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學結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7:3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幸福心理學結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幸福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1

長久以來,心理學作為一門臨床醫學,更多的是用于診斷和治療,它更關注人們的消極行為和負面情緒。統計顯示,過去的心理學論文更多的涉及焦慮、抑郁、壓力、恐懼等生活不幸的方面,而忽視了要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不僅僅是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更多心理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學的關懷與指導。20世紀末期,美國興起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的心理學思潮,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MartinE.P.Seligman倡導了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顯示平常人也有興趣去發現有價值的、正確的和使人進步的事物。反映了人類最有效的本能,誰能成功地適應環境并學習技能。雖然有困難,但心理學仍然能解釋這類事實,而絕大多數人也過著有目標有尊嚴的生活”。“積極心理學試圖敦促心理學家采用一個更開放更欣賞的角度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Seligman先生在積極心理學導論中提出“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積極主觀體驗、積極的個體特征、積極的制度體系的科學,當人們感到生活缺乏價值和意義時,積極心理學促使人們提高生活質量,免于異常狀態。”對這些“異常狀態”的高度關注過多占據著心理學研究,其結果導致心理學研究陷入了一種缺乏積極特征的模式。希望、智慧、創造、面向未來、勇氣、靈性、責任和毅力被忽略了。Seligman先生從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基礎上,研究狗對電擊的反應,發現了習得無助現象,進而提出了習得無助和習得樂觀。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動物身上,在人身上也普遍存在。當人面臨不可控制的情境時,如果發現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就會放棄努力,產生消極情緒和行為,這就是習得無助。而習得樂觀也如此,這兩個理論的運用對抑郁癥的治療取得了有效成果。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和樂觀(happiness)。研究人員發現,影響人們獲得主觀幸福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穩定原因(如人格特征、社會關系等),另一個是易變化的原因(如社會環境、突發事件等)。也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獲得主觀幸福感的途徑、方式和持久性方面存在差異。另一個重要研究是樂觀,可以通過Seligman的測量樂觀問卷、歸因風格(ASQ)問卷、兒童歸因風格(CASQ)問卷測量人的樂觀程度。樂觀讓人們看到更多的是事件好的方面,讓人產生快樂的情緒,有效地抵御抑郁、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二、心理健康教育新視角

近些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大量事實表明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采用“消極心理學”的方法。學校和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出現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出現心理異常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對絕大多數的學生教師關注度較低。職業院校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即使沒有出現明顯的心理異常狀態,他們就真的不需要老師的關注了嗎?事實上是大量職業院校的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對未來感到迷茫、很少感到幸福。學生表現出來的狀態是玩手機、上網、看電視劇、打游戲,學習不積極,衛生習慣差,紀律渙散。心理方面表現出了不夠自信、失落感強、偏執、叛逆心理嚴重等現象。針對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現狀,積極心理學為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打開了新視角,提出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加入教學目標中,注重學生潛力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把提高積極心理情緒的內容加入教學內容中,培養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人才。從價值取向上培養正能量并具有積極價值觀的學生。形式上,職業院校不再充當“救火員”的角色,轉而將重心放在提高人們的“防火”意識,防患于未然。這就需要構建職業教育的積極模式,既要對異常狀態的學生進行治療,又要對正常狀態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二者平衡,雙管齊下。在職業教育中引入系統的心理健康課程,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去選擇課程內容,提供積極的教學環境,注重讓學生體會到幸福感,關注未來,養成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快樂。同時,還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中,運用積極的心態提高教育的效果,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開展積極的班級文化建設,增加課外輔導活動。

三、心理健康教育實例分析

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運用到職業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凸顯出職業教育的人文關懷。本文通過七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例分析。第一課:心理學無處不在。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的第一次課,課程的目的是進行心理健康課程團隊建設。教學是針對職業院校一年級學生開展的,他們剛剛跨入校門,來到全新的環境,對周圍的同學和校園仍然感到陌生。通過課堂活動促進同伴之間的關系,引導班級同學相互認識,增加團體凝聚力,增強集體意識。課程的開展從學生的現狀入手,讓他們把對自己的了解寫下來,主動和不認識的同學打招呼,并寫下同學的名字,通過bingo、通關游戲讓原本不熟悉的學生快速熟悉起來。課程增強了學生的適應性,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了基礎。第二課:生命的意義——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是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一課,我們的學生也許從來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課程首先從書本的選擇題開始,再轉到生命中的選擇題,激發學生的動機。接下來,在一段舒緩的音樂背景下,讓學生進入回憶,從外在世界逐漸轉向內在的體驗。最后,讓學生寫下生命中最珍貴的五樣東西,再逐次割舍,從內引發思考,思考自己內在真正的需要及其意義。課程促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重建,為自己主導自己的人生做好鋪墊。第三課:我的目標我的夢想———目標是夢想的航向。課程的用意是教導學生要面向未來,讓學生推動自己的理想和實現理想的過程。用“幸福”作為課程的引入,讓學生期許“心想事成”帶來的幸福感。通過一場虛擬的“價值拍賣會”和各式各樣的拍賣品,讓學生感受到這就是一場人生的拍賣會。拍賣結束時,有人心想事成,有人滿是遺憾,就如同當生命結束時一樣。課程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把握機會過好自己的人生。第四課:我們的小家——寢室關系。職業院校中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的同伴關系,也就是寢室關系。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穩固的親情和友情是人們戰勝壓力、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法寶。課程的目的是增強同伴之間的信任感與協作感。通過“盲人”游戲,讓扮演盲人的學生明白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渴望得到幫助的時候,讓扮演啞者的學生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而同伴關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在這個信任之旅的過程中體驗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第五課:學會傾聽———傾聽的藝術。傾聽是人際溝通中最有效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傾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課程通過“我說你聽”的游戲,讓學生明白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地傾聽不僅要聽見,還要聽清、聽懂。傾聽有五心,誠心、專心、用心、耐心和應心。第六課:時間管理———管理好時間就管理好了生命。職業院校的學生從未將時間當回事,他們總是在游戲、電視劇、網絡中荒廢度日。課程將時間比喻為銀行賬戶,突出時間無法積蓄也無法失而復得。將生命比喻為格子,過完一年就拿掉一個格子,突出時間的有限性、生命的短暫。教導學生使用時間管理優先矩陣,合理安排時間,從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時間管理。第七課:生涯規劃———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認識你的生命的彩虹。課程通過霍蘭德測試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和自己興趣、能力、素質更匹配的職業方向,從而更有效地學習。

四、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開拓了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野,讓教育者可以站在一個更開放、更廣闊的高度來開展心理教育。規避了心理健康教育只關注“消極”情緒和心理異常的誤區,在心理問題的治療和預防上做到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文章中的心理教育課程實例的開展,收到了良好的初期效果。再次印證了在職業教育的管理中引入積極因素的重要性。營造積極的氛圍、創造積極的文化、關注學生的優勢、發掘學生的潛能、和諧交流等積極管理模式的應用將會使我們的職業教育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杜小溪 單位:成都鐵路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1]江雪華,申荷永.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評估與干預中的運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7,1(15):99-101.

[2]曹新美,劉翔平.從習得無助、習得樂觀到積極心理學:Seligman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4):562-566.

[3]陳紅,宋穎惠,顧凡.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15(12):1113-1114.

[4]張倩,鄭涌.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03,23(87):6-10.

篇2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進行幸福內容、幸福觀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幸福感,激發和喚醒人的幸福意識,在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時,培養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幸福教育理念”就是讓教育與幸福相連,讓校園成為守望師生幸福生活的福祉領地。通過一系列活動,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師生提高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領教師、學生過一種幸福的校園生活。

2.“幸福教育”理念下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依據積極心理學理論,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斷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促進整體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形成健全人格。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對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意志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探索途徑

良好的“興趣、習慣、方法”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是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的。因此,我們把“幸福教育工程”的三個落腳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作為學區增強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主線,并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

(一)開設心理活動課

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是我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我們就在學區范圍內開設了此課程。它是以學生的成長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為主線,以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為主要內容,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以正面教育為主的活動課程,輔導目標重在發展、預防。

在教學內容確定的基礎上,通過“活動、明理、互動、升華”等環節設計,采取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的系列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觀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活動:通過小游戲、音樂欣賞等暖身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心理活動課情境。給學生創設出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為進入活動主題進行了有力的鋪墊。利用講故事、學生表演、投影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

明理:通常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充分感悟。體驗與感悟是心理課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達到育人的目的,學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時,自我認識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互助:同學之間結合實際分析自身情況,形成自我認識,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等。

升華: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達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通過實踐及調查統計顯示,心理活動課已成為學校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之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學區提出“教師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并對全體科任教師提出:“突出學科特點,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全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宗旨,開拓性地推行教學新理念,即在幸福教育理念支持下研究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

1.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能

教師通過營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特別是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等引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探究新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念,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能。

