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1:34: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主義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有它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個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一個理論體系的形成,往往是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對這種變化作出科學的回應分不開的。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深刻地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條件。他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個論斷說明:第一,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時代主題已從戰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展,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這種環境對我們一心一意搞建設是有利的。從時間上來說,這種轉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的。第二,國內情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已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了改革開放,實踐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理論內容和形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三,總結了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特別是20世紀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從理想變為現實,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其中包括我國的“”和蘇東劇變。我們黨是一個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黨,通過總結經驗,堅持正確的,糾正錯誤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世界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展,國內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條件下,通過不斷地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科學地回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是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個大體系、大范疇。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在今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范疇。
十七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以后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一科學界定,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論述相一致。首先,從實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相一致的,并且以后者為基礎。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其次,從理論上來說,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我們黨把它稱為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十三大報告和十五大報告都講到了兩次革命實現兩次歷史性飛躍,但側重點不同。十三大報告講的兩次革命、兩次歷史性飛躍,指的是實踐上開辟了兩條道路,即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五大報告說的兩次革命、兩次歷史性飛躍,指的是形成兩大理論成果,即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但是,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產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已經完成,思想屬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二次歷史性飛躍30年前就已開始,至今仍在繼續。
十五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界定,是在繼承我們黨以往的理論成果和新的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是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度、按勞分配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等等。二是提出“以蘇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三是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在把握規律的基礎“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在探索初期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光輝著作,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等重大理論問題。總起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
論文摘要: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列寧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體現了馬克思公有制理論與列寧利用資本主義理論的統一。
關于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的特點,理論界已經進行過深人的研究,形成了許多有創見、有意義的學術成果。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并沒有終結,需要隨著實踐的進展而繼續研究。下面略述本人當前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后的幾點新認識。
一、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列寧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等著作提出了世界歷史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內容是:由于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由于國際市場、國際分工和人們普遍交往的形成,以往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封閉的、分散發展的歷史過程轉變成為世界性的、整體聯系的發展過程。這一理論的內容還包括,民族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單個民族、單個國家,不能夠實現共產主義,只有民族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
可是,以后的歷史并未完全按照理論所規定的路線展開。20世紀20年代初,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無產階級奪取并鞏固了國家政權,使這個政權存在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鑒于這種局面,列寧提出了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內容是:俄國蘇維埃政權能夠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中存在下去,它能夠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正常的經濟聯系,能夠而且必須先于西方國家展開社會主義建設,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具有特殊性。嘆體小平實現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列寧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在于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既強調中國走向世界的思想,又強調中國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心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的十七大以來,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熱潮,這一理論體系更加深入人心,并化為廣大干部群眾的生動實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貫徹不斷引向深入,為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堅強的政治和思想保障。
堅定信仰。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信仰,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貫徹不斷引向深入的首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黨要帶領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堅定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只有堅持和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固確立其在全黨一切工作中的指導地位,才能引導全黨全社會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偉大旗幟來高舉、作為正確道路來堅持、作為共同理想來追求,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應深入學習和努力掌握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發展變化的形勢中把握方向,在千頭萬緒的事務中抓住關鍵,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上來,統一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
深化研究。不斷深化對一些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的研究,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貫徹不斷引向深入的重要保證。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覆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面的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內涵十分豐富。只有從理論上研究透徹、闡釋明白,才能幫助人們深刻理解、科學對待和自覺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應緊密結合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著重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內在關系的研究,深刻揭示其理論淵源;著重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中國現階段基本國情關系的研究,深刻揭示其實踐基礎;著重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近30年來整個世界發展變化關系的研究,深刻揭示其時代特征;著重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的研究,深刻揭示其對新的時代條件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科學回答;著重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研究,深刻揭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著重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的研究,更好地推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通過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不斷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價值的成果,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和把握。
