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02:48: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協同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協同機制

校企協同機制下軟件實踐教學研究

高校的計算機軟件專業有很強的實用性,需要接觸和掌握行業的最新開發技術和方法,僅僅依托學校的教學資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開啟校企協同機制,能夠讓學校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特別是軟件專業的實踐教學,可以引入企業的項目開發經驗和項目管理流程,提高學生的實戰水平。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掌握最新的開發技術和項目管理經驗。校企協同機制能夠有效促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更加適合軟件開發市場需求的課程培養方案。

1校企協同機制在軟件類實踐教學中的意義

高校的軟件實踐教學目前也使用項目驅動,但教學采用的軟件項目相比于企業項目有很大的局限性。部分軟件項目只是實現單一功能的模塊,部分軟件項目跟不上新的開發技術。引入校企協同機制,有計劃的將企業實踐和常規教學相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1]。校企協同機制中,企業以自身的優勢介入常規教學:1.企業對市場更加了解。企業能夠為學校提供最新的市場信息。學校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制定和修改實踐教學的培養方式,使培養的學生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2]。2.企業能夠提供豐富的軟件項目資源。學校可以使用企業的真實項目或者已經開發過的商用項目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商用項目中學習到更加實用的開發經驗和管理經驗。3.企業有豐富的實踐管理經驗和良好的企業文化。實踐項目中引入企業的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能夠鍛煉學生的事業心、責任心、專業技能和職業水平,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4.企業有豐富的就業資源。實踐課程體系首先是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其次需要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和就業后的適應能力。通過企業的平臺,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接觸到更多的就業企業,能夠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積極性,并且可以提前讓學生學習到就業技巧。

2目前校企協同機制存在的問題

2.1制度不完善

實施教育改革以來,主管部門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但是從整體看各個層面的政策并不完善,對于一些具體操作的細節也缺乏相關制度的規范和指導,存在許多權利和義務的缺陷。

查看全文

金融監管協同機制的構建及運行

我國金融協同監管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監管系統經歷了多次變化。從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來看,目前還不能說形成了穩定的金融監管系統,該系統還處于一個混沌狀態,我們把這看作是一個過渡階段。混沌狀態初始階段的組織結構是混亂無序的,但我國金融監管系統又不是完全混亂的,所以可以判斷我國金融監管正處于一個從混沌到有序的過渡階段。系統的子系統間各種耦合的可能性比較高,而且這些局部耦合所形成的漲落不斷沖擊著系統,由于系統的無序和混亂,使得漲落相對變大。比如1992年證監會的成立,1998年保監會的成立以及2003年銀監會的成立,是證券監管子系統、保險監管子系統和銀行監管子系統的重要事件和時點。這些事件必然帶來調整成本和變遷成本的增加,監管子系統如果因為受到沖擊而遠離原先的平衡狀態,意味著金融監管系統本身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又比如,2004年6月28日,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簽署了《在金融監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備忘錄》,建立起由這三方共同參與的監管聯席會議機制和經常聯系機制,從此,我國初步形成了金融監管協同機制,這是我國金融監管一個重要的事件。遺憾的是,該機制沒有對我國金融監管當局產生重要影響,在其后的幾年也沒有發揮大的作用。而且,我國缺乏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這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協同學應用于金融監管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協同學研究對象一定是一個復雜系統,而且該系統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是開放的復雜系統,并且處于遠離平衡的非平衡狀態;其次,當某一參量增長到達一定閥值時,原定態失穩,出現臨界狀態,進而出現新的定態;最后,新的定態相對于舊的定態更為有序,是無序到有序的突變,新的有序結構靠能量流和物質流來維持。如上所述,協同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滿足的條件是:該對象是非平衡開放系統中的自組織及形成的有序結構。金融監管理論屬于社會學領域的范疇,該學科是否適用于自然科學中的新興學科協同學,是否具有將協同學引入金融協同監管研究的可行性?這個問題是本文研究的前提,也是引入協同學研究金融監管之前必須論證的。以下分析將表明,協同學作為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可以應用于金融監管的研究中,金融監管理論的許多內容也可以用協同學的語言加以解釋。第一,金融監管系統是復雜系統。金融監管具有復雜系統所應有的特征。復雜系統具有突現性、不確定性、非線性、不可預測等特征,是基于子系統局部信息而聯動的智能性、自適應性的主體系統。金融監管雖然是經濟管理領域的問題,但從實踐來看,金融監管跟許多自圖1我國“一行三會”金融監管系統的協同然和社會問題一樣,紛繁復雜,牽涉面廣,金融監管涉及政府宏觀監管、行業監管自律、社會監督和機構內部監管等四個層次,每個層次下又包括多個層次,金融監管體系非常龐大。協同學在經濟社會問題領域的應用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因此,運用協同學來探討金融監管協同機制,也是一個新的視角。第二,金融監管系統是開放系統。協同學研究的對象必須是自然界和社會領域的開放系統。金融監管系統的開放性體現在:首先,金融監管系統與外界緊密關聯,金融監管系統自建立以來,就與外界時刻保持著信息、技術、經驗的交換,特別是信息的交換。比如,在實施金融監管過程中,監管機構會時刻關注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搜集外部經濟環境的各種信息,通過信息反饋情況及時調整監管政策。其次,金融監管系統具有關聯性、一般性、整體性、層次性等開放系統所應具備的特征。最后,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特別是發生經濟波動或金融危機時,金融監管系統的穩定性會受到沖擊,甚至有可能被一種新的或完全不同的狀態所替代。金融監管實踐充分說明了金融監管系統是一個不斷變化調整的系統。可見,金融監管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而且是從無序向有序轉變的、遠離平衡態的一個開放系統。第三,金融監管是有序的自組織行為。金融監管是一種集體行為,是金融監管機構之間協同工作的結果。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組織包括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這四個機構下設各個部門分管各自金融監管工作。各級監管機構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是一個典型的自組織的集體行為。而協同學研究的是在普遍規律支配下的有序自組織的系統行為。基于此,金融監管理論可以用協同學來方法來研究。綜上所述,金融監管系統具有復雜性、開放性和自組織性,將協同學運用于金融監管的研究是可行的。

