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時間:2022-06-26 02:35:00
導語:論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有它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個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一個理論體系的形成,往往是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對這種變化作出科學的回應分不開的。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深刻地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條件。他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個論斷說明:第一,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時代主題已從戰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展,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這種環境對我們一心一意搞建設是有利的。從時間上來說,這種轉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的。第二,國內情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已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了改革開放,實踐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理論內容和形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三,總結了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特別是20世紀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從理想變為現實,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其中包括我國的“”和蘇東劇變。我們黨是一個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黨,通過總結經驗,堅持正確的,糾正錯誤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世界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展,國內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條件下,通過不斷地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科學地回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是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個大體系、大范疇。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在今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范疇。
十七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以后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一科學界定,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論述相一致。首先,從實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相一致的,并且以后者為基礎。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其次,從理論上來說,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我們黨把它稱為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十三大報告和十五大報告都講到了兩次革命實現兩次歷史性飛躍,但側重點不同。十三大報告講的兩次革命、兩次歷史性飛躍,指的是實踐上開辟了兩條道路,即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五大報告說的兩次革命、兩次歷史性飛躍,指的是形成兩大理論成果,即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但是,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產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已經完成,思想屬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二次歷史性飛躍30年前就已開始,至今仍在繼續。
十五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界定,是在繼承我們黨以往的理論成果和新的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是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度、按勞分配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等等。二是提出“以蘇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三是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在把握規律的基礎“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在探索初期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光輝著作,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等重大理論問題。總起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成為科學體系,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理論是系統的還是沒有形成系統;另一條是,它對所研究的領域是回答了一系列基本問題還是沒有作出這種回答。屬于前者,就構成了理論的科學體系。按照這種標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在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問題上,學術理論界有不同見解。有的主張按基本觀點構建,有的主張按基本理論構建,有的主張按基本范疇構建,有的主張按理論板塊構建,有的主張按理論的不同層次構建。我傾向于后者,因為它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這個理論體系的特點。據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包括如下四個不同層次的內容:
第一個層次:主題和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要求我們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要將其同中國的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它說明,我們不再一般談論建設社會主義,而是探索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還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即基本線索貫穿其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主線,并以社會主義本質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探索,提出“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并以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標志,從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創造性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提出“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并在繼承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深刻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以上三個重大問題是在實踐中依次提出的。總起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以“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主線,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延伸和展開,體現為社會主義、黨的建設和發展三大問題的統一。也可以把它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所有理論問題,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和貫穿這條主線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第二個層次:理論基礎和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哲學基礎。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思想。的思想理論及工作作風和治黨治國方略,在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長期的深遠的影響。所創立的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一切問題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是活水與源頭的關系,沒有源頭就不會有活水。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它是支撐理論基礎的哲理部分,是更高更深層次的內容,是關于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問題。不僅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用哲學觀點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在延安時期寫出了《實踐論》、《矛盾論》這樣著名的哲學著作和許多充滿哲學思想的政治、軍事著作。他精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它的精髓用“實事求是”四個字加以概括,作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鄧小平堅持的哲學思想,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鄧小平在實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四個字,作為新時期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完整表述。之所以要特別強調解放思想,是因為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深刻的變化,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實現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一致,達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為全面糾正“左”的錯誤,正確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三個層次:核心內容和核心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和制定黨的總路線,是首創。黨的基本路線(即總路線)是黨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導方針,它是關系全局、指導全局、決定全局的。黨的基本路線正確,我們的事業就發展、前進、勝利;反之,我們的事業就會遭致挫折。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制定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一個偉大創造。這個創造是和關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學思想分不開的。我們黨在各個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基本路線,都是為著解決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矛盾推動歷史前進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認識,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標志著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歷史性轉移。經濟是基礎,是發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基礎性工程,經濟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有了牢固的物質基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要保證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和優越性能夠發揮出來,就它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是一場新的革命,其實質和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起來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都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黨的基本路線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基本路線這個核心內容的確立,要求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核心內容。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針對我國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繼承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本”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的發展作為根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靈魂,也是發展的實質。它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本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這就是說,發展不只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思想,不僅在發展問題上要貫徹,在各項工作中都要貫徹。總括起來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核心內容,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它;以人為本是核心思想,各項工作都要貫徹它,因此它又是核心的核心。
第四個層次:基本理論和重要觀點。在上述三個層次基礎之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整套嶄新的基本理論。基本理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構成一個統一的科學體系。在基本理論中,有的具有全局性指導意義,有的指導意義僅限于某一領域。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論斷,從生產力、生產關系、最終目的三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深化了人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我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以后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準確判斷。這就把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放在了現實的科學的基礎之上,從而避免了重蹈過去超越階段的“左”的錯誤。這個理論,同樣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三)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行了一場革命性改革。中國的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具體制度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我國改革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可以說是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與改革相互聯系和并行的是對外開放。任何一個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都不能成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的實質,是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國共產黨通過長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場經濟視為社會主義異己物的偏見。鄧小平提出,計劃和市場不具有社會制度的屬性,二者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進一步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在人類歷史上是首次和創舉,它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實踐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統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但絕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要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還要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走文明發展道路。
(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八)社會主義對外關系理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繼續同發達國家加強戰略對話,增進互信,妥善處理分歧;繼續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搞好周邊環境。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也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九)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加強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建設,堅持把我軍建設成為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加快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
(十)“一國兩制”和祖國和平統一的理論。這一科學構想,已在香港、澳門順利實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保持了繁榮與穩定。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反對“臺獨”分裂活動。
(十一)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須由共產黨領導。中國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改善黨的領導制度、領導作風和領導方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它的依靠力量越來越廣泛: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新的社會階層,充分發揮他們的歷史主動精神;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誰也離不開誰;依靠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十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我們黨面臨著長期執政、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嚴峻考驗。中國問題的關鍵是把共產黨建設好。堅持把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上述十二個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它系統地科學地回答了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首先,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民主革命時期,在反對黨內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兩次革命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個理論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一個半多世紀以來,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中始終有一條主線,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會主義運動中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里說的“中心”,不是運動指導中心,而是運動最活躍的地方。18世紀末,中心在法國;19世紀中葉,中心轉到了德國;20世紀初,中心移到了俄國;隨后,中心又移到中國。隨著世界革命、社會主義運動中心從西往東移,在這條主線上形成的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重要成果,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次,它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后多次指出:“我們的革命是開始容易,繼續比較困難,而西歐的革命是開始困難,繼續比較容易。”這里所說的“開始”指的是奪取政權,“繼續”指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后來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列寧這個預見的正確性。20世紀,社會主義出現了兩大歷史難題。一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問題。在這個世紀,無論是通過暴力革命,還是試圖和平過渡,沒有一個國家獲得成功。另一個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在這個世紀,這類國家先后發生了俄國革命、中國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并取得勝利。它說明,在這類國家中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問題獲得了解決。但是,這些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過幾十年的探索,雖然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但從總體上始終未能很好地解決,致使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長期處于困難和困惑的境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它首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從而在這個難題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個理論體系,在中國指導實踐獲得了成功,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這是我們黨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大貢獻。
再次,它是21世紀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指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20世紀最后20年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大發展,21世紀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鄧小平曾說,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解決溫飽只是“小變化”;實現小康是“中變化”;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是“大變化”。他指出: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發展,必將促進世界社會主義的復興。社會主義必將重振雄風,再造輝煌!
- 上一篇:黨內民主建設必須堅持若干原則
- 下一篇:依法行政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推動作用