2. 三個“落腳點”,奠定學生幸福生活基礎

結合“幸福教育工程”,我們提出了三個落腳點――“興趣、習慣和方法”,各校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學習策略的指導。我們采取“兩結合、一制定”加以落實,即:把興趣培養與學習任務結合起來;把培養習慣與教學任務結合起來;制定“興趣、習慣、方法”的實施方案加以落實。

學區黨總支定期聽取學校校長落實此工作的匯報,將其納入校長的考核范圍,進行專題匯報……經過四個學期有計劃、有步驟的落實,很多學校的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隨之而來的是學習成績的提高。

3.深挖學科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落實三個落腳點的同時,我們還要求每位科任教師結合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意志力和群體意識等的培養。例如:語文課通過對優秀文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高尚情操的同時,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心理狀態;英語課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協作和交往意識;數學課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等。

(三)開展班級團體輔導

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從2006年起,學區十分重視班主任這支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開展預防性和發展性為主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學生們在“傾聽”“同感”“判斷”“商量”中達到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進大我,使大我與小我在和平相處中并進發展,體現出學校“心育”的教育性、發展性、預防性。

(四)綜合實踐課

活潑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學校的多種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調查訪問、參觀、拓展訓練、社會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交往、合作、戰勝挫折等心理品質。

(五)學校心理咨詢活動

小學生的心理咨詢是心理教師根據學生的求助情況,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知識,通過與學生討論、談話等方式,給咨詢的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指導的過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問題與根源,改變其不正確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提高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問題的能力,并產生情感、認識和意志上的變化,從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響,達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增進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對學生進行補救性和適應性的輔導外,我們還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啟發學生依靠自身的內在力量,預防、克服和排解心理問題,同時注重對學生在學習和自我方面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潛能開發。心理教師利用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小學生存在的問題,采取系統脫敏法、認知重建法、宣泄疏導法、贊賞激勵法、民主對話法、自我教育法等,對學生進行輔導。對正常的學生,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開發學生潛能,使心理咨詢室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對學生開展咨詢的同時,也對教師和家長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

(六)與家長、社區通力合作,開展“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和社會教育是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向家長介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科學的親子互動方法,介紹為孩子創造良好家庭環境的技巧。知心姐姐盧勤為我們進行了“家校配合,共同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講座。各學校開展家長參與的親子運動會,全校師生和家長社區代表參與的六年級“感恩畢業典禮”。

三、完善機制

(一)成立心理核心組

針對各校心理教師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學區發揮資源優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小組,加強橫向學習與交流。2006年3月,學區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組正式成立。通過學習、教研與交流等形式不斷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為營造幸福校園,提高師生幸福感提供了人員保障。

(二)發揮學區指導功能

1.自我學習活動,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

學區及各校為每位干部和教師配備了三本書,即《幸福教育論》《教師的幸福感》和《積極心理學》。教師們利用業余時間,閱讀書籍,撰寫讀書心得,為工作實踐積累著豐厚的理論知識。

2.交流與論壇活動,感悟“幸福教育”的真諦

利用每周校長例會時間,學區進行“幸福教育”理論學習與探討,從“內涵解讀”到“實踐構想”,提高校長們對“幸福教育”的理解;舉辦全體中層以上干部參加的“幸福教育論壇”會,提高大家開展“幸福教育”的認識,并在實踐操作上達成共識。

(三)注重教師專業發展

開展說課做課、導師帶徒、校本教研、專題培訓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與能力,引導教師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和享受的心態從教。

(四)開展活動,內化幸福教育

學區通過開展“我談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案例”及“幸福教育論文”征集、演講等系列活動,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使教師有效地把育人理念有機地融合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教師們的業務與技能。

(五)課題引路,逐步提高師生的幸福指數

科研課題的研究能提升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層次,提高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此我們組織教師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北京教育學會等的課題研究。如學區組織各校參與了中央教科所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學習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學模式”課題的研究。

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學區先后多次組織干部和教師參加由中央教科所孟萬金、張彩云等人主講的積極心理學培訓。通過培訓、學習,強化教師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思考和處理教育教學的策略與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帶動教師遇到問題時一切從積極出發,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和解讀問題;用積極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思想澆灌積極的心靈;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態度塑造積極的人生。

(六)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三里屯小學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較早的學校,參加了北師大國家級課題并承辦了“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區級現場會,專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充分肯定。

西壩河三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學校以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詢室的建設為突破口,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在該校召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發展項目。

(七)制度做保障

為了確保幸福教育理念下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提升學校心理教育水平,學區通過制定課堂教學評優制度、幸福教育工程評價制度、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學流程管理要求等推動幸福教育工程的落實。

四、效果體現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區“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學生收獲了開展幸福教育帶來的快樂

1.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加強。主要表現是學生的學習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為現在的主動探究。在與家長進行信息反饋座談會上,許多家長談到了學生在家學習時的變化。很多家長說:以前在家與孩子談學習,多半是一扭頭就走,現在家長與學生共同交流,彼此分享孩子學習的得與失。

2.學生學會了探索,逐步掌握了學習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學習的自覺性得到提高,學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幸福。

3.學生嘗到了落實“三個落腳點”所帶來的好處,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如近兩年來,我學區的教學成績逐步提高,各種抽測成績87%以上的學校超過區平均分。學生拿到了開啟幸福的金鑰匙,感受到了學習的幸福與快樂。

(二)教師逐步體驗到了工作的幸福

1.教師們的心理專業水平得到提高

我們積極參加由區指導中心組織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例》編寫工作,該書已于2007年由新時代出版社在全國范圍內發行。

2007年,我們組織教師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組織的新課程心理活動課優秀教案評比,我學區有23名教師分別取得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

2.心理科研成績顯著

學區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論文和案例評選活動,如參加“健康杯”評審活動、中央教科所舉辦的征文評比以及市區教育學會舉辦的征文活動,學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獲得國家級別獎項的有338人,市區級的100多人。

3.教學成果突顯,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區品牌

近四年來,我學區及所轄學校參加或承辦國家級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3次,承辦北京市心理現場會2次,區級2次。做心理活動課和班級輔導課33節,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

學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先后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代科學教育》等雜志刊登。《現代教育報》曾三次宣傳報道過我學區開展心理活動課情況,對我區教師的課給以詳細報道。

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心、干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區8所學校全部被評為朝陽區心理健康教育先進校。其中,7所學校成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校。學區先后在全國、市、區內做過典型經驗發言,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心理專家俞國良、北京市教委德育處領導的高度評價,發揮了在朝陽區、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典型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區品牌。

(三)帶動了學校特色項目的發展

幸福教育帶動學校特色的發展,目前學區8所學校校校有特色,如新源西里小學的“普特融合特色”、三里屯小學的攝影特色、黃胄藝術實驗小學的藝術特色等項目在市區乃至全國產生影響,另外,學區建立了教輔中心,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個性發展、健康成長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

(四)推動了學校良好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篇3

甘肅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高中文化課“優秀生”與“后進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比研究》就10項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全面調查,結果發現,當前中學生學習壓力排在第一位,情緒不穩定,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焦慮、強迫癥,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嚴重心理問題。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究竟如何解決?通過積極情緒的研究,筆者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能夠快速有效地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興趣、能力和成績,盡可能減輕學生沉重的心理負擔。

1 積極情緒的定義

Russell認為“積極情緒其實很簡單,就是當事情進展得很順利時,你想微笑時產生的那種好的感受。”Lazarus認為情緒的認知理論認為積極情緒就是因為意外得到獎賞或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取得進步時產生的感受。當積極情緒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筆者認為,簡單點理解,積極情緒就是積極行為產生的良好感覺。

2 積極情緒的功能

在積極情緒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研究是積極情緒的“拓展――構建”功能(簡稱擴建功能)。筆者認為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擴建功能主要為:

2.1 有利于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認知能力

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心理學家哈洛克曾用實驗證明:對學生來說,由于受到表揚而引起的喜悅、快樂、得意等積極情緒,可促進其智力發展。另外,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學生能否高效學習,不僅與課堂教學模式、學習習慣等有關,還與積極情緒體驗有關。積極情緒可以擴張視覺注意的范圍和思維的多面性、深刻性,因為人們的視覺系統會受誘導情緒的影響,當個體處于積極情緒狀態時,人們的視覺皮層能處理更多信息。不僅如此,積極情緒還能有效組織人的認知活動;使人的認知活動范圍更廣、流暢度更高、靈活性更強。希爾(Hill,2004)等人的研究證明,積極情緒體驗的個體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面臨的任務,從而保證個體在特定任務情景中能做出最有效的反應。

2.2 有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有利于積極人格的培養

積極情緒體驗可以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學生對疾病的抵抗力,更有助于個體的生理健康。通過實驗發現,積極情緒可以提高人們對感冒等疾病的抵抗力。生理學證明,積極情緒具有幫助個體從消極刺激影響中恢復的功能,積極情緒確實具有促進個體從偏態回歸常態的作用。積極人格的培養是一個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過程,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情緒體驗更容易和個體的先天氣質特點發生內化而形成個體特有的積極人格,所以積極心理學把促進個體積極情緒體驗作為培養個體積極人格的最主要途徑。

