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自組織協同機制探索

時間:2022-03-07 11:19:00

導語:企業的自組織協同機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的自組織協同機制探索

摘要: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融合是當今IT企業迅速成長的新途徑、新模式,它對傳統的企業組織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基于此,以企業融合為紐帶,利用系統理論協同學的思想和方法,剖析了IT企業組織結構演變的自組織過程。研究表明,基于融合的IT企業組織系統演變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循環”的自組織過程,自組織過程的每個循環體中主要包括耗散結構階段、協同機制階段和協同競爭機制階段。

關鍵詞:融合;IT企業;自組織;協同機制

一、引言

隨著技術革新的不斷發展,IT企業的行為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變化。企業之間的非一體化在有序地發展起來,即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更加深化了。企業間的交易關系隨著日益發展的外包、聯盟和特許經營等方式的出現,更加復雜了。以虛擬企業為名的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實現了以快速響應客戶需要為目的的跨地區企業之間靈敏生產方式的合作。企業融合的出現,通過推動市場結構演進和改變企業市場行為,促進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這些紛繁復雜的現象集中表現為IT企業的企業市場邊界模糊和產業組織不斷地演化,觀其本質,其實就是市場的自組織代替了企業的組織,跨企業緊密協調的融合代替了企業實體意義上的一體化,縱橫交錯的企業融合代替了日益增大的單個企業。

MichaelE.Porter(1983)回顧了公司戰略與產業組織發展中的教訓,分析了產業經濟發展的融合與協同效應。C.CarlPegels與YongⅡSong(2000)分析了競爭企業間的融合與非融合互動。張國軍(2001)對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的建構與其戰略協同的關系進行研究。王成銀(2002)研究了企業競爭與合作的融合,說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孫國強(2003)利用系統科學理論討論了網絡組織與協同效應。陶長琪(2006)研究了包括IT企業在內的高科技企業成長的組織模式。王謙、張子剛(2003)從并購企業雙方戰略協同與資源協同兩個不同的角度對并購能否建立協同機制進行了分析。嘭正銀、何曉崢(2007)通過對企業網絡組織協同競爭研究脈絡的梳理建立了協同競爭研究的評析架構。㈣陶長琪等(2007)通過建立信息產業組織演變的協同度模型,研究了企業績效和企業融合之間的協同關系。馀曄、陶長琪(2007)研究了兩個寡頭IT企業在同時進入和序貫進入情形下的技術溢出與技術研發機理。由于研究融合條件下的IT企業演變大多主要基于產業融合方面,而直接研究企業融合方面非常少,使得對于IT企業組織演變的研究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本文在企業融合的基礎上,利用系統學理論中協同學的思想和方法,來剖析融合條件下的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機理,以彌補IT企業組織演變研究領域中不足。

二、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機理識別

自組織理論是研究系統演變領域中最具有依據和說服力的理論,“自組織”是指在沒有外界干預下,僅僅只有控制參量的變化,通過子系統間的合作,能夠形成宏觀有序的機構的現象。根據該理論,IT企業組織不僅是一個系統,而且它還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的,當滿足外界輸入達到一定閥值時。系統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推動系統走向遠離平衡態,在隨機漲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結構,即系統向更高層次演進。

自組織理論認為,開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是系統自組織的前提條件和動因。根據耗散結構理論,系統的開放性是形成有序結構的根本條件,遠離平衡態是組織系統演變的必要條件,非線性是系統自組織的內在條件。

1開放性。IT企業組織系統不僅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而且它自身與技術革新、市場需求以及政府行為等環境保持著高度開放,因此,IT企業組織系統是能夠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開放系統。

2遠離平衡態。IT企業系統受信息網絡化、政府政策行為等外界的干擾和企業融合的發展、高市場集中度、技術創新等內部的漲落作用逐漸遠離平衡態時,隨時間的推移,當系統越過臨界點進入不穩定時,漲落的作用就能導致系統由不穩定狀態跨越到新的穩定狀態,從而形成有序的耗散結構。

3非線性。IT企業是高新技術型企業,它所表現出的技術含量以及網絡效應,使得其系統具有很強的非線性,如經濟效益與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之間所呈現出的強非線性關系,企業融合之間所產生的“1+1>2”的整體效應等一些現象都證明了這一點。