金融監管系統協同機制的構建

本文認為,金融協同監管是指金融監管當局之間,為了達到共同的監管目標,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地對金融機構及其他金融活動的參與者進行監督與管理。用協同學的語言來表述,金融協同監管系統可定義為q=(q1,q2,……,qn),其中,qi代表衡量金融監管系統狀態的變量,金融監管系統內各組成要素或子系統之間在金融協同監管的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我國金融監管系統由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構成,該系統的四個子系統之間具有很強的耦合關系,既相互支撐又相互關聯,金融監管系統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四大子系統的關系,并依據四個子系統的變化方向和程度調整資源之間的配置關系,從而保證金融監管效應輸出的最大化(如圖1所示)。金融監管系統協同機制是在不斷適應和優化過程中動態運行的,系統既有自我修復功能,又能通過與外部流通達到內外協同,系統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外部協同和內部協同能實現良性耦合。圖2顯示了我國金融監管系統協同機制的形成:金融監管子系統在感知外部環境的刺激a后,經過初步的信息篩選和分析后進行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各金融監管子系統之間構成了相互耦合的關系b。但這種耦合方式并非由子系統所決定,而是各自將信息傳遞至金融監管系統,通過系統處理信息后做出反應。金融監管系統結合內外部環境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經過綜合考慮與平衡后,一方面將修正后的信息d傳遞至各監管子系統,另一方面輸出金融監管效應e。各金融監管子系統依據金融監管傳遞的指令調整相互之間的耦合關系b',實現了金融監管的動態優化,保證了金融監管系統能夠適時調整監管手段。

查看全文

企業財務規劃與協同機制研究

〔摘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為了能夠在這樣的市場中搶占市場份額并獲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企業的管理者就需要站在財務的角度進行規劃和制定相應的戰略,并將其進行協同發展,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對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協同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為企業實現財務規劃、落實戰略提供借鑒,以及為企業的財務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企業;財務規劃;協同機制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只有資金流動和資金鏈的暢通,才能保障企業的各項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必須要重視財務規劃和戰略的制定,并構建協同機制。但當下許多企業在財務規劃和戰略協同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如沒有財務規劃和戰略協同機制的理念、協同機制構建不完全等,這樣會導致企業的損失更加巨大,使得企業的使用效率偏低。只有建設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協同機制,才能將企業的各項資源合理配置,進而保障企業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本文將企業財務規劃和戰略協同機制進行構建,為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協同機制理論概述