2.3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主觀幸福感

中學生最大的負性生活事件是中高考升學壓力。中高考就像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個學生的頭上,對每個學生造成無形的壓力,而緩解這種壓力的最好辦法是積極的學習體驗。學習體驗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最主要因子。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體驗不到積極情感,久而久之必然厭倦學習,成績必然會下滑,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會降低。經常能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自然會恢復,主觀幸福感自然而然就能提升。很顯然,這有利于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符合新課改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的。

3 積極情緒的誘導策略

3.1 師生關系中積極情緒誘導的策略

(1)營造積極氛圍策略

積極情緒研究發現,人們在與親朋好友(自己喜歡的人)相聚時和諧的氣氛能對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是創設積極氛圍的主要途徑。任何時候,教師是學生的良師也是益友,不要把自己當成權威領導,只有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和他(她)是民主平等的,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自然產生。課堂上教師應該教態親切自然、面帶微笑,語言精煉幽默、抑揚頓挫。整堂課給學生的感覺應該是積極、活躍、融洽而又令人難忘的,在這種氛圍下上課的學生、聽課的教師都會覺得是一種享受。

(2)真心交互策略

尊重、關心學生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營造融洽師生關系,同時促使個體改正自己缺點和不足,從而取得進步、走向成功。教師要發自內心地想幫助學生,為學生好,而不是刻意做給學生看的。具體細節表現為:課堂提問學生特別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提問面要鋪開,各個層次的學生盡可能都有帶到,每節課至少要隨機提問三分之一的學生,連續三節課內每個學生都要提問到,當然問題要量身定做,結合學情課前設計好,同時課前也要準備課堂學生可能產生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多用“請”字,對于問題回答不出來的同學可以增加提示,實在回答不出來,仍然要微笑著請其坐下思考,過段時間后盡可能不失時機地繼續創設機會請其回答。

3.2 教學組織中積極情緒誘導的策略

(1)變換環境策略

環境的新異變化更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利于積極情緒的獲得。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教師經常帶學生到操場、公園、社區等開放的空間去上課,教學效果非常好,其實這對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創新思維都是非常有利的,從本研究來看,至少對積極情緒體驗的獲得是有利的。筆者認為物理學科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是充滿靈氣的,結合教學實際,物理教師完全可以嘗試著帶學生到最適合教學的場地去。筆者曾經嘗試著帶學生到實驗室、圖書館閱覽室、校園內草坪上、甚至于到社區去上物理課。例如探究牛頓第二定律等課完全應該到實驗室上,而帶電粒子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一課就讓學生到圖書館上網找資料或借書查閱;自由落體等拋體運動課就到開放性的場地例如草坪上去研究,讓學生分組做抓直尺、拋帶孔,的裝滿水的水瓶實驗、研究水龍頭滴水等,而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等課更是可以帶學生走進社區、公園,分析秋千的擺動、摩天輪、過山車等,最后還要求每個學生利用雙休日自制水流星、寫篇小論文等等。

(2)學生主動學習策略

高中新課改強調學生要主動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確實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想方設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即使在教室上課,課堂也盡可能要靈動些,可以多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例如合作討論學習、組內討論,組間共享(組內討論后、每個小組出代表陳述本組觀點,供全班共享)、兵教兵(學生上臺板演、分析)等,結合學科特色,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更是要能開就開,沒條件也要盡可能自制教具創設條件,實在不能開的,盡可能要通過電腦Flash模擬、課后學生網上查閱等形式彌補。

新課改也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鑒賞、體驗、感悟和想象,以及這種個性化感受、見解和啟示的 發表、交流和分享,而盡量避免所謂的“標準化”、“統一化”的固定作業和答案。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增加學生的選擇權,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要增加學生課后自己支配的時間,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和多樣化的理解;鼓勵和引導學生質疑、猜想、討論、交流、反思、批判、發表、創造等等。筆者在學生的作業選擇上一直很有彈性:減少“規定動作”(規定作業);增加“自選動作”(選作參考書或寫學習心得體會等),增加雙休日選擇性作業:自己根據自身情況或需要選擇“作業”,例如可以到教師處拿講義做,也可以寫小論文、搞小制作、畫知識樹等,每周校本課程時學生展示,共享交流。同時不定期地開展生活中的物理學科知識競賽、趣味物理實驗比賽等活動。實踐下來,我班學生物理成績非但沒有落后于其他班,反而往往遙遙領先。

3.3 教學內容上積極情緒誘導的策略

(1)激趣策略

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人們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對某事或某人產生興趣隨之產生的就是積極的情緒體驗。人在濃厚興趣狀態下所學習的知識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如果學生經常能在課上被激發出興趣,久而久之這種對教學內容的好感穩定下來,對這門學科就會產生樂學情感。

筆者曾經教過一名學生,他把物理學習當做是最大的樂趣,高二升高三暑假里居然做掉了2本厚厚的參考書,平時更是經常拿清華北大狀元易錯題寶典和奧賽題目“考驗”教師,最后高考高分考上了哈工大,現在于哈工大攻讀研究生。另外該班還有16個學生對物理都是非常感興趣的,高考考分都在130分以上,最后都考上了一本名校,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作用。

(2)體驗成功策略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加渴望。教師要承認學生差異,同時要幫助學生縮小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成功,從而激發積極情緒體驗。如此一來便能形成良性循環;成功一愉悅一努力,促使學生加倍努力,使優者更優,使弱者不弱。

每個學生對物理學科擅長與否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這種評價是建立在大量學習成敗體驗上.的,成功經歷積累越多的孩子越認為自己是物理學科的特長生。這些成功經歷包括課堂提問的回答正確率、教師給予的肯定與表揚、作業的正確率、實驗的成功率、考試的進步等等。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盡心備好學生,分層次提問。作業布置也要分層次,最好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出不同的題目。這樣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機會多了,對物理學習的熱情和良好的自我評價也就上來了。

3.4 教學評價中積極情緒誘導的策略

(1)診斷激勵性策略

筆者認為除了最后的高考是帶有明顯的評價功能外,其他大小型考試特別是作業都應該體現診斷和調節激勵功能,通過診斷要找到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究竟是學習態度、學習動機,還是學習方法上的問題,診斷出問題后應指出學生調節的方向,在學生糾偏的過程中要善于捕捉學生表現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增強積極情緒體驗,堅定學生信心,促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同時教師評價的視角也應該有所變化,例如,即使某學生題目做錯了,但其選擇的方法是其他同學沒有嘗試的,那么就應該肯定這位同學的創新精神,課堂提問等其實也應如此,這樣的評價帶給學生的情緒體驗就遠比常規課堂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給予的“對”、“錯”評價來得積極。

(2)主體性評價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評價問題越來越成為改革實施的“瓶頸”問題。一般情況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側重于學業評價,評價主體是教師、學校和社會相應的組織,學生處于代測的客置,我們稱之為他評。從現代學習教育理論角度看,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積極開展和研究學習的主體性自我評價,從學生的角度來研究學生如何評價和管理自己,將評價的主動權放給學生,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的必要途徑。

高中教師首先自己要意識到學生自評的意義,同時能夠積極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開展自評活動。要教學生在自評活動時進行正確的歸因分析。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如果沒有進行正確的歸因分析很容易迷失自己、進而再次放棄自己。筆者讓學生每次作業后或者錯題訂正后都要分析原因,從主觀努力程度以及學習方法上找原因,絕對禁止學生找“我笨”、“我本來就不好”等之類的原因,這樣一來,學生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例如:這個題目之所以做錯,是因為物理課上教師講同類型題目時我開小差了;這次考試沒考好主要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夠、沒有注意復習等等。

篇4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可以有效地運用于教育領域,也可以促進對傳統課堂的改革。傳統課堂往往強調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及時糾正錯誤、改正問題、克服缺點,而積極心理學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提升課堂幸福感。 

解釋風格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主要概念,是個體對為什么這件事會這樣發生的習慣性解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里格曼提出了解釋風格三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而教師課堂評價語言往往是其解釋風格的具體體現。所以,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索如何用積極的解釋風格優化課堂評價語言,從而改善課堂心理環境。 

一、積極解釋風格的評價語言在課堂中的影響力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會直接影響課堂效果。積極的解釋風格形成的課堂評價語言對課堂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從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來說,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更能帶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能更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中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學生帶著積極情緒進入課堂,能更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出自己的學習潛能。 

從教師的主導作用來說,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更能提高教師對課堂的牽引力。教師的教學情緒會直接影響課堂質量,積極的解釋風格能幫助教師形成樂觀的教學情緒和課堂語言,發揮出對課堂的主導作用,自然而然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從師生關系上來說,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有助于形成心理相容的課堂氣氛。語言是師生課堂互動的橋梁,運用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互相接納的課堂氛圍。同時,也能提升師生的課堂幸福感,在積極的體驗中進行教與學。 

