提高通識教育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建立一套通識教育保障體系。第二,從理論層面上,展開對以大學生積極人格為導向的幸福課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探討;從實踐層面,高校可以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所以心理測評、素質拓展和團體輔導等不失為恰當的方法。第三,構建本土化的幸福課,不僅可以結合學者與時俱進的研究結果,更可以建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基礎上。綜上所述,高校的通識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幸福課的實施,旨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解釋幸福的能力、獲得幸福的能力,最后形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更加接近“幸福”人生。

作者:范紅艷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艷秋.普通高中開設幸福課的實踐與反思[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40-41.

[2]陽志平,等.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

[3]李端陽,陳琪.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研究現狀述評[J].文獻資料,2013(1):79-80,83.

[4]朱玉茹.幸福課研究現狀及“中國式”幸福課的初步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3):86-89.

[5]龐海芍,等.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