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6:52: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差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差異論文:文化差異對消費的干擾概述
本文作者:鄭瑩燦工作單位:西南大學
他們在行為、言論、思想上都追求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認為保持一致、順其自然是個體人格喪失的表現。(五)人際關系的差異———仁義對人與利益為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根據儒家的原則,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會關系非常重要。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注重情義,輕視物質利益。在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這種現象致使中國人把人們之間的交情或友誼看成是最重要的,為了友誼而犧牲物質財富也是理所當然的。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主張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個體的優先地位。與中國人的重情重義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強調外在的、個人的、權利的、功利的東西并且崇尚競爭的個人主義,美國人在爭取個人利益和福利時會采取主動的方式,與人打交道時十分直接,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人情較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異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性本善的人性論,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主張過去價值取向,具有追求穩定的民族性格;美國的文化則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性本惡的人性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主張未來價值取向,具有喜愛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持久、最廣泛和最深入的環境因素。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作為文化內核的價值觀、信念等將長久地影響著本文化群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4]。因此,同一國家的消費者在消費需要、消費對象、消費決策、消費時機等方面會表現出共性,而不同國家的消費行為模式則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中美消費行為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個要素,影響消費者的觀念,進而影響到消費者的行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中美兩國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差異。(一)消費需要的差異消費是由人的需要推動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種主觀的選擇形態和特定的滿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費者對消費需要的態度是不同的。幾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一種“求穩”的文化心理,“無債一身輕”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國人在消費過程中竭盡全力回避競爭和沖突。所以,在生活消費方面就會有所節制,中國人有節約的美德,不會盲目消費,每個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點錢。同時,在傳統的宗法觀念和知恩圖報觀念的影響下,“人情”消費也就成為一種突出的消費行為特征。在美國,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國人的觀念中,消費是創造財富,掙錢是為了花錢,有錢就花是與創造財富聯系在一起的,而留遺產是不為上帝創造更多的財富。他們認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該享受,年輕時借款買房消費,退休后將房抵押給銀行“倒按揭消費”,付出與收入均等,無須以積累防患于未來[5]。因此,美國人從來不壓抑自己,他們崇尚及時享樂,強調實用主義,希望商家能夠按照自己的消費需要來生產產品,他們的消費行為都與自己的需要息息相關,不存在所謂的“人情”消費。(二)消費對象的差異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呈現出一種重群體輕個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主要是以群體取向為基礎的。群體取向的價值觀體現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一個家庭看做一個整體,在消費時從整個家庭進行全面考慮,注重產品對于維持家庭正常穩定運作的作用,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往往與整個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每個家庭成員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更要考慮到整個家庭的需要,對整個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會比對一兩個家庭成員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選擇,在作決定時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體現為中國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和親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傾囊投資。因此,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中國人所作出的決定往往綜合考慮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別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在美國,清教主義的文化價值核心是強調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響,美國人認為每個人均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有什么需要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強調個體的自由和獨立,美國人的消費也往往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消費行為也比較注重商品對自己的用處,而不是對整個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有用性。(三)消費品牌選擇的差異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會影響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動等。