二、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三維度表現 

教師的解釋風格體現在課堂評價語言上,參照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將其劃分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是永久性 

擁有消極解釋風格的人認為自己總是會遭遇不好的事,且壞事會永遠影響自己的生活。而擁有積極的解釋風格的人則認為挫折只是暫時的。體現在課堂評價語言上,例如,當對待一位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時,消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是“你從不認真聽我講課”,而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是“你這節課沒有認真聽講”。前者用了“從不”,一定程度上片面地、以偏概全地評價學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后者對學生的批評指向“這節課”,更具有針對性。而當在課堂上表揚學生的優秀表現時,消極解釋風格課堂評價語言是“你這節課表現很不錯”,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是“你的表現一向令老師滿意”。 

總的來說,在永久性這個時間維度上,積極的課堂評價語言會將學生的優秀表現指向為永久的,而將學生較差的表現指向為暫時的。 

二是普遍性 

普遍性是空間上的維度,體現在課堂評價語言上,比如,課堂上部分學生吵鬧違紀,影響課堂紀律,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是“部分學生請遵守課堂紀律”,而消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是“請大家遵守課堂紀律”。這細小的差別在于,“部分”是將批評的對象具體化,而“大家”卻把批評的對象擴大化。這對于遵守紀律的學生來說,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運用消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會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教師忽視了他們的表現,認真卻得不到肯定。 

相反,當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時,積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會肯定學生身上的普遍特質,就是將優點擴大化,比如“你很聰明”“你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而消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只是肯定了學生的其中一種特定的品質或表現,比如“你數學很好”,“你這次測試準備得很努力”。相比之下,前者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評價度和肯定度更高,根據皮革馬利翁效應,這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高期望,從而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是人格化 

在一次課堂測驗中,學生的成績普遍偏低,學生的課堂情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時教師很有必要對這次測試進行分析和小結,積極解釋風格的評價語言是“試卷的難度偏高,一定程度上讓測驗成績不理想”或者“同學們準備不充分影響了測驗狀態”,教師的解釋風格傾向于外在化,即歸因于外部原因以提高學生的自尊心。相反,消極解釋風格的課堂評價語言是“你們知識掌握得不好”之類的,傾向于把原因歸結到學生內部因素,長期運用這種課堂評價語言,學生會感受到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自尊降低。所以,人格化維度其實就是指教師的歸因方式。 

三、優化課堂評價語言的措施與做法 

剛剛介紹了課堂評價語言的三維度,但并不是意味著讓教師在課堂上只運用積極解釋風格的評價語言,而是要以此為理論依據優化課堂評價語言,其措施與做法如下。 

(一)加大課堂表揚的“廣度”和“寬度” 

“廣度”就是將學生優秀表現的持續時間延長化,比如“你們一直讓老師驕傲”“你的表現總是讓老師滿意”等,運用“一直”、“總是”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品質,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持久關注,在今后的課堂學習中更愿意表現出優秀的一面,并且,也會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優秀表現是具有永久性的。 

將贊揚的對象擴大化,就是加大“寬度”。比如“最近大家的學習狀態很棒”“這次測驗讓我看到了整體的進步”,課堂教學的對象是班集體,對班級整體的肯定有利于形成班級內部積極向上的良性氛圍,提升班級凝聚力。依據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原理,優質的班級整體會促進學生個體的進步,使集體中的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整體是優秀的,也促使其規范自身學習行為,以最佳的狀態參與課堂學習。 (二)注意課堂批評的“具體性”和“針對性”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批評教育時,應該明確地指出是哪種行為和表現,比如“這次的作業在基礎題練習上錯誤率偏高”“你這堂課走神了”。通過將批評內容具體化,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具體在何處,給學生改進的方向。 

在課堂上,表現不佳的一般是個體或部分,教師不能因為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而全盤否定整體,教師可以使批評的對象更具有針對性,比如“只有部分同學在這道題目上計算錯誤”,而不是“這道題目我們班同學做得不好”。對班集體的否定會影響學生的課堂情緒,他們會感覺自己所在的集體很糟糕,影響課堂效率的提升。 

(三)有選擇地課堂稱贊與批評 

的確,積極的課堂評價語言會促使學生有積極的情緒,敢于探索和掌控,但是如果無條件地進行贊揚或贊揚泛濫,反而會給課堂教學帶來兩個不利影響:一是學生會變得很被動,因為學生會認為自己不論做什么都會得到稱贊;二是學生無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教師真心的贊美所帶來的喜悅。所以,最重要的一點,稱贊程度要與學生的成就相匹配。 

批評會妨礙學生的積極情緒,教師批評過多會使學生對課堂產生恐懼感,久而久之,還會產生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在課堂上不管如何學習都得不到教師的肯定。所以,在積極心理學看來,課堂上的批評應該慎用。并且,在批評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和感受,對待不同的學生要選擇不同的批評方式,注意個體差異性。 

(四)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歸因 

學生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學生的情緒體驗。比如,在課堂上,學生對新知識不能很好掌握時,有些學生會歸因于自身智力原因,這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低,自我效能感下降,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參與課堂學習。對于這種歸因方式的學生,教師可以用適當的課堂評價語言進行積極引導,比如“新知識難度較大,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或者“今天同學們精神欠佳,影響了對新知識的學習”等,把其歸因于外在因素,讓學生不要過分貶低自己,維持學生對課堂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錯時,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應該引導學生將優秀的表現歸因于學生自身的努力,比如“因為這段時間同學們的刻苦努力,這次課堂測驗成績不錯”,肯定學生內在的積極品質,提高學生自我評價,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 

篇5

論文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隨著各種壓力的漸增,人們發現人類疾病譜正由傳染病向慢性病方向發展,相應地醫學模式也由原來的純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一門新的學科——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健康心理學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為人們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務。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健康的心理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地位必將會越來越重要。雖然心理學界對心理學今后發展趨勢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樂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必將會受到千千萬萬人重視,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種是悲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有一個長遠的過去,短暫的歷史和一個茫然的將來”,認為心理學即使再過10年也難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現代人要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可以說,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曾經有一則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講的是一對男女朋友約會,結果男朋友遲到了。當女朋友問及男朋友遲到的原因時,男朋友回答說他找心理咨詢師咨詢去了。如果這件事情分別發生在中國和美國兩個不同國家,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如果在中國,女朋友可能會立即揮袖而去,認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國,女朋友聽說后則會喜出望外,因為男朋友能夠去看心理醫生既說明他非常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這雖然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但卻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心理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中國,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并不懂得運用心理學知識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對心理學抱著一種錯誤的偏見。中國人往往習慣于把“心理障礙”與“神經病”聯系起來。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剛成立時,由于考慮到該校的研究生樓較為安靜和隱蔽,較適合開展心理咨詢,于是把心理咨詢中心設在了研究生樓里。不料研究生樓里的研究生們紛紛向校領導反映意見,強烈要求把“心理咨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詢中心”的牌子掛在研究生樓前,別人還以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從這一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連知識層次較高的研究生們都如此看待心理學,更何況一般的老百姓呢?

當然,這只是20世紀90年代初國人對健康心理學的認識。近十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不斷普及,人們對心理學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對自身身體的認識也有了長足發展,認識到健康不僅是純生理的健康,它至少還應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應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統一。同時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必然會導致人們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導致高的心理發病率;導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調;導致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失調,人的身心失調;導致所謂的"現代文明病"的出現。而要使這些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就必然要讓健康心理學知識參與進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日趨劇烈的社會競爭,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人們的心理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聞目睹不少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而影響了學業的正常完成。如大學生小A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后,由于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平時沒有用功學習,大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時他只好作弊,不料當場被老師發現并因此而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如果他掌握一點健康心理知識,能夠及時調整心態,也許這次處分就不會對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遺憾的是,他選擇了自暴自棄,結果他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同時出現了幻聽、幻視等嚴重的心理障礙,無法繼續學習,只好自動退學。又如大學生小B是院學生會的一名學習部長,學習成績一般。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女大學生小C并一見鐘情,但表白時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遭拒絕后不久,當他去檢查本院學生到課率時,一位老師竟當著他的面說:“這么差的成績,居然還是學習部長!”遭拒絕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視,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結果當天他就從宿舍樓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業的失敗、情場的失意、朋友的背信棄義、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輕則患上心理病癥,重則走上輕生道路。所有這些表明,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調節自己的心理,則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響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種說法就是把沒有明顯的疾病癥狀,但又感身體不適(如緊張、疲勞、胃痛、頭疼……)的身體狀態稱“亞健康狀態”。據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現代人生活壓力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大。所以說,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現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還是影響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這種智力學說卻無法解釋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為什么有的人在校時是尖子生,進入社會后卻一事無成?為什么我們對某些人一見面就有好感,對某些人一見面卻產生反感?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困難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淪、一反常態,而有些人卻能保持輕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國心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人生成就的影響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則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他因素主要指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樂觀”、“人際交往能力”等這樣一些非智力范疇的個人心理因素已經在美國企業界倍受重視。而“情商”這一美國心理學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美國心理學家高曼認為“情商”主要由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驅策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的反應能力所組成。如美國“創造性領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些高級主管人員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無能,而是因為人際關系的缺陷。因此,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加登納認為:“一個人最后在社會上占據什么位置,絕大部分取決于非智商因素。”可見,人們要獲得人生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懂得如何調節情緒,如何培養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