推動實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貫徹不斷引向深入的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是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服務的。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應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和作風,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牢牢把握經濟建設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之間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關系,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尤其應深入學習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學習和把握黨的十七大關于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和部署,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努力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入學習和把握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大意義和現實要求,切實抓好黨的自身建設,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社會主義理論體會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保證。這次大會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理論上的一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確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都是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于深刻認識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七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至關重要。同志多次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精辟論述,對我們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今天,我主要圍繞學習領會同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從五個方面談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體會和認識,同大家一起研究討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理論創新成果
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總體上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這個重要論斷,從時間和空間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科學界定,為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據。
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理論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善于進行理論創新的黨。這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科學命題,最早是同志在1938年10月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他明確指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之所以還要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從根本上說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他們的學說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勝利后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經驗和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會
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就是提出并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更加科學、更趨完備、更顯深刻,實現了理論的新突破和新發展。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形成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的艱辛探索,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在總結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找到了回答這些問題的基本答案,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涵蓋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等基本任務,關系到治黨、治國、治軍等一系列基本方針,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戰略步驟、發展動力、政治保證、外部條件、祖國統一、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等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
旗幟引領方向,旗幟凝聚人心。用科學理論的旗幟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們黨的一條根本經驗、一個優良傳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能夠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由其本質特征和內在屬性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汲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在實踐中創新發展,既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先進性要求,又體現了廣泛性要求;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符合不同層次群眾的思想狀況,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包容性,是聯結各民族、各階層的精神紐帶。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關鍵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這種形勢下,只有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形成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把握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最新表述,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的高度概括,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首先,這一理論體系進一步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既繼承前人,又勇于進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把理論創新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竭的力量源泉,開拓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其次,這一理論體系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識國情和世界大勢,提出了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新判斷,科學分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科學分析了時代特征和世界的發展趨勢,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立在現實的客觀基礎之上。再次,這一理論體系以不斷地解放思想為前提,緊緊抓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中國特色,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最后,這一理論體系崇尚求真務實,抓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堅持發展的遠大目標與現實目標、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的統一,逐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新格局。
中國社會主義理論交流
科學發展觀作為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任何一個成熟的理論,都是以其體系的形成為標志的。一個理論能夠成為科學的思想體系,一般說來應當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從總體上把握所研究領域事物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二是在理論表述上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和組織層次;三是由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概念緊密聯系而構成的具有自己獨特主題、內容和風格的相對獨立的系統;四是形成一個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開放性的思想體系。之所以說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正是因為它具備了這些基本條件。科學發展觀在新的發展階段全面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構建了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嚴密結構系統,從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開放的思想體系。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考察,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既源于“老祖宗”,又不是對“老祖宗”的簡單照搬。從縱向上看,它源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們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從橫向上看,它深深地植根于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時代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內容、特點和結構,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這種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的關系,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性體系、階段性成果和發展性要求的內在統一。