長期以來,IT企業行為主要表現為兼并、收購、合并,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即外包、聯盟、特許經營、虛擬企業和企業集群等形式,這些行為關系則集中表現為企業之間的相互融合不斷加深。然而對于企業融合的涵義的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認為企業融合的概念可區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企業融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通過企業擴張行為方式,并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設施,協調企業各部門,使之互相融合,真正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廣義的企業融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為了完成某個特定的目標,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目的,各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或行為方式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狀態,而形成的一種組織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組織理論的協同學中,存在“協同”這一核心概念,它是指為了實現系統的自組織,在各子系統之間形成的相互協作關系。由此,通過對兩者進行比照發現,“企業融合”與“協同”功效存在著一致性,然而它們又各不相同,企業融合是一種微觀層面上的解釋,而協同則是一種宏觀層面上的解釋,即前者針對企業而言,后者針對系統而言。

通過上文對IT企業組織系統的耗散結構以及企業融合和協同的關系分析表明,不僅IT企業組織系統滿足系統自組織的三個基礎條件,而且企業融合也將推動著系統協同發展。因此,下文將從自組織過程中協同機制和協同競爭機制進行分析,借此來研究IT企業組織演變的過程。

三、IT企業組織系統自組織的協同機制分析

自組織理論,尤其是協同學理論,以探尋結構有序演化規律為出發點考慮問題,關注的是原有狀態的喪失和新的有序狀態的形成,它是系統自組織過程中的核心機制之一。協同機制是指在IT企業組織系統處于變革或臨界狀態下,通過協同方式使得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產生支配整個系統發展的序參量,從而形成新的有序狀態的內在機理。我們認為企業融合是協同機制的實現形式,因此,本文將利用企業融合的思想,借鑒潘開靈關于管理協同機制分析的架構與思路,并加以合理的修改,分別從協同形成機制和協同實現機制對IT企業組織演變的協同機制進行分析,具體運作如圖1所示:

(一)IT企業組織系統的協同形成機制

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要素不僅是企業進行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更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作為產業組織的主體,它的目標不僅將決定了企業的行為,還將影響到產業組織的變化。注意到它們的相互關系,筆者在分析IT企業組織的協同機制如何形成時,將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考察。1環境。隨著知識擴張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一,企業中知識型員工逐步取代體力工人成為中堅力量,企業從依賴場地、原材料和機器設備這樣的硬資源為主轉向依賴知識、智能、信息和技術這樣的軟資源為主,導致企業的運作從看邊界趨于無邊界;其二,企業在經營和交易中產生“外部效應”,這將會為其它企業提供便利或收益;其三;技術革新改變了產品的消費特征、生產成本函數和市場的需求特征;其四,技術的創新推動了管制的放松,促進了產業之間的融合;其五,信息網絡化改變了經濟與社會以往的運行方式以及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其六,生產的專業化分工不斷加深,必然導致企業之間的分工聯網。這一系列的變化為協同機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要素。要素是企業進行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它包括人力、生產資料、資本、技術、信息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IT企業的垂直一體化和壟斷經營,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扭曲、低效經營,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了防止惡性競爭,充分發揮優勢資源,提高運營效率,獲得競爭優勢,IT企業通過要素之間的合理配置,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運轉順暢,還能實現優勢互補,產生整體效應。

3目標。企業從事經濟活動以追求利潤為根本目的。對IT企業而言,它們大都具有壟斷性質,以往通過壟斷來獲得高額的利潤和市場分額,隨著環境的變化,高成本和低效率的運作模式顯現出極大的弊端,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企業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優勢、保持或擴大占有市場份額作為目標。考慮到研發方面所存在的巨大風險,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充分發揮競爭優勢,促使企業間為了完成某個特定的目標,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目標,通過采取一系列的協同措施或行為方式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狀態。

由上可以得出,環境變化是協同形成的根本性因素,要素是協同形成的條件性因素,企業目標是協同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只有環境和要素共同作用企業目標,才能產生協同合作,完成協同形成機制。