曾經有人指出:心理學的發展一般要經過點綴品、調味品和必需品三個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健康心理學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人們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壘,王甦,等譯.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篇6

[論文關鍵詞]高師 公共心理學課程 內容改革 文化

一、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心理教育是“文化過程”

文化“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具體一點說,文化涵蓋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觀念、規定……簡單的說,把人變成人、化成人就是文化”。文化包括了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培養、發展人的教育屬于文化的制度層面,源自于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并轉化為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具體觀念形態的課程屬于文化的物質層面。教育是文化的子系統,教育是傳遞、傳播和創造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文化通過教育實現人類知識和經驗的保存和發展,也促進了人的發展。在這里,文化、教育、個人是一種“生動的循環”,教育“以環繞個人周圍的客觀文化為材料,使個人心靈獲得適當的陶冶”,同時,也“使已有的客觀文化體系,由于個人心靈的不斷介入,得以更為生動的發展”。教育作為一種為培養個人人格精神而進行的文化活動,包括了文化積淀、文化傳遞和文化的再創造三個有機過程。通過文化的積淀使以前的文化傳統得以保存,通過文化的傳遞使這種被保存的文化被注入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形態,從而再創造出新的文化。更為簡單地說,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但既非單純的文化傳遞,也非單向知識獲得的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在積淀、傳播文化的活動中再創新文化,并把人的內在力量誘導出來,將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使人的心靈得以陶冶。

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是高師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亦是一種文化活動的具體形態。其過程既是傳遞、傳播文化的過程,亦是對文化進行選擇、重組和改造的過程。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如何進行選擇、重組和改造,既受政治、經濟和教育自身的制約,同時又受到文化本身特征的制約。

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整合性源自對文化的選擇

從文化學的視野看,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是復合的整體,教育的目的則在于教會兒童在不同的人類文化共同體、不同的符號世界之間進行交流、溝通。人作為動物也就意味著他是兩個世界的公民:不僅生活在物理及現實的世界里,還生活在理想及可能的符號宇宙里。文化作為一個復合的整體則有著多元性與多樣性的特征。一個事實是,多元文化主義強調文化多元性的價值,反對把一元主流文化視為唯一合理和正確的,倡導所有文化群體和各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價值的平等性成為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種社會思潮而備受追捧。學校教育課程主要是觀念形態的文化,要把它組織轉化為學校課程時就需要對其進行甄別及規范的整合、舍取,析出最適合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文化要素成分。這些要素成分要在整體上反映文化的全貌,學生只有接受全面完整的文化才能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才能獲得全面完整的發展。這些要素成分要綜合反映出文化的歷史特征和時代特征,學生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文化要素。

毫無疑義,教育的文化使命這種內在規定與文化的多元生態使高師心理學課程的建設面臨著挑戰。用單一的文化價值觀去統一學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用“普通心理學”+“教育學心理學”內容拼湊成一本《心理學》教材也顯得不合適宜。打破心理學學科分支理論體系的藩籬,以高師生當下與未來文化生活為著眼點,用多元文化的視角去整合心理學學科內容,既是教育對文化選擇在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中的體現,也是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

三、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本土化是文化模式差異對教育課程制約的化解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羅絲·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被整合的過程。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些文化特質被選擇、吸收,漸漸規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并被強化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另外一些文化特征被抑制、排除、揚棄,失落了整體意義和價值。文化的這種內聚和整合就逐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理想,一種心理和文化模式。文化的這種內在結構及其特征的穩定形態稱之為文化模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一個獨立的文化世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價值意義。源于古希臘文化,以宗教神學、科學技術、經濟學、法律為基本結構特質,以宗教、自然、物質、法律為價值取向的西方文化,與發端于封閉的黃河流域的千年儒家文化,以個體農業和宗法家庭為基本結構特征,以土地、道德和禮教為價值取向的中國文化顯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現代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期間還有過一段波折。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對西方心理學的復制、推介與跟隨。一方面,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和作用下建構起來的,這意味著人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置身的文化環境。很多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其實亦只是一種假設和猜測,具有或然性。更直白地說,西方心理學也不過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一種本土心理學,其學派和理論反映的是西方人的核心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源于文化傳統,西方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力圖追隨和模仿相對成熟的自然科學,試圖研究發現并推介具有普遍性、適用性,超越其本土文化的心理學知識體系,這種學術霸權可能造成其他民族心理學學術思想與教育實踐自主性的喪失乃至被殖民化。

同樣,我國高師公共心理學開設時間不長。在不少高校里,教師教育專業的心理學還被視為“不那么專業”的公共課。綜觀近年來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版本不少,但推介西方心理學理論方法的居多,能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教材并不多見。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本土化的路徑之一是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資源。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心性心理學”、“人性理論”,我國眾多先哲對人的心理、人性有著不同的解說。而這些心理理論在西方實證心理學看來未必很“科學”,但中國歷史文化心理資料的介紹終究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師范生學會建立心理學與文化、社會資源的關聯,這可能是心理學尤其是高師公共心理學研究方法、范式的一種轉向。路徑之二是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與中國教育傳統、具體教育實踐的結合。其必要性無需贅言,核心乃在于對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教育實踐結合點、生長點的找尋。

四、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拓延性是文化變遷在課程中的應然要求

文化變遷就是文化本質性內容的增加或減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的結構性變化。文化變遷主要是通過文化積累和文化突變兩種方式來實現,文化積累就是文化的保存和增加,表現為一個漸變的過程;文化突變是指文化結構性變化,是文化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質的飛躍。文化變遷是一種永恒的社會現象,只有經過不斷的文化變遷,文化才能得到創新和進步,社會才能隨之不斷發展。教育與文化密不可分并處于一種“生動的循環”,文化變遷特別是出現文化突變時,作為教育傳遞、傳播和創造文化的載體——學校課程也必然要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變革,唯有如此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從文化的視角看,教育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促進人“文化化”的活動。當今,一方面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大爆炸,人類文化變遷劇烈。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產物的人也被深深烙上了時代印記。在此背景下,高師公共心理學進行自覺的文化擇優汰劣,在課程內容上進行拓延,構建起具有新的文化結構與特征,能使高師生理解掌握并促進其社會化的內容體系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應然要求。傳統的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明顯存在著兩個問題:精致的空洞與解決已解決的問題。當然,日益精細化和專門化是所有學科發展的趨勢,但把心理學學科發展的路徑作為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選擇的邏輯,其結果是由于沒有對研究結論的梳理和概括又缺乏對具體歷史文化時空下人的關注,這樣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就成了一堆無序的“碎綢布”,精美而空洞。傳統的高師心理學內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大篇幅地講授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人類認知理論。當然通過這些基礎內容的學習讓高師生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掌握認知策略是必要的。但問題是,高師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并不等于他們獲得了必要的生活技能,高師生掌握了教育心理規律能順利地從事教育教學并不意味著他能幸福和快樂地生活。因此,喚醒高師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幫助高師生心理自我完善應是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的拓延而不是遺漏。

五、文化學視野下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基本框架

狄爾曾指出:“在文化定義的最核心之處是一種習得的無意識(或半意識)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中并得到加強,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個人的經驗。”課程作為教育對文化選擇的具體形式,既有著承載文化的功能,亦將形塑著人。因此,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目標亦應該是多元化。蔡笑岳等學者就認為其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和技能的職業發展目標;能服務于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發揮現實心理生活指導作用的現實指導目標;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人類自我認識目標。具體地講,通過高師公共心理學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掌握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教育心理規律;學會預防青少年消極心理與行為的發生,引導青少年建立完整人格;激發師范生個體內在力量,陶冶自己的心靈,喚醒自我價值感。

基于以上目標,高師公共心理學應徹底打破過分追求所謂體系完整、結構統一的傾向,在心理學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心理學學科內容的整合與拓延。應該以心理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高師生心理自我完善作為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的三維架構建立起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內容體系(如圖1所示),不應該再是一個在心理學分支學科間徘徊的“流浪兒”。筆者以為,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體系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導論

介紹心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方法,主要研究領域以及趨勢,旨在為以后具體內容的學習提供一個引導性與概括性的支架。介紹心理的生理基礎,重點介紹腦的功能與遺傳基因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將當前腦科學以及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整合進來,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內在聯系、學科前沿等內容。

(二)認知編

主要圍繞認知能力尤其是高級認知能力,將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基本認知成分融于遷移、問題解決、有效學習等綜合知識框架中,既有助于學生透徹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全面的認知,也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保證。

(三)動力編

主要包括需要、動機等理論,著重介紹動機的內在機制及影響因素,并結合實際分析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該部分將教育心理中的學習動機規律以及學生自身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動機整合到課程內容中。