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主要是指企業根據其在一定時間內的發展情況、宏觀經濟發展環境下的企業發展戰略,對企業財務活動制定出相應的目的和發展方向,并在理論角度上開展財務管理。因而,財務規劃與戰略是站在企業價值鏈的角度上對企業的各個環節開展財務規劃與配置的過程。可以說,財務規劃與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資源配置的模式和取向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協同理論是由德國赫爾曼•哈肯提出,其認為不管在哪一種系統,每一種協同之間都會相互調節,促使具有差異性的子系統能夠協同運作,最終能維持一種穩定、有秩序的結構。而首次將協同理論引進管理學的是伊戈爾•安索夫,站在協同理論的基礎上,要求能夠將企業中具有差異性業務進行聯合,進而能夠讓企業站在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將協同理論賦予了經濟含義。根據企業的財務特點,財務規劃與戰略需要和協同理論相結合,這能夠大大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效果。企業的財務規劃與戰略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協調一致。二是企業的財務規劃與戰略能夠在不同方案之間進行匹配。而且,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協調機制的建立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邊界拓展,實現互補和協同效應。

二、企業財務規劃與戰略協同機制建立策略

查看全文

IT企業的自組織協同機制綜述

一、引言

隨著技術革新的不斷發展,IT企業的行為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變化。企業之間的非一體化在有序地發展起來,即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更加深化了。企業間的交易關系隨著日益發展的外包、聯盟和特許經營等方式的出現,更加復雜了。以虛擬企業為名的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實現了以快速響應客戶需要為目的的跨地區企業之間靈敏生產方式的合作。企業融合的出現,通過推動市場結構演進和改變企業市場行為,促進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這些紛繁復雜的現象集中表現為IT企業的企業市場邊界模糊和產業組織不斷地演化,觀其本質,其實就是市場的自組織代替了企業的組織,跨企業緊密協調的融合代替了企業實體意義上的一體化,縱橫交錯的企業融合代替了日益增大的單個企業。

MichaelE.Porter(1983)回顧了公司戰略與產業組織發展中的教訓,分析了產業經濟發展的融合與協同效應。C.CarlPegels與YongⅡSong(2000)分析了競爭企業間的融合與非融合互動。張國軍(2001)對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的建構與其戰略協同的關系進行研究。王成銀(2002)研究了企業競爭與合作的融合,說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孫國強(2003)利用系統科學理論討論了網絡組織與協同效應。陶長琪(2006)研究了包括IT企業在內的高科技企業成長的組織模式。王謙、張子剛(2003)從并購企業雙方戰略協同與資源協同兩個不同的角度對并購能否建立協同機制進行了分析。嘭正銀、何曉崢(2007)通過對企業網絡組織協同競爭研究脈絡的梳理建立了協同競爭研究的評析架構。陶長琪等(2007)通過建立信息產業組織演變的協同度模型,研究了企業績效和企業融合之間的協同關系。馀曄、陶長琪(2007)研究了兩個寡頭IT企業在同時進入和序貫進入情形下的技術溢出與技術研發機理。由于研究融合條件下的IT企業演變大多主要基于產業融合方面,而直接研究企業融合方面非常少,使得對于IT企業組織演變的研究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本文在企業融合的基礎上,利用系統學理論中協同學的思想和方法,來剖析融合條件下的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機理,以彌補IT企業組織演變研究領域中不足。

二、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機理識別

自組織理論是研究系統演變領域中最具有依據和說服力的理論,“自組織”是指在沒有外界干預下,僅僅只有控制參量的變化,通過子系統間的合作,能夠形成宏觀有序的機構的現象。根據該理論,IT企業組織不僅是一個系統,而且它還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的,當滿足外界輸入達到一定閥值時。系統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推動系統走向遠離平衡態,在隨機漲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結構,即系統向更高層次演進。

自組織理論認為,開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是系統自組織的前提條件和動因。根據耗散結構理論,系統的開放性是形成有序結構的根本條件,遠離平衡態是組織系統演變的必要條件,非線性是系統自組織的內在條件。

查看全文

煤礦安全應急管理協同機制探討

摘要:應急管理對煤礦安全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相關專家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后發現,若想提高煤礦安全,就一定要完善應急管理協同機制以及提高機制的工作能力,不過目前我國煤礦的應急管理協同機制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必須要盡快解決。

關鍵詞:煤礦;應急管理;協同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煤炭行業進行全面的改進工作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也給煤炭的應急管理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由于煤礦開采一直朝深部延伸的原因,盡管在開采量上越來越大,但是發生事故的概率也隨之增大。因此,若想降低出現事故的概率,就一定要加強煤礦安全應急管理協同機制和能力。