這些因素又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他所青睞的品牌和對品牌的選擇。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不僅把“安居樂業”當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認為“安居樂業”能促進國家的穩定和進步。所以,中國人在消費品牌的選擇上傾向于選擇一些常用的、多數人使用的、長輩們也用的商品,對新奇的高科技產品或新型產業大多抱有懷疑否定的態度。美國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和性本惡的人性論,在價值取向上主張未來取向。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生活就是一場追求成功的競賽,均等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這場競賽并取得勝利。為了獲得成功,美國人講求競爭,追求創新,很少循規蹈矩。這種追求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發了對新奇事物的消費投資傾向。美國人對一些新奇的、富有創意的品牌更為青睞。(四)購買決策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意識,要求個人服從整體。美國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人權益。這一文化差異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具有多重體現。在購買決策方式上,中國人往往以集體為單位進行決策,如家庭成員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來由一名“當家人”統籌安排,在具體購買特別是單筆支出較大的購買決策中,還需要家庭成員的集體討論。而美國人在購買決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對自己的財產具有獨立的支配權,無論購買什么,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自己決定。在購買決策的最后確定上,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理性有限價值原則,在家庭和個人消費上強調節欲勤儉,主張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反對奢侈浪費、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因此,中國人的收入變化對購買決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響。當收入減少時,消費者會很快節省開支,降低支出,先前開支額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購買意圖將被最先取消或者暫時擱置起來[6]237-242。而美國人在付出就該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常規的消費和隨機的消費。常規的消費是必須支出,如各種保險費支出、學費支出、房租、購房和汽車開支等;隨機的消費具有彈性,旅游、運動支出屬于這一類。美國人的消費一靠收入推動,二靠預期推動,三靠信貸推動。據報道,美國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貸作為家庭財務的應急手段[5]。由此可見,美國的消費者具有較強的消費不可逆性,不會因為收入的變化改變對產品的購買,大多數人會通過借貸來滿足即時的消費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費行為的差異在中國,身份消費行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身份所具備的含義以及在社會交往中發揮的功能要復雜很多。首先,中國消費者通常具有更強的身份意識,維系身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身份消費行為非常頻繁。其次,中國社會中人與人緊密相連,彼此高度依賴,這使得身份消費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現異化。因此,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所購買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他們在購買時,通常特別看重產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給他們帶來社會性結果,并對于產品的外在可見特征給予特別的關注。因為人們在消費中需要顧及自己的社會身份,保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維護面子的需要,中國人會在消費中關注自己的行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這同美國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消費者很不一樣,美國消費者強調“獨立自我”,傾向于將自己看做獨立于他人而存在,他們的消費選擇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態度,而沒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觀[7]。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文化交流對中國消費行為的影響
(一)隨著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美國人提倡的超前消費的觀念使對于消費信貸的這種否定性評價逐漸受到了挑戰,“超前消費”的消費方式已普遍被中國大多數人所接受,如貸款買房、貸款買車、助學貸款等超前消費。在消費實踐方面,房屋購買中的“按揭”方式是消費倫理觀念的重大突破;同時,汽車、教育、旅游等高價值商品和服務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生活需要,而銀行儲蓄又很難滿足這些需要,因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了消費信貸的倫理觀念,消費信貸也逐步走進百姓家。(二)消費主義傾向逐漸擴散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受計劃經濟狀況的局限,當時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比較單一,只滿足溫飽,沒有太多的奢望。在消費觀念上,人們接受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近年來,中美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使享受生活的消費主義觀念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受美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國居民對“收入越高、消費的商品越多,則生活越富裕,并且生活質量越高”有著普遍的認同[8]。當前,中國的富人群體已經率先成為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在消費行為上表現為光顧高級消費場所,進行高消費活動,購買高檔商品,從事富于娛樂性、技能性與知識性的休閑活動。(三)消費理念日趨合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解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人們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預期不斷改變,安全感逐漸增強,消費主義傾向不斷提高,消費理念日趨合理。人們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時候,倫理價值觀念的判斷天平更傾向于健康和環保。渴望健康,渴望長壽,渴望環保,已經成為我國廣大居民的普遍心態[9]。