(四)人格編

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內容。將圍繞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群體能力差、氣質、性格差異與不同個體能力差、氣質、性格差異兩條主線分別展開,并結合教育分析如何因材施教。

(五)發展編

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青少年心理矛盾與教育、青春期心理發展特點、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該內容將整合吸收發展心理學的有關內容,拓延并充分關注大學生的現狀與需要。

篇7

論文摘要:中職學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如何促進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已成為中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闡述了中職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以期對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整個中職德育工作提供參考,達到提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勢比較嚴峻,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著他們將以什么樣的面貌跨人社會,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承受各種心理壓力和處理心理危機的能力,是中職學校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中職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和措施,為中職學校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參考,對于中職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和中職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符合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級功能,即初級功能、中級功能和高級功能。初級功能主要指通過心理衛生健康知識的學習,消除心理障礙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中級功能主要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應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高級功能這樣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要促進個體的發展與完善,這主要體現在通過心理教育與訓練幫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識自己的潛能和價值,使各種心理素質達到最優化,成為健康、自主、和諧、具有創造性的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從維護心理健康逐步轉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培養,在未來社會,人們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識水平將會有新的提高,獨立的個性、健全的人格、重視個人價值、人與社會的和諧、對幸福的體驗和追求、充分發揮個人的心理潛能等將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對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在人的內部存在著一種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要,這個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他有一種內部的壓力,指向人格的統一和自我地表現,完全的個別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但每個人的潛能得到發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班杜拉說過,能力不是固定資產,彈性極大,關鍵在于怎樣發揮它,也就是說一旦學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潛能被充分發掘出來時,就會成為一個馬斯洛所描繪的自我實現的人—一種具有很強的獨立民主意識、很強的創造性、智力充分發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這的確是心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體現職業心理教育的主線

    職業心理教育是根據國家建設中所需人才的特點及學生個性心理各方面的特征,給予適當的有關職業方向性的指導,使其了解某些職業需要什么樣的個性心理品質,適合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等等,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確立職業定向,做好心理準備,并按照職業的要求和特點培養有關方面的素質和才能。由中職學校的本身的培養目標所決定,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應以職業心理教育為主要內容,學校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增強自身素質、積極參與競爭的觀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參與競爭的勇氣,又要有做好參與競爭的準備,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求職的基本方法和機器,擁有競爭的實力,使自己在競爭中提高。因此,在職業心理教育中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氣質、性格、興趣等個性特點,結合社會需要和有關職業信息,幫助學生選擇適當職業,通過職業心理教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氣質,在職業選擇時,盡量要考慮所選職業和崗位與自己氣質特點的適應性,但也不要過于強求其一致性,明白在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氣質可以發生變化并逐漸適應工作環境和職業要求。通過職業心理教育,使學生懂得人的性格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在求職擇業以及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應努力克服消極的性格品質,發揚積極的性格品質。

    三、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應加強教育的針對性

    (一)根據年級特點,實行分層教育

    根據不同年級層次,體現出主體性原則,著眼于學生心理的整體發展,有側重地進行教育。一年級新生主要是適應性教育,應幫助新生盡量多地了解學校的方方面面,盡快適應新環境,根據新的環境的特點調整自己行為,克服自卑,悅納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許多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源在更早的時期,因此,在新生人學之際進行心理狀況普查非常必要,利用各種心理量表,通過測量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重點登記備案,堅持追蹤調查。可以考慮在一年級開設心理衛生保健課,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和自我激勵的能力,以便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邁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二年級學生主要是人際交往教育和專業學習心理教育。他們心理波動小,這時應讓他們了解、激發主動樹立良好心理品質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克服交往障礙,提高交往技能,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正確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樂觀豁達.積極進取。老師可以向學生傳授心理發展類的課程,如《性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供不同需要的學生選擇學習,側重心理發展教育,激發他們的內在活力。

    三年級主要進行職業角色教育。大多數學生隨著畢業的臨近會感到即將步人社會的心理焦慮和心理危機,學校應加強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向工作,引導學生求職時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學生樹立扎根基礎,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理想,腳踏實地地追求自我價值的發揮,增強學生承受挫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確保畢業生健康人格發展。可開設《擇業心理》、《社會心理學》等,目標是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學會做人,終身發展。

    (二)針對學生性別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針對中職女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采取講座、輔導等形式對她們進行適合女性心理專題教育,重點傳授一些心理知識、心理調試方法,并進行專門的心理訓練,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學習、交往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學會自己妥善地解決。如了解一些青春發育中的性心理衛生問題,了解青春期常見疾病的防治,學會正確對待性角色,學會保護自己。幫助他們清楚男女的生理差異和心理差異,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點,但總體發展沒有高低之分,樹立自尊、自強和自信,使心理教育更為細致周到,講究教育策略。

    四、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活動澡程為主

    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心理發生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規律,是全面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應擁有與其他學科同樣重要的地位。心理學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的以發展和預防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宜多樣化、靈活化。教師根據心理知識并圍繞學生特點組織相應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提高心理素質。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可參與制訂計劃,參與設計活動,參與自由討論,充分開放自己的心靈,在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助、他助活動中實現學生心理互助的目的。

篇8

【關鍵詞】大學生 獨生子女 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1-0070-02

獨生子女是指獨生子或獨生女,無同胞兄弟姐妹,或無同父異母、同母異父、收養的兄弟姐妹。獨生子女除了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外,沒有兄弟姐妹這層關系,因此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帶有自身的特點。[1]80、90一代特定人口的成長與發展,以及一切與他們有關的現象和問題也一直為整個社會所關注。這些在特定歷史條件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他們熱情、自信、好勝,求知欲表現欲強,不服輸,敢作為。同時他們也表現出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容易沖動,不善控制,人際關系緊張,與周圍的人經常發生矛盾沖突,對他人不能充分的愛護和關心、尊重與理解,經常表現出唯我獨尊、自我中心、主觀褊狹等不良性格。這些不良的個性、行為特征隨著他們走上社會將進一步顯現。提高獨生子女幸福感對于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更好塑造獨生子女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相關概念辨析

1.幸福感的含義

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的心理狀態。[2]

2.獨生子女成長發展與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研究源自1958年生活質量概念的提出。在心理學的幸福感研究領域中,well-be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iness基本上通用,一般譯為主觀幸福感,主要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3]主觀幸福感的特點:第一,主觀性。大學生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經歷、學習、生活等設立了幸福感的標準,在此過程中并未受到他人的干擾。第二,可變性。隨著經歷的變化、閱歷的增長,其主觀幸福感也會改變。第三,整體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學生獨生子女對幸福感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在各個方面都要求提高滿足程度。

二、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

1.主觀方面

(1)自尊。在調查中,我們發現70%的大學生獨生子女不求他人的幫助。因為自尊而不愿承認自己的缺點、弱項,也不愿意請求他人的幫助。父母的積極關注的每一種表達都傳達給獨生子女他或她值得被關注的意思,這直接使獨生子女形成高度自尊。僅僅是因為得到了大量的關注,大部分獨生子女都認為自己優秀。在這種高度自尊感的驅使下,帶給獨生子女大學生正面的影響是他們會盡其所能達到目標,同樣,也會使他們在挫敗后情緒低落、自暴自棄等。也正是這種高度的自尊感嚴重地影響其幸福感。

(2)自戀。似乎獨生子女的一切都無法逃脫父母的注意,所以,他很容易認為世界上的其他人也在同等程度地關注自己,因此他會感覺自己格外重要。但是走入大學,脫離了父母的關注,沒有人會再像父母曾經那樣給予投入的、甚至有時是壓迫性的關注的事實。沒有人像父母一樣對他著迷,對他印象深刻,沒有人認為他如此特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剛進大學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會比非獨生子女高很多,但是大三大四獨生子女的自信心就與非獨生子女相當,甚至不如非獨生子女。這種強烈的反差,導致2/3的獨生子女幸福感下降。

(3)成人化。研究證明,獨生子女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成人化,這并不一定和他們父母的聰明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有關。他們的父母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他們為孩子朗讀兒童讀物(相比其他人,更多的獨生子女報告說自己在學前期有人為他朗讀兒童讀物),他們跟孩子說很多話,結果,獨生子女更多與成人而不是與其他孩子模仿學習語言。而且很多研究證明,整個童年期,比起其他的父母,獨生子女的父母花更多的時間與他們在一起。根據一項分析,獨生子女的母親跟孩子的互動是其他多子女父母跟孩子的互動的兩倍多。[4]然而,也正是這樣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學校朋友群比較單一,他們更愿意和獨生子女相處,因為在他們看來非獨生子女在很多方面顯得比較幼稚,與獨生子女相處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2.家庭因素

(1)依賴。父母及親人多年來無微不至的照顧,讓獨生子女大學生早已形成一種依賴思想,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然而,在大學里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處理,即使告訴父母也只能通過電話、電腦和信件間接地得到幫助。很多時候,會感到無助、難過,甚至產生強烈的戀家情緒。這些消極的情緒長期存在不僅影響學習,嚴重者甚至造成心理疾病,造成幸福感下降。