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層面上講,科學發展觀實現了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它雖然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總框架之內,但并不是對過去發展理論的簡單重復和搬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科學發展觀用一系列緊密聯系和相互貫通的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科學發展觀,既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好實踐。
從我們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看,科學發展觀科學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首先,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如何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其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造性事業,來之不易,承之更不易。我們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進行建設的,在前進的道路上不但面臨各種新情況新問題,而且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風險,這種環境和條件使我們的事業極具復雜性和艱巨性。第三,任何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同特定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和現實要求相聯系的。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都呼喚著理論的創新和實踐的創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在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新要求的基礎上,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推進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時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獨特的貢獻
“一篇大文章”的誕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的一切理論和實踐都是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進行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推進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黨的十七大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實踐中相繼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統一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時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獨特的貢獻。它們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性體系、階段性成果和發展性要求的內在統一。
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1976年“”結束后,百廢待興的中國到底是繼續堅持“”時期的錯誤路線,還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縛,走出一條既順應時代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是擺在我們黨面前十分緊迫的問題。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這次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我們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真理,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好制度,但問題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過去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從新時期一開始,我們黨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緊緊圍繞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索,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論斷的提出,指明了新時期我們黨理論和實踐探索的方向。
從1978年到1992年,鄧小平領導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據世界形勢的新變化,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問題”;根據中國國情,強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態勢,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中國現代化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根據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要求,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和中國現實國情,強調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根據世界軍事變革的新要求,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根據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強調中國的問題關鍵在于黨,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
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究
一、《概論》課教學要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構建價值認同
《概論》課是為使高職院校大學生系統掌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開設的基礎理論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主渠道,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概論》課學習,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夠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科學體系和基本觀點,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理性認識中國國情,能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分析問題,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為此,在《概論》課教學中要把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構建價值認同擺在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幫助學生達到“四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這也是在尊重大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構建價值認同的基本路徑。真學就是要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概論》課對其成長成才非常重要,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從而解決其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化的問題。真懂就是要讓高職院校大學生通過《概論》課學習真正掌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神實質,完整準確地把握其思想體系和深刻內涵,把零散的理解上升為系統的認識,能夠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百年復興中國夢的執政理念和戰略方針。真信就是通過《概論》課學習使高職院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價值認同,那就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講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從而進一步形成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用就是要讓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做好人生規劃,指導學習生活,將個人的命運真正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努力開創美好未來。在《概論》課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在引導高職大學生實現價值認同的過程中,啟發式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和提升是其中有效途徑之一。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設定研究性課題,請學生提煉歸納“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價值觀”,在最初的提煉中,學生通過自身對于人生價值的思考提出各自認為的大學生價值觀,并將其呈現于黑板,再經過集體思考討論,從最初提出的大學生價值觀中提煉出大多數學生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最后進行凝煉。這既是學生在獨自思考中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在集體討論中相互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使學生深入領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諦,也結合自身實際去總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精神特質和時代要求,從而做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認同于心。
二、《概論》課教學要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形成情感共鳴