淺析文化差異和習語翻譯
摘要: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更是沉積了濃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漢習語翻譯常會遇到許多困難。從地理環境、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四個方面闡述中英兩國文化差異對各自習語形成的影響,并詳細說明英漢習語互譯中處理這種文化差異的幾種常用譯法。
關鍵詞:語言;文化;文化差異;習語翻譯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一)生存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華夏民族生活在廣袤肥沃的東亞大陸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農業和土地有關的成語。如“斬草除根”“風調雨順”“山窮水盡”“揮金如土”等。
英國則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水。歷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英語中也就有了許多與水、魚以及航海有關的習語。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風),drinklikeafish(豪飲),tomisstheboat(錯失良機)、allatsea(不知所措)。
東西文化差異論文
摘要:研究英漢語言的文化差異,對學習、交流,以及翻譯英漢語言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從感性與理性、本體與客體、宗教與文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英漢語言;思維方式;宗教;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從一種語言中可以反映出使用該語言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必然要飯應該民族的社會現實,受該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范,道德價值、政治觀念和文化傳統的制約。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同時具有民族特征。實際上,文化涵蓋了社會中的一切現象,包括語言,而語言又是被用來記錄一個民族所有的變化。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語言和文化的專家都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語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為背景,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在其語言中得到體現,作為這種語言的學習者我們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對于我們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極為必要。因此研究東西文化的差異對我們研究,交流及翻譯英漢語言都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問題加以闡述
一、感性與理性
中國傳統文化極重個人的感受,強調頓悟的作用。這種思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表現到極致,例如禪宗把莊子,玄學以及佛性的本體融合在一起,主張取消一切理性,依靠直覺在霎那間頓悟。這種思維方式在漢語中表現主要是句子之間的跳躍性大,中間缺乏形式上的聯接,使得漢語的句式和行文如山間溪水跳躍,抖動,但始終前行。如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中的一段:祥子想找個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細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場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變化的太快了,他的腦子已追趕不上。沒有地方給他坐,到處是雪。小茶館們都上了門,十點多了;就是開著,他也不肯進去,他愿意找個清凈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轉著的淚隨時可以落下來。
與漢語的思維方式相反,英語民族則是理性思考,以概念為基礎進行判定和推理,最后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這種理性在語言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表現為句式整齊,行文嚴謹,各個句子之間邏輯性強,整個架構成星系裝分布。例如:
文化差異與唐詩英譯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鴉片戰爭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色色。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中韓企業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策略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海外投資進行企業經營活動。中韓貿易往來已是尋常,韓國是中國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雙方有很多企業都是跨國經營,但由于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企業管理者在跨國經營管理方面困難重重。然而中韓跨國企業合作的成功能促進雙方戰略合作關系在各個領域的良好發展,因此研究中韓跨國企業文化管理意義重大,從中韓兩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企業文化特點等認知企業中韓文化差異,推進合作后的企業跨文化管理。
關鍵詞:企業;文化差異;跨文化管理
中韓毗鄰,自建交以來,由于歷史紐帶性、文化相似性、經濟互補性以及時代特點等原因,中韓文化交流發展快速且良好,但文化交流上依然存在些許的問題,中韓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從而導致中韓跨國企業管理上出現難題。楊柳、尹雪梅認為,跨國公司經營的失敗是由于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并沒有被及時有效的管理而導致的,因此,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沖突是企業跨國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林靜靜、陳秋妙則認為,跨國經營活動的成敗在于跨文化管理。董琳、黎永泰曾指出:要想為跨國企業成功運用奠定基礎,就要通過文化整合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與沖突,從而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中韓企業文化特點,尋找一些可行性策略,目的是實現兩國文化的融合,促進中韓跨國企業的良好發展。
一、中韓兩國交流的背景