(二)IT企業組織系統的協同實現機制

當協同形成機制完成時,IT企業之間的關聯將發生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協同行為,即自發地進行協調一致的、集體的規則運動,這將形成某種相對穩定的結構。這種協同行為主要包括戰略協同和資源協同這兩方面,其目的都是為了完成某個特定的目標,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目的,各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或行為方式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狀態。這種自發性協調一致的協同行為通過企業融合得以實現。一方面,整合了物質、技術、人力等資源,以實現資源共享,降低市場融合的風險,改善成本結構,增強核心技術和提高業務能力等。另一方面,使得技術在不同類型產業和企業間擴散和創新,實現融合創新。不僅如此,它還將企業的意識形態在不斷復制和擴張中化為自身價值。就協同實現機制的過程而言,具體如下:

1“控制參量”導致系統發生質的變化。

赫爾曼·哈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協同的本質就是通過控制參量做出全局性的變化,在自組織的作用下,讓系統發生質的變化”。宏觀調控是IT企業組織系統演變過程中的控制參量,它包括經濟杠桿、產業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等。當今,信息產業作為大多數國家的支柱產業,各國紛紛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使其有序的快速發展,其中許多高投資、規模大的企業集團大都是國家投資興辦的,政府在組織演變過程中扮演著調控者的角色,通過利用宏觀調控手段對信息產業的發展進行調控,例如財政投入、技術支持、增加研發費投入、產業保護、價格限制等,這一些系列措施將導致系統的非平衡狀態,直接影響著IT企業組織演變的進程。

2“序參量”引起系統的漲落。

當系統具備產生自組織的三個基礎條件和協同形成機制后,還必須通過漲落才能達到有序狀態,而序參量才是引起漲落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序參量是剖析自組織現象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IT企業組織系統和其他系統一樣,它也存在兩種序參量,即快馳豫參量和慢馳豫參量。㈣快馳豫參量是阻礙it企業組織演變的參量,它具體包括:舊的生產和經營模式、落后的技術、過度競爭、市場內部化等參量。而慢馳豫參量則是IT企業組織系統有序度的參量,它是決定IT企業組織演變的關鍵因素。

基于此,下文將重點分析慢馳豫參量,在沒特指的情況下,序參量即指慢馳豫參量。在企業融合的協同合作過程中將產生系統由無序向有序過渡的序參量,我們認為,基于融合的IT企業組織演變的序參量是專業化分工、內部市場化、信息網絡化和技術創新。

(1)專業化分工。專業化分工作為序參量的理由:其一,使企業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競爭力,形成規模效應,降低邊際成本;其二,有利于提高市場集中度,從而改變市場結構;其三,利于模塊化的形成,從而改變市場行為;其四,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企業集群,提高規模結構效率,從而改變市場績效。其五,推動著企業融合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企業市場邊界和IT企業邊界的模糊。

(2)內部市場化。企業融合加深企業之間的聯系,‘將“市場進入企業”落到了實處,企業由市場內部化轉向內部市場化,市場機制代替企業組織。內部市場化作為序參量主要表現為:其一,提高內部管理效率,降低組織管理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其二,打破內部市場化所形成的壟斷局面,從而改變了市場結構;其三,企業的內部市場化代替市場內部化的組織變革,會進一步影響市場行為;其四,有利于市場機制的形成,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規模結構效率,從而提高了市場績效;其五,內部市場化同樣也有利于推動企業融合的發展,改變企業的組織安排。

(3)信息網絡化。信息網絡化會對IT企業組織演變產生巨大的影響,其一,打破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實現了網絡化經營;其二,改進了傳統的管理方式,使得企業獲得傳播信息的新途徑;其三,特別是在軟件行業,企業可以憑借信息網絡化的優勢來發展壯大自己,從而影響市場結構的變化;其四,降低交易成本,豐富了企業參與市場的方式,為企業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從而改變了市場行為;其五,擴大了資源配置的范圍,優化了資源配置,從而提高了市場績效。由上可知,信息網絡化能使整個IT企業動態、有機地協調企業在產業組織演變過程中的行為。