結合《概論》課教學實踐,筆者感到高職院校大學生尤其“90后”的大學生有四個鮮明心理特點:一是注重個人價值實現。具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觀念,凡事從自我出發,習慣于圍繞自我想問題辦事情。二是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樂于追求社會最新潮流變化,不愿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三是擅長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有一定的發展,但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形象思維,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學生大量使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平臺,成為“讀圖一族”。四是缺乏認識辨別能力。尚未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遇事沒有主心骨,情緒缺乏穩定性,思想觀點容易走極端或受外界的宣傳煽動影響。筆者認為,《概論課》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時政課,更是一門情感課,情感教育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獨特教育效果。當對于歷史和現實的把握,對理論與實踐的把握升華為對于國家和人民的炙熱情感的時候,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將會深受其影響。因此,根據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在《概論》課教學中要把引導其形成情感共鳴作為重要目標,采取多種方式使其喜愛《概論》課、從情感上真正接受《概論》課教學內容。筆者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的要求與形成情感共鳴的目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課堂活動:形成情感共鳴,可以用偉大領袖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如在“走近偉人”的課堂活動中,使學生感觸馬克思為全人類解放的偉大情懷,的豪情大氣,鄧小平的睿智與務實;可以以生動的歷史情境引發共情,如通過“紅色記憶”、“經典主旋律影視作品配音”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論和實踐發生發展的具體情境之中,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人民走向復興之路的認知升華為情感;可以通過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個人體會引發情感,如在“我家這四十年”的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經歷和采訪家人,呈現家庭生活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發展變化,感受改革開放是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可以通過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提出希望與期待來激發情感,如“2050年的中國”課堂活動,可以通過學生的暢想,感知中國的命運與我相關;還可以通過音樂的感染力和榜樣的力量實現情感共鳴,如“紅歌唱響”和“尋找最令我感動的共產黨員”等課堂活動。通過上述課堂活動,《概論》課也可以充滿人文色彩,使學生深入歷史情境,感受國家發展,激發愛黨愛國的情感,從而在《概論》課的學習中成為一個有情懷的人。
三、《概論》課教學要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現心靈溝通
上文中提到《概論》課既要構建價值認同,還要引發情感共鳴,那么如何使一種主義、信仰、一種理論、一種價值觀真正走入學生內心,內化為對祖國和人民的炙熱情感,升華為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抱負?這些都決定了《概論》課又是一門心理課的課程屬性,由此把握學生心理,實現心靈溝通,是《概論》課又一重要目標。孔子早在《學記》中就提到“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任課教師與學生心靈溝通,可以達到“親其師”、“尊其師”、“敬其師”,從而使學生“信其道”、“奉其教”、“效其行”。基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所處的年齡和成長階段,以及所處的學生生涯與職業生涯的過渡階段,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往往面臨很多困惑、迷茫或挫折,這些都是《概論》課走向學生內心的重要契機。就實現任課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筆者進行了實踐性探索。筆者在《概論課》教學中,設計了“新學期第一課”,使任課教師在與學生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成為學生愿意與之傾談的對象。這是《概論》課教學中關鍵的第一步,任課教師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人生經驗教育引導學生,告訴其自己真實的所思所想所感,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第一課”中,不僅拉近了任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更拉近了《概論》課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對任課教師的喜愛會直接轉化為學生對《概論》課的喜愛。心靈溝通不僅體現在課堂上的引導,也在于任課教師在課下對學生的循循善誘,運用學生習慣使用的交流平臺,以學生喜歡的溝通方式實現溝通,對其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進行解答,并分享自己的經歷以及對時事的看法。真誠自然地傳遞《概論》課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和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另外,搭建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社會主義理論缺陷論文
摘要: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的實踐,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偉大的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巨的大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究其原因,其理論之不足就在于:脫離本國實際并片地面看待社會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建構。
關鍵詞:傳統社會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脫離本國國情來看待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從而導致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偏差,可以說是上個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的實踐走向困境的一個根本原因。
一、脫離東方國家國情的唯心主義狂奔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之科學設想,社會主義理應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或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必然結論,但在實踐中,遺憾的是,歷史的進程卻沒有“合乎邏輯”的發展,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不僅不是數個國家,而且還是當時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最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蘇聯”在當時是屬于資本主義最薄弱環節。
“二戰”后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除少數國家是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建立在前資本主義的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擺到了社會主義者面前,這就是如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對于此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曾經以俄國、印度及中國為例作過理論上的探討,這些研究和探討,后人稱之為“東方社會理論”,其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和探索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跨越“卡夫丁峽谷”即資本主義社會而走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中國社會主義理論拓展思索
關于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的特點,理論界已經進行過深人的研究,形成了許多有創見、有意義的學術成果。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并沒有終結,需要隨著實踐的進展而繼續研究。下面略述本人當前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后的幾點新認識。
一、鄧小平社會主義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列寧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等著作提出了世界歷史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內容是:由于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由于國際市場、國際分工和人們普遍交往的形成,以往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封閉的、分散發展的歷史過程轉變成為世界性的、整體聯系的發展過程。這一理論的內容還包括,民族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單個民族、單個國家,不能夠實現共產主義,只有民族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
可是,以后的歷史并未完全按照理論所規定的路線展開。20世紀20年代初,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無產階級奪取并鞏固了國家政權,使這個政權存在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鑒于這種局面,列寧提出了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內容是:俄國蘇維埃政權能夠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中存在下去,它能夠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正常的經濟聯系,能夠而且必須先于西方國家展開社會主義建設,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具有特殊性。嘆體小平實現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列寧落后國家單獨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在于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既強調中國走向世界的思想,又強調中國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鄧小平關于中國走向世界的思想,即中國實行對外開放、融人世界歷史潮流的思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于世界市場的擴大與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擁有自己發展生產所需要的全部科學技術,不可能擁有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和資金。據此,鄧小平在有關談話中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②“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3鄧小平看到,近代以來,中國在經濟上處于落后的狀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及于其他國家,原因也是閉關自守。他在總結了歷史經驗后深刻地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r’小平在世時,在他的領導下,我國的對外開放逐步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鄧小平關于中國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即中國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同中國的實際相適應、不照搬別國模式的思想。由于歷史的原因、自然條件的原因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其國情的特點。這些特點可以表現在經濟條件的優劣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上,可以表現在政權組織形式的差異上,可以表現在人民不同的生活習慣上和不同的信仰上。任何國家的執政者在考慮本國發展的道路時,都必須充分地認識到本國國情的特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種種失誤,原因之一在于沒有認真地研究本國的國情,沒有正視本國國情的特點。所以,鄧小平在有關談話中強調指出:“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人民的覺悟有高有低,國內階級關系的狀況、階級力量的對比又很不一樣,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怎么行呢?"=’}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就這個間題提出了下述著名論斷:“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