(2)獨立。獨立,在大學期間獨生子女大學生表現得比非獨生子女大膽,創新思維強,工作中更有魄力,學習能力以及做事能力強。但是“獨立”過了一定的程度則近乎于孤僻。獨生子女從小習慣了沒有兄弟姐妹的生活,獨自去上學、獨自看書、獨自看家、獨自逛街等等。這些習慣帶到大學,他們依然喜歡獨來獨往,缺乏團隊精神,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別人的感受。久而久之,與同學就產生了距離感,而自己深陷其中還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強烈的孤獨感,更加排斥學校的生活、同學。

(3)壓力。在調查中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壓力比非獨生子女的壓力更大。從小到大,他們的一切活動都受到了父母的高度重視,他們也是父母唯一的“希望”,父母傾其所有地對他們付出,當然,父母也希望他們能成龍成鳳。一方面,父母盡其所能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們也嚴加管教自己的“獨苗”,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的期望長大成才。因此,獨生子女從小就背負了巨大的壓力,害怕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而受到批評,進入大學后,又擔心自己的表現不能讓父母滿意。這樣的壓力主要是來源于父母缺乏教育經驗,由于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獨生子女一般為中國的第二批獨生子女,父母在對其進行教育時,可以借鑒的例子并不多。父母也不是獨生子女,所以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尺度,過高的要求造成了孩子壓力過大,有時適得其反。

3.社會因素

在當今中國,獨生子女人處于少數,社會對獨生子的關注度并不高。疏于對獨生子女的了解,提到獨生子女,通常人們的定位是自私、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等。獨生子女被強制地貼上這些標簽,好比一場比賽,還沒正式開始,就已經慢了一拍。在找工作或與人交往中,獨生子女往往因為這一身份而受到別人的懷疑,很多情況下,他們必須要比別人更努力、更優秀才能得到同樣的待遇。

4.學校因素

學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客觀環境,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許多高校在教育思想上過多注重了智力素質,強調分數,而忽視了情感、意志、性格、情趣、愛好等非智力素質的培養,致使大學生普遍感到學習緊張、壓力很大,心理素質較差。有許多學生“時刻感到一種壓力和競爭。”他們除了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外,還要應付繁多的考試和測驗,特別是英語四六級、計算機過級考試等。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獨生子女大學生出現了厭惡生活、恐懼學習等心理問題,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心理咨詢機構的及時治療,就會影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提高大學生獨生子女幸福感的途徑

1.學校健康教育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針對各年級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進行普及心理學常識的教育,使學生知道解決心理問題困擾的方法。教學要靈活且富有人情味,做到有的放矢,就獨生子女所關心的,如人際交往、生長發育、獨立思考問題等熱點話題,對他們進行有幫助的心理教育。還可進行心理健康實際訓練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2)在學生中開展“打開心靈,互說心事”的活動。除了學校大學生心理咨詢室正常開放外,可以設立郵箱,讓一些不敢面對面交談的學生以郵件的方式訴說心事,而老師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學生的困難。

(3)學校家長手拉手。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家訪或者,通過詢問、調查和座談,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及學生在家的實際表現,同時將學校教育信息及學生在校表現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讓家長對心理輔導有所了解,并協助學校開展相應的工作。

2.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心理教育環境

(1)提高社會對獨生子女的重視程度,加大對獨生子女教育的宣傳,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分析獨生子女,撰寫相關的論文、書籍,提出幫助獨生子女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方法。幫助大家充分了解獨生子女的現狀,提高獨生子女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水平。

(2)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素質。學校領導要為教師提供心理素質教育專業技術的進修機會。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自覺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去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

3.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

自我認識是指自己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我教育是指自己要對自己存在的缺點正確的引導。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部分獨生子女大學生過多的失敗體驗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認知水平,客觀地自我評價,找到自己與理想目標之間的差距,產生自我激勵,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體驗,從而實現自我調控是幫助他們走出學習、環境、心理困境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薛增聲.獨生子女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J].中國教育文摘,2009(5)

2 華維.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幸福觀辨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篇9

一、生涯角色扮演

生涯角色扮演是生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它不是被動地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生涯情境,“設身處地”地體會和理解各種生涯角色,從而習得生涯知識、技能與方法,改變生涯信念,實現生涯發展。例如,為了體會人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角色,在一次生涯課堂教學中,把生涯角色的體驗作為一個項目,采用了生涯角色扮演法授課。

生涯角色扮演基于美國著名職業生涯專家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他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衰退5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特定的發展任務需要完成,每一階段需達到一定的發展水準或成就水準,而且前一階段發展任務的達成與否關系到后一階段的發展。后來舒伯又加入了角色理論,并將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交互影響的狀況,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即“生涯彩虹圖”。它形象地展現了一個人的生涯發展的時空關系,圖的外圈為主要發展階段,內圈的范圍、長短不一,表示在該年齡段各種角色的分量;人在同一年齡階段可能同時扮演數種角色,因此彼此會有所重疊,但每種角色所占比例則有所不同。根據舒伯的理論,一個人一生中要扮演許許多多的角色,如兒童、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和退休者等,他們就像彩虹同時具有的許多色帶,色帶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代表這種角色的歷時與投入時間精力等。在生涯課上,要求學生演“一家人的一天生活”的小品,他們分別扮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和小孩,演繹一天中每位家庭成員的工作、學習、休閑等。通過角色扮演,不僅能使學生感性地認識到人在不同人生發展階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生舞臺,擔任不同的工作,履行不同的使命,而且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思考人生生涯發展歷程、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感悟各種人生角色的基礎上,才能夠深刻地理解人生為什么要進行生涯規劃。只有在感悟各種人生角色基礎上的生涯規劃,才是有生命力的規劃。

二、生涯人物訪談

生涯人物訪談,是通過與職場人士交談而獲取職業信息的一種探索活動,是獲取可靠職業信息的重要途徑,可以作為生涯教育的一種實踐項目。生涯人物訪談以“問題”為線索,以“答案”為導向,以“發展”為目的。生涯人物訪談的一般流程包括確定訪談對象、收集訪談人物的相關信息、提煉訪談提綱、聯絡訪談對象。生涯人物訪談的內容一般包括職業的工作內容、性質、環境、收入、福利、工作時間、就業地點、所需教育、就業機會、培訓或經驗、能力要求、生活形態、組織文化和發展前景等。生涯人物訪談的對象要選擇具有一定年齡梯度的有代表性的職場人士。訪談前,要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精心設置系列問題;訪談過程中要善于傾聽與提問,做好記錄;訪談結束后要辯證地分析訪談內容,做好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例如,高二年級的馬舒婷(化名)同學想將來從事中學教師職業,她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師作為訪談對象,進行生涯人物訪談。下面是她與一位具有中學高級職稱的教師交談的部分內容:

學生:老師好,請問教師在工作崗位上,每天要做些什么?

教師:備課、講課、批作業、寫教學反思、和學生談話等。若是年輕教師,還要擔任班主任,參加各種比賽,做研究、寫論文等。

學生: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歡什么?最不喜歡什么?

教師:就我而言,最喜歡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如參加各種公開課、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和撰寫論文等,還有享受寒暑假。最不喜歡的是重復性的工作,如批改作業等。

學生:您當初是如何找到這份

工作的?

教師:我們那個年代是包分配的,工作肯定有,但具體到什么學校要靠教育局安排。現在老師就業要參加教育局或學校的招聘考試了。

學生:您如何看待教師職業將

來的變化趨勢?

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

師,教師職業應該是受人尊敬的職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肯定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小班化教學是趨勢,因此,教師的需求量應該是穩中有增。我對教師職業未來的前景還是看好的。

學生:現在應聘教師應該具備

什么條件?

教師:學歷方面,現在杭州的小學一般需要本科,中學需要碩士研究生,大學需要博士研究生。至于是否師范院校畢業問題不大,但需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

學生:教師職業應該掌握哪些

職業技能?

教師:一般要有專業技能、管理技能、可遷移技能和信息技術技能等。

學生:教師職業對知識和經驗

有何要求?

教師:教師職業需要具備相應

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的基本知識,一般就業前需要見習實習經驗。

學生:教師崗位職責有無明確

的規定?

教師:教師崗位職責一般有明

確的規定,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履行教師聘約,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的成長等。

學生:您感覺教師工作壓力主

要有哪些?

教師:像我們中學教師的壓力

主要來自升學的壓力,小學與幼兒園主要來自安全的壓力。

學生:您覺得教師職業的勞動

強度如何?

教師:說起來是8小時工作制,但教師很多工作在8小時之外,如晚自修、備課、改卷、家訪、為學生解惑等。目前而言,教師職業工作強度還是較大的,尤其擔任班主任工作就更繁瑣、更累了。

學生:教師職業最大的挑戰是

什么?