(4)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作為序參量主要表現為:其一,提高了技術水平,節約了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其二,改造了技術路線,豐富了產品或服務的內容,改變了產品的消費特征和需求特征,從而影響市場結構的變化;其三,提升了進入壁壘,限制新企業的進入,有利于形成技術壟斷,從而影響市場行為;其四,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規模結構效率,推動技術的進步,從而提高了市場績效。而對IT企業而言,信息技術創新對企業組織的作用尤為明顯,它能提高處理、加工和傳遞的能力,改善企業的管理體系,調整生產或服務供應的過程,增強IT企業的競爭力,有利于促進企業融合。因此,技術創新是IT企業演變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3“漲落”實現系統達到有序狀態。

漲落是指系統中某個參量相對于宏觀平均狀態所發生的偏離或波動。它是形成有序結構和系統自組織的動力學條件。“通過漲落達到有序”是漲落原理的基本觀點,TT企業組織系統必定存在著漲落,控制參量的變化將導致系統的非平衡狀態,當達到閥值后,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序參量<專業化分工、內部市場化、信息網絡化和技術創新的微小漲落可能通過協同效應而迅速放大,促使產生整體上的巨漲落,使產業組織系統完成跨越式跳躍,從而導致IT企業組織的演變,形成新的有序狀態。

4“支配機制”系統在序參量的支配下產生整體功能效應。

支配機制是指系統在變革或不穩定階段,其各子系統或要素由于協同合作產生序參量,序參量反過來又支配各個子系統或要素按它的“命令”合作行動。企業融合的協同作用創造了專業化分工、內部市場化、信息網絡化和技術創新這四個序參量,這些序參量又反過來支配企業的協同合作,在系統處于不穩定階段時,通過漲落和非線性的作用形成的關聯放大效應,從而使整個系統在序參量的支配下產生整體功能效應,導致IT企業組織系統從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產生新的有序結構。

5“反饋機制”對系統協同所實現整體功能效應的結果進行判別。

反饋機制是對系統協同所實現整體功能效應的結果進行判別的機制。在序參量的支配作用下,IT企業組織系統將由無序狀態轉向新的有序狀態,產生新的結構,實現系統的整體效應。這種整體效應就是協同所產生的結果,它是否與所期望的協同效應一致,必須利用反饋機制來驗證,通過協同所產生的結果與期望值進行比較,進而得出反饋結論。如果結果和期望值相一致,說明系統實現了協同效應。反之,則沒實現協同效應,這樣系統就需對企業進行協調,重新配置資源,經過循環反饋,產生新的支配系統協同發展的序參量,最終實現協同效應。

四、IT企業組織系統自組織的協同競爭機制分析

協同競爭機制是IT企業組織系統自組織過程中的另一核心機制,它是協同機制的有益補充。真體來說,是指在系統內諸多子系統或要素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參與競爭時,協同與競爭矛盾雙方所表現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內在機制。一方面,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企業融合下的IT企業組織演變的自組織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又是產業組織系統內的子系統或要素。因此,下文將通過對企業之間的協同競爭進行分析,來說明基于融合的IT企業組織系統自組織的協同競爭機制。

(一)IT企業組織系統的協同競爭博弈分析

當兩個企業在某些活動中合作,而又在其他活動中相互競爭時,所呈現出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協同競爭。BaITy和Adam教授認為,博弈論具有將合作與競爭有機地整合到一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合作競爭(co-opetition)這一表述,通過博弈論來描述包含競爭與合作兩個組成部分的現象。基于此,下文將對協同競爭機制中協同與競爭的關系展開博弈分析。在文中將協同分為戰略協同和資源協同兩種類型,為了簡化分析的復雜性,戰略協同僅考慮價格協同,將從價格和資源兩方面展開協同競爭分析。

1基本模型

假設1: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并且處于不完全信息狀態;假設2:在產品市場上存在兩家企業A和B,分別生產具有外觀和消費者偏好差異的替代性產品;假設3:由于資源(例如,技術等)的增加,將導致企業單位成本降低,因此,資源也與單位成本呈反比關系;假設4:由于資源(例如,信息等)的增加,將導致企業銷售量的遞增,因此,資源與銷售量呈正比關系。

從結果可以看出,既采取價格協同又采取資源協同對企業利潤額的影響取決于它們各自。a、b、λ、α、β系數以及資源量K和協商價格PAB,這也是由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對方企業的共享資源和協商價格共同決定。