1應急管理系統分析

對于煤礦行業來講,其應急管理工作非常的繁雜,想對煤礦的應急管理做出更加細致的研究,采用霍爾三維系統工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工具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的專家所提出的,并且隨后得到了廣泛的推廣,現在這套系統已經在風險管理以及物流方面獲得足夠的青睞。時間維、知識維是這套系統的主要維度。而相關專家在經過對這套系統進行理論研究之后,在融合進煤礦的實情,總結出了煤礦應急管理的結構模型。

1.1時間維

查看全文

企業的自組織協同機制探索

摘要: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融合是當今IT企業迅速成長的新途徑、新模式,它對傳統的企業組織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基于此,以企業融合為紐帶,利用系統理論協同學的思想和方法,剖析了IT企業組織結構演變的自組織過程。研究表明,基于融合的IT企業組織系統演變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循環”的自組織過程,自組織過程的每個循環體中主要包括耗散結構階段、協同機制階段和協同競爭機制階段。

關鍵詞:融合;IT企業;自組織;協同機制

一、引言

隨著技術革新的不斷發展,IT企業的行為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變化。企業之間的非一體化在有序地發展起來,即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更加深化了。企業間的交易關系隨著日益發展的外包、聯盟和特許經營等方式的出現,更加復雜了。以虛擬企業為名的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實現了以快速響應客戶需要為目的的跨地區企業之間靈敏生產方式的合作。企業融合的出現,通過推動市場結構演進和改變企業市場行為,促進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這些紛繁復雜的現象集中表現為IT企業的企業市場邊界模糊和產業組織不斷地演化,觀其本質,其實就是市場的自組織代替了企業的組織,跨企業緊密協調的融合代替了企業實體意義上的一體化,縱橫交錯的企業融合代替了日益增大的單個企業。

MichaelE.Porter(1983)回顧了公司戰略與產業組織發展中的教訓,分析了產業經濟發展的融合與協同效應。C.CarlPegels與YongⅡSong(2000)分析了競爭企業間的融合與非融合互動。張國軍(2001)對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的建構與其戰略協同的關系進行研究。王成銀(2002)研究了企業競爭與合作的融合,說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孫國強(2003)利用系統科學理論討論了網絡組織與協同效應。陶長琪(2006)研究了包括IT企業在內的高科技企業成長的組織模式。王謙、張子剛(2003)從并購企業雙方戰略協同與資源協同兩個不同的角度對并購能否建立協同機制進行了分析。嘭正銀、何曉崢(2007)通過對企業網絡組織協同競爭研究脈絡的梳理建立了協同競爭研究的評析架構。㈣陶長琪等(2007)通過建立信息產業組織演變的協同度模型,研究了企業績效和企業融合之間的協同關系。馀曄、陶長琪(2007)研究了兩個寡頭IT企業在同時進入和序貫進入情形下的技術溢出與技術研發機理。由于研究融合條件下的IT企業演變大多主要基于產業融合方面,而直接研究企業融合方面非常少,使得對于IT企業組織演變的研究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本文在企業融合的基礎上,利用系統學理論中協同學的思想和方法,來剖析融合條件下的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機理,以彌補IT企業組織演變研究領域中不足。

二、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機理識別

查看全文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研究

摘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將創新創業理念核心知識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和學校教育的培養方向相吻合,以大學生創業教育協同機制為依據,提高人才培養綜合實力,進而打破傳統教育弊端,實現切入點準確,突破點明確的三點教育模式,真正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理論支持,實踐扶持的核心教育目標。文章通過對大學生創新教育中協同機制的應用進行探索分析。

關鍵詞:模式;協同機制;社會需求;培養目標

一、協同理論的內涵

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哈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協同學”的概念,認為世界的統一既在于它們微觀構成的單一性,也遵從其宏觀結構規律的普適性。1987年,哈肯經過不斷實踐,在此基礎上提出“協同學”的雙重含義。他認為,物質系統中客觀存在著‘協同工作’機制,即‘自組織’的協作運行機制。此理論提出了科學的方法,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既要充分的發揮高校在這個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加強校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引導扶持四者之間相互依托相互合作,促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

二、協同機制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

(一)政府引導創新教育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查看全文

應用型人才培養校校企協同機制研究

摘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涵式發展必由之路。以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為例,做好合作頂層設計,明確責任到位,促進形成長效合作的協同育人管理機制,是確保校校企合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增強辦學活力、提高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校校企合作;責任共擔機制;長效管理機制