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主要是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但卻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國家。冷戰前,中國、韓國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從此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韓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兩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痛楚使中韓兩國無形中達成了一種默契,互相支持、彼此信任、共同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害者。在韓國獨立運動中,中國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為中韓的友好建交奠定了基礎。到了冷戰初期,1949年6月30日,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有利于我國的外交戰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明確地向全世界表明要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軍事陣營,并于1949年10月3日,正式與蘇聯建立外交關系。基于種種原因,中國于10月6日與朝鮮建交,這樣的選擇使中韓友好關系無法繼續。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得到了蘇聯的默許,中國也應邀加入戰役,而韓國的背后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持續三年的朝鮮戰爭使中韓關系破裂。20世紀70年代,冷戰后期,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中日、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同時中韓關系也開始緩和,隨后開始通郵通訊等私下往來,1983年5月5日卓長仁劫機事件中韓第一次官方接觸,雙方態度積極友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并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國、韓國的正式建交結束了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截止至2015年建交已有23年。在政治上中韓兩國高層頻繁互訪,2003年盧武鉉總統訪華,2008年和2012年,李明博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13年6月樸槿惠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于2015年10月1日,樸槿惠總統應邀出席中國國慶大閱兵。2005年、2008年主席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2007年和2010年總理對韓國進行正式訪問,2013年10月,會見韓國總統樸槿惠。2014年7月進行了一次串門式訪問。高層頻繁互訪目的是增進兩國人民友好相處,推動中韓關系再上新臺階,促進兩國全面發展。在經濟上,韓國自冷戰后開放經濟,實施“北方外交”政策,積極同中國發展經濟,同時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積極鼓勵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生產,引進外資引進技術,雙方有著互補性,各取所需共同發展。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宣布簽署一個大規模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11月,中韓兩國共同開通經貿合作網站。2012年5月2日,中韓自貿協定談判正式啟動。據韓國海關統計,2014年韓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為2354.0億美元,同比增長2.8%,其中,韓國對中國出口1453.3億美元,同比下降0.4%;自中國進口900.7億美元,同比增長8.5%,韓方貿易順差552.6億美元,同比下降12.0%。中國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在文化上,中韓同屬亞洲國家,又為鄰國,兩國有著數千年的文化交流,“韓潮”和“漢風”交相呼應,中國人熱衷于韓劇、韓國美食、韓國服裝以及韓國化妝品等,韓國民眾喜歡中國功夫、中國美食,以及中國漢字文化、儒家思想、明清以后的實學思想、禮教以及佛教等,現在韓國人不僅僅關注中國的古典領域,中國現代文化也越來越受大家的關注。文化承載著中韓的友誼,成為世代交好的使者。
二、中韓企業文化差異分析
小議口譯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口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合格的口譯員必須在語言和文化兩方面架起溝通的橋梁。在英、漢口譯過程中造成文化障礙的文化差異可分為五個方面,即:民族習俗、文化沉積、認知體系、思維模式和非言語語言。眾多的文化差異會對口譯產生重大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口譯的質量和信息的傳遞。然而由于口譯本身在我國發展相對滯后,口譯中文化的導入遠遠不夠,造成口譯者跨文化意識不強。因此培養口譯員的跨文化意識,加強口譯訓練中的文化導入已成為當務之急。
論文關鍵詞:口譯;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口譯質量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國際化的不斷加深,國與國之問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口譯活動也越來越活躍。傳統上,人們一一直認為口譯員只是擔當著交際過程中語言轉換專家的角色,而現在,眾多的口譯實踐已經證明口譯員的角色絕不僅僅限于此,他必須擔當起一個新的角色——文化的傳播者。事實上只成為一個語言專家離合格的口譯員還相去甚遠,合格的口譯員必須在語言和文化兩方面架起溝通的橋梁。他在交際過程中要消除的不單單是語言方面的障礙,還包括文化的障礙。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說:“口譯員要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因此口譯員必須要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口譯員的跨文化意識已成為保證口譯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一)口譯的定義說明口譯的本質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關于口譯的定義曾有許多專家學者根據不同的側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闡釋。中國語言文化大學劉和平教授認為:口譯同筆譯一樣,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而且是不同語言社團重要的交流形式,是兩種思維的轉換過程。IzJ上海外國語大學梅德明認為: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問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張文教授對口譯的概念進行了較全面的界定。她認為:口譯是在人們跨文化、跨語言的交往活動中,為消除語言障礙,由能運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語言的人,采取口語表達方式,將一種語言所表述的思想內容以別種語言做出轉述的即時翻譯過程。