3企業之間的協同競爭博弈分析

從以上對企業的價格協同和資源協同分析,不難發現,企業在協同的過程中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競爭。企業A和B進行協同競爭主要圍繞價格和共享資源展開的。為了解析協同競爭的全過程,筆者通過繪制過程圖來闡述,如下圖2:

當企業雙方能夠通過協商來制定對彼此都有利的銷售價格時,將由“不合作”轉化為“價格協同”或由“資源協同”轉化為“價格資源協同”。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a、b、λ、α、β系數將發生變化,舊的協商價格已不再滿足企業雙方都獲利,因此,企業雙方必須對協商價格進行調整。若存在新的協商價格,則企業雙方繼續采取價格協同;若不存在新的協商價格,則企業雙方將由“價格協同”轉化為“不合作”或“價格資源協同”轉化為“資源協同”。HTtP//:

當企業雙方共享自身的部分或全部資源時,將導致產品單位成本降低,相對固定銷售價格而言,企業的銷售量和利潤都將增加,企業雙方將由“不合作”轉化為“資源協同”,或者由“價格協同”轉化為“價格資源協同”。一方面,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鑒于資源的度量和使用效率以及價格對利潤的影響,企業雙方將很難判別對方企業如何調整了其共享資源。另一方面,“資源協同”降低產品單位成本,使得企業的銷售價格有下降的可能性,若企業雙方未采取協商價格,由于企業A和B在市場中的競爭關系,將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的價格競爭,以占領市場份額。這兩方面將促使企業雙方在保持資源協同的同時,不斷地對共享資源進行調整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就形成了協同競爭重復博弈。另外,企業雙方為了維持資源協同關系,它們對共享資源的調整一定會限定在一個范圍,否則會破壞企業之間的協同關系,企業雙方將由“資源協同”轉化為“不合作”,或“價格資源協同”轉化為“價格協同”,或“價格資源協同”轉化為“不合作”。

(二)IT企業組織系統的協同競爭機制運作

協同競爭機制運作是以競爭為基礎,在協同與競爭的作用中優化自身的有序化過程。實質上就是協同與競爭是對立統一的過程。一方面,競爭導致協同。系統在臨界點時的無序競爭,它造成了非平衡現象和系統發展演進的不確定性、動態性和分散性,導致系統中諸多子系統或要素的發生非線性作用,從而產生協同。另一方面,協同引導競爭。當系統與外界進行交換時,系統各要素會進行耦合和互補,利用協同的放大功效在整個系統內把效應擴大,它造成了系統內部事物之間發展的確定性、整體性與目的性的因素,使有序競爭在既定的方向、趨勢上發展,通過開辟新的方式、途徑及狀態的可能空間,從而優化新的有序結構。

協同競爭機制具有兩方面的作用。從自組織角度看,它與協同機制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不僅有利于系統有序化的出現,還有利于系統向高級的有序化程度發展。從產業角度看,它能提高IT企業專業化水平和技術創新水平,有利于分散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優勢,整合各種資源,實現規模經濟。

五、結束語

IT企業組織系統演變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循環”的自組織過程。自組織過程的每個循環體中主要包括耗散結構階段、協同機制階段和協同競爭機制階段,該過程可以通過圖3來描述。

第一階段,耗散結構階段。這一開始階段,使IT企業組織系統滿足系統自組織的三個基礎條件,即系統的開放性、遠離平衡態和非線性。

第二階段,協同機制階段。協同形成機制、協同實現機制、協同支配機制和協同反饋機制共同作用形成整個協同機制,通過協同方式使得IT企業組織系統內各企業或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產生支配整個系統發展的序參量,從而形成新的有序狀態。

第三階段,協同競爭機制階段。協同競爭是系統演變的真正動力源泉。該機制使得系統內企業或要素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參與競爭,它既能促使IT企業組織變革,又能促使系統有序化的發展,并向高級的有序化程度演進。

值得注意的是,IT企業組織系統自組織過程只是一般過程的抽象化,循環體中的三個階段也沒有嚴格意義的界限,它只作為一種邏輯分段。另外,協同機制是協同競爭機制產生的條件基礎,協同競爭機制又反作用于協同機制,正是這兩種機制間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系統能更好地向有序化發展,并最終實現系統的自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