一、引言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這要求與行業、企業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1]。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自我發展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途徑,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要的創新模式。但不同院校、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合作培養過程中,如何突破校校藩籬、校企隔閡,發揮各自的作用和優勢,形成協同合力,已成為多方深度合作的瓶頸,亟須探索合作機制和實踐模式。

二、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從自身的辦學定位出發,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在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提高學院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與企業、行業需求的適宜性的一種辦學模式[2]。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關注產業發展與趨勢,不同于與把學科作為出發點的邏輯,需要建立學校內與學校外深層次的互動。此外,高校在實習基地建設、有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細分領域專業師資等方面缺乏,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整合教學資源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就在于行動和實踐,有適合的培養方案,注重培養過程的協同,規范培養過程,是多方合作協同培養的基本要素。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作為服務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層次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2.5+1+0.5”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是由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發起,聯合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及蘇州軸承廠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學生在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學習2.5年,在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學習1年,最后的0.5年在企業完成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

查看全文

高校協同機制在大學生創業導向中的運用

摘要:大學生創業是目前高校就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導向,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引導下,如何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創業以促進社會財富源泉的涌流就成為了社會和高校需要共同推動的一個重要項目。在大學生創業的導向工作中,利用社會、政府和高校之間的協作優勢推動大學生創業排在這一工作的重要性首位。該文從高校與社會政府的協同機制具體行動策略出發,探討高校協同機制在大學生創業導向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高校協同機制;大學生創業;自主創業;大學生就業

在2014年頒布的《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了“在2014—2017年,全國范圍內都應該引領大學生創業走向一個嶄新的高度,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特點,將創新教育引入到自身的教育發展過程中,對畢業生開展適當的創業培訓,將創業創新教學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鼓勵各地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企業創業基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經營場所支持”。這說明了國家已經把創業教育作為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

1高校協同機制的理念和應用

高校協同機制一般是指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和政府進行協同創新的概念,是屬于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重要內容,在高校協同機制的目標中,應該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種企業和政府機關的合作,從而探索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高校創業協作模式。一般來說,高校創業教育和政府機關的協同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其必要性。一是,高校和政府機關的協作有利于整合大學生在校園里所接受到的各種教育和能力,使其向更加有利于就業實際應用的方向發展。高校和政府機關的創業寫作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和社會上的一些資源創造出一些在學校難以實現的成果。二是,在高校中進行的創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和畢業之后高校學生所要面對的創業問題有著不同的情況,和政府機關的協作發展可以讓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認識社會創業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在真正的創業過程中對某些問題有更加充分的準備。政府機關和高校的協同機制開展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制定了大量的政策用于開展相關的創業支持活動,比如政府和高校之間的主動合作和人才引流,政府轉變服務職能的發展方式,制定各種各樣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這些都是高校和政府實現協作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和政府協作模式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處理過程中我們的協作模式和寫作經驗會有進一步的提高,會逐漸減少與世界先進模式的差距。

2目前高校協同機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查看全文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機制研究

摘要:大學生肩負著提高全民創新意識、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任,是實現我國戰略目標最關鍵的人力資源。要突破傳統的“三位一體”創業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明確以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四位一體”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的構成要素,構建運行與保障、參與與激勵、評估與反饋的協同機制,有效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四位一體”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到創新型國家行列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要求大力提高全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最具活力和潛質的社會發展生力軍,肩負著提高全民創新意識、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運用協同理論將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更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在大學生中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帶頭人和高素質企業家。

一、“四位一體”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理論基礎

(一)協同理論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德國功勛科學家赫爾曼•哈肯最早提出了“協同學”的概念,為協同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哈肯認為世界的統一既在于它們微觀構成的單一性,也遵從其宏觀結構規律的普適性。一方面,系統內子系統的協同作用導致了序參量的產生;另一方面,序參量的出現與存在,反過來又支配或調控著這些子系統的協同作用,由此促成了系統有序結構的產生與形成,即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得以發生。經過不斷探索,哈肯又對協同理論有了新的認識。1987年,哈肯應邀到上海機械學院講學,提出了協同學的雙重含義,認為協同學不僅指系統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運作,還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學科之間的協作、碰撞,進而產生新的學科思維。也就是說“物質系統中客觀存在著‘協同工作’機制,即‘自組織’的協作運行機制”。可見,協同學明確了正確的思維方向,闡明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提出了新的科學方法,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