文化差異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摘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農產品貿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分析文化差異對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從需求相似性、偏好多樣性及交易成本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異對于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機制。并從推動文化交流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農產品合作、注重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多重因素等方面為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獻言獻策。
關鍵詞:需求相似性;偏好多樣性;交易成本
一、引言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農產品貿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的很大比重。通過在世界范圍內更優化地配置資源,農產品貿易可以滿足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多方面的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逐漸擴大,農產品貿易也經歷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以及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中國農產品的貿易伙伴國日益增多,主要的進出口市場包括日本、美國、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并且農產品貿易的種類繁多。農產品貿易大到關系國家的糧食食品安全,小到影響人們的日常飲食。國內外眾多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因素。潘偉光,楊祺(2013)等研究發現中韓自貿區的建立促進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出口;田敏(2014)分析了人民幣跨境結算對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宮同瑤,王蔚(2014)研究發現本土偏好與地區偏好將會對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鄭燕(2017)研究了人民幣匯率通過影響農產品價格,進而影響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開展;但是很少有學者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分析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因素。文化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與貿易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文化已經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一帶一路”跨越了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個大洲,沿線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程度參差不齊,“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了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相互合作,共同發展,以文化交融為經濟建設鋪橋搭路,共同構建政治、經濟、文化相融的命運共同體,實現長遠互惠發展。由于地理距離的阻隔,歷史發展路徑的不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之間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是文化差異對于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農產品貿易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文化差異對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對于促進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開展農產品貿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差異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傳導機制
(一)需求相似性。作為農產品而言,與人們的日常飲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供給和需求的彈性都比較低。根據需求相似性理論可知,對于文化差異較小的國家,飲食習慣基本相似,對于食物的需求也相似,因此,文化較小國家的農產品貿易較為頻繁。中國作為亞洲國家之一,其地理位置屬性決定了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較為相似,如日本、韓國等國家,較小的文化差異促進了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同時,對于赴外進行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將會更多地偏好和選擇中國食物,將會增加其所在國家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因此促進中國與該國家農產品的貿易;同樣,在華生活和居住的外籍人員將會增加對其來源國食物的需求和偏好,也將會促進該國與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開展。而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兩個國家來說,較大的文化差異使得居民對于食物的選擇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會阻礙兩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即人們對于食物的相似性需求會促進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小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反之則會阻礙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大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二)偏好多樣性。需求相似論解釋了中國與大部分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但并不意味著中國與其地理位置相距較遠、文化差異較大國家之間就無法展開農產品貿易。根據中國歷年農產品貿易數據可知,中國與美國、歐洲等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數額一直居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前幾位。根據偏好多樣性理論可知,人們對于食物的選擇偏向于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兩個國家而言,較大的文化差異使得食物的類別有較大的差異。