教師:目前學生、家長、社會對教育期望越來越大,教育本身處在深化改革時期,學生、知識、教育要求都在不斷變化,因此,教師職業的最大挑戰是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超越自我和社會對教育的期望。

學生:教師職業報酬如何?

教師:政策上講,教師享受公務員待遇。不過,選擇教師職業就要有奉獻的準備,要耐得住清貧與寂寞,哈哈。

學生:您感覺像我們將來希望

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大學時需要重點培養哪些能力?

教師:愛的表達與傳遞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可遷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互聯網+技能等。

三、參觀企事業單位

在生涯教育中,生涯角色扮演和人物訪談都是間接了解生涯角色,而參觀企事業單位則是深入真實的情境,去觀察、感悟真實的職業。但參觀有些時候只能是表面的感知,其缺點是不能深層次地洞察職業內涵及工作要求。作為高中生涯教育的一種教學方式,參觀企事業單位是一個很好的感性認知項目。例如為了了解汽車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及相關的職業特點,我們設計了一個參觀汽車制造廠的項目。參觀前,要求學生設計項目活動方案,包括確定參觀的任務、活動的計劃、行動的過程和參觀報告的撰寫等。通過參觀,學生獲得了大量有關汽車制造業的信息,了解了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走向;發現了汽車生產的一般流程工藝――沖壓工藝、焊裝工藝、涂裝工藝、總裝工藝和檢測工藝;知道了汽車制造業對員工的學歷、知識、技能的要求,以及他們的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工作強度、工作報酬等;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汽車生產線的高科技含量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感。通過參觀企事業單位的項目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職場的真實情境,有利于作出基于真實情境的生涯規劃。

四、調查專業與高校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項針對高三學生的調研顯示,學生對高考志愿中專業的了解程序為“一小部分”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為75.2%;學生對所選專業與學校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占 2.1%,完全不了解占10.0%,比較了解占26.8%,不太了解占35.5%,說不清楚占25.6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北京部分高校的大一學生做過一個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42.1%的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如果可以重新選擇,65.5%的大學生表示將選擇別的專業。筆者學校對全校高一學生進行了生涯發展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大學專業了解程度如下:完全了解占0.1 %,較了解占1.5%,一般了解占5.7%,不了解占89.6%,完全不了解占3.1%;學生對高考科目“7選3”確定程度:已經確定占的0.6%,較確定的占3.5%,不確定的占95.9%。由此可見,現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對專業、高校認知和規劃意識的缺失。但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出來后,高一學生就面臨如何選考、選專業和選高校的問題。

調查是解決選考、選專業和選高校困惑的基礎。深入具體地對專業與高校進行調查,是探索專業與高校真實情況的重要途徑。在高一暑假,設置“高校專業調查周”的項目,要求全體高一學生深入調查不同的高校與專業,學生按照專業分組,設計調查專業與高校的項目活動方案。例如,有位學生想調查心理學專業,她找了三位喜歡相同專業的同學組成一個探索小組,他們找了相關高校心理學專業的各年級的大學生各兩名和一些老師,以及就業指導辦公室的老師,了解到一些信息,并撰寫了專業調查報告。

調查前,他們設置了如下調查提綱:

1.心理學專業學習哪些課程?屬于什么領域?有哪些分支?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專業?

2.心理學專業有哪些名校?寫出具體的國內外一流的學校和院系名稱及排序,并分析各名校、院系的優點與缺點。有哪些具體的名師?寫出名師的具體介紹和專業成果等。

3.與心理學專業相關的專業有

哪些?它們具體研究什么?(這樣不僅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也為日后轉換專業做好鋪墊。)

4.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對社會和生活有什么價值?

5.心理學專業畢業后能從事哪

些職業?就業率如何?年薪多少?

6.學心理學專業的牛人、名人有哪些,成就怎樣?專業領域中的牛人是怎樣成功的?他們現在的成就是什么?他們在學心理學專業時有什么特別的方法和故事?

7.心理學專業領域的權威機構

有哪些?

8.心理學專業適合什么人學?有哪些具體的素質要求?

9.如何才能學好心理學專業?包括要重點學習的專業內容,專業學習的資源,如網站、論壇以及學習的圈子等。

實踐表明,通過調查,學生獲取了大量有關心理學專業的信息,對心理學專業有了一個深入、細致的了解,為未來的專業選擇與生涯決策提供了詳實的依據。

五、職業體驗與模擬

篇10

許昌市小學

“幸福,就是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從小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人民教師。我想我是幸運的,十二年前,當我愿望實現、美夢成真的那一刻我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它萌動不安,它有著神奇的力量,在教育這塊沃土上如魚得水。我憑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愛,以“愛”字當頭,“責”字為重,把整個身心都融進了對教育事業不懈的追求中,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學生身上。如果說學校是我生命中成長的沃土,那么課堂就是我展示生命價值的綠洲。我以對黨的忠誠、對教育事業的酷愛,以火熱的心、無盡的愛、埋頭的干、使勁的拚,默默耕耘,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育人的崗位上,創造性地工作,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譜寫著我人生的動人篇章。

一、業務精湛,投身課改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我的學習格言。在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我利用業余時間大量閱讀業務書籍,廣泛攝業務知識。《中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教師》、《小學生心理學》《愛心與教育》等等都是我案頭必不可少的雜志。我深知在探索中前進,在學習中成熟的道理。參加工作以來,所撰寫論文先后獲區、市、省、國家級論文獎數篇。工作以來,我虛心向同行請教,一直積極主動地要求參加省、市、區各級組織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活動。9月被評為區青年教師研修班優秀學員。12月被評為許昌市“教壇新秀”。除了業務的提高,我還一直努力練習教師基本功,讓歌舞、書畫、語言、教態等基本功作為一個低年級教師的起碼標準來要求自己,經過多年不斷的勤奮練習,我的教學基本功非常的扎實,在同行中能夠嶄露頭角。榮獲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同年11月又獲得了許昌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我一直要求自己做到:課堂上是備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課下是潛心教研的求索者。所以在工作中,我積極參加課改,時刻關注和掌握小學數學教育中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所研究的課題獲區級一等獎。教學中,我大膽改革,勇于創新,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經驗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我非常在意而且開動腦筋、精心巧妙地設計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我一直致力于愉快教學的研究,極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課堂氛圍,力爭讓我的課堂充實而不忙亂,有序而不呆板,既扎實有效,又活潑新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我盡量把理論融會貫通,把知識靈活運用,使課堂駕馭自如。所執教的《分類》一課在許昌市教育課改年會上向五縣一區數學教師做觀摩課。所執教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又在區課改展示會上做為觀摩課展示。9月獲許昌市優質課一等獎。進步使我不斷成長。十月被評為區“骨干教師”。參加了許昌市教學技能競賽榮獲了一等獎。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后,我沒有因為過去的成績停滯不前,而是以更高的標準更嚴格地要求對待自己,并且把自己的經驗和做法毫無保留地和其他老師分享。所帶的教師也在教學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二、師德高尚,愛滿天下

一直以來,我熱愛著我的事業,熱愛著我的學生。“教書育人”,老師不止是教書更多的應該是育人,不能只是業務精湛,更應該師德高尚。工作以來,我積極踴躍參加各項政治學習和師德培訓。《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愛心和教育》等書就在我床頭案邊,我把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我深深知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根本。要教好學生,首先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體貼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從小事做起,只有對學生的感情深,工作才能細,方法對能對頭、效果才能最佳。這是我的切身感悟。長期以來,我對學生思想積極誘導,學習上耐心幫助,生活上關心體貼,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促膝交談、相互傾述。尤其對那些父母工作忙、留守學生和殘疾學生,更是關懷備至。記得的冬天,我擔任二年級的班主任。班里有兩個孩子都是家長工作太忙,很多時候都無法接回家。我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幫他們輔導作業,洗澡換衣,跟我一起入睡。孩子現在已經上了初中,每次教師節還會買花來看望我。我相信,當你付出了滿腔愛的時候,你也會收獲一片愛。我用一顆博愛之心換來了學生們的尊重和愛戴,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贊同。每到暑假,就會有很多家長打來電話詢問我下期的工作安排,擔心我不再教他們的孩子。如今也算是桃李芬芳,碩果滿園。所輔導的學生劉美嘉在省級綜合素質技能評選活動中獲獎,同時我也被授予“優秀輔導教師。”所輔導的學生丁瀛波在河南省省中小學生數學日記大賽中獲一等獎,我再次被授予省級“優秀輔導教師”, 我本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所教班級多次成績年年名列前茅,擔任班主任期間,所帶班級被評為區先進班集體。我用心和愛教出了一批有一批的優秀學生。平時工作中我一直為人低調謙和,團結關心同志,在2011年4月以滿票被體老師推選為工會女工代表。肩頭的責任又重了,我充分發揮我女工代表的作用,認真傾聽同志們的心聲,為病中的老師帶去溫暖的問候,成了同志們的知心知己。

三、任勞任怨,樂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