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將會更大程度地接受和認可差異加大、有異域風情國家的食物,將會促進中國與其文化差異較大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現如今,中國居民對于肯德基、必勝客等洋快餐越來越喜歡,西方快餐在中國深受追捧將會促進中國與西方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同時中國食物在西方國家也非常受歡迎,隨著各種關于中國食物的綜藝節目的播出,中國餐館已經遍布全世界,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較大的文化差異并不絕對表現為抑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相反將會促進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大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在偏好多樣性的作用下,文化差異較大國家的農產品將會更大地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形成一種“外來者優勢”,從而促進農產品貿易。(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一個國家進行貿易活動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地理位置距離較遠的國家,語言差異較大,彼此之間的語言溝通較為困難,需求結構差異較大,相互之間的信任基礎較為薄弱,對于雙方國內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的了解程度較低,因此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農產品貿易的交易成本較大,將會抑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相反,如果兩個國家之間文化差異較小,語言差異較小,彼此之間語言溝通障礙較小,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結構更為相似,雙方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更為牢固,對于彼此國家內部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也更加的熟悉,將會大大降低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農產品貿易的交易成本,將會促進兩個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開展。并且文化差異相對較大的國家地理距離相對較大,貿易運輸相對較困難,貿易運輸成本相對較大;而文化差異相對較小國家地理距離相對較小,貿易運輸相對更為便利,貿易運輸成本相對較小。因此,對于中國而言,較大的文化差異,將會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將會抑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較小的文化差異,將會大大降低農產品貿易的交易成本,將會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進行。綜上,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進行農產品貿易時,消費者對于食物的需求相似性偏好及較大的交易成本將會抑制農產品貿易的開展,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性將會促進農產品貿易;中國與文化差異較小的國家進行農產品貿易時,消費者對于食物的需求相似性及較小的交易成本將會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開展。
小議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語這個交際工具,具備熟練的語言交際能力,必須對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有所了解,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提高文化領悟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能力。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世界日趨全球化。人類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生活,人們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商務貿易,還是社會活動,甚至私人交際的機會都比以前多起來,而語言架起了人們溝通的橋梁。隨著歷史的沉積,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西方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交際能力,必須要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只注重形式,忽視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甚至造成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對文化差異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給學習和使用英語帶來的影響。這些差異往往存在于民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幾點。
1.1民俗差異.
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影響及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商務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務英語翻譯變得尤為重要,為了能夠在對外交流中做到準確、有水平的翻譯,譯者必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并對怎樣處理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策略
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涉外經濟活動更加頻繁,對商務英語翻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商務英語翻譯雖然是一種語言交流,但它受到不同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譯者必須具備應對文化差異進行交流的能力,適當運用表達技巧,靈活變通,才能在翻譯過程中表述清晰,意義正確。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影響的體現
1.語言表達的差異。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將謙虛看成一種美德,在語言表達上也更加委婉、溫和,西方人性格熱情、奔放,在語言表達上更加直接、坦率。我國清末大臣李鴻章曾應邀到美國訪問,訪問結束前,他在一家著名餐館為美國官員舉辦答謝宴會,宴會開始時,按照中國習俗,李鴻章站起身說:“今天承蒙各位光臨,不勝榮幸。我們略備粗茶淡飯,聊表心意,沒有什么可口的東西,不成敬意,請大家多多包涵。”第二天,當地媒體將李鴻章的講話發表在報紙上,譯為“Iamveryhappytohaveallofyouheretoday.Thoughthesedishesarecoarseandnotdelicious,Ihopetheycanshowmyrespectforyou,pleaseenjoythem.”,餐館老板看到文章報道后大發雷霆,他認為李鴻章的說法是對他餐館的侮辱,堅持要李鴻章拿出證據,哪一道菜做的不好,哪道菜不可口?否則就是有意損壞餐館的聲譽,應該向他道歉。這就是中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上不同所造成的誤解,因此,在商務交流中,我們要跨越這些文化障礙,了解足夠的語言表達技巧,避免讓對方感覺不禮貌的話語和詞匯。2.禮儀文化的差異。中西方禮儀文化上的差異在問候和寒暄中能夠明顯的表現出來,中國人遇到熟人時,總會寒暄道“吃飯了嗎?“你要到哪里去?”這在中國人眼中是很常見的問候方式,朋友之間聊天可能經常以工作、收入、家庭為話題,而在西方人眼中,這類話題是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用“Haveyoueatenyet?”,“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問候方式是不禮貌的,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們吃飯,或者是要干涉他們的私事,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西方人通常以談論天氣狀況作為打招呼的方式,比如“Fineday,isn’tit?”“Itlookslikegoingtorain”.也可以是簡單的問候,比如“Goodmorning”“Hello”“Howdoyoudo”等。中西方禮儀文化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中國人在見面時通常使用握手的方式,而西方人大多使用擁抱和吻手等,中國人喜歡登門拜訪熟人,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和主人預約,甚至是下午茶,也要提前約定見面的時間,不可突然造訪,擾亂受訪者的安排。3.事物認知的差異。由于中西方在歷史、宗教、生活和情感上的差異,不同事物在中西方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聯想意義,例如老鼠(Mouse,rat)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無是處的象征,如“膽小如鼠”(Shylikeamouse),“目光如鼠”(Beofmousesight)等,但在西方文化中,對老鼠這種動物更多的是從欣賞的角度來創作的,在動畫片《貓和老鼠》中,通過貓和老鼠無休止的斗爭,表現出老鼠的聰明和智慧,在《精靈鼠小弟》中也表現出老鼠堅毅的性格和寬宏大量的品質。狗(Dog)在中國人的傳統概念中褒有貶,但大多還是含有鄙夷之意,如“掛羊頭賣狗肉”“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友好、忠實的象征,他們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從英語詞匯中就可見一斑,如英語中有牛肉(Beef),羊肉(Mutton),豬肉(Pork),唯獨沒有狗肉,他們認為吃狗肉是件可怕的事情。正因為西方人對狗的偏愛,所以在英語中用“Luckydog”來形容幸運兒,還有愛屋及烏(Loveme,lovemydog.),好人有好報(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此類諺語。因此,如果遇到在中西方人眼中褒貶意義不同的事物,在進行翻譯時,一定要謹慎思考,避免引起語言上的誤會。
二、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解決策略
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與策略
摘要: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商務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商務英語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橋梁與交流工具,它具備一定的工具性、專業性、商務性,擁有比較多的專有名詞。相比普通的英語,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整體難度比較大。特別是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使得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具有極高的難度。因此,在實際的英語翻譯過程中,應該全面分析商務英語的特點,結合文化背景的差異對商務英語的影響,全面把握商務英語翻譯的方式,切實提升商務英語翻譯水平。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影響;對策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產物,不同國家的文化對應針對性的語言。若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必須深入分析語言植根的文化土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商務英語成了溝通與交流的主要橋梁。同時,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需要考量的內容比較多元化。若依托于本國文化來翻譯商務英語,不僅無法提升精準性,可能還會出現詞不達意甚至相互沖突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凸顯。為優化國際貿易,為優化商務溝通,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應該精準把握文化差異屬性,運用科學的商務英語翻譯方式來整體提升翻譯精準性,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優化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也才能真正提升商務英語的翻譯質量。
1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關鍵因子,很多文化都是通過語言來進行傳播的。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應該精準把握文化與翻譯之間的關系,在充分了解和認知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科學開展翻譯工作。商務英語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專業名詞、專用名詞。若采用傳統的直譯方式,顯然難以保證翻譯工作的精準性。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應該基于文化差異,應該了解文化背景,繼而開展科學的翻譯工作,整體提升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的精確性。商務英語作為涉外商務溝通的橋梁,是處理對外貿易、涉外經濟等經濟活動中普遍性的問題。在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中,如果未能夠全面了解文化背景,如果未能夠認知西方文化差異,那么很難提升英語翻譯工作的整體質量,也很難優化商務英語翻譯的精準性。在對商務英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該站在他國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語言結構,同時全面分析語言中所包含著的修辭手法、詞句運用、歇后語俚語等等。可見,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首要考量的問題及環節是文化屬性和文化差異。作為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的主體,翻譯人員在進行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了解商務英語背后的文化背景,同時也應該結合我們國家的文化認知,來精準找到二者的共通點,繼而準確無誤地進行翻譯工作。若翻譯人員對于商務英語的認知模棱兩可或者存在文化認知不到位等問題,勢必會造成翻譯的誤解、誤會,甚至是分歧。因此,文化對于翻譯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翻譯工作的支撐,翻譯是文化的重現與反映。科學處理好文化與翻譯之間的關系,能夠整